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商洛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3-06-30 浏览次数:15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悲剧是由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两个要素构成的,但这两个要素并不总是结合在一起的。从悲剧意识而言,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不是更少于西方文化,恰恰相反,全部中国文化几乎都是建立在人类的这种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的。几乎都是建立在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悲剧性分裂和对立的观念之上的。悲哀,是中国所有文化的底色。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奠基期,也是中国社会、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感受最强烈的一个时期。正是这种强烈的悲剧感受,带来了中国书面文化的第一期的大繁荣。先秦思想家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战争的时代,是一个混乱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们比古希腊的悲剧家更清醒地意识到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分裂和对立,更了解人类在世界上的悲剧性地位,因而也有更强烈的悲剧意识。

    老子的哲学的基础就是建立在天人分裂、天人对立的敏锐感觉之上的,建立在人的悲剧性存在的基础之上的。他以自己的方式描述了宇宙的起源和发展,宇宙的发展就是由统一到分裂的过程,是天人分裂的过程。在这种分裂和对立之中,天是不变的,天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导致这种分裂的原因完全在于人,在于人的欲望、意志和智慧,即人的主体性、人的力量。正因为这种分裂、这种对立,人的苦难开始了。人要杜绝自己的苦难,必须“绝圣弃智”,必须“去私去欲”,必须放弃自己的意志追求,亦即放弃人的独立性,“返璞归真”,重新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中。

    孔子的学说与老子的学说在具体内容上是不同的,但在哲学基础上则是相同的。孔子的学说也是在意识到天和人的分裂和对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是在放弃人的独立性以实现“天人合一”理想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道家的宇宙论成了儒家经典《易》的哲学基础,成了宋明理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儒家学说本身是产生不出真正的悲剧精神的。但是,它的基础仍是悲剧意识,“忧国忧民”仍是儒家知识分子立论的基点。在他们所维护的“道统”受到严重的威胁之时,在多数腐儒随波逐流、趋炎附势的同时,确也有极少数儒家知识分子能够挺身而出,表现出一时的激情,表现出一种英雄主义的精神。但这类儒家知识分子的英雄主义同精卫、夸父、刑天的英雄主义仍然是极不相同的。

    法家知识分子常常表现出比中国任何一派知识分子都更为强烈的态度,也常常表现出更悲壮的英雄主义精神。精卫、夸父、刑天的英雄主义表现为反抗强权,而法家知识分子的英雄主义则表现为维护强权。法家学说也产生在民不聊生的战乱时代,产生在诸侯争霸的政治实践中。他们往往是一些来自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他们也有强烈的悲剧意识,但这种悲剧意识更建立在自己地位的低下上,建立在自己的政治才能没有施展的机会的缺憾中。

    总之,产生于先秦而深刻影响了后来中国文化发展的这三种文化学说,都建立在各自的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但都程度不同地否定了人的悲剧精神,否定了人在自己实际生命体验的基础上自然产生的激情。以及由这种激情决定的悲剧精神。这使中国后来的悲剧作品离开了中国古代神话中曾经存在的悲剧美学形态,也更多地离开了古希腊的悲剧美学形态。但中国文化仍然是充满悲剧意识的,而这悲剧意识也决定了中国文学中存在着源远流长的悲剧性作品。只是中国的悲剧性作品与西方的悲剧性作品有着极不相同的美学特征。

    (摘编自王富仁《中国文学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材料二:

    何谓悲剧意识?悲剧意识或悲剧精神,是指对于人生的悲剧感和积极寻求对悲剧人生进行艺术观照和抗议的心理能量、动力和意向的总和。

    中华民族曾遭受深重的苦难。残酷的阶级压迫与奴役,频繁的战祸与动乱。血腥的杀戮与毁灭,这些曾弥漫于中国古代社会。对苦难现实的深切体验和由此而生的对生命存在形式的“忧患意识”,是最深沉的“生命悲剧感”,它仿佛一条粗大的长线贯穿于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心路历程。正是这种“忧患意识”和“生命悲剧感”作为一种心理“基因”,历史地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悲剧意识。

    中国古代悲剧创作在情节上追求“奇巧”,可以看作是对唐代文言短篇传奇小说“奇”的特征的继承。中国古代悲剧正是凭借其奇巧性、特殊性与不落俗套的情节设计进而感染、刺激和震动观众。例如《窦娥冤》,在真实的现实主义描写中充满了奇巧的特色,如蔡婆婆巧遇张驴儿父子。作品借助这个“巧遇”引出窦娥与社会恶势力的冲突。“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使舞台上出现了奇异的景象,三伏天竟然漫天大雪,刽子手惶恐地退下去,正气压住了邪恶。作者正是以这浓厚的浪漫主义奇异手法渲染了窦娥的反抗性格和凛然正气,增强了悲剧气氛和感人力量。

    虚幻在中国古代悲剧情节中的表现可分为梦幻、仙幻和鬼幻,实质上都是以幻写真,或是作为人物命运完美化的手段。中国古代悲剧十分注重“梦”的描写,以梦写真,真幻混同,这也可以看作人们下意识的精神追求的显在表现。以梦写真的范例有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等。仙幻的描写在中国古代悲剧中也很突出。处于“天宫”的仙境是“三界”中唯一令人向往的虚幻之地,也是中国人对“今生”结束后归宿的最高层次的理解。

    西方古典悲剧所表现的人与命运之间的冲突、人自身的性格冲突是必然的,是尖锐的,是不可和解的,通常以一方甚至双方的毁灭告终。中国古代悲剧冲突的双方往往是两种伦理力量——善良正义与邪恶奸诈,造成主人公困境的奸恶力量在剧情发展中往往会为另一种更强大的代表公平、正义的力量所压制,所以中国古代悲剧的情节,很少有一悲到底的形式,让剧中人物由顺转逆,以逆境结束的也极少,一般都是让悲剧人物由逆转顺,以大团圆的方式结束。

    (摘编自刘利《中国古代悲剧意识及其文化根源》)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 中国古代文化都是建立在人与宇宙、自然、世界对立的观念之上的,都是悲剧性的。 B . 老子主张“返璞归真”,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中,是因为他认识到人与天对立的悲剧性。 C . 虽然孔子的学说与老子的学说形式不同,但其内容是相同的,因为其哲学基础是相同的。 D . “忧患意识”和“生命悲剧感”作为一种心理“基因”,孕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比古希腊的悲剧家更具悲剧意识,带来了中国书面文化的第一期大繁荣。 B . 《易》是儒家吸收了道家的宇宙论并将其作为哲学基础完成的著作,可见道家对儒家的影响之大。 C . 儒家主张积极用世,当所维护的“道统”受到严重的威胁时,常常表现出英雄主义精神。 D . 中国古代悲剧的冲突往往是善良正义与邪恶奸诈两种伦理力量的冲突,结果往往是善良正义战胜邪恶奸诈。
    3. (3) 下列作品中不能体现“悲剧意识”的一项是 ______
      A . 《白蛇传》 B . 《李逵负荆》 C . 《窦娥冤》 D . 《雷雨》
    4. (4) 中国古代悲剧意识的文化根源和社会根源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5. (5) 中国古代悲剧作品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文本一:

    活着(节选)

    余华

    谁料到我一走凤霞就出事了,我走了才几分钟,好几个医生跑进了产房,还拖着氧气瓶。凤霞生下了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

    那天雪下得特别大,凤霞死后躺到了那间小屋里,我去看她,一见到那间屋子就走不进去了,十多年前有庆也是死在这里的。我站在雪里听着二喜在里面一遍遍叫着凤霞,心里疼得蹲在了地上。雪花飘着落下来,我看不清那屋子的门,只听到二喜在里面又哭又喊,我就叫二喜,叫了好几声,二喜才在里面答应一声,他走到门口,对我说:

    “我要大的,他们给了我小的。”

    我说:“我们回家吧,这家医院和我们前世有仇,有庆死在这里,凤霞也死在这里。二喜,我们回家吧。”

    二喜听了我的话,把凤霞背在身后,我们三个人往家走。

    那时候天黑了,街上全是雪,人都见不到,西北风呼呼吹来,雪花打在我们脸上,像是沙子一样。二喜哭得声音都哑了,走一段他说:

    “爹,我走不动了。”

    我让他把凤霞给我,他不肯,又走了几步他蹲了下去,说:

    “爹,我腰疼得不行了。”

    那是哭的,把腰哭疼了。回到了家里,二喜把凤霞放在床上,自己坐在床沿上盯着凤霞看,二喜的身体都缩成一团了。那晚上我在二喜他们灶间坐到天亮,外面的风呼呼地响着,有一阵子下起了雪珠子,打在门窗上沙沙乱响,二喜和凤霞睡在里屋子里一点声音也没有,寒风从门缝冷嗖嗖地钻进来,吹得我两个膝盖又冷又疼,我心里就跟结了冰似的一阵阵发麻,我的一双儿女就这样都去了,到了那种时候想哭都没有了眼泪。

    有庆死时,家珍差点也一起去了,如今凤霞又死到她前面,做娘的心里怎么受得住。第二天,二喜背着凤霞,跟着我回到家里。那时还下着雪,凤霞身上像是盖了棉花似的差不多全白了。一进屋,看到家珍坐在床上,头发乱糟糟的,脑袋靠在墙上,我就知道她心里明白凤霞出事了,我已经连着两天两夜没回家了。我的眼泪唰唰地流了出来,二喜本来已经不哭了,一看到家珍又呜呜地哭起来,他嘴里叫着:

    “娘,娘……”

    家珍的脑袋动了动,离开了墙壁,眼睛-动不动地看着二喜背脊上的凤霞。我帮着二喜把凤霞放到床上,家珍的脑袋就低下来去看凤霞,那双眼睛定定的,像是快从眼眶里突出来了。我是怎么也想不到家珍会是这么一副样子,她一颗泪水都没掉出来,只是看看凤霞,手在凤霞脸上和头发上摸着。二喜哭得蹲了下去,脑袋靠在床沿上。我站在一旁看着家珍,心里不知道她接下去会怎么样。那天家珍没有哭也没有喊,只是偶尔地摇了摇头。凤霞身上的雪慢慢融化了以后,整张床上都湿淋淋了。

    凤霞和有庆埋在了一起。那时雪停住了,阳光从天上照下来,西北风刮得更凶了,呼呼直响,差不多盖住了树叶的响声。

    文本二:

    活着(节选)

    张先许绿伦

    [舞台一片漆黑,隐约可见二喜和福贵矗立在台上。]

    福贵谁料凤霞会出事呢,我走了才几分钟,好几个医生跑进了产房,还拖着氧气瓶。凤霞生下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

    [幕后一个婴儿的啼哭传来。随即,婴儿的哭声变成了一个稚嫩的声音(苦根的声音):“我记得我出生后,爹的表情很奇怪,我被紧紧地抱着。旁边还有一个白头发红眼睛的人。你们说我不可能记得这种事,我不是乱说的,是真的记得呦!因为,爹在哭!爹和那个人喊着‘凤霞!’‘凤霞!’,凤霞是谁呢?凤霞是我娘,我的眼睛睁开了,娘的眼睛却永远地闭上了。”]

    [灯光亮起。二喜拉着板车,凤霞被放在车上。福贵抱着襁褓中的孩子跟在后面。田野里传来一片蛙鸣。]

    福贵我的外孙出生了,我的闺女凤霞却死了。我的女婿二喜变成了单亲爸爸,我的家人只剩下家珍,我的亲人越来越少了。我爹和我娘最先死了,如果他们都算是枯黄的老叶子,那么有庆和凤霞,他们是还泛着青色光泽的嫩枝,他们怎么也像是被割下的稻谷一样,与田野断开联系,被踩进泥沼。而我,只能像一只傻头傻脑的青蛙……所能做的,只是围在他们身边呱呱地叫。(模仿青蛙叫)呱呱,呱呱!

    二喜(停住脚步)爹,您上车吧。

    福贵呱呱,呱呱!

    二喜您怎么了,肚子疼?

    福贵我太重,二喜,你都几天没合眼了,撑不住。

    二喜多费些力气,就会少想些凤霞。

    福贵二喜呀,人世间有很多事都强求不来的,人要是有缘,就应该惜福了。

    [抱在福贵怀中的苦根突然哭了起来。福贵手忙脚乱。]

    二喜没娘的娃娃哭了!

    福贵我上去,我上去。娃娃离他的娘近了,就不会哭。(上板车)

    [苦根的啼哭停止,二喜艰难地拉车前行。]

    [苦根的声音:“那天晚上,风吹得很冷,我被一个人紧紧地接在怀里,脸上感到一滴滴的凉意,外公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直落到我的口中。咸咸的,还带着烟味。”]

    二喜爹,别再伤心了。

    福贵我对不住你,二喜,我们都被老天爷骗了!这家医院和我们前世有仇,有庆就死在这,凤霞也死在这,是爹没找对地方。

    二喜爹,徐家没对不住我,我们有了儿子,我们都算是有福的人,惜福,惜福哦!(蹲下)爹,我只是走不动了,腰疼得不行。

    福贵你把腰哭疼了。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妻子凤霞难产之际,二喜向医生求救“大的”,可以看出他俩夫妻情感深厚,也表现出二喜在悲剧命运笼罩之下的无奈选择。 B . 文本除了写凤霞的离世之外,还写到有庆的死亡,这种死亡元素的重复出现,其目的在于提醒人们活着的艰难、生命的可贵。 C . “我”看到家珍在家眼睛呆滞,也不掉泪水,可见她的灵魂没有“活着”,对生无所依,对死无所惧,对凤霞的死亡毫无察觉。 D . 文本二开头福贵的两次独白,流露出福贵因凤霞突然去世而产生的痛苦与无奈之情,也反映出福贵对二喜的同情与怜爱之心。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凤霞去世和埋葬的当天都出现雪,这营造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氛围,前后形成照应,显示出作者颇具匠心的构思。 B . 两个文本的语言都形象生动,采用丰富的比喻、典型的自然环境描写等手法,充分体现出小说和戏剧的表达追求。 C . 文本二中舞台说明是戏剧的组成部分,为福贵和二喜的对话提供时空和布景的说明,还可以解释他们的表情和动作。 D . 襁褓中的苦根会说话,这一内容并非实写,而是剧本的想象,剧本借助想象表现出凤霞去世给家人带来的巨大伤痛。
    3. (3) 结合文本一、二,请从语言和情节两方面概括分析剧本改编的特点。
    4. (4) 余华在《活着》的一篇序言中坦言:“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写作时无法前进,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作后竟然没有任何阻挡。”请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没有任何阻挡”的。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端木赐,卫人,子贡。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问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贡既已受业,问曰:“赐何人也?”孔子曰:“汝器也,瑚琏也。”陈子禽问子贡曰:“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又问曰:“ 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子贡问曰:“富而无骄,贫而无谄,何如?”孔子曰:“可也;不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 , 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子贡请行,孔子许之。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浅,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 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却,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指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 B . 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 C . 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 D . 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时汉族男子在弱冠之后可取字,女子则无字。 B . 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玉制器具,是“高”“贵”“清”的象征,文中用以指子贡有安邦治国的才能。 C . 仲,在弟兄排行里代表第二。古代长幼的排序非常有讲究,依次为伯、仲、叔、季;也用以指农历一季的第二个月。 D .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的历史。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子贡认为颜回能闻一知十,自己只能闻一知二,所以自己比不上颜回。 B . 子贡认为文武之道没有灭绝,孔子的学问是从不同的老师那里学到的。 C . 孔子认为贫穷而乐道、富有而好礼比富有而不骄傲、贫穷而不谄媚更好。 D . 子贡逐步分析,认为田常攻取吴国后,田常就可以孤立国君、控制齐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

      ②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

    5. (5) 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子贡的形象特征。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 4.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乌    江

    [唐]汪    遵

    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英雄去尽羞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

    项    羽

    [宋]陆    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 两首诗都是以感慨西楚霸王项羽的功业之成败为主题,从题材上看都属于怀古诗。 B . 两首诗开篇都描述了霸王的形象。《乌江》描写的是英雄末路威风尽散的悲壮形象;《项羽》则是项羽气盛、威猛的形象。 C . 两首诗第二句都使用了成语来形容项羽,“单枪匹马”和“拔山扛鼎”,成语“单枪匹马”一词就出自汪遵的《乌江》。 D . 《乌江》最后用乌江自刎的典故来表现英雄的失败,《项羽》则用范增的足智多谋来对比项羽的刚愎自用。
    2. (2) 两首诗都塑造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但两位诗人对项羽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孔子问公西华时,公西华在表明志向前先以“ ”表明自己谦虚的态度。
    2. (2) 《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出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3. (3) “浊酒”,因其酒色浑浊,质量一般,诗人常用它来表达自己生活上的艰辛或心中的愁苦,如诗句:“ ”。
五、作文(本大题共2小题,共120.0分)
  • 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马克思深刻洞察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丝剥茧,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为天下人谋永福”,不惜牺牲个人幸福,舍生忘死,视死如归。“一稻济天下,肝胆两昆仑”,袁隆平、吴孟超勇挑重担,不负国家,不负人民,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们对时代使命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将个人抱负与时代要求融为一体。作为新时代青少年的你,对此有什么样的感悟与思考呢?请联系当下社会生活,以“我们的使命”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演讲稿。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十五六岁是生命之花开放的季节。灿烂,充满梦想;激扬,充满活力;有迷茫,但从不放弃;有困惑,但绝不后退。

    请以“我的青春宣言”为题,写一篇演讲稿,不少于 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纵观历史,中华文明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将中华文化入“网”上“云”,实现在数字世界的永久留存、永续利用,已被纳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文化数字化的过程,就是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将文化素材导入虚拟世界,进而实现深度融合的过程。面对这个与传统文化样式______ 的数字空间,我们需要用全新的眼光和逻辑语言,提取中华文化优秀的元素、符号,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和优质内容。唯有如此,才能不断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世界中也得以发扬光大。

    现实中,文化数字化也为文化生活提供了全新场景。从网络文学、网络视频、数字图书等当下新媒体的方兴未艾,到云演出、云观展等一个个新业态的______ ,数字技术对文化资源的利用、开发、存储、传播和表达,丰富了文化产品类型和服务质量,产业规模也扩大了。一言以蔽之,日新月异的数字科技为文化强国建设筑牢“数字基石”,更让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______ 。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描绘了霜降时节天空高旷和万物萧瑟的状态。进入霜降之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霜降不是表示“降霜”, ______。就全国平均气温而言,霜降节气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从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征看,霜降节气是寒气强于金气的开始。金气是指秋季的凉气,寒气是指冬季的冷气,秋分是金气增长的顶点,之后随着秋之金气的减弱,冬之寒气逐渐增强。霜降之前,金气强于寒气,天气比较凉爽;霜降之后,寒气强于金气,______ 。金气与寒气此消彼长的关系,一直持续到立冬之时才告结束。

    霜降期间,白天较热,夜晚气温却很低,逐渐低至零下。此时地气不升,降雨减少,寒和燥成了这个节气最主要的特点。因此 人们要“外御寒,内清热”,补充水分,防寒降燥。这时也正是晚秋时节,天气渐冷,草木枯黄,万物萧瑟,容易引人忧思,使人意志消沉,因此,______ 。

    1. (1) 下列句子中的“人”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 . 帮助人,自己也会因之而获得快乐。 B . 年轻人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会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蔥不前。 C . 故地重游,物是人非,谁不感慨唏嘘? D . 老师提醒学生,不要“人在曹营心在汉”。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