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3-05-15 浏览次数:80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共33分)
  • 1. 规范书写:请用楷书将以下内容抄在横线上,行款整齐,力求美观。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习近平

  • 2. 看拼音,写词语。

    近期“甲流”盛行,患病的学生增多。如果病毒qīn xí,不能dān ge病情,要及时就医。同时,做好yù fáng措施,工作要细致,bì miǎn形势变得yán jùn

  • 3. 下列词语读音正确的是(    )
    A . 徘徊(huí)    吓唬(hú)    菱角(líng)    萦系(yíng) B . 坚劲(jìn)    火炽(chì)    掺和(cān)    吞噬(shí) C . 燕山(yān)    野蛮(mán)    汤匙(chí)    商业簿(bù) D . 蒙古(méng)    薄雾(báo)   褴褛(lǎn)    哪吒(chā)
  • 4.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书藉    栖息    通宵    截然    B . 惆怅    喜讯    倾复    焉知非福 C . 葬礼    藤蔓    沸腾    寂寞    D . 叹息    富欲    抛弃    翻箱倒柜
  • 5. 下列句子横线处填入哪个词语最合适?(    )

    在2022年第二十四届北京冬奥会上,中国代表队________,位列所有参赛国家与代表队的第三名。

    A . 喜获金牌 B . 斩获佳绩 C . 摘得桂冠 D . 拔得头筹
  • 6. 下列句子加点部分的特点有一项不同类, 这项是(    )
    A . 镇上的人排着队来到撒切尔法官家,搂着两个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泪水如雨,洒了一地。 B . 大虫蹿了出来,大吼了一声,山岗都抖了三抖 C . 飞流直下三千尺 , 疑是银河落九天。 D . 我依偎在母亲怀里,过了好长时间才睁开眼睛。
  • 7. 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万水千山只等闲    烈火焚烧若等闲    B . 纤纤擢手    味平生 C . 戴嵩画牛    湖阴先生壁    D . 哉乎鼓琴    多多益
  • 8. 下列关于阅读名著的方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有些名著读起来比较难,我们要让自己沉下心来读,阅读越有味。 B . 读名著时,先了解名著的写作背景,能帮助我们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价值。如果能做一些读书笔记,收获就更大了。 C . 阅读名著时,遇到人物关系比较复杂的情况,可以画一个人物图谱,以便阅读时随时查阅。 D . 交流读书心得时,如果自己的看法和多数人都不同,就要改变自己的看法。
  • 9. 下列句子中抒发情感的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B .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C . 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D . 今天的天空依旧那么蓝,可是蓝得苍白;小草依旧那么绿,可是绿得刺眼。
  • 10. 下列诗句中的事物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
    A .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两句诗借梅花表达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B .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诗借马表达了自己想要建功立业的愿望。 C .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两句诗借竹子表达诗人坚贞不屈、清白的品格。 D .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两句诗借傲霜菊枝表达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
  • 11. 下列对名著情节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凭自己勇往直前的精神和辛勤的劳动,成就了一段传奇。 B . 《骑鹅旅行记》的作者是瑞士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书中介绍了大量的地理概况、风土人情及历史知识。 C . 《爱丽丝漫游奇境》的主人公爱丽丝掉进兔子洞后,开启了一段如梦如幻的旅程。 D . 《汤姆·索亚历险记》刻画了一个热爱自由、喜欢冒险,又有点虚荣心的男孩。
  •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罪行滔天的犯罪分子最终将执行死刑,真是死得其所 B . “直播带货”是目前非常火的一种线上销售模式,许多年轻人被此吸引,跃跃欲试 C .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有多实践我们才能知道事物真正的规律。 D . “嫦娥”探月,“蛟龙”入海、“北斗”组网……我国重大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地涌现。
  • 13. 根据提示写句子。
    1. (1) 书中有志向,如“,任尔东西南北风”;古语有智慧,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展望未来的学习生活,我最想用《长歌行》中的“”来勉励自己。
    2. (2)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默默时,便从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二、阅读理解(共37分)
  • 14. 对比阅读。

    【文段一】

    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 , 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节选自史铁生 《那个星期天》

    【文段二】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节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有删改

    【文段三】

    我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有删改

    1. (1) 文段一中描写了“我”做的四件事情,请补充下图。

    2. (2) 下列对“空空落落”一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是“我”那时失落心境的一种体现。 B . 写出了“我等待母亲买菜回来时内心的状态。 C . 这是对院子的环境描写,仅仅写出了院子的冷清。
    3. (3) 对比阅读三个文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段一描写“我”盼着母亲能带“我”出去走走;文段二描写母亲盼着“我”能跟她出去走走;文段三描写的是我终于明白母亲不会再来园中找“我”了。 B . 文段一二都通过具体的事例表达了人彻一种真实的情感, 文段三通过情景交融的写法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C . 文段一主要通过动作的描写和内心的刻画表达情感,而文段二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达情感,文段三主要是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情感。 D . 都描写了人物心情的变化,文段一中“我”的心情由焦急转为兴奋,文段二中母亲的心情由不安转为欣喜,文段三中我的心情始终是悲痛的。
    4. (4) 文段一的画线句子描写了“我”看电影画报时展开的想象。文段二中,母亲因“我”答应她可以外出走走而欣喜,请根据文段一的句式补充下面的句子。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想象儿子来到北海公园闭目凝神的样子,想象;想象

  • 15. 联读老舍。

    【材料一】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节选自老舍《北京的春节》

    【材料二】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

    各种各样的水果上市了。葡萄、梨、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闻着就微微的有些醉意了!

    在街上的“香艳的”果摊中间,还有很多个兔儿爷摊子,一层层地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玩兔儿爷给千千万万的儿童带来快乐。当然,孩子们还会拉扯着父母吃月饼,赏月亮。

    同时,北平人会给亲友们送节礼。大家都会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

    ——节选自老舍《北平的中秋》,有改动

    【材料三】

    北京的端午节是要多么美丽呢?铺户和人家的门上,插上一束两束的香艾,横框上贴上黄纸的神符,或是红色的判官。路旁果摊上摆着半红的杏儿,染红了嘴的小桃,虽然不好吃,可是看着多么美。

    ——节选自老舍 《端午》

    1. (1) 结合材料一,下列有关“除夕”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人们都在欢庆除夕,除夕是那么红火热闹。 B . 人们非常重视除夕夜,除夕夜饱含着浓浓的亲情。 C . 除夕并没有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描写得很简单。 D . 除夕“守岁”既有珍惜光阴,又有祈求父母延寿的意思。
    2. (2) 请细读材料二,把北平中秋的习俗补充完整并体会。

      中秋:——————送节礼。其中,详写的习俗是。详写的好处是

    3. (3) 三则材料都描写了北京传统佳节的一些习俗,除了这一点,你还发现了其他相同之处吗?请对以下说法进行判断,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都按时间顺序描写了北京传统佳节的一些风俗。

      ②都表达了作者对北京风土人情独特的情感体验。

      ③都反映出普通老百姓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4. (4) 三则材料,我们都感受到老舍的语言特色,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语言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    B . 语言尖锐犀利,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C . 语言通俗易懂,且耐人寻味。    D . 语言精准简练,让人倍感亲切与自然。
  • 16. 百年奋斗历程。

    【材料一】

    ①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②“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③“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节选自《十六年前的回忆》

    【材料二】

    皖南事变后,叶挺即被囚禁在上饶集中营。关他的那间囚室既黑暗,又潮湿,冰凉的地上,铺着几把发霉的稻草,上面尽是臭虫和跳蚤,让他受尽了折磨。为了诱骗叶挺投降,国民党挖空了心思……

    叶挺手拍桌子,勃然大怒道:“无耻,你们制造皖南事变,陷害新四军,破坏抗日,该是你们向人民认罪才对。”叶挺光明磊落,大义凛然,句句话如同利剑刺得敌人瞠目结舌。后来蒋介石亲自出马,劝叶挺投降,被叶挺严词拒绝。

    ——节选自《热血铸就的囚歌》

    【材料三】

    ①吉鸿昌同志是共产党员。在党的领导下,他坚决抗日,尽力为党工作。

    ②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你说怎么办呢?”特务们有些害怕了。他坚定地说:“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③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节选《死也不倒下》,有改动

    1. (1) 在阅读材料时,我会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开展分享会。

      ①读了材料一,画线的句子是对父亲的外貌与描写,句中加点的语句,让人体会到

      ②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③读了材料三,我关注到了吉鸿昌在刑场上的场面描写,我感受到

    2. (2) 结合内容,请对以下说法进行判断,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材料一中提到的这个力量,就是李大钊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②材料三中,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是因为他想显摆自己的身份,凸显他的与众不同。

      ③材料二中,叶挺一开始的拒绝,到后来蒋介石亲自出马,劝叶挺投降,叶挺欣然接受。

      ④三则材料都关注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现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 (3) 阅读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大钊、叶挺、吉鸿昌等这些革命人士,都有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B . 材料一中,李大钊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始终坚信革命会有胜利的一天。 C . 材料二中,叶挺的拍桌子、勃然大怒等词语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叶挺对敌人的愤怒,同时又能突出叶挺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D . 材料三中,吉鸿昌那“死也不倒下”的形象,只是他个人的英雄主义,为了突出他自己的勇敢。
    4. (4)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请选择一位你心中的“最美英雄”,照样子给他(她)写写颁奖词!

      明明:我想把“最美英雄”的荣誉颁给吉鸿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他是一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民族英雄。

      我想把“最美英雄”的荣誉颁给

三、习作表达(共30分)
  • 17. 历代文人,革命英雄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可曾记得,面对困难,你选择“坚持”了吗?面对失败,你选择“坚强”了吗?面对真情,你选择“珍惜”了吗?……

    请你以“选择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叙述真实的经历,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②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如果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情感有所变化,也要把情感的变化写清楚。③不少于45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