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 /5 /5.1 阿Q正传(节选)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5.1课...

更新时间:2023-05-04 浏览次数:36 类型:同步测试
一、课内基础题
  • 1.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________”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A . 儿子总是把我打,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B . 我总是被儿子打,现在的世界真不像话…… C .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D . 儿子总算把我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话……
  •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他便愈被未庄的闲人们喜欢玩笑。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的说:“哙,亮起来了。” B . 阿Q的钱便在这样的歌吟之下,渐渐的输入别个汗流满面的人物的腰间。终于只好挤出堆外,站在后面看,替别人着急。 C . 虽然阿Q近来比较的受人尊敬,自己也更高傲些,但和那些打惯的闲人们见面还胆怯。 D .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
  • 3. 下列对小说《 阿Q正传(节选) 》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通过对阿Q性格的对比分析,既揭示了一位普通农民的血泪史,又刻画出其既蛮横无理又毫无办法的性格矛盾,收到了极强的讽刺效果。 B . 本文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最经济、最简练的笔墨,把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C . 本文用悲剧性艺术因素,叙述一个喜剧性的故事,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在小说里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 D . 本文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练,饱含幽默感,又好用反语,喜欢夸张,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语言艺术。
  • 4. 下列对《阿Q正传(节选)》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阿Q在未庄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尽管他“真能做”,但未庄的人们只在忙碌的时候会记起他,可见他在未庄没有社会地位,不被人重视。 B .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表现出阿Q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C .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这一投降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 D . 阿Q“十分得意的笑”,酒店里的人“九分得意的笑”,“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酒店里的人”比阿Q少一分得意,说明他们比阿Q有同情心。
  • 5.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在中国实在算一件难事,                   , 所以我也只得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

    ——鲁迅《<阿Q正传>俄文译本序》

    ①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魂灵,但时时总自憾有些隔膜

    ②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还少见

    ③因为,已经说过,我们究竟还是未经革新的古国的人民,所以也还是各不相通

    ④并且连自己的手也几乎不懂自己的足

    A . ①②③④ B . ③④①② C . ②①③④ D . ②④①③
二、语言表达
  • 6. 请你仿照例句,结合小说《阿Q正传》,为鲁迅写一段话,表现其在文学上的重要成就。要求:语言流畅,有一定的文采,不少于40个字。

    示例:汤显祖:一部《牡丹亭》,一首青春的赞歌,一曲真情的颂歌。你彰显人性,反对束缚,你是当之无愧的杰出的戏曲作家,美的守护神。

  • 7. (2022高二下·潍坊期末) 西汉刘向《说苑》中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阿Q生活的时代,社会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但“精神胜利法”依然存在,甚至在今天成为了一些人选择“躺平”,不去努力奋斗、不再渴望成功的借口。

    请结合你阅读过的《阿Q正传》。从“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出发,谈谈你对这种心态的看法。100字左右。

  • 8. (2017高三上·海安期中) 《阿Q正传》第九章题为“大团圆”,有人认为作者使用“题喜文悲”的反讽技巧,反思了国民性的弱点。请列举本章中体现这种反讽技巧的相关情节。
  • 9. 下面是鲁迅先生《阿Q正传》的初稿和定稿中的两段文字,请说说画线处修改的妙处。

        初稿:天色将黑,他睡眼蒙眬的在酒店门前出现了,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钱 , 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

        定稿:天色将黑,他睡眼蒙眬的在酒店门前出现了,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 , 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

  • 10.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家喻户晓的著作,请你各用一句话(可以是单句,可以是复句)点评阿Q和《阿Q正传》。要求语言精练,富于哲理性。

三、现代文阅读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风  波

    鲁  迅

    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他也照例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

    这时七斤捏着竹烟管,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慢慢地抬起头来,叹一口气说:“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

    七斤又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

    “皇帝要辫子么?”

    “皇帝要辫子。”

    “你怎么知道呢?”七斤嫂有些着急,赶忙问。

    “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

    七斤嫂这时从直觉上觉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伊一转眼瞥见七斤的光头,便忍不住动怒,怪他恨他怨他;忽然又绝望起来,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面前道:“还是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

    太阳收尽了它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七斤嫂吃完三碗饭,抬起头,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

    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七斤们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地研究他们的饭菜。

    “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么?”赵七爷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地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地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七斤嫂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赵七爷绕出桌旁,打断她的话,“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一边说着,一边往回走,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

    村人们呆呆站着,心里计算,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因此也觉得七斤便要没有性命。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

    七斤将破碗拿回家里,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忘却了吸烟。他心里觉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也想想些方法,想些计划,但总是非常模糊:“辫子呢辫子?丈八蛇矛。一代不如一代!皇帝坐龙庭。谁能抵挡他?……”

    此后七斤虽然是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七斤嫂也没有好声气,还时常叫他“囚徒”。

    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七斤嫂非常高兴,问他说:“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

    “没有听到些什么。”

    “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

    “他们没有说。”

    “咸亨酒店里也没有人说么?”

    “也没人说。”

    “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

    “你想,不坐龙庭了罢?”

    “我想,不坐了罢。”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地招呼。

    (有删改)

    [注]  ①张大帅:指张勋,北洋军阀之一。原为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他和所属官兵仍留着辫子以示忠于清王朝。1917年7月1日拥护清朝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7月12日即宣告失败。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七斤是幸运的,最终没有因为剪掉辫子而被惩治;他又是不幸的,当他面临可能被惩治的命运时,不仅村里人不同情他,而且妻子也怪罪他。 B . 赵七爷有钱有学问,在村里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其辫子的放下与盘起反映了时局的变化,也体现了他是个圆滑善变、见风使舵的人。 C . 七斤的境遇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村里人对七斤的态度也随之经历了“尊敬—幸灾乐祸—嘲讽—尊敬”的变化,富于戏剧性。 D . 小说通过一场由辫子引起的风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了当时封建帝制还在统治着农村,农民愚昧落后、缺乏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社会现实。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写了两条辫子:一条是七斤已剪掉的辫子,这条辫子贯穿全文;另一条是赵七爷的辫子,这条辫子体现了故事背景的变化。 B . 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富有个性色彩,不仅凸显了人物性格,而且预示了故事的发展走向。如七斤和七斤嫂关于“皇帝要辫子”的对话,就预示了风波的来临。 C . 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如“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表现了赵七爷对七斤的尊敬。 D . 小说多用白描,富含深意,如“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说明不管是辛亥革命还是张勋复辟,对农村都没有很大影响。
    3. (3)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七斤这一人物形象。
    4. (4) 文中反复出现皇帝“坐了龙庭”“不坐龙庭”这样的话,请分析其作用。
四、综合题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鲁迅确实是语文教材入选率最高的作者,但如果说鲁迅作品对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在教学上有难度,____,未免有些无理取闹。鲁迅所处的年代白话文运动______,一些语言表达方式______与当下有一定的差异。应该看到,____,如胡适的《我的母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背影》,普遍存在一些读起来“不通顺”的地方,然而都______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太大阻碍。何况文言文与早期白话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难道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当然,想要读懂鲁迅,得有______的意识,要提前对其创作背景、思想感情有整体的把握。讲《荷塘月色》绕不开朱自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学《记念刘和珍君》也要知道为什么“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没有听过教师讲解、没有意识到揣摩种种隐喻重要性的学生,拿什么去理解《西西弗的神话》?又怎么去分析《变形记》?今天我们与其争论要不要在语文教材中保留鲁迅的作品,____,鲁迅写这些文章是什么用意。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如火如荼  诚然  不可能  饱带干粮,晴带雨伞 B . 方兴未艾  确实  不至于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C . 如火如荼  确实  不至于  饱带干粮,晴带雨伞 D . 方兴未艾  诚然  不可能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何况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难道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 B . 何况文言文与早期白话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 C . 但是文言文与早期白话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有限的教材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 D . 何况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
    3. (3)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 (4) 将下面三个句子组合为一个以“阿Q”为主语的单句。(不得改变原意,可以适当改动词语)①鲁迅在《阿Q正传》一文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

      ②阿Q是个破产农民。

      ③阿Q生活在闭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农村。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