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3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创新题型——复习效果调研(四)

更新时间:2023-05-23 浏览次数:22 类型:三轮冲刺
一、名著导读
  • 1. (2022八下·杭州月考) 班级举行 “书信里的人生智慧”名著阅读分享会,请你根据阅读积累,补全对话。

    摘录一: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业也不能成就。许多人的生命都是这样模模糊糊地过去的。要免除这种人生悲剧,第一须要摆脱开来。消极说是摆脱开来,积极说便是提得起,便是抓的住。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选自《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摘录二:既然一切都在变,不变就是停顿,停顿就是死亡,那么为什么老是恋念过去自伤不已,把好好的眼前的光阴也毒害了呢?认识到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就该体会到人生亦是不断变化的,就该懂得生活应该是向前看,而不是往后看,这样,你的心胸不是廓然了吗?思想不是明朗了吗?

    ——选自《傅雷家书》

    小语:阅读名著有很多方法,我觉得这两部名著特别适合用的方法去读。

    小文:是的,这种阅读方式目的性较强,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考、关注点密不可分。这两则摘录都谈到了一个共同话题:

    小语:对于这个话题,朱光潜认为要“提得起”“认定一个目标就要专心致志向那里走”,而傅雷则认为:

    小文:你分析得很有道理,这两则摘录对处于青春期的我们都有很好的启迪。

二、综合题
  • 2. (2022·衢江模拟) 同学们围绕“和”的内涵展开了讨论,请你将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

    小信:“和”原作“龢”,是古代的一种乐器,《说文解字》中说:“和,调也。”所以我猜“和”的本义是,原读作(Ahé  Bhè)。之后“和”的内涵历经演变,成为德行、交往的准绳。

    小安:先秦儒家思想就强调“和”在国力角逐中的重要性,正如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所说:“。”

    小信:是的,此外,“和”还可以指个人的内心平和,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自然的运行规律中获得了内心的安宁与释然:“”。

    小安:嗯嗯,我在读古诗时发现“和”也可以指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如王维《竹里馆》中所绘:“”。

    小信:在我们的生活中,“和”也随处可见呢。如宣传家庭和睦的对联、标语等。我这里就有副对联,你能猜出上联是哪一句吗?

    上联:     ▲        下联:熙风敞意,慈怀抒善可承情

    A和气宽心,厚德生良能载物    B和谐有道,轻语柔言个个欢

    小安:我选,我认为:

    小江:听了你们的讨论,我发现“和”的内涵真丰富啊。

  • 3. (2022·瑞安模拟) 【方案草拟】“草木心  人文情”设计方案

    ◆园林名称:士园

    ◆园名解读:

    子曰:“天何言哉?                         , 天何言哉?”自然万物并不会言语,但我们可从中寻mì      智慧。和每一棵树握手,同每一株草私语,与每一朵花依wēi    , 方知自然可亲,生命可敬。在“士园”中漫步、休qì      , 学习“士”之品格,浸染“士”之精神。日mù      晨昏,一面看草木,一面见自己。

    ◆具体布置:

    1. (1) 请根据提示,补全“园名解读”空缺部分。
    2. (2) 回顾材料的搜集与探讨过程,请从植物的自然习性与人文内涵评价该方案。
三、语言表达
四、现代文阅读
  • 5. (2022八下·萧山月考)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任务。

    我们在小人国里穿行

    鲍尔吉·原野

    ①我们要到海南的土地上去看椰树。

    ②椰树是海的子孙。虽然它长在岛上的土里,却是为大海长在陆地的一株草。这里的夏季赤日炎炎。北方的树叶在这样的天气里早打蔫了,形同沮丧;而海南烈日下青翠的树,有椰树。你看到高入云天的椰树把羽毛式的叶子斜逸旁出,就很想去它的绿荫下漫步,仿佛阴凉的地面会有好东西出现,譬如奇异的小花。拣到一个成熟的椰子也不错,这不是最好的东西吗?椰树从空中送给你的密封保鲜的糖水罐。仁慈的椰树知道你在灼热中什么都不缺少,金银暂时也不需要,只缺水。

    ③椰树像是修炼者。它内心的定力已超越了环境的制约,不管酷热或是台风,它的心在这些外力之上,故安定于台风酷暑之下,时刻保持悠闲。在炽热的阳光下,大海没开锅,小鸟也没有被烤熟乃至从天空掉下来。造物主把一切早已做出精确的安排,气温只是其中一项。人饿了要躲进屋里叮叮当当地烹饪而食,植物站在大地上无须张嘴已经得到能量与养分,它们所以不愿意行走是不想放弃大地暗中的滋养,而阳光的慷慨照射,更让它们喜不自胜。

    ④椰树在海南是如此之多,停车是停不完的,看树也看不完。看来看去,最后似乎只看了一株树,即椰树。可是,这株树如此神奇,它站在每一个地方的姿态都不一样,在风中,在日落里,其华美胜过其他的树。海南树多,蓊郁全岛,但你总能在林海的顶端发现椰树的绿冕,它像准备起飞或刚刚降落在林涛之上的巨鸟,翅膀没来得及收好。你看到了那样的翅膀,那样的羽毛,就找到了椰树。

    ⑤在椰树下行走,我想起小人国的故事,我们就是突然缩小体积的小人国居民,在草隙行走却自以为阔步于茂密的森林里。椰树是其中最大的草,我常常拿手“啪啪”地拍击椰树的树干,心里说:多大多结实的草啊,棕榈科,被子植物门,好!这株草本植物在时空交错中比人高出几十倍,用人的话语说,它有五六层楼高。我们什么时候能在草的枝叶之下跋涉远足,抬头景仰草呢?我童年曾无数次盼望进入小人国,这是我童年的愿景,也是我此刻在椰树下的心理写照。

    ⑥椰树比北方的杨树幸运。它每天见到海上日出,看日之红丸在烈焰般的波涛上挣扎搏跳,跃然出海,顷刻红光万里,海面无须命名已成了红海,南中国海也是红海。这情景有些惊心动魄哦,椰树每天目睹一遍,习以为常。椰树见过比蓝天更蓝的大海,人们称之为湛蓝,海如蓝水晶被太阳晒化了,拥挤动荡,想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却不可得。这时候,海的远方竟有船只驶来,最早触目的是它的白帆,白帆如落在海上的风筝,一耸一耸,试图往岸上移动,而风筝下面竟然拖着一条船。这些对椰树来说,没什么稀奇。翅膀尖耸的海鸥成群飞过来,像从天上倾泄的刀鱼;在椰树眼里,这也没什么稀奇。

    ⑦椰树如果是诗人,它吟诵的不是日出以及白帆,而是海上黄昏。黄昏之于大海,犹如黄山之于流云。海在黄昏时分终于疲倦了,露出温柔的一面。黄金的光线织进琥珀的海浪里,天海一色,万物澄明。此刻天空更加阔大,海面低下去,向远方延伸,把舞台让给了天空,布满更多的金色、玫瑰色与蓝色。这时候,海滩上假如没有椰树的身影,风景不免呆板了,椰树以其修长与婆娑让夕阳在海滩描画出人间的乐趣,让人的眼睛在大自然里面看到更多的美。大海没有椰树还是大海,而海滩假如没有椰树,仿佛还没有完工,还要等下去……椰树不光是树,不光是草,还是大自然的美术师,高明地让海水温柔、白云缱绻、岛屿宛如仙境。

    1. (1) 文章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椰树的各种感受。这些感受可以用“称谓”与“形容词”的形式来表达,比如第七段就可以表述为:“美术师”与“高明”。请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段 落

      称 谓

      形容词

      海的子孙

      A

      修炼者

      B

      C

      神奇

      D






       
    2. (2) 请任选下面一个句子加以赏析。

      ①这情景有些惊心动魄哦,椰树每天目睹一遍,习以为常。
      ②翅膀尖耸的海鸥成群飞过来,像从天上倾泄的刀鱼;在椰树眼里,这也没什么稀奇。

    3. (3) 文章富有诗意,请参照示例创作一首“三行诗”。要求:在第⑦段任选一个意象;使用修辞。

      示例

      花儿对着风儿咬耳朵

      一定是知道什么

      只是对我们隐瞒

    4. (4) 鲍尔吉·原野,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与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并称为中国文艺界的“草原三剑客”。他的散文特征鲜明,素有“豪放、细腻、童心”等标签。你认为本文符合哪一种标签,谈谈你的理解。

      温馨提示:可从文章内容、情感或写作手法等方面作答。

  • 6. (2022八下·萧山月考) 阅读杭州亚运会相关资料,完成学习任务

    【资料一】

    对于一个把美食奉为时尚的国族而言,饕餮是最古老的文化象征,也是中国神系里最惊世骇俗的妖兽。饕餮的尊容,应该算是比较凶恶的。《神异经》形容它身体像牛,长着人的面孔,眼睛却藏在胳肢窝里,酷爱肉食,热衷于偷袭老弱病残或落单的旅行者。上古神话有所谓“四凶”,为首的就是饕餮。

    唐宋时代,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在大幅提升,而莱肴、香料及其烹饪方法,也进化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食物的丰饶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它终结了古老的饥饿模式,解放了人的饕餮本性,让一种曾经被视为罪恶的贪吃习性,变成了可以被容忍和鼓励的嗜好。于是,关于饕餮凶残本性的记录,被时间逐渐淡化,而饕餮就在“超级吃货”的名义下,重新回归了日常的市井生活,以一种充满喜剧色彩的方式,成为人们用来互相打趣的佐料,并最终被中国人奉为食神。

    (《饕餮是如何从妖兽变为神灵的?》)

    【资料二】

    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兽面纹普遍流行,可见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神灵崇拜是很发达的。后来又传入了中原地区,并演变成三代青铜器上装饰的饕餮纹。从兽面纹到饕餮纹,真切反映了早期中国的原始思维特点,也说明早期中国的神灵崇拜是一脉相承的。从这些图像上我们可以看到,早期中国的神灵是以艺术想象出来的兽面和饕餮为中心,将老虎、鳄鱼、蟒蛇、鸟、牛、鹿等各种动物的典型特征综合起来,赋予了它们超乎自然的神力。比如在良渚时期,兽面神灵主要是综合了鹰鸟的羽毛及鳄鱼的獠牙和足爪,到夏商时期又加入老虎的獠牙和大眼睛、蟒蛇的身躯,以及牛和鹿的弯角等,从而艺术性地创造出有名的“饕餮”大神。饕餮神灵应该就是夏商时期人们信奉的“最高神”,甲骨文中把这个大神叫作“夔”。

    (《神灵考古与早期中国》)

    【资料三】

    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行。原始社会晚期以来,随着氏族部落的吞并,战争越来越频繁。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杀掉甚或吃掉非氏族、部落的敌人,杀俘以祭本氏族的图腾和祖先,更是当时的常礼。因之,吃人的饕餮倒恰好可作为这个时代的标准符号。神话失传,意已难解。但吃人这一基本含义,却是完全符合凶怪恐怖的饕餮形象的。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护的神祇。它对异氏族、部落是威惧恐吓的符号;对本氏族、部落则又具有保护的神力。这种双重性的宗教观念、情感和想像便凝聚在此怪异狞厉的形象之中。同时,由于早期宗法制与原始社会毕竟不可分割,这种凶狠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好些饕餮纹饰也是如此。它们仍有某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

    (《美的历程》)

    【资料四】

    杭州亚运会吉祥物是一组名为“江南忆”的机器人,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三个吉祥物分别取名“琮琮”、“莲莲”、“宸宸”,而三个吉祥物各有代表,各有寓意。“琮琮”以机器人的造型代表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名字源于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玉琮。琮,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古代一种用以祭地的祥瑞玉器,呈四角或八角的方柱形,中有圆孔。具有精美绝伦纹饰的玉琮是良渚文化的重要标志物,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1. (1) 整理资料时,小明做了下面几条笔记。其中哪一条是错误的?()
      A . 饕餮从远古妖兽变为神灵,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关的。 B . 饕餮纹是从兽面纹发展而来,综合了多种动物的特征。 C . 饕餮纹形象中的拙朴美,体现了人类早期艺术的稚嫩。 D . “琮琮”的形象,是现代科技和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2. (2) 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其线条严整,粗细均备,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成熟汉字。请结合材料四相关论述,推想出“琮”字的甲骨文字形。()

                    

      A           B           C            D

    3. (3) 小明惊喜的发现,在第五套人民币 20元币的正面,使用的竟是“饕餮纹”(如下图),请结合文章及生活实际谈谈这样设计的两点原因。

    4. (4) “琮琮”、“莲莲”、“宸宸”一经发布,就引起亚洲广泛关注。请简要比较下面两人的评价角度。

      侯赛因(亚奥理事会总干事):吉祥物形象活泼可爱,易受关注与传播;运动动作演绎生动精彩;延展应用方面有巨大空间,相信能受到亚洲和全球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

      艾哈迈德(亚奥理事会主席):杭州亚运会吉祥物形象生动、内涵丰富,将中国文化、杭州特色、亚运会和亚洲的精神融为一体,通俗易懂的智能化意蕴在历届吉祥物中独树一帜,弘扬了我们时代的力量。

    5. (5) 根据亚运会官方延期公告,请你以东道主“琮琮”的身份写一封公开信,说明情况、解释原因、展望未来。

      新闻如下:

      亚奥理事会执委会在于各方协商后,今日研究决定,原定于今年9月10日至25日举行的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延期举办,赛事名称和标识保持不变。新的举办日期将由亚奥理事会、中国奥委会、杭州亚组委协商一致后对外公布。

      要求:符合人物身份,主要信息准确、全面,表述清楚,用语得体,只写正文,120字左右。

  • 7. (2022八下·杭州月考) 非文学作品阅读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节选)

    ——在第31届文化讲坛上的演讲

    袁隆平

    ①我是学农的,一生从事水稻研究,我今天就向大家介绍一下杂交水稻的情况。我终生的愿望就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②给大家说一下什么叫做杂交水稻,杂交水稻就是利用杂种优势来提高水稻的产量。大家知道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小到微生物,大到人类,都有杂种优势现象,水稻也不例外。它有强大的杂种优势,表现在杂交的水稻根系发达、穗大粒多、生命力强等等。(幻灯片上出现三个不同的水稻品种)你们看图片,左边是母本品种,右边是父本品种,中间的就是这两个的杂交品种,它穗子多,穗粒大。(幻灯片上出现杂交水稻根系照片)你们再看,这是杂交品种在地下的部分,根系也特别发达。(图片显示,像瀑布一样沉甸甸的水稻)你们猜猜看有多少斤? (俯身问台下)你们不是学农的不知道,(全场笑)亩产900 公斤以上。(台下发出一片惊讶声,掌声响起)

    ③水稻有杂种优势,但是要利用这杂种优势非常困难,因为杂种优势只是第一代才有,第二代就没有了,因此每年必须生产大量的第一代杂交种子用于生产。而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雄蕊雌蕊在一起,一颗谷子就是一朵花,只生产一粒子。用人工授粉生产杂交水稻是杯水车薪,因为一颗谷子一朵花,你要把雄蕊去掉,把另外一个品种的花粉授过来,这是不可能生产出大量的杂交水稻种子的。所以长期以来水稻的杂种优势不能得到利用。我们就想了一种办法,把正常的水稻培育成一种母水稻,它的雄蕊退化了,主要是花粉退化了,没有受精能力,叫做雄性不育系,也叫做母水稻。(幻灯片中出现花粉的图片)你看,正常水稻的花粉是圆形的,这是母水稻的花粉,是退化了的,我们就培育这种母水稻,它自己不能结实,完全靠外来的花粉授粉受精。用这类母水稻作为遗传工具就可以大量生产第一代杂交种子。

    ④我国的杂交水稻发展得很快。1973年研究成功,1976年开始大面积应用,由于产量高,推广速度很快。

    ⑤近几年,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有2.4-2.5亿亩左右,全国水稻有4.4-4.5亿亩,总面积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57%以上,总产量占全国水稻总产量的65%。全国水稻的平均产量是420公斤/亩,常规水稻是390公斤/亩,杂交水稻是480公斤/亩,每年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7000多万人口。

    ⑥全世界水稻的平均产量大概接近300公斤/亩,日本是一个科技发达的先进国家,它的产量是445公斤/亩,而我们的杂交稻平均产量是480公斤/亩,比日本还高。日本杂交稻的种植面积2500万亩,我们的杂交稻种植面积差不多是日本的10倍,达到 2亿4000万亩。超级稻达到2000万亩,亩产550公斤,比日本的高了100公斤。日本是非常骄傲的,但是在中国面前他们不得不承认,要向我们学习。

    ⑦美国也推广了我们的杂交稻,美国不可能用人工赶花粉,就用小型直升机,把父本的花粉吹起来落下去受精。美国一块地起码100亩,不可能拉绳子。(全场笑)今年美国要进一步发展,要种植占美国水稻总面积三分之一以上的杂交水稻。我们有合作协议,他们赚了钱就给我们分成,前年分了100多万美元,去年分了200多万美元。还可以,他们很讲诚信。(全场大笑)

    ⑧科学技术的发展永无止境,水稻仍然具有巨大的增产潜力,按2.5%的光能利用率计算,在湖南一季稻的亩产理论上可达1500公斤。有了这样的科学根据,我就大胆提出为第四期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而奋斗。 我希望到2020年我90岁的时候,实现亩产1000公斤的梦想。(全场热烈鼓掌)

    ⑨杂交水稻在新世纪对保证世界粮食安全和促进世界和平将发挥重大作用,全世界有22.5亿亩的水稻,如果全世界50%的稻田都种植杂交水稻,每亩按照150公斤算,至少每年可增产1.5亿吨粮食,可多养活4到5亿人口。这是我的终生愿望之一。(全场鼓掌)

    1. (1) 关于“水稻杂种优势”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同生物界中的所有生物一样,水稻也具有强大的杂交优势。 B . 杂交水稻作为一种自花授粉植物,其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C . 水稻的杂种优势表现在根系发达、穗子多、穗粒大等方面。 D . 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非常困难,因为很难培育出杂交种子。
    2. (2) 说明事理有很多方法,文中第⑥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 (3) 小语与小文就本篇演讲词中括号里的内容进行整理。请根据你的理解完成表格。

      类别

      举例

      作用

      演讲时所使用

      的幻灯片说明

      幻灯片上出现三个不同的水稻品种;图片显示,像瀑布一样沉甸甸的水稻

      演讲者的语气

      俯身问台下

      这一现场演讲者与听众互动交流的记录,让读者更好的感受演讲者的亲切随和,有感染力。

      全场笑;全场大笑;台下发出一片惊讶声,掌声响起;全场热烈鼓掌

  • 8. (2022·衢江模拟) 学校学生会开展“倡导低碳生活”的科普活动,请你阅读以下材料,参与完成相应任务。

    材料一:

    碳达峰是指某个时间点,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碳达峰的“峰值”不是预先设定好的固定值,而是根据碳排放量的增速决定的。只要碳排放量还在增加,“峰值”就会被不断推高。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逐步下降。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净零排放。

    碳达峰与碳中和相辅相成。由于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所能吸收的碳总量相对固定,远远少于工业发展所排放的碳量,所以,为实现碳中和的愿景,必须通过制定并实施碳达峰方案,扭转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趋势。此外,碳排放峰值并不是越高越好,峰值越高,碳中和的难度越大、耗时越长。

    (来自中国青年网官方帐号,2021年10月3日)

    材料二:

    在碳中和的解释里,要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需要通过植树造林来抵消人为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也就是说,有规划地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提升森林吸附二氧化碳能力,对于实现碳中和,起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深圳环保局介绍,假设每家每户每天少看1小时电视、节约1立方米的水和天然气、乘坐公共交通并且垃圾分类,那么1天可减少2.48千克二氧化碳排放,那么一年下来可减少918.2千克碳排放。

    国家林业局研究,一棵树每年可以吸收并储存大约18千克二氧化碳,按此计算,那么每家每户一年减少918.2千克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种植了51棵树。

    (来自新京报《种多少树才能抵消一年的碳排放》,2021年3月27日)

    材料三:

    图1

    图2

    图3

    图4

    材料四:

    碳足迹,顾名思义,就像人走在雪地上会留下脚印一样,碳同样记录着人类活动在环境中留下的印记。这里的“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在社会生活中,“碳足迹”就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通常所有温室气体排放会用二氧化碳当量来表示)。“碳”消耗得越多,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大,“碳足迹”也就越大。虽然在科学界还没有固定的碳足迹测算标准,但联合国与某些环保组织制订了一些计算碳足迹的通用公式,各个国家也会通过各种手段来测算碳排量,并相互比较进行验证。中国在通用公式的基础上演算出了一套更符合我国本土国情的计算公式,以此帮助人们更直观的计算出碳足迹,下面是一些常用的计算公式:

    日常生活用电碳排放量(KG)=耗电量(度数)×0.785

    日常生活用气碳排放量(KG)=用气量(立方数)×0.19

    日常生活用水碳排放量(KG)=用水量(吨数)×0.91

    自驾车碳排放量(KG)=耗油量(公升数)×0.785

    长途飞机旅行(1000千米以上)的碳排放量=千米数×0.139

    当然,“碳足迹”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式就能定义,它还要考虑更多方面的因素。但我们可以从现有的数据中进行总结反思,主动减少碳排放。我们可以少用电,少烧油,多用节能环保设备,提倡低碳绿色生活;也可以植树造林进行补偿,通常按照30年冷杉吸收111千克二氧化碳来计算需要种植几棵树补偿。例如:如果你乘飞机旅行2000公里,那么你就排放了278千克二氧化碳,需要种植3棵树来补偿。

    (来自生态环境部公众号《如何计算碳足迹》,2021年10月5日)

    1. (1) 在收集整理“低碳知识”相关资料时,小明和小文围绕“碳达峰”和“碳中和”展开了讨论,请依据上述材料把对话补充完整。

      小明:加大碳排放量,使碳排放更快达到目标峰值,根本不用等到2030年啊。

      小文:我觉得你的理解有误,因为

      小明:原来如此,所以只有先“碳达峰”,才会有真正的“碳中和”。不过,实现碳中和更多的是国家行为吧,毕竟我们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

      小文:那你也太小瞧自个儿了,

    2. (2) 小文想在“低碳未来可期”展板专栏中添加一张图片,表达对未来低碳生活的信心,请你在材料三中选出一张图片,并说明理由。
    3. (3) 根据材料四,在下面海报的相应处算出你的“碳足迹”,并在海报下方写一句宣传语,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算算你的“碳足迹”

      假如你每月用电100度,那么将

      排放约千克二氧化碳,

      需植树约棵抵消

      但是,如果你

      每天节约1度电,可以

      减少排放0.997千克二氧化碳

      让25瓦的灯泡亮长达40个小时


      公式:日常生活用电碳排放量(KG)=耗电量(度数)×0.785 100×0.785=78.5 按照30年冷杉吸收111千克二氧化碳来计算需要种植几棵树补偿 78.5÷111=0.71

    4. (4) 为了号召大家践行低碳生活,请你以学生会的名义拟写一份倡议书,综合上述材料完成任务。

      要求:⒈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⒉字数150字左右。

  • 9. (2022·瑞安模拟) 小组拓展活动内容,探究现代诗化散文中的草木之心,请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树知道自己的一天

    冯杰

    夜半  子(23:00-1:00)

    只有树知道:夜是从第一颗露珠的内部开始启程的。

    夜长有双脚,悄悄地往前触动、试探,这是时间生长的开始。在子时,大地上最早的那一滴时间,正在露珠里成倍地扩大,延伸,涂上与周围和谐的颜色。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每一颗露珠的诞生都是一个生命的诞生,每一颗露珠的遗失都是一个生命的消亡,每一段树枝的折断都是一条汹涌河流的折断。

    鸡鸣  丑(1:00-3:00)

    这时,鸡鸣之声像一粒小小的磷火,树每天都能听到这种磷火的擦亮之声,树是不厌烦的,在相同的时间聆听相同的一个声音。如果换上是人,早就转身走了,树却极有耐心,每次都能听出来新鲜、别样、与众不同。

    道别鸡啼总是早晚的事情。前一天,树忽然听到自鸣钟声、手提电话声骤然响起,鸡鸣之声便渐渐瘦了,草鸡送到城市大酒店,大受欢迎。连最后仅存的一声鸡鸣也干涸了,譬如今天,鸡鸣声就消失了。树踮起脚,遥望远处的村子,炊烟隐隐晃荡,像搁浅的桅杆,在摇摇欲坠。树的心里有一丝发痛。

    平旦  寅(3:00-5:00)

    天朦胧未亮,离日出尚有两个时辰,树此时开始做梦。这几天,树常做相同的一个梦,有点像梦的第二次印刷和翻版:梦见一个人,挥起一柄银斧,砍向自己的肩头。

    树想起昨天,它看到远处高速公路上熙熙攘攘的人扛着铁器,开着汽车,带着绳索,打着手机,轰轰隆隆从身边穿过,从城市到达乡村,他们要把乡村古树移到城市花园和住宅区。据说,这叫贴近大地,“返回自然”。树叹息道:恐怕自己的命运也为时不远了……

    日出  卯(5:00-7:00)

    树打个哈欠,便苏醒了,叶子一一睁开眼睛。树叶是乡村绿色的邮票。在树的记忆里,邮票是人间最小的能飞翔的魔毯,一枚枚在枝头等待寄发。这时,不但是树,包括身边的花草、天牛、七星瓢虫等都充满憧憬。树只有在这时,才看到乡村的阳光与干净的水,在枝丫内部奔涌穿梭,组成纵横交错向上的河流。那是贯穿天空的另一种水系。

    食时  辰(7:00-9:00)

    树对大地的感觉和情感强似人类百倍,它没有人的贪婪和欲望,无砍伐与征服之心。树一直餐风饮露,靠自己的本领活着。这时,有几个毛毛虫在叶子的背后躲藏了起来。树心里清楚,它身上生长的昆虫与筑巢的鸟儿们,是靠花香和阳光的长度来计算一天的时间的。在树的周围,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生活的方式与习惯,无论它们是过客或者驿使。树的博大与宽厚,理解与包容,让它们充满自信。

    隅中  巳(9:00-11:00)

    树永远谦卑,拥有“植物美德”。此时,它只是在一寸一寸地收敛自己的身影,独身守定。树将高处的风景让给肩头的一方鸟巢,让出壳的鸟用稚嫩的眼睛,尽情观察眼前的美丽新世界。

    日中  午(11:00-13:00)

    树影在大地上渐渐拉长,前面是光明,背后是灰的格调。背影的灰色是树一生中唯一公开的黑暗。树有那么多丰富的个性,比如,它不传播谣言,不制造蜚语。当两个乡村情侣在树下说甜言蜜语时,树都听到了,树笑了笑,一句一句收在心底,印在叶子上,变成纹络的走向。树把听到的话咽到心里,溶入一圈圈年轮。只有天真的孩子和诗人面对那些散发青草气息的木纹时,才天真地说:“这是树上的河流,这是树的皱纹,这是树说的话。”尽管没人听懂这童稚之语。

    日昳  未(13:00-15:00)

    树在一阵阵地咳嗽。

    每到这时,树就闻到大地上弥漫的农药、化学药品的气味。与树相伴的虫子们便在叶子上一一脱落。滚下来,扑扑地摔在地上。一片片叶子倒有点像人类自己划分的地图。被战火摧乱又重新分裂划定。

    晡时  申(15:00-17:00)

    树在一个地方站定,树的脚趾能抓住一段遥远的苦旅,一如树上的花朵能抓住乡村消逝的时光,一如空中奔波的彗星抓住了速度。作为一棵树,它从不赶先,从不超越什么,它只固守着这一个地方,从生到死。热爱。笃定。坚守。延伸。期待自己有一场绝版的旷世爱情,至死不渝,树常常去把一片叶子扩大成一片绿荫,去把一时的幸福放大成一生的幸福。

    日入  酉(17:00-18:00)

    夕阳擦着树的肩头下滑。树叶上便有炽热的感觉,要是在山中,枫叶早就划着点燃了。可这树是大地的赤子,“酉时”让树知道:一个伟大的离去,一个时代的结束,也像眼前日落一样辉煌而惨烈。唯一不动的,只有自己脚下踩着的这一块坚实宽厚的大地。

    黄昏  戌(19:00-21:00)

    伫立在黄昏的树知道,人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植物的性情。人类的傲慢,自以为是的无知,在树的内心找不到。叶子落就落了,它从不去总结与另一片叶子有何不同,但这并不证明树不会思考。日头垂落,大地苍茫,树沉落在飞鸟与蜜蜂的怀念深处。

    人定  亥(21:00-23:00)

    说“人定”不如说是“树定”,此刻大地偃音息声。飞鸟至倦,游云思返,这一时刻全部收进一颗小小露珠的内部,四壁清凉,重新挂在树的肩头,大地归于平静。

    树忽然想起小时候的片段,宛如童话:一个小女孩把当时还是小苗的自己放在身边,刨坑,提水,而后栽下。从那一天起,树的趾上感到有小小的触动,它记得,脚趾上开始有一颗宝石般的露珠,在缓缓上升。树一直记到现在。

    (选自《田园书》)

    1. (1) ◆整理诗化意象。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树的十二时辰,也是万物经历盛衰的十二时辰。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将导图中的横线处补充完整。

      ②文章画线处,树认为人类是自以为是的。请结合上下文,选择树桩图中合适的一类人分析其原因。

    2. (2) ◆揣摩诗化语言。本篇散文具有浓郁的诗化色彩,分行建构是诗歌最显著的形式特征。请参考示例,将原文画线句分行,并结合整首诗阐述理由。

    3. (3) ◆解读诗化结构。本文采用十二时辰逐时记录的方式,请结合链接材料及文本推测作者的意图。

      链接材料:

      十二时辰来自先民对大自然、天象人事的观察积累。“人定”等名称是古人给这十二个时辰起的诗意之名,或描绘天地一景,或阐明起居作息的道理,指引人们顺天时而为,接地气而活。

    4. (4) ◆探究诗化视角
      古今文人沉潜草木,染草木之气,得人文之心。请关注叙述视角的转变,比较分析材料一、二和《树知道自己的一天》,探究“草木心”内涵。
五、写作题
  • 10. (2022·瑞安模拟) 阅读绘本故事,请从以下任务中任选其一 , 完成写作。

    池塘里有一条米诺鱼和一只青蛙,他们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一天,出去周游世界回来的青蛙向鱼介绍岸上的世界……

    (选自李欧·李奥尼《鱼就是鱼》)

    任务一:阅读以上绘本故事,发挥联想与想象,提炼主题,进行文学创作。

    任务二:以上绘本故事触发了你怎样的回忆?请记叙你的故事,表达你独特的情思。

    任务三:学校将举行“万物看我 我看万物”主题演讲,请你以此绘本为素材,撰写演讲稿。

    【写作要求】①自拟题目;②符合文体特征;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