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甘肃省庆阳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5月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3-05-31 浏览次数:2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弘毅”。《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合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摘编自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材料二: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辨证工夫。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从者惊慌失措,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场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遭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碰、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之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

    (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

    材料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所孕育而成的意识,是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而取得这次大考的胜利不能脱离民族精神的强大助力。可以说,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发展进步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又被不断赋予新质。这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之中。

    “艰难团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外国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主权。这不仅没能打垮中国人民,反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忱,呼唤人们挺身而出,进行救亡图存的抗争。正是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从历史的一次次磨难中拼搏奋起。

    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今天,从耄耋古稀之年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到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医护人员;从湖北、武汉当地医院的迎难而上到外省市医疗队的紧急驰援;从广大党员干部的守土尽责到联防联控的人民战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长城。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核力量,还是中国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障。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上下以伟大梦想精神为航标,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创新工作方式,发扬奋斗精神。疫情期间,脱贫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新的时代,中国人民正书写着中华民族精神新的篇章。

    (摘编自《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抗疫力量》)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强不息”激励我们要发愤图强,“厚德载物”告诉我们要仁厚宽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刚一柔,相得益彰,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B . “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基因,勇者受到道义的感召,会产生无畏的气概。 C . 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核力量,此次新冠疫情取得胜利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 D .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古人常以玉相比,以玉的切、磋琢、磨的过程来类比人们面对艰难环境时的修为和态度。
    2.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他把危机险境当作成就英勇人格的条件,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 B . 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不惧艰险、不惧牺牲、一无所惧的无畏气概。 C . 新冠肺炎疫情中义无反顾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勇者不惧”的大勇。 D . 材料三第二段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材料三第三段列举名言事例论证了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形成的过程。
    3. (3) 结合以上材料,请简要概述民族精神的意义。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 (2020高一上·娄底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静静的产院

    茹志鹃

    晚霞的颜色越来越深,越来越深,最后变成淡墨画似的几笔。公社产院外面的篱笆上,那些粉色的小花,也分不清朵数,形成模糊的一片,天色晚了。

    谭婶婶挑满了一缸水,连气都没有歇一口,就忙着给两个休养的产妇做饭。在她这样的年纪,有这一份精力,这是她觉得自豪的。

    在这里,在这所“跟医院差不多”的产院里,谭婶婶不但剪掉了发髻,她还学会了打针,打肌肉针、静脉针,学会了做产前检查,学会了量血压抽血、缝线、拆线。每每碰到一些小手术,请镇上医生来动手术的时候,她就从容容地做助手。对她的熟练沉着,医生也夸奖,甚至有的医生进一步要她自己学着动些小手术。谭婶婶笑笑,有些得意,同时这些医生把这产院要求得跟城里的医院一样,她又觉得好笑。谭婶婶对这一切都感到满意,不是没有道理的。

    锅里的水嘶嘶地响了,谭婶婶心里翻腾了一阵,就望着电灯,恨不得立时来一个产妇,她真想在电灯光下面接生,就像在镇上,在城里的医院里一样:产妇躺在洁白的产床上,躺在雪亮的灯光下……

    忽然啪的一声,电灯亮了,谭婶婶吓了一跳,回身一看,一个面孔黑黝黝的年轻姑娘,扛着行李,一手挟着一只氧气瓶,浑身热气腾腾地站在门口。

    “婶婶,你不认识我啦!”那姑娘笑眯眯地站着没动。

    “是二丫头!”谭婶婶跟二丫头的娘,还是做姑娘的时候就是好朋友,直到现在老姊妹俩还要好得很。

    “婶婶,我派到这里来工作了。”荷妹回身坐下,就要谭婶婶介绍些产院的情况。

    “其实,差不多的情况你也都知道。这产院负责附近两个大队的产妇。跟我一起工作的,还有一个周嫂嫂,现在她害喜(指妇女怀孕初期种种感觉不舒适的反应),回家休息去了。产院成立这两年里,我们一共接了三百五十六个宝宝,还都顺顺当当。”谭婶婶一说到这些问题,不由得话就多了。三百五十六个,这可不是容易的啊!这要担多少风险。特别是产院还没有条件自己动手术,很多情况就得当机立断。该请医生的就请医生,该送医院的就送医院,差一点点就会坏事,所以谭婶婶说到这里,特别加重了语气:

    “二丫头,这可是一副风火担子,担子不轻啊!两年里,我们没出过什么事情,大人小孩都是平平安安,一个人进来,两个人出去。产妇等小孩一落地,就躺在床上,不要她动一动了,烧,洗,煮,弄大人,弄小孩,都是我们来,到出院的时候,一个个都长得胖胖的……”谭婶婶滔滔不绝地说着,荷妹不停地点着头。

    “婶婶,这里有没有碰到过产妇不顺产的情况?”荷妹提问了。

    “怎么没有,风险也就在这些事上,一看苗头不对,就得赶紧给医院打电话来救护车。”

    “要是来不及呢?”

    “打电话请医生来!”

    “要是产妇产后发生变化呢?”

    “打电话嘛!”

    “婶婶,我们在哪里洗手呢?”荷妹忽然问。

    “洗手?”谭婶婶不明白为什么忽然问这个,“洗手当然在脸盆里洗。”回答以后,她又辨了辨这问话的味道,心里又是一个不快。

    “二丫头,这里不能和城里那些大医院比。”谭婶婶有些生气了,话也加重了分量。

    “对!”荷妹一点也没觉出话里的责备意味,径自推窗开门,向外面张望起来。“婶婶,可有了办法了!”荷妹眉飞色舞地跳进来了,“婶婶,我们自己可以做土造自来水。人家托儿所都用自来水洗手了,我们产院里更需要这个。我看过了,井不远,只要墙上打一个洞……”

    “荷妹,你刚来,还是看看再说吧!”说罢,谭婶婶就走进厨房,端消毒锅,封煤炉。

    第一次见面,谭婶婶对荷妹的印象不能说好,但是要说坏,她也说不出坏在哪里,就是觉得不顺眼,不入调。

    (选自《茹志鹃小说选》,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第二段交代了产院的工作人员谭婶婶精力很好,工作热情高,也写出了谭婶婶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 B . 医生夸奖谭婶婶,甚至有的医生进一步要她自己学着动些小手术,于是,她很期待在电灯下亲自动些小手术。 C . 谭婶婶给荷妹介绍产院共顺顺当当接了三百五十六个宝宝时,提到担风险,认为在产院工作是一副风火担子。 D . 小说虽然写的是农村产院里发生的小事,但是却充分地展现了谭婶婶丰富的思想情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取材以小见大,作者没有一味歌颂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而是通过叙写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表现普通人物的思想性格。 B . 小说开头描绘了一片静谧的晚景,晚霞,竹篱,野花,组成一幅淡墨画,紧扣标题的“静静”,寥寥几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 C . “径自推窗开门,向外面张望起来”“荷妹眉飞色舞地跳进来了”两句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了荷妹莽撞的性格。 D . 有些医生把谭婶婶工作的这个农村产院要求得跟城里的医院一样,对此谭婶婶觉得好笑,体现了谭婶婶思想有保守的一面。
    3. (3) 荷妹让谭婶婶介绍产院情况,谭婶婶在跟荷妹交流的过程中心理上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 (4) 现代作家、翻译家冰心在评价《静静的产院》时说:这个短篇小说,结构是谨严的,没有一点废笔。请结合小说内容对此进行探讨。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选自《孟子·离娄下》)

    1. (1) 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其横逆由是也 B . 入则无法家拂士 C . 则盍反其本矣 D . 兄弟妻子离散
    2. (2) 下列与例句“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其存心也

      A . 君子以礼存人 B . 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C . 以其无礼于晋 D .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3. (3) 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于禽兽又何难焉

      A . 暴见于王 B .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之观也 C . 见羽旄之美 D . 其待我以横逆
    4. (4) 下列加横线的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 然后知于安乐而死于忧患 B . 疏食饮水 C . 始可与《诗》已矣 D . 暴以好乐
    5. (5) 下列文学知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也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B . 《论语》由孔子编写,全书共20篇;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C . 《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D .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6. (6) 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

      ②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对雪

    【唐】高骈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题雪景二首(其一)

    【宋】曹勋

    雪满群山万类沉,幽人闭户寂无心。轻舟冲冷肯乘兴,情与剡溪寒意深。

    【注释】恶路歧:险恶的道路。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首诗都以“雪”作为直接描写的对象,分别用“对雪”和“题雪景”为题,情感不尽相同。 B . 高诗面对的雪景是一个渐变过程,而曹诗题写的雪景是一幅大雪覆盖群山的静态画面。 C . 高诗写景与议论结合,同时用“飞花”“琼枝”来比喻雪;而曹诗情景交融。 D . “高楼望”写登上高楼后遥望的雪景,“轻舟冲冷”写诗人乘舟在户外穿行所见之景。
    2. (2) 简要分析两首诗的情感意蕴。
五、情景默写
  • 5. (2023高一下·兰州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在《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秦、蜀之间的崇山峻岭只有鸟儿可以飞过的句子是“”。
    2. (2) 柳永在《望海潮》一词中用“”两句,描绘了钱塘江绿树环绕,波涛滚滚的壮观景象。
    3. (3) 李密《陈情表》中,用乌鸦反哺的典故写人应尽孝心的两句是“”。
六、选择类
  • 6. 下列句子中与“数见不鲜”的“数”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胜负之 , 存亡之理 B . 范增目项王 C .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 D . 吕师孟叔侄为逆
  • 7. (2023高一下·兰州月考) 下列选项中,不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夙遭闵凶     北冥有鱼           而谁与易之 B . 零丁孤苦     而征一国者         鼓瑟希 C . 知效一官     辩乎荣辱之境       夫子矢之曰 D . 常在床蓐     杀鸡为黍而食之     植其杖而芸
七、选择题组
  • 8. (2023高一下·兰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型城镇化是具有城乡一体、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 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根脉和生命力,城市文化建设则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软实力”的引领与支撑。在当前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与城市发展工作遇到了________的困境。随着近年来城镇化的加快,从大城市到小城镇,高楼大厦如________般拔地而起。人们发现,无论走到哪个城市,目光所及,全是大同小异的高楼群、玻璃墙、霓虹灯、宽马路、大广场,很多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反映城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屡遭破坏。(    )城市规划“朝令夕改”、规划公示与实施阶段不透明等现象比比皆是。公众________过低导致规划项目往往是政府、企业一头热,规划项目未能充分考虑城乡居民的生活、文化需求。此外,还有政府重速度、轻质量以及对GDP的盲目追求导致“一政府一规划”、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层出不穷。这其中既可能有政府部门因自身利益所做的________,也不乏商业利益驱使带来的过度建设、重复建设。

    1. (1)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是城乡一体、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 B . 新型城镇化是具有城乡一体、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和谐发展、生态宜居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C .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D . 新型城镇化是具有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前所未有      鳞次栉比      参与感        干扰 B . 亘古未有      雨后春笋       参与感       干预 C . 亘古未有      鳞次栉比      参与度        干扰 D . 前所未有      雨后春笋      参与度        干预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究其原因,古建筑的受伤与城市规划的不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 B . 作为一座城市的历史名片,为何会变得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格格不入? C . 我们的城市建设与古建筑保护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 D . 究其原因,大都是以发展为名。
八、材料作文
  • 9. (2023高一下·张掖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胸襟”“境界”“格局”是三个不同的词语。胸襟是指抱负、气量,也指心胸、心怀;境界是指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格局是指对事物的认知范围。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将这三个词语联系在一起,用来谈论关于待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

    请将上述三个词语结合起来,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