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3-07-01 浏览次数:25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0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具有忧患意识,自然、社会、人都足以成为忧患的对象。这种忧患意识在中国古代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忧生意识和忧世意识。忧生可以理解为对生命本体的忧患,表现为生死之忧、生活之忧与生存之忧;忧世可以理解为儒家入世思想的情感,表现为忧国、忧君、忧民。

    在原始社会中,当先民们生命受到自然原始力量的威胁时,先民们会采取一切方法来反抗自然、征服自然,这种对生的执着和对死的抵抗就是忧生意识的体现和源起。到了《诗经》时代,人类已经能够逐渐认识到生命的世俗现实状态,人们开始忧虑生命活力是否能够舒展,生命能够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体现它的价值。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空前活跃,其中道家学说不同于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观念,更多考虑的是人的生命本体。老子学说高举个体生命的旗帜,认为个体生命在世间万物中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存在,各种名利得失都是外在的东西;庄子在其思想中,出于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忧虑,他提出一系列应对措施与方法,这也都体现了道家的忧生意识,但此时社会有关生命意识还没有形成一个自觉的命题。

    直到汉末魏晋,这种忧生意识才体现得自觉而凸显。当时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战乱不息,士林分化,儒学逐渐走向衰落,大一统的伦理生命观受到质疑,加上自然生命观的影响,随之人的生命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文人们必然会自觉生发出忧虑生死问题、感叹人生无常的情绪。比如,__________当个体生命置于自然山水,置于茫茫天地,一种基于生命本体的忧生意识使文人们觉悟,个体生命如此短暂与渺小,无论你是圣贤名士,还是凡夫俗子,都不能避免生死的自然规律。

    特别指出的是,建安时期出现了很多战争诗文,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出门无所观,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文人们此时已经把目光投注于社会群体,哀叹于乱世群体性的生命遭遇,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这正是忧生意识中的忧世之思。所以,我们在探讨忧生意识的时候,不能单纯孤立地看待它,对生命本体的忧患往往会受时代大环境的影响。

    (摘编自伍娜《魏晋生命意识及其文学书写》)

    材料二:

    《兰亭集序》一文中,对兰亭一带的描绘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东晋士大夫阶层醉心山水,并不仅仅是为自然景色所吸引,而且其中蕴藏着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思索追寻。

    从西汉中叶至东汉中叶,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按照儒家学说,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人生本身,而在于践履“仁义”的道德原则,承担起修齐治平的社会使命。从汉末到魏晋,政治腐败,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这种思索和追寻的重心也从普遍的道德原则和社会理想转移到人生本身,于是生命本体意识迅速觉醒并蔓延开来。人们意识到儒家倡导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在当时是虚幻的,是靠不住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主要在人生本身。如果说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先秦两汉时代人们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认识,标志着中华民族对人类总体属性的理性自觉,那么汉末魏晋时期人们的这种生命主体意识,就标志着中华民族对人的反思,已经从类的自觉发展到了个性的自觉。

    一旦确定以人生本身作为关注的焦点,人们才深刻意识到人生原来是如此的渺小、短暂。与之形成巨大反差或对比的,是时间的永恒和空间的无限。人们在关注人生本身时,自然而然注意到与之相关的时间和空间问题,因此伴随汉末魏晋时期生命本体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空间意识和时间意识(合称宇宙意识)也觉醒了。与此同时,人们的山水意识也觉醒了。这首先是因为,山水是人类生存必须依赖的环境,人类与山水之间本有一种天然联系。当人们关注人生本身时,自然也开始关注山水,仿佛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律动。其次,与人生的渺小和短暂相比,山水是巨大的、永恒的,草木是生生不息的,因此山川草木是最容易使人们感受到人生渺小和短暂的事物,也成为人们借以感悟和表达生命本体意识和宇宙意识的最佳载体。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反映的正是当时士大夫观赏山水进而感悟生命本体意识和宇宙意识的思维理路。在寥寥几笔勾勒兰亭一带的山水景色之后,作者视野扩展到整个天地之间,接着又上升到对“宇宙之大,品类之盛”的观照和思考。在这一深广背景下俯瞰人生,作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人生虽然渺小,但通过不同的方式,有时候还可以实现自己的心愿,“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过这种情形不可能经常遇到,一旦事过情迁,这种快乐就不复存在,剩下的就只有“感慨”了;更让人“兴怀”伤感的是,连作为勾起人们对往日欢乐之回忆的种种场景也“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然而最残酷的事实,还在于人生短暂,每个人都“终期于尽”,这就不能不使人引起莫大的忧生之“痛”了。由“信可乐”“快然”到“感慨”,再到“兴怀”,层层递进,最后触及人类最深的生命隐痛和悲哀。在意识到这一切都不可改变,而且古往今来人们已无数次体验过同样的悲痛之后,作者对所谓“一死生,齐彭殇”的说法给予了否定。“一死生,齐彭殇”也是生命本体意识觉醒后的取向之一,但与它相比,王羲之的取向从自己的真切感受出发,更真诚,更贴近人情,更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人们的生命本体意识,也更容易引起后世人的共鸣。

    (摘编自廖可斌《时空感、山水癖与生命意识——(兰亭集序)赏析》)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观念,道家学说关注人的生命本体,体现出忧生意识,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生命意识的自觉命题。 B . 汉末魏晋社会环境恶劣,士林分化,儒学逐渐走向衰落,由此使汉末魏晋文人心中生发出忧虑生死问题、感叹人生无常的情绪。 C . 大自然的山川草木既能激发起人生渺小与短暂的忧生意识,又能成为人们借以感悟和表达生命本体意识、宇宙意识的最佳载体。 D .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深广的时空背景下俯瞰人生,抒发情感层层递进,表达出当时士大夫观赏山水时真切的生命本体意识。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经》时代,人们开始思考生命活力舒展和生命价值的问题,说明忧生意识已经发展成熟。 B . 建安时期的众多战争诗文表明,由于受时代大环境的影响,忧世意识促使了忧生意识的产生。 C . 儒家学说认为,践履“仁义”的道德原则,并承担起社会使命,个体生命就有了价值和意义。 D . 汉末魏晋时期生命本体意识的觉醒,推动着人们空间意识、时间意识和山水意识的渐次觉醒。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放在材料一第三段画横线处的一项是( )
      A .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 B .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C .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阮籍《咏怀》其一) D .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
    4. (4) 材料二第三段在论证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 (5)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中蕴含的生命意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石投江

    曹尧德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

    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权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

    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媭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

    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

    小媭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

    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其时小媭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

    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

    小媭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

    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

    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

    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

    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

    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

    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

    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

    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濛濛的,地是黑沉沉的……

    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

    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罗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她陨落了!

    (有删改)

    【注】①节选自《屈原传》第36章,题目为临时所加。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白马不饮不食、焦躁不安甚至两眼含泪的表现,既折射出它与屈原的深厚感情,也暗示着屈原的一场悲剧即将到来。 B . 面对熟睡的女儿,“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示了他刚强背后也有一片柔情。 C . 文中用“接”“抖”“戴”“挂”等一系列动词描述了屈原出行前的装扮过程,仪式感很强,表现其对过往政治生涯的眷恋。 D . 在屈原投江的刹那,“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山崩地裂”,作者极尽浪漫的笔法,昭示了屈原投江的象征意义。
    2. (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那对石锁在乱草堆里已掩藏多日,说明屈原早就萌生了以死明志的想法。 B . 屈原对女儿编织了自己受友人之邀去远方做主祭的谎言,实属无奈之举。 C . 屈原攀上悬崖面对深渊而立,一个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形象跃然纸上。 D . 屈原最后的一跳,既是对当权者的警示,也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
    3. (3) 文中两次写到屈原“面向西北”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 (4) 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在屈原投江之前,围绕屈原“何故而至此”的问题,重点描写了渔父和屈原的对话,突出了屈原刚正不阿、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但是,在本文中“渔翁”“老渔父”和屈原的表现却与之有很大不同,这样处理有何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赧王中)三十一年,燕王悉起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秦尉斯离帅师与三晋之师会之。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 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 剧辛曰:“齐大而燕小,赖诸侯之助以破其军,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此长久之利也。今过而不攻,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无益于燕,而结深怨,后必悔之。”乐毅曰:“齐王伐功矜能,谋不逮下,废贤良,信任谄谀,政令戾虐,百姓怨怼。今军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若不遂乘之,待彼悔前之非,改过恤下而抚其民,则难虑也。”遂进军深入。齐人果大乱失度,湣王出走。乐毅入临淄,取宝物、祭器,输之于燕。燕王亲至济上劳军,行赏士,封乐毅为昌国君,遂使留徇齐城之未下者。齐王出亡之卫,卫君避宫舍之,称臣而供具。舍食皆备,而齐王不逊,卫人侵之。齐王去奔邹、鲁,有骄色,邹、鲁弗内,遂走莒。楚使淖齿将兵救齐,因为齐相。淖齿欲与燕分齐地,乃执湣王而数之曰:“千乘、博昌之间,方数百里,雨血沾衣,王知之乎?”曰:“知之。”“嬴、博之间,地坼及泉,王知之乎?”曰:“知之。”“有人当而哭者,求之不得,去则闻其声,王知之乎?”曰:“知之。”淖齿曰:“天雨血沾衣者,天以告也;地坼及泉者,地以告也;有人当阙而哭者,人以告也。天、地、人皆告矣,而王不知诚焉,何得无诛!”遂弑王于鼓里。

    荀子论之曰:“国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极也,索为匹夫 , 不可得也。齐湣、宋献是也。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四》)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 B . 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 C . 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 D . 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黜,贬斥,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的“黜”含义相同。 B . 飨,文中是犒劳的意思,与《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的“飨”含义相同。 C . 阙,古代王宫、祠庙门前两边的高建筑物。后来引申为帝王所居之处,朝廷。 D . 匹夫,泛指平民百姓,普通人;也可指逞勇而无谋的人。文中的意思是后者。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乐毅统一指挥秦、魏、韩、赵联军打败齐军。剧辛认为这是他国帮助的结果,应做长远打算,尽快攻取边境城池。 B . 乐毅没有采纳剧辛建议,而是率领军队逼走了齐滑王,攻入临淄,抢夺宝器运回燕国,最终占领了齐国全部土地。 C . 齐湣王态度傲慢不逊,被卫国人攻击,只好赶赴邹地和鲁地,却又因面带骄色,不被收留接纳,最后只得投奔莒。 D . 救援齐湣王的魏将淖齿想与燕国瓜分齐国的土地,于是抓住齐湣王,数说他面对警告不知悔改,在鼓里杀死了他。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齐王出亡之卫,卫君避宫舍之,称臣而供具。

      ②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5. (5) 乐毅坚持深入进军齐国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林休日田家

    卢照邻

    归休乘暇日,饁稼返秋场。

    径草疏王彗 , 岩枝落帝桑。

    耕田虞讼寝,凿井汉机忘

    戎葵朝委露,齐枣夜含霜。

    南涧泉初冽,东篱菊正芳。

    还思北窗下,高卧偃羲皇。

    【注】①饁稼:为耕作者送饭。②王彗:植物名。③虞讼:指发生在虞、芮两国之间的争田事件。④子贡路遇一老丈挖地道入井,抱瓮打水浇田,子贡劝他使用桔槔以提效。老丈认为使用机械,必定使人行事图巧,故而不用。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诗开篇即照应标题,写诗人乘着闲暇去田家休假,给耕作者送饭的事情。 B . 诗歌三、四句写路上草已稀疏、山间树叶飘落的景象,紧扣上句的“秋”字。 C . 诗歌九、十句从视觉、嗅觉角度写田家的自然风光,充满清幽芳洁之美。 D . 全诗选取山林田家的典型意象,用朴素无华的语言,营造出活泼灵动的意境。
    2. (2) 同是描写田家生活,本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相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密《陈情表》中,引用《左传》中的典故,表达报恩之情的两句是“”。
    2. (2) 古诗词中善于运用典故来表情达意,如姜夔《扬州慢》中的“”。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繁华景象,寄予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3. (3) 唐代政治家魏征曾有“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的名句,写尽景色之荒凉凄楚。用猿与鸟两种意象共同营造氛围的写法在诗歌中较为常见,如“”。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5小题,共30.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火热的ChatGPT是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开发的一种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

    这款人工智能语言模型,让撰写邮件、论文、脚本,制订商业提案,创作诗歌、故事,甚至敲代码、检查程序错误都变得________。不少和ChatGPT“聊过天”的网友纷纷感叹,“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办不成的”。它真的这么靠谱吗?带着这些疑问和好奇,我们也来会一会这位“全能网友”——

    问:你真有那么靠谱吗?

    ChatGPT:作为一个机器学习模型,我在培训数据的范围内,具有很高的准确率,但不能保证我的回答最终是100%正确。

    和它聊天,可以直奔主题、开门见山,也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当被问到一些严肃性话题和解决方案,它的回答逻辑合理、用词到位,虽然没有提出老生常谈之外的观点,但清晰直观的表达方式和快速的反应过程令人________。

    它的迅速普及有可能颠覆许多行业。有专家指出,新闻、高等教育、图形和软件设计等行业的某些工作有被人工智能代替的风险。那么,面对新技术的挑战和冲击,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方案去应对,方向不同,结果则不同。当照相技术的普及给肖像画家造成巨大压力,有人选择________,有人选择坚守绘画的阵地。结果是各种艺术流派百花齐放,艺术市场得到空前发展。 因而,某些工作是否会被 “ 人工智能 ” 取代关键在于人类所采取的积极态度。人们如果能利用好新技术、新工具,就能改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毕竟,人工智能是人的延伸,社会真正的主角是你。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模拟人机对话的方式,这种语言形式有什么效果?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作者一开篇就声明,整部著作正是“一把辛酸泪”所凝聚而成的。这就是说曹雪芹的写作本身也是一个“欠泪——还泪”的故事。

    林黛玉作为眼泪的化身,她实际上又是眼泪的“女神”。而宝玉的前身,既是灌溉绛珠仙草的神瑛侍者________,那么今世的贾宝玉便是以顽石为形的。正是林黛玉的眼泪,净化了这块顽石,使它没有回到“泥”的世界________。曹雪芹在小说开篇所表达的罪感,也正是表明他自己曾陷入深渊之中,但不能忘记引导他升华情感的女神们。他的罪感,正是自己意识到辜负了这些用眼泪柔化他心灵的女性。这种写作的动因,这种负疚与自我救赎的出发点________,也使得《红楼梦》成为伟大的伤感主义文学。

    1.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横线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鲁迅《拿来主义》) B . 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C . 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林庚《说“木叶”》) D . 香雪并没有住,更不打算去找“北京话”的什么亲戚,他的话倒使她感到了委屈。(铁凝《哦,香雪》)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楚国有个叫次非的人,从干遂那里得到了一把宝剑。回来的路上渡过长江,船到江中心时,有两条蛟龙缠住了他乘坐的船。次非就对撑船的人说:“你曾经看见过两条蛟龙缠住船而船上的人都能活命的吗?”船夫说:“没有见到过。”次非挽起衣袖,撩起衣服,拔出了宝剑,说:“我最糟不过成为江中的腐朽骨肉罢了!如果失掉宝剑能够保全自己,我为什么舍不得宝剑呢?”于是就跳进江中去刺杀蛟龙,杀死蛟龙后又回到船上,船上的人就全都活了下来。楚王听说这件事后,封他执圭的爵位。

    (译自《吕氏春秋》)

    复兴中学高二(1)班“中华传世经典的现代观照”校本选修课上,同学们正围绕“次非刺蛟”这则经典寓言故事展开研读、讨论。请你根据对这则寓言故事的感悟与思考,并联系实际,写一篇发言稿参与座谈。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