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3-06-29 浏览次数:18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这是我们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的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很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以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晚清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就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能达到二者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

    首先,从唐宋词人的角度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以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做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因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唯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 (1) 下列对“唐诗宋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诗宋词应成为我们首选的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B . 唐诗宋词体现的普通人的价值观,多数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C . 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诗宋词中的典范,虽然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 . 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然后传递给读者。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可以广泛地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 B . 古代诗词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 . 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这样才能读深读透。 D . 读者读唐诗宋词时,对原作的意蕴做出诠释和解读,就会扩展和拓深原作的意蕴。
    3. (3) 下列关于唐诗宋词赏读的事例,不能证明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 柳永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本是写爱情,王国维却将其作为“古今之成大事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之一。 B . 白居易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原意是以“草”的生生不息表达送别的愁情的增生,后人却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 C . 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之句,表明苏轼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读者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旷达潇洒。 D . 杜甫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歌咏的是诸葛亮,南宋爱国将领宗泽临终“诵此二语”,感叹自己未竟的抗金事业。
    4.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
    5. (5) 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充分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作简要分析和说明。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石匠留下的歌

    何立伟

    从山外头来了一个石匠,在水碾子坊前歇脚。他把背上的搭链往地上一撂,褡裢里发出了金属的沉闷的音响。侧耳,听了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他大声说:“碾子要凿了哦!”

    爹正在水碾子坊里扫谷。提着高粱帚子出来,见是陌生客,忙取了紫竹烟筒递过去。那石匠其时已将一根纸烟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似乎从他吸纸烟的派头上,看出其人的不凡。

    水碾子正要凿槽咧。很快讲定了工价。无争无吵。各自一派让得三分的气度。那石匠绕碾子转了三圈,也并不发表阔论高谈。从褡裢里取了锤凿,水碾子坊里,就叮叮当当热闹了起来。四面的苍苍郁郁的山壑里,一时贮满了这十分好听的声音。

    先前这水碾子终日碾谷,其音清越,其韵悠扬,好比寨前的四妹子,不紧不慢,打出好听的山歌来。后来,日日磨,日日磨,磨平了石槽,碾子就一声一声闷如沉雷了。

    天热起来,他就索性打起赤膊,凿。他膀大腰圆,甩锤子的时候,上身的肌肉有规律地滚动。汗水使他宽阔的胸膛油着异彩。简直那本身就是一錾一錾凿出来的。像一尊石雕。拿来了蒲扇,拿来了茶罐,拿来了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爹吩咐:“你好生招呼石匠吧。”我说:“好。”爹放不下心,又吩咐:“这石匠一定见过世界,莫要让他笑话我桃花寨的人不晓得礼数。”

    我说:“好。”

    我就同他打扇,将砰茶斟得满满的,双手稳稳递与他。请他歇憩。请他喝茶。手上捏一把平日藏在柜里舍不得吸的,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我想同他谈讲。只想他是见过世界的,那重重的山外头是个什么模样呢?默默喝茶,默默吸烟,默默歇憩。从鼻孔里口角里喷出的烟云浓浓的,辣辣的,也是默默的。

    但几分钟以后他又拿起了锤子。烟蒂在脚边断续着残烟几缕。山谷里,飞着钢与石的回音。很长的一声一声。仿佛四山里万人千人在凿岩取石,你呼我应。

    又歇憩的时候,我急切地同他说:“说个故事我听吧。说个故事!”“故事?什么故事?”他放下了锤子。

    真的,什么故事呢?竟不晓得这个世界有哪样一些故事。于是我说:“随便你同我讲点什么吧。反正我什么都不晓得。”

    “等你长大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了,你就会什么都晓得的。用不着别人讲。”他将那多茧的厚实的手掌放在我的脑壳上,“唉,你还细,你还不懂事。生活里头有的是酸甜苦辣,你只能够尝,不能够讲。讲不出。生活里头没有故事。”

    好久了我才说:“那就打一个山歌吧。”歉意地一笑,摇摇头,他又去凿那磨槽。

    洁白的石砾在錾子尖上跳跃,落在地上,落在他的裤褶缝里,如一层层雪粉。直到黄昏从山沟里溢了出来,才将那叮叮咚咚的锤声淹没掉。这时,那很大的碾槽,正凿得如一朵刚刚绽放的山茶花。

    掌灯吃夜饭时,他累了,倦了。爹招待他,用了好香的米酒,用了一条腊得透明的麂子腿。那麂子,还是去冬大雪封山时,爹在鹰嘴岩打的。好肥的麂子。爹舍不得吃,除非来了贵客。爹问他这问他那。爹这人,就景仰见过世界的人。那石匠总是回答得很少,很有分寸。你总觉得他不肯说出来的东西必定深奥。他那紫红的脸膛,深刻的皱纹,使你感觉到他是一部书,但谁也无法打开。爹只好死劲地敬酒。

    “多谢。明日赶早,我还要行路。”“往哪边走?岩陀,还是檀木坡?”“哪里有工夫做,就到哪里去。石匠嘛,走四方,吃四方。”他笑了一下,笑得很淡。有雪白的牙齿。

    起身,打一轮拱手,他晃晃地朝东厢房走去。

    第二日天刚放明,爬起来我就要去找石匠。要问他,见了世界的人,为什么不会讲故事?

    爹朝水闸走去,说:“这时候才起来,石匠他走了咧!”

    跑到高处,朝雾中的石板路望去,终于看见了他那朦胧胧的背影。其实无法说那是背影,整个的只是小小的一个黑点了。那黑点,在这迷蒙的天地之间,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就消失在雾之中了。他走了,同他来时一样,同他吸烟凿石时一样,是默的,无声无臭的。天和地,好大呵!

    哗啦!爹把水扯开了。蓄了一夜的溪水,扑过来,攀住染满了青苔的木轮子,木轮子就滚动起来,吱吱呀呀地带动了水磨。这清新的空气里,就颤动着它那好听的声音了。

    比先前还要好听些!清越。悠扬。娓娓地,悄悄地,向你叙述着什么。长大后,我一直觉得,这水碾子的声音,是那个默默的石匠留下的一支很长很长的歌,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

    (选自《人民文学》1983年06期,有删改)

    文本二:

    小说,是我最重视的文学体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受到文坛普遍关注的,正是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受关注的原因,现在回想起来,恐怕在它的实验性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兴起,百无禁忌。在思想解放的大的社会背景下,文坛空前活跃,各种题材,各种文体,各种风格,竞相怒放。我初出道,亦知要崭露头角,须得有自家面目,遂努力在文体同语言上与别人拉开距离。汪曾祺先生说,我的小说受唐人绝句的影响。李陀先生亦说我的小说是“绝句式”的小说。皆是解人语也。肯定了我的有着诗的含蓄意韵的文体面目。我喜欢唐诗,尤喜绝句,五绝二十个字,七绝二十八个字,短得不能再短,但每每是一幅历史的图卷,浩浩沧桑,尽寓其中,意蕴深长。譬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把个唐朝从开元到天宝年间经历“安史之乱”的惊天巨变,从全盛到衰落的历史图景,通过几位白头宫女闲聊往昔的日常场景,轻巧地勾勒了出来。这种以小场景写大历史,以日常生活见白云苍狗的唐人绝句,给了我莫大的启发。当其时,文坛大多数作家的叙事范式,是受西方文学的影响,而我是选择受祖宗的影响。

    (节选自何立伟《<白色鸟>自序》,有删改)

    1. (1)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对了解“世界”的问题很是急切,但因为年纪小,又不知应该了解这个世界的什么,不知如何向石匠发问。 B . “爹”对石匠热情招待,目的是想通过见过世界的石匠了解外面的世界,但那个石匠却口拙言迟,不愿回答。 C . 石匠“赤膊”凿槽形象的刻画,既展现了石匠身体的健壮,也展现了生命阳刚之美,更暗含劳动塑造人生的思想。 D . 这篇小说故事简单,只是叙写了一个石匠来为“我”家修理水碾与“爹”与“我”想通过石匠了解外界的故事。
    2. (2) 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烟丝”和“纸烟”两物,分别代表了山内、山外两种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生活。 B . “我”和“爹”的“问”与石匠的默默辛勤的錾凿,构成了小说深层的问答关系。 C . 石匠侧耳一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就可知碾子的状态,侧面写出石匠精湛的技艺。 D . 作者善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石匠劳作声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突出石匠的技艺高超。
    3. (3) 小说标题“石匠留下的歌”具有怎样的意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4. (4) 如欲以“一篇‘绝句式’的小说”为题写一篇《石匠留下的歌》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并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成祖永乐二十二年八月,皇太子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左春坊大学士杨士奇为礼部右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士奇入谢新命毕,闻惜薪司奏准岁例,赋北京、山东枣八十万斤,为宫禁香炭之用,将复入奏。时蹇义、夏原吉奏事未退,上见士奇,义等曰:“新华盖学士来奏事,必有理,试共听之。”士奇因言:“今闻惜薪司传旨,赋枣八十万斤,得无过多?虽系岁例,然诏书所减除者,皆岁例也。”上喜,即命减其半。复语义等曰:“卿三人朕所倚,宜尽言,匡朕不逮。”以灵壁县丞田诚为州判官,仍佐灵壁县事。诚官廉能,抚字九年,考满,父老诣阙留之,遂有是命。以太常寺卿讷为交趾任华府知府。周讷永乐中为祠祭司郎中,请封禅,太宗不听。后以方宾荐入太常。上曰:“谀佞之人,宜置远微,不可以玷朝行。”遂有是命。翰林院严考岁贡生。上谕杨士奇曰;“百姓不蒙福者,由守令匪人;守令匪人,由学校失教;自今宜严试之。五经四书义,不在文辞之工拙,但取其明理者。或人材难得,即数百人中得一人亦可。盖取之严,则不学者不敢萌侥幸之望。”罢海子、西湖巡视官。上谓蹇义曰:“朕之心苟可推以利民虽府库之储不吝况山泽之利哉!”命户部,被灾田土,分遣人驰谕各郡县,停免催征粮税。仁宗洪熙元年二月,舞阳、清河、睢宁民饥,命发本县仓粟赈之。五月,谕吏部慎选御史,以清风纪,咨访可任都御史以闻。上曰:“都御史,十三道[注]之表。都御史廉,御史虽不才,亦知畏惮。今不才者无复畏惮矣。”每边将陛辞辄戒曰:“民力罢矣,毋贪功。脱扰塞下,驱之而已。”在位仅十月,而百政具举云。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宜致治》,有删改)

    【注释】十三道:按照明朝制度,十三道监察御史是在都察院中具体进行审计监督的官员。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选出正确的地方(填写字母)。

      朕[A]之[B]心[C]苟[D]可[E]推[F]以[G]利[H]民[I]虽[J]府[K]库[L]之[M]储[N]不[O]吝[P]况[Q]山[R]泽[S]之[T]利[U]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顾义等曰”与“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两句中的“顾”字含义相同。 B . “诚居官廉能”与“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两句中的“居”字含义相同。 C . 翰林院,唐代初置,各朝职能略有不同,明朝有协助户部考核贡生的职能。 D . 陛辞,既指官员面见皇帝辞官,也指官员离开朝廷辞别皇帝,文中指后者。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杨士奇听闻惜薪司传旨向地方征收八十万斤枣树,认为征收数量过多,立即请求依岁例减除,仁宗欣然纳谏,下令减收一半。 B . 仁宗注重官员的品行。田诚清廉能干,尽心安抚体恤百姓,因而获得提拔重用;奉承献媚的周讷则被贬到偏远地方任职。 C . 仁宗仁爱恤民,推行一系列利民措施:罢免海子、西湖的巡视官,中止征收受灾地方的各种赋税,开放本地官仓赈济灾民。 D . 仁宗重视官吏风纪,在他看来,都御史的人选至关重要,因为作为御史的表率,都御史廉洁,御史即使无才也会畏惧。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三人朕所倚,宜尽言,匡朕不逮。

      ②民力罢矣,毋贪功。脱扰塞下,驱之而已。

    5. (5) 明仁宗告诫杨士奇要严格加强对“岁贡生”考核选拔的原因和目的各是什么?他认为选拔人才的依据是什么?
  • 4.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其二)

    陆游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 , 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注释】①的博:又作“滴博”,山岭名,在四川理番县东南。这里泛指川陕。②皋兰:山名,在今甘肃省兰州市南面。③关河:泛指边塞之地。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岁月流逝,诗人面对镜子,发现鬓发残损,但自己的一颗丹心依旧,壮志还在。 B . 颔联,诗人感慨自己迟暮衰弱,不胜戎衣,但是悲愤常在,诗人还想着手持宝剑杀敌。 C . “关河”,指关塞河防,一般是兵家争夺之地,自古以来就是征战无休无止发生的地方。 D . 现今“关河”仍有战事,没想到自己年老力衰,不能上阵立功,表达了诗人的遗憾之情。
    2. (2) 分析诗的颈联的含意及作用。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登泰山记》中描写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这是说,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成为五彩缤纷。
    2. (2) 《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公爱屋及乌,表达对女子喜爱的句子:“。”
    3. (3) 《涉江采芙蓉》中描写了一副女子们在江中采莲,而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芳草的美好、欢乐的画面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学要对话世界,要学习人类的先进思想艺术成果,更要传承历史悠久的精神血脉。就像鲁迅所言:“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走向传统文化,接续儒家命脉,让许多当代作家走向历史深处。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在对儒家文化价值的开掘上收获颇丰。

    而论及当代山东文学,就不能不说到张炜。张炜被称为“一生都在行走”的作家。一方面,他走遍胶东大地,足迹所至,皆有华章;另一方面,他对传统文化 , 践行一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问世的、在文坛产生重大影响的《古船》的主人公隋抱朴的许多行为显示出骨子里的儒家的仁爱与担当。每当村子里的粉丝厂面临“倒缸”危机,行将给村民造成经济损失时,他都会出面“扶缸”,。张炜越是前行,越是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 也日渐沉醉其中。他表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信念,要用一生去落实和践行。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这一种像啄木鸟形态的鸟却在地面上捕食昆虫,十分奇怪。 B . 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C . 像你这样博学善谈的人应该去当主持人,窝在这里着实可惜。 D . 他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一样,迫不及待地拿出用纸包着的东西。
    3. (3) 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从坊间流出“吃杂粮能减肥,还可以控制血糖”的消息后,不少人就走上了另一个极端,把杂粮当作主食,因而

    为何有人一日三餐全吃杂粮会感觉到肠胃不舒服?

    据营养学研究专家认为,增加全谷物摄入可降低全因死亡风险、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有助于延缓体重增加。但是这些全谷物、杂豆等“粗粮”一般都较硬,消化吸收率不高;而且许多粗粮中含植酸较高,影响钙、铁等吸收。所以吃太多的粗粮可能会影响其他营养素的吸收。消化功能较差的老年人和消化功能不健全的儿童以及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人, , 否则会造成肠胃不适,影响消化。

    因此专家建议,全谷物、杂豆每天吃一次即可,比如白米中放一把荞麦、燕麦、红豆、绿豆等,杂粮占比在1/3左右,来煮杂粮饭。全谷物入口感觉粗糙,杂豆不好煮熟,习惯精制米面细软口感的人群, , 比如用豆浆机制作全谷物米糊,用高压锅烹煮杂粮粥,采用电蒸锅蒸玉米棒、杂粮馒头、红薯,均可使其口感柔软。另外,加入芝麻粉、葡萄干和大枣等,也可以让全谷物食物更加可口。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根瘤菌若不为豆科植物提供氮素,豆科植物就无法很好地生长;豆科植物若不给根瘤提供糖类,根瘤就无法生存。自然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利已与利人并不矛盾,它们可以统一起来。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