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3-07-26 浏览次数:20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8.0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云中村

    阿来阿巴一个人在山道上攀爬。

    两匹马走在前面,山风吹拂,马上鬃毛翻卷。弓着腰向上的阿巴跟在两匹马后面,他鼻梁高耸,宽大的鼻翼翕动,他闻到了牲口汗水腥膻的味道。阿巴已经有四年多没有闻到这令人安心的味道了。

    地震爆发前的几分钟,几秒钟,他就被这种味道包围着站在天空下,那是攀爬更高山道的时候。累了,他站在山道拐弯处休息。他用手叉住腰,望向深深的峡谷,望向峡谷底部的岷江,再抬头仰望上方的雪山。雪山上方停着又亮又白的云团。汗水淋漓的马也停下来,它们身上浓烈的腥膻味聚拢过来,包围了他。

    后来,阿巴知道,地震爆发的时间是下年 2点28分04秒。他熟悉的世界和生活就在那一瞬间彻底崩塌。

    灾后,他和云中村其他幸存的人离开大山,去往一个平原上的村庄。

    现在,离开四年多后,阿巴回来了。

    临行前,阿巴去了从云中村移民来的每一户人家。每一户人家都住着政府统一修建的安置房。他在每户人家坐一阵子,并不说话。

    每户人家都说,阿巴来了。

    他们打开炉灶,天然气火苗蓝幽幽的,呼呼作响。

    他说,我要回去了,你们捎点东西给那里的人吧。

    是的,每家每户都有在“那里”的人,在那个毁弃的云中村,每家人都有人在“那里”。没有哪家人没有在地震中失去亲人。气氛立即变得悲伤了。他们找出酒、糖果。上小学或幼儿园的孩子的一幅画、新生儿的一张照片。阿巴很惭愧,他不该又来揭开正在愈合的伤口,让这些伤口又流出血来。

    他说,对不起,我让大家伤心了。乡亲们流着泪,说,请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忘记他们。有乡亲用额头抵着阿巴的额头,乡亲的泪水流进了阿巴的嘴里,阿巴尝到了盐的味道,悲伤的味道。

    他一户一户一家一家收集东西,装满了整整一个褡裢。

    阿巴在移民村的老板——家具厂的李老板,得知阿巴要回云中村,就把他拉到村口饭馆喝了一顿酒。饭馆是三户移民合伙开的。以老家的山货为招牌,野菜、蘑菇、牦牛肉、藏香猪肉。李老板把手一挥,说,今天不喝店里的青稞酒,喝五粮液。阿巴说,你一直对我们很好。李老板说的也是干部常说的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他还把一沓钱塞在阿巴口袋里,一点心意,一点心意。阿巴把李老板塞给自己的钱掏出来,说,我不能要工资以外的钱。

    我是汉族老大哥,你必须拿着!

    阿巴说,我岁数比你大,你怎么是老大哥?

    我说的不是我们两个人,我说的是两个民族。

    阿巴离开那天,整个移民村都出动了。那天,阿巴表情严肃,气度威严。他脱下家具厂的蓝色工装,穿上了藏袍。哔叽呢的灰面料,闪闪发光的云龙纹的锦缎镶边,软皮靴子叽咕作响。

    有人要流泪,阿巴说,不许悲伤。

    有人想说惜别的话,阿巴说,不许舍不得。

    那我们用什么送阿巴回家?

    用歌唱,用祈祷,用祈祷歌唱,让道路笔直,让灵魂清静,于是,一村人都在汽车站唱起歌来。一村人聚在一起,他们的歌声在汽车站的屋顶下飘荡,他们在水泥站台上摇晃着身体,就像被风吹动的森林一样。歌唱像是林在风中深沉的喧哗,岩石在听,苔藓在听,鸟停在树上,鹿站在山冈,灵魂在这一切之上,在歌声之上。

    地震发生在 5月,救灾的解放军走了,知道解放军要走,好多人都哭了。彭措家断了腿的孩子是两个战士背下山去的。孩子的父亲去替这两个战士补磨破了的鞋,去替所有的解放军补鞋,带着最结实的牛筋线,最柔软的小羊皮,琼吉家的人在废墟下埋得最深,解放军用三天时间才刨出来。他家的老奶奶看到解故军,就说菩萨,菩萨。老奶奶一见到解放军就拉着那些刨过泥的手,搬过石头的手,把发臭的尸体从废墟底下刨出来的手,一个劲儿亲吻。老奶奶在解放军官兵那里得到一个称号——“吻手阿妈”。解放军不肯吃灾民的东西,不肯喝灾民的茶,老百姓只能吻他们的手。

    正陷于遐想的阿巴突然听到了鸟叫声,阿巴听出来是村前石碉上的红嘴鸦群在鸣叫。黄昏降临,以石碉为巢的红嘴鸦开始进行每天例行的归巢仪式,它们绕着云中村,绕着石碉盘旋鸣叫。

    阿巴想,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

    (节选自阿来《云中记》有删改)

    文本二:

    我自己就生活在故事里那些普通的藏族人中间,是他们中的一员,我把他们的故事讲给这个世界上更多的人。民族、社会、文化甚至国家,不是概念,更不是想象。在我看来,就是一个一个人的集合,才构成那些宏大的概念。要使宏大的概念不至于空洞,不至于被人盗用或篡改,我们还得回到一个一个人的命运,看看他们的经历与遭遇,生活与命运,努力或挣扎。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这几乎就是他的使命,是他多少有益于这个社会的唯一的途径。……依一个小说家的观点看,去掉了人,人的命运与福祉,那些宏大概念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人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在我的理解中,小说家是这样一种人,他要在不同的国度与不同的种族间传递信息,这些讯息林林总总,但归根结底,都是关于沟通与了解,尊重与同情。

    (节选自阿来《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受奖辞》)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 小说中出现了两个重要的时间,一个是地震发生时的5月,一个是离开四年多后的当下。地震之后,村民离开大山,去平原上的安置点居住,四年多之后,阿巴重回故土。 B . 他说:我要回去了,你们捎点东西给那里的人吧。“那里”是指毁弃的云中村,每家人在那里都有失去的亲人,暗示了阿巴此行的重要目的是告慰死者。 C . 小说后半部分描写解放军救助灾民,灾民以“补鞋”“吻手”的方式感谢解放军的情景,是为了体现了灾民知恩图报的美德。 D . 阿巴快到云中村时听到了鸟叫声。红嘴鸦归巢,阿巴回到村落。阿巴感叹“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传达出阿巴对生命的思考。
    2. (2) 下列对于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 小说地方特色鲜明,马身上的腥膻味、收集东西的褡裢、告别乡亲时穿的藏袍等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B . 小说在刻画家具厂的李老板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正面描写手法,凝练传神地塑造了其热情大方的人物形象。 C . 小说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一村人以歌声为阿巴送行的场景,语言生动形象。 D . 小说的语言高度凝练,整散句兼用,尤其善用短句,笔法灵活,摇曳多姿,感情深沉饱满,极具感染力。
    3. (3) 小说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请结合文本二,阐释《云中村》主题的多重意蕴。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9.0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丧其土田,手镘衣食,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 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 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往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 非强心以智而不足者邪?非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抑富贵难守,薄宝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岂可为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之患得而患失者,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节选自《昌黎先生集》)

    【注】①圬,泥瓦工人用的抹子;也可用作动词,指抹墙。下文的“馒”与此相同。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 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B . 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C . 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D . 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 “弃之来”与“吾妻来”(《项脊轩志》)两句中的“归”字含义不同。 B . 时屋食之贵贱”与“子孙之不甚惜”(《六国论》)两句中的“视”字含义相同。 C . “往之,则为墟矣”与“故尝与宋将军”(《大铁椎传》)两句中的“过”字含义不同。 D . “吾能而功小”与“与饮食之气相”(《狱中杂记》)两句中的“薄”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 王承福在天宝之乱期间,被征兵打仗十三年,建立了功勋,本可以为官,却放弃了功劳,回来为人刷墙来养活自己,自食其力。 B . 王承福有自己的一套生存理论:君王、大臣和普通百姓都有自己的职事,任何人都不能只想着吃饭而不做事,否则就受上天惩罚。 C . 王承福认为自己能力低下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养活自己尚且吃力,所以不便娶妻生子,而圣人也是既不可劳力,也不可劳心。 D . 王承福的经历和言论让韩愈起初感到疑惑,继而思考之后又觉得他是一个通达事理的贤者,因此为他作传,也为了让自己引以为鉴。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

      ②非强心以智而不足者邪?非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4小题,共18.0分)
  • 3.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北征

    裴让之

    沙漠胡尘起,关山烽燧惊。皇威奋武略,上将总神兵。

    高台朔风驶,绝野寒云生。匈奴定远近,壮士欲横行。

    出塞

    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注]①裴让之:北齐河东闻喜人。东魏时曾任屯田主客郎中,又任高澄大将军主簿兼中书舍人等职。②烽燧:烽火,白天放烟报警叫“烽”,夜间举火叫“燧”。③骝马:长有黑鬣的红马,指骏马。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 《送北征》是一首早期的边塞诗,写外敌入侵,送友人北征杀敌卫国,全诗洋溢着立功疆场的豪情。 B . 《送北征》一、二两句,写战争在空间上自南向北而展开,敌骑从沙漠压向边关,烽火从关口、山头烧起,向内地频传、直至京城。 C . 《出塞》中的“月”具体化为战场上空照着战士们的真实形象,诗人化客观为主观,使月光给人以寒冷孤寂的感觉。 D . 《送北征》送壮士出征,预想战争结果,表现壮士慷慨赴敌的豪情;《出塞》回顾刚刚结束的战斗,塑造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
    2. (2)   《出塞》是如何塑造英雄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4. 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扫花游•西湖寒食

    吴文英

    ㅤㅤ冷空淡碧,带翳柳轻云,护花深雾。艳展易午。正笙箫竞渡,绮罗争路。骤卷风埃,半掩长蛾翠妩。散红缕。渐红湿杏泥,愁燕无语。

    ㅤㅤ乘盖争避处。就解佩旗亭,故人相遇。恨春太妒。溅行裙更惜,凤钩尘污。酹入梅根,万点啼痕暗树。峭寒暮。更萧萧、陇头人去。

    [注]①红缕:雨。②凤钩:描绘着金凤的绣鞋。

    1. (1)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开头三句以“带”字连接,连用多个意象描绘出清明节前西湖环境的清寒朦胧。 B . “绮罗争路”用拟人手法描绘女子在道路上争先观赏西湖龙舟竞渡的热闹画面。 C . 上阕结尾先写花落后坠入尘泥,再借燕子写游人愁绪,杏花、燕子点明了时令。 D . 下阕开头部分刻画了游人躲雨时的匆忙情形,并带出诗人在酒楼遇见旧友之事。
    2. (2) “天气既变,人情亦乖”是陈洵在《海绡说词》中对这首词的点评,指天气的变化导致了人们出游的诸多不顺,请结合诗句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阁夜》中借听觉写出了兵革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秀丽美景的句子是:
    2. (2) 《将进酒》中表现诗人对权贵们的蔑视,表达自己内心悲愤心情的语句是:
    3. (3) 《李凭箜篌引》中正面描写美妙多变、华丽悦耳、悲抑或欢快的乐声的句子是:
    4. (4) 《阿房宫赋》写楼阁依地势而建,互相钩连环绕的句子是:
    5. (5) 《六国论》中,苏洵认为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是因为“ ”。而燕国“ ”,才招来大祸。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0分)
  • 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片曾经丰饶的土地逐渐变得贫瘠,许多动物陆续离开了这里。

        小鸟对蚯蚓说:“我也要走了,你不走吗?”蚯蚓说:“我还是想留在这里。”小鸟拍拍翅膀,依依不舍地飞走了。蚯蚓看了看小鸟的背影,继续埋头松土。

        甲虫从远方赶来,和蚯蚓一起忙碌起来。

         几年之后,小鸟回来了,带着一群伙伴,它们嘴里衔着各种各样的种子。小鸟惊讶地发现,这片土地已经变得松软,还长出了小草。蚯蚓说:“你离开的这段时间,甲虫和我一起翻土堆肥,这里渐渐变好了。”

    小鸟和伙伴们把种子播撒在大地上。大地上开满了鲜花,蝴蝶和蜜蜂也来了。

    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装;不少于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牛年新春,央视总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屡上热搜。节目依托典籍来讲中国故事,聚焦《尚书》《论语》《楚辞》《史记》等享誉中外、流传千古的典籍,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节目在内容上既实现了围绕典籍的多时空讲述,让观众感受 的传承,(  )。 在传播上,节目既有“化零为整”的过程,多场景、多舞台同述一部典籍,让数千年来的中华文明惊动了舞台;也为二次传播提供“化整为零”的多个切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得到更广泛人群各有机杼的心口相传,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些,使我们通常认为的 的古籍在年轻的互联网上掀起巨大声浪,在线下渐成学习风尚。

    中华典籍 ,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脉绵延数千载的历史见证:随着历史的生命力、文化的感染力与新技术的生产力 ,秉持守护中华文明生生长流的初心,《典籍里的中国》正在树起文化节目的新标杆。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 . 弦歌不辍

      吉光片羽

      不可胜数

      相得益彰

      B . 弦歌不辍

      佶屈聱牙

      浩如烟海

      相得益彰

      C . 生生不息

      佶屈聱牙

      浩如烟海

      唇齿相依

      D . 生生不息

      吉光片羽

      不可胜数

      唇齿相依

    2. (2) 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 . 也有属于当代的价值表达,让人更确信中华民族深入血脉的文化基因 B . 也让人更确信中华民族深入血脉的文化基因有属于当代的价值表达 C . 也有属于当代的价值表达以及中华民族深入血脉的文化基因。 D . 也有中华民族深入血脉的文化基因,让人确信属于当代的价值表达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 . 在传播上,节目既有“化零为整”的过程,通过多场景、多舞台同述一部典籍,让数千年来的中华文明惊艳了舞台。 B . 节目既在传播上有“化零为整”的过程,通过多场景、多舞台同述一部典籍,让数千年来的中华文明惊动了舞台。 C . 节目既在传播上有“化零为整”的过程、多场景、多舞台同述一部典籍,让数千年来的中华文明惊艳了舞台。 D . 在传播上,节目既有“化零为整”的过程,多场景、多舞台同述一部典籍,让数千年来的中华文明惊艳了舞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