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曲靖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3-06-05 浏览次数:84 类型:高考模拟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谈中国学案史而推祖于朱熹的《伊洛渊源录》,自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首倡,中经陈垣先生等史学大师认同,迄今已成史学界的共识。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朱熹是与孔子后先辉映的卓然大师。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儒学开派宗师而影响中国学术两千多年。朱熹则以理学泰斗集传统儒学之大成,并将其导入一个崭新的天地,从而与孔子并尊而有“朱子”之谓。

    《伊洛渊源录》是朱熹学说形成初期的一部学案体史籍。该书在南宋初叶问世,深深地植根于两宋间社会和学术的发展之中。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至北宋,犹如人之年过半百,老已冉冉而至。经历五代十国半个多世纪的王朝频繁更选,为防止这一衰老势头的加速,适应国家一统的需要,赵宋统治者提出了“一道德而同风俗”的课题。然而用什么样的学术思想来统一道德和风俗,在朝野人士中却产生了长期的争议。太祖、太宗至真宗间,儒、释、道三教势力跌经消长,渐趋合流。仁宗即位,推崇儒学,形成以儒学为主干,融佛、道为一体的基本格局。神宗熙宁、元丰间,程颢、程颐兄弟沿着周敦颐开辟的路径而行,与张载、邵雍诸人作同调之鸣。于是以“道学”为天下倡,孜孜矻矻,死而后已,从而大大推进儒学自我更新的进程,最终演为阐发心性、义理之程颢学的新儒学,即道学,又称理学。

    《伊洛渊源录》凡十四卷,全书以首倡道学的程颢、程颐为中心,上起北宋中叶周敦颐,下迄南宋绍兴初胡安国、尹焞,通过辑录二程及两宋间与程氏学术有师友渊源的诸多学者传记资料,据以勾勒出程氏道学的承传源流。

    卷一所录为两大部分,一是《濂溪先生事状》,二是《遗事》。《事状》为朱熹撰,文成于乾道五年,专记周敦颐生平行事、学术好尚。《遗事》则以记述传主言论及他人称述为主,与《事状》浑然一体,相辅而行。所记凡十五条,分别取材自《程颐文集》、《程氏遗书》、邵伯温《易学辨惑》、吕本中《童蒙训》诸书。卷二、三载程颢传记资料,犹如卷一,亦作两部分。卷二为程颐撰《书明道先生行状后》、吕大临撰《哀词》、程颐撰《墓表》、陈恬撰《赞》。以上诸篇碑志传状合而为一,即成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亦是《遗事》,凡二十七条,所录亦多系传主言论,体例与卷一略异者,则是关于材料来源,改正文称述为文后夹注。对所录有别本异文,亦于夹注中略加征引,并作必要考订。譬如《遗事》第八条记程颢与宋神宗论王安石学术一段,语出《程氏遗书》卷二,而《龟山语录》所载略异。朱熹于引述杨时书后,即考证:“恐当以《遗书》为正。”

    就上述传记资料的构成而言,《伊洛渊源录》的编纂体例已甚明朗,归纳起来,主要是如下三条:第一,所录皆为两大部分,一为碑志传状,二为遗事,前者记行,后者记言,言行一体,相得益彰,遂成传主翔实的传记资料汇编。第二,所录资料,或取自官修史籍,或源于私家撰著,皆一一明注来源,以示求实可信。第三,凡有异文歧辞,皆于文末注明,并作必要考订,以明历史真相。一部《伊洛渊源录》除卷十四待访之二程诸门人外,全书以贯穿首尾的严整体例,立二程为中心,合百余年间住家专辑资料于一堂。

    (节选自陈祖武《中国学案史》,有删改)

    材料二: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学术、梳理学术发展脉络的传统,从先秦诸子论学延至明清,历代皆不乏名贤对前代或当代学术作“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工作。

    学案体作为我国古代学者记述学术发展史的特有编纂形式,是传统学术史研究的代表性史体和重要领域。学案体史籍以学者论学资料的辑录为主体,合其生平传略及学术总论为一堂,据以反映一个学者、一个学派,乃至一个时代的学术风貌,从而具备了晚近所谓学术史的意义。然而在《中国学案史》问世之前,尚未有一部对其演变源流做全面系统梳理的著作。《中国学案史》的研究和定论,在学术史研究领域开出一片新天地,创辟了学案史研究的规模,对于学术史学史的研究颇有拨云见日的启迪之功。

    该书对学案体史籍源生发展的全程做了系统考察和整理,追源于先秦诸子对“百家之学”的论列,终结于20世纪“学案体史籍的余波”。于是纵向轨迹原原本本、始末详备。横向上则着力阐明各书的著述背景、作者学行、内容体例和学术价值,经过一番条分缕析,中国学案史的演进则已枝干清晰、朗然在目了。在陈先生的笔下,我们所看到的学案史,不再是一个个学案体史籍的孤立罗列,而是骨肉相连,不可分割的一个灵动鲜活的有机整体。

    《中国学案史》一书始终贯穿着作者考订辨析的问题意识,或表现于行文中随机而论,或辟出专题,集中处理,也有不少在个案研究中对具体问题的考证和纠谬。比如,第二章对《伊洛渊源录》成书时间的辨析等。周匝缜密的个案考订为宏观把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对于思想观点的讨论和辨析则有助于明辨是非,纠正学术史上一些成见的失误。

    (节选自周少川《读陈祖武<中国学案史>:把握学术史脉络的拓荒之作》,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继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之后,朱熹集传统儒学之大成而开辟新天地,后世称其为“朱子”,以彰其在学派中的重要地位。 B . 《伊洛渊源录》作为朱熹学说的成果,根植于儒释道三家在宋代经历争议、消长、融合,最终形成新儒学的社会背景中。 C . 《伊洛渊源录》的编撰中《事状》为碑志传状,《遗事》则以记述传主言论及他人称述为主,两者相辅而行。 D . 《伊洛渊源录》整本书皆遵守所录皆为两大部分、所著资料明注来源、有异文歧辞作必要考订这三个原则。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节选《伊洛渊源录》中卷一卷二形成过程,典型体现了这部学案体专著考订辨析的问题意识。 B . 《伊洛渊源录》是第一部在宋代学术史上确立了以周敦颐为宗祖、二程为中坚的理学著作。 C . 材料一和材料二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学案研究的价值,材料二侧重对学案体的特征做详细阐述。 D . 《中国学案史》作为全面梳理研究学案体史籍的重要成果,是把握学术史脉络的拓荒之作。
    3.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观点的一项是( )
      A . 清代章学诚的《校雠通义》通过编纂地方志与书目的实践经验,总结了汉代刘向以来目录学的传统。 B . 孔子的《论语》以语录体为主,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教育原则等。 C . 明代王守仁的《大学问》以问答形式阐释《大学》中的重要概念和主体思想,在其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D . 清代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言:“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方得其门而入。”
    4. (4) 根据材料内容,简要解释“学案体史籍”的含义。
    5. (5) 《中国学案史》是我国第一部对学案体史籍演变源流做系统梳理的著作,请结合材料,简述该书的学术特点。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鸭窠围的夜

    沈从文

    天快黄昏时落了一阵雪子,不久就停了。天气真冷,在寒气中一切都仿佛结了冰。便是空气,也像快要冻结的样子。我包定的那一只小船,在天空大把撒着雪子时已泊了岸,从桃源县沿河而上这已是第五个夜晚。看情形晚上还会有风有雪,故船泊岸边时便从各处挑选好地方。沿岸除了某一处有片沙嘴宜于泊船以外,其余地方全是黛色如屋的大岩石。石头既然那么大,船又那么小,我们都希望寻觅得到一个能作小船风雪屏障,同时要上岸又还方便的处所。凡是可以泊船的地方早已被当地渔船占去了。小船上的水手,把船上下各处撑去,钢钻头敲打着沿岸大石头,结果这只小船,还是不能不同许多大小船只一样,在正当泊船处插了篙子,把当作锚头用的石碇抛到沙上去,尽那行将来到的风雪,摊派到这只船上。

    河面大小船只泊定后,莫不点了小小的油灯,拉了篷。各个船上皆在后舱烧了火,用铁鼎罐煮红米饭。饭焖熟后,又换锅子熬油,哗的把菜蔬倒进热锅里去。一切齐全了,各人蹲在舱板上三碗五碗把腹中填满后,天已夜了。水手们怕冷怕动的。收拾碗盏后,就莫不在舱板上摊开了被盖,把身体钻进那个预先卷成一筒又冷又湿的硬棉被里去休息。至于那些想喝一杯的,发了烟瘾得靠靠灯,船上烟灰又翻尽了的,或一无所为,只是不甘寂寞,好事好玩想到岸上去烤烤火谈谈天的,便莫不提了桅灯,或燃一段废缆子,摇晃着从船头跳上了岸。

    黑夜占领了全个河面时,还可以看到木筏上的火光,吊脚楼窗口的灯光,以及上岸下船在河岸大石间飘忽动人的火炬红光。这时节岸上船上都有人说话,吊脚楼上且有妇人在黯淡灯光下唱小曲的声音,每次唱完一支小曲时,就有人笑嚷。什么人家吊脚楼下有匹小羊叫,固执而且柔和的声音,使人听来觉得忧郁。我心中想着,“这一定是从别一处牵来的,另外一个地方,那小畜生的母亲,一定也那么固执的鸣着吧。”算算日子,再过十一天便过年了。“小畜生明不明白只能在这个世界上活过十天八天?”明白也罢,不明白也罢,这小畜生是为了过年而赶来,应在这个地方死去的。此后固执而又柔和的声音,将在我耳边永远不会消失。我觉得忧郁起来了。我仿佛触着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看明白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心里软和得很。

    这时节天气太冷,大门必已上好了,屋里一隅或点了小小油灯,屋中土地上必就地掘了浅凹火炉膛,烧了些树根柴块。火光煜煜,且时时刻刻爆炸着一种难于形容的声音。火旁矮板凳上坐有船上人,木筏上人,有对河住家的熟人。且有虽为天所厌弃还不自弃年过七十的老妇人,闭着眼睛蜷成一团蹲在火边,悄悄的从大袖筒里取出一片薯干或一枚红枣,塞到嘴里去咀嚼。有穿着肮脏身体瘦弱的孩子,手擦着眼睛傍着火旁的母亲打盹。屋主人有退伍的老军人,有翻船背运的老水手,有单身寡妇,借着火光灯光,可以看得出这屋中的大略情形,三堵木板壁上,一面必有个供奉祖宗的神龛,神龛下空处或另一面,必贴了一些大小不一的红白名片。这是近一二十年来经过此地若干人中一小部分的题名录。这些人各用一种不同的生活,来到这个地方,且同样的来到这些屋子里,坐在火边或靠近床边,逗留过若干时间。这些人离开了此地后,在另一世界里还是继续活下去,但除了同自己的生活圈子中人发生关系以外,与一同在这个世界上其他的人,却仿佛便毫无关系可言了。

    河面静静的,木筏上火光小了,船上的灯光已很少了,远近一切只能借着水面微光看出个大略情形。另外一处的吊脚楼上,又有了妇人唱小曲的声音,灯光摇摇不定,且有猜拳声音。我估计那些灯光同声音所在处,不是木筏上的牌头在取乐,就是水手们小商人在喝酒。妇人手指上说不定还戴了水手特别为从常德府捎带来的镀金戒指,一面唱曲一面把那只手理着鬓角,多动人的一幅画图!我认识他们的哀乐,这一切我也有份。看他们在那里把每个日子打发下去,也是眼泪也是笑,离我虽那么远,同时又与我那么相近。这正是同读一篇描写西伯利亚的农人生活动人作品一样,使人掩卷引起无言的哀戚。我如今只用想象去领味这些人生活的表面姿态,却用过去一分经验,接触着了这种人的灵魂。

    羊还固执的鸣着。远处不知什么地方有锣鼓声音,那一定是某个人家禳土酬神还愿巫师的锣鼓。声音所在处必有火燎与九品蜡照耀争辉。眩目火光下必有头包红布的老巫师独立作旋风舞,门上架上有黄钱,平地有装满了谷米的平斗。有新宰的猪羊伏在木架上,头上插着小小五色纸旗。有行将为巫师用口把头咬下的活生公鸡,缚了双脚与翼翅,在土坛边无可奈何的躺卧。主人锅灶边则热了满锅猪血稀粥,灶中正火光熊熊。

    邻近一只大船上,水手们已静静的睡下了,只剩余一个人吸着烟,且时时刻刻把烟管敲着船舷。

    一切光,一切声音,到这时节已为黑夜所抚慰而安静了,只有水面上那一分红光与那一派声音。那种声音与光明,正为着水中的鱼和水面的渔人生存的搏战,已在这河面上存在了若干年,且将在接连而来的每个夜晚依然继续存在。我弄明白了,回到舱中以后,依然默听着那个单调的声音。我所看到的仿佛是一种原始人与自然战争的情景。那声音,那火光,都近于原始人类的战争,把我带回到四五千年那个“过去”时间里去。

    不知在什么时候开始落了很大的雪,听船上人细语着,我心想,第二天我一定可以看到邻船上那个人上船时节,在岸边雪地上留下那一行足迹。那寂寞的足迹,事实上我却不曾见到,因为第二天到我醒来时,小船已离开那个泊船处很远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交代时令、天气与泊船过程,描绘岸边的景致,渲染了鸭窠围岸边弥蒙而充满生气的氛围。 B . 棉被又冷又硬,可见水手的生活条件艰苦;睡觉、抽烟、喝酒、烤火、聊天等,表现出水手在船上的生活寂寥单调。 C . 那些大小不一的红白名片,让沈从文感受到各色湘西人的气息,且不能自已地去揣想他们后来的命运。 D . 文中通过大量的场景描写细腻地呈现出水上人的生活状态,寄寓着作者对普通人际遇命运的深刻理解。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船”是贯穿文本的标识物,身为叙述者的“我”始终在船上,对鸭窠围进行了全景式的描写,刻绘入微,细节生动饱满。 B . 沈从文笔下的声音,沿袭了古典诗歌中对声、光的重视,由声、光而引发对于周边环境的想象,并以此谱写了一首湘西之歌。 C . 文章半写景物,半叙人事,全篇在人与自然契合的背景上动人地展现了这一方水上人“也是眼泪也是笑”的苦乐人生。 D . 不同于其他游记散文侧重于时间层面的线性描述,本文将视角转向空间,在多个景物的转换中展现作者自由而灵活的审美趣味。
    3. (3) 如何理解第三段划线的句子?请结合上下文分析。
    4. (4) 沈从文在《湘行书简》中写道:“历史是一条河。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国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附,以汾水可以灌安邑(魏国都城),绛水可以灌平阳(韩国都城)也。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遗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提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船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 , 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减)

    材料二:

    悼之四年,晋荀瑶(智伯)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智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乃先保南里以待之。智伯入南里,门于桔秩之门。郑人俘酅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将门,智伯谓赵孟(赵襄子):“入之。”对曰:“主在此。”智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对曰:“以能忍 , 庶无害赵宗乎!”智伯不悛,赵襄子由是基(憎恨)智伯,遂丧之。智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

    (节选自《左传》)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夫A才B与C德D异E而F世G俗H莫I之J能K辨L通M谓N之O贤P此Q其R所S以T失U人V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挟,指怀有,与《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遗游”的“挟”字意思不相同。 B . 严,指敬重、尊敬,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虽董之以严刑”的“严”字意思不相同。 C . 审,指清楚,与《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之易安”的“审”字意思不相同。 D . 耻,指耻辱,与《师说》中“而耻学于师”的“耻”字意思不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恰当一项是( )
      A . 赵襄子派张孟谈去离间韩、魏和智氏的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使这两家很快就和赵氏联合了起来,结果三家袭击并灭掉了智氏。 B . 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智伯。 C . 司马光认为,才胜德是智伯失败的根本原因。贪得无厌、刚腹自用、估恶不俊是《左传》中智伯失败的原因。 D . 《左传》中这一段记叙了智伯在与赵襄子联合伐郑时,侮辱赵襄子貌丑而胆怯,于是二人交恶,此事导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
    4.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②郑人俘酅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

    5. (5) 司马光的“取人之术”认为: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请简述其理由。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无锡道中赋水车

    苏轼

    翻翻联联衔尾鸦,荤荤确确蜕骨蛇。

    分畴翠浪走云阵 , 刺水绿针抽稻芽。

    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

    天公不见老翁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注]① 本诗是作者经过无锡看到农民遇旱用水车车水的情景而作。②云阵:军阵中一种蜿蜒曲折的横队。③鼍鸣窟中如打衙:传说天旱水干,鼍则鸣于窟中,其声如打鼓一般。鼍,鳄鱼的一种。打衙,击鼓。④ 阿香:神话传说中推雷车的女神。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用拟人的手法写水车的形象,又以叠字摹写水车动静之态,生动传神。 B . 颔联写车水时水流穿行稻田,如云滚波浪,稻芽刺出水面,有如绿针点点。 C . 颈联虚写五月洞庭要飞起沙尘,鼍鸣如鼓,言旱情严重,迫切需要降雨。 D . 本诗想象丰富,构思奇妙,把旱年百姓车水的寻常情景写出了深厚意味。
    2. (2) 本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短歌行》中,“”写宾主相聚欢饮畅谈的场景;《登高》中,“”写诗人失意不能饮酒的情形。
    2. (2) 在《过秦论》中,诸侯为了削弱秦国,“”,以此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但当秦国军队“开关延敌”时,“九国之师”则“”。
    3. (3) 《红楼梦》中“潇湘馆”“湘妃竹”的寓意与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所用典故相同,林黛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及其芙蓉花签与李诗中的“”存在文化关联。
六、简答题组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劳动一直受到极大的推崇和赞誉。是劳动使荒凉的世界变得多彩,是劳动使漫漫沙漠变绿洲,是劳动将建筑的美轮美奂之歌传唱千古。不仅劳动带给人们的是生存所需,更是精神和幸福的满足。因此,劳动成为文学不惜笔墨表达的主题。下面这首诗,便是对这个时代最平凡却又最伟大的劳动者们最诚挚的歌颂。

    劳动者

    晨曦中

    陇上的脚印唤醒沉睡的土地

    一把老锄横亘山的肩膀

    风中的稻草编织梦想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车间里

    油渍的热度被生活湿透蒸发

    一双钳子夹住幸福的老茧

    辛勤的劳动拼凑杰作

    1. (1)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 (2) 续写诗歌第二节。要求内容相符,诗意连贯,格式相近,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如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手机几乎是A。手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相伴而来的,(① )。 “手机病”的门诊病例中,问诊最多的是骨科。手机拿久了,手臂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手臂韧带、肌肉等软组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在问诊中是最多的。相对于骨科,(② ),且是“重灾区”。手机屏幕发出的是蓝光,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会造成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严重的会使患者得眼底黄斑病。眼底黄斑病又称“眼睛癌症”,一旦发生就不可逆转。

    “手机病”中,心理层面的问题也不能忽视。用手机上网,大脑对网络世界产生的大量即时愉悦反馈会不断把使用者带回网络世界,B , 使用者对网络产生严重依赖并最终成瘾。而一些手机应用软件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让一部分人深陷“信息茧房”,C。如今,“放不下”手机的人越来越多。

    (③ ),简单来说,这把“剑”一面是便利,另一面是各种“病”。对于我们来说,学会了上网,也要学会“下”网,不能做“低头族”,要有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1. (1) 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其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
    3. (3) 根据文段内容,提取主要信息,在下面横线上写出四个关键词,每个词不超过四个字。
七、材料作文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经济学中有一个“边际递减效应”原理,说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通俗地说就是开始的时候,收益值很高,越到后来,收益值就越少。但现实却鼓励人们不断向前拓展,努力深耕,以便在某些领域取得突破。正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说:“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木心在《素履之往》中也曾言:“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