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八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联...

更新时间:2023-06-30 浏览次数:21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国传统服装在设计上整体呈现出内敛、含蓄、优雅的美学特点,与中国文化倡导的美学思想是一致的。唐代因为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文化兼容并蓄、风气自由开放,服装风格也变得奔放华美,但总体而言,最具中国文化特征的传统服装风格是端庄典雅的。这也体现了沉稳儒雅的民族性情,以及崇尚自然、含蓄的审美情趣。

    孔子曾说:“吾闻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他认为一种材质如果自身已经很美,就不需要任何装饰了。最高境界的美应该是本色的美,在这种纯粹之美上增加装饰反而会破坏美。孔子还提出了“绘事后素”的观点,认为最美的境界是五色之后至于纯白的“素”的灿烂。绘饰虽然华美,但却是后添加的、外在的,素才是本体,体现的才是物的本质之美。老子则认为“大巧若拙”,对“自然天成”的“大巧之美”高度推崇。庄子也说“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把自然朴素看成是一种理想之美,强调自然高于人工、天然高于工巧。

    孔子一方面提倡着装整洁规矩,另一方面更看重人品人格等内在美。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他认为追求知识的“士”如果以粗衣淡饭为耻,也是不值得与之谈论相交的。这说明,在表明君子德行方面,服饰是值得考量的一个部分,但对比于外在形式美,他更为看重内在美。礼乐文化体现在个体修养方面是内外兼修、相辅相成的。礼用以治外,旨在规范人的行为举止;乐用以治内,重在引导人的性情心志。乐主要是一个人内心德行的体现,只有在内心建立起德行的根基,外在的言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礼。因此,如果具备了内在的修为,也可以“大乐必易,大礼必简”。这些注重内在美的观点,也是提倡服饰朴素简洁的思想基础。

    在中国文人的服饰美学观念里,因为对雅的推崇,其对立面就成了俗。在文人雅士的观念里,服饰的美主要体现为“与人相称”的素朴、儒雅的风格,雍容繁琐、争奇斗艳常被认为是庸俗的体现。一些追求精神清逸的文人,常常穿着裁剪简单的长袍,鲜有文采,不加装饰,以体现清朗飘逸的形象、潇洒大方的气度。虽然传统宽松的袍服掩盖了个人的身体特征,但他们的行为举止和身体语言更能彰显脱俗的精神气度。在明代文人著作里,记载了对于服饰审美的主张,最具代表性的是明末李渔所写的《闲情偶寄》。在谈到服装的色彩时,李渔认为青色是一种适合男女老少的色彩。“贫贱者衣之,是为贫贱之本等,富贵者衣之,又觉脱去繁华之习,但存雅素之风。”素以为雅的服饰观成为传统服饰设计美学观念的重要内容。

    服饰是生活美学中最具魅力的呈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古代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是技术和艺术结合的产物。从服饰的发展过程来看,当前服饰生产的工业化、标准化带来了服饰上的西化倾向。这固然为服饰生产和日常生活都带来了便利,但也带来了美学设计上的同质化倾向。因此,了解中国传统服饰设计中的美学思想,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成就,也可以借由服饰之美,使我们在国际上更好地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象。

    (摘编自梁梅《中国传统服饰设计的美学思想》)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为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唐朝时期的服装特色不同于我国传统服装普遍风格。 B . 孔子认为外在绘饰会破坏服饰美,因此如果材质已经很美,就不再需要任何装饰。 C . 孔子对服饰的要求并不刻板,相比于着装,他更看重的是人的性情心志和内在美。 D . 李渔十分推崇青色,他指出无论尊卑贵贱都适合青色,这种色彩有广泛的适应性。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分析了中国传统服饰设计的美学思想以及文化背景。 B . 文章在论述思路上,先总说传统服装的特征,再做具体分析,最后指出其意义。 C . 文章多处引用孔子的言论,表明儒学是对传统服饰文化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思想。 D . 第四段提到《闲情偶寄》,主要是为了说明重雅素已成为当时重要的服饰美学观。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古代的儒家和道家在看待自然朴素的问题上,曾表达过十分相近的观点。 B . 如果君子具备了高尚的德行和修为,对其服饰方面礼的规范也就没有了意义。 C . 中国传统服装重神韵轻形体,忌多彩而重青绿,体现出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 D . 为了更好地塑造中国特色的文化形象,对于服饰上的西化倾向应该予以抵制。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中,亭台楼阁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亭”的历史很早。最早的亭,与边防和军事有关,是边塞哨所一类的建筑。战国时期,在国与国的边境上都设有这种亭,置亭长,任务是侦察敌情,防备敌人。到秦汉时,这种亭演变为一级行政机构的所在,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十亭为一乡,亭设亭长一人,管理当地治安和民事纠纷。刘邦起义前就是“泗水亭”的亭长。大约在秦汉以后,这种十里一亭的政治作用消失了,亭成为人们远行送别的休息场所,出现了“十里长亭,五里短亭”。

    再看“台”:《尔雅》曰:“四方高而台。”实际上,把高出平地的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也叫“台”。传说中的黄帝住在“轩辕台”。三国时曹操所建的“铜雀台”,名噪古今,算得上中国第一名台。另外,还有“越王台”“戏马台”“歌风台”和“拜将台”。

    三看“楼阁”:二者并无多大区别,都是指两层以上的房屋建筑。它们的区别在于,“阁”通常在四周开窗,或设置栏杆回廊,而“楼”则三面为墙,一面开窗。旧时皇宫里常把楼阁建于台上,作为宰相等人办公处,因而有“内阁”之称。

    (选编自北方有陶《中国古代的亭台楼阁》)

    材料二:

    把亭台楼阁修在山上,登高而望远,从上往下看,山,高低起伏,水,蜿蜒曲折,此情此景还暗示着想象中君临天下俯瞰大地的一种视觉效果。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读书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舒啸于丘阜之巅,使人性迈。闭眼沉思也好,举目观望也罢,同样进入的是登临送目的境界,思绪自然信马由缰。那山高水远的意境与怡悦古人体会甚深。

    天下好山水,必有楼台妆;山水与楼台,又须文字留。古人留下的亭台楼阁,总是文化历史高度的意象,这些去处,往往点缀名人名文,则相得益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种忧患意识让人热血沸腾,只可惜历代的统治者并不领情,豪杰的抱负也就屡屡落空,“睹物兴情”,登高远望,面对亘古不变的山川河流和浩淼无穷的宇宙苍穹,人的力量显得微弱渺小,不值一提;面对自然,人的弱点和不足暴露无遗,人在自然力量面前是那样的相形见绌。这样以来,人生的短暂感、自我的渺小感等种种悲观消极的情绪在人的内心便自然产生,所以说,亭台楼阁中也饱含了文人墨客一种怀才不遇的情感,这种情感内涵丰富,里面蕴藏的忧国忧民、哀时伤世的思想主题对中国文化人和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选编自青砖雕刻《亭台楼阁分析》)

    材料三:

    古亭台楼阁是共同的社会财富,其保护工作应当由社会群众共同参与。地方政府要综合利用多种途径,开展亭台楼阁的保护宣传工作,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全民参与”的保护意识。例如,利用地方电视台或当地报纸、广播,宣传地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意义,激发人们的参与意识,从而降低甚至杜绝破坏古亭台楼阁的行为。

    古亭台楼之所以屡遭破坏,一方面与环境影响、城市建设等因素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也与破坏成本偏低有间接联系。例如,在城镇化建设中,一些建筑企业为了降低工程成本,不愿意花费资金迁移古亭台楼阁,而是违规直接拆除。但是这种违法行为并没有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依法惩处,导致许多建筑企业纷纷效仿。因此,地方政府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尽快出台内容科学、执行到位的古亭台楼阁保护法规,对于违法破坏古亭台楼阁的必须依法给予惩罚。另外,对于古亭台楼阁保护工作突出的个人或单位,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形成带动和示范效应。

    对古亭台楼阁修葺的本质就是对古建筑遗迹的保护,但是在修葺和保护过程中要注意既有所保留又有所割舍,尽可能在小规模改造的前提下对古亭台楼阁进行修葺,以确保它们能够一代又一代的保存下来,让后人能够有幸目睹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同时实现古亭台楼阁在现代社会的新生。

    古亭台楼阁作为非物质文化的载体,一旦失去将不复存在。因此,如何保护我国的古亭台楼阁尤为重要。面对现代城市建设和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我们应当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在保证对古亭台楼阁进行保护的同时又能科学合理地开发它们的潜在价值,促进经济的发展。

    (选编自古建家园《浅谈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亭(战国→)边塞哨所(秦汉→)行政机构 B . 台(虚拟→)轩辕台(现实→)戏马台 C . 楼(常式→)栏杆回廊(变式→)三面为墙成阁 D . 登高(观察→)远望山水(滋生→)忧乐感慨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最早的亭与边防和军事有关,后来成为人们远行送别的休息场所,台是指高出平地的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 B . 楼阁都是指与两层以上房屋建筑。但是“阁”的使用价值比“楼”大得多,宰相的办公处就称为“内阁”。 C . 古人登临亭台楼阁,极目远望,往往进入山高水远的境界,睹物兴怀,油然而生个人和家国的复杂情感。 D . 古人留下的亭台楼阁为江山增色,名人触景生情的名文为名胜添彩,这种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3)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古亭台楼阁?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重建学校

    路遥

    这一天晚上,少安回家后不多功夫,就被父亲有点神秘地叫到院子里,把刘玉升要重建庙宇的事给儿子大约说了说。

    “我上了二十块布施。我品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孙玉厚咄讷地对儿子说。

    孙少安有些生气地咂巴了一下嘴,对父亲说:“哎呀,我怎能出这号钱哩?就是你也不应该出!”玉厚老汉对儿子的态度大为惊讶,“你娃娃不敢这样!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咱又不在乎那么两个钱。万一……”

    “万一怎?”少安看着父亲的可怜相,强硬地说:“我不会出这钱!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

    第二天上午,少安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想瞧瞧他的宝贝儿子。虎子这半年已经上了小学一年级。

    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

    孙少安怀着一种惆怅而激动的情绪,一个人慢慢溜达着。

    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

    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

    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他的弟弟、妹妹,都在这里上过学。

    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了。这是历史的耻辱,也是双水村的耻辱。

    “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孙少安怔了怔,忍不住仰起脸向天空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仅仅在这一刹那间,某种想法便不由地主宰了他的意识,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神汉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庙坪的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战栗!

    好,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咱们就唱它个对台戏!

    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处的原二队饲养院。他蹑手蹑脚来到“教室”窗户前。窗户是临时垒的,栽几根粗糙的木棍,破麻纸被风吹得哗哗价响。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里面黑乎乎的,一股牲畜的粪便味直冲鼻子。他半天才看见虎子背抄着双手,小胸脯挺着在念拼音。他鼻根一酸……

    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他更加迫切地感到,他有责任让孩子们尽快和这个饲养院永远地告别,重新回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念书。

    他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立刻表示他将全力支持他办这件大事。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如果剩余下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

    当天晚饭后,少安也神秘地把父亲叫到院子里,给他说了他的打算。

    玉厚老汉嘴一张,结果连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万万没有想到,儿子连敬神的几十块钱都不愿出,却拿这么一大笔钱修那个破学校!

    出乎少安意料的是,平时勤俭的秀莲却特别痛快地支持他搞这件事。事情由生病的妻子最后画了“圈”,就算敲定了。

    当天夜晚掌灯时分,少安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

    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

    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五十章,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调动多种感官描写饲养院“教室”环境的简陋破旧,并着力刻画虎子读书的认真,这坚定了少安重建学校的决心。 B . 刘玉升和金光亮集资重建庙宇的事情,说明当时一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落后,也与孙少安个人出资重建学校形成了对比。 C . 小说反复写到村里原来的学校“衰败”“颓败”,却没有对学校进行直接描写,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 . 小说人物语言具有浓郁的陕北地方特色,如“你娃娃不敢这样”“万一怎”。叙述语言庄重华美,富有感染力。
    2. (2) 小说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分点概括。
    3. (3) 小说是如何塑造孙少安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4. 文言文阅读

    抱膝轩记

    管同

    自明祖都江宁,而杨吴城濠围于城内,其水流日就狭。及其东至竹桥,有水穴城来会。古所谓青溪一曲者也。折而南流,至柏川桥,再会钟山之水。又稍南,过大中桥,则淮水入东关,与相灌注,杨吴城濠虽就狭,而会是三水,半里之间,势犹浩瀚。又其地北见鸡笼 , 东北见钟山。而东岸率果园菜囿,杂植桃杏韭菘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虽居城中,殆无异于郊外。

    予自江宁,家凡六徙。近乃僦宅居是水之西。老屋百年,尘埃渗漏。每暑日激射,阴雨连绵,蒸炕沾淋,顾视无可逃避。予居之未尝不适也。独其屋仅四间自奉母处妻孥置厨爨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嘉庆十五年归自山东,始即第二室屏后一楹地,葺为小轩,颜曰“抱膝”。借书满架,置榻一张,偃仰啸歌,即获其所。然其为地,前近市廛,后连闺闼,而左则直接邻家;不壁而板,凡夫行旅之歌唱,妇孺之呼啼,鸡犬之鸣吠,嘈杂喧阗,殆无时不至。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三者之声,盖往往为掩也。昔诸葛武侯隐处隆中,抱膝而吟《梁甫》。时人问其志,但笑而不言。予之名轩,岂敢以武侯自命,盖亦陶公所云容膝易安之意而已。然予既厌薄文辞,又不汲汲然志在科举,斗室一间,读书不辍。有相问者,予将何以答之耶?轩既葺,居者一年。明年,予为人所招,不恒在家,而其室遂废。然一时之兴,有不能忘,故追而记之。

    【注】①管同:清代散文家,师从姚鼐。②杨吴城濠:今南京外秦淮河。③僦(jiù)宅:租房。④颜:匾额。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独其屋/仅四间自奉/母处妻孥置厨爨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 B . 独其屋/仅四间自奉/母处妻孥置/厨爨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 C . 独其屋仅四间/自奉母处妻孥置厨爨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 D . 独其屋仅四间/自奉母处妻孥置/厨爨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北见鸡笼,意为“向北可以望见鸡笼山”,其中“见”的含义与《陈情表》中“慈父见背”的“见”不同。 B . “予自归江宁”中的“归”,与《项脊轩志》中“吾妻来归”的“归’含义相同。 C . 所,表被动,与《兰亭集序》中“当其欣于所遇”的“所”含义不同。 D . 容膝易安,意为“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李清照亦以此自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是一篇书斋记,文中详细叙述了抱膝轩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名字的由来,符合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的文学主张。 B . 由于租住的老屋破旧,环境恶劣,作者无法舒适居住,于是在屋外另建了抱膝轩。 C . 抱膝轩处在四面喧闹的环境中,又没有砖墙隔档,但作者却抗声高诵,悠然自得。 D . 作者描写抱膝轩以及其中的生活情景,意在表达自己安贫乐道、不慕功名的志趣。
    4. (4) 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东岸率果园菜囿,杂植桃杏韭菘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

      ②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5. (5) 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以“抱膝轩”命名书斋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 5. 阅读下面这首词

    望海潮

    秦观

    星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

    追思故国繁雄,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拚千钟。

    【注】①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秦观访隋朝遗迹,作此词。②万井:古代以八家为一井,指人口稠密众多。③迷楼:隋炀帝修筑,故址在今扬州市西北。④爵马鱼龙:爵,同“雀”。指各种鱼龙雀马之类的戏玩之物。⑤拚:pīn,同“拼”。

    1. (1) 对比柳、秦两首《望海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望海潮”这一词牌为柳永所创制,柳词所写的城市是钱塘(今浙江杭州),秦词所写的城市是扬州。 B . 柳词下阕“羌管弄晴”三句生动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画卷,“嬉嬉”二字表现了渔翁与采莲姑娘欢乐的神态。 C . 秦词上阕“豪俊”句写扬州多有才智杰出、气度宏伟之才,“曳照”句写达官贵人络绎不绝,华丽飘曳的服饰映照着春光。 D . 两首词都运用了铺叙和对比的手法描摹城市的盛况:疆域辽阔,人口稠密,景色优美,人们生活奢华。
    2. (2) 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与秦观的《望海潮(星分牛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试做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并借用屈原《离骚》中的句子勉励我们必须有“”的豪情。
    2. (2) 好的诗文往往表现在情景交融上。姜夔《扬州慢》中“”虚实对比,描绘了战争洗劫后扬州城的荒芜景象,令人感叹。
    3. (3) 古诗词中常用顶真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19分)
  • 7. 语言文字运用Ⅰ

    泛舟绿溪,乘风打太极;素袍斗笠,仗剑走天涯;到草原牧场,化身格萨尔王;身披红斗篷,策马驰骋雪原……最近一段时间,四川、湖北、新疆等多地的文旅局局长们,________地为家乡代言、为旅游助力,不少人也成为“网红局长”,可谓“火出了圈”。

    对于文旅局长从办公室到镜头前的“躬身入局”,________:认为接地气的有之,认为有创意的有之,认为真代言的有之——当然,质疑质量不高、扮相不好、身份不妥的也有之。这些声音,在网上网下成为了一股潮流,值得从中汲取经验。________的是,经由“网红局长”们介绍的地方,知名度大增、好感度提升,________,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困境。从这个角度看,文旅局长的“出圈”,是一种充满创新意识的探索和尝试,不妨给予更多包容与鼓励。

    1. (1) 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B . 我可以告诉你们——可是随它去吧。 C . 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D . 我方才也说了——他拥有大批粪土。
    3. (3) 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A . 他是上流社会的指南针,因为在他身上可以找到一个绅士所应有的品质的总汇。 B . 一头畜生要是做了一群畜生的主子,就有资格把食槽搬到国王的席上来了。 C . 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 D .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
  • 8. 语言文字运用Ⅱ

    彭士禄曾说,自己一辈子干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这两件事,无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彭士禄用自己坚挺的脊梁,赋予国家自立、民族自强无穷的力量。

    大国重器,心血铸之。回顾彭士禄的一生,始终与祖国同行、与科学共进。童年时期的苦难,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品质,以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不息的高尚精神境界。彭士禄曾说:“如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彭士禄为代表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越是前行,越离不开创新;越是发展,越需要一大批优秀的科研工作者;越是艰难,越是需要不断凝聚起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记住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学习“时代楷模”彭士禄的光辉历程,将激励我们党的百年奋斗中感悟信仰的力量,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再添薪火。

    1. (1) 请修改文中尾端画波浪线句子的两处语病。
    2. (2) 请将文中第一段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六、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萨缪尔·贝克特在《等待戈多》剧中塑造两个流浪汉,他们卑微、低贱、肮脏;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没有自我,也没有尊严,只是胆战心惊地向奴隶主波卓乞讨吃剩的骨头。剧中反复出现“等待戈多”的对白:

    爱斯特拉冈:咱们走吧。

    弗拉季米尔:咱们不能。

    爱斯特拉冈:为什么不能。

    弗拉季米尔:咱们在等待戈多。

    可是他们糊涂到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是谁都不知道。也有人问过作者“戈多究竟指什么”,作者回答:“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也有人说“戈多”指希望。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