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甘肃省武威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

更新时间:2023-05-27 浏览次数:27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新时代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赋予我们自信与底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我们充分、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贵州草海护鸟员、甘肃沙漠护林员,在帮助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自身脱贫;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8500吨的钢结构,通过智慧制造完成精准设计和装配;菌草技术不断走出国门,在很多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推广……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生动展现今日中国的卓越成绩和造福世界的壮美画卷。今天,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好故事正在被国际社会熟识,开放而自信的中国在世界舞台绽放出别样光彩。

    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一种责任。匠心独运的场馆“冰丝带”“雪如意”,活泼敦厚的“冰墩墩”和喜庆祥和的“雪容融”,开闭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黄河之水、中国结……每一处充满“中国味”的细节,都彰显了2022年北京冬奥的人文之美。这背后,凝结着无数人的智慧与汗水。中国形象体现在每个中华儿女的日常言行中,人人都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我们应当增强志气、骨气、底气,争做精彩中国故事的主人公和讲述者。

    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一种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应当进一步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世界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积极主动发声,将真实信息、真实故事源源不断地注入国际信息库,让正确的声音响亮起来。

    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一种情感。展现国家形象,是爱国主义情感的真情流露。“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方志敏曾如此憧憬一个可爱的中国,如今已然化为灿烂的现实。对于祖国,身处这样伟大时代的每个中华儿女,没有理由不去用心礼赞和讴歌,没有理由不去用情告白和展现。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充满自信和底气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走向世界,深入人心。

    (摘编自徐文秀《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材料二:

    “可信”展示的是中国的公信力,“可爱”展示的是中国的温润度,“可敬”展示的是中国的责任感,这些都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沉淀下的文化特质。君子礼序背后的可信,人伦和合背后的可爱,大同理想背后的可敬,是中华文明不间断传承的重要原因。中华文明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有助于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经由“中国”到“全球”的过程,需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切实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具体来说,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步是让海外受众“认识”我们,即让其更多接触到承载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内容,如创意文化作品、视听传媒产品等;第二步是让海外受众“认知”我们,即让其懂得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一些基本内涵、典型观念;第三步是让海外受众“认可”我们,也即让其对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理念、价值、情感、情怀等产生自发的认同和赞誉。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实际上是经由“认识度”“认知度”最终实现“认可度”的逻辑。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在叙事方式上,应以默默浸润、细微切口、日常情感的动人力量,唤起海外受众强烈的共情感,增强其对中华文明的亲近感;在传播渠道上,可考虑加强对网络新媒体平台的依托和借力,让传播更贴近海外受众的日常生活;在传播主体上,可考虑发挥非官方主体力量的补充作用,让民间传播成为中华文明跨文化传播的一抹亮色;在价值表达上,可考虑寻找既能够展现中国文化标识性、本土性、独特性,又能够为全球所共享的价值点,着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同时,还需要针对不同的区域国别进行“精准传播”。一则,我们可以考虑首先建成区域性文化中心,从影响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中国家开始,继而逐步实现全球性的文化影响、文明贡献。二则,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社会背景、人群习惯等差别,在文明交流互鉴时践行"一域一策""一国一策",以精准了解、精准传递的方式增强中华文明在各个具体国家和地区的认同度。同时要看到,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国家形象的全球塑造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政府部门、媒体、企业、个人以及各类团体、机构等多样主体的通力配合、久久为功,以真诚之心、坚守之志,在日积月累中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摘编自刘俊《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022年北京冬奥中充满“中国味”的细节,彰显了人文之美,体现了中华儿女展现中国形象的责任感。 B . 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关键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C . “可信”“可爱”“可敬”都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沉淀下的文化特质,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D . 海外受众从“认识”中国到“认知”中国,最后“认可”中国,这一过程表现了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国家,身为中华儿女的我们要充满自信和底气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中国形象走向世界。 B . 材料一多次提到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充满了自信与底气,这个自信来源于新时代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 C . 以官方传播为主、民间传播为辅的传播方式有利于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有利于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 D . 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别,要以精准了解、精准传递的方式使各个具体国家和地区在尊重自身文化的同时认同中华文明。
    3.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电视剧《埃博拉前线》以2014年中国援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病毒的事迹为原型故事,表现了中非人民的深厚友谊和中国的国际担当。 B . 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以和为贵”“兼爱非攻”等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融于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 C . 为了宣传中国速度、中国深度、中国高度,《大国重器》《港珠澳大桥》《种子种子》《大国粮仓》《创新中国》等一部部影片被拍出。 D . 《我在故宫修文物》《遇见工匠》《与丝路打交道的人》等纪录片,展现了文化传承者的“工匠精神"和"择一事、终一生"的境界哲思。
    4.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从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5. (5) 同是“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话题,两则材料论述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 2. 现代文阅读Ⅱ

    文本一:

    蓝   眼

    冯骥才

    古玩行中有对天敌,就是造假画的和看假画的。造假画的,费尽心机,用尽绝招,为的是骗过看假画的那双又尖又习的眼;看假画的,却凭这双眼识破天机,看破诡计,捏着这造假的家伙没藏好的尾巴尖儿,打一堆画里把它抻出来,晾在光天化日底下。

    这看假画的名叫蓝眼。在天津卫锅店街裕成公古玩铺做事,专看画。蓝眼是他的外号,来源于他的近视镜,镜片厚得赛瓶底,颜色发蓝,看上去真赛一双蓝眼。而这蓝眼的关键还是在他的眼上。据说他看假画,双眼无神;看真画,一道蓝光。

    这天,有个人来到铺子里,手拿一轴画,外边的题签上写着"大涤子湖天春色图"。蓝眼看似没看,刷地一拉,疾如闪电,露出半尺画心。这便是蓝眼出名的"半尺活",他看画无论大小,只看半尺。是真是假,全拿这半尺画说话。蓝眼面对半尺画,眼镜片刷地闪过一道蓝光,他抬起头问来者:

    “你打算卖多少钱?”来者没急着要价,而是说:

    “听说西头的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

    黄三爷是津门造假画的第一高手。古玩铺里的人全怕他。没想到蓝眼听赛没听,又说一遍:

    “我眼里从来没有什么黄三爷。你说你这画打算卖多少钱吧。”"两条。"来者说。这两条是二十两黄金。

    要价不低,也不算太高,两边稍稍地你抬我压,十八两便成交了。

    打这天起,津门的古玩铺都说锅店街的格成公买到一轴大涤子石涛的山水,尤其难得,十年内天津的古玩行就没现过。那时没有报纸,嘴巴就是媒体,愈说愈神,愈传愈广。接二连三总有人来看画,裕成公都快成了绸缎庄了。

    大约事过三个月,开始有人说裕成公那幅大涤子靠不住。初看挺唬人,可看上几遍就稀汤寡水,没了精神。真假画的分别是,真画经得住看,假画受不住瞧。这话传开之后,就有新闻冒出来——有人说这画是西头黄三爷一手造的赝品!

    蓝眼有根,理也不理。愈是不理,传得愈玄。后来就说得有鼻子有眼儿了。说是有人在针市街一个人家里,看到了这轴画的真品。于是,又是接二连三,不间断有人去裕成公古玩铺看画,但这回是想瞧瞧黄三爷用嘛能耐把蓝眼的眼蒙住的。向来看能人栽跟头都最来神儿!

    格成公的老板佟五爷心里有点发毛,便对蓝眼说:“咱是不是找个人打听打听那画在哪儿。要真有张一模一样的画,就想法把它亮出来,分清楚真假,更显得咱高。”蓝眼听出来老板没底,可是流言闲语谁也没辙,除非就照老板的话办,真假一齐亮出来。人家在暗处闹,自己在明处赢。

    佟老板派尤小五去打听,转天有了消息。原来还真的另有一幅大涤子,也叫《湖天春色图》,而且真的就在针市街一个姓崔的人家!佟老板便叫尤小五引着蓝眼去看。蓝眼待到了那家一看,眼镜片刷刷闪过两道蓝光,傻了!

    真画原来是这幅。铺子里那幅是假造的!这两幅画的大小、成色、画面,全都一样,连图章也是仿刻的。可就是神气不同——瞧,这幅真的是神气!

    他当初怎么打的眼,已经全然不知。此时面对这画,真恨不得钻进地里去。他二十年没错看过一幅。他蓝眼简直成了古玩行里的神。他说真必真,说假准假,没人不信。可这回一走眼,传了出去,那可毁了。

    他没出声。回到店铺跟老板讲了实话。格成公和蓝眼是连在一块的,要栽全栽。佟老板想了一夜,有了主意,决定把崔家那轴大涤子买过来。两幅画都攥在手里,哪真哪假就全由自己说了。但办这事他们决不能露面,便另外花钱请个人,假装买主,跟随尤小五到崔家去买那轴画。谁料人家姓崔的开口就是天价。不然就自己留着不卖了。买东西就怕一边非买,一边非不卖。可是去装买主这人心里有底,因为来时佟老板对他有话"就是砸了我铺子,你也得把画给我买来”。这便一再让步,最后竟花了七条金子才买到手,反比先前买的那轴多花了三倍的钱还多。

    待把这轴画拿到裕成公,佟老板舒口大气,叫伙计们把两轴画并排挂在墙上,彻底看个心明眼亮。等画挂好,蓝眼上前一瞧,眼镜片刷刷闪过三道蓝光。人竟赛根棍子立在那里。万事大吉下的怪事就在眼前——原来还是先前那幅是真的,刚买回来的这幅反倒是假的!

    真假不放在一起比一比,根本分不出真假——这才是人家造假画的本事,也是最高超的本事!

    可是蓝眼长的一双是嘛眼?肚脐眼?

    蓝眼差点一口气闭过去。转过三天,他把前前后后的事情捋了一遍,这才明白,原来这一切都是黄三爷在暗处做的圈套,一步步叫你钻进来。人家真画卖得不吃亏,假画卖得比天高。他忽然想起,最早来卖画的那个人,不是对他说过“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吗?人家有话在先,早就说明白这幅画有真有假。再看打了眼怨谁?看来,这位黄三爷不单冲着钱来的,干脆说是冲着自己来的。人家叫你手里攒着真画,再去买他造的假画。多绝!等到他明白了这一层,才算明白到家,认栽到底!打这儿起,蓝眼卷起被袱卷儿离开了裕成公。

    (选自《俗世奇人》,有删减)

    文本二:

    冯骥才坚持小说家的语言——不管写的时候多么激情澎湃,小说的语言最终应该是精当的。“这也是中国文学的传统,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先成熟的是诗,然后是散文,而诗歌给文学最大的影响就是语言。写《俗世奇人》的时候,我写得很快,但改的遍数很多,语言不行,我不敢放手。”

    (选自蒋肖斌《冯骥才:在绘画与写作间甜蜜往返》)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在开头大加渲染蓝眼的看画本领,为后文蓝眼一步步走进黄三爷设下的圈套埋下伏笔。 B . 卖画人说“黄三爷也临墓过这幅画”是故布疑云,他想用黄三爷的名头来刺激蓝眼,以期蓝眼能够花高价买下画作。 C . 蓝眼第一次买画之后,关于人们接二连三地去看画的情节有两处,前一处人们是好奇,后一处人们则是想看笑话。 D . 小说善用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如作者在塑造佟五爷的形象时,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
    2. (2) 关于文本一中蓝眼的眼镜片闪过蓝光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蓝眼只拉开了半尺画,眼镜片就闪过一道蓝光,说明蓝眼名不虚传,他的"半尺活"确实厉害。 B . 蓝眼在崔家看到另一幅《湖天春色图》时,眼镜片闪过两道蓝光,此时他的心里既吃惊又羞愧。 C . 对蓝眼的眼镜片三次闪过蓝光的描写,不仅照应了小说的标题,也暗示了蓝眼的心理变化过程。 D . 两轴画对照看时,蓝眼的眼镜片闪过三道蓝光,此处的三道光与最初买画时的一道光形成对比。
    3. (3) 文本一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 (4) 文本二中冯骥才认为“小说的语言最终应该是精当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曾子芸瓜而误斩其根。曾皙怒,援大杖击之,曾子仆地,有顷乃苏,蹶然而起,进曰:“曩者参得罪于大人 , 大人用力教参,得无乎?"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 孔子曰:“汝闻瞽叟有子名曰舜?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筝则待,大筝则走,以逃暴怒也。今子身以待暴怒,立体而不去,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孝孰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耶?杀天子之民罪奚如?”以曾子之材,又居孔氏之门,有罪不自知,处义难乎!

    孔子谓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长剑。”孔子曰:“非此之问也,请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子路曰:“学亦有益乎?”孔子曰:“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则失听。狂马不释其策,操弓不返于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以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操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学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

    子路问于孔子曰:“请释古之学而行由之意,可乎?”孔子曰:“不可,昔者,东夷慕诸夏之义,有女,其夫死,为之内私婿,终身不嫁。不嫁则不嫁矣,然非贞节之义也。苍梧之弟,娶妻而美好,请与兄易。忠则忠矣,然非礼也。今子欲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为是,用是为非乎!不顺其初,虽欲悔之,难哉!”(节选自《说苑·建本》)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 B . 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 C . 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 D . 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人,指王公贵族之类的高位者,或是对父母长辈的称呼。文中指曾子的父亲。 B . “得无疾乎”中“疾”的意思与《劝学》“声非加疾也”中“疾”的意思不同。 C . “今子委身以待暴怒”中“委”的意思与《庖丁解牛》中“如土委地”的意思相同. D . 东夷,古时中原对东方各部落的统称。夷,后来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曾皙脾气暴躁,仅因儿子锄草时不慎斩断了瓜苗的根,便拿起大棍击打儿子,致使儿子倒地,不省人事。 B . 孔子对曾参被父亲用大棍打却不知道躲闪的行为进行了批评,认为曾参的做法会使他的父亲陷入不义。 C . 孔子认为子路很有才能,如果再进一步学习,将不会有人能超过子路,但喜欢长剑并不能帮助他提高才能。 D . 孔子认为东夷女子在其丈夫死了之后,虽然没有再次出嫁,但纳私婿的做法也不符合贞节的本义。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

      ②今子欲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为是,用是为非乎!

    5. (5) 孔子劝子路学习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 4. 古代诗歌阅读

    孤松吟酬浑赞善

    卢  纶

    深山荒松枝,雪压半离披。朱门青松树,万叶承清露。

    露重色逾鲜,吟风似远泉。天寒香自发,日丽影常圆。

    阴郊一夜雪,榆柳皆枯折。回首望君家,翠盖满琼花。

    捧君青松曲,自顾同衰木。曲罢不相亲,深山头白人。

    【注】①赞善:官名,即赞善大夫,在太子宫中掌侍从、讲授。②卢纶: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家境贫寒,仕途不顺。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二两句交代孤松生长在深山荒野,有时还被大雪压断枝条。 B . 第三、四两句描写孤松汲取了清露的营养,枝繁叶茂,掩映着朱门。 C . 第五至八句是说无论露重天寒还是清风丽日,孤松都能保持本性。 D . 第十二句运用比喻手法,把松上白雪喻为满枝"琼花",生动形象。
    2. (2)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诗人在以“孤松”自况。请说说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屈原《离骚》中“”两句,揭露了当时庸人违背准绳而追随邪曲、以迎合讨好为法度的恶劣行径。
    2. (2) 西晋张载《剑阁铭》中有“形胜之地,匪亲勿居”两句,李白在《蜀道难》中将这两句化用为  。
    3. (3) 李密在《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作比,来揭示全文主旨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在我的童年生活里,音乐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许多真诚而朴实的响器的演奏和歌声,强烈地感染了我,让我觉得人世间的确有美好的一些声音令人无法忘却。它渗入到你的生命中,它如种子般落在你的心上,生了根。

    箫声的高低强弱很难控制,每个音节,稍一不慎,就可能从____的顶峰摔下来,把乐曲摔得粉身碎骨。父亲就控制得很好,但我也只听他吹过一次。那次,父亲独自到房顶,背靠着烟自,手拿着箫。我坐在房顶的一个角落,离父亲好远。天渐渐地暗下来,父亲的面孔已经模糊不清。我感觉到一种很轻飘的、跟夜雾   的声音,静穆地,缓缓地降落在我的心上。父亲吹的是我从未听过的乐曲。那箫声仿佛是从父亲的体腔内部流泄出来的,像黑暗中的小溪流,如果你不用心去感觉,就什么也听不到。至今,那种人和箫声都不愿分离的情境,我记忆犹新。箫声是很神秘的,是连接心灵与遥远世界的通道,就像微细的血管与心脏相通那样   的关系。回想起来,我当年学着写诗,就是想找一管接通遥远世界的箫,或与箫相似的能让心灵呼吸的气管。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很多人在运动健身时都喜欢有音乐相伴,觉得这样运动起来更轻松。目前,骨传导运动耳机是运动圈颇受欢迎的耳机之一。

    骨传导耳机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正常人   :一种是空气中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中耳听骨链,再经过耳蜗的处理形成神经冲动,最终传导至大脑听觉中枢、产生听觉;另一种则不需要接力式的传递过程,只需利用颅骨振动“激励”耳蜗形成神经冲动。骨传导耳机就是基于骨传导原理设计制造的。骨传导耳机把声音转化为不同频率的振动,通过振动我们的颅骨使人感知到声音。

    由于能够“敞开”双耳,骨传导耳机解决了传统耳机长时间佩戴不适以及出汗带来的系列卫生问题。使用骨传导耳机时,声波不经过外耳道和鼓膜间的空气,而是直接将颅骨结构作为传声介质,因此能够过滤掉一些刺耳的电子音,  

    当然,使用骨传导耳机也   。若音量过大,即便使用骨传导耳机,依旧会伤害我们的听力;耳机音量一般不要超过60%。同时,要尽量避免长时间佩戴耳机,使用超过1小时后最好停下来休息5到10分钟。

    1. (1) 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加点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班主任徐老师说:"我们是三好学生,应该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 B .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郭业洲同志动情地说:“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C . 我们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这句话,今天听来仍有现实意义。 D . 游国恩等在《中国文学史·后记》中写道:“限于我们的水平……”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取得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长征路上,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多次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多座高山险峰,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

    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长征胜利80多年来,伟大的长征精神从未远去,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奋勇前进。长征,标注了民族精神的高度,成为人类精神的不朽丰碑。伟大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勋力同心、一往无前。

    以上材料,能给新时代的青年以深刻的启示。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以"长征永远在路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