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上海市奉贤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3-06-09 浏览次数:25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 1. 以下关于元曲的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A .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部分。其中散曲分小令和套曲,以唱为主。杂剧注重唱和演。 B . 元曲四大家分别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其代表依次分别是《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 C . 元杂剧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D .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创作的杂剧现仅存18部。其中的《窦娥冤》是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8小题,共26.0分)
  • 2.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时间表述形态和文化密码

    杨义①时间观念上的整体性和生命感,使中国人采取独特的时间标示的表现形态。它不同于西方主要语种按“日 -月-年”的顺序标示时间,而是采取“年-月-日”的顺序。人们对此也许习以为常;不过一种文化方式正是到了习以为常的境地,方能沉积为民族群体的潜意识。中西文化之异,并不一定在于我有的你没有,而在于可以互相对应的时间标示采取了逆行的顺序,或者处于顺序构成的不同位置。道理很明显,在“年-月-日”或“日-月-年”时序表述中,同样的组合因素以不同的结构组合,或以不同的顺序排列,是具有不同的意义的。顺序也是一种意义,而且是精神深处反复估量和整理了的意义。不同的顺序反映了二者的差异:一、它的第一关注点不同,是年还是日,是整体还是部分;二、它在第一关注以后的思维方向不同,是以大观小,还是以小观大;三、确定了思维方向以后,它的前后环节的衔接方式不同,是以前环节统率后环节,还是以前环节积累成后环节,是统观性的,还是分析性的。在中国人的时间标示顺序中,总体先于部分,体现了其对时间整体性的重视,其统观性、整体性时间观念异于西方的积累性、分析性时间观念。由此他们以时间整体性呼应着天地之道,并以天地之道赋予部分以意义。

    ②时间的整体观是与天地之道的整体观相联系的,或者说,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或一种表现形式。中国远古时代,人们观天以测岁时,依靠对日月星辰运行的轨道和位置来标示出年岁季节、月份和日子,以此指导自己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因此远古人对天象运行位置比后人更关注、更熟悉,与天象的心离得也似乎比后人更近。顾炎武的《日知录》卷三十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关之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晨’,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这里引用的诗句,出自《诗经》和《左传》,所谓火、三星、毕、龙尾,都是古代的星宿名称,诗句所讲都是星宿运行的形态和位置。而所有这些都被农民兵士、男女老幼用来表示岁月时令,表达人的感受和心情,可见古人是把天道、时间和人心交融为一个整体了。

    ③以时间呼应天道的思维方式,具有类乎宗教信仰的仪式感和典重感,在古老的时代已经沉积为中国人的精神原型。这种精神原型的生成,意味着中国的时间标示已经不能被看作一个纯粹的数学刻度,而是隐喻着某种关于宇宙模式的密码。这种整体性时间意识把天象运行、季节更替、万物荣枯,以及人对于自身的生命形态和年华盛衰的体验如此等等的非常丰富的文化密码,赋予大小相衔的时标顺序之中。中国人把握某个时间点,不是把它当作一个纯粹的数学刻度来对待的。

    (有删改)

    1. (1) 第一段加点字“潜意识”在文中的含义是
    2. (2) 下列对文章内容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 “年-月-日”“日-月-年”两种不同时间标示方式根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B . 中国远古时代,天道决定岁时,岁时反映天道,人们观测天象测定岁时,指导劳作和生活。 C . 文章第二段引用顾炎武《日知录》的相关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有力支撑了论点。 D .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纵向展开,在逻辑上逐层递进。
    3. (3) 下列选项不能支撑古人时间观的整体性的一项是 ______
      A .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B .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C .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D .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4. (4) “等疫情过去”是我们这个时代人们内心最期许的时间点。请结合文末画线句的内涵,以下面这首诗为例,为这一时间点做文化解读。

      在乡村

      阮宪铣

      等疫情过去,我要:

      在乡村,自然而然慢下来

      石墙开始生锈,长出青苔的耳朵

      东篱的菊花、西园翠绿的蔬菜

      从不分汉唐晋魏

      我喜欢在这儿发呆,无所事事

      像一棵听风的树

      看着那朵白云用整整一天的时间

      从天空的这边飘到另一边

      多好啊,这里不必奔跑

      像老僧打坐

      起身时,身上落满了时光的

      草香和虫鸣

  • 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长毋相忘

    ①我有一个学生,她先到澳洲,后到英国,如今暂时栖泊在加拿大。飘泊的成果是英语说得像流水一样畅快,举止温柔舒曼,很有些欧美气味。可是这些年,总是会在假日里到唐人街去买些字帖、笔墨。她的才华并不在把笔挥毫上,她只是喜欢字帖里古典的气息。

    ②我想起秦汉瓦当、竹简上让人心跳不已的四个字——“长毋相忘”。这是怎样的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怀啊!

    ③有时我总是想,一个人的信念被遏止,譬如不让我纵笔泼墨,沉醉于这千年的回声里,日子将是何等昏暗。有时候出长差,宾馆舒适的环境只能看看电视,我明显地感到擅长提按的手指变得荒疏了。这使我生出几许恐慌来。可以消遣的娱乐场所无处不在,却从来没有一处摆上文房四宝,让这些痴迷于翰墨的游子放牧心灵。 。

    ④人是很需要有一种牵挂的,并且要用精神浇灌使之精湛和持久。从一些过往的人事中,看多了模模糊糊的剪影,时而宦海沉浮时而艺苑张帜,这种嗜好的游移性是越来越频仍了。转眼春风化为秋月,才知凡是触及过的仅得皮毛之相。有一段时间我感悟《论语》,一直很回味孔夫子在穷困潦倒的日子里矢志传经布道的执着。孔夫子毕竟是凡人,根本想不到以后会受封圣人。凡人有踌躇满志时,也就有心如死灰时。孔夫子有时也哀叹吾道衰也,有时也恨恨地骂,好像真的就甩手了之,其实只是说说而已。现在,很多人看到了萦绕在孔庙上空的光环,却看不见孔夫子当年的持守。

    ⑤在都市,每到周末,总会看到不少家长载着小孩,背着琴袋、画夹,提着笔墨、颜料,去学手艺。而我没有兴致教这些孩童,他们的监护人总是希望早日学成,眼神里闪烁着催促之光。他们没有耐心通过逝去的古代名家的遗留笔墨,回归到遥远而又寂寞的意境中。我只想循着自己的思路,培养一种兴趣,让其随时日推移而长,顺其自然地延伸,如听松风天籁,如观山光水色。这就是艺术生命的自然律。我听过《击壤歌》,见过那些带着泥巴气味的乡村人,他们该播种时播种,该收割时收割,该耐心等待时则和土地上的植物同在岁月中不急不躁地守望。他们面对好年成不喜,面对坏年成不忧。在他们看来,有了好的光景也必然有不好的年成,五个指头伸直了还不一般齐呢。那么,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去吧。他们心目中没有搏一把就走的怪念头,他们缠系着最久远的亲情:人与土地长毋相忘。

    ⑥再回到艺术的话题上来吧。有着几千年积淀的古典艺术,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为今人所把握呢?人总是希望一生更多地拥有,只是,不经磨难而拥有,则多半易逝。有几次我走进北方几家大的书画社,看到了名人之后的丹青,笔墨太平庸了,却在落款处都标明与祖上的亲缘。这是何等的笨拙呢。在我的印象中,父子同嗜一艺,子跃居其父之上的终归是少而又少。王献之着实是好样的,算是走出了其父的影子,而后来的欧阳通之于欧阳询、苏过之于苏轼、米友仁之于米芾,大都在前辈荫庇下讨生活。他们缺乏筚路蓝缕的拓跋精神,屋下架屋床上叠床,大气象萎落成了小格局。

    ⑦有一些质量充实的生命,要最后离去,不为我们琢磨,真是很难很难。这对于人们追逐时尚的天性来说,未免是一种悖反。时尚的追逐,显然容易多了,这支有声有色的队伍始终是以狂欢的状态行进的。而人,难以破开迷雾飞升。苏东坡活了大半辈子,最有价值的就是悟出了这个道理。远离,是对古典更真切的亲和。相对的控制力量被摆脱,那种支配艺术的利益、欲望会相应地远去,守护精神家园的愿望会愈发坚韧起来。曾经有几次,在偏僻的乡村,我看到了出手不凡的墨迹,贴在破旧的祠堂的柱子上。书写者远离文化中心,远离都市名人,却凭着由衷的喜欢,常常是晚饭毕,扯来几张旧报纸垫着,再放上一张毛边纸,不计新墨宿墨,不择笔尖笔秃,畅畅快快地写去。不知不觉,平平淡淡地萦回着田园牧歌。

    ⑧那些湿漉漉的古典情绪,期待着梳理和归位,还有些在喧闹的季节里走失了,需要找寻。青年时代的热烈和自信,也掺和着目空古人睥睨古典,似乎古人的笔墨也没有那般神奇。如今我们知道穿过古典的皮表很难,更不消说在古典的内核漫游了。我们为自己找到了理由,爱归咎于外界的诱惑呀,困扰呀,是它们使我们的精神锋芒如此疲软。如果从个体生命来剖析,我只能固执地认为,是元气流失了。人身上原来充足的精气神,漫漫旅程上,这儿滴漏一点,那儿跑冒一点,待用于自己喜爱的古典艺术上,已经力不能穿鲁缟了。养气从来为文人所重,老庄提醒过“万物无足以铙心”,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都在于提升净化人的自然生命,去除生理过分的欲求。当时光老人的巨手叩动我中年的心扉时,“删去平生多余事”的念头就转化为渴望。安宁清明中,我觉得自己仿佛坐落在古典的层面上,大量流逝的时光在这里汇聚,隔着老远的距离,可以察觉到古贤人正无声地呼唤着我的名字。

    ⑨每晚睡前,我总是取出枕边的一本《汉简书风》细细玩味,让飞扬的思绪湮没在已逝的久远里,长久相守,长毋相忘。

    (取材于朱以撒同名散文)

    1.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 文章第⑤段写不少家长周末载着小孩去学书画,其用意主要是批评都市人揠苗助长,急功近利,违背了儿童成长规律的现象。 B . 文章第⑥段中“王献之着实是好样的”一句赞赏了王献之不攀附祖上亲缘,摆脱父亲影响,肯历磨难,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C . 文章第⑧段引用老庄和孟子的言论,意在强调涵养元气能使人去除生理上过分的欲求,执着于古典情绪的梳理、归位与找寻。 D . 文章第①段以学生喜欢字帖、笔墨中的古典气息开篇,第⑨段以“我”细细玩味《汉简书风》收尾,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2. (2) 请赏析文章第③段中的画线句。
    3. (3) 文章第⑤⑦段都写到了乡村人的生活,其用意有何不同?
    4. (4) 本文题目“长毋相忘”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0小题,共33.0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甲)!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乙)?”

    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丙)!”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迁)

    1. (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令将军与臣有

      ②其常在沛公也

      ③交戟之卫士欲止不

      ④臣死不避

    2. (2) 填入文中甲、乙、丙三处最恰当的语气词是 ______
      A .   也

      B .

      C .

      D .

    3. (3) 下列句中加点字与“常以身蔽沛公”中的“翼”字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______
      A . 行有堕瓮者 B . 贵人 C . 范增数项王 D . 先破秦入咸阳者
    4.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5. (5) 项羽与刘邦争霸,最后兵败,自刎乌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悲剧英雄,请根据选文内容,从项羽性格的角度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 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①自余为僇人 , 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②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注】①僇人:通“戮人”,受过刑辱的人。②垤:蚁封,即蚂蚁洞边的小土堆。③培塿:小土堆。

    1. (1) 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
      A .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B .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C .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D .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2. (2) 对第②段画线句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______ 。
      A . 忧思绵绵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已然不知道哪里是边际了。 B . 茫茫无际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已然不知道哪里是尽头了。 C . 茫茫无际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却不能得到它的边际了。 D . 忧思绵绵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却不能得到它的尽头了。
    3. (3) 对第①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______ 。
      A . “恒惴栗”概括了作者被贬后心情,同下文游西山时的欣喜形成对比。 B . “施施”“慢慢”表现作者游览时寂寞愁闷、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 C .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透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郁闷已得到完全排解。 D .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从反面扣题,小结游山感受,自然引出下文。
    4. (4) 第②段表现“西山之怪特”,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对此加以分析。
    5. (5) 纵观全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
  • 6.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 (1) 下列关于两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
      A .   两首诗体裁都是律诗。 B . 两首诗所押韵部相同。 C . 题材都是登高咏怀之作。 D . 风格上都是高亢悲壮。
    2. (2) 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
      A .   两首诗起笔都虚写过往历史陈迹,第二联才开始实写眼前之景。 B . 两首诗都含有因景生情、追古抚今之意,流畅自然,情感真挚。 C . 崔颢因“日暮”而望不到“乡关”,他的愁是旅客游子的乡愁。 D . 李白因“浮云蔽日”而望不到长安,他的愁是放臣逐客的悲愁。
    3. (3) 这两首诗的颈联历来被誉为佳句,请任选一联赏析。
五、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 7.   按要求填空。
    1. (1)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 (2) 谢公宿处今尚在, 。(李白《 》)
    3. (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
六、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 8. 以下关于《红楼梦》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______
    A .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比如第四回就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B . 古代的神话传说与小说联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是小说的渊源。《红楼梦》就是女娲补天的神话开篇的。 C . 姑苏城乡宦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一日,他听到了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 D . 贾雨村姓贾名化,雨村是他的别号。为进京求取功名,曾寄居在姑苏城的葫芦庙里。后来中了进士,任姑苏知府,不到一年却又因恃才侮上被参而遭革职,偶然间成了林黛玉的家庭教师。因这层关系,才得以复职候缺,补得金陵应天府一职。

    正确的说法是 ______ 。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70.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有人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也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

    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