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届高...

更新时间:2023-07-20 浏览次数:23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同读Ⅰ

    材料一:

    结构技巧论是中国古代戏剧诗学和小说诗学中的重要部分,李渔谈戏剧创作,把结构摆在第一位。他说,老天之造人,是先制定全形,而不是由头顶到脚踵“逐段滋生”,否则,人之一身就会有无数断续之痕;作家写戏,和这也类似,首先要谋虑的是“结构全部规模”。结构就是处理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必然要求全局在胸。对于小说和戏剧,结构最主要的是对情节的安排。中国古代理论家们最看重的是情节进展的节奏感,有快有慢、有冷有热、有紧有松。宋元之际的罗烨在《醉翁谈录·舌耕叙引》中说,小说“靠敷演令看官清耳”,“讲论处不滞搭、不絮烦,敷演处有规模、有收拾;冷淡处提掇得有家数,热闹处敷演得越久长”。这里已经显示出,中国古代叙事技巧理论的着眼点,是稳稳地吸引欣赏者,让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而它的注意力,则集中在情节的编织、情节进展节奏的掌握上。提掇,是提起、振作的意思;敷演,是陈述、发挥的意思。

    金圣叹在《水浒传》“读法”中说:“《水浒》七十回,只用一目俱下,便知其二千余纸只是一篇文字。中间许多事体,便是文字起承转合之法。”起承转合是文章作法,提掇敷演是小说作法,两者都要数十回只是一篇文字,整个作品一气贯通。金圣叹认为,《西游记》的作者缺乏结构上的整体观,“只是逐段捏捏撮撮,譬如大年夜放烟火,一阵一阵过,中间全没贯串,便使人读之,处处可住”。

    为了使小说成为有机整体,在技巧上,就要设法贯串各种人物和情节。用配角、用道具贯串情节,是元明戏曲创作和小说创作常用的技法,以后,《红楼梦》等更纯熟地运用。《红楼梦》第二回有一段议论说:“此回亦非正文,本旨只在冷子兴一人,即俗谓冷中出热、无中生有也。其演说荣府一篇者,盖因族大人多,若从作者笔下一一叙出,尽一二回不能明,则成何文字?”作者在写第一回之时,心中已经有了小说的全局,对于起承转合、提掇敷演,已经有了总体安排。

    与提掇敷演相关,金圣叹还论及“犯中求避”。《水浒传》第十一回总评说:“吾观今之文章之家,每云‘我有避之一诀’,固也。然而吾知其必非才子之文也。夫才子之文,则岂惟不避而已,又必于本不相犯之处,特特故自犯之,而后从而避之”“此书于林冲买刀后,紧接杨志卖刀,是正所谓才子之文必先犯之者,而吾于是始乐得而徐观其避也。”写作者要避免与前人重复,要避免与自己以前的作品重复,要避免同一部作品中段落重复。避免的最佳途径不是摆脱表面的相似,而是找出相似中的差别。

    (摘编自王先霈《小说和戏剧的结构技巧》,有删改)

    材料二:

    在建筑的历史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扩大建筑规模的方式:一种是“量”的扩大,将更多、更复杂的内容组织在一座房屋里面,由小屋变大屋,由单层变多层,西方建筑和中国现代建筑基本上采用这种方式。另一种是“数”的增加,将各种不同用途的部分分处在不同的“单座建筑”中,由一座变多座,由小组变大组,以建筑群为基础,一个层次接一个层次地广布在一个空间之中,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中国古典建筑基本上采取这种方式。

    与西方建筑在单一围合空间中扩大体量一样,西方长篇小说也主要在一个情节框架内扩展篇幅;与中国古代建筑“院落式”结构相对应的,则是明清长篇章回小说所采用的那种所谓的“缀段性”结构。“缀段性”原是西方汉学家依据亚里士多德关于情节有机统一性的观点,而对明清章回小说缺乏艺术整体感的一种讥评:“中国明清长篇章回小说在“外形”上的致命弱点,在于它的“缀段性”,一段一段的故事,形如散沙,缺乏西方小说那种“头、身、尾”一以贯之的有机结构,因而也就缺乏所谓的整体感。”事实上,叙事艺术对人类经验的“模仿”或“组织”,既可以采用“因果律”和“时间化”的结构模式,也可以采用“关联性”和“空间化”的结构模式。显然,西方叙事文学主要采用的是前一种模式,而中国明清章回小说如《西游记》等则采用了后一种叙事模式。

    一般来说,西方建筑偏重“内部空间”的创造,而中国古典建筑则偏重“外部空间”的设计。西方建筑基本上是单体的,所以创设“内部空间”是建筑师们进行空间设计的主要任务。而中国古典建筑则创造了很多强化“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使整个建筑群富有整体感,如建筑方向的确定(主座朝南)、左右对称、中轴线的设置等。章回小说中的诗词其实是具有结构功能的。《西游记》各回中有的以诗开篇,有的以诗作结,中间常是咏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的“以诗为证”。这些诗词并不是小说叙事逻辑内在发展所必需,将它们巧妙地用在章回小说中,其实也正是一种对叙事文本的“外部空间设计”。

    (摘编自龙迪勇《建筑空间与中国文学叙事传统》,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渔认为作家写戏,和老天造人类似,刚开始就要全局在胸,谋虑好如何处理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B . 中国古代叙事技巧理论着眼于如何吸引欣赏者,将注意力放在了情节编织和进展节奏的掌握上。 C . 西方建筑和中国建筑扩大建筑规模的方式、对空间内外部设计的理念不同,影响了中西方文学的叙述模式。 D . 一般情况下,与西方建筑注重“内部空间”设计不同,中国古典建筑注重“外部空间”设计,使建筑群富有整体感。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情节冷淡处需发挥,情节热闹处有收拾,中国古代小说讲究开阖有度,铺排得当。 B . 作者认为与《西游记》不同,《水浒》七十回以起承转合之法结构情节,一气贯通。 C . 材料二的作者并不认同西方汉学家对明清长篇章回小说“缀段性”结构的批评。 D . 中国建筑讲求“对称美”,文学也是如此,小说中的诗词就具有这种结构功能。
    3.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
      A .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B .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C .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D .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4. (4) 《红楼梦》第三回描写王熙凤出场是“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之后写“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描写贾宝玉出场是“只听院外一阵脚步响”,之后写“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脂观斋评点为“与阿凤之来相映而不相犯”。请结合材料一的“犯中求避”,谈谈你对此评点的理解。
    5. (5) 依据材料,概括《西游记》的叙事结构特点。
  • 2. 现代文阅读I

    说自在

    贾平凹

    ①我多么羡慕大海,想那挂一片云帆,直济万顷波涛,是何等的雄壮!而我,却实在可怜了,竟没有渡过海,甚至也未见过一次。娘生我在山地,她去田里劳作的时候,我就从门槛里爬出去了,自然在召唤着我:去水溪边看见我一张很脏的脸,在草丛里吹一朵有着无数的小伞的蒲公英,虽然不像海边孩子的身上有一层发白的水锈,但却是满头的草叶,常常是娘回来,我已睡卧在了菊花架下。所以我说,我爱大海,大海却不是我的母亲,她没有给我五趾分开的脚,那弄潮的船上我站得稳吗?但我却是山地的儿子,我爱那花间草间的一块石头,它见光有彩,临风响动,顽愚的形状里包含着金、银、铜、铁的灵性,空空寂寂地待在野外,却是多么富有天地自然之乐啊!

    ②我曾经想,世界上只有大海,那将会出现一种怎样可怕的情景呢?当然,世界上也绝对不能尽是山石。到大海观潮,进深山赏林,世界才是和谐的一统,人的兴趣才是多变的丰富。宇宙之中,万事万物,既能生存,便有赖以生存的价值。一棵树木,千万片叶子,都是叶子,却一片不同一片,能说出哪一片重要吗?纵然是苍鹰,可揽天下雄风;是凤凰,可集天下色彩。但要是歇栖下来,也不过只是占一根树枝呢。

    ③陕南的地方,常常有这样的事:一条河流,总是曲曲折折地在峡谷里奔流,一会宽了,一会窄了,从这个山嘴折过,从那个岩下绕走,河是在寻着她的出路,河也只有这么流着才是她的出路。于是,就到了大批游客。当今游客,都是进山要观奇石,入林要赏异花,他们欣赏那岩头瀑布的喧哗,赞美那河面水浪的滚雪,总是不屑一顾那河流转变的地方。是的,那太平常了,在山嘴的下边,是潭绿水,绿得成了黑青,水面上不起一个水泡,不泛半圈涟漪。但是,渔夫们却往那里去了。他们知道,那瀑布的喧哗,虽然热闹,毕竟太哗众取宠了;那翻动的雪浪,虽然迷丽,但下边定有一块石头,毕竟太虚华轻薄了;只有这潭水,投一块石子下去,咚响得深沉,近岸看看,日光下彻 , 彩石历历在目,水藻浮出,一丝一缕如烟如气,探身而进,水竟深不可测,随便撒一网去,便有白花花烂银一般的鱼儿上来。

    ④小时候,我常在这样的湾水边钓鱼,我深深地知道她的脾性。表面上不动声色,内心里蛟腾鱼跃;谁能说她不是山中河流的真景呢?湾水并不因被冷落而不复存在,因为她有她的深沉和力量,她默默地加深着自己的颜色,默默蓄积着趋来的鱼虾,只是一年一年,用自己的脚步在崖壁上走出自己一道不断升高的痕迹。终有一天,她被人们知道了好处,便要来赤身游泳,潜水摸鱼,夜里看月落水底的神秘,雨后观彩虹飞起的美妙。湾水临屈而不悲,赏识而不狂,大智若惠,平平静静,用什么也不可能来形容她的单纯和朴素了。

    ⑤这些年里,我走了不少地方,可谓“八千里路云和月”,但我却常常低头便思起了故乡。故乡,虽然贫穷,但却有真山真水的自然元气。那草木见过吗?密密的不能全叫出它的名目;那虫鸟见过吗?奇形怪状,不能描绘出它的模样。信步到山林去,洼地去,常常就看见那石隙里渗出一泓泉水,或漫竹根而去,或在乱石中隐伏。做孩子的去采蘑菇,渴了,拣着一片猪耳朵草的地方用手挖挖,一有个小坑儿,水便很快满了,喝下去,两腋上津津生凉风,却从不曾坏了肚子。如若夜里做游戏,在地下挖个坑儿,立即便出现一个月亮,遍地挖坑,月亮就蓄起一地哩。这地方,撒一颗花籽长一棵鲜花,插一根柳棍生一株垂柳,城里有吗?城里的报时大钟虽然比老家门前榆树上的鸟窠文明,但有几多味呢?我最看不上眼的,是那么高高的薄壳大楼凉台上,一个两个小瓦盆里植点花草,便自命热爱生活,又偏偏将花草截了直杆,剪了繁叶,让其曲扭弯斜,而大讲其美!

    ⑥去年初春,我又回到老家去。家却搬了地方,再不是那多泉的川沟,而住在了大坡原上;吃水要挑了桶去远远的林子里。我便提议打口井了。我没有请风水先生,我自觉山有山脉,水有水向。我看了地势,便在前院里打起井来。打呀,打呀的,先还使得上劲,愈打愈是困难,一笼笼土吊上来,但是,就有了一个大石层,无论如何也搭不出个缝儿来。我泄气了。邻家人劝我到他们院里去打,说那里风水先生看了的,肯定有水;但我怎能把井打在他家院里?我又在后院开始另打井。在那井坑里,打了五天,又打了十天,已经是十丈深了,还是没水,村里人尽在耻笑起来,我只是打我的。那黑黑的世界里的苦作,那是孤孤的寂寞的生活。终有一天,毕竟那水是出现了,虽然不大,但我是多么高兴呢!我站在井底,看着井口,如圆片明镜一般,太阳的光芒在那里激射,突然似乎有了响动,愕然大惊,我声小,那声也小,我声大,那声也大,我明白那是地心的回音,笑起来,满井里都是哈哈哈的大笑不止。

    ⑦这井打成了,这是属于我家的。天旱,那水不涸;天涝,那水不溢。狂风刮不走它,大雪埋不住它。冬天里,在井中吊着桶子而不冻坏;夏天里,吊着肉块而不腐烂。我知道地下有一个很大很大的海,我虽然只能得到这一井之水,但却从此得到了永恒之源。我庆幸在我家的院子打了这口井,但我知道这井还浅,还小,水还不大,还要慢慢地淘呢。

    ⑧乡村的夏夜,实在热得难熬,人们都在场畔上乘凉闲话:你一句,他一句,天一句,地一句,一直可以到深夜。谁都听了,谁却也说不上说了些什么,但是满足了,最满足的却是本人。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开篇虽然表达了对雄壮海景的向往,却更真实地眷恋着生他养他的山地。 B . 作者欣赏故乡湾水的宠辱不惊厚积薄发,以此表达对城里人自命不凡的嘲讽。 C . 作者打井不请风水先生,自觉山有山脉水有水向,传达他对本色自然的尊重。 D . 作者以乡间乘凉闲话收尾,展现人与天地自然自在共处的场景,揭示了主旨。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缘景生情,叙述了自己重回故乡而引发的抚今追昔的种种情思,由景及物及事及人。 B . 第③段“日光下彻”等句化用《小石潭记》的句子,描绘看似寻常却深沉的水潭,引人遐思。 C . 第⑥段写打成井后“我”与井的“互动”,句式上的自由突显出“我”的自在、舒畅情绪。 D . 文章使用对比、比拟、比喻等修辞,注重语言锤炼之美,同时整句与散句结合,典雅灵动。
    3. (3) 作者为什么认为故乡有“真景”“真山真水”?
    4. (4) 分析本文由“羡慕大海”到“思考大海”到“以另一种方式得到大海”这样构思的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势位。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逆人心,虽贲、育不能尽人力。故得天时,则不而自生;得人心,则不趣而自劝。因技能,则不急而自疾;得势位,则不推进而名成。若水之流,若船之浮。守自然之道,行毋穷之令,故曰明主。

    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钧轻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故短之临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贤也以势。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载之,故安;众同心以共立之,故尊。人臣守所长,尽所能,故忠。以尊主御忠臣,则长乐生而功名成。名实相持而成,形影相应而立,故臣主同欲而异使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人臣之忧在不得一,故曰,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故曰,至治之国,君若桴,臣若鼓,技若车,事若马。故人有余力易于应,而技有余巧便于事。立功者不足于力,亲近者不足于信,成名者不足于势。近者不亲,而远者不结,则名不称实者也。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而位不载于世,则功不立,名不遂。故古之能致功名者,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如此,故太山之功长立于国家,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此尧之所以南面而守名,舜之所以北面而效功也。

    (选自《韩非子·功名》)

    【注】①贲、育:指孟贲、夏育,两人都是战国时期的卫国人,著名的大力士。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 B . 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 C . 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 D . 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则不务而自生”与“务耕织”(《过秦论》)两句中的“务”含义相同。 B . “故臣主同欲而异使”与“数通使相窥观”(《苏武传》)两句中的“使”含义相同。 C . 太山,即泰山,与“挟太山以超北海”(《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太山”含义相同。 D . 南面,即君位,古代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作“南面为王”“南面称孤”。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起首阐明君主“立功成名”的四个条件,并突出了“天时”“人心”的重要性。 B . 文章指出君主处在君位,要建立功业长享声名,需要拥有权势,并得到臣下的配合。 C . 本文以左右手不能同时画两种不同图形为例,来表明人臣的忧患在于不能专守一职。 D . 君主成为尊者才能“载之以势”;君主若不足于势,则近者不贴心,远者不来结交。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钧轻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

      ②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5. (5) 臣子如何能做到为君王效力?请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和周侍御买剑

    唐·曹唐

    将军溢价买吴钩,要与中原静寇仇。

    试挂窗前惊电转,略抛床下怕泉流。

    青天露拔云霓泣,黑地潜擎鬼魅愁。

    见说夜深星斗畔,等闲期克月支头。

    【注释】①静:同“靖”,平息,平定。②期克:在期限之内拿下。③月支:亦作“月氏”,古代西北民族名,此借指吐藩。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不仅和标题呼应,且点明将军买剑的目的——“静寇仇”。 B . “电转”“泉流”两个比喻写出了宝剑的闪烁耀眼、光莹流动。 C . “云霓泣”和“鬼魅愁”从正面凸显出了宝剑惊天动地的威力。 D . 尾联点明主旨,既表明周侍御靖边的决心,也写出诗人的豪情。
    2. (2) 请简要分析“溢价”二字的作用。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所说:
    2. (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秦观《鹊桥仙》中与此情意相似的两句是:
    3. (3) 2023年是生肖兔年,现实里的兔子,神话中的玉兔,这些意象常在古诗词中出现,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食肉饮酪”往往被看作游牧民族的饮食方式。(1)反观中原地区,食乳之风虽然一直不算太盛,但在盛唐年间,还是出现了一种有趣的乳制品冷饮。这就是“酥山”。有历史学家认为,“酥山”与今天的冰淇淋    。但相比之下,宋代的“冰酪”更像是冰淇淋的“老祖宗”。(2)这种冰酪成分是将果酱和牛奶混入凝成的冰沙之中配制而成,奶冰柔软疏松,入口即化。在南宋文学家杨万里的诗中就曾这样形象地描绘过:“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

    过去有一种说法,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后,在宫廷吃到了冰酪,然后将其制作技术带回了欧洲。但这种说法其实很可疑。首先,马可·波罗是个做大生意的人,不见得会关注冰淇淋制作这种“    ”。其次,若是马可·波罗此举    , 为何关于意大利冰淇淋的可信记载却在几个世纪之后才现身,如此“姗姗来迟”呢?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分别有一处语病,请修改。
    3. (3)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第一段引用杨万里的诗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最近大火的ChatGPT让人们切身意识到,机器可以表现出与人类相似的智能行为。在一些领域,    例如在2016年,电子计算机程序AlphaGo击败了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许多领域,人工智能仍远远比不上人类智能。例如,人类可以立即分辨出猫和狗,    。在情感认知等方面,人类大脑具有难以比拟的能力,这与大脑在进化时形成的大量神经元有关。因此,如何复制这种能力,    , 这些科研人员中就包括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托马斯·哈通教授。哈通和自己的科研团队构想,以“类脑器官”为硬件,有望开发出“生物计算机”。通常源于干细胞的类器官是在实验室内培育的、与某种器官功能相类似的组织。而“类脑器官”指的便是一种笔尖大小的细胞培养物,其中就存在具有类器官功能的神经元。

    1. (1)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3个较短的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言文阅读材料里,韩非子提出“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雅典特使要挟米洛斯加入雅典对斯巴达之战时说:“你跟我们一样清楚,这个世界上公理只存在于力量均等的强者之间。”

    而孔子认为“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也就是说“不要愁得不到‘位’,该愁自己拿什么来立在这位上”。我们应该追求势位,还是才德?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