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金华十校2023年高三4月模拟考试预演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3-07-20 浏览次数:20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在现代学术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视为文学流派。这固然不错,桐城派向以文章著称,素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之美誉。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不尽然。桐城派从清初产生,延续有清一代,至民国依然余波不断,这三百年基业,显然不是单凭文章就可以支撑。如果深入了解桐城派,不难发现,它并非单纯的文派,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艺术等诸多领域,皆成就斐然。

    纵观桐城派三百年发展历程,桐城派不仅诞生了方苞、方观承、陈用光、邓廷桢、姚莹、曾国藩等朝廷大员,在禁烟、禁酒、治河、戍边、保疆、治军、通商、洋务等各个方面卓有建树;也涌现出郭嵩焘、黎庶昌和薛福成等出使欧洲,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的一流外交家;并孕育出以姚鼐、吴德旋、祁寓藻、张裕钊等人为代表的书法碑帖艺术,与桐城文章交相辉映。同时,桐城派人物几乎都有丰富的教育经历,从翰林院教习,到省级学政,再到书院山长,可谓人才辈出,令人瞩目。有鉴于此,桐城派实际是一个真正的文化流派。众多流派成员之间虽然跨越了地域时空限制,但都遵循着大致相近的学术理念、价值追求与精神祈向,彼此声气相通,薪火相传,形成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体。

    理念认同,是传统文化共同体生成的思想基础。共同体是人与人的群体集合,其彼此凝聚的基础是价值认同与思想归属。伊兹欧尼认为,共同体的形成不外两点:一是彼此交织的紧密关系,二是共同的价值规范与意义。从桐城派的生成历史来看,三百年一以贯之的是古文辞章与经世济民,而连接辞章与经世的理念是义法。义法最早是经史之学的通行概念,后来方苞把它引入辞章,开创“古文义法”。

    简单地讲义法,“义”就是言有物,“法”就是言有序,两者相合而成文。其所言之物,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源自现实,寄托经世济民之宏愿;所序之文,也并非辞藻堆砌,而是字里行间流贯生命之气。义法既是格律与神气之统一,也是德行与辞章之统一,还是立言与立功之统一。后来刘大概发展了义法理论,强调文人之能事,通过字句、音节来体悟文章的神气,在吟咏唱叹之间荡涤灵府,在吞吐俯仰之际贯通古今。

    姚鼐在方、刘基础上,吸收乾嘉汉学考据之法,与义理、辞章相融合,义理以尽性,考据以穷理,辞章发其奥蕴,最终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此三合一之论,既欲合真善美而为一,又欲合儒林、道学与文苑而为一,体现了姚鼐“道与艺合”“天与人一”的文章至境论。

    曾国藩绍述姚氏,在义理、考据、辞章之外,增加了经济之学,经济在孔门乃政事之科。在四者之中,曾国藩虽重义理,坚守桐城派一贯之立场,但更强调经世济民才是思想的基础,如此一来,曾国藩挈揽众长,其文经史百家,其学思辨融通,其事经国济民,通达宏阔,中兴桐城,开辟新境。晚清民国,严复、林纾以桐城之文,翻译西文、西学,启蒙民智,他们与无数仁人志士合力,共同促进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现代的转化。可以说,桐城派三百年历史,延续几代人,弟子门人逾千,大体都遵循相近的价值理念,把辞章学术与立身相结合,把个体命运与时代家国相联结,与时俱进,觉世牖民。

    当然,考察桐城派三百年历史,不难发现,其作为传统文化共同体的属性,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桐城派体量庞大难窥全豹。对于多数非桐城派学者而言,对桐城派的了解主要来自文章,因此视桐城派为文派。对于桐城派学人来说,由于研究对象的限制,也很难触及桐城派全貌。

    (摘编自任雪山《作为传统文化共同体的桐城派》)

    材料二:

    桐城派的文论滥觞于戴名世,其后方苞提出义法说,刘大櫆在继承方苞的义法说的基础上提出“神气音节”和“品藻”说,至姚鼐集其大成,主张为文要“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济而不可偏废。由此逐步形成了中国文学史绵延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覆盖范围最广的文派。

    姚鼐所谓义理,主要是儒家经义,是以程朱理学为核心。义理是思想内容,是道的层面;考据是基本功,是文献资料,用来佐证义理的;辞章是文辞,属于创作技巧,是表达思想内容的。三者是学术的三个层面,是一体三面,“辞章”亦即文章,只是学术的一面,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纯文学”。姚鼐认为:作为一个学者,要追求思想,应当明“道”,所以“义理”最重要,放在第一位。“道”要通过辞章来传播,也要美,要写得平易畅达,不能像汉学家那样只讲考据。桐城派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崇奉程朱理学,所载之“道”为“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

    桐城派不单研究散文的创作技巧,还包括创作目的、材料选择、思想道义、学术倾向等等。桐城派文章不只是审美,还有审智,不只是抒情,还有说理,即重思想性。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在乾嘉时期,于汉学兴盛、摈斥宋明儒学的大背景下,将宋儒之性道与汉儒之经义相结合,考据与辞章相统一,现实针对性是很明显的。

    (摘编自方云龙《桐城派的文化品格》)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桐城派既是文学流派,也是文化流派,在中国文学史上绵延时间长,参与人数多,覆盖领域广。 B . 桐城派成员方苞将经史之学的“义法”引入辞章,倡导为文既要“言有物”,又要“言有序”。 C . 桐城派的“义法”理论,强调格律与神气、德行与辞章、立言与立功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 D . 桐城派在乾嘉时期取得很大成就,姚鼐是这一时期的集大成者,其理论有明显的现实针对性。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大量列举桐城派在多个领域卓有建树的人物,体现了桐城派人才辈出,成就显著。 B . 桐城派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但长期以来,其传统文化共同体属性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C . 姚鼐提出他的为文主张,跟乾嘉时期汉学盛行、宋明儒学被摈斥的社会大环境不无关系。 D . 两则材料都详细阐述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济的为文理念,但侧重点完全不同。
    3.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姚鼐弟子姚椿曾写过《运米行》等文章,提议从四川贩米解决两江、两湖灾民以及其他民生问题,被林则徐认为是恤民长策。 B . 邓廷桢任安徽巡抚时,援引梅曾亮、管同、方东树、陆继辂、宋翔凤等桐城派成员人其幕府,建言献策,参赞政务,政绩斐然。 C . 桐城派对后世影响深远,现当代文化名人如胡适、郭沫若、钱钟书、朱光潜等,都受到过桐城派散文的潜移默化的润泽。 D . 据查有关资料得知,明清两朝,桐城县画家就达一百多人。一县之中,能涌现如此众多之画家,这在历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
    4. (4) 材料一作者认为,桐城派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体,请结合材料阐述其理由。
    5. (5) 曾国藩对姚鼐的思想理念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 2. 现代文阅读Ⅱ

    复仇(节选)

    汪曾祺

    这座庙有一种什么东西使他不安。他想了想那座佛殿。这和尚好怪!和尚是一个,蒲团是两个。一个蒲团是和尚自己的,那一个呢?佛案上的经卷也有两份。而他现在住的禅房,分明也不是和尚住的。

    这间屋,他一进来就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墙极白,极平,一切都是既方且直,严厉而逼人。而在方与直之中有一件东西就显得非常的圆,不可移动,不可更改。这件东西是黑的。白与黑之间划出分明的界限。这是一顶极大的竹笠。笠子本不是这颜色,它发黄,转褐,最后就成了黑的。笠顶有一个宝塔形的铜顶,颜色也发黑了,——一两处锈出了绿花。这顶笠子使旅行人觉得不舒服。什么人戴了这样一顶笠子呢?拔出剑,他走出禅房。

    他舞他的剑。

    自从他接过这柄剑,从无一天荒废过。不论在荒村野店,驿站邮亭,云碓茅蓬里,废弃的砖瓦窑中,每日晨昏,他都要舞一回剑,每一次对他都是新的刺激、新的体验。他是在舞他自己,他的爱和恨。最高的兴奋,最大的快乐,最汹涌的激情。他沉酣于他的舞弄之中。

    把剑收住,他一惊,有人呼吸。

    “是我。舞得好剑。”

    是和尚!和尚离得好近。我差点没杀了他。

    旅行人一身都是力量,一直贯注到指尖。一半骄傲,一半反抗,他大声地喊:

    “我要走遍所有的路。”

    他看看和尚,和尚的眼睛好亮!他看这双眼睛里有没有讥刺。和尚如果激怒了他,他会杀了和尚。然而和尚站得稳稳的,并没有为他的声音和神情所撼动,他平平静静,清清朗朗地说:

    “很好。有人还要从没有路的地方走过去。”

    万山百静之中有一种声音,丁丁然,坚决地。从容地,从一个深深的地方迸出来。

    这旅行人是一个遗腹子。父亲被仇人杀了,抬回家来,只剩一口气。母亲拾起了父亲留下的剑。到他长到能够得到井边的那架红花的时候,母亲交给他父亲的剑,在他的手臂上刺了父亲的仇人的名字,涂了蓝。他就离开了家,按手臂上那个蓝色的姓名去找那个人,为父亲报仇。

    不过他一生中没有叫过一声父亲。他没有听见过自己叫父亲的声音。

    父亲和仇人,他一样想不出是什么样子。如果仇人遇见他,倒是会认出来的:小时候村里人都说他长得像父亲。然而他现在连自己是什么样子都不清楚了。

    真的,有一天找到那个仇人,他只有一剑把他杀了。他说不出一句话。他跟他说什么呢?想不出,只有不说。

    有时候他更愿意自己被仇人杀了。

    有时候他对仇人很有好感。

    有时候他觉得自己就是那个仇人。既然仇人的名字几乎代替了他自己的名字,他可不是借了那个名字而存在的么?仇人死了呢?

    然而他依然到处查访这个名字。

    “你们知道这个人么?”

    “不知道。”

    “听说过么?”

    “没有。”

    ……

    “但是我一定是要报仇的!

    “我知道,我跟你的距离一天天近了。我走的每一步,都向着你。”

    “即使我一生找不到你,我这一生是找你的了!”

    他为自己这一句的声音掉了泪,为他的悲哀而悲哀了。

    天一亮,他跑近一个绝壁。回过头来,他才看见天,苍碧嶙峋,不可抗拒的力量压下来,使他呼吸急促,脸色发青,两股紧贴,汗出如浆。剑在背上,很重。而从绝壁里,从地心里,发出丁丁的声音,坚决而从容。

    他走进绝壁。好黑。退出来?不!他像是浸在冰水里。他的眼睛渐渐能看见面前一两尺的地方。他站了一会,调匀了呼吸。丁,一声,一个火花,赤红的。丁,又一个。面前飘来了冷气,不可形容的阴森。咽了一口唾沫。越走越窄,他得弓着身子。一个又一个火花爆出来。好了,到了头:

    一堆长发。长头发盖着一个人。匍匐着,一手錾子,一手铁锤,低着头,正在开凿膝前的方寸之地。錾子从下向上移动着。一个又一个火花。他的手举起,举起。旅行人看见两只僧衣的袖子。他的手,奇瘦,瘦到露骨,都是筋。旅行人后退了一步。和尚回了一下头。一双炽热的眼睛,从纷披的长发后面闪了出来。旅行人木然。举起,举起,火花,火花。他差一点晕过去;和尚的手臂上赫然有三个字,针刺的,涂了蓝的,是他的父亲的名字!

    一时,他什么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那三个字。一笔一画,他在心里描了那三个字。丁,一个火花。随着火花,字跳动一下。时间在洞外飞逝。一卷白云掠过洞口。他简直忘记自己背上的剑了,或者,他自己整个消失,只剩下这口剑了。他缩小,缩小,以至于没有了。然后,又回来,回来,好,他的脸色由青转红。剑!他拔剑在手。

    忽然他相信他的母亲一定已经死了。

    铿的一声。

    他的剑落回鞘里。第一朵锈。

    他看了看脚下,脚下是新开凿的痕迹。在他脚前,摆着另一副锤錾。

    他俯身,拾起锤錾。和尚稍微往旁边挪过一点,给他腾出地方。

    两滴眼泪闪在庙里老和尚的眼睛里。

    有一天,两副錾子同时凿在虚空里。第一线由另一面射进来的光。

    约一九四四年写在昆明黄土坡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讲述“遗腹子”大半生为父报仇最终放弃的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有些所谓的仇可以不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更重要。 B . 小说插叙了旅行人为父亲报仇的原因,遗腹子的身份使他未出生就被赋予了沉重的使命,但这使命并非他自觉寻求到的生命意义。 C . 文中多处运用伏笔,如两个蒲团、两份经卷却只有一个和尚、万山百静之中传来声音等,使下文长发僧人的出现显得合情合理。 D . 他有时“愿意自己被仇人杀”“对仇人很有好感”“忽然他相信他的母亲一定已经死了”,这些含蓄地表达出了旅行人对母亲的不满。
    2. (2) 下列对与“绝壁”有关的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绝壁”照应“没有路的地方”,“从没有路的地方走过去”表层意是开凿绝壁。 B . “绝壁”隐喻仇人处于你死我活的境地,而开凿绝壁则隐喻了化解仇恨的可能。 C . 旅行人的感受反衬出绝壁的阴森冰冷,绝壁的阴森冰冷反衬出火花的赤红明亮。 D . 嶙峋绝壁与枯瘦僧人的形象相辅相成、互为比照又有机融合,审美意义同等重要。
    3. (3) 文中三处划线句子有何含义?请结合文本分别作简要分析。
    4. (4) 本文是汪曾祺青年时代的作品,在创作中尝试借鉴了意识流的创作方法。请分析本文意识流写法的特征及文学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衣食余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以偿之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者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节选自韩愈《圬者王承福传》,有删改)

    【注】①圬:粉刷墙壁。②镘:粉刷墙壁的工具。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以“/”作标记。
      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以偿之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京兆,可指京兆尹,即国都地区的行政长官,也可指京兆尹管辖的地区,本文指后者。 B . 人,唐人避讳将“民”写作“人”,与下文“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用法相同。 C . 稼,种植,常与表示“收割”含义的“穑”字合用,如《诗经》中的“不稼不穑”。 D . 劳力,指从事体力劳动,与《孟子》“劳力者治于人”中的“劳力”同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是人物传记,但对传主的经历叙述简约,重在引述其观点,发表议论,实际上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杂文。 B . 王承福有自己的生存理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事,人与人是需要相互依靠、通力协作来求得生存的。 C . 作者对王承福的评价富有辩证色彩,既肯定他的“独善其身”,又对他类似杨朱的“贵己”思想持否定态度。 D . 作者借给王承福作传来反思自己的患得患失、贪邪无道,也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有这种行为的世人的批评。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

      ②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

    5. (5) 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王承福选择“圬”这一职业的原因。
  • 4. 古代诗歌阅读

    满江红

    刘克庄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 , 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 , 无功级?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①磨盾鼻:在盾牌的把手上磨墨,指在军中作檄文。②猿臂故将军:指李广。李广长年征战匈奴,却终身未能封候。③《花间集》:集中收录晚唐至五代18位词人的作品,刻意模仿温庭筠的词风。

    1. (1) 以下句子最不可能选自《花间集》的一项是(   )
      A . 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 B . 插花走马落残红,月明中。 C . 昨夜西溪游赏,芳树奇花千样,锁春光。 D .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2. (2) 有评论家说本词“故作旷达语”,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你对该评论的理解。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谏太宗十思疏》中用“”阐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进一步强调国君要慎待百姓。
    2. (2)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高喊“”,表达了对权贵极度的藐视,与《将进酒》中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一只鼻烟壶,一柄竹签笔,一颗清净心。凝神之际,手随心动,细毫挥舞在壶内壁,反向运笔,正面显图,所绘画面,线条仅发丝粗细,气韵生动、格调典雅。可谓方寸之间,          。这便是神奇的内画艺术。

    画笔的柄是极细的竹签,笔芯则是几缕狼毫或羊毫。几只琉璃、水晶等不同材质的鼻烟壶放在桌上,这是通过专门工艺制成的内画瓶胎。只见大师在灯光下托壶执笔,将勾笔伸进只有黄豆大小的鼻烟壶瓶口,在磨砂内壁上细细勾物,心随境迁,神与物游。一般说来,在狭小的空间内作画,构图须意在笔先,方能焕发出节奏韵律,生发出粗细、长短、浓淡等穿插变化。很显然,大师对此颇有觉悟。

    正在完成的是一幅山水画,一丘一壑,生机盎然,灵气尽现。细细观其构图章法严谨,          ;色彩运用也是匠心独运,画面变化富有层次感;可谓美观与神韵兼具。“内画考验人的眼力和心力。欲得妙笔,需先得妙心,需要           。”大师淡淡地说。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3. (3) 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宝玉所居名曰“   ”,他平生有个“爱红的毛病”,而雪芹撰写此书,所居之处也名为“悼红轩”。“红”是七彩之首,代表着美丽、欢乐、喜庆。过年了,千门万户贴上春联,那是一片红。结婚了,庆寿了,衣饰陈设,一片红。只要有吉祥喜庆之事,必然以红为主色。“红”还代表鲜花,花有各种颜色,古诗中有“  ”。而人之中,“红”就属于女性了,“红妆”“红袖”“红裙”“红颜”“红粉”……都是对女性的代词与赞词。

    雪芹在开卷不久即大书:“此书大旨谈情。”石头投胎,有一批“情鬼”下凡历劫,它才被“夹带”在内,一同落入红尘。《红楼梦曲》引子劈头一句就是“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须知,那情痴情种,不是别个,正指宝玉和雪芹。儒教不敢多谈情,把人的真情装镶在伦常、社会的人际关系的“服饰”箱框里,     , 他赋予情更自由的空间,以及更新、更高、更大的精神文化涵义和容量。雪芹写书绝不会是单为了一男一女之间的“爱情”的“小悲剧”,他是为“普天下女子”痛哭。这是人类所具有的最高级的博大崇伟的深情。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落红”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B .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C .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D .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国的贵族学校伊顿公学的一任校长叫艾灵顿。有一次,一位家长问他,您的学校是要培养我儿子将来是从政还是经商呢?校长说都不是啊。家长就追问,那你能否用一个词来说明一下你们要培养他将来干些什么吗?校长说,如果非要用一个词的话,那就是“理解死亡”。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