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青海省西宁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

更新时间:2023-06-27 浏览次数:1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 1. (2023高一下·西宁月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

    天人共美:一种生态的理念

    杨国荣

    生态之域的视域首先表现为“以人观之”。宽泛而言,“以人观之”也就是从人自身的视域出发来理解和评判世界,这种“观”包含多方面的意义:它不仅涉及狭义上的理性认知,而且关乎价值的关切。狭义上的理性的认知具体表现为在事实层面上对自然本身、自然与世界关系的把握,价值的关切则以天人之间的价值意义为指向。中国哲学很早已意识到以上方面。孟子曾指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里涉及“亲”“民”“物”三种不同的对象,对待这些对象又有“亲”(以亲情相处)、“仁”(以仁爱之心相待)、“爱”(以珍惜、爱护之心相待)三种价值立场、价值态度,后者也属广义上的“观”——对事物在价值层面的考察与把握。不仅对“亲”(家庭伦理领域中的成员)、“民”(一般社会成员)要给予价值的关切,而且对广义上的“物”也应当有一种珍惜、爱护(“爱”)之情,这种情感在实质的层面渗入了价值的内涵。宋明时期,理学家们进一步提出“民胞物与”、“仁者与万物一体”等观念。“民胞物与”“万物一体”意味着将世界之中一切对象都理解为与人相关的对象,并赋予它们以相应的价值意义,这一看法的内在要求是对人之外的其他对象给予应有的价值关切,其中也体现了以人观之的价值内涵。

    中国哲学不仅在实质层面涉及对自然等对象的价值关切,而且也提出了如何展开这种价值关切的总体观念或总体原则。后者可以用《中庸》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来概括,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对待自然对象的角度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意味着自然中的每一个体、每一对象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它们可以共同存在,彼此之间并不相互排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这里所确认的是,自然作为与人共存的对象,同样有其存在的意义。以上主要从天人关系的角度,体现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在理解和对待自然方面的价值取向。

    引申而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不仅表现为理解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原理,而且构成了把握人与人关系的出发点。从本原的层面看,人类社会中不同的个体、阶层、集团、民族、国家在社会领域中都有各自的生存空间,彼此之间应共同存在而非相互排斥。与之相联系,这些个体、阶层、集团、民族、国家在享有、运用自然资源上应该具有平等的权利:按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原则,不同的个体、阶层、集团、民族、国家所拥有的以上权利,都应当得到承认和尊重,而不能仅仅强化人类部分成员的权利,否定、排除其他成员的同等权利。但是,在人类历史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以上原则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相反,我们所看到的,往往是某些阶层、某些集团、某些民族、某些国家在利用、消耗自然资源方面远远超过甚至压倒其他的阶层、集团、民族和国家。这里无疑包含了人类社会中的不平衡,这样的不平衡如果不加抑制,同样将导致生态的问题:当社会领域的某些成员、集团、民族、国家过度地消耗自然资源时,天人之间的不平衡往往会进一步加剧,正如前一代人对自然的过度占有,将导致后来世代的生态危机一样。以上事实表明,今天的生态问题,与社会上不平等地运用自然资源有着难以否认的联系。

    可以看到,在天人关系之后,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前面所提及的看法,即生态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与之相应,解决生态问题也需要从人的角度加以考察与理解。如前所述,以人观之的“观”既涉及以理性的方式理解世界,也包括从价值的视域看待世界。从逻辑上说,如果单纯地基于工具层面的理性去理解天人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往往会引向过强的功利意识,并进而导致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天人关系的失衡,“以人观之”所涉及的以上价值关切对于抑制这种偏向,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1. (1) 下列对“以人观之”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狭义上的理性认知,表现为在事实层面上对自然本身、自然与世界关系的把握。 B . 价值的关切,以天地之间的价值意义为指向,但并不包含任何物质上的价值利益。 C . 孟子指出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就是对事物在价值层面的考察与把握。 D . 从人自身的视域出发来理解和评判世界,狭义的理性认知直接指向了对价值的关切。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从人类对待自然的角度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所确认的是自然作为与人共存的对象有其必然存在的意义。 B . 前一代人对自然的过度占有,必然导致后来世代的生态危机。这也表明,今天的生态问题就是由我们上一代人过度消耗自然资源造成的。 C . 生态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人的角度加以考察与理解,避免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天人关系的失衡。 D . 宋明理学家在孔子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仁者与万物一体”等观念,也体现了以人观之的价值内涵。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万物而不相害”引申而言不仅表现为理解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原理,而且构成了把握人与人关系的出发点。 B . 不同的个体、阶层、集团、民族、国家所拥有的权力都应得到承认和尊重,不能仅仅强化人类部分成员的权利,就否定、排除其他成员的同等权利。 C . 单纯地基于工具层面的理性去理解天人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往往会引向过强的功利意识,进而导致了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天人关系的失衡。 D .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中国哲学对自然等对象的价值关切的科学概括,及自然中的每一个体之间不管是敌是友,都可以互不伤害共生共存。
  • 2. (2023高一下·西宁月考)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中国航空之父——冯如,1909年9月21日,美国奥克兰市郊匹满高地的伍·吉·典梓农场。一架升降舵装设在飞机前部的鸭式布局轻型飞机在农场崎岖不平的地面上由慢而快地滑行着升上天空。那个驾驶着简陋的飞机在10-15英尺之间的低空飞行了约半英里航程的年轻、挺拔的身影,犹如一道永恒的闪电,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天空上—-冯如。

    中国航空之父,首位驾驶自制飞机上天的中国人。

    旧金山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是美国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和贸易港口。这座城市人口众多,工业发达,冯如终其一生的对于机器和工业的迷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他白天在工厂劳动,晚上回家学习,研读各类科技书籍。经过十年的工作实践和学习,冯如精通了机械和电机的专业技术知识,能够熟练地设计和制造各种机器。特别是他制造的小型发电机,不但运输、移动方便,而且发电效率优良。他设计制造的抽水机、打椿机、发电机、无线电报机等轻便耐用,深得社会赞誉。

    1906年前后,有两件事情给冯如内心带来了强烈震撼。一是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自制载人动力飞机试飞成功,揭开了世界载人动力飞行史的第一页。冯如萌生了效仿莱特兄弟试制飞机的念头。二是1904年,日本和沙皇俄国为了争夺我国东北的特权,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狗咬狗的战争。1905年9月两国在美国的调停下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和约竟规定将辽东半岛南端的旅顺口、大连及附近海域转让给日本;从长春到旅顺口的铁路也交给日本所有。这件事情更使他坚定了研制飞机的决心。冯如为祖国的不幸痛苦不已,他的“机器梦”破灭了:“是(指制造机器)岂足以救国者,吾闻军用利器,莫飞机若,誓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

    从此,他立下了“航空救国”的思想,发誓要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报效祖国。冯如勤奋学习、研究,先后从《美国科学》、《航空学》《航空器》和《昆虫式飞机》等当时著名的航空科学书刊上,搜集了大量制造飞机的技术资料。为了探索飞机的制造和驾驶技术,冯如通过观察飞鸟的飞行情况,领会到要制造一架能够在空中飞行的飞机,不但要有合理的外形,良好、稳定的操纵系统,而且要达到最大功率和最小重量的完满结合。经过充分观察研究之后,冯如选定以莱特式飞机为设计飞机的主要蓝本,同时参考花曼、寇蒂斯、伯里利奥等当时著名飞行家的飞机图形绘制成飞机结构施工图。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足,无法购置足够的生产工具,飞机的大小零部件都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手工操作完成,花费很多时间,才能制成一个合规格的零部件。冯如的家人也屡屡催促他回国团聚,冯如复信婉言劝慰,并毅然宣布,“飞机不成,决不归国。”

    1909年9月21日傍晚,冯如驾驶着经过检验和更换了新车轮的飞机,冒着强风,在伍·吉·典梓农场崎岖不平的地面上起飞。围绕着一座小土山,飞机作椭圆形航线的绕空飞行,高度保持在10-15英尺之间。在未经试飞证实确属安全之前,冯如不打算冒太大的风险,进行更高的飞行。飞机飞行了一圈,航程约半英里。这表明这架飞机具有良好的飞行性能,能够如意地进行操纵。冯如首次试飞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史的开端。

    相关链接:冯如制造飞机和试飞成功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中国。当时国内发生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清政府两广总督张鸣岐想利用冯如为其建立航空部队,电召冯如归国,许以破格录用。航空是当时最尖端的科学技术,冯如完全可以用他掌握的航空科学技术知识,在美国经营航空事业,赚取大量金钱,但冯如毅然回国。1912年8月5日,经民国临时政府批准,冯如在广州郊区做第二次飞行表演。冯如意欲使飞机飞得更高,将两手所持之机关一抽,不意用力过猛,该机直上,头高尾低,冯如两足浮松,全身下坠,飞机亦即坠落。冯如头、胸、股各部均受重伤。终因失血过多,抢救无效,撒手人寰。一代英豪,就此长眠,时年29岁。

    1.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 . 旧金山对于冯如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他学习机械制造的完整理论,并能够在实践之中不断应用,使他最终研读各类科技书籍,精通了机械和电机的专业技术知识,能够熟练地设计和制造各种机器。 B . 祖国的积贫积弱,激发了冯如强烈的爱国热忱,使他更加勤奋地学习研究,搜集资料,尤其是自己最感兴趣的飞机制造相关资料。 C . 冯如试飞成功,美国的报纸大力加以报道,这对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大大地鼓舞了旅美华侨投资支持冯如发展祖国航空事业的信心和兴趣。 D . 冯如回国后在广州郊区进行第二次飞行表演,以大无畏的勇气,努力使飞机飞得更高,由于用力过猛,飞机失事,冯如遇难,年仅29岁。
    2. (2) 作为中国航天之父的冯如,为飞机制造做了哪些具体工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 (3) 央视近期正热播“大国工匠”,冯如作为一名飞机设计工程师,你认为大国工匠的精神品质在他身上有怎样的体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3. (2023高一下·西宁月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全职主夫

    毕淑敏

    早上,告别伊利诺伊州的小镇,出发到芝加哥去。行程的安排是:我和安妮先乘坐当地志愿者的车,一个半小时之后到达罗克福德车站,然后从那里再乘坐大巴,直抵芝加哥。

    早起收拾行囊,在岳拉娜老奶奶家吃了早饭,安坐等待车夫到来,私下揣摩:今天我们将有幸与谁同行?

    几天前,到小镇来的时候,是一对中年夫妇接站。丈夫叫鲍比,妻子叫玛丽安。丈夫开的车。玛丽安面容疲惫但很健谈。我说,看你很操劳辛苦的样子,还到车站迎接我们,非常感谢。

    玛丽安说,疲劳感来自我的母亲患老年性痴呆十四年,前不久去世了。但照料母亲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母亲去世了,我一下子不知道干什么好了。你猜,我选择了怎样的方式悼念母亲?

    我想出的办法是竞选议员,玛丽安说。玛丽安沉浸在对自我远景的设想中。她说,我要向大家呼吁,给我们的老年人更多的爱和财政拨款。服侍老人不单是爱老年人,也是爱我们每一个人。我到处游说……

    我对玛丽安生出了深深的敬佩。

    有了来时和这位“预备役议员”的谈话,我就对去时与谁同车,抱有了浓烈的期待。

    车夫来了。一个很高大而帅气的男子,名叫约翰。一见面,约翰连说了两句话,让我觉得行程不会枯燥。

    第一句话是:出远门的人,走得慌忙,往往容易落下东西。我帮你们装箱子,你们再好好检查一下,不要遗漏了宝贝。

    我迅速检点了一番自己的行囊。乖乖,照相机就落在了客厅的沙发上。

    第二句话是:你的箱子颜色很漂亮。它不是美国的产品,好像是意大利的。

    我惊奇了。惊奇的是一个大男子汉,居然在记忆中储存着女士箱子的色彩和款式的资料,并把产地信手拈来。

    我猜想他可能是百货公司的采购员,于是询问他的职业。

    约翰把车发动起来,他的车非常干净清爽。他一边开车一边回答:我的工作嘛,是足球教练。

    我自作聪明地说,赛球的时候走南闯北的,所以你就对箱子有研究了。

    约翰笑起来说,我这个足球教练,只教我的三个孩子。我有三个男孩,他们可爱极了。

    他说着,竟然情不自禁地减速,然后从贴身的皮夹里掏出一张照片,转手递给我们。三个如竹笋一般修长挺拔的孩子踩着足球,笑容像新鲜柠檬一样灿烂。

    约翰说,我的工作,就是照顾我的三个孩子。我接送他们上学,为他们做饭,带他们游玩和锻炼。我的邻居看到我把自己的孩子带得这样好,就把他们的孩子也送到我这儿训练,我就多少挣一点小钱。但绝大多数时间,我是挣不到一分钱的。因为我不好意思领工资,我是全职的家庭主夫啊。

    我赶快把自己的脸转向窗外,因为我无法确保自己的五官不因巨大的愕然而错位。

    我变得小心翼翼起来。我怕我不合时宜的语调,出卖了我的惊讶。我说,你的妻子是做什么的?

    约翰说,法官,她是法官,在我们这一带非常有名气的法官。

    我说,那你这样……没有工作,对不起,我的意思是在家里……的工作……她心理平衡吗?

    约翰很有几分不解地说,平衡?她为什么不平衡呢?这是一种多么好的组合!她那么喜欢她的孩子,可是她要工作,把孩子交给谁来照料呢?当然是我了,她才最放心。

    我顾虑再追问下去会有些不敬,但我实在太想知道答案了。

    我说,我还想问问,您心理平衡吗?

    约翰说,我?当然平衡。我那么爱我的孩子,能够整天和我的孩子在一起,我是求之不得的。世上不是每个男人都有这样的福气的。他们不一定能娶到我夫人这样能干的女子,我娶到了,这是我的天大的运气啊。

    到了车站,当我和安妮把所有的行李搬了下来,和约翰友好地招手告别,突然安妮一声惊叫:天啊,我的手提电脑……哪里去了?

    约翰不慌不忙地说,别急,很可能是落在岳拉娜老奶奶家了,待我问问她。约翰拨打手提电话,果然,电脑是在岳家。怎么办呢?那一瞬,很静。听得见枫树摇晃树叶的声音。从车站到我们曾经居住的小镇,一来一回要三个小时,约翰刚才还说,他要赶回去给孩子们做饭呢!

    我们看着约翰,约翰看着我们。气氛一时有些微妙和尴尬。临行之前,他再三叮嘱我们,现在不幸被他言中……

    他此刻的表情,我真的无法确切形容,他是那样的“贤妻良母”,温暖的笑容,耐心而和善。他很轻松地说,不要紧。你们不要着急,我这就赶回小镇。照料我的孩子们吃完午饭,我就到岳拉娜老奶奶家取电脑,然后立即返回这里。等着我吧。在这段时间里,你们可以看看美丽的枫树,只有伊利诺伊的枫树,是这样冷不防地就由黄色变成红色的了,非常俏皮。离开了这里,你们就看不到如此美丽的枫树了。

    约翰说着,挥挥手,开着车走了。我和安妮坐在秋天的阳光下,看着公路上约翰的车子变成一只小小甲虫,消失在远方。

    1. (1)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 玛丽安虽着墨不多,却是作品中的灵魂人物,她原来在家庭中服侍患老年性痴呆的母亲,后来用投身政治服务社会的方式来悼念去世的母亲。 B . 作者匠心独运,用来去伊利诺伊州的小镇这一情节,将一个昔日家庭主妇,一个当下全职主夫,通过志愿者车夫这一身份联系在了一起。 C . 约翰一见面就将箱子的产地信手拈来,他的职业敏感显露无疑,不仅让“我”感受到其待人接物的得体,更让“我”觉得此行不会有后顾之忧。 D . 约翰三个儿子“笑容像新鲜柠檬一样灿烂”,邻居也将孩子送来训练,这才平衡了他与身为法官的妻子之间的巨大差异:也让“我”充满敬佩。 E . 本文语言平实质朴,事件琐碎平凡,却能推开平淡,以情动人,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彰显了其性格特质和精神品质。
    2. (2) 文章在刻画约翰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 (3) 文章的标题是“全职主夫”,为什么还要写到另一个志愿者玛丽安?请简析这样写的妙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 4. (2023高一下·西宁月考) 文言文阅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 (1) 选出与“夫子哂之”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 . 加之以师旅 B . 由也为之 C . 子犯请击之 D .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2. (2) 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吾知也”是宾语前置句。 B . “浴乎沂”是状语后置句。 C .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是定语前置句。 D .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的“端”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本意为“古代一种用整幅布做的礼服”,此处译为“穿着礼服”。
    3. (3) 对选文中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他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喟然”就形象表现了孔子不能实现自己理想的苦闷。 B . 孔子对子路评志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哂之”是因为“为国以礼”而“由其言不让”,态度不够谦虚。 C . 冉求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并表明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国,说明他既有抱负,又没有过高地估计自己,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 D . 文中写了师生在谈话时,曾皙却在一旁鼓瑟,曾皙提出疑问时,孔子又耐心给予解答,说明曾皙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也写了孔子的宽容。
    4. (4) 把下面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②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5. (2023高一下·西宁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碛中作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1.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首句作者从空间着笔,走马疾行,大漠辽阔高远,气象壮阔。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 B . 三、四句由现实到遐想,诗人眼前急切需要解决的是宿营问题,下句却不作正面回答,转而写景,表明诗人对居无定所的失落之感。 C . 作者即景生情,明月朗照触动情怀,无穷思念蕴藏其中。月圆人不圆,自然不免牵动思乡之情。 D . 起句激情豪迈,次句情深意远,三句以设问陡转,曲折回旋,结句似答非答,气象壮阔,意蕴丰富。 E . 全诗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涯无际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感情也显得有些低沉、悲伤。
    2. (2) 全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 6. (2023高一下·西宁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秦国和晋国联合围攻郑国的原因是什么“”。
    2. (2) 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
    3. (3) 《鸿门宴》中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 7. (2023高一下·西宁月考)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为了让自己的提案——《保护未成年人的具体措施》更加科学严谨,他经过几天反复地调研和思考,又        地进行了五次修改。

    ②在本次座谈会上,大部分专家都认为,对现代诗歌的欣赏不要过分的         , 否则就破坏了诗歌的意境美,而使文学欣赏变得像动物解剖。

    ③《大连故事》剧组人员认真研究剧本,对每一个镜头都进行         , 力求真实、全景式地为观众展示出一幅震撼心灵的史诗画卷。

    A . 咬文嚼字    精雕细刻    字斟句酌 B . 字斟句酌    精雕细刻    咬文嚼字 C . 精雕细刻    字斟句酌    咬文嚼字 D . 字斟句酌    咬文嚼字    精雕细刻
  • 8. (2023高一下·西宁月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将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 B . 近日,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指出:过滤嘴对吸烟者的健康无益,被丢弃的烟蒂也因无法降解而污染环境。 C . 由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连接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和伊斯坦布尔的高速铁路已实现全线贯通,这足以证明中国高速铁路技术已经成熟走向世界的重要意义。 D . 北京市政协提出建议:应以功能调整优化为目标,启动北京市部分行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向外转移。
  • 9. (2023高一下·西宁月考)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当前,网络文学作品的确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虽然有些作品具有独到的文学价值,但也不乏粗制滥造之作。但我们的社会、公众以及传统的文学界,需要对十多年来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予以高度重视,也需要对它的未来发展持续关注。它尚不成熟,         , 为其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应当是整个社会所关切的。

    A . 但生命力旺盛,也具有世界其他社会文学难以比拟的活力 B . 因为生命力旺盛,也具有世界其他社会文学难以比拟的活力 C . 但具有世界其他社会文学难以比拟的活力,生命力旺盛 D . 因为具有世界其他社会文学难以比拟的活力,生命力旺盛
  • 10. (2023高一下·西宁月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化知识”是人们惯于连用的一个词。现代以来,随着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知识事实上正以它鲜明的特质从文化的羽翼下脱颖而出。当前,①,又要使两者在实践中相辅相成、实现融通。一般来说,知识是以物为本的求真,以物为本的知识具有客观性、科学性、专业性;②,以人为本的文化具有主观性、经验性、历史性、社会性。知识以物为本,物以类同,这决定了知识无国界并具有通用性;文化以人为本,人以群分,③

  • 11. (2023高一下·西宁月考) 上海格致中学从五个维度对学生“综合素养”进行评价,下图的黑色区域是某位同学的评价结果。请概括图表信息并得出结论。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个字。

四、作文(共60分)
  • 12. (2023高一下·西宁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古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未即位时,每听到父王在国外打胜仗的消息,就忧心忡忡,生怕天下都被父亲征服了,自己将来再无用武之地。

    材料二: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对宋代诗人来说,唐诗既是丰富的遗产,也是巨大的挑战。所以,钱钟书先生说,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代诗人的大幸,也是他们的大不幸。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观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