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3-06-25 浏览次数:1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重要我们的古代儒家是知道的。儒家教育特重诗, 以为它可以兴、观、群、

    怨;又特重礼乐,以为“礼以制其宜,乐以导其和” 。《论语》有一段话总述儒家教育宗旨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礼、乐三项可以说都属于美感教育。诗与乐相关, 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重仪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规范,养成生活上的秩序。蕴于其中的是性情,受诗与乐的陶冶而达到和谐;发于外的是行为仪表,受礼的调节而进到秩序。 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 是最美的。儒家教育出来的人要在伦理和美感观点都可以看得过去。

    这是儒家教育思想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他们的着重点无疑是在道德方面,德育是他们的最后鹄的,这是 他们与西方哲学家、宗教家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相同的。不过他们高于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 因为柏拉图 和托尔斯泰诸人误认美育可以妨碍德育,而儒家则认定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道德并非陈腐条文的遵守,而 是至性真情的流露。所以德育从根本做起,必须怡情养性。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怡情养性,所以是德育的基础 功夫。严格地说,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它们的必有条件同是和谐与秩序。  从伦理观点看,美是一种善;从美感观点看,善也是一种美。所以在古希腊文与近代德文中,美善只有一个字, 在中文和其他近代语文中,“善”与“美”二字虽分开,仍可互相替用。真正的善人对于生活不苟且,犹如艺术家对 于作品不苟且一样。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文章求惬心贵当,生活也需求惬心贵当。我们嫌恶行为上的 卑鄙龌龊,不仅因其不善,也因其丑;我们赞赏行为上的光明磊落,不仅因其善,也因其美。一个真正有美感 修养的人必定同时也有道德修养。

    美育为德育的基础,道德起于仁爱,仁爱就是同情,同情起于想象。比如你哀怜一个乞丐,你必定先能设 身处地想象他的痛苦。诗和艺术对于主观的情境必能“出乎其外” ,对于客观的情境必能“入乎其中” ,在想象中领 略它,玩索它,所以能扩大想象,培养同情。这种看法也与儒家学说暗合。儒家在诸德中特重“仁” ,“仁”近于耶 稣教的“爱” 、佛教的“慈悲” ,是一种天性,也是一种修养。仁的修养就在诗。儒家有一句很简赅深刻的话:“温 柔敦厚,诗教也。”诗就是美育,温柔敦厚就是仁的表现。

    美育不但不妨害德育而且是德育的基础,如上所述。不过美育的价值还不仅在此。西方人有一句恒言说:“艺 术是解放的,给人自由的。”这句话最能见出艺术的功用,也最能见出美育的功用。

    (摘自朱光潜《谈美感教育》,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中国古代儒家早就认识到了美感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诗、乐可怡情养性,礼使行为仪表规范,前者重“美”  , 后者重“善”。 B . 一个受儒家教育的人在伦理和美感观点都要看得过去,要有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 C . 儒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德育,与柏拉图等人观点不同的是,儒家认为美育是德育的必要前提。 D . 一个正直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同时也有道德修养,我们赞赏行为上的光明磊落不是因为善,而是因为美。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文章第一段先提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的观点,然后引用儒家相关论述阐明诗、礼、乐三者在美感教育中的作用。 B . 文章第二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指出儒家和柏拉图等人对美育和德育关系的认知差异,认为儒家高于柏拉图和 托尔斯泰诸人。 C . 文章第三段指出了“美育”“道德”“仁爱”“同情”“想象”等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D . 文章第四段再次强调美育是德育的基础,美育的功用就是为德育服务,不然美育就没有任何价值。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诗经》中称赞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认为君子“美如玉” ,是说君子学问精湛,温柔敦厚,这就是“仁”的表现。 B .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可见她接受过诗礼乐教育, 是一个既美且善的女子。 C . 柏拉图说过:“美是真的光辉。”由此可知,柏拉图认为美和真是相通的,而美和善是矛盾的。 D . 阅读《祝福》,我们会深切地同情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原因之一是我们随着作者的讲述设身处地的想象到了她的种种痛苦。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早在我们祖先居住洞穴的年代, 门的雏形可能就产生了。大概有了家居意识,也就产生了门。山顶洞人住 的山洞,在洞 口挡些石块、树干之类的东西以作屏障,很可能就是原始人类的门。

    门是居住的室内与外界的出入口,有房屋建筑就得有门,它是居住建筑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门具有防 卫的作用,是一种安全设施。掩上门,外人无法窥视室内;插上门,则能控制出入,保障居所的安全。门的另一种作用是界定空间。门内是内部空间,门外则是外部空间, 以门为连接点, 内外空间清晰明了,这在中国古典建筑中表现得最为精彩。中国的古典建筑采用的是平面上横向展开的群体空间组织方式,由单体建筑组成院落,由院落组成建筑群,建筑群组成街坊,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在如此众多的建筑中,起界 定与连接作用的就是门。

    (摘编自《中国古建筑“门”的艺术特性》)

    材料二:

    垂花门是宅门中一道很讲究的门,它是内宅与外宅 (前院) 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旧时人们常说的“大门不

    出,二门不迈”的“二门” ,就是指宅门中的垂花门。垂花门用垂莲柱加深出檐不占地面很符合“二门”的功能需要。 妇女们在此寒暄、行礼、殷殷话别需要一定的空间,如果两根檐柱落了地,那门前能活动的地面就要受到很大 的局限,用不落地的垂莲柱,地面就宽敞多了,上边有遮阳挡雨的屋顶,再加上华美的垂花门的衬托,环境、  气氛均极恰当。

    (摘编《中国古建筑中的垂花门》)

    材料三:

    中国传统建制中,门也可称为“门户” ,将双扇称为门,单扇称为户,因此就有“门当户对”等说法。“门”一般 包括门楣、门簪、 门铁、门墩等重要构件。门楣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也属于重点装饰部位,位于屋檐下方和门框 上方之间,常有“光耀门楣”的说法,奢华的门楣常运用雕刻、彩绘的手法装饰,而简单的门楣矮小且无装饰。门 簪专指一种形似妇女发簪起固定整个门作用的木构件,不同等级的门其门簪数量也各不相同。门铁是固定在门 板下方起保护作用的铁皮包装,一般位于“门”的底部正中位置。门墩又称抱鼓石,是放置在门槛两侧用以辅助大 门转轴的石质构件。

    (摘编自杨新兴《浅谈中国传统建筑中“门”的伦理》)

    材料四:

    门是内部生活世界与外部生活世界联系的端口。“门,闻也” ,按照段玉裁的解释:“闻者,谓外可闻于内, 内可闻于外也” ,故“门者,谓耳目也。耳目者,所以闻见也” 。 因此,关闭门分割了空间,开启门却能实现内与 外、 中心与边缘之间的有机联系,使门成为从封闭独立空间转变成开放连续空间的端口。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 人根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门的世界,“入地无门”描述的绝望人生境地,揭示的正是“门”的联系意义。

    (摘编自陈丛兰《由“门”管窥中国古代居宅伦理之堂奥》)

    1. (1) 根据材料,下列各图属于“垂花门”的一项是 ( )
      A . B . C .   D .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山顶洞人在他们居住的洞口挡些石块和树之类的东西,这大概就是原始人类的门了,门的产生,大致反映了 原始人类的家意识。 B . 从造字法看,“門”属于象形字,它的字形很像门的样子;段玉裁对“门”的解释,偏重于其具有联系内外的功 能。 C . 在古建筑中,垂花门将外宅与内宅分开,其设计带有一定的人性化,能为妇女在此行礼、道别等活动提供较 大的空间。 D . 门簪指一种起固定整个门作用的木构件,封建等级地位不同,门簪数量不同;门铁是固定在门板下方起保护 作用的铁皮包装。
    3. (3) 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我国古代建筑中的“门”有怎样的实用性、艺术性和伦理性。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风

    萧红

    老祖母几夜没有安睡,现在又是抖着她的小棉袄了!外面风声又起了:刷——刷——

    祖母变得那样可怜,小棉袄在手里总是那样拿着。窗纸也响了!是远村的狗吠。祖母灭了烛,睡了。她的 小棉袄又放在被边,祖母几夜都是这样睡的。披着衣裳的五婶娘从里间走出来,用微而颤的声音说:  “妈妈, 远处许是来了马队,听,有马蹄响呢! ”祖母的小棉袄又在手中颠倒了!她把袖子当了领来穿。她的腿早已不 中用了。

    马蹄响近了,风声更恶,站在炮台上的男人们持着枪杆。不管哪一个房中都不敢点灯。在浩荡的天空下, 南山坡口,游动着的马队蛇般地爬来了。二叔叔在炮台里想,灾难算是临头了。一定是来攻村子的。他跑向下 房去,每个雇农给一支枪,雇农们欢喜着,他们想:  “地主张二叔叔多么仁慈啊!把我们当作家人看待了! ”

    往日地主苛待他们,就连他们最反对的减工资,现在也不恨了,都欢喜着提起枪跑进炮台去。尤其欢喜 的是牧羊的那个童子——长青。他想,我有一支枪了,我也和地主的儿子们一样地拿着枪了。长青的衣裳太破, 裤子上的一个小孔,在抢着上炮台时裂了个大洞。

    人马近了!长青在炮台的一角,把住他的枪。

    人马绕路去了,数不尽的马的尾巴渐渐消失在月夜中。老祖母欢喜地喊着孙儿们:  “不要尽在冷风里,你 们要进屋来暖暖,喝杯热茶。 ”

    地主和他们的儿子都转回屋去。长青仍蹲在炮台里,棉裤后身作了个大洞,他冷得几乎是不能耐,要想回 房去睡。但是他想起了地主张二叔叔平常的训话:为人要忠!你没看古来有忠臣孝子吗?长青觉得这正是尽忠尽孝的时候,他捧着枪,做一个可佩服的模样。裤子在屁股间裂着一个大洞。长青家的柴门开了,又关了!篱笆上的积雪被振动落下来。这人是谁呢?头发蓬着,下垂的头遮盖住。穷 困的妈妈听得外面有踏雪声,她想这是她的儿子吧!可是儿子十五天才可以回一次家,现在才十天。妈妈出去 把儿子接进来。长青腿软得支不住自己的身子,躺在炕上,脸儿青青地流着鼻涕。妈妈不晓得是发生了什么事, 心痛地急问:  “儿呀!你又牧失了羊吗?主人打了你吗? ”长青闭着眼睛摇头,妈妈又问:  “那是发生了什么 事?对妈妈说吧! ”“妈妈!前夜你没听着马队走过吗?张二叔叔说那些人是万恶之极的,专来杀小户人家。  我举着枪在炮台里站了半夜,冻生病了。 ”长青抽着鼻子哭。妈妈的心碎了,她想丈夫死去三年,家里从没买 过一尺布,和一斤棉。她把儿子抱过来。豆油灯像在打寒战似的火苗哆嗦着。张老太太又在抖着她的小棉袄了!张二叔叔走过来,看着妈妈抖得怪可怜的,他安慰着:  “妈妈!这算不 了什么,我们的炮手都很能干呢!没有什么事! ”张二叔叔同弟兄们坐在老太太的炕沿,老六开始说:  “长青 那孩子怕不行,可以给他结账,有病不能干活计的孩子有什么用? ”张老太太说:  “长青是我叫他来的,就算 我们行善,给他碗饭吃,他那样贫寒。 ”老太太觉得困了似的,合起眼睛抽她的长烟袋。长青的妈妈——洗衣裳的婆子来打门,温声地说:  “老太太,上次给我吃的咳嗽药再给我点吃吧! ”张老 太太也是温和着说:  “给你这片吃了!今夜不会咳嗽的,再给你一片吧! ”洗衣裳的婆子暗自感谢张老太太, 退回那间靠近草棚的黑屋子去睡了!

    第二天天将黑的时候,在大院绳子上挂满了黑色的白色的,地主的小孩的衣裳。洗衣裳的婆子咳嗽着,她 实不能再洗了!于是走到张老太太的房里。“张老太太,我真是废物呢!人穷又生病。 ”一面说一面咳嗽,“过 几天我一定来把所有余下的衣服洗完。 ”张老太太扭着她不是心思的嘴角问:“我说老李,一定要回去吗?明 天不能再洗一天吗? ”“老太太,我实在做不下去了! ”长青妈说。“穷人的骨头想不到这样值钱!昨夜给你 那药片,为着今夜你咳嗽来吃它。现在你可以回家去养着去了!把药片给我,那是很贵呢!不要白费了! ”

    老李每月要来给张地主洗五次衣服,每次都是给她一些萝 卜,或土豆,这次都没给。

    两天过后风声又紧了!X 军真的要杀小户人家吗?怎么都潜进破落村户去?李婆子家也曾住过那样的人。

    长青真的结了账!背着自己的小行李走在风雪的路上,好像一个流浪的、丧失了家的小狗,一进家屋他就 哭着。吃饭妈妈是没有米的,他越想越没路可走,用哀惨的声音呼着他的妈妈。“妈妈,我们吊死在爹爹坟前 的树上吧! ”可是这次出乎意料的,妈妈没有哭,只是说:  “孩子,不要胡说,我们有办法的。 ”奇怪,怎么 妈妈会变了呢?怎么变得和男人一样有主意呢?

    前村消息传来,整个前村的人和 X 军混成一团了!张二叔叔放探出去。回来报告是这样,“村民安静着, 鸡犬不惊地不知在做些什么。 ”张二叔叔问:“你们看见些什么呢? ”“我们是站在山坡往下看的,没有马槽, 那些恶棍们和家人一样在院心搭着炉,  自己做饭。 ”全家的人挤在老祖母的门里门外,好像窒息了似的。关闭 的大门外面有重车轮轴的声音。可不是吗,敌人来了!方才吓得像木雕一般的张老太太也扭走起来。

    张二叔叔和一群小地主们捧着枪不放,希望马队可以绕道过去。马队比上次的马匹更多。使张二叔叔纳闷的是,后半部的马队也夹杂着爬犁小车!并且车上也像有妇女们坐着。更近了!张二叔叔是千真万真看见了,李三,刘福,小秃……一些熟识的佃农。张二叔叔气得要动起他地主的怒来大骂。兵们从东墙回转来,把张二叔叔的房舍包围了!开了枪。这不是夜,没有风,这是光明的朝阳下,张二叔叔第一个倒地。在他一秒钟清明的时候,他看见了长青和 他的妈——李婆子也坐在爬犁上,在挥动着拳头。

    一九三三年八月二七 日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标题为“夜风” ,文中多处写到风声,风声既渲染了环境氛围,也有象征意味,暗示着革命风暴的到来。 B . 小说描写在炮台的防御情景时,多次写到长青棉裤后身的大洞,表现了他的贫穷状况,也为后文写他生病做 铺垫。 C . 张二叔叔说革命军是“万恶之极”的,但革命军驻扎的村庄鸡犬不惊,这种反差反映了张地主家不了解真实情 况。 D . “我们有办法的”“李婆子也坐在爬型上,在挥动着拳头” ,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了长青妈妈的形象。
    2. (2) 小说多次描写张老太太的那件小棉袄,作者着意安排这一细节有什么用意?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3. (3) 作为革命题材的小说,本文对革命和革命军的着墨却不多。有评论认为,作者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请结 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34 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太宗初即位, 中书令房玄龄奏言:  “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东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 ”太宗曰:

    “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故知 君人者, 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此则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于下,今所以择贤 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 岂以新故异情?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论其能不能,而 直言其嗟怨, 岂是至公之道耶? ”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  “朕比见隋代遗老,咸称高颎善为相者,遂观其本传,可谓公平正直,尤

    识治体,隋室安危, 系其存没。炀帝无道,枉见诛夷,何尝不想见此人,废书钦叹!又汉、魏已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卿等岂可不企慕及 之?卿等若慕宰相之贤者,则荣名高位,可以长守。 ”玄龄对曰:“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刑部尚书张亮坐谋反下狱,百官多言亮当诛,惟殿中少监李道裕奏亮反形未具,明其无罪。太宗既盛怒,竟杀亮。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令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太宗曰:吾已得其人矣,往者李道裕议张亮云‘反形未具 ,可谓公平矣。当时虽不用其言,至今追悔。 遂授道裕刑部侍郎。

    (节选自《贞观政要 ·公平第十六篇》)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 B . 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 C . 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 D . 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东宫,常指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的“东宫”与《陈情表》中“当侍东宫”的“东宫”均代指太子。 B . 见在古文中常表被动,文中“枉见诛夷”与《孔雀东南飞》中“君既若见录”的“见”含义相同。 C . 表在文中指上表,与《念奴娇 ·过洞庭》中的“表里俱澄澈”的“表”含义不同。 D . 坐在文中指犯了某种罪,与《蜀道难》中“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坐”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唐太宗面对房玄龄关于秦府旧部下未得官职而埋怨的上奏,举了尧废丹朱、舜废商均之事来说明君主要以天下为公、不存偏私之心。 B . 唐太宗认为用人要看是否有能力,而不能看关系的亲疏远近,如果只因旧部下有怨言,不看能力就加以委任, 是不公平的。 C . 唐太宗借廖立、李严两人因诸葛亮去世而伤心病亡的故事,强调做官要坚守公平正直的品格,这样才能富有 人格魅力,受人尊敬。 D . 唐太宗虽然当时没有采纳李道裕关于张亮谋反证据不足的上奏,却看到了李道裕对公平正直的坚守,后来任 命其为刑部侍郎。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等若慕宰相之贤者,则荣名高位,可以长守。

      ②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令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瘦马行(节选)①

    杜 甫

    东郊瘦马使我伤,骨胳硉兀②如堵墙。

    绊之欲动转欹侧③,此岂有意仍腾骧?

    细看六印带官字④,众道三军遗路旁。

    天寒远放雁为伴, 日暮不收乌啄疮。

    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

    【注释】①此诗是杜甫贬官华州司功时所作。②硉(lù)兀:形容瘦骨嶙峋的模样。③欹(qī)侧:转侧不定。④六印带官 字:马身所印的六个印子,其中有一个“官”字印。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开篇点出马之“瘦”,接下来从形态和动作两个方面具体渲染了马的瘦弱。 B .   瘦马身上的“官”字印记以及众人对其来历的讲述,表明它拥有非同寻常的经历。 C .     “天寒”“日暮” 两句用环境描写渲染了瘦马被放逐和遭到乌鸦啄疮的处境。 D .   诗歌最后两句运用虚写手法,表达了对瘦马得到惠养的期盼以及对其能否活到来年的担忧。
    2. (2) 瘦马为何“使我伤”?  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1)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描写兰亭集会时一仰一俯看到的景象。
    2. (2) 李密在《陈情表》中,用“ ,”这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3. (3)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江山”作为一个富有审美意味的词语。在古诗词中也频繁出现,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阶前看不见一 茎绿草 , 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 ,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

     
    .  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  “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 。 ”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无论你靠着 枕儿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 总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声息 。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 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  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 。呵,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 屑 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令满耳是虫声了 。 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 ,都有 自得 之趣 。嫩暖的阳光或者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 到夜呢, 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 ,在这 境界这时间唯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虫儿们的合奏 。 它们高、低、宏、 细、疾、徐、作、歇,仿佛曾 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 ,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 ,踌躇满志 。其实他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 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 思妇的低泣; 但 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 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1. (1) 下列句子中的 “呢”和文中加点字 “呢”表达的语气相同的一项是 ( )
      A . 还有四五个月 ,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B . 你不信吗? 院子里还有一棵更老的呢。 C . 有什么好玩的等会儿再说 ,我看书呢。 D . 推她呢 ,不动; 叫她呢 ,也不闻。
    2. (2) 同样是表达这里没有秋虫的意思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 “不容留秋虫的地方! ”和 “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 ”却有着不同意味 。请简要说明 。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 。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由于气候变化 ,  “最热夏天”将更频繁地出现 。热浪给城市带来了危险 , 而且城市热岛效应放大了 影响,       ①   :建造屋顶花园、种植树木、将街道刷成白色等。

              ②      ,植被较少的城市地区更容易受到影响 ,  因为所谓的城市热岛效应放大了热浪的影 响 。这种影响造成了一个 “覆盖城市的穹顶” ,是因为碳排放、 空气被困在高楼大厦中 、缺乏开放空间 和绿化等因素造成的 。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气候学院研究学者表示:  “简单地说,这意味着城市中心比周 围农村更热 。 ”

    研究人员在近 日发表于《地球的未来》 杂志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不断恶化的极端炎热天气已是世界 最大的健康威胁之一 。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称,     ③      , 到本世纪末,全球高 温死亡的人数可能达到 目前所有传染病死亡人数的总和。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 ,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这种影响造成的一个 “覆盖城市的穹顶” ,是因为碳排放 、空气被困在高楼大厦中 、缺乏开放 空间和绿化等因素造成的。 B . 这种影响就像是一个 “覆盖城市的穹顶” ,  由碳排放 、空气被困在高楼大厦中 、缺乏开放空间 和绿化等因素造成。 C . 这种影响就像是一个 “覆盖城市的穹顶” ,是因为碳排放 、空气被困在高楼大厦 中 、缺乏开放 空间和绿化等因素造成的。 D . 这种影响造成的一个 “覆盖城市的穹顶” ,  由碳排放 、空气被困在高楼大厦中 、缺乏开放空间和绿化等因素造成。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 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
四、写作 (60 分)
  • 9. (2023高三下·遵义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天,万物复苏,冰雪消融的黑土地上,首先钻出地面的一抹新绿,最易吸引人的眼球;待到百草丛生,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晚春或盛夏,最先报春的那一抹绿,已然汇入绿色的海洋湮没无闻了。如果它想再被看见,除非开出与众不同的鲜艳花朵,或者干脆枯萎变黄。总之,它要增加“识别度”——或者卓然不群,或者另类怪异。当然,它也可以选择不被看见,只是做好自己、哪怕没有“存在感”。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需不需要有“识别度”?要不要有“存在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理解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