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新高考协作体2023年高三下学期语文4月月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3-07-04 浏览次数:2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b >9</b>小题,共<b>35.0</b>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我国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神话底蕴丰富,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神话故事数以万计,内容多姿多彩,其中有关汉字起源的神话传说也很多。

    结绳记事说。文字起源于结绳,这种说法早已有之。《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上古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通过结绳记事的。

    八卦说。伏羲在结绳记事的基础上,“画八卦造书契”(朱熹《通鉴纲目》)。《史记》中还说“太昊(伏羲氏)德合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纹)章,地应以龙马负图。始画八卦,卦有三爻,因而重之,为六十有四,以通神明之德,作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河图洛书说。《周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黄河鱼龙献“图”,洛水灵龟献“书”,这个神话反映了古人的书画同源观念。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说:“文字起源于绘画,到统一的国家出现后,和语言结合,就产生了可诵读的真正文字。”同时他也指出:“文字的产生,是自然的趋势,而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创造的。”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仓颉造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前言中说黄帝的史官仓颉发明了文字,由于《说文解字》的权威性,这一传说在古代被广泛认可。当然,现代考古已经证明,中国的汉字至少有9000多年的历史,比黄帝时期还要早4000多年。

    (摘编自易国杰《汉字的起源传说》)

    材料二: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古代传说中把文字的创制归结为一时一人,显然是不恰当的。实际上,文字的产生和演变肯定是个长期的过程,绝不可能无所依据地造出来,也绝非凭一人之工就能完成。

    根据考古发现,在距今大约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范,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中国文字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中国的汉字形体演变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如图详细地展示了字形演变。

    商代的甲骨文是我们目前所见到的形成体系的汉字中最古老的一种。它是以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而得名。其内容多“卜辞”,也有少数“记事辞”。可见的四千多个甲骨文字,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但其字体形态变化极大,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

    全文也叫“钟鼎文”,是指铸刻在钟、鼎等器物上的铭文。西周时期的金文从文字结构到笔画都与殷商的甲骨文相近,只是由于金文铸造和甲骨文镌刻方法的差异,使金文显得更加圆润、肥厚。

    篆书,也叫篆体。“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广义的篆体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

    隶书起源于秦,兴盛于汉。汉隶是到了两汉中晚期在奏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隶书字较方正、厚实,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隶变的完成,是汉字形体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汉隶完全抛开古汉字的象形因素,使得汉字变成抽象的符号,这无疑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它结束了几千年的古汉字阶段,形成了近两千年的今汉字的格局,并为楷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汉字演变过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楷书也叫真书或正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字形较为方正,是在汉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楷体有笔体平稳、结构匀称、章法整洁、便于阅读的特点,成为汉字的标准字体。

    草书产生于秦汉时期,有“章草”和“今草”两种,是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章草是早期的一种草体,其精坚古朴如隶,字字独立,撇捺分明,不相连属,有些横笔的尾部写成捺脚状,向右上方挑出,颇有“燕尾”笔意。今草为后汉时期张芝由章草演变而成,其书写较章草更快,且整篇连绵不断,字字顾盼呼应、贯穿一气。

    行书为东汉末年刘德升所创,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书吸收了草书放纵的特点,突破了楷书用笔的严谨,形体灵活多变。

    (摘编自许小霞《汉字形体的演变》)

    材料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汉字记录方式——“纸+笔”,逐渐被“主机+键盘”所取代,而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载体——汉字,变成了26个英文字母的组合,人们只要不断敲击键盘上的英文字母,就可以将汉字输入电脑,手书汉字似乎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

    在新技术冲击的背后,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早已钝化了对具有独特美感的汉字书法的审美能力,早已忽视了手书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而仅仅把汉字视作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绘画大师毕加索曾说:“如果生为中国人,我会做书法家,而不是画家。”数千年来,汉字被视作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甚至被看作人格的标记,“横平竖直写汉字”与“堂堂正正做真人”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就像电子读物永远无法替代纸质书一样,手书写是不能被替代的,手写汉字可以彰显汉字的形态美,还可张扬书写者的个性。与此同时,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得到光大,不仅仅取决于它吸收了多少外来的精华,更取决于这个民族优秀的文化是否得到很好的传承。

    (摘编自王志顺《键盘时代,该给汉字书写留个啥位子?》)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根据古代典籍记载,传说中上古以结绳记事,后来伏羲在结绳记事的基础上,画八卦造书契,而渐成文字。 B . 河图洛书说反映了古人的书画同源观念,有学者认为,文字起源于绘画,后来与语言结合形成真正的文字。 C . 汉字形体依次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每种形体都有其鲜明的艺术特征。 D . 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着汉字的记录方式,从汉字的信息传递功能看,如今手书汉字似乎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人多认可仓颉造字的说法,但据现代考古,汉字出现的历史远早于传说中的仓颉时代。 B . 甲骨文虽已形成体系,但其一字多体等现象,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还没有统一。 C . 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为汉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 D . 作为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具有极大魅力,连毕加索都想放弃绘画做书法家。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一段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 《韩非子•五蠹》:“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B . 鲁迅《门外文谈》:“但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 C . 宋代郑樵《起一成文图》中认为,所有的汉字都是由“一”演化而来的,一即为“横”,可演变出“点、竖、撤、捺”等形状。 D . 许慎《说文解字•叙》:“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4. (4)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汉字的起源创制问题,二者的论述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5. (5) 在当今计算机时代,手书汉字真的不重要了吗?为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拉网号子

    张炜

    当年最难忘的娱乐,要算是学校宣传队的表演了,这在我们当时看来艺术性极高,甚至是精美绝伦。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新来的女教师,是她参加进来的缘故。女教师不仅会跳会唱,还会自创节目。她先是从海边渔民生活中取材作歌,然后又从全校挑选出最有潜质的少男少女,细细排练起来。我们学校宣传队在女教师的带领下,简直无所不能。他们独创的“鱼鼓歌”和“拉网号子”,在各种汇演中不断拿到奖牌,声名远播。有时他们还可以凭这样的招牌节目,代表整个园艺场、乡镇和矿区,到附近的部队去做拥军表演。

    我们最大的享受不是在舞台上听“鱼鼓”和“拉网号子”,而是到大海边上去看真实的“拉大网”,听震天的拉网号子。

    除非是海边的人,不然很难知道什么才是“拉大网”。那时还没有什么机帆船队,也没有其他先进的捕鱼设备,沿海村庄最有威力的捕鱼工具就是一面大网、两只轴板。那大网是用细棉绳织成的,用猪血浸透后,就不会腐烂,可以下海网鱼了。具体的捕鱼过程是:先由籼板载上大网驶进海中,在水中撒成一个大大的孤型,然后就在网的两端拴上粗绠——许多人在沙岸上排成两溜,在巨大的号子声中拉起来。

    一个盛大的节日就这样开始了。只要是拉大网的日子,周围村子里的闲人就全围上来了。我们这些初中男生只要一有时间就往海边跑,去这个最吸引人的地方。那时我们恨不得停课,恨不得一天到晚盯住海上发生的各种奇迹。可偏偏是我们不在的时候,奇迹才会发生。惊人的传说源源不断,一件还未得到证实,另一件又传开了,弄到最后谁也不知道哪一件是真的、哪一件是假的。比如都在盛传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半夜里大网靠岸了,结果拉上来一个“人鱼”——它有人一样的脸庞,大眼睛,细细的胳膊,长长的手指——不同的是这手有蹼,身上也像鱼一样,有一层黏液。这个“人鱼”一离水就不停地哭,用带蹼的手搓揉眼睛。他(她)的哭声尖利极了,哭得人心里难受,于是海上老大发个命令,就把他(她)放了。

    还有一次,大约是黎明时分,大网靠岸了:网里有一条特大的鱼精。这鱼精浑身黢黑,抵得上四匹马那么大,一离水就散发出逼人的酒气和腥气。它被拉上来的时候,还在呼呼大睡呢。当时所有人既惊吓又庆幸,说这一下等于逮住了多少鱼啊!有人主张趁它还没有睡醒赶紧动刀杀了,可以将肉一块块卖掉。可这事最终也还是被海上老大给阻止了。他认为海里精灵绝对不可招惹,任何不慎都会招来灭顶之灾。不仅要放它回海,还要口中不停地念叨,求它原谅拉鱼人的莽撞,不小心打搅了老人家睡眠,等等。

    据海边人说,拉大网的最好时间不是整个白天,而是两个特别难得的时段:夜网和黎明网。他们说海里的鱼也像人一样,有个晚上打瞌睡、早上起不来的毛病——正在它们迷糊时,大网将其一下套住,再想逃也就来不及了。

    夜晚是海边最热闹的时候。这里火把映得到处一片通明,人潮汹涌,真不知是从哪儿来了这么多的人。海上老大阴沉的面孔十分吓人,他看哪里一眼,哪里的人就不敢大声喊叫了。可是只要他的目光一挪开,呼叫声立刻又震天响了。因为这场面实在太惊人了,不由得人们不喊。

    时至午夜,从沿海村庄甚至是南部山区来的买鱼人越聚越多。这些人携了篮子,背了口袋,一直站在海边,直眼盯着灯火辉煌处。号子声越来越响,这声音的强弱显然表明了用力的大小。拉网的人在大网就要接近岸边时,简直是没命地喊叫。他们为了起劲,有时故意将一个熟人的名字套进号子里一起呼喊,羞辱他。被骂的人火起,开始对骂,可惜他一个人的声音显得微不足道。

    大网靠岸时所有人都往前凑,探头看这一次神秘的收获。随着大网收拢,水族们密集得像稠稠的米饭一样,惹得人群高声大叫。鱼虾跳跃,甚至也像人那样尖叫。有一种身上带荧光的鱼,常常在灯火照不到的地方唰地一闪,引起一阵惊呼。

    拉鱼的火把是特别制作的:一个小米斗大的洋铁壶盛满了煤油,上面插了胳膊粗的棉芯,点上后用一柄长杆铁叉高挑起来。这样的火把排成一长溜,使整个海岸亮如白昼。大网上岸后,有人立刻操起柳木斗,将挣挤蹿跳的鱼虾一斗斗装了,提到一领领炕席子上。这时候,戴了眼镜、手拿一把算盘的老会计就出现了,他的身后跟着抬桌子和大杆秤的人——大杆秤足有半丈长,配有一只生铁大碗,由两个强壮的小伙子才抬得起。所有的鱼需经统一过秤,然后再开始零卖。

    几乎与此同时,另一边的鱼铺那儿也在忙碌:鱼锅烧开了,大鱼似乎没怎么剖洗就被扔进了锅里。看鱼铺的老人在为拉网人准备一顿丰盛的夜餐。

    (选自张炜《十年琐记》)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夜网和黎明网拉上来的鱼数量最多也最大,因为这个时候大海中的鱼都在打瞌睡,犯迷糊,因而难以逃脱被网住的命运。 B . 作者写故事很重视营造氛围,比如写鱼精出现的时间是在黎明时分,而不是在白天,这就给故事增加了更多神秘色彩。 C . 本文细节描写出彩,比如写拉网号子就写到“有时故意将一个熟人的名字套进号子里一起呼喊”,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D . “鱼虾跳跃,甚至也像人那样尖叫”一句运用比拟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沿海村庄的渔民们获得丰收的喜悦和激动。
    2. (2) 下列关于选文开头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开头写学校宣传队的表演为当年最难忘的娱乐,是为了引出下文对到大海边看真实的“拉大网”的描写。 B . 因为娱乐内容很匮乏,所以“我们”才对学校宣传队的表演评价很高,作者对表演的描写才充满赞美之情。 C . 女教师多才多艺,富有创造性,她从渔民的生活中,取材并创编的“鱼鼓歌”和“拉网号子”艺术性极高。 D . 写学校宣传队独创的“鱼鼓歌”和“拉网号子”时,突出其受欢迎程度之高,衬托了真实的拉大网的魅力。
    3. (3) 海上老大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b >5</b>小题,共<b>20.0</b>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年春,及齐平。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犁弥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辟之。将盟,齐人加于载书曰:“齐师出竟,而不以甲卒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丘使兹无还揖对曰:“而不反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齐侯将享公,孔丘谓梁丘据曰:“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也。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徐而既具,是弃礼也。若其不具,用秕稗也。用秕稗 , 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也。”乃不果享。冬,齐人来归郓、龟阴之田。十二年夏,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 , 于是叔孙氏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帅费人以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仲尼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曰:“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障也,无成,是无孟氏也。子伪不知,我将不堕。”冬十二月,公国成,弗克。

    (节选自《左传纪事本末•孔子仕鲁》)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 B . 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 C . 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 D . 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相,职官名,可指百官之长,辅佐国君治理国政的人;也指古代典礼中,主持礼节仪式的人。文中指后者。 B . 牺象,古代饰有鸟形、鸟羽或象骨的酒器。一说为牺尊和象尊的合称,两者是同一套酒器,是宗庙里的祭祀之器。 C . 秕稗,秕,与水稻长在一起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杂草;稗,中空或不饱满的谷粒。秕稗比喻不良、有害之物。 D . 三都,三个都城。文中指春秋时鲁国三桓执政所建之城,即季孙之费、孟孙之成、叔孙之郈。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鲁国同齐国讲和,齐景公听信犁弥的话,派莱人用武力劫持鲁侯,孔子用“礼”劝服了齐景公撤退莱人。 B . 即将举行盟誓时,齐国想在盟书上另加条约,若违背条约则按盟约来惩罚。孔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C . 齐景公准备设享礼款待鲁定公,孔子用无可辨驳的理由劝阻了齐景公享礼的举行,并令其归还耶邑、龟阴之田。 D . 仲由毁三都时,孟孙氏听从了公敛处父的建议,不想毁成邑,鲁定公亲自率师围攻,也没有攻下。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孔丘使兹无还揖对曰:“而不反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

      ②仲尼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

    5. (5) 孔子劝阻齐景公举行享礼的理由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b >2</b>小题,共<b>9.0</b>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官亭夕坐戏简颜十少府

    杜甫

    南国调寒杵,西江浸日车。客愁连蟋蟀,亭古带蒹葭。

    不返青丝鞚 , 虚烧夜烛花。老翁须地主,细细酌流霞

    【注】①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年)秋末在夔州时,诗人于官亭坐候颜十少府不至,故戏为此简。少府:唐代为县尉的通称。②日车:太阳每天运行不息,故以“日车”喻之。③青丝鞚:青色丝绳的马络头,借指坐骑。④须:等待。⑤流霞:传说中天上神仙的饮料,借指美酒琼浆。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出句,以寒秋时的捣衣声渲染了冷落、萧索的氛围。 B . 首联对句,描绘了一幅日沉江水的画面,意境悲壮苍凉。 C . 颜十少府未如约而至,诗人空等一场,故说“虚烧夜烛花”。 D . 尾联,诗人仍期盼颜十少府到来,两人细细对酌美酒琼浆。
    2. (2) 请简要赏析诗歌颔联。
四、默写(本大题共<b >1</b>小题,共<b>6.0</b>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他如果没有祖母,则“”;祖母如果没有他在身边,则“”。
    2. (2) 《客至》中写招待寒酸简单但却满蕴真情的句子是“”。
    3. (3) 澄江,即清澈的江水,古诗词中常常用来形容景象廓大、气象恢宏。如“”。
五、作文(本大题共<b >1</b>小题,共<b>60.0</b>分)
  • 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2年,扬州一名中学生不小心撞坏停在路边的宝马车的后视镜。在久等不到车主、上学又将迟到的情况下,他便在车窗玻璃上贴了一张字条致歉,并留下联系方式。车主看到字条后被这孩子的诚信和勇于担当感动,表示不追究这名中学生的赔偿责任。网友们也纷纷点赞这名中学生和车主。

    无独有偶,今年上半年,某地一名中学生也因不小心撞坏一辆名牌小汽车的后视镜,在车窗玻璃上贴了一张字条致歉,并留下联系方式后离去。后来,车主联系上这名中学生及其家长,对该中学生的诚实行为表示肯定,同时说明车辆维修费用需要该学生及其家长按实给付。他解释说,此举是希望这位中学生不仅拥有诚实的品质,还借此培养契约精神。不过,这位车主的行为受到网友们的广泛质疑。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以受到网友质疑的这位车主的身份,用“致网友们的一封信”作为标题,写一封信,回应网友们的质疑。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六、其他(本大题共<b >5</b>小题,共<b>20.0</b>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_____的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许多趣味与艺术感兼具的各类型文化,十二生肖文化就是其一。

    从数字角度来看,“十”“十二”等数字与“一、二……”等数字一样,是普通的数词,但如果将其置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数字就会变得_____。“十二”在古时多用来表示虚数,用来指代“多”和“大”,比如北朝乐府民歌《木兰锌》中有“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用“十二”表示虚指。“十二”还与历法有关,古代人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按现代时间划分,古时的每个时辰对应如今的两个小时。“十二”还与生肖有着关联,自古以来我国十二生肖纪年与干支纪年就长期配合使用,“年逢寅虎群情奋,岁别丑牛大地春”这副对联中的“丑”“寅”即十二地支中前后相连的两个,而“虎”“牛”则属于十二生肖。在了解的基础上,生肖所对应的动物形象也成为艺术创作的素材之一。随着朝代的更迭,十二生肖相关的艺术品也渐渐出现,十二生肖从颇具趣味的民间文化登上大雅之堂,具有了更深厚的艺术气息,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便是一个代表。十二生肖铜兽首是中西文化结合而成的产物,不仅富有艺术美感,还具有实用功能,而历史又赋予其_____的文物价值。历史悠久的生肖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直至今日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趣味与艺术感兼具的生肖文化以文物等形式为载体,表现出属于它的独特魅力。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2. (2) 请对第二自然段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
    3. (3) 请结合对联内容和相关知识,简评文中画波浪线的对联。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洋碳汇是指一定时间周期海洋储碳的能力或容量。海洋储碳的形式包括无机的、有机的、颗粒的、溶解的碳等各种形态组成的。海洋碳汇具有一般商品的二重属性,_____。其使用价值体现在:通过海洋生物的碳汇功能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改善人类生存、生活环境质量;其价值体现为:在整个过程中投入了人力、物力、资金和技术进行研究、保护和利用,其中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在以往,“碳汇的增加”,主要靠陆地的植树造林。其实,_____。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这个庞大的碳库储碳量是陆地碳库的20倍、大气碳库的50倍。海洋每年吸收约30%的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且海洋储碳周期可达数千年,在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重视海洋及滨海生态系统对碳的固定作用,不仅能够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创造的碳汇还能够用于“蓝碳交易”(海洋碳汇可以在取得相关认证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化交易)。_____发展海洋碳汇将提升中国生态系统的固碳储碳潜能,助力早日实现“双碳”目标。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海洋碳汇是指一定时间周期内海洋储碳的能力或容量。海洋储碳的形式包括无机的、有机的、颗粒的、溶解的碳等各种形态组成的。 B . 海洋碳汇是指一定时间周期内海洋储碳的能力或容量。海洋储碳的形式包括无机的、有机的、颗粒的、溶解的碳等各种形态。 C . 海洋碳汇是指一定时间周期海洋储碳的能力或容量。海洋储碳的形式包括无机的、有机的、颗粒的、溶解的碳等各种形态。 D . 海洋碳汇是指一定时间周期海洋储碳的能力或容量。海洋储碳的形式由无机的、有机的、颗粒的、溶解的碳等各种形态组成。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