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3-05-07 浏览次数:65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
  • 1. 下列《红楼梦》中内容,与《乡土中国》中相关观点不符合的一项是(  )
    A .   元妃省亲——“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B . 贾母做寿——“伦是有差等的次序” C . 宝玉挨打——“横暴权力强制维系压迫关系” D . 探春理家——“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
  • 2.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是东晋大书法家在寻找美的踪迹。达到这样深入的美感和发现这样深度的美, , 才成为艺术。中国古代把这个过程唤做“移我情”。

    ①才能把美如实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

    ②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

    ③需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并移动方向

    ④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

    A .   ④③①② B . ②③④① C . ③②①④ D . ②③①④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1.0分)
  • 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非虚构写作:话语规则与效果

           ①对于多数人来说,“真实”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感受。如果时间与空间构成意识内部不可或缺的坐标,那么,“真实”则是维持生活经验稳定及连续的基本保证。

           ②“真实”是一种如此强大的需求,而“非虚构”写作的话语规则迎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表现出多数“虚构”作品所不具备的硬朗粗犷气质。

           ③体现在非虚构写作上,其内容必须确有其事,它所叙述的一切必须在生活之中真正发生过。但是,这个举足轻重的前提通常依赖作家的自觉遵从,非虚构作品发表之后也并未跟随一个严格的鉴定程序。事实上,“虚构”与“非虚构”的区别很大程度上源自文类、文体以及叙事修辞形成的效果,而这种效果是由话语规则决定的。

           ④比如小说、戏剧、电影可以尽情虚构,并且可自如地调度各种相关的叙事修辞,而新闻报道之类的非虚构写作既新且旧,它与多种文体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叠,同时又与它们保持相当程度的差异,它仿佛是在诸多文体的接壤地带被重新规划出的另一种特殊文体。人们无法正面描述非虚构写作的文体特征,而只能从对非虚构写作与诸多文体异同的观测中逐渐确立其某些界桩。

           ⑤那么,如何辨识非虚构写作与典型的虚构作品——譬如小说?显然,“非虚构”与“虚构”的差异已渗透到具体的叙事修辞中。“虚构”通常带有更为明显的传奇性,对于小说而言,所谓的传奇不仅在于事件的离奇和曲折,也与人物的性格、命运结合在一起;小说叙事时常包含人物心理活动,甚至直接叙述“意识流”或者片段的感官印象。因此,小说的叙事具有更大的细节密度,情节内部织入更多独特的性格或者人物内心的感受,这些因素往往在深层的意义上决定了情节的发展逻辑,即所谓“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相对地,非虚构写作更接近新闻话语,作家更为注重的是事件外部的完整与清晰的全貌,非虚构写作对于社会事件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对个别人物性格形成过程的重视。在“非虚构”的作品中,交替出场的众多人物与纷杂线索的交汇共同组成一个公共事件。

           ⑥此外,与非虚构写作共享同一种话语规则的还有历史话语。历史学家很少耗费笔墨还原个别人物的肖像、服装、言行细节——除了君王。文学话语的分析单位是“人生”,譬如,小说的情节轮廓通常由个别人物的恩怨情仇、悲欢离合来填充,情节的延伸线路与人物的命运几乎同辙。而现在,人们似乎在小说与历史话语之间再度发现了非虚构写作的营地。较之小说的人物刻画,非虚构写作更为倚重事件的逻辑及其外在的完整性;较之历史话语,非虚构写作的视角集中于人物及其活动轨迹的后果。非虚构写作对于细节的重视程度远逊于小说,但又极大地超过了历史话语的概括性陈述所具有的程度。

           ⑦当然,非虚构写作涉及的问题远远超出话语规则的范畴。然而,除了话语规则包含的文化默契,人们很少进一步区分“虚构”与“非虚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无论是小说、历史话语或者非虚构写作,均不存在固定的、始终如一的标准形态。一种文类、文体的兴盛和衰败更多取决于时代的文化环境。非虚构写作充当了文体谱系之中新的一员,尽管我们可以鉴定它与左邻右舍的异同,但是,真正必须追问的是,时代的文化环境中的哪些方面呼唤了非虚构写作的出场,同时,“虚构”又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追问是判断非虚构写作前景——也是判断各种文类或文体前景——的前提。

    1. (1)   第②段加点词“硬朗”“粗犷”在文中分别指             
    2. (2) 下列对“非虚构写作”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 非虚构写作的“真实”前提需作家自觉遵从。 B . 非虚构写作话语规则已形成明确成文的规定。 C . 非虚构写作是一种被重新规划出的特殊文体。 D . 非虚构写作注重社会事件外部的完整与全貌。
    3. (3) 能够依据文意作出推断的一项是
      A .   即便无法描述非虚构写作的特征,我们依然可以明确其界限。 B . 小说家无法改变人物命运,是因为人物有其自身的性格特征。 C . 无论小说、历史话语或非虚构写作,都有要遵循的固定标准。 D . 只要对时代文化不断追问,就能有效判断非虚构写作的前景。
    4. (4) 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5. (5) 小浦在阅读《红楼梦》后,发现书中多处内容与作者曹雪芹家世存在对应关系(见下表)。由此产生了疑惑:《红楼梦》是否有“非虚构”写作成分呢?请结合以下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红楼梦》

      曹雪芹家世

      荣宁二府的祖先贾源、贾衍兄弟自陈“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已历百年”。(第五回)

      曹家先祖曹振彦、曹玺父子在清王朝建立过程中屡立战功而发家,到雍正初年被抄家,时间跨度将近百年。

      太祖皇帝仿舜南巡时,江南甄家接驾四次。(第十六回)

      曹寅曾在江宁织造任上四次接待康熙南巡。

      贾母听戏时提到《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第五十四回)

      《续琵琶》是曹寅的作品,《胡笳十八拍》就是此剧第二十七出《制拍》。

  • 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将烛光交给我”

    ——巴金与青年读者交往的温暖瞬间

           ①1985年6月7日,武康路113号,巴金先生的寓所。

           ②算来这已经是37年前的事情了。看着信笺上以工整、隽秀的笔迹抄录的歌词,一群青年人的歌声仿佛再一次从巴老家的客厅传出来:盼可将烛光交给我/让我也发光芒/……以心中暖流/和风对抗。

           ③为自己喜爱的作家唱一曲,这是青年读者与巴金先生交往的一个温暖的瞬间,又是特别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如歌中所唱,巴金先生的作品点燃了一代代青年读者心中的火炬,让他们获得了力量,不畏风雨大胆前行……在这个古老的民族焕发青春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征程中,也有着巴老一份不朽的功绩,他影响和改变了那么多人的精神世界,仅从他与青年读者交往的一面就能看出来。

           ④“把心交给读者”,是他的写作信条,像巴金这样把读者放在如此重要地位的作家恐怕并不多,他说:“远离了读者,我感到源泉枯竭”。

           ⑤20世纪30年代,有读者身陷险境,他曾约朋友靳以、鲁彦同去杭州搭救,造就一出作家与读者的传奇。在他的鼓励下,当年的青年学生汝龙、杨苡后来都成了有名的翻译家。70年代末,一位上海的读者在医院里等待手术,内心不安,写信向他寻求精神鼓励,他热情地回了信。垂暮之年,他给家乡小学生写信,说自己并没有才华……这些故事,留存于巴金故居所藏的万余封读者来信中。青年学生伍美琴的故事,就是我从整理这些书信中发现的。

           ⑥巴老在他的全集“代跋”中曾哀伤地说:“三、四十年代的青年把我当作他们的朋友……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青年不再理解我了……因为我老了,我的书也老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

           ⑦当伍美琴和同学们一起来到武康路113号的时候,出现在她面前的巴老,不是青春焕发的战士,而是一位有着花白的头发和颤抖的身体的老人。那一天巴老身体也不舒服,说话喘气也很重,但他还是坚持着跟每一个人握了手。《一点烛光》的歌声结束后,“大伙都希望拍一张照片留念。我们把巴金先生扶到了沙发的另一端,他慢慢坐在沙发上,我就坐在他的旁边。蓦然,我发现他的眼角正渗出泪水,我的心一下子发酸了,泪也涌到眼中。”歌声与泪水,道出了彼此心意交融在一起的情感。

           ⑧ 巴老执意要送他们出来,他的每一步都显得步履维艰,然而,他的每一步又是那么的坚定。巴老拿着手杖站在门前的小花园,同学们依依不舍地与他合影。“看着他,就像一位生病的爷爷,一种莫名的冲动,使我真想拥抱他一下,像与爷爷一起时似的。”这正是巴老带给读者的真实感觉,是朋友,也像亲人。学生们为巴老亲自送他们出来而十分感动,其实熟悉巴老的人都知道,直到他实在走不动了之前,来家里做客的每一位客人,他都要送,这是他的待客之道。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这不仅写在文章中,而且一辈子身体力行。

           ⑨“一次幸福的会见”后感触更多:“是什么支撑着他?使他的生命力那么顽强?为什么从他身上和他的文章中仍能看到赤子之心,并且那么令人鼓舞?我们实在有太多太多的事需要学习了……”

           ⑩第二天,伍美琴给巴老写了两页的长信,倾诉见过巴老后的激动,特别谈道:“我还得告诉您,我们在人生中又上了一堂很好很好的课,叫我们要更珍惜自己的光阴、健康、能力、友谊和真诚……您的学生、朋友美琴”。

    ⑪是的,青年是学生,读者也是朋友。默默中,把温暖和力量传递给新一代青年人。

    ⑫这让我想起《一点烛光》中所唱:我但要烛光照亮……盼共我结伴去/以心中暖流/和风对抗。

    ⑬我没有查到巴老和伍美琴最早的通信,但巴老在《随想录》的《幸福》中写他访问香港时,一位署名“琴”的年轻读者为他复印了一篇塞缪尔•厄尔曼用英文写的《你就永远这样年轻》,文中说“在你的心灵中央有一个无线电台。只要它从大地,从人们……收到美、希望、欢欣、勇敢、庄严和力量的信息,你就永远这样年轻。”巴老很喜欢这些句子,他特别感谢这些年轻读者,认为从他们这里能收听到希望和勇敢的信息,“这都是我所需要的养料。而且我接触到了一颗一颗真诚热烈的心。”

    ⑭今天重述巴老与青年读者的交往瞬间时,我们将迎来他的第119个生日。虽然巴老远去了,但是薪尽火传,“盼可将烛光交给我/让我也发光芒”,这歌声一定会在读者心间回荡。

    ⑮放下这些书信,我心中默默升起一个期望:希望这段佳话还能有续篇,欢迎“伍美琴”和她的同学们能来巴金故居做客,再唱《一点烛光》……

    1. (1) 简述第⑤段不能删去的理由。
    2. (2) 从刻画巴金形象的角度,分析第⑧段画线部分的作用。
    3. (3)   本文在叙事中穿插书信和歌词,组材颇有特色,请加以赏析。
    4. (4) 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0小题,共31.0分)
  • 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年十三,丧父,哀悴过毁,扶而后起,州里归其孝。性好学,博涉多该览。

           ②辟司徒杨赐府。时, 隐核官僚之贪浊者,将加贬黜,融多举中官亲族。尚书畏迫内宠,召掾属诘责之。融陈对罪恶,言无阿挠。河南尹何进当迁为大将军,杨赐遣融奉谒贺进,不时通,融即夺还府,投劾而去。

           ③后辟司空掾,拜中军候。会董卓废立, 融每因对答辄有匡正之言以忤卓旨转为议郎。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卓乃三府同举融为北海相。

           ④融到郡,收合士民,起兵讲武,驰檄飞翰,引谋州郡。贼张饶等群辈二十万众从冀州还,融击,为饶所败,乃收散兵保朱虚县。稍复鸠集吏民为黄巾所误者男女四万余人,更置城邑,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郑玄、彭璆、邴原等。郡人甄子然、临孝存知名早卒,融恨不及之,乃命配食县社。其余虽一介之善,莫不加礼焉。郡人无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为棺具而敛葬之。时,黄巾复来侵暴,融乃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融逼急,乃遣东莱太史慈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备惊曰:“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邪?”即遣兵三千救之,贼乃散走。

           ⑤时,袁、曹方盛,而融无所协附。左承祖者,称有意谋,劝融有所结纳。融知绍、操终图汉室,不欲与同,故怒而杀之。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1. (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卓乃三府同举融为北海相

      ②融

    2. (2) 为下列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①融陈对罪恶,言无阿挠       

      A偏袒

      B屈从

      C阻挠

      D逢迎

      ②融即夺还府       

      A拜见

      B书信

      C名帖

      D请求

    3. (3) 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隐核官僚之贪浊者,将加贬黜,融多举中官亲族。尚书畏迫内宠,召掾属诘责之。

    4. (4) 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融 每 因 对 答 辄 有 匡 正 之 言 以 忤 卓 旨 转 为 议 郎

    5. (5) 简析孔融在担任北海相时的治理策略。
    6. (6) 小东在学校图书馆发现西晋宗室司马彪所撰《九州春秋》也记载了孔融“怒杀左承祖”这一事件,两书记载的孔融形象有差异。请结合上文第⑤段与以下《九州春秋》相关史料,帮助他分析这一差异产生的原因。

      孔融治郡北陲,欲附山东,外接辽东,得戎马之利,建树根本,孤立一隅,不与共也。于时,曹、袁、公孙共相首尾,战士不满数百,谷不至万斛。王子法、刘孔慈凶辨小才,信为腹心;左承祖、刘义逊清隽之士,备在坐席而已。承祖劝融自托强国,融不听而杀之,义逊弃去。

  • 6.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山来阁记

    (明)王弘撰

           ①桃叶渡之侧,有园一区,广数十弓。宋君以伟之所营也。花药林竹,可以娱目;蓄古今人字画,可以澄怀;积书千卷,可以求圣贤之道,知人论世;有阁高三层,可以远眺。

           ②癸卯春,予来金陵,曾登其上,望钟山焉。以伟负意气,不屑流俗,每招四方士为高会,赋诗饮酒不辍;予固心壮之。然以伟魏国之女夫也,遘世之变,魏国故第废置,东园阑榭,荡为寒烟;中山之遗烈,不可问矣。而以伟尚有此以优游卒岁,俯仰之间,□能无今昔之感乎哉?

           ③予去几三十年,庚午秋重来,下榻其中,虽风景如故,而书画散佚,阁已杀其最高一层,不得如昔之所望,以伟亦皤然老矣。阁故颜“容安”,以伟喜予之来,易之曰“山来”。乃举觞属记,援文忠铭苏程菴为说。予不敢承,则告之曰: 今天下何曾有山水哉?予生长西方,天府之国,为荒墟久矣。比出潼关,城郭人民,皆已非旧。过郏鄏之野,观当年战场,燐火夜青,殇魂昼号,祖宗之泽,日以灭没,有不胜其戚者。而此邦烟景华丽,士大夫犹得以管弦歌舞,饰其游宴之乐,乃市井嚣竞之习,相寻未息,有道者之所惧也。且人生梦幻,来去之迹,亦何常之有?予之居此,寄尔。即子之有此,亦寄尔。纵浪大化,身名翳如,苟适目前,何多求焉!岂敢窃前贤之美谈以自侈为?

           ④以伟不答,予亦就寝,恍惚窈窕,宛如昔之所望,郁郁葱葱,直临牕牖。予不觉其肃然而恐,悄然而悲,憬然而寤也。遂披衣书之,以为《山来阁记》。

    【注】①王弘撰,字无异,号山史。明亡后隐居,持反清复明之志。②苏轼的表弟程德孺,有一菴,名为“程公菴”,因苏轼来访,更名为“苏程菴”,并请苏轼写《苏程菴序》。

    1. (1) 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A .   其 B . C . D .
    2. (2) 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山来阁藏有名人字画和圣贤典籍,宋以伟于此地招待各地的贤士。 B . 宋以伟曾意气风发,却遭家国变故,此阁废弃,故感怀今盛昔衰。 C . 宋以伟因重逢而乐,故改阁名为“山来”,并请作者为阁写“记”。 D . 作者故地重游虽风景相似,但是阁已破败,书画散失,令人唏嘘。
    3. (3) 第③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特点,请对此加以赏析。
    4. (4) 宋以伟邀请作者写“记”,作者却说“予不敢承”,请分析其原因。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3小题,共8.0分)
  • 7.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甲】赠吴均

    (南北朝)柳恽

    寒云      沧州,奔潮溢南浦。

    相思白露亭,永望秋风渚。

    心知别路长,谁谓若燕楚?

    关候日辽绝,如何附行旅?

    愿作野飞鸟,飘然自轻举

    【乙】答柳恽

    (南北朝)吴均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秋月照层岭,寒风       高木。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1. (1) 请选择你认为最恰当、最精彩的一组词语填入诗歌的空白处
      A . 卷、呼 B . 笼、落 C . 晦、扫 D . 浮、摧
    2. (2) 以下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甲诗风格飞扬健举。 B . 乙诗格调深沉悲凉。 C . 甲诗寓情于景物之中。 D . 乙诗起兴与比喻兼用。
    3. (3) 两首诗均借助想象抒发情感,请结合两诗的画线部分加以赏析。
五、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 8.   按要求填空。
    1. (1) 一日克己复礼,。(《论语》)
    2. (2)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 》)
    3. (3) 苏轼的名篇《赤壁赋》中,主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其中诗句“”用了“美人”意象,令人遐想。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70.0分)
  • 9.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大多数人认为有所缺才会有所需;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