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济源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4月月考...

更新时间:2023-06-29 浏览次数:1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对故乡的认知,是在不断地创作中完成的。有位作家曾说,“文学写作,就是一场从家乡出发,最终抵达故乡的漫长旅程。”他认为“家乡是地理的,故乡是精神的。我们都有一个大地上的家乡和身体心灵里的故乡”,对此我深以为然。创作中的故乡意识,简言之就是从地理坐标到精神维度的飞跃。地理意义上的家乡有些远了,而精神上的故乡从未远离,一直存续在作品当中,随同创作一并生长。

    我的笫一部网络小说是对故乡记忆的首次梳理。夜深人静一个人码字,眼前随着小说情节的推进频频展现出故乡的实景和地标,这份执着始自童年生活的投射。描绘乡村景色时,是在写故乡;塑造人物形象时,也是写故乡;着墨人情冷暖时,还是写故乡;瞩目世事变迁时,仍是写故乡……故乡在创作中被一遍遍回顾和温习,童年在作品中安放。但凡此种种,仅仅只是故乡形态的初出发。

    经年的网文创作,形成了属于我个人完整的故乡谱系:从代表着童年的原生故乡写到涵盖着少年时代的次生故乡,再到青年时期的继生故乡,而后是派生的职场故乡,直至当下的故乡,一边创作一边体悟故乡的内涵及至无限扩大的外延,同时也在不断地回忆、重读、思考和发现故乡。故乡不受限于“故”,也包含了现在、此时,不局限于乡土、乡村,也涵盖了城市。故乡不一定是实地,既可以是地理意义上的某处坐标,也可能是意念中的景象或心灵上的情结,抑或是精神上的归属。故乡无定处,既是对“吾心安处是故乡”的解读,也是对“当下即故乡”的重新定义。从故乡出发,反观故乡,又回归故乡,这是每个创作者的必经之路。而此时我正行进在路上。同行的还有诸多网络小伙伴,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出发及回归。

    从狭义上说,每个人都有故乡,正如每个人都有童年,每个作家创作的“原乡”都是故乡,网络作者亦如是。幼时的记忆成为故乡的记忆,形成作家的精神模型,不但造就了他们的性情、气质,也影响着其写作风格。网络作者的地域性、民间性也一样浸透在字里行间,还有他读过的书、受到的思想熏陶,包括诸多生活细节等都会体现在文本中。

    从广义上说,无论是网络作者还是传统作家,两者的文学故乡都是同一个。以学术论,网络文学去除表象,实则更近乎唐宋传奇、魏晋的志怪小说,以及张恨水、金庸们写作流派的延续。因而说,自出处言,传统文学不但是网络作者的启蒙,更是其成长过程中须臾不可离的滋养。网络作者将从传统文学中获取的阅读体验和从事实故乡中获得的个人经验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创作无论怎样解析,都必然映照着“故乡”的影子。不论对“故乡”如何重新定义,都不会妨碍到它在文学创作中作为永恒支点的存在与定位,传统文学如是,网络文学亦然。

    当我们谈论“网络文学”时,其实是在探讨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研究文学新的发展走向,或可以说是探寻一种新的写作、阅读、传播、娱乐乃至于生活方式,甚至是探究一个时代的新气象。这诸多的“新”有无可能变成文学创作者的“新故乡”呢?尚无定论。当前能够确定的是文学已经开始对故乡集体回溯,今后几年乡村题材将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战场。中国文学迎来理性回归,从古典中来、到传统中来,从大众中来、到人民中去,从乡土中来、到乡村中去。此时的乡村已经不再是彼时的乡村,新时代的中国乡村是文学新故乡之所在。

    作为网络作者,我们既不会缺席于时代,也不会缺席于文学,更不会缺席于故乡,这是创作的初心、责任与使命。

    (摘编自向娟《网络作家是否也需要“文学的故乡”》)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认为,“家乡”与“故乡”不同,前者是地理意义上的,而后者主要是精神意义上的。 B . 作者认为,不断创作就可以完成对故乡的认知,并且精神上的故乡可以随同创作一起生长。 C . 作者认为,网络作者的写作风格受幼年记忆的影响,幼时的生活细节构成其狭义上的故乡。 D . 作者认为,网络作者的启蒙源自传统文学,网络文学本质上就是唐宋传奇、魏晋志怪小说。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带有一定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文章开头便指出了对“故乡”的认知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B . 作者既谈了其他作家的观点,也结合亲身创作经历谈了个人对“故乡”的理解,相当中肯。 C . 作者在论述广义上的“文学故乡”时运用对比论证,将网络作者与传统作家进行对比分析。 D . 最后两段,作者提出“文学新故乡”的问题,同时表明了网络作家创作的初心责任与使命。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从创作第一部网络小说开始对故乡记忆进行梳理,在多年的网文创作中体悟着“故乡”的内涵和外延。 B . 作者认为,“故乡”的外延可以无限扩大,既包含时间层面的,也包含空间层面的;既可以是实的,也可以是虚的。 C . 网络作家和传统作家有着相同的“文学故乡”,无论是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故乡”都是作家创作的支点。 D . 作者认为新时代的中国乡村就是“文学新故乡”,乡村题材已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战场,中国文学开始理性回归。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经过16年努力,中国探月工程取得了“六战六捷”的优异成绩,不超预算、不降指标、不拖时间,如期完成三步走规划,圆满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在月球探测领域向全世界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

    “与月亮相约,我们无疑是认真的!”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中国探月的每一个大胆设想、每一次成功实施,都是为了兑现对人民的庄严承诺,都是一棒接着一棒干、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逐梦之旅。

    “整个嫦娥五号的研制可谓十年磨一剑”,其间遭遇过挫折,更经历过失败,我们始终秉持“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一次次苦尽甘来、一次次闯关夺隘,终于将嫦娥‘五姑娘’顺利嫁了出去。”中国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说。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说。嫦娥五号任务的成功,无疑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克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体现了我们“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魄力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

    “待到四子王旗会,工程大计好收官。16年来,我们完成了‘绕、落、回’三步走的目标,使我们国家在深空探测领域进入到能够从月球返回的一个先进国家的行列。”中国工程院院士栾恩杰说。

    (摘编自新华网《九天云外揽月回!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纪实》2020年12月18日)

    材料二  国家航天局有关专家介绍,自动采样是嫦娥五号任务的核心关键环节之一,探测器经受住超过100摄氏度的月面高温考验,克服了测控、光照、电源等方面的条件约束,依托全新研制的地外天体样品采集机构,通过机械臂表取和钻具钻取两种方式分别采集月球样品,实现了多点、多样化自动采样。其中,钻具钻取了月面下的月壤样品,机械臂则在末端采样器支持下,在月表开展多种采样。为确保月球样品在返回地球过程中,保持真空密闭以及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探测器在月面对样品进行了密封封装。

    嫦娥五号探测器配置了降落相机、全景相机、月壤结构探测仪、月球矿物光谱分析仪等多种有效载荷,能够在月表形貌及矿物组分探测与研究、月球浅层结构探测等科学探测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探测器钻取采样前,月壤结构探测仪对采样区地下月壤结构进行了分析判断,为采样提供了数据参考。

    (摘编自人民网《嫦娥五号探测器完成月面自动采样封装》2020年12月3日)

    材料三  美国《华尔街日报》评论称,这是中国空间探索的最新努力,也是人类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首次争取将月球样本带回地球。此前,只有美国和苏联成功从月球采集过样本,人类已有44年没有此类探索。中国计划从月球取回约2公斤岩石样品和材料。探月工程是中国快速发展的科学和战略太空发展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

    《纽约时报》报道称,嫦娥五号航天器成功完成了中国自2013年以来的笫三次无人月球着陆,笫一次的嫦娥三号和玉兔月球车是中国首次在月球上软着陆。2019年,嫦娥四号在月球远端着陆,是来自地球的航天器首次做到这一点。在未来十年里,嫦娥月球着陆器按计划还会有至少三次任务,而后中国的设想是在2030年建造一座供宇航员使用的月球基地。对地球上的科学家而言,本次采集的月壤样本相对年轻,可以用来更好地调校用于评估太阳系内行星、卫星、陨石地理表面年龄的技术。这些样本还将帮助科学家验证有关嫦娥五号着陆区域火山喷发原因的假说。

    (摘编自产环球网《外媒:嫦娥五号完美落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2020年12月3日)

    1. (1) 下列对“嫦娥五号”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探月三步走规划,指的是“绕、落、回”三步;这三步的完成前后经历了16年,其中仅嫦娥五号探测器的研制就历时10年。 B . 嫦娥五号探测器经受住了超过100摄氏度的月面高温考验,用“表取”和“钻取”两种方式采样,并对采集的样品进行了密封封装。 C . 嫦娥五号探测器配置了降落相机、月壤结构探测仪等先进仪器,其中,月壤结构探测仪对采样区地下月壤结构进行了分析判断。 D . 嫦娥五号航天器将月球样本带回地球,这是继美国和苏联成功从月球采集过样本后跨时44年的又一壮举,获得外媒的称赞。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探月工程取得“六战六捷”的优异成绩,举世瞩目,这是中国航天人“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结果。 B . 我国的探月工程在挫折、失败中前进,闯关夺隘,兑现承诺,取得重大成就,这与国家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克难密切相关。 C . 在深空探测领域,中国已经进入航天器能够从月球返回地球的先进国家行列;数年后,中国设想建造一座供宇航员使用的月球基地。 D . 嫦娥五号探测器本次采集的月壤样本相对年轻,科学家对它进行研究,可以准确评估太阳系内行星、卫星、陨石地理表面的年龄。
    3. (3) 以上三则材料的报道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篱下

    萧乾

    环哥路上蹦着闹着,小耳朵就没听到那辛酸的:“咱日子这下可苦了。你放规矩点儿就算心疼妈啦!”

    把带来的那份小行李安插在才腾出的一间厢房后,妈就开始呜咽着跟姨说了起来。姨口口声声地说:“离了倒好!”

    姨父用极客气、极有礼貌的样子劝妈放心,说:“地方有的是,都是一家人。”对这和善的男人,妈仿佛倒要哭了出来。

    姨家的什么都讲究。环哥躺在木床上,晃着小脑袋,想着姨家堂屋条案上那玻璃盆景,花花绿绿的。簟瓶里还插有大大荷叶托着的纸莲花。他翻过身来问:“妈,妈,姨家八仙桌上答答答响着的是什么呀?”妈推了他一掌:“小鬼,睡吧。”

    天一亮,环哥要看那肥胖的龙睛鱼去。他要起来。

    “给我睡下,小鬼。”

    “干么,平常这时我不已经该去拾粪了吗?”

    “这是城里。人家还没起呢,你不能胡闹!”

    环哥一定要爬起来。妈死命地捺住他,直到他答应起来不出房门。

    吃过早粥。环哥问妈“有啥活儿做呵”,可是,连妈想找事做还没有头绪呢。就说:“小兔崽子,你给我乖乖儿地在房里呆着就是做活儿了。”

    这,环哥哪儿成,一个爬惯了树钻惯了高粱地的孩子!一转眼,他就丢下纳鞋底子的妈,溜出房去了。

    一出房门,就见到梳了鲜红红、圆滚滚瓣子的表妹蹲下两条小腿,低着腰,在花丛里拾花籽,环哥就也帮起手来。不一会儿表妹就和他熟起来。他就说:“该叫我掐两朵花给我妈了!”环哥居心逗表妹,就索性把顶大的一朵掐了下来。登时,小姑娘就忘掉了适才的友谊,呜咽着“这是我们的家,这是我们的家”地走进厢房来,噘着小嘴告状。

    妈听了多扎心哪。她只好拍拍外甥女抽缩着的小肩膀,再在亲生的肉上拧两下。

    环哥一向对付身体上折磨的办法是一阵巨大而无泪的嚎啕。于是,午饭的时候,姨父好心地劝妈还是别打孩子。

    没有了同伴,环哥意识着寂寞了。他想着家里那条体己的黄狗。他想着黄昏的高粱怎样一仰一俯地向他点首。他想起杜家的猫又快要生养了,还答应给环哥一只黑白花的呢。他想起这场雨秋瓜要完了。梁家园的枣快熟了吧,该约谁扛了小竹竿去偷呢。

    想到枣,环哥对着那由屋脊背后伸出来的枣出神。看到那挂满了红绿果实的树枝,他下意识地感到家乡味来。表弟下学了。环哥两只粗手抓着表弟文弱的肩膀问:“你会爬树吗?”

    “不会。”

    “来。”环哥牵了表弟的袖头往后院走。“我爬给你看。”

    表弟羞怯怯地倚在院门。这不是他常来的地方。

    “你呆在底下。我去打,你捡。”环哥盘了双臂熟练地嘱咐着。

    “不,不。我爸爸不准动这树。他留八月节雇人打下来,送衙门上司的礼。”

    “干么雇人打呢,真是饭桶!来吧。瞧——”环哥吹了口拳头,便把一只脚蹬定那枣树的一块疤痕,双手一抱,就离开地皮了,吓得立在地面上的同伴直嚷留神。

    “算什么!这白玩儿!”说着,环哥敏捷地掉换了三脚两脚,小小身子已隐在果实累累的树枝上去了。随着,运用了小身躯所有的气力在那树枝上蹦跳,立时树叶如暴雨似地刷刷地摩擦了起来。长圆的枣,满红的,半红的,甚而青青的,都如雹似的必剥必剥地坠到墙根下,坠到熟菊花茎下,坠到表弟脖子上了。立时,羞怯的孩子也为这阵枣雨兴奋起来,乐着屈下了腰,选红的向腰间揽。

    环哥骄傲地说:“这,这不算什么!我们家里的树比这两棵还壮。结的圆枣有这么大——”说着环哥用两个手指圈成一个大大的圆环。

    “你爸让你上树吗?”表弟关切环哥在家中的自由。

    “我爸有半年多不在家了,”环哥夸耀地说,“我爸在北平有了阔事情。北平是顶大顶大的地方。比这儿还阔多了。什么都有——”

    “别瞎吹,你没有爸爸的。”

    “你敢说!你才没有呢!”

    “别急,我昨儿晚上听我妈和我爸说——”

    “说什么?”

    “说你爸不要你们了!”

    “放屁!”环哥挽起袖子来了。“你瞎说我揍你!”

    环哥一把就抓着表弟的领子,啪的一声,环哥的手掌落在那细嫩的皮肉上,随着是表弟的哭声。

    环哥丢下表弟扯开线绽的领口,丢下那些“臭”枣,撞了慌忙奔来的姨母个满怀,就一直逃回厢房去。

    看了环哥身上的泥渍,妈着急起来了。

    “又做什么孽了,小鬼!”

    “妈,”环哥噙着热热的泪扑到妈怀里去,“爸是不要咱们了吗?”

    妈由窗口看着飘在暮色里的炊烟,茫然地摇头。

    晚上,姨到房里和妈说呀说呀说到半夜。环哥蜷在床里酣睡了。朦胧中,他只听姨说了许多声:“姐姐,只怨我拿不了你妹夫的主。”

    等环哥醒来,那只柳条箱又已捆好立在门口了。姨父微笑地走进来,摸着下颏,用极温善有礼貌的样子说:“地方有的是。都是自家人。干么这么仓促?”

    环哥用赞同的眼色瞅着妈,但妈却用勉强的微笑对这温善的人摇头。

    一九三四年九月(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年幼的环哥在去投奔姨母家的路上,没听到妈妈那句辛酸的话,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 . “茫然地摇头”“勉强的微笑”等对母亲的动作和神态的细节描写,突出了母亲内心的复杂与无奈。 C . 小说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一个活泼好动、对一切充满好奇、不谙人情世故的乡下男孩的形象。 D . 小说中母亲与环哥、环哥与表弟、姨母与姨父这几组人物形象之间形成某种对比,凸显了小说悲凉的主题。
    2. (2) 文中画线句写出了环哥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 (3) 萧乾在小说中选取了几个平凡的人物,叙述了一些琐碎的小事,但他在作品中不断变换叙述视角的写法,却让故事的呈现别有滋味。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神爵元年三月,诸降羌及归义羌侯杨玉 , 背畔犯塞,攻城邑,杀长吏。时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无逾于老臣者矣。”上遣问焉:“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曰:“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乃大发兵诣金城。遣充国将之,以击西。充国常以远斥候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尤能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遂西至西部都尉府,日飨军士,士皆欲为用。虏数挑战,充国坚守。捕得生口,言羌豪相数责曰:“语汝无反。今天子遣赵将军来,善为兵,今请欲壹斗而死,可得邪?”初,幵豪靡当儿使弟雕库来告都尉曰:“先零欲反。”后数日,果反。雕库种人颇在先零中,都尉即留雕库为充国以为无罪乃遣归告种豪大兵诛有罪者明白自别毋取并灭天子告诸羌人犯法者能相捕斩除罪仍以功大小赐钱有差充国计欲以威信招降罕、幵及劫略者,解散虏谋,徼其疲剧,乃击之。充国上奏。既而,书报,从充国计焉。充国乃引兵至先零在所。虏久屯聚,懈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道阨陿,充国徐行驱之。或曰:“逐利行迟。”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诸校皆曰:“善。”虏赴水溺死者数百,降及斩首五百余人。兵至罕地,令军毋燔聚落、刍牧田中。罕羌闻之,喜曰:“汉果不击我矣。”豪靡忘来自归,充国赐饮食,遣还。后罕竟不烦兵而下。二年夏五月,充国振旅而还。秋,羌若零、儿库共斩先零大豪杨玉首。汉封若零、弟泽二人为帅众王,置金城属国,以处降羌。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赵充国破羌》)

    【注释】①杨玉,西汉时先零羌首领,初附汉,被封为归义羌侯。②幵(jiān)豪,幵羌部落的首领:“幵”与下文的“罕”都是羌人部落。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充国以为无罪/乃遣归/告种豪大兵/诛有罪者/明白自别/毋取并灭/天子告诸羌人犯法者/能相捕斩/除罪/仍以功大小赐钱有差/ B . 充国以为无罪/乃遣归告种豪/大兵诛有罪者/明白自别/毋取并灭/天子告诸羌人/犯法者能相捕斩/除罪/仍以功大小赐钱有差/ C . 充国以为无罪/乃遣归告种豪/大兵诛有罪者明/白自别/毋取并灭/天子告诸羌人犯法者/能相捕斩/除罪/仍以功大小赐钱有差/ D . 充国以为无罪/乃遣归/告种豪大兵/诛有罪者明/白自别/毋取并灭/天子告诸羌人/犯法者能相捕斩/除罪/仍以功大小赐钱有差/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陛是古代王宫、祠庙门前两边的高建筑物;后世用“陛下”表示对帝王的尊称。 B . 羌是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之一,因其居地在西部,故在汉朝时,泛称为“西羌”。 C . 质,即人质,指被扣留或劫持的、用以迫使对方履行诺言或接受某些条件的人。 D . 玺是印章,秦汉以后为皇帝专用,用玺封记的文书则称为玺书,后亦称为诏书。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七十多岁的老将赵充国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当仁不让,主动请缨,领兵出击背叛汉朝、攻打城邑、杀害长吏的羌族叛乱者。 B . 赵充国领兵作战,行止有方,先计后战;他威名远播,动摇了羌族内部的军心,使其首领间互相指责,甚至后悔发动叛乱。 C . 赵充国设计,想凭借威信招降罕、幵及被挟持的羌人部落,瓦解羌人部落之间的联合,并在叛军疲惫不堪时发动军事攻击。 D . 赵充国率军徐行追击先零羌,他认为穷寇不宜逼迫太急;缓慢追击,他们逃跑不会回头;逼迫太急,还可能导致己方死亡。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②遂西至西部都尉府,日飨军士,士皆欲为用。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酬淮南廖参谋秋夕见过之作

    刘禹锡

    扬州从事[注]夜相寻,无限新诗月下吟。

    初服已惊玄发长,高情犹向碧云深。

    语馀时举一杯酒,坐久方闻四处砧。

    不逐繁华访闲散,知君摆落俗人心。

    【注释】扬州,唐代淮南节度使治所;从事,是唐代参谋等幕职的泛称。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在察觉自己的过错之后,写作此诗来赠答淮南廖参谋,表达自己的歉意。 B . “高情”句与诗人“便引诗情到碧霄”句,皆将想象驰于碧空,有旷远之感。 C . 诗人与廖参谋月下吟诗对饮,闻砧声四起方觉时间之久,可见彼此相谈甚欢。 D . 作为酬赠之作,本诗在质朴无华、自然流畅的语言中蕴含了作者真挚的情感。
    2. (2)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两句从内、外两个方面阐释了国家灭亡的原因。
    2. (2) 苏轼《赤壁赋》中,“”两句阐述了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相对的观点。
    3. (3) 雨是复杂多变的意象,很多诗人从“雨”中获得灵感与情思,如“”两句,借“雨”寄托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21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突破1000亿件,也就是平均一天近3亿件。快递不送上门的现象普遍存在,而由此产生的纠纷也是①数不胜数(不胜枚举)的。届时,监管机制如何去应对这种局面,相关部门应该②未雨绸缪(未风先雨)。从媒体的调查中可以看到,快递不送上门并非快递员“不敬业”这么简单。(   )况且消费者家里无人几乎就是常态,快递柜的存在亦有其合理性。现在的问题是,快递不送货上门,会不会成为常态?我们现有的对“快递不送上门”的批判,都是建立在送货上门“③天经地义(名正言顺)”的基础上的。然而随着快递量和相应成本的变化,这个④“情理之中(理所当然)”的基础,还会一直稳固吗?以现有的快递体量和消费者对送货时长的预估,快递必须送上门,就必然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这可能体现为快递单价上涨、送货时间延长,甚至是监管力量的极大投入。因此,对“快递不送上门”的现象,不宜停留在情绪化的批判层面,而应该直面背后的现实和规律。对于快递企业,应该充分地提供情况告知与多重选择,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能擅自变动运输合同条款。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也不妨预先做好心理建设,当选项增多、价格浮动,自己的接受区间到底在哪个层次。

    1. (1) 文中画横线的成语,应该用括号里的成语替换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但是放快递柜,扣的都是快递员自己的钱,而“不放快递柜根本送不完”。 B . 因为“不放快递柜根本送不完”,而放快递柜,扣的都是快递员自己的钱。 C . 因为放快递柜,扣的都是快递员自己的钱,而“不放快递柜根本送不完”。 D . 但是“不放快递柜根本送不完”,而放快递柜,扣的都是快递员自己的钱。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对于快递企业来说,应该充分地提供情况告知与多重选择,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能擅自变动运输合同条款。 B . 对于快递企业,应该提供充分的情况告知与多重选择,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能擅自变动运输合同条款。 C . 对于快递企业,应该充分地提供情况告知与多重选择,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能擅自变动运输合同条款。 D . 对于快递企业来说,应该提供充分的情况告知与多重选择,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能擅自变动运输合同条款。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俗话说“榫卯万年牢”。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凸出来的部分叫榫,      ①         。一凸一凹,      ②       , 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榫和卯咬合,     ③        。榫卯工艺是堪称媲美京剧的中国国粹,不仅外形精致唯美,而且遵循力学原理,实用性极强。

    众所周知,木材有湿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有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宋时期的吕蒙正,身居宋太宗一朝的宰相位,追捧者众多。一官吏想经由吕蒙正之弟,送上自家祖传“古鉴(镜)”。据说此镜能一直照出去二百里,是件稀罕物。吕蒙正听弟弟提及此事,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这面宝镜究竟能照出多少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吕氏“寡好”的态度。吕氏的“寡好”,透露了他对生活的态度。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