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月...

更新时间:2023-05-31 浏览次数:22 类型:月考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是中国儒道文化精神的两大基石。“道”与“仁”虽然考察问题的逻辑起点不同,具体方法不同,但是所彰显的社会价值观则基本相同。

    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又是现象存在的本体。

    道,表现在价值原则上是“上善”。上善,就是至善的道德。万物中,水最能体现道德之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表现在社会行为上是“无为”。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像水那样为而无为。社会行为的核心是“治国治身”。治国顺乎民性,修养生息。治身以学养性,行循自然。

    道,表现在主体性情上是“复性”。复性,就是回归于本然之性,本然之性至真至纯,是圣人道德境界的标志。出乎本性的道德是“上德”,迫于外在规范的道德则是“下德”。

    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又是社会伦理秩序的规范。

    仁,必须形之于“德”。仁,是心性修养的一种抽象存在,必须以道德的形式具体呈现出来。所以,孔子既将仁作为人生矢志不渝追求的道德目标,又将仁作为人生修养的道德品质,其核心是“爱人”“济众”。仁与德,必须表现在博爱与正己之间。

    仁,必须导之于“礼”。自由追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秩序建构是社会存在的必然前提。孔子既强调“克己复礼”,自觉遵守秩序;也热爱生命自由,在不越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享受自由人生。仁与礼,必须落实于自由与规范之间。

    仁,必须成之于“行”。“仁”是君子精神世界的支点,但必须落实到人生行为之中,才能彰显其意义。孔子将君子之道概括为“不忧”“不惑”“不惧”,并强调唯有仁者、智者、勇者才能做到。仁与行,必须落实于精神与生活之间。

    综上所论,“道”和“仁”都立足于救世,因而构成辩证性关联。老子论“道”,强调人性的本然状态;孔子论“仁”,强调社会的应然状态。在理论逻辑上,老子从道德人心的角度、企图救赎异化的人性:孔子从伦理教化的角度,企图重构崩溃的秩序。二者构成理论上的互补关系,价值观上的辩证性关联。

    (选自光明日报《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有着悠久的知识分子传统,可以在儒道文化中找到根源。儒家知识分子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中坚力量,儒家传统文化深刻地形塑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给他们的性格特征、价值理念、精神人格等打上了难以磨灭的烙印。具体来讲,儒家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鲜明特征。

    一是对“道”的追求和担当;二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就是“治国平天下”;三是儒家知识分子对自我修养的极端重视。

    以上可以说是儒家知识分子身份认同上的正能量,但是儒家文化也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最主要的是根深蒂固的忠君硕圣意识使知识分子很容易成为权势的奴婢,丧失宝贵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孔子所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奠定了儒家士人忠君的理念,君王如果不行仁政,士人臣子只能劝诫、谏言,无论如何不能有不忠之心。

    如果说儒家思想使中国传统士人成为立法者和合作者,那么道家思想则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带有更多的避世者和逍遥者的色彩。

    首先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使士人在不得志之时可以避世者自居。从积极的一方面说,“无为”的思想使传统士人在仕途不顺之时能够以退为进,韬光养晦,不急不躁,不气不馁,以辩证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面对逆境和挫折。但是另一方面,道家的“无为”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小觑。道家浓厚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使中国知识分子很容易染上“软骨病”和“人格分裂症”。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审美自由人格的塑造。与儒家重视社会伦理不同,道家更重视自然审美人格的塑造,引导人们在自然山水之间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挣脱世俗名利的羁绊,不在意他人的评判,不在意种种世俗价值观念对人的规定和束缚,回归自然的本性,才能达到无拘无束的心灵自由。

    道家对审美自由境界的追求影响了无数在儒家仕途上艰难前行的士人,从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到钟情山水的谢灵运,从旷达超然的苏东坡到一心报国的陆放翁,道家思想成为儒家最好的补充,为士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庙堂与山水之间、入仕与隐逸之间的挣扎和苦闷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使他们获得了心灵的平衡和慰藉,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分裂的人格”弥合起来。

    (选自人民网《儒道传统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虽然考察问题的逻辑起点和具体方法不同,但二者立足点相同,因此构成辩证性关联。 B . 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二者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影响均利弊共存。 C . 儒家思想易使知识分子成为权势的奴婢,丧失宝贵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导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成为避世者和逍遥者。 D . 儒家重视社会伦理,道家更重视自然审美人格的塑造,引导人们在自然山水之间回归自然的本性,达到心灵自由。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儒道文化二者的关系,不过材料二论述的重心在于强调儒道文化对知识分子的负面影响。 B . 道,表现为“上善”“无为”“复性”,强调人性的本然状态和对“道”的追求和担当,企图救赎异化的人性。 C . 仁,形之于“德”,导之于“礼”,成之于“行”,强调社会的应然状态,企图重构崩溃的秩序,并平和面对逆境。 D . 儒道互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古往今来士人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庙堂与山水之间的矛盾与纠结,安抚了他们的心灵。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语句能诠释“儒道融合”的一项是(   )
      A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B .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C .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D .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4. (4) 作为当代知识青年,你认为应该如何从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中汲取营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 (2020高一上·海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跑龙套

    (沈从文)

        ①近年来,社会上各处都把“专家”名称特别提出,表示尊重。我为避免滥竽充数的误会,常自称是个“跑龙套”角色。我欢喜这个名分,除略带自嘲,还感到它庄严的一面。因为循名求实,新的国家有许多部门许多事情,属于特殊技术性的,固然要靠专家才能解决。可是此外还有更多近于杂务的事情,还待跑龙套的人去热心参与才可望把工作推进或改善。一个跑龙套角色,他的待遇远不如专家,他的工作却可能比专家还麻烦些、沉重些。

        ②跑龙套在戏台上像是个无固定任务角色,姓名通常不上海报,虽然每一出戏文中大将或寨主出场,他都得前台露面打几个转,而且要严肃认真,不言不笑,凡事照规矩行动,随后才笔直恭敬地分站两旁,等待主角出场。看戏的常不把这种角色放在眼里,记在心上,他自己一举一动可不儿戏。到作战时,他虽然也可持刀弄棒,在台上砍杀一阵,腰腿劲实本领好的,还可在前台连翻几个旋风跟斗,或来个鲤鱼打挺,鹞子翻身,赢得台下观众连串掌声。不过戏剧照规矩安排,到头来终究得让元帅寨主一个一个当场放翻!

        ③跑龙套另外还得有一份本事,即永远是配角的配角,却各样都得懂,一切看前台需要,可以备数补缺,才不至于使得本戏提调临时手脚忙乱。一般要求一个戏剧主角,固然必需声容并茂,才能吸引观众,而对于配角唱做失格走板,也不轻易放过。一个好的跑龙套角色,从全局看,作用值得重估。

        ④京戏必用耳听,有个故事可以作例:清末民初有那么一个真懂艺术的戏迷,听谭老板的戏时,不问寒暑,每戏必到,但座位远近却因戏而不同。到老谭戏一落腔,就把预先藏在袖子里两个小小棉花球,谨谨慎慎取出来,塞住耳朵,屏声静气,躬身退席。用意是把老谭那点味儿好好保留在大脑中,免得被下场锣鼓人声冲淡!这才真正是老谭难得的知音,演员听众各有千秋!

        ⑤故事虽极生动,我还是觉得这对当前今后京戏的提高和改进,并无什么好影响。因为老谭不世出,这种观众也不易培养。至于一般观众,到戏园子来,大致还是准备眼耳并用,不能如老内行有修养。对于个人在台边一唱半天的某种剧目,即或唱工再好,也不免令人起疲乏感。何况有时还腔调平凡陈腐。最不上劲的,是某种名角的新腔。通常是一个人摇着头满得意的唱下去,曼声长引,转腔换调时,逼得喉咙紧紧的,上气不接下气,好像孩子比赛似的,看谁气长谁就算本事高明。他本人除了唱也似乎无戏可做,手足身段都是静止的,台上一大群跑龙套,更是无戏可做,多站在那里睡意蒙眬的打盹,只让主角一人拼命。这种单调唱辞的延长,和沉闷的空气的感染,使得观众中不可免也逐渐有梦周公势。这种感染催眠情形,是观众对艺术的无知,还是台上的表演过于沉闷单调,似乎值得商讨。

        ⑥京戏中有很多好戏,其中一部分过于重视主角唱做,忽略助手作用。近年来地方戏到京演出,几乎得到了普遍的成功。地方戏不同于京戏,主要就是凡上台的生旦净丑,身分虽不相同,都有戏可做。这是中国戏剧真正老规矩,从元明杂剧本子上也可看得出来。虽属纯粹配角,也要让他适当发挥作用,共同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有删改)

    1. (1) 依据下列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①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②各有各的存在价值;各有所长;各有特色。

    2. (2) ①自然段中,作者常称自己是个“跑龙套”角色的原因是什么?
    3. (3) 请根据①和③自然段的内容,概括“跑龙套”的重要性。
    4. (4) 根据②自然段,概括“跑龙套”者的特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无固定任务,姓名通常不上海报。 B . 不喜言笑,持刀弄棒。 C . 凡事按照规矩行动。 D . 基本功较为扎实。
    5. (5) 为什么④自然段中的故事对当前今后京戏的提高和改进,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6. (6) 作者表面上是谈京戏中“跑龙套”的问题,实际上是认为我们的社会应该在重视发挥专家作用的同时,重视的作用。
    7. (7) ⑥自然段中,作者所说的“地方戏不同于京戏”具体指什么?
    8. (8)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本文运用文化典故,不仅给文章增添了许多文化气息,而且也显示了作者丰富的京戏知识。 B . 本文作者在文章中的议论,幽默中略带点自嘲,比如在文章的开头作者称自己是“跑龙套”的,就具有调侃的味道。 C . 本文对于京戏的描述非常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文章还具有一定的批判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京戏。 D . 本文围绕京戏展开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跑龙套”者的基本观点以及看法。
    9. (9) 对本文文体的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散文 B . 记叙文 C . 小说 D . 说明文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请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魏有隐士曰侯赢,华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围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 , 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之。"公子引牟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牟。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甜,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赢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率骑,自迎赢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 , 今公子故过之。然赢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居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B .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黎十余年/ C .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D .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公子,文中对诸侯儿子的称谓。信陵君魏无忌是“战国四公子”之一。 B . “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与“吾尝终日而思矣”(《荀子·劝学》)中“而”字用法不同。 C . 春秋战国时一般以左为尊位,后以虚左指留着尊位以待贤者。古代官员左迁意味着官职晋升。 D . “愿枉车骑过之”“不宜有所过”两句中“过”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信陵君礼贤下士,无论士人有无才能或无论才能大小,他都谦恭地按照礼节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 B . 侯赢为了观察、考验信陵君,故意表现得很没有礼节。他毫不谦让地径直坐上信陵君的车,让信陵君绕道陪自己去看望朱亥。 C . 把侯赢接到家后,信陵君向魏国的将相、宗室等宾客一一介绍侯赢,并到侯赢面前祝酒,最后又拜侯赢为上等宾客。 D . 在侯赢看来,朱亥其实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但因一般人不了解他,所以朱亥埋没在屠户中间,侯赢再三建议信陵君去请朱亥。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②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岁(节选)

    苏轼

    东邻酒初熟,西舍彘亦肥。

    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

    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注】选诗是苏轼写于嘉柘七年(1062)冬末的组诗《馈岁》《别岁》《守岁》中的一部分。组诗的原题为:“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二两句运用互文手法,通过对东邻西舍酒熟肉肥的正面描写,来突出浓厚的新年氛围。 B . 三四两句中,“一日欢”与“穷年悲”对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喜变化,情感细腻,令人动容。 C . 组诗虽是诗人因为在外做官,过年时思念故乡和亲人不得归而作,但其主旨却远不止于此。 D . 选诗虽然语言平易,但画面感强;虽然情感充沛,但表达含蓄;虽写吃喝小事,但富有哲理。
    2. (2) 请简要赏析选诗最后四句。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舟,在古诗中是常用的意象。《登岳阳楼》(杜甫)、《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中都有“舟”的诗句,分别是“”“”。
    2. (2) 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吊古伤今,指出面对六朝灭亡史实,不以此为鉴,凭高对此,枉自感叹“”。
    3. (3) 古典散文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包含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结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指出秦人来不及为自己悲哀,后人为他们悲哀,但是如果“”。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如果帝王“”,那么德行就不能保持深厚,性情就不能控制欲望,如同砍断树根来求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水流得远。
六、选择 简答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日出日落里,历代村民们炙肤皲足,埋沙培土,引水灌溉,施肥汗地,硬生生把一个贫瘠荒芜的沙洲,演化成      花团锦簇的绿洲。于是,绿洲有了一个惬意的名头:太阳岛。

    白雪消融那几天,土地被锄头和犁耙,整理成一垄垄、一畦畦,好像一幅精心雕琢的美术作品,赏心悦目。风起处,寒冬支离破碎的声音      。春雨,便在风信里,     。再一阵风吹过,生命破土而出,芽黄才露尖尖角,遥看成茵近却无。

    当我被风挟裹着,再次登上太阳岛的时候,这几年牵挂的疼痛多少有了一些慰藉。一阵风来,眼前就是一帧不可方物的农耕图景。春风里的播种扬花,夏季里的瓜果飘香,秋天里的稻田流金,冬日里的橘园溢彩,好似一幅幅缤纷的锦缎。

    在这个也是冬天、也是春天的时候,我听到了风儿掠过太阳岛的叨叨絮语,还有种子破土而出的声音!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试问谁不想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呢?特别是考试将近,如果考生只要吃下一块“记忆面包”,便可不费吹灰之力记住难背的课文、难懂的公式、难记的单词,那可真是一大妙事。那么,如何才能拥有记忆力超群的“天才大脑”呢?

          , 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类似于知觉加工,只能保持极短的时间,大部分信息在这一阶段快速“流逝”。少部分信息得到注意而进入短时记忆,可以保持几分钟,并且指导大脑决策。随后其中一些重要的短时记忆被进一步加工,转化为长时记忆,可保持几天甚至几十年。

    掌握最佳记忆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记忆的效率,人在一天和一生中都存在最佳记忆阶段。记忆的最佳年龄是青少年时期,此时的记忆速度最快;       , 记忆速度虽有所下降,提取信息的能力却更强,也会转变为另一个优势。而一天中的最佳记忆时间却因人而异:有的人习惯于规律作息,记忆效率在上午八九点钟最高;有的人习惯于挑灯夜战,到了夜间思维才活跃兴奋。“一日之计在于晨”不见得人人适用,若是你能找到自己的最佳记忆时间 , 就能事半功倍。

    1. (1)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B .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C .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D . 请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七、材料作文
  • 8. (2022高一下·杭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再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等。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