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义乌市2023届高三5月适应性检测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3-07-20 浏览次数:36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
  • 1. 现代文阅读 I

    材料一:

    “顿挫”主要指诗歌作品中言辞表现的曲折变化和音律声调的跌宕起伏。在最早的文学理论专著《文赋》中,陆机分论各种文体,有“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之说,自此“顿挫”成为文学评论的术语。钟嵘《诗品》评谢眺诗说:“脁极与余论诗,感激顿挫过其文。”虽是在讲诗人谈诗时的言行风貌,实际上也是通过对比讲诗中表情达意的语言风格。后来唐人卢藏用以“感激顿挫”来评价陈子昂的诗文。

    如果说“沉郁”的诗风主要体现了杜甫内在情志、学识修养的自然流露,那么“顿挫”的语言风格则更多地见于他在创作中的自觉追求,体现了诗人崇尚奇峭和壮美的美学思想。随着杜诗影响的增大,“顿挫”也逐渐成为杜甫乃至其他诗人的语言风格的专用语。今天的文学著作,也大都沿袭了释“顿挫”为表达的转折和音律的抑扬的说法。

    作为文学的一种表现方式,是否仅把“顿挫”理解为创作形式上的要求就可以了?综观古代文学理论对“顿挫”这一范畴的阐释和运用,表现了不同层次的认识:仅视为诗中音律变化的外在特点;不仅在音律,也在于文采、章法的变化,是一种诗文之“法”;不仅是外在的形式法则,更是内容的要求;更进一步,“顿挫”是“沉郁”的个性、情感必然的言辞音律的表现。

    如此种种,虽有认识上的差异,但追求作品的委婉含蓄、变化生新,以求得更强的表现力、感染力,却是“顿挫”说成“沉郁顿挫”说的立论者和运用者的共同目的。不论单称“顿挫”“沉郁”或是并言“沉郁顿挫”,“沉郁”的情志总是或隐或显地处于主导的地位。

    (摘编自王南《“沉郁顿挫”论》)

    材料二:

    学界对“顿挫”的解释,是仅从表现形式上着眼的。或曰“表达方式的回旋纡折”,或 曰“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或曰“形式上波澜老成”,或曰“声调、词句有停顿、转折”, 这些说法均有道理,却都显得不够具体。

    先来看“顿挫”一词的本义。唐人张铣注《文赋》云:“箴所以刺前事之失者,故须 抑折前人之心,使文清理壮也。顿挫,犹抑折也。”张铣从“箴”这种文体的功能角度来解释“顿挫”一词的含义。既然“箴”是告诫性、劝谏性的文字,当然要“刺前事之失”,而要“刺失”,就须“抑折前人之心”,就是说要对犯错误的人进行思想批判,借以警示时 人。因此,这种批判性的文字,自然要思想清纯、有理有据,也就使“箴”这种文体具有“文清理壮”的特征。张铣等注《昭明文选》(收录了《文赋》)又是开元间完成的,杜甫自应读过此书,他应该知道张铣所诠释的“顿挫”一词的意义。由此看来,他把自己的诗文概括为“沉郁顿挫”,首先是指作品的内容而言的:既指思想感情的沉郁,又能讽刺规谏。

    其次,还可以从“沉郁顿挫”一词的语境中寻绎答案。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文中提到扬雄、枚皋,说自己的诗文能够达到他们的水平。仔细品味,会发现“沉郁顿挫”与“随时敏捷”是分别针对扬雄和枚皋讲的。枚皋性格诙谐,才思敏捷,下笔成章,但他并不以讽谏为创作的宗旨。由此可知,“随时敏捷”是指枚皋。扬雄为人口吃,不能剧谈,作文也不能一挥而就,自然说不上“随时敏捷”;那么,留给他的只能是“沉郁顿挫”了。事实上,在汉代的赋家中,也是扬雄的作品最具讽谏和批判精神。那么,杜甫在使用“沉郁顿挫”的概念来评价扬雄的时候,他的心里是装着张铣对“顿挫”一词的解释的。他所说的“沉郁顿挫”,就是指作品具有批判现实的内容,具有对君主和朝政的讽谏功能。杜甫说的这段话,是向玄宗自荐之辞,说自己写作诗文既具有扬雄的思想深度,又具有枚皋的行文速度;既有质量,又有数量,这样的人才,皇帝是应该使用的。杜甫的措辞很严谨,很有说服力。

    “顿挫”一词的本义是“抑折”,后来又派生出新的意义。南朝宋人范晔在《后汉书·孔融传赞》中说:“北海天逸,音情顿挫。”李贤注“顿挫,犹抑扬也。”此后, “顿挫”一词就常被人用来指诗文、绘画、书法、舞蹈的跌宕起伏、回旋转折,意义由本来的内容范畴进入到形式范畴。

    就杜诗而言,每于一句或两句之中,意思发生逆转,前后形成针锋相对之势,是造成“顿挫”的重要原因之一。且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为例,此诗开头写道:“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一般说来人的年纪变大,阅历增多,就会变得聪明、世故起来,可是老杜却恰恰相反,他说自己是越老越拙笨了。其次,杜诗的“顿挫”风格还来自他独特的取景抒情方式。杜甫言愁,较少取用哀景,更多的是取用丽景。他惯以丽景伴愁心,心越愁而景越丽,从而构成情与景的巨大冲突,在冲突中,感情表达获得了超常的力度。假如作者一味地引入哀景,使情感在与景物和谐的状态中抒发,那么也许能够造成“沉郁”,却难以造 成“顿挫”。

    应该说,杜诗的“顿挫”风格,既包含张铣所说的内容层面的意思,也包含着李贤说的艺术层面的意思,不能仅从表现形式的层面去理解。

    (摘编自韩成武《“沉郁顿挫”新解》)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顿挫”一词最早见于陆机的文学理论著作《文赋》,被作为文学评论的术语。 B . 学界着眼“沉郁”风格一般着侧重于内在情志,而“顿挫”文风侧重于表现形式。 C . 唐张铣从文体功能角度来解释“顿挫”,即“抑折前人之心”,对人进行劝谏,借以警示。 D . 由于“顿挫”从本义“抑折”又派生出新的意义,意义由内容范畴进到了形式范畴。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认为“顿挫”的语言风格是杜甫在创作中对崇尚奇峭和壮美的美学思想的自觉追求。 B . 材料二认为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肯定扬雄和枚皋,是想表达自己兼具二人文风, 并向玄宗推荐自己。 C . 材料二从内容和形式层面阐释“顿挫”的内涵和成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摆事实讲道理,逻辑清晰,推理严谨。 D . 以丽景伴愁心,以乐景衬哀情,造就了杜甫的“顿挫”;以哀景衬哀情,情与景谐,可能造就了他的“沉郁”。
    3. (3) 下列杜甫诗句不能作为从形式角度理解“顿挫”的论据的一项是(   )
      A .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B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C .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绝句》) D . 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直苦风尘暗,谁忧客鬓催? (《早花》)
    4. (4) 两则材料都论述了“顿挫”的诗风,请简要分析其异同。
    5. (5) 如欲从“顿挫”的角度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写一篇评论,根据材料的观点,结合诗句列出评论要点。
  • 2. 现代文阅读Ⅱ

    文本一:

    洋铁桶的故事(节选)

    柯蓝

    写在前面

    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正是我刚刚开始向民间文艺、向古典文学学习的时候,也正是毛主席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在党的方针指导下,培养下,初入陕北农村,学习通俗文学作品的时候。

    《洋铁桶的故事》是一个反映在八路军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抗战的故事,它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敌人残暴、民兵打游击埋地雷,以及抗日政权和锄奸方面的许多小故事,于1944年7月在《边区群众报》上连续发表。因为当时还是一个实验,写这种通俗故事,尤其是写给边区文化低落,长期活动在农村环境的读者看,和报纸有一定篇幅的限制等等,许多地方是感到困难和需要摸索的。

    第一回  洋铁桶投奔八路军  母猪河枪打乌龟头

    晋东南沁源县城一带,有个无人不知的好汉,姓吴名贵,为人刚直,一贯帮助穷苦人民,地方上人都很拥护他;只是性情暴躁,说话声音粗重,因此替他取了一个小名,叫他“洋铁桶”。提起此人,他有一门绝顶本领,从小跟他老子在山上打猎,练得一手好枪。说来真是叫人敬佩,空中飞鸟,只听他的枪声,早就落地了。自从一九三八年日本鬼子打到这里,烧杀一空,眼看无法生活,他就一个人跑到外乡去了,流落了一年,听说八路军的兵马来到他们县上,成立民兵保卫地方,他便拍着胸脯说:“我是沁源人,我为什么不回去打日本!”第二天他就回来奔到八路军要求当兵;八路军看他是一名好汉,枪法高强,就给了他一支好枪,还要他当了民兵小队的小队长,跟着八路军在沁源一带打仗,打得日本鬼子坐卧不安。

    这一天,刚吃过早饭,八路军和洋铁桶的民兵都上了山头,正准备去打新墙的碉堡,忽然一个老百姓从后面跑来,满头大汗,大声喊道:“喂!你们走哪里去呀?”只见那人抢上一步打了个招呼说:“快快救救我们吧!鬼子兵出城来抢粮食了,上午在中庄,后晌就到马家沟。人都说快叫八路军来,收拾他们……”八路军的队长连忙说:“对,派我们的洋铁桶民兵小队去,另外派我们的宋排长去指挥。”站在旁边的洋铁桶听了,大喊了一声:“报告!”他说:“队长!你们都去打新墙碉堡吧,咱们这几个月跟随你们打日本,大小战场也上过不少呀,这回让我们单独去打吧,保险捉几个活的回来。”下面的民兵们也嚷着说:“让我们去,让我们去打一回美美的。”小队长看见大家都这么要求,就说: “好吧,由洋铁桶指挥,你们都听他的话呀。”洋铁桶听了,高兴得把腰上皮带一勒,转过头来便吩咐弟兄们拾掇枪弹,赶快到三岔口去埋伏,鬼子来了听命令才打枪。大家一听精神百倍,像一阵大风,直奔三岔口去了。三岔口是从中庄到马家沟的大路,有一条四丈宽的小河,叫母猪河,河水不深,来往行人都踩水过河,洋铁桶的民兵就都埋伏在这河的对面山腰等着。一直等到快正午时分,太阳像一盆火似的顶在头上,又渴又饿,大家等了这么久不见敌人来,以为不来了,连洋铁桶也以为抢粮的敌人折回去了,有的就抱着枪打起瞌睡来。正在这时候,洋铁桶听见有人叫马嘶的声音,连忙睁大眼睛一看,嗨,三十多个鬼子带着八个骡子都到了母猪河边,天气好热,牲口喝水,人也喝水,不喝水的也想洗个脸凉爽凉爽,真是闹成一团。好个机会,洋铁桶也来不及下命令了,把枪一端,只听见叭的一声,把一个挂指挥刀的鬼子军官打翻了;弟兄们猛地听见了洋铁桶的枪声,一时振作,二十几条枪也全开火,一排子弹过去,打得鬼子无头无脑,一下就死了好几个。等到洋铁桶他们第二次开枪瞄准,哎嗨,河里一个鬼子也不见,只剩五个骡子竖着耳朵在乱跳乱奔,人到哪里去了呀?全给打死了?大家正在猜摸不定,把枪放下停了一阵,才见河面上突然露出一个头来,气的洋铁桶叭的一枪,骂着说:“躲得好,你给我一辈子躲在河里。”枪一响,吓得那个鬼子脑袋早就缩回去了,真像是乌龟脑袋。这样河面上一会儿露出来个脑袋,一会儿又不见了,民兵们看了哈哈大笑。有次一个鬼子刚露出一点头,眼睛还没睁开咧,洋铁桶一枪就把他半个脑袋削掉了。这一场恶战,打得鬼子只恨他爹娘没有给他生下一个划水的鸭子脚,只能爬在河水里,憋住气受罪,支不住了想露出头换口气咧,民兵瞄准了又是一枪,打得鬼子就没有逃走一个,打的打死,淹的淹死,只剩下两三个活的还在水里爬着。洋铁桶笑嘻嘻地喊着说:“快呀!快下河里去捉活王八呀!”大家真是兴高采烈,心想这回总算替沁源人民报了一次血海深仇,都奔下山去捉活的。刚下得山来,只听见洋铁桶叫了一声不好,大路上卷起一阵灰尘还不见人,早就有雨一般的子弹飞过来了。

    第二回  入地洞全村撤退  钻土坑死里逃生

     (有删改)

    文本二:

    解放区长篇小说中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新英雄传奇的出现。“五四”以后现实主义的小说创作中,写的都是普通人的生活。封建时期曾经产生过广泛影响的英雄故事,如三国、水浒、杨家将等,这个传统暂时没有人去继承。但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发展这一传统的土壤。因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特点是武装革命反对武装反革命。而这武装斗争又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在敌后农村中,武工队神出鬼没地活动在游击区和敌占区,配合正规部队保卫根据地,并创造了大量可歌可泣、惊险奇特的斗争事迹。因为故事带有鲜明的传奇色彩,便使得正在注意继承民族传统的作家,很自然地把这特殊形式的斗争生活与英雄传奇的传统联系了起来。

    (选自《中国现代文学简史》)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写在前面”是柯蓝的自序,相当于“前记”“叙”,主要说明整本书的创作背景、故事内容、自我评价等方面内容。 B . “洋铁桶大喊一声‘报告’”,声如洪钟,符合其革命身份与性格特征,也显示出他急于接受战斗任务的迫切心情。 C . 接受命令时的“精神百倍”,作战时的“哈哈大笑”“笑嘻嘻”,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彰显了必胜的信念。 D . 语气助词“嗨”“哎嗨”“咧”,保留了说话的痕迹;“像一阵大风”“太阳像一盆火似的”“雨一般的子弹”,比喻通俗易懂。
    2. (2) 关于第一回首段介绍“洋铁桶”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开篇基本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叙述,交代故事背景、人物来历,人物形象善恶分明,褒贬态度一目了然,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B . “洋铁桶”是个具有侠义精神的神枪手,小名“洋铁桶”意味着他的性格像洋铁桶那样一撞即响,为后文情节展开张本。 C . 外敌入侵的环境、家破人亡的惨状、漂流异乡的经历,养成了他为人刚直、性情暴躁、嫉恶如仇的性格。 D . “洋铁桶”典型化性格的塑造,突显了“新英雄传奇”倾向,其意在于激励民众,为抗日救亡服务。
    3. (3) 为突显“新英雄”形象,作者是如何叙写战斗场面的,请结合文中画横线部分简要分析。
    4. (4) 在新的斗争形势下,解放区长篇小说开创了新局面,注意继承民族传统的作家,很自然地把斗争生活与英雄传奇的传统联系起来。柯蓝一方面“向民间文艺、向古典文学学习”, 另一方面,他又“感到困难和需要摸索”,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邡。邡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邡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 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 , 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迁枢密使。

    朴为人明敏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 , 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安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谷第,疾作,仆于坐上,舁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呜呼,王朴之材,诚可谓能矣。不遇世宗,何所施哉?世宗之时,外事征伐,攻取战胜;内修制度,议刑法,定律历,讲求礼乐之遗文,所用者五代之士也,岂皆愚怯于晋、汉,而材智于周哉? 惟知所用尔。

    (选自《新五代史 ·周臣传》,有删改)

    材料二:

    秦观:臣读五代史,见王朴为周世宗决平边之策,然后知朴者,天下之真材也。 ……朴尝为世宗画平边之策,……故朴以大而脆者为易,小而坚者为难,易者宜先,难者宜后,则所以先吴而后并也。皇朝受命,四方僭伪次第削平,皆如其策。非所谓天下之真材,其孰能与于此。

    (选自《历代名贤确论》,有删改)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把相应序号涂黑。

      及A见B其C议D论E伟F然G益H以I为J奇K引L与M计N议O天P下Q事R无S不T合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人,古代既可以指平民百姓,也可以指人格卑鄙的人,本文中的“小人”指后者。 B . “数顾大臣问治道”的“顾”,与“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中的“顾”意义不同。 C . 文学,一般指经学或儒学,往往包含写作方面的才能,与现代“文学”含义不同。 D . “京师之制”的“制”,意为形制、样式,与《岳阳楼记》“增其旧制”的“制”意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世宗多次向大臣们询问良策,文士都认为以文治为先,只有王朴等人讲求用兵之策,世宗对此很满意,后决心重用王朴。 B . 王朴预测了各国灭亡的次序:淮南可最先平定,并州可以在最后灭亡。后来果真像王朴说的一样,并州是最后臣服的。 C . 王朴拜访前任宰相李谷,恰逢疾病发作,来不及回去就死在了李谷的府第。世宗听闻噩耗,悲恸的把玉钺摔到地上。 D . 世宗和王朴君臣相知,世宗锐意征伐,王朴为其积极谋划,世宗知人善用,让王朴发挥能臣作用。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用者五代之士也,岂皆愚怯于晋、汉,而材智于周哉?

      ②皇朝受命,四方僭伪次第削平,皆如其策。

    5. (5) 秦观评价王朴为“天下之真材”,结合材料概括王朴“真材”表现在哪些方面。 
  • 4. 古代诗歌阅读

    贺新郎 ·怀辛幼安用前韵

    【宋】  陈亮

    话杀浑闲说。不成教、齐民也解,为伊为葛。尊酒相逢成二老,却忆去年风雪。 新著了、几茎华发。百世寻人犹接踵,叹只今、两地三人月。写旧恨,向谁瑟。

    男儿何用伤离别。况古来、几番际会,风从云合。千里情亲长晤对,妙体本心次骨。 卧百尺、高楼斗绝。天下适安耕且老,看买犁卖剑平家铁。壮士泪,肺肝裂。

    【注】①杀浑:杀同“煞”,止住;浑,简直。②伊:即伊尹,商时名臣。葛:即诸葛亮,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③斗绝:即陡绝。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两句,词人满心而发,自己虽有救国良策,亦无从施展,说得再多都只是闲说一场罢了。 B . “千里情亲长晤对”两句谓友人虽远隔千里,也会有如常会面般的亲切,只要两人见解一致,就能体察对方的“本心”。 C . “天下适安耕且老”两句,如今天下太平,人人安适,自己也打算耕田送老,流露出归田园居的退隐之意。 D . 全词慷慨沉痛,寓悲于壮,气势雄健,文辞典丽宏富,又杂之以俚语方言,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2. (2) 作为辛派词风的一员干将,陈亮所作之词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诸多相似之处,本词亦然,请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屈原《离骚》中“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说调转车走回原路,趁迷途未远赶快罢休,这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相似的两句是:“。”
    2. (2) 《燕歌行》中“ ”描写大军出征时锣鼓声响彻,威震山海关,军旗猎猎,迎风舒展的雄壮场景。
    3. (3) 星宿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在古代诗文中既可以渲染气氛,也可寄托情感,其中让 你印象最深的两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
  • 6. 语言文字运用1

    ChatGPT 是一款智能聊天机器人模型,本质上是一种“生成型预训练语言转换器”。这款新产品由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开发。基于大量数据训练,它可以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并进行交流对话。有媒体列出了“被ChatGPT取代的10大高危职位”,这种担忧并非       。在图灵测试中,ChatGPT展现出了与人类交流对话的优越水平。

    然而,即便心怀担忧,人们仍需认识到,ChatGPT等人工智能产品涌现,是社会技术革新的趋势,人工智能的未来       。对此,我们该如何看待?

    曾经,照相技术的出现,让写实画家尤其是肖像画家感受到危机。可是,随着时代发展,我们看到,肖像画依然被需要,有着不可被替代的价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取代”之论,源于人工智能的无限“学习”和人之惰性的反差。AI在学会“思考”,而有的人却懒得思考,他们依赖于      的便利。

    人的可靠性、同理心和想象力、创造力,这既是人工智能研发的瓶颈,也正是人的核心价值所在。 我们有道德约束,有价值伦理,会因悲落泪、因喜而笑,能眼见为实、天马行空,为过去立传,为当下评说,为未来畅想。毕竟,我们是算法的领导者、AI模型的内容提供者,能够创造算法无法“算”出的价值,我们自己才是那个关键“变量”。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各项中的双引号,与文中“变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领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B . 四位考上大学的同学胸前戴着大红花,像英雄一般。钟扬也渴望成为那样的“英雄”。 C .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D . 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清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语言表达既明快活泼又凝练文雅,不失周密。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第19届亚运会将于2023年9月在杭州举行。

    今天任何一个大型的国际赛事都不再单单是体育竞赛,同时也是一场文化的交流盛会。我们希望借由杭州亚运会官方海报的发布及推广,能够将亚运理念传达得更广更远,同时也让大家感受到亚运独特的氛围及魅力。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毕学锋表示:“亚运会海报设计的理念和亚运的理念是一致的,比如说我们在强调科技、智能的同时,也强调生态和人文,这些是海报里面要表达的东西。”

    1. (1) 为了综合性评判海报,请拟定优秀海报评审标准,并结合图中海报进行分析。

      评审标准

      分析

      以竞技项目图标为重要元素,

      突出亚运主题。

      独特的创意

    2. (2) 作为亚运会海报创作者,请为这幅海报拟一个标题。
    3. (3) 作为亚运会的志愿者,请结合浙江著名的地方风物,为杭州亚运会拟写一则宣传语。 (22字以内)
四、写作
  • 8.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快乐=(物质+精神)÷欲望。这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快乐方程式。从经济学的观点看,物质精神消费越大,欲望越小,快乐就越大,正应了中国人的一句古话“知足常乐”。但也有经济学家指出:欲望不仅是个人,而且也是民族与国家进步的原动力。没有欲望,也就没有希望。

    身处后疫情时代,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