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南通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历史模拟试卷

更新时间:2023-06-14 浏览次数:24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周陵,相传为西周文王、武王陵墓。陵前分别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周文王陵”“周武王陵”墓碑一通。201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咸阳市考古研究所联合勘探后,发现此二陵有类似早期秦王陵园的兆沟,园内采集的瓦当、板瓦等标本也为战国时期产物,据此推断该两墓为战国晚期秦王陵墓。由此可见(    )
    A . 考古发现比古史传说有价值 B . 考古是还原史事的重要手段 C . 距离史事越近的史籍越可信 D . 史事的考证离不开考古发掘
  • 2. 秦朝时,政府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元朝时,政府在各地广设驿站,构筑了从大都(北京)向全国各地乃至境外延伸的驿路体系。这些做法 ( )
    A . 旨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 . 服务于对外扩张的需要 C . 是两大王朝速亡的诱因 D . 利于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 3. 《捣练图》描绘了唐代妇女的劳动情景,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画中人物用力扯绢时的微微后退后仰清晰可见,线条工细遒劲、细节刻画生动,设色富丽。据此可知,《捣练图》(   )

    《捣练图》(局部)

    A . 受魏晋典雅庄重画风的影响 B . 描绘了唐代女性的健康活力 C . 体现唐代宫廷画的鲜明风格 D . 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繁荣景象
  • 4. (2022·海淀二模) 南宋时期,刻版印书业发展较快。当时有官刻本(监本)和书坊的坊刻本;出现了规模较大的私人手工业刻书作坊,有的刻工多至百人以上,还专门接受委托雕印业务;刻书种类多,有礼书、乐书、药方以及可称为日用百科全书的《酬世大全》。上述材料可说明南宋时期( )
    A .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 . 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 C . 活字印刷术广泛应用 D . 书籍印刷已经商业化、产业化
  • 5. 下图所示为明清时期江浙部分地区的市镇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个)。据此可以推知,明清时期江浙地区 ( )

    A . 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失衡 B . 重农抑商有所松弛 C . 发展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D . 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 6. 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农民政权,大批封建官吏、恶霸地主被杀或逃亡、农村自耕农数量增加,在进军过程中,太平军毁孔庙、碎牌位、删改“四书”“五经”。据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 )
    A . 动摇了清朝统治基础 B . 具有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C . 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D . 促使小农经济加速解体
  • 7. 甲午战前,由中国人执笔的《申报》对日本进行全面报道,对于中日实力对比非常乐观,“日人乌足以螳臂相当哉”。战后,《申报》感慨道:“夺我藩属,荡我边疆振动我人民”,不少文章主张中国效法日本变革。由此可知,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 ( )
    A . 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B . 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C . 激起国民盲目崇外心理 D . 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
  • 8. (2023高一下·米东开学考) 1920年,陈望道在《劳动界》杂志上发表了《平安》一文。他在文中指出,劳工并没有得到平安,他们的生活既是不平的也是不安的,甚至提出了“我们向那(哪)里去找平安”的疑问。陈望道发表该文意在(   )
    A . 唤醒劳工阶层的反抗意识 B . 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C . 揭露清政府的黑暗统治 D . 壮大中国共产党的力量
  • 9. 延安根据地政府规定,小学体育课所占课时比例仅次于语文课,体育课有队列、军操、野外露营、行军、紧急集合等训练内容;并在中学或高等学校中;均开设有相关的体育课与军训课程。据此可知,这些规定 ( )
    A . 深受苏联体育教育观的影响 B . 反映出重视体育教育的社会共识 C . 体现了体育教育的时代特色 D . 为体育事业的显著发展提供保障
  • 10. 1956-1958年,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国,通过演出、座谈、访问等活动表达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友好、和平相处的愿望。同时,中国也邀请拉美国家相关人士来中国访问考察。中国此举 ( )
    A . 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 . 拓展了民间外交的新空间 C . 彻底打破了美国的封锁和孤立 D . 旨在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
  • 11. 下图是1982-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及增长率示意图,这反映了(   )

    A .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B . 城乡一体化的实现 C . 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D . 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 12. 古希腊雅典悲剧作家关于陪审法庭写道:“我祈求那内乱纷争/不要再在这城邦出现/它对灾难永不会餍足/大地尘埃常常吮公民们流出的黑血/满足强烈的处罚欲望/愿你不要再希望城邦/互生仇怨产生新杀戮/昔日敌视争/而今和睦亲近/心怀共同的憎恶情感/人们驱除苦难的良计/”。诗人对和平的向往 ( )
    A . 源于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 B . 体现了全体一致政治的弊端 C . 基于公民对法治的逐步认同 D . 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广泛传播
  • 13. 有西方学者曾提出一个“大分流”理论:18世纪以前,西方相较于东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于美洲新大陆的开发和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分道扬镳,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下列对这一理论的批评意见中,最为合理的是 ( )
    A . 时空定位不够准确 B . 史论结合过于牵强 C . 有意掩盖殖民罪恶 D . 比较研究视角狭隘
  • 14. (2022高二上·修武月考) 据统计,1882年德国女性在农业领域的就业比重为30.8%,到1907年增加到46.5%;在工业和采矿业中,1882年女性劳动力的数量约是113万人,到1907年则超过了210万。上述变化(   )
    A . 表明男女平等得以实现 B . 推动了代议制民主建立 C . 源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D . 导致工人阶级处境恶化
  • 15. 下图为1986年(左)与2008年(右)美国非法移民的来源情况对比图,据此可知美国 ( )

    A . 国内族群的构成已发生较大变化 B . 非法移民的来源表现出高度集中性 C . 对于他国民众的吸引力有所下降 D . 严控非法移民的政策取得一定效果
  • 16. 在医学方面,人工智能可以进行基于图片分析的检验结果分析,从而实现辅助诊断,且在部分诊断领域可达到90%以上;在智能金融方面,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定制理财方案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这反映出 ( )
    A . 科学技术综合运用水平提高 B . 科技发展主要源于社会需要 C . 科技发展带来生产生活变化 D . 人工智能提升人类智力水平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倭寇从海上进犯,帝(明太祖)惠之,顾谓(汤)和曰:“卿虽老,强为朕一行。”和请与方鸣谦俱,鸣谦,习海事,常访以御倭策。鸣谦曰:“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舰,则倭不得入,入亦不得傅岸。近海民四丁籍一以为军,戍守之,可无烦客兵也。”帝以为然。

    ——摘编自《明史》

    材料二 中国兵船甚少,岂能往堵敌国海口?上策固办不到,欲其自守,亦非易言,自奉天至广东,沿海延表万里,口岸林立,若必处处宿以重兵,所费浩繁,力既不蛤,势必大溃。惟有分剐缓急,择尤为紧要之处,如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是为至要;江苏吴淞至江阴一带,系长江门户,是为次要。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奥区,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疆略有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尚无甚碍。

    ——摘编自李鸿章《李文忠公全书·奏稿》

    1. (1) 分别阐述两则材料对研究明代和晚清海防的价值。
    2. (2) 结合材料二,概括李鸿章的海防思想,并作简要评价。
    3. (3) 指出研究明代和晚清海防的史学方法,请至少列出两种。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关于中学历史课程设置的相关规定。

    时间

    发展概况

    1950年8月

    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规定:初一年级设中国古代史,初二年级设中国近代史,初三年级设外国历史;高一设中国古代史,高二设中国近代史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高三设外国历史。其内容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重在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

    1953年7月

    教育部在颁布的《中学教学计划》中规定:初一开世界古代史,初二开世界古代史及中国古代史,初三开中国近代史;高一开世界近代史,高二开苏联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高三开中国近现代史。教节均为每周3学时。

    20世纪60年代初

    历史课程改称“社会发展简史”课程,不讲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只讲中国现代史,不重史实,只讲理论。1963年,教育部调整教学计划,对历史课程进行大幅度的压缩,规定:初一不开历史课,初二开中国古代史,初三开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高一、高二不开历史课;高三开世界史。

    20世纪80年代中期

    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决定在初中增开世界史课程,将中国史课程减少一个学期,规定:初中一年级开设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初二开中国现代史和世界史,初三不开历史课;高一开世界史,高二、高三不开历史课。

    ——摘编自王双怀、方骏《20世纪中国的中学历史教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谈谈你对“中学历史课程设置”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14 世纪是英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农民逐渐占有了个人劳动的权利。随后,获得个人自由劳动力的农民要求获得领主自营地的承租权。对个劳动力的“所有”以及货币契约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变为自由民的个人财产,小块土地所有制形成。随着资本主义租地农场这一崭新的土地经营方式首次在英国出现,传统农业变革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17 世纪的欧洲“农业革命”以一系列技术革新与革命而著称,其它首先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所有权发展的革命。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材料二   清代人口的激增导致全国性耕地的紧缺,清代中期,人均粮食耕地面积只有一亩七分左右,人口的增长已成为一种沉重的压力,朝野上下都在议论“生齿日繁”的问题。这样严重的人口膨胀压力,若转移到别的任何国家,都足以把这个国家的农业压垮。但中国传统农业凭其顽强生命力经受住了这次历史考验。它依靠什么办法呢?不外是三条。第一条是千方百计开辟新耕地。第二条是引进和推广新作物。第三条是依靠精耕细作传统,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位面积产量。

    ——摘编自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农业革命”的具体历程,并指出这一历程的核心内容。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农业变革的措施,并分析措施得以落实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这一时期农业变革产生影响的异同。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7年以来美国的社区治理

    时期 概况
    1897~1929年 共和党人担任总统25年,民主党人担任总统8年,对社区几乎无干预
    大萧条时期~二战前 罗斯福(民主党)新政,对社区采取干预措施
    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 1949年,通过《住房法案》,开启城市更新(杜鲁门总统,民主党);1963年,推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1964年开启“社区行动计划”(约翰逊总统,民主党);20世纪70年代,引入社区发展公司、暂停城市更新工程(尼克松总统,共和党)
    20世纪80年代以来 20世纪80年代,取消社区卫生服务联邦资助、削减联邦住房援助资金(里根总统,共和党);1992年,刺激企业推动社区发展(老布什总统,共和党);1993年推出“授权区和事业社区”(克林顿总统,民主党);2002年,推出“信仰为本和社区倡议”(小布什总统,共和党)

    ——摘编自郑晓林《社区里的国家:国家行为的转变与社会传统的底色》

    1. (1) 根据材料,概括1897年以来美国社区治理观念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97年以来美国社区治理观念不同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