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上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二)

更新时间:2023-06-20 浏览次数:17 类型:期中考试
一、默写
  • 1. 按要求填空。
    1. (1) 谢公宿处今尚在,。(李白《》)
    2. (2) ,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 (3) 荀子的《劝学》中以雕刻为喻,正面强调学习应当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二、选择题组
  • 2. 下列选项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如果背离了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只关注古典诗词的字句与技法,便是缘木求鱼,对诗意的理解终归枉然。 B . 阅读《乡土中国》要关注其中的重要概念,如此就能批郤导窾,促进对整本书的深入理解。 C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并把这些缺点概括为“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可谓切中肯綮。 D .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所谓工匠精神,即要有善刀而藏的精神追求,倡导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
  • 3. 学校艺术节要进行戏剧展演,以下是同学们推敲剧本后形成的演出本【】中为同学们对剧本的处理方式)。你认为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窦娥: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一边是婆婆痛哭流涕的悲痛,一边是窦娥指斥天地的怨怒,两人的念白互相交错。】 B . 《雷雨》第二幕舞台说明: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屋内是气派华丽的周宅,窗外是绿荫荫的树丛,可用略显急促的蝉鸣作为背景声。】 C . 鲁侍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三个“萍”(“凭”)字之间适当停顿,要表现出激动、悲愤与克制的情绪。】 D . 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既要读出犹豫和矛盾之心,又要表现崇高与悲怆之感。】
三、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 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前言

    1990年始,穰县开展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村庄建设,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村庄建设发展迅速。在道路建设方面,群众按照“想要富,先修路”的思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1997年,打通所有村庄的主次干道和进户道。2000年,全县1008个自然村打通主次干道3094条,全长27万米,实现了村村通汽车。随着农民对改善住房条件的要求日益提高,建设局村镇办自1995年始,在各乡镇推广农村建房通用图纸12种3200套,实施村镇规划,建起排房,修通了村内道路。群众住房结构由过去的土木结构变为砖混结构,不少农户盖起了楼房,部分农户还建起了商业用沿街门店房。至2006年,穰县共修建乡村水泥(油)路1493.36公里,578个建制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

    ——《穰县县志·村镇建设》

    废墟

    ①从老公路来到新公路的交叉口,父亲说,这算到咱村了,这沿新公路的房子都是咱梁庄盖的。一排排崭新的房屋前都是水泥浇铸的大院子,高门楼,卷闸门,非常气派。父亲给我一一介绍,这是光亭家的,那是梁光东家的,“坏蛋儿”家的……父亲说这些都是新宅基地,他们留在村里的那些老宅基地要么是便宜卖给别的人家,要么干脆不要了。通向老屋的路几乎被杂草封住,我们蹒跚而过,竟有几次被草根绊倒。打开老屋的门,灰尘扑簌簌地往下掉。站在堂屋的中间,看着一件件熟悉而陌生的物品,百感交集。

    ②东屋靠后墙的角落里,还放着那张大床,床的木头已经变成黑色,落满了泥和灰尘,从下面露出一角破旧的棉絮。这是父亲母亲结婚时的床。床头放着一个木箱子,那是母亲的陪嫁,也是当年全家唯一上锁的地方。在这箱子里面,曾经放着家里最贵重的东西,包括煮熟的鸡蛋。就是在这个箱子里,我摸到过一个鸡蛋,忍不住偷偷掰开来吃,吃一小块儿,到院子里看一下。那时,家里人都陪着母亲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许多年之后,大姐告诉我,我一从里屋出来,大家就看到我嘴巴上沾的蛋清 , 我再进屋,都知道我干什么去了。这样几进几出的,所有人都在憋着笑。

    ③代表着老屋历史终结的还并不是房屋,而是院子里的老枣树。每年暑假,正是枣花盛开、青枣初结的时候,我们睡在枣树下,吃在枣树下,玩在枣树下,母亲也被抬出来,躺在枣树下。到八月中下旬,一树半青半红的枣子,吸引了无数顽皮少年,时不时有瓦片土块落到院子里,“蹭”地窜出一个人影,捡几个枣子,又迅速蹿了回去。九月中下旬,选一个中午,村里人睡午觉的时候,哥哥会和他的几个好哥儿们上树,拿着棍子打,或爬到最高的树枝上,拼命地摇。那“哗啦啦”枣子落地蹦跳的声音 , 那满筐红色的、饱满的枣子,让人无限喜悦、满足和幸福。

    ④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老枣树慢慢衰老,最后连枣子也不结了。现在,正是夏天,老枣树一大半的身躯干枯着,只有极少的稀疏、泛黄的叶子证明它的生命还在。我们都走了,枣树的繁茂,它那白色小花、青色小枣,那泛着诱人光泽、圆润饱满的红枣,给谁看,又给谁吃呢?

    ⑤望着院子前方大片的断垣残壁,这都是谁家的?第一次以有意识的眼光去观察村庄,惊讶地发现,以我家为起点,往前看,竟是一大片连绵的废墟。在我的童年、少年时代,这里是村庄的中心,在光亭叔家门前那棵大树下,夏天,每到中午吃饭的时候,这里就挤满了人,男人、女人一边说笑,传着闲言碎语,一边拿着盆子一样的海碗吃面条。晚上,这里更是歇凉的中心,总是到半夜时分,还有人在摇着蒲扇有一句没一句地聊天。现在,荒草和灌木覆盖了这一切。到处是巨大的断墙和残破的瓦砾,断墙角落是倒塌了一半的锅灶,上面还有落满灰尘与泥垢的锅盖、铁铲等等,这些仿佛昭示着曾经有过的生机与烟火。有的房屋干脆连屋顶都没有了,只剩下几面墙撑着一个框架。

    都是谁家的?树木与杂草遮掩着废墟,充满凄凉与破败之感,仿佛一个巨大的坟墓。正对着我们家前面的是拐子常家。再往前面走,是一个已经呈四十五度角倾斜的房屋,屋前是一个已经破损的抽水井。这家的厨房倒塌了一半,里面的灶台还在,只不过,灶台上落满长年累积的泥尘,只剩下两个黑洞眼,是原来放大锅和后锅的地方。厨房后面,是一大堆散乱着的红红绿绿的垃圾。这是谁家?我想不起来。父亲说,这是光亭的老屋;当年,他就是在这屋里娶的媳妇,并生了第一个孩子。

    ⑦再往前,连父亲也似乎有些踌躇了,他必须得四处回顾,定定方位,才能说出是哪家的房子。我数了数,这一片绵延着的倒塌房屋和院子有十五间,还没有算我们家这个摇摇欲坠的房屋。也就是说,有至少十五家离开他们原来的生活场地、原来的聚集场地,开始了另外的生活。我和父亲在村庄里走了一圈,至少有四处这样的大片废墟,估计共有六十户。

    ⑧毫无疑问,村庄的内部结构已经坍塌,那是以一个家族为中心的聚集地。这些废墟,都是梁姓的几门,早年的时候,基本上是按照一个圆心,随着家族人口的增加,逐步扩大。宅基地的划分,也是依据家族的远近、人口的多少来进行分配。一个梁姓,既是一个宗族场域,也是一个生活、文化场域。大年初一的时候,每家都会做一锅大烩菜,依照辈分的高低,依次相互交换,最后,每一家锅里都是一整个姓氏的饭。然后,大年第一天的早饭才开始吃。这一习俗是什么时候开始,为什么如此,老一辈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然而,有一个意思是肯定的,即,要让这一大家族团结一心,不分你我。现在,这一村落文化已经变了。以姓氏为中心的村庄,变为以经济为中心的聚集地。有能力的沿路而居,不分姓氏,形成新的生活场,新的聚集群落。这些都打乱了原来的依家族而居的模式。

    ⑨村落结构的变化,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结构的变化。农耕文化的结构方式在逐渐消亡,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在乡村进行着博弈。年轻一代的乡村青年对乡村的感情非常淡薄,他们在家乡待的时间很短,往往十几岁就离开家乡,在城市打工,但他们没有城市户口,城市不是自己的家;而乡村,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遥远的、没有情感的事物。新一代农民工这种双重的精神失落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已经显现出来,它该怎样弥补、改变,将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课题。

    【注释】《废墟》一文选自《中国在梁庄》的第二章《蓬勃的“废墟”村庄》,有删节。2008年,作家、学者梁鸿回到故乡,经过五个月的调查采访写下的非虚构作品,该书记述了河南穰县梁庄近30年来的变迁。

    1. (1) 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不少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往往能在反映中国农村历史与现状的作品中体现。以下哪一个选项不能与本文第⑧段的内容匹配?(   )
      A . 差序格局 B . 长老统治 C . 血缘与地缘 D . 从欲望到需要
    2. (2) 本文善于描写细节,请在以下细节中任选一个加以赏析。

      ①嘴巴上沾的蛋清     ②枣子落地蹦跳的声音     ③落满灰尘与泥垢的锅盖、铁铲

    3. (3) 第⑤⑥段反复追问“这是谁家”在全文的构思中有重要作用,请对此加以分析。
    4. (4) 小杨同学计划于2024年寒假实地走访梁庄,访谈村里返乡过年的农民工,考察梁鸿在第⑨段中所说的“双重的精神失落”如今是否好转。请为他依次设计另两个访谈主问题。

      访谈主问题:

      ①在城市打工的时候,你是否感觉自己已经融入了这个城市?

    5. (5) 作者选取有详实数据的《穰县县志》作为这一章的前言,请结合《废墟》一文,分析其意图。
四、古代诗歌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①

    【清】赵翼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②。

    【注释】①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赵翼因其不满官场黑暗,辞官归里,途径赤壁写下此诗。②沧浪:语出《孟子》“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后遂以“沧浪”指此歌。

    1. (1) 下列诗词选集中,能收录本作品的一项是(   )
      A . 《古诗源》 B . 《历代怀古诗余》 C . 《明清律诗选》 D . 《千首清人绝句》
    2. (2) 本诗多处化用前人诗句表情达意,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 6.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烛之武退秦师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

    乙文

    鸿门宴(节选)

    ①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③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史记·项羽本纪》)

    1. (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又欲肆其西封          ②失其所与

    2. (2) 小杨同学想以表格的形式,整理两文中“为”字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请为其选出对应例句正确的一项(   )

      [为]  ①无能为也已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为之奈何

      ④我为鱼肉       ⑤何辞为       ⑥公为我献之        ⑦吾属今为之虏矣

      “为”用作动词

      “为”用作介词

      “为”用作语气词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A . ①③④/②⑥⑦/⑤ B . ①②④/⑥⑦/③⑤ C . ①④/②⑥⑦/③⑤ D . ①②④/③⑥⑦/⑤
    3. (3) 将甲文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4. (4) 樊哙和张良均为刘邦所用,但性格迥异。请以乙文画线句为例,分析两人性格的差异。
    5. (5) 小杨同学在学习《鸿门宴》一课时,发现乙文的情节在《高祖本记》中仅以“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一笔带过,颇具匠心。于是在《秦本纪》和《晋世家》中分别找到了“烛之武退秦师”的片段,发现对烛之武劝说语言的叙写也各有侧重。请分析以下两则材料的剪裁之妙。

      郑使人言穆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穆公乃罢兵归。晋亦罢。(《史记·秦本纪》)

      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穆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史记·晋世家》)

  • 7.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柳陌

    出寓园 , 由南堤达豳圃,其北堤则丰庄所从入也。介于两堤之间,有若列屏者,得张灵墟书曰“柳陌”。堤旁间植桃柳,每至春日,落英缤纷,微□偶过,红雨满游人衣裾,予以为不若数株垂柳,绿影依依,许渔父停□碧阴,听黄鹂弄舌,更不失彭泽家风耳。此主人不字桃而字柳意也。若夫一堤之外,荇□交横,竟□含绿,涛云耸忽,烟雨霏微,拨棹临流,无不率尔休畅矣。

    乙文

    芙蓉渡

    自草阁达瓶隐,有曲廊。俯槛临流,见奇石兀起,石畔筼筜寒玉,瑟瑟秋声。小沼澄碧照人,如翠鸟穿弄枝叶上。吾园长于旷短于幽得此地一啸一咏便可终日。廊及半,东面有小径,自此而台、而桥、而屿,红英浮漾,绿水斜通,都不是主人会心处。唯是冷香数朵,想象秋江寂寞时,与远峰寒潭共作知己,遂以芙蓉字吾渡。

    (《祁彪佳集·寓山注》)

    【注释】①寓园:祁彪佳在明亡前“引疾南归”,在宅第附近的寓山了建造一座园林,名为“寓园”。②芙蓉:指木芙蓉,秋日开花,耐寒不落。

    1. (1) 请为甲文中方框处的缺字选出合适的一项(   )
      A . 飔   桡   藻   川 B . 川   桡   藻   飔 C . 川   藻   桡   飔 D . 飔   藻   桡   川
    2. (2) 乙文中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吾园长于旷短于幽得此地一啸一咏便可终日

    3. (3)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两文共有的特点?(   )
      A . 视听结合 B . 动静相衬 C . 意境清新 D . 语言典雅
    4. (4) 《寓山注》的“注”字,有“解释”之义,即说明各个景点何以命名的缘由、依据。结合文本,推断作者“不字桃而字柳”和“以芙蓉字吾渡”的原因。
六、材料作文
  • 8. 班级准备举办一场辩论赛,论题是:

    正方:学以为己。

    反方:学以为人。

    请你选择一方,为你方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开篇陈词。(不得出现个人信息)

    (写作提示:一辩选手承担为本队开篇立论的职责,陈述你方对于辩题的理解并为观点提供依据,开头和结尾配以得体而精简的问候和致谢。在构思时,可适当关注对方的观点并加以反驳,使你方立论更有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