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3-05-17 浏览次数:24 类型:月考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2023高二下·乌兰浩特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隋唐以来,儒学的显赫地位已不复曾经,儒、道、佛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北宋时期的士大夫群体开始将思路转向佛教禅宗,他们不再试图创造崭新的学说和进行大的变动,而是以工具主义的价值观和实用理性的态度,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融入了佛禅哲理和道法哲学,以期弥补儒学空泛而脱离实际的弊陋,并有意无意地给北宋时期儒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佛禅哲学与儒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但在内心修为和哲学修养方面,佛禅强调内心的专注与超越、理性的思辨意识以及宏大的精神追求,这都是传统儒学所未曾达到的精神境界。北宋士大夫将这种佛禅哲理与传统儒学的道德观、秩序观结合起来,注重个人内心世界的道德信仰,并引申出与自然相一致的代表“心性义理”和宇宙本源的“天理”,传统儒学发生裂变,理学逐渐兴起。

    在北宋士大夫的众多理学成果中,苏洵、苏轼、苏辙的成果是丰富而影响深远的。他们是一个并行不悖的整体,却又各具特色。他们的思想虽然不如这一时代极具代表性和迸发力的范仲淹、王安石的观点那般夺人眼球,也不如司马光、程颢、程颐在与功利儒学派的论战中那般旗帜鲜明,却有其佛道熏染下的包容性与圆融性的色彩。其中,以蜀派苏轼为代表,其“蜀学”中儒、道、佛三者杂而相融,并用兼采的特点更是明显。

    在他们所处的大时代下,佛教禅宗已由晦涩含蓄趋于更世俗化,世人对禅宗的理解与接受程度极大的提高。幼年时的苏轼所受家庭教育依然是正统儒学,但苏家父子三人皆崇信佛教,其亲眷也大多信佛奉佛,佛学思想不可谓不潜移默化。长期的浸染加之与道潜、了元等诸僧人的交往,成年后的苏轼有了自觉、主动学习佛教义理的兴趣,并将之与其所耳濡目染的传统儒学对接。“乌台诗案”后,苏轼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与之相应的是,他对于儒学与佛道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借助佛禅纾解苦闷,试图从中寻找精神慰藉和解脱之法,佛老思想在苏轼的精神世界中开始占据上风,并由此形成自成一派的理学思想体系。

    纵观“三苏”的理学思想,广纳佛、道、法之长以充儒学,苏轼“蜀学”甚至被以“杂”字来评价。从整体上看,“三苏”理学仍以传统儒学为体,佛、道、法基于一种工具状态加入传统儒学思想体系中,未脱离既有的体用之别。其根本目的,仍是恢复、重建传统孔孟之学与道德秩序。

    相比之下,在坚持儒学为体的基础上,苏洵更偏法,功利色彩更重;而苏轼、苏辙则更为保守,苏轼受佛禅影响较大。父子三人虽大致皆可归于理学派,其法治思想却不完全一致,抑或倾向保守、遵循旧章,抑或主张依时势而变。但正因各自有所侧重,又有所承继、相互影响,才形成了一系列独树一帜的治理理念与法治思想。

    总而言之,融合了佛、道、法、儒的理学思想在他们的法律思维与观念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使他们的法治思想具有了更深厚的哲学基础和更强的实践性,也更具包容性。如对义利关系、礼刑关系、法与人情的关系等认知,既有异于教条、僵化的传统儒学的一面,也有对在传统儒学基础上发展出的理学主义的灵活变通的一面。

    (摘编自赵晓耕刘盈辛《“三苏”法治思想的渊源与影响》)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弥补儒学的弊陋并带给儒学前所未有的新发展,北宋士大夫群体开始将思路转向佛教禅宗。 B . 在北宋士大夫的众多思想成果中,范仲淹、王安石的思想观点极具代表性和迸发力,引人注意。 C . 北宋时佛教禅宗始由晦涩含蓄趋于更世俗化,人们对禅宗的理解与接受程度都有极大的改善。 D . “三苏”理学坚持以儒学为体,苏洵更偏法,注重功利;而苏轼、苏辙因受佛禅影响较大,更为保守。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先从传统儒学的裂变和新发展谈起,接着重点论述“三苏”受儒、道、佛影响的理学思想。 B . 文章第二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了“三苏”理学思想具有包容性与圆融性的色彩。 C . 文章结尾运用举例论证,说明“三苏”的法治思想受到了融合佛、道、法、儒的理学思想的影响。 D . 文章论述有所侧重,如在论述苏洵、苏轼、苏辙的理学成果时,较侧重于论述苏轼的思想体系。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佛禅在北宋时期得到发展,其在理性思辨意识、宏大精神追求等方面超越了传统儒学的精神境界。 B .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佛老思想始占据其思想上风,并由此形成其理学思想体系。 C . 苏轼与道潜、了元等诸僧人的交往,是他主动学习佛教义理并将之与传统儒学对接的主要原因。 D . “三苏”理学思想广纳佛、道、法之长以充儒学,其根本目的是恢复、重建传统孔孟之学与道德秩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2019年发生的新冠疫情,一直深刻影响着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在人类遭遇挑战和危机的时刻,口述历史的价值越发突显。口述历史不仅能够探访尘埃落定的历史事实,也可以记录尘埃乍起的社会现象与思潮。可以说,如今口述历史的作用早已超出了记录历史这一传统范畴,而是承载着机构、团体、地域、民族甚至是国家的精神建构、文化塑造与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丁俊杰表示,“把(口述历史)这件事情做好,不仅关乎自己,实际上也关乎我们这个社会,关乎我们这个民族,(这是一件)利国利民,尤其对民族发展有利的事情。”

    (《口述历史国际周2021:口述历史,连接过去与未来》)

    材料二:

    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就是通过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

    进一步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讲,口述历史首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以往的历史学论著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口述历史不仅以现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口述历史的载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多样化。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步,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此外,口述历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实际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说明了口述历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这反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主题。

    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历史上有许多事件,由于各方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记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对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头凭证。

    (摘编自赵彬彬、张慧峰《以口述历史形式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三:

    许多人对“口述历史是否值得相信”这一问题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源于诸多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和细化口述历史的研究过程。

    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尽管他们亲身参与到了事件的进程中,但也犹如盲人摸象一般,容易将他们看到或经历过的视为历史事实的全部,事实上谁都没有把握说自己可以掌握历史完整的真相。很多口述访谈的被访者以普通平民居多,他们的文化知识有限。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因此,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且单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也是单一而有限的。尤其是在交通闭塞、通信初步发展的时期,普通民众能够接收到信息的渠道只有报纸、广播或电报,更遑论那些只能够通过信件才可以勉强进行信息交换的古老年代。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

    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是有限且具有选择性的。经历过相同历史事件的人,如果在这个事件中他们所记忆的片段是相同或相似的,那么这段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但是,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之处,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访谈者在获得口述史的过程中占领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在前期的筹备、实际的访谈过程,还是后期的资料整理,访谈者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段口述史的成功与否。以前的口述史大多是由访谈者在访谈过程中及时进行笔录,但难免会出现记漏或记错的情况。如今的口述访谈则可以借助更多的记录工具,如录音笔、摄像机等设备,从而更加准确而完整地记录下口述内容。

    对于访谈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量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在访谈过程中因为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从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

    (摘编自黄心怡《借用新闻访谈技巧提升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实践探析》)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口述历史作为一种全新的形式,仍然存在很多环节需要加以完善。但电子音像等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它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B . 口述历史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但它主要是通过收集和使用普通人口述的史料来研究历史,与那些历史学论著有很大不同。 C . 口述历史既能够探访记录历史,又能够记录现实,随着社会的发展,价值越发丰富,对个人、社会、国家、民族均有深远影响。 D . 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些历史事件的文字资料因形势特殊等原因而不能留下来,要了解真相就应该对相关人员做口头调查。
    2. (2)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
      A . 雷蒙·阿隆《历史哲学》:“历史总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提供范例,评价过去。” B . 布罗代尔说:“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 C . 胡也频认为:“历史永远是陈旧的,新的生活不能把历史作为根据。” D . 科林伍德《自传》:“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
    3. (3) 请结合材料分析,影响口述历史真实度的因素有哪些。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留一饼

    赵登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牛是个卖饼的。

    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写着“留一饼”三个大字。幌子的左边,有一棵大桂花树,它到底活了多少年,没人能说得清,总之没五个汉子是别想抱住它的腰。桂花树底下,摆着张椅子,老牛没事就躺在椅子上摇着蒲扇,吹着风。

    老牛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执。就拿这卖饼来说,十多年了,每天只做200个,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

    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气的,是老牛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装进袋子,说一句:“不卖了。”

    关于老牛为啥留一饼,有人说那是老牛的秘方,得留一饼揉碎在明天的面团里,还有人说那是老牛留给自己吃的。

    “留一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

    老牛刚开始卖饼时,生意并不好,店铺在街末,铺前又有大树挡着。可是老牛仍然坚持每天做200个饼,卖不完的亲自送给街上的乞丐。

    和平街的张老爷是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连当官的都敬他三分。这一天张老爷过生日,许多卖吃的、卖喝的店铺,纷纷关了门,给张老爷贺寿去了。老牛不去,“管他张老爷还是赵老爷,他过他的寿,我卖我的饼。”

    别的铺子关了门,那些卖力气的汉子找不着填饱肚子的地,只得远走几步到老牛的铺子里。没一会儿,竟然排起了长队。

    饼快卖完时,来了个白净男人,他从队伍后面插了过来,摸出一两银子,往老牛桌上一掷:“两个饼,快点。”

    老牛像是没听见,继续笑着装饼,笑着收银子。白净男人猛地一拍桌,银子跳得大拇指那么高:“老头,你聋吗?”

    老牛没瞧白净男人一眼:“饼不多了,现在到后面排队说不定还能吃上一口。”

    白净男人伸出手,一巴掌拍向老牛,却被一个拿折扇的男人一把挡住。折扇男人堆着笑脸:“我们这就去排队。”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

    白净男人顿时来了气,“知道我家公子是谁吗?你……”折扇男人瞪了白净男人一眼,“好,我们明天再来。”

    第二天一大早,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离开了。

    折扇男人走了快一个月时,有人敲锣打鼓送来一块牌匾。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男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

    就在宝庆人都听说了这事,来看康亲王亲笔题的字时,老牛铺子前的牌匾却不见了。宝庆人问他,他指指铺子里的一个角落:“在那呢!”

    让老牛扬名的倒不是他的饼,也不是康亲王题的字,而是宝庆城人人都在传老牛要被杀头。你想想,把亲王题的字丢在犄角里,杀十次头恐怕都不够。

    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

    可是,一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老牛的头还长在脖子上,还悠闲地在桂花树底下摇着蒲扇。

    年到古稀的老牛,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问起老牛做饼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

    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了。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牛性格固执的特点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对此明显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这与小说要表现的主题是吻合的。 B . 老牛敢将匾额扔在角落里,主要是因为通过卖饼一事,他已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并不担心会有性命之忧。 C . “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一句,表面上说的是饼的特点,实质上道出了老牛自身的性格特点与人生追求。 D . 老牛作为一个卖饼者,从中参透人生,将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为人处世很好地融为一体,也赢得了人们的认同与尊重。
    2. (2) 小说中老牛饼艺的高超主要是采用哪一种手法来体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3. (3) 小说的题目“留一饼”有哪些内涵?
四、文言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绍兴三十二年,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乾道六年,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滁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拜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乃复奏疏曰:“军政之敝,统率不一,差出占破,略无已时。乞依福建左翼例,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止拨属公府、枢密院,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诏委以规画。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 , 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祐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

    1. (1) 下列对文章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B . 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C . 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D . 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和课文中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辟”的意思是征召,与《张衡传》中“连辟公府不就”的“辟”含义相同。 B . 长短句,是词的很多种称呼中的一种。词产生并盛行于宋代,其中词牌与词的格式、节奏、声律等有关,词名(题目)则与词的内容有关。 C . 关于古代社会出使的礼仪:《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涉及的出使礼仪有斋戒、九宾(古代举行大典时所用的极隆重的礼仪,指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递上国书等。 D . 持节,节即旄节,是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臣奉命出使时,一般都会执符节以为凭证。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辛弃疾施政宽缓,关爱百姓。在滁州任职时,面对滁州因战火而破败的景况,他放宽并减轻赋税,招抚逃难的流民,训练民兵,建议军队屯田。 B . 辛弃疾颇通军事,建言献策。他对军政之弊端有独到见解,认为应该仿照福建左翼军的例子,创建一支专门由帅臣节制调度的军队来威慑夷獠。 C . 辛弃疾品性刚直,善于谋划。枢密院中某些人阻挠他建立飞虎军,他不为所动,这些人最终没有夺走他的权力,在他的谋划之下,飞虎军建成。 D . 辛弃疾结交名士,重情重义。他曾经和朱熹一同游武夷山,朱熹去世后,门生朋友没有来送葬的,但辛弃疾却作祭文哭祭朱熹以表达哀伤之情。
    4. (4) 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①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拜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

      ②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 5.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谒半山祠

    叶绍翁

    归去田畴问老农,力行新法竟何功。

    已知供佛追前过,尚惜修书谢数公。

    塑像难陪夫子壁,古祠谁访觉王宫【注】

    都来二百年间事,燕麦戎葵几度风。

    【注】觉王宫:觉王就是佛的别称,觉王宫就是供奉有佛像的宫庙。此处指在半山祠中不仅供奉着已逝的先贤本人,也供奉有其他佛像和贤人。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本诗首联的信息可以推知,作者去拜谒的半山祠中供奉的是北宋名相、力主新法的王安石。 B . “竟何功”表明王安石极力推行的变法并没有彻底改变农民的生活现状,最终没有什么功用。 C . 尾联作者感叹算来变法也就是这两百年间的事儿,如今祠堂杂草丛生,世易时移,物是人非。 D . 全诗叙议结合,作者将个人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对历史人物的臧否蕴含其间,态度颇为鲜明。
    2. (2) 作者对半山祠中所供奉之人持肯定还是否定的态度?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
  • 6. (2022高二下·东兴月考) 补写出下面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 (1)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以美人衬托周瑜的英姿勃发;再写“”,以曹操军队的惨败衬托周瑜的军事才能。
    2. (2)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涉及四种植物的两句是:“”。
    3. (3)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同时通过夸张手法极为新颖传神地描摹出塞外的严寒。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泛舟绿溪,乘风打太极;素袍斗笠,仗剑走天涯;到草原牧场,化身格萨尔王;身披红斗篷,策马驰骋雪原……最近一段时间,四川、湖北、新疆等多地的文旅局局长们,________地为家乡代言、为旅游助力,不少人也成为“网红局长”,可谓“火出了圈”。

    对于文旅局长从办公室到镜头前的“躬身入局”,________:认为接地气的有之,认为有创意的有之,认为真代言的有之——当然,质疑质量不高、扮相不好、身份不妥的也有之。这些声音,在网上网下成为了一股潮流,值得从中汲取经验。________的是,经由“网红局长”们介绍的地方,知名度大增、好感度提升,________,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困境。从这个角度看,文旅局长的“出圈”,是一种充满创新意识的探索和尝试,不妨给予更多包容与鼓励。

    1. (1) 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B . 我可以告诉你们——可是随它去吧。 C . 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D . 我方才也说了——他拥有大批粪土。
    3. (3) 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A . 他是上流社会的指南针,因为在他身上可以找到一个绅士所应有的品质的总汇。 B . 一头畜生要是做了一群畜生的主子,就有资格把食槽搬到国王的席上来了。 C . 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 D .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
  • 8. (2023高二下·泸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碳达峰”“碳中和”是当下热度很高的议题。大气温室气体的3大元凶中,二氧化碳由于在大气中的含量高,最先得到关注。其实,        , 当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比工业化之前增加了约50%,而甲烷增加了2倍。同时,甲烷还能与大气污染物如氟利昂等发生反应,产生其他温室气体,造成增温效应的叠加。更严重、更复杂且无法回避的一个矛盾是,作为还原态的甲烷,经过燃烧等化学反应后,会转化为二氧化碳。也就是说,甲烷的出现本身是一种“碳源”,其转化后,        。例如,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被认为是固碳的功臣——通过藻类、植物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生态功效显著。然而,据估算,湿地(不含稻田)甲烷的年释放量大约相当于全球甲烷释放量的四分之一。如果忽略还原态的甲烷,“碳中和”讨论只在二氧化碳圈里打转,并以这个视野推导实现“碳中和”的顶层设计和施工图,落实再坚决,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和文中“地球之肾”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B . 连峰去天不盈尺 , 古松倒挂倚绝壁。 C .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D .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五、写作题
  • 9. (2023高二上·成都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荀子: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韩愈: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③习近平:  “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围绕“如何成长”,结合自身感悟和思考,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