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3-05-31 浏览次数:2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8小题,共60.0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刚刚过去的新时代十年间,文艺工作者自觉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坚定观众的文化自信而创作,奉献出一批批精品力作,确实起到了树立文化自信的作用。当前和未来,文艺工作者将面临新的使命,这就是在文化自信基础上锐意推进文化自强,努力让文艺作品真正成为增强观众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强力的精神力量。具体地看,优秀的文艺作品有可能以多种不同方式去造就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之间的交融格局和相互增强态势。

    不少作品能以文化自信心为文化自强力奠定基础。河南卫视《唐宫夜宴》《芙蓉池》《纸扇书生》《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系列作品在运用多媒体、融媒体等大众媒介方式实现文化传统的通俗化表达方面走出新路,舞剧《五星出东方》《只此青绿》运用非凡想象力而让古代文化遗产“活”在当代观众心坎里,对中国古典传统生出惊羡之情,这些既可以帮助观众树立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自信心,也可以促进他们释放出文化自强的新动力。

    有的作品可以由文化自强的提升而返身夯实文化自信。影片《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等中式战争大片,在全景式战争巨制中刻画志愿军的“悲歌慷慨”“气韵沉雄”的英雄群像,突出我军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熔铸出现代中国人民家国同构、军民同心的强盛形象。这可以让观众在获得文化自强力的同时,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化形态有着更深沉而坚定的自信心。

    还有的作品可以让文化自信心与文化自强力之间形成互动共生的局面。从电视剧《觉醒年代》中为寻求救国真理而东奔西走的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典型人物形象身上,当代观众可以同时获得走向未来的自信心和自强力。透过《山海情》中成功的闽宁帮扶脱贫攻坚范例,观众在品味“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的同时,可以产生出实现当代乡村振兴强大的实践驱动力。

    提出“文化自信自强”的真正着眼点,在于“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进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即让文艺作品成为广大观众投身其中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精神动力。当然,文艺作品不过是人类创造的感性符号表意形式,它不可能直接推动历史车轮前进,但毕竟可以通过感动正在历史洪流中前进的人们,为他们提供可以产生自信心和激发自强力的不竭动力源,从而间接地起到介入和影响历史进程的精神作用。在这个特定的意义上说,文艺作品产生的精神力量是可以通过影响人的精神状态而间接地转化为影响历史进程的物质力量的。

    (节选自《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推动文艺发展》)

    材料二:

    文艺的重要特点是以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意趣。由于形象总是具体的、个别的,如何使具体艺术形象超越个体感性的存在,包蕴更加丰富的内涵及更大的普遍意义,历来是文艺家向往和追求的境界。

    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何红舟、黄发祥创作),突破以往同类主题的作品多半描绘开会场景,或只是刻画南湖红船的窠臼及套路,以党的一大代表或从小船(俗称拖梢船)跨步踏上大船,或在船头站立相视交谈,或在船舱内就着烛光准备会议材料,以及,船娘警惕观察四周情况的崭新画面,对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一大会议及其曲折过程作了新的描绘和诠释。青年毛泽东身穿蓝色长衫,肩挎深色包袱,目光炯炯,站在船头回首眺望,既是人物群像的视觉焦点,又与其他人物形成呼应和互动关系。作品色彩运用精心而巧妙,营造出激情澎湃、撼人心魄的视觉效果:天空乌云密布,暴风雨就要来临,而在大块黑色云层中,又有彩云翻卷,迸发出亮色照射下来,与船上的一大代表融为一体,传达出即便风雨如磬,但革命的曙光已然显现,烘托出中国共产党蓄势“启航”的重大主题。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到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线索,展示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和历史进程,全景式展现朝气蓬勃觉醒年代的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艺术再现一百年前一批热血青年所演绎的一段执着追求真理的澎湃岁月。该剧的热播,不仅在于它清晰还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必然性,更在于它以一个个典型细节和动人形象,提升了革命历史题材的艺术表现力,使其与新时代广大青年产生共鸣,唤起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拼搏奋斗的激情。

    近年有些文艺创作,如有的美术作品,以人多势众、画幅巨大博人眼球,大主题、大场面、大制作,以全景式众多人物形象的描绘来烘托说明主题,承续《清明上河图》《康熙南巡图》及民间年画的创作思路,当然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和较好的表现效果。不过,中国画创作向来讲究“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并不主张像社会调查那样,以扩大统计的数量和规模来保证归纳定性的可靠性及其价值,而主要通过赋予具体形象更加鲜明的特征和更为深厚的意蕴,来增强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和感染力。文艺表现生活并非以表现场面宏大、人物众多而擅长,而是以锤炼形象典型特征、深化形象丰厚内涵、赋予形象感人魅力取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以动人心魄的艺术,更好地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节选自《以艺术魅力增强作品的精神力量》)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宫夜宴》《芙蓉池》《纸扇书生》等作品由于运用多媒体、融媒体等方式,帮助观众树立了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自信心和自强力。 B . 《五星出东方》《只此青绿》运用非凡想象力释放出文化自信心和自强新动力,让古代文化遗产“活”在观众心里。 C . 品味《山海情》中闽宁帮扶脱贫攻坚成功的范例,可以让受众在文化自信心与文化自强力之间获得互动共生的体验。 D . 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的崭新画面和精心而巧妙的色彩运用,都渲染出中国共产党蓄势“启航”的重大主题。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 的一项是(   )
      A . 过去10年文艺工作者往往为坚定观众的文化自信而创作,今后文艺工作者将锐意造就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交融格局。 B . 从特定的意义上讲,文艺作品往往通过感动受众,为他们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间接地转化为影响历史进程的物质力量。 C . 只要文艺家都把具体艺术形象超越个体感性的存在作为追求,文艺就能形成以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意趣的重要特点。 D . 优秀的文艺作品,并非一味以表现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为追求,而是追求锤炼形象特征、深化形象内涵、赋予形象魅力。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 直接体现文化自信的一项是(   )
      A . 国外掀起“汉语热” B . 《中国诗词大会》的蹿红 C . 开学第一课“中华骄傲” D . 动画片《我们的冬奥》
    4. (4)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电视剧《觉醒年代》是如何体现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之间的交融格局和相互增强态势的。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可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见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的常住人口各为一人。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擦身而过,脚步并不为之放慢。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有幸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就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了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的身材,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衣饰素雅又不失时髦。风韵犹存。她在西街那家出售鲜花的商店工作。邻居们不清楚,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莲蓬的,可想而知,梳理的次数极少。背有点驼了。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肩胛,瘦削的手。只是那双大大的眼睛,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他回家的时候,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蜡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下班回家后,便久久地耽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到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这只花瓶永久性的位置。

    除此以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傍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

    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雨蒙蒙的清展。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动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但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突然。

    人们在整理画师的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他的屋子里尽管灰蒙蒙的,但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1. (1)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邻居们不清楚潘雪娥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的确没有结过婚,这说明邻居们有猎奇心理,对潘雪娥的人生充满了好奇。 B . 邻居们的情绪经历了“泄气——盼望——遗憾和同情——哀情和敬意——愤懑——大吃一惊”的变化,说明邻居们对郑潘二人予以高度关注 C . 郑若奎每次回家的时候,都带回来一束鲜花;而潘雪娥又在西街花店工作,这一细节可以说明郑若奎喜欢花且可能去过潘雪娥那里买花。 D . 在潘雪娥离开小院前,她送来的大大的、缀满鲜花的花圈和仍旧明亮洁净插着白菊花的花瓶,都暗示了潘雪娥对这份感情的珍视和惋惜。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文中相同的对话“‘你早。’”“‘出去啊?’”,一前一后,略显重复,于刻画人物形象无益。 B . 文中加点词“瘦削的”,连续出现三次,通过对郑若奎形象的强调,表现其精神的空虚。 C . 文中长句和短句相结合,整句和散句相结合,既能叙事讲事,又能使行文流畅。 D . 文中多用叠词,“深深的”“绵绵的”不仅体现出音韵美,也暗示了主人公与邻居的恩怨。
    3. (3) 小说中多次出现对高脚花瓶和鲜花的描写,这两件道具在文中山到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小说题目“永远的门”耐人寻味,结合小说内容,你认为“门”指什么?造成郑若奎和潘雪娥遗憾的原因与这扇“门”有什么关系?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共20.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胜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上)

    [乙]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丙]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下,有删改)

    1.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序八州而同列……

      A . 单于其节 B . 大学之道,在明德 C . 卒使上官大夫屈原于顷襄王 D . 逸豫可以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于九国之师也  抗:匹敌,相当 B . 此其所以为也  得:得到,收获。 C . 而不郡邑  委:委托,委命。 D . 而不变  过:犯了过错。
    3. (3)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B . 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C . 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D . 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4. (4)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山东”作为地理区域的名称,始于战国,时秦人称崤山以东地区为“山东”,代指东方诸国。秦以外六国都在山东。 B . “七庙”指天子的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庶人只能设一庙。 C . “六合”意谓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它与“宇内”“四海”“八荒”,都可指“天下”。 D .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原意指的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后代亦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5.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从领袖地位、武器装备、军队素质、指挥作战的能力等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进行对比,指出双方实力悬殊,为抒发议论作了有力的铺垫。 B . 乙文先写秦朝在统一了全国之后,不分诸侯国而设置了郡县,废除诸侯而任命了郡县长官,再加上它自身地形上的优势,有利于它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C . 乙文认为秦王朝不能正确地发挥郡县制的作用,主要是因为残酷的刑罚与繁重的劳役导致了人怨沸腾、官民皆反,这是政治之失,而非郡县制的过错。 D . 丙文认为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进献忠言容易被杀戮,因此秦王朝尽管也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却因恐惧而不敢进言纠正主上之过。
    6. (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②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 4. (2021高二上·温州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登多景楼①

    [南宋]程公许

    万里飘萍,送江入海,过古润州。正羁怀无奈,凭高纵览,濛濛烟雨,簇簇渔舟。南北区分,江山形胜,忧愤令人扶上楼。沉凝久,任斜飞雪片,急洒貂裘。

    英风追想孙刘。似黑白两奁棋未收。把烟霞饶与,坡仙米老,丹青难觅,摩诘营邱。斗野号风,海门残照,长与人间管领愁。凭谁问,借天河一挽,洗甲兵休。

    【注】①多景楼:位于京口北固山,京口是南宋恢复中原的军事据点。②坡仙米老、摩诘营邱:分别指宋代苏轼、书法家米芾,唐代王维、画家李成。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上片开头叙述行踪,随后描写登高所见,画面富有动感,景物烘托词人形象,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B . 下片用典,暗示纵使坡仙米老、摩诘营邱再世,面对北方沦陷、山河破碎的现实,也难以吟诗作画。 C . 本词风格慷慨悲壮,“万里”“江山”等展现了开阔视野,“烟雨”“雪片”“号风”“残照”等给人以苍凉之感。 D . 结尾发出“凭谁问,借天河一挽,洗甲兵休”的呐喊,与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情感是一致的。
    2. (2) 这首词情感丰富,试作简要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商隐《锦瑟》中“”两句,借用庄子和望帝的典故,表达对过去美好事物或情感的怀恋之情。
    2. (2) 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3. (3) 《燕歌行》本是乐府旧题,多写思妇怀念征人之情,本诗中直接写思妇想念征人的两句是“”。
    4. (4) 《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摹写乐声激越动听的诗句是“”。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5小题,共30.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生成于红色实践的红色散文,推动历史进步、助力民族解放、促进社会发展的使命感和功用性,但这不意味着红色散文一向只讲究审美营造而不注重内容厚重。事实上,在红色散文的艺术长廊里,构思精妙、质文俱佳的篇章并不少见。

    秦牧的《社稷坛抒情》《长街灯语》将写景、抒情、思考和知识传播_______,让几个方面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构成立体的审美磁场,拥有强大的感染力。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用“我”的深情推动和浇灌叙事,使笔下的英雄愈发勇敢质朴、可敬可爱。刘上洋的《万里长江第一湾》,由长江水流的从容拐弯谈到中华文明的_______、扬弃发展,再谈到中国革命的迂回曲折,改革前行,于是“弯”有了哲学意义,整篇作品也有了移步换形、_______之美。杨朔的名篇《茶花赋》《荔枝蜜》讲构思,讲意境,讲文采,把散文当诗一样写,曾经影响了一代人的文风。后来虽受到不少的异议,然而拉开时间距离再看时,其艺术上的某些特质迄今仍在散文的河流里或隐或显地赓续着、发散着。这仿佛提示人们,红色散文的艺术成就_______。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熔于一炉     融会贯通     峰回路转     不容小觑 B . 融为一体     兼收并蓄     峰回路转     举足轻重 C . 熔于一炉     兼收并蓄     曲径通幽     不容小觑 D . 融为一体     融会贯通     曲径通幽     举足轻重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生成于红色实践的红色散文,拥有助力民族解放、促进社会发展、推动历史进步的使命感和功用性,但这不意味着红色散文一向只讲究审美营造而不注重内容厚重。 B . 生成于红色实践的红色散文,拥有助力民族解放、促进社会发展、推动历史进步的使命感和功用性,但这不意味着红色散文一向只注重内容厚重而不讲究审美营造。 C . 生成于红色实践的红色散文,拥有推动历史进步、助力民族解放、促进社会发展的使命感和功用性,但这不意味着红色散文一向只注重内容厚重而不讲究审美营造。 D . 生成于红色实践的红色散文,助力民族解放、促进社会发展、推动历史进步的使命感和功用性,但这不意味着红色散文一向只注重内容厚重而不讲究审美营造。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礼仪为何与饮食如此息息相关?因为以农业立国的周人认为,如果粮食歉收,社会就会不稳定,民心一乱,政权就危乎。__①_,周王要祈求上天的庇护,用好吃好喝来祭祀上天。由谁祭供,供什么祭品,用什么器皿,都有讲究,先秦时期,祭祀与军事一样,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因此从祭祀时的饮食活动中产生的礼仪,也就渐渐渗透到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婚、丧、御、聘、冠各种礼仪。

    以吃为本,这是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根深蒂固,恐难以更改。_②_还有因此而形成的饮食文化和用饮食思维的方式。比如以“鼎”为例,中国人现在谁也不用鼎煮肉、盛肉,但是,“问鼎中原”“一言九鼎”却还是常说。因为鼎在西周,_③_。所以“革故鼎新”这一成语,最初的词意就是指改朝换代,后来才演变为除旧立新。成语中与鼎有关的还有“钟鼎人家”“鼎食山林”,前者表示有权势的世家,后者意为是入朝为官还是隐退江湖。这样的文化,不好吃的外国人是搞不懂的。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下列诗句和文中“一言九鼎”所用的修辞手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 .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D .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赞许“进”,如赞许“循序渐进”“积极进取”“急流勇进”“与时俱进”等,认为这体现了个体追求与时代精神。与此同时,“退”却鲜有人提及,因为人们总认为“退”代表“消极回避”,代表“明哲保身”。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