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宁德市五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3-07-26 浏览次数:20 类型:期中考试
一、 语文基础知识 (本题共 9 小题,18 分)
  •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suí)        钟(xìn)       杜 (zhuàn)       涔 (cén) B . 地(màn)        玉 (jué)       亭 (gāo)         便 (pì) C . (lián)       罪 (qiān)      言 (quán)         窸 (sū) D . 然(chù)       木 (jiá)      兽(qiāng)       远(tiáo)
  • 2.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若不秦,将焉取之(侵损、削减)      , 然后知长短(估计) B . 拔剑切而啖之(吃)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对待) C . 沛公则车骑(安放)                    俯足以妻子(养活) D . 君安与项伯有 (交情)                 其礼乐, 以俟君子(至于)
  • 3.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词类活用分类情况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之以桑            ②既之,则安之         ③沛公霸上

    ④欲辟土地,秦楚    ⑤邻之 , 君之薄也       ⑥吾得事侍之

    ⑦且君尝为晋君矣    ⑧吾老,以及人之老     ⑨族疱更刀

    A . ①③/②④/⑤⑧/⑥⑨/⑦ B . ①⑥/②⑦/③⑤/④⑧/⑨ C . ①⑥/②④/⑤⑧/③⑨/⑦ D . ①③/②④/⑦⑧/⑥⑨/⑤
  • 4. 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焉用亡郑陪邻                   吾一日长乎尔 B . 沛公乃夜驰之沛公军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 .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D . 贰于楚也                       若属皆为所虏
  • 5. 下列各项中不全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 )
    A .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 . 沛公居山东                       吾何爱一牛 C . 视为止, 行为迟                   吾力足以举百钧 D . 行李之往来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 6. 下列各组句子中, 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
    A . 大王来何操                       何由知吾可也 B . 是社稷之臣也                     百姓之不见保 C . 臣之所好者道也                   此天子气也 D . 以其无礼于晋                     得复见将军于此
  • 7. 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 . 今者有小人之言                 批大郤,导大窾 B . 盖亦反其本矣                    莫春者,春服既成 C . 夫晋,何厌之有                 为长者折枝 D . 因击沛公于坐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8.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论语》是语录体,多用问答形式,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讲求篇章结构。 B . 元杂剧剧本由唱、科、 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C . 自然科学小论文,同正规的学术论文相比,选题较小, 内容较浅,篇幅不长。 D .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指《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
  • 9.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 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B . 《雷雨》在刻画人物时避免了脸谱化和扁平化,用多个细节充分地展现人物性格、心 理的复杂性,取得巨大的成功。 C . 《窦娥冤》中以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及三年大旱,表达出窦娥对自己冤情的控诉,但 冤情到剧终还是没能得以昭雪。 D . 《说木叶》从古诗词多用“木叶”而不是“树叶”这一有趣的现象入手,集中大量资 料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 (37分)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二十年春三月,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建康,入见。太祖喜甚, 曰:“我为天下屈 四先生。 ”赐坐,从容与论经史,及咨以时事,甚见尊礼,命有司创礼贤馆处之。基自幼聪明绝人,凡天文、兵法、性理诸书,过目洞识其要。至正初, 以《春秋》举进士,授高安县丞, 累官江浙儒学副提举。元政乱,投劾去。常建议剿方国珍,不用,安置绍兴。

    既而,总制官孙炎以上命遣使来聘,基遂决计趋金陵,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嘉纳之。太 祖一 日从容问陶安曰:  “刘基四人之才何如? ”安曰:  “臣谋略不及刘基,学问不及宋濂,治民之才不及章溢、叶琛。 ”太祖深然之。未几, 以濂为江西等处儒学提举司提举,遣世子受经。 以溢、琛为营田司佥事,基留帷幄,预机密谋议。

    二十一年春正月朔,中书省设御座,奉小明王行庆贺礼。刘基怒曰:  “彼牧竖耳,奉之 何为! ”不拜。太祖召基入,问之。基遂陈天命有在。太祖大感悟,乃定征伐之计。二十三 年春二月,申将士屯田之令。时康茂才屯积充仞,他将皆不及,特申谕及时开垦。二十四年 春正月,李善长等以太祖功德日隆,屡表劝进不允,乃率诸臣奉上即吴王位。建百官司属,以李善长为左相国,徐达为右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汪广洋为右司郎中,张昶为左司都事。谕善长等曰:  “卿等为生民计推戴予然建国之初当先正纪纲元氏昏乱威福下移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今将相大臣当鉴其失,协心图治,毋苟且因循充位而已。 ”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 ·平定东南》)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卿等为生民/计推戴予然/建国之初/当先正纪纲/元氏昏乱/威福下移/法度不行/人心 涣散/遂致天下骚动/ B . 卿等为生民计/推戴予/然建国之初/当先正纪纲/元氏昏乱/威福下移/法度不行/人心 涣散/遂致天下骚动/ C . 卿等为生民计/推戴予/然建国之初/当先正纪纲/元氏昏乱/威福下移法度/不行/人心 涣散/遂致天下骚动/ D . 卿等为生民计/推戴予然/建国之初/当先正纪纲/元氏昏乱/威福下移法度/不行/人心 涣散/遂致天下骚动/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公羊传》《榖梁传》是为它 作注的三传。 B . 太祖,此处是明朝开国皇帝的庙号,一般以“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予以先王“祖” 或“宗”的称号。 C . 相国,此处是对实际任宰相之职者的尊称,与《侍坐》中的“愿为小相”的“小相” 职务完全不同。 D . 因,指承袭、因袭、遵循,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意 思完全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刘基自幼聪颖过人,考中进士被授予县丞一职后又屡次升官;他常建议围剿方国珍, 却不被太祖采纳,后被安置在绍兴。 B . 太祖十分看重“四先生” ,其中宋濂被任命为江西等处儒学提举司提举,刘基留在军帐,参与机密谋议。 C . 中书省设御座敬奉小明王,刘基坚决不拜,并陈述天命自有所归之说,使太祖大受感 触而有所领悟,拟定征战讨伐的计策。 D . 李善长等人上书劝太祖登上帝位,太祖没有答应,于是他们率领群臣敬奉太祖为吴王; 太祖任命官员并语重心长地教导官员。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而,总制官孙炎以上命遣使来聘,基遂决计趋金陵,陈时务十八策。

      ②时康茂才屯积充仞,他将皆不及,特申谕及时开垦。

    5. (5) 明太祖是我国古代圣明的君主之一,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他的“圣明”之处。
  • 11.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听郑五愔弹琴

    孟浩然

    阮籍①推名饮,清风坐竹林。

    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

    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

    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

    鄂渚听杜别驾弹胡琴②

    刘长卿

    文姬③ 留此曲④ ,千载一知音。

    不解胡人语,空留楚客心。

    声随边草动,意入陇云深。

    何事长江上,萧萧出塞吟。

    【注释】①阮籍:三国魏人,“竹林七贤”之一。②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当时刘长卿只 身离开京城,就任鄂岳转运留后。鄂渚在今湖北鄂州。③文姬:蔡琰,东汉著名的文学家和 音乐家, 曾滞留胡地 12 年。④此曲: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孟诗首联将郑愔比作阮籍,并点明环境,刘诗开篇即点明此曲为蔡文姬所作。 B . 孟诗中的“下”“拂拭”两个词,表现了郑愔弹奏时的娴熟动作和潇洒姿态。 C . 孟诗颈联写了弹琴者和听琴者的沉醉、陶醉之态,刘诗颈联实写了眼前之景。 D . 刘诗融音乐和历史于一体,既是描写音乐的佳作,同时又兼具咏史诗的特点。
    2. (2) 听完音乐后,两位诗人分别产生了哪些感慨。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 1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稳泛沧浪空阔。  (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 )
    2. (2)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  (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 )
    3. (3)   《登岳阳楼》 中“”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 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4. (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自己用三年的时间治理一个国家, 可以达到“ ,”的效果。
    5. (5) 《季氏将伐颛臾》中谈及国家治理时要处理好贫富悬殊的问题,否则会影响到国家 安定的句子是:  “。 ”
三、现代文阅读  (20 分)
  •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费孝通先生在《差序格局》 以及《礼治秩序》 两章节中, 向我们表达了一个以父系社 会为核心向外波纹式延伸的家族观念,为我们展示了其核心论点“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个 极其稳定、变化很慢的熟人社会” 。这一论点会使人联想到, 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红 楼梦》 中描写的不就是这样一个“极其稳定、变化很慢的熟人社会”吗? 贾史王薛是《红 楼梦》 中具有稳固社会地位的结合体,是联谊关系盘根错节的命运共同体。

    四大家族通过长年累月的经济、婚姻以及政治上的链接,建立了一个稳固家族联盟。 因为稳固,后来受到保护的子孙后代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庇护下不思进取,四大 家族宅府的大门中, 已经生出一种犹如“不知身外事”的境地。这与费孝通先生在《文字 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两文中所谈到的空间、时间尺度上文字在乡村的价值有异曲同工 之妙。《乡土中国》 中提到的“文盲” , 由于空间尺度上彼此之间联系过于紧密而不需要 多余的语言进行交流,或者是因为时间尺度上他们日 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定型,其历史轨 迹也是一条直线,语言足以传递代际经验,不需要文字,导致文字无法下乡,社会渐渐向 原始部落“退化” 。那么在四大家族间也是如此,他们由于联系过于紧密而不需要因为对 方做出任何多余的改变,渐渐地也步入了“退化”的阶段。这样, 当面对外界突如其来的 变故时,他们这一命运共同体很容易就会乱了阵脚, 而走向衰败。

    当然, 当事情变得更糟时, 贾府也做出了努力。例如:在探春兴利除弊这一章回中, 探春发挥自己的商业头脑,实施了“开源节流”的策略,将大观园中荒置的田地租给嬷嬷 们耕种收取地租,不仅将贾府中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还能“开源”,净赚了几百两银子。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即使探春的努力能够为贾府带来巨大的优势,但也不得不承认,探春自身存在的局限限制了她的思维,也限制了她的行动。 由于自己“女儿身”的限制,探春 所开展的一 系列活动只是在贾府中进行,只是在大观园中进行,只是熟人与熟人间的交易, 没有打破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并没有进化到真正的商业思维。

    在《红楼梦》 中,最令人唏嘘的莫过于宝黛的“木石前盟” 。为了应对外界的冲击, 保住最后的地位,四大家族权衡利弊之后,不顾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感情,直接为宝玉做出 了“弃黛保钗”的选择。这样的选择也体现了《乡土中国》 中提到的“家族维系” 的乡土 观念。 家族之间为了保持长期稳定的“命运共同体”形态,就需要贾家与薛家再建立最亲 密、最直接的关系。在“金玉良缘”缔造之前, 薛家与贾家之间的链接,其实一直都是通 过王家才得以实现,薛姨妈与王夫人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要比“金玉良缘”弱得 多。 因此,在宝钗进宫失败后,为了提升社会地位, 薛家权衡利弊,迫切渴望她能嫁入贾 府; 同时, 贾家也在“入不敷出” 的情况下迫切与薛家联姻,所以才有了“金玉良缘”一 说。

    (摘编自葛妍《从乡土社会视角看不一样的<红楼梦>》有删改)

    材料二:

    探春说:  “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一 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 句多话也没我乱说的。 ”其言之不满现状,于兹可见。她在 荣府中, 能够受人重视,完全由她努力,博得上下称许。探春虽生于富贵之家,幼时因为 庶 出,也许生活不如嫡出那样舒服,故能深知荣府的积弊; 而收入不敷支出,则为荣府最 大的危机。

    探春改革固然只限于大观园之内,然此非探春之过,盖大观因之外有人管理,如贾琏、 赖大、林之孝等是, 而又涉及贾母、 贾赦、 贾政诸人。 大观园自昔就成为另一个世界,探 春行使权力只限于大观园之内,故其改革亦限于大观园之内。然而大观园乃是荣府的一部 分,整个荣府腐化到无法改革,则只改革区区的大观园,不但没有用处, 而且大的宿弊每 可助长小的宿弊,改革小的宿弊,绝不会使大的宿弊因之消灭。

    计探春在大观园内所作的改革,只有两件事。一是节用,姑娘们已有二两银子的月钱, 丫头们又另有月钱,则头油、脂粉何必另外再有二两银子。何况此二两银子的头油、脂粉 是由买办经手去买,往往买的不是正经货,使不得,所以探春把这一笔开支取消了。二是 兴利,把大观园内花卉、树木交给忠实的老婆子管理,凡姑娘丫头的头油、胭粉、香纸以 及各处笤帚、簸箕、掸子,并大小禽鸟鹿兔吃的粮食,  “都由她们包了去,不用向账房领 钱” ,即以大观园花卉、树木的收入,充为购买这些物品之用。

    明代丘浚云:  “三害  (冗吏、冗兵、冗费) 之中,冗费之害尤大,必不得已而去之, 吏兵无全去之理。惟费之冗者,则可权其缓急轻重而去之焉。凡所谓冗者,有与无皆可之 谓也。事之至于可以有,可以无,吾宁无之而不有焉,则不至害吾财矣。 ”荣府的奢靡均 属于冗费,探春的改革,不过去其冗费而已。

    (摘编自萨孟武《<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有删减)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就像“文盲”因空间、时间尺度的紧密联系而使社会“退化”那样,结盟后过于亲密 的关系,导致四大家族逐渐走向衰落。 B . 宝钗进宫失败成为“金玉良缘”的诱因,贾、薛两家根深蒂固的“家族维系”的乡土 观念则是宝玉、宝钗成婚的深层原因。 C . 探春不满现状,凭借自身能力得到荣府上下的认可。她虽然不是嫡出,但由于出身富贵,才得以清楚荣府入不敷出的危机。 D . 明代丘浚认为“冗费”就是可有可无的花费,有很大害处,需要去掉,探春在大观园 内的节用举措和这一观点是不一致的。
    2. (2)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丫头她妈

    林斤澜

    丫头她妈没有名字,可是有个秘密。这个秘密她的男人袁相舟不知道,斜对面卖鱼丸 的女人家溪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矮凳桥街上有少数人——说是少数,不过两只手是数不过来的——起了个名字也叫不开,连个外号都没有人肯费心思,只叫做癞头、跛脚、缺牙齿,若是女人,就叫做她妈、 他婶、阿嬷、阿婆… …

           矮凳桥历代田少人多,老古话说一方土养一方人,矮凳桥这方土,却是养不活矮凳桥 人。农田上的“生活” ,也用不着这么多人去做。袁相舟家里的几分田,就是承包在丫头 她妈一个人身上,她妈说,喂不饱几张嘴,用几个人做什么?顶多插秧时候,儿子去甩甩秧 苗。收割时节, 丫头去捆捆稻草,挑粪水担化肥凡是肩膀吃力的,她妈决不指使儿女。袁 相舟是什么也不插手,哪怕街上没有生意好做,她妈也宁肯叫男人家笼着手坐着。

    做饭,也是她妈的事。煮熟了饭,热了菜,她妈告诉一声 丫头盛起来吃,  自己却走到 街上来,经常过街走到斜对面,在溪鳗的鱼丸摊子那里,帮忙洗洗碗,添添火,说一会儿 话,  家去吃剩饭剩菜。她妈的食量很好,什么都吃,吃什么都有滋味。

    她妈煮熟了饭自己走开,起先是困难时候,她觉着坐下来只张半张嘴,筷子只点点盘边,倒不如剩多剩少做一口咽下去的好。后来,成了习惯。到街上站一站,屋檐下听听新 闻,摊边说两句话,成了她的文化生活,她的唯一的娱乐。

    不过有时候也说几句,说的是梦,这梦不是有文化的人,那种诗意的东西,也不是哲理,也不是比喻。这算不算一个秘密呢!

    “昨天晚上我梦见下大雨了。 ” 丫头她妈常常只用一 句话,就把她的梦说完。溪鳗心 里有一本梦书,是个圆梦专家。她手里忙着,也不妨碍心里翻到梦书的下雨篇,接着查问 细节:

    “你在屋里还是屋外?”

    “屋里。 ”

    “屋里漏不漏?”

    “不漏。 ”

    “那还好。 ”

    … …

    “我和你说了吧,只许放在心里,不许挂在嘴上,只怕是个劫数,人会饿着,矮凳桥 会墨黑,地面上会精光。不过你不要紧,你屋里不漏,你一家人都会熬过来的。 ”

    后来“割资本主义尾巴” ,溪鳗的鱼丸摊子也“割”掉了。街上的店面都上了门板, 再后来“困难时期”来了,街里街外都寻不着吃……她妈觉着溪鳗的圆梦, 句 句灵验,算 得半个神仙。 内乱武斗的年头,溪鳗只开半扇小门, 没有特别的事情不让人进屋。 丫头她 妈来站一站,也是一个门槛里一个门槛外说几句话。

    … …

    溪鳗接着说:“前天车钻他妈来说,上面挑飞机兵,车钻样样及格,就是肩膀头多一块

    肉,那是从小挑担叫扁担压出来的,人家不要。 ”

    过后一天, 丫头她妈挑着两箩番茄回家来,正好遇见儿子,儿子见妈妈脸都挣红了, 拿过扁担来挑了走,走出去十多步,她妈忽然想起什么, 叫道:“放下,放下。 "

    儿子不明白。她妈抢上前来挑走了。

    从这以后,父子俩休想帮忙。实在当忙时候, 丫头倒还可以打个下手。袁相舟有回问 道 :“我总比丫头多一把力气。 "

    她妈说:“你总会有转运的一天,不要运是转了,当老师又不要你了。”——袁相舟以 前是中学教师。袁相舟也只笑笑。

    谁知转运时候当真到来了。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一下来,本地土话叫做“声叫声应”, 矮凳桥街上马上活泼起来,一转身, 闹成了专业的钮扣市场。

    不用说袁相舟,连那么个丫头坐着点点数,装装塑料 口袋,贴贴招牌,也成把地抓钞 票。钞票钞票,满街地飞钞票,说钞票赚钞票。只有丫头她妈,还是泥里来水里去,也还 是填不饱自家几张嘴,若论钞票把人分三六九等,她妈人前人后连个屁也放不响。

    有天,她照旧到溪鳗那里站饭前的一站。溪鳗店门大开。里边有两个木匠师傅在装修 吊脚楼,一番大干的景象。

    “我昨天晚上, 梦见发大水了。 ”

    “发吧发吧,你看看街上,不和发大水一样了。 ……丫头她妈,你要转运不要,要, 听我一 句话:种菜。 ”

    丫头她妈笑眯眯走回家来,多少年圆梦都没有这一回开心。不过她还是和家里的谁也 不商量,管 自种了菜。

    种出菜来就要挑上街叫卖。她不会叫,只把菜筐放在溪鳗店门 口。过不了几天,她的 菜挑子一上街,就有开饭馆的大师傅大声叫住,就有发了财的“大好佬”当街拦住,他们 专挑新鲜细菜,不在价钱。

    她妈从小种田,现在才觉着种出来的东西,珍贵,在众人眼里, 旺俏,她先把旧箩换 成新筐敞 口,好把细菜摆开。她的菜都要洗过涮过,青菜要显出青是青白是白,萝上不带 泥,红的红黄的黄。叶子要挺着,一张是一张,不夹带黄的萎的。不该带根的齐根砍掉, 该带根的齐簇簇和老人的胡子一样。

    她原本头不梳脸不洗,也不怕站在街上听新闻。现在要换上干净鞋袜,有时穿上紫红 毛线衫挑上菜筐,不怕磨损。

    她现在很爱面子,讨价还价,若是还的价不是行情,她连理都不理,真正是新上市的 好货色她还言不二价哩。

    后来市场管理把农副产品,规定在东 口, 丫头她妈的菜担随便钻小巷走屋檐下,都可 以抄近走到东 口去。她不,还是从西 口进街,穿过整条街,让人们看着她的成果,喷啧的 啜牙花,又决不违反规定一路走一路卖。让开饭馆的着点急,只能预定三捆两捆的。让吃 鲜货的“大好佬”差不多是央告给留下一把两把。 当然,溪鳗做鱼丸鱼饼用的小葱鲜姜,鱼汤头里用的小白菜、寸把长的蒿菜,那是不用招呼给送上门的。

    不过有人说她是不是摆起架子来了?叫声丫头她妈给留点菜,她总是嘴皮动动的,说句 什么话听也听不见,脸上还板板的,倒像保守着什么秘密。袁相舟听见人家这么说,哈哈 一笑,说,要说她妈有秘密,天晓得,她的秘密就是做梦。

    她妈听见这话,也不和袁相舟理论,倒和溪鳗说:“什么做梦哩。人家叫我丫头她妈, 我嘴皮动动是说,我有名姓。我妈妈梦见发大水生的我,起个名字叫王梦水。 ”

    (选自《矮凳桥风情》 系列,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小说中写溪鳗的店铺不断变化,寓示了时代变迁的大背景,表现了处在其中的小城所 不可避免的变化。 B . 本文除了丫头她妈之外,还写了居住在附近的百姓,可以说是以群像塑造的方式展示 了矮凳桥的民俗风情。 C . 作者在人物塑造上善用对比,如文中的袁相舟,就是一个与他妻子形成鲜明对照的、 脆弱又不负责任的形象。 D . 文章具有散文化特征,节奏舒缓,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用语直白浅显简洁,多用短句,长句有明显停顿。
    2. (2) 文中丫头他妈“发大水”的“梦”有何意蕴,请简要分析。
    3. (3) 请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艺术效果。
四、整本书阅读 (9 分)
  • 15. 高一某班的几位同学改编“晴雯撕扇”情节参加学校“《红楼梦》舞台剧”演出,他们力求台词符合原著中人物的性格。以下台词最不适合的一项是 ( )
    A . 晴雯对宝玉说:  “把你的扇子先拿给我撕,我就爱听那声响。 ” B . 宝玉对晴雯说:  “你喜欢听那一声响,就故意撕碎了也使得。 ” C . 晴雯对宝玉说:  “撕了几把气也顺了,今天可不敢再造孽了。 ” D . 宝玉对晴雯说:  “生气时不要拿它出气,撕着玩开心就可以。 ”
  • 16. 《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薄命女和薄命郎分别指的是谁?
  • 17. 请概述“海棠诗社”的创建情境。
五、语言文字运用 (6 分)
  • 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问题。

           当今时代,劳动形态日益多元。那么,传统农业劳动对劳动教育还有意义吗?从生命成 长的层面看,   ①     ,而是人需要耕种 ,尤其是中小学生。如果错过与自然链接的敏感期,中小学生就会钝化对自然万物的感觉,而这些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能力发展的基础。所以, 中小学劳动教育既要对接劳动新形态,更要坚守好链接生命与自然的农事劳作。

         ②    ,中小学劳动教育还要改进方式。有学校开发家政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做家务, 将自己做的拿手菜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有学校将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创意结合,组织学生深 入乡村,体验农事……这样的劳动教育方式不仅学生喜欢,而且效果显著。

    改进劳动教育方式的同时,我们还要对劳动教育的导向有所觉察。教育是目的,   ③  。 准确地说,劳动不是为了劳动,而是为了正向的心性教育。如果把握不住这个核心,学生参 加了劳动也不一定能受到正向的心性教育。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2 个字。
    2. (2) 请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
六、写作 (60 分)
  • 1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书法用笔有方笔和圆笔之分。方笔即笔画起笔处和运笔中呈方形,棱角分明而能给人刚 毅正直之感。 圆笔即笔画起笔处和运笔中呈圆形, 圆润灵活而能给人通达圆融之感。项穆在 《书法雅言》 中说道:  “圆而且方,方而复圆,会于中和,斯为美善。 ”确实如此,方笔与 圆笔,处理和谐才是书法的妙境所在。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 数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