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临沂市六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3-06-20 浏览次数:21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诗歌总集《诗经》具有深刻的伦理意识。《诗经》讴歌上古时代人民的真挚、善良、美丽、勤劳、勇敢。于古代一直被奉为弘扬真善美的经典。孔子首开诗教理论,思无邪;《诗序》以礼说诗,褒贬美刺,推重君王后妃之德;朱子提出“养心劝惩”之说,注重《诗》对个人之内在陶冶。传统诗经学推重道德之义、王化之教,将《诗经》作为国家教育的校本。鸦片战争以后经学失尊,传统诗经学的重德教化传统被抛弃。近年来,学界开始重新认识《诗经》厚重的道德价值。正是《诗经》的道德教化作用,奠定了中国乃至东亚伦理道德与文化的基础。实际上,我们进行当代精神文明教育,三百篇中都可以找到针对性的篇章。如控诉分配不均和劳逸不均,反对暴虐损民,讽喻政治人物贪腐,揭露婚姻中的始乱终弃,宣扬孝亲敬老,提倡友爱和平,即使是其中众多的爱情婚姻诗篇,对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幸福,树立正确恋爱观和婚姻观,在当代仍有现实意义。

    《诗经》的伦理性,体现在创作初衷、内容、情感表达等方面。其一,西周制定礼乐制度,《诗》是当时乐教的一部分,在制定之初就具备明确的德育目的。其二,《诗》的来源有采诗、献诗之说。采诗的目的之一是使天子观风俗、察民心。献诗是公卿本人所作或采于民间,献于天子,诗作内容一般是颂美和讽谏。采诗与献诗体现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双向道德教化功能。能够进入采诗、献诗流程的诗,必然蕴含大量的道德内容。其三,从情感表达来看,《诗经》“言志”呈现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特点,情感表达无不笼罩在浓厚的伦理氛围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邪”即周王朝所规定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对立面,“无邪”即诗歌内容尽合于周礼。

    《诗经》产生之后,以乐教或昌明义理的形式,启发人的善念。美深化了道德的情感基础,对善具有奠基和先发作用,因此可以作为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诗》使人在美的熏陶中乐此不疲地感发善念、通晓义理,从感情与理性出发,立德成善、和睦天下。因此,《诗》教既是美育,又是德育。

    诗教熏陶、塑造了古代的君子人格,影响了中国人的伦理品格。《诗经》培养的个体,合于礼法、温和稳健、进退得宜。受《诗经》陶冶的社会,文而不弱、武而不暴、团结奋发、仁爱和睦。《诗经》对德操的陶冶虽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但一旦对人的心灵世界产生影响,便可化为持久的人格魅力和稳定的国家风貌。

    (摘编自李营营《〈诗经〉的伦理性》)

    材料二:

    李山说,我们解读《诗经》的时候不是采取的观点越古越好,古人有很多看法,但由于历史局限性,其观点未必都是对的,今天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一定要避免先入为主的观念,以免走偏。例如《关雎》,汉代人在解释的时候认为是讽谏周康王的,但是后人在读的时候觉得全诗没有提到周康王,因此这种解释是不对的。宋代学者在解释的时候认为这就是一首爱情诗,写的是“一个男孩碰到一个采荇菜的女孩,然后悄悄地爱上了她”,但李山教授认为,“理解诗歌,不能只看里边出现了男子和女子,就断定是爱情诗,这种想法是不对的”。首先,爱情诗常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而不是本诗这样的第三人称;其次,钟、鼓、琴、瑟,是高级贵族家里才可使用的乐器。“它是一个典礼的歌唱,淑女与君子成为好配偶,是在典礼中完成的”。

    为什么婚姻这么重要呢?重要到需要在婚姻亲迎典礼上敲钟、打鼓、唱歌呢?李山教授指出,这是一个“文化问题”。周朝为了巩固政权,同姓不婚,而是王室的女儿、诸侯的女儿嫁到外姓中。也就是说,“人伦从婚姻关系的缔结开始”,这是中国人的逻辑,说明了家庭的重要性,所以说“《关雎》就是上面所说的中国逻辑之下的一个作品,这是它的文化品性”。

    李山认为,《诗经》是擅打比方的,打比方是文学家的基本修养。例如“麻衣如雪”,形容白色的衣服像雪一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形容修身的。《诗经》中有很多重复的句子,例如“如三月兮”“如三秋兮”“如三岁兮”,李山说,唐诗是从《诗经》发展而来的,《诗经》表达的是群体情感,唐诗表达的是个人情感;《诗经》是用来唱的,唱当然会重复,这和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有关,唐诗是不会有的。

    “今天怎么读《诗经》?”李山认为,读《诗经》要把文化读法和文学读法相结合,了解一部经典,首先要知道这部经典产生的时代是否够宽阔够丰富,其次要知道这部经典是否为后续的文化创作发挥了作用,这不仅是在了解一部作品,也是在了解自己的精神历程。例如《伐檀》是反不公正的,这是我们在读《诗经》时应该读到的,也是一个民族真正的精神。把留存在文化中的活泼的民族生机转化成大家能看懂的语言,是学者应该做到的。

    (摘编自陈雪《让〈诗经〉照进现代人的生活》)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人研究《诗经》,特别注重其教化作用,这和今天挖掘《诗经》的伦理性有相通之处。 B . 采诗、献诗所获得的诗歌蕴含着大量的道德内容,故而《诗经》具有道德教化功能。 C . 《诗经》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道德情操,进而可以塑造国人的品格和民族的精神。 D . 唐诗是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但是由于不能重复,所以唐诗不能像《诗经》一样传唱。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经》的道德教化作用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学界重新认识《诗经》道德价值的重要原因。 B . 关于《关雎》,汉代人认为是“讽谏周康王的”,宋代学者认为是爱情诗,李山认为他们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是不正确的。 C . 李山认为《关雎》是用第三人称写的,而且诗中提到了很多贵族专用的乐器,这表明《关雎》并不是一首爱情诗歌。 D . 学者要想让读者读懂《诗经》,就必须挖掘《诗经》作品背后的时代背景,分析《诗经》对后代文化创作的影响。
    3.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芣苢》描写劳动的过程,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B . 《静女》表现了静女的温柔娴静,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 C . 《无衣》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反复咏唱,形成一种整齐美,回环美。 D . 《硕鼠》反映了劳动者对贪得无厌的剥削者的痛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4) 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我们应当如何读《诗经》。
    5. (5) 《诗经》中的《卫风·氓》是如何体现伦理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2. 现代文阅读Ⅱ

    打麦场的夜晚

    刘庆邦

    别看我离开农村几十年了,每到初夏麦收时节,我似乎都能从徐徐吹来的南风里闻到麦子成熟的气息。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在北京城里还听到了布谷鸟的叫声。布谷鸟季节性的鸣叫,没有口音上的差别,与我们老家被称为“麦秸垛垛”的布谷鸟的叫声是一样的。我想这些布谷鸟或许正是从我们老家河南日夜兼程飞过来的,它们仿佛在提醒我:麦子熟了,快下地收麦去吧,老坐在屋里发呆干什么!

    今年芒种前,我真的找机会绕道回老家去了,在二姐家住了好几天。我没有参与收麦,只是在时隔四十多年后,再次看到了收麦的过程。比起人民公社时期社员们收麦,现在收麦简单多了:一种大型的联合收割机,在金黄的麦田里来来回回穿那么一会儿梭,一大块麦子眼看着就被收割机剃成了平地。二姐家有一块麦子是二亩多,我看了手表,只用半个钟头就收割完了。收割机一边行进,一边朝后喷吐被粉碎的麦秆,只把脱好的麦粒收在囊中。待整块麦子收完了,收割机才停下来,通过上方的一个出口,把麦粒倾泻于铺在麦茬地里的塑料单子上。我抓起一把颗粒饱满的麦子闻了闻,新麦的清香即刻扑满我的肺腑。

    收麦过程大大简化,劳动量大大减轻,这是农业机械化带来的好处,当然值得称道。回想当年我在生产队里参加收麦时,从造场,割麦,运麦,再到晒场,碾场,扬场,看场,直到垛住麦秸垛,差不多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且不说人们每天头顶炎炎烈日,忙得跟打仗一样,到了夜晚,男人们也纷纷走出家门,到打麦场里去睡。正是夜晚睡在打麦场的经历,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初中毕业回乡当农民期间,麦收一旦开始,我就不在家里睡了,天天晚上到打麦场里去看场。队长分派男劳力夜里在场院里看场,记工员会给看场的人记工分,每人每夜可得两分。只是看场的人不需要太多,每晚只轮流派三五个人就够了。我呢,不管队长派不派我,我都照样一夜不落地到场院去睡。我看重的不是工分,不是工分所代表的物质利益,而是有另外一些东西吸引着我,既吸引着我的腿,还吸引着我的心。一吃过晚饭,不知不觉间我就走到场院里去了。

    夏天农村的晚饭,那是真正的晚饭,每天吃过晚饭,差不多到了十来点,天早就黑透了。我每天都是摸黑往场院里走。我家没席子可带,我也不带被子,只带一条粗布床单。场院在村外的村子南面,两面临水,一面连路,还有一面挨着庄稼地。场院是长方形的,面积差不多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看上去十分开阔。一来到场院,我就脱掉鞋,把鞋提在手里,光着脚往场院中央走。此时的场院地面已打扫得干干净净,似乎连白天的热气也一扫而光,脚板踩上去凉凉的,感觉十分舒服。我给自己选定的睡觉的地方,是在临时堆成的麦秸垛旁边。我把碾扁的、变得光滑的麦秸往地上摊了摊,摊得有一张床那么大,把床单铺在麦秸上面。新麦秸是白色的,跟月光的颜色有一比。而我的床单是深色的,深色一把“月光”覆盖,表明这块地方已被我占住。

    占好了睡觉的位置,我并没有急着马上躺下睡觉,还要到旁边的水塘里扑腾一阵,洗一个澡。白天在打麦场上忙了一天,浑身粘满了麦锈和碾碎的麦芒,毛毛躁躁,刺刺挠挠,清洗一下是必要的。我脱光身子,一下子扑进水里去了,双脚砰砰地打着水花,向对岸游去。白天,在烈日的烤晒下,上面一层塘水会变成热水。到了晚上,随着阳光的退场,塘水很快变凉。我不喜欢热水,喜欢凉水,夜晚的凉水带给我的是一种透心透肺的凉爽,还有一种莫测的神秘感。到水塘里洗澡的不止我一个,每个在场院里睡觉的男人几乎都会下水。有的人一下进水里,就兴奋得啊啊直叫,好像被女水鬼拉住了脚脖子一样。还有人以掌击水,打起水仗来。在我们下水之前,水面静静的,看上去是黑色的。天上的星星映在水里,它们东一个西一个,零零星星,谁都不挨谁。我们一下进水里就不一样了,星星被激荡得乱碰乱撞,有的变大,有的变长,仿佛伸手就能捞出一个两个。

    洗完了澡,我四脚拉叉躺在铺了床单的麦秸上,即刻被新麦秸所特有的香气所包围。那种香气很难形容,它清清凉凉,又轰轰烈烈;它滑溜溜的,又毛茸茸的。它不是扑进肺腑里就完了,似乎每个汗毛孔里都充满着香气。它不是食物的香气,只是打场期间麦草散发的气息。但它的香气好像比任何食物的香气都更原始,更醇厚,也更具穿透力,让人沉醉其中,并深深保留在生命的记忆里。

    还有夜晚吹拂在打麦场里的风。初夏昼夜的温差是明显的,如同水塘里的水,白天的风是热风,到夜晚就变成了凉风。风是看不见的,可场院旁边的玉米叶子会向我们报告风的消息。玉米是春玉米,长得已超过了一人高。宽展的叶子唰唰地响上一阵,我们一听就知道风来了。当徐徐的凉风掠过我刚洗过的身体时,我能感觉到我的汗毛在风中起伏摇曳,洋溢的是一种酥酥的快意。因打麦场无遮无拦,风行畅通无阻,细腿蚊子在我们身上很难站住脚。我要是睡在家里就不行了,因家里的环境几乎是封闭的,无风无息,很利于蚊子在夜间活动。善于团队作战的蚊子那是相当的猖獗,一到夜间就在人们耳边轮番呼啸,任你在自己脸上抽多少个巴掌都挡不住蚊子的进攻。我之所以愿意天天夜间到打麦场里去睡,除了为享受长风的吹拂,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为了躲避蚊子。

    没有蚊子的骚扰,那就赶快睡觉吧,一觉睡到大天亮。然而,满天的星星又碰到我眼上了。是的,我仰面朝天而睡,星星像是纷纷往我眼上碰,那样子不像是我在看星星,而是星星在主动看我。星星的眼睛多得铺天盖地,谁都数不清。看着看着,我恍惚觉得自己的身体在往上升,升得离星星很近,很近,似乎一伸手就能把星星摘下一颗两颗。我刚要伸手,眨眼之间,星星却离我而去。有流星从夜空中划过,一条白色的轨迹瞬间消失。天边突然打了一个露水闪,闪过一道像是长满枝杈的电光。露水闪打来时,群星像是隐退了一会儿。电光刚消失,群星复聚拢而来。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睡着的,在睡梦里,脑子里仿佛装满了星星。

    现在不用打场了,与打麦场相关的一切活动都没有了,人们再也不会在夜晚到打麦场里去睡。以前我对时过境迁这个词不是很理解,以为境只是一个地方,是物质性的东西。如今想来,境指的主要是心境,是精神性的东西。时间过去了,失去的心境很难再找回。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描写了“麦秸垛垛”的布谷鸟叫声,抒发了自己对鸟叫声的感想,由此引出下文有关打麦场夜晚生活的回忆。 B . 文章通过写联合收割机收麦表明农业机械化的好处,暗示了以往收麦的方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与结尾的感慨相照应。 C . 作者围绕标题“打麦场的夜晚”展开对往事回忆的叙述,生动刻画了“铺麦秸床”“水塘游泳”等场景,富有生活气息。 D . “我”选择去打麦场过夜,是因为不仅能看麦场、享受长风吹拂,还可以躲避蚊子,这突出了当时农村生活条件的艰苦。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六自然段运用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入水清洗时的急切,表现出我此时的享受与快乐。 B . 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打麦场的星星,既是真实写照,也不乏美好的想象和夸张,衬托出打麦场优美寂静的自然环境。 C .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我”从前在老家打麦场过夜的所见所闻,塑造出一个天真质朴的少年形象。 D . 文章融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回忆了过去在打麦场过夜的生活,情感细腻纯粹,留给读者独特的艺术感受。
    3. (3) 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4. (4) 文章结尾说“时间过去了,失去的心境很难再找回”,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緤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緤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可以报中山之怨。”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1. (1) 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 B . 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 C . 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 D . 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侍坐:是在尊长近旁陪坐的意思,在文中是赵国大臣肥义陪侍在赵王近旁。 B . 臣不逆主:“逆”指违背,与《孔雀东南飞》中“逆以煎我怀”的“逆”相同。 C . 中国:文中是指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现在则用来指中国全境。 D . 臣愿大王图之:“图”指考虑,与《望海潮》中“异日图将好景”的“图”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赵武灵王认为教导百姓穿胡服、习骑射会招来世人的批评,肥义指出愚笨的人会阻碍事情成功,聪明的人能洞察先机。 B . 赵武灵王希望仰仗公子成的威望,促成改穿胡服这件事的成功,并且亲自登门,因势利导,最终赢得了公子成的理解。 C . 赵文认为赵武灵王改穿胡服有违先圣礼制;赵武灵王主张应与时俱进,风俗礼法随时势变化才是圣人治国之道。 D . 赵造认为只有遵循固有的礼制,治国教民才不会出现差错;赵武灵王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出因循守旧不足取。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离骚》)

      ②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5. (5) 梁启超称赵武灵王是“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在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体现出赵武灵王怎样的伟人之德?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 (1) 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第一句用官职来称谓诸葛亮,体现了对诸葛亮功业的肯定,“寻”说明诗人主动去寻找,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B . 颔联“映阶碧草”“隔叶黄鹂”一声一色,写出了祠堂内的景色,借景抒情,表达了诸葛亮的崇敬、怀念、惋惜之情。 C . “三顾频烦”从正面展现诸葛亮才能卓著,“天下计”是对诸葛亮经天纬地才能的肯定,也暗含诸葛亮事业的艰难。 D . 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2. (2) “柏森森”三字意蕴丰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概括。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屈原《离骚》中“”两句,借以荷花为衣表达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2. (2) 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写出了蜀道山势之高峻,作者对此惊恐不已,只能用手抚胸徒唤奈何。
    3. (3) 借景抒情,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情感在诗歌中常见。姜夔《扬州慢》中“”两句,就写出了金兵进犯长江后人们对战争的痛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2022年10月9日7时4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型运载火箭,成功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夸父一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

    “夸父一号”是由中国太阳物理学家自主提出研制的将在约720千米的太阳同步晨昏轨道运行4年的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据介绍,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以“一磁两暴”为科学目标,以太阳活动第25周峰为契机,对太阳上两类最剧烈的爆发现象——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以及全日面太阳矢量磁场开展同时观测,研究它们的形成、相互作用及彼此关联,并为影响人类航天、通讯、导航等高科技活动的空间灾害性天气预报提供支持。

    ③之所以把这颗卫星命名为“夸父一号”,一方面是因为夸父是广为人知的中国神话人物,“夸父逐日”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先民胸怀大志、探索自然、英勇顽强的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试图揭开太阳神秘面纱的不懈求索;另一方面,“夸父逐日”对应“嫦娥奔月”,囊括着科学家们对我国的探日计划能够在“夸父”的名字下形成系列的愿望,开启了中国综合性太阳观测。

    1. (1) 请分别概括材料中每段的主要内容,每段概括内容不超过15个字。
    2. (2) 请将文中画横线部分的长句改成三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2处语病,请先指出语病再加以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当前,我们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当代青年要担当的是在高处“爬坡过坎、更上层级”的民族复兴使命。这种担当是在内外复杂环境考验下的担当,是在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风高浪急甚至     ①   冲击下的担当,若想轻轻松松、敲锣打鼓、自然而然实现奋斗目标、过渡到美好社会,简直是   ②   。那些躺在前人“功劳簿”上   ③   的心态,那些在“快活三里”歇歇脚的心态,那些习惯于过承平日子幸福生活、永远长不大的“巨婴”心态,那些只想“开顺风船”、不敢搏击风浪的心态,那些视探索尝试为畏途、把努力奋斗当吃亏的心态,那些“躲进小楼成一统”、逃避责任的心态,都是意志消沉、不敢担当的表现,都是与青春的特质、与当代青年的使命相违背的。我们青年人要争当新时代的奋斗者,要立足本职岗位,   ④   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发展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脚踏实地解决一切困难,开启新征程。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有人认为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些复杂、冗长,你怎么看?谈谈你的理由。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的《阿Q正传》通过阿Q这一典型人物,暴露了旧社会下国民的劣根性,并希望以此唤醒民众。

    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追寻着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余韵,对人生、自然、历史进行了哲学思考。

    贾平凹的《秦腔》写出了三秦大地的山川风貌和风俗人情,写出了秦腔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老舍的《茶馆》展示了清末到民国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的沧桑变化,体现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社会现状。

    现当代文学是近百年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曲折历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现当代作家感时忧国思变在表现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方面做出独特的贡献,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套作,不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