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第...

更新时间:2023-06-28 浏览次数:2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11年以来,伴随4G技术的发展和上网资费的下调,人类社会迈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作为人体感官的延伸,愈发紧密地嵌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它一方面具有传统纸质媒体难以比拟的信息存储密度,其自身重量并不会因信息量的增长而增加;另一方面,媒介技术的进步促使手机向智能化、小型化的方向发展——两厢耦合的结果是手机贴身性和便携性优势的获取。不仅如此,借助移动客户端,手机摆脱了单一的通讯工具的定位,已转型为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于一体的复合型媒介。这些传播类型并非一成不变、相互孤立,相反,它们相互交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视频由此成为一种类似文字的言说方式。人们不仅能够随时随地拍摄,还能即时分享——互联网传播跨过WEB1.0时代的聚合传播和WEB2.0时代的社交传播,进入场景传播的新时代,这一嬗变的背后蕴含的是城乡间“知沟”弥合的可能。“知沟”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蒂诺奇提出的,依据该理论,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在接收信息速度方面比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慢,大众传播媒介输送的信息越多,两者间的知识差距越大。蒂诺奇分析了造成“知沟”扩大的五个变量:传播技能上的差异,已有知识存储量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如若对五个变量做进一步抽象提炼,“知沟”在相当程度上是下述两大因素合力的结果:人们能否快速获取信息(包括传播技能上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三个变量)以及能否理解信息(包括已有知识存储量的差异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两个变量)。

    在以印刷媒介为主的大众传播时代,由于媒介使用门槛较高(使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读写能力)和不同圈层间信息交流的相对固化,存在于不同社会阶层间的“知沟”的弥合难度颇高。伴随短视频的出现,影响“知沟”的变量值开始发生变化。任何人(不论识字与否)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手机,就可以加入到短视频生产、传播的行列之中;借助互联网扁平化的传播结构,视频的传播穿透了阶层的壁垒,在扩大个体/群体社交圈层的同时,延展了社会共享的意义空间;由于视频与生活场景的近似性,其在理解上的难度亦比抽象的文字低——其结果是一向在媒介使用上处于弱势的农村居民获得了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信息传播的权利,并经由对自身娱乐诉求的满足,为各大短视频平台提供了足够的下沉市场空间。

    (摘编自王长潇、刘瑞一《网络短视频的走红机理及其双面效应》)

    材料二:

    美妆行业主要为渴望美丽的女性受众服务。由此可知,以推荐美妆产品、介绍时尚趋势为主要业务的美妆网红的受众也极大可能以女性为主。在女性受众通过美妆网红的短视频寻求消遣或是搜寻美妆信息时,她们很可能在无意识中加速了女性审美文化与消费主义的深度结合。有人指出,虽然时尚品牌、公关公司时常宣称“关心、尊重女性对外貌的自由追求”,但实际上只是在“假装宣传女性主义和性别平等”。由于美妆网红的主要收入来源在于为化妆品牌做广告、带货,他们所谓对女性追求外貌美丽的关心很可能是另一种形式上对女性的利用与剥削,追求自主、自由决定身体状态的女性主义意识在消费主义大潮中面临着被消费文化收编、利用的风险。女性审美与消费主义的结合,或许会使得原本属于私人领域的审美观逐渐成为商业的一部分。而由于商业逻辑逐渐深入女性审美文化的建构,女性决定外貌形象的选择权被时尚品牌、商业公司左右,女性审美文化也容易陷入标准化、刻板化的怪圈。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受众们看上去只是在网络上寻求消遣,但是他们在社交媒体、直播平台上的点赞、评论、转发、互动都在某种程度上担当了网红们的数字劳工,此类“个体劳动”都被打包贩卖给了品牌商或是直接转换成了网红的店铺购买力以及带货能力,受众的肉体以及精神本质都被异化。此外,受众看上去是在自主选择想消费的内容,但是由于网红们及其背后的资本对粉丝量、互动量无穷尽的追求,网红们不断通过营业、发福利、炒作的方式来圈粉、涨粉,实际上,受众的内容选择很大程度被网红及其背后的资本所引导。有观点认为,女性主体性是女性在实践中体现的一种自觉能动性,从哲学意义上看,女性主体性“是女性对自身力量和能力的一种肯定”。综合来看,美妆网红的女性粉丝们虽然能获得短暂的心理愉悦,但是由于劳动与休闲的界限被社交媒体模糊、审美观被商业资本引导,女性受众的主体性也极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削弱,甚至丧失。

    (摘编自匡文波《美妆网红与消费文化的批判性解读》)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与传统纸质媒体相比,智能手机具有更高的信息存储密度和更好的贴身性、便携性,它已经转型为一种复合型媒介。 B . 现今,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拍摄视频,并且即时分享,这种场景传播方式可能有助于弥合不同社会阶层间的“知沟”。 C . 时尚品牌与美妆网红对女性追求外貌美丽的关心,促成了女性审美与消费主义的结合,其实是对女性的利用与剥削。 D . 女性对自身的外貌形象拥有自主选择权,但是该权利逐渐受到消费主义的侵蚀,个人的审美观常常受到商业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网络短视频的影响,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手机将越发智能化、小型化,而传统纸媒前景黯淡,很可能走向终结。 C . 一般而言,视频的理解难度低于抽象的文字,这有助于农村居民获得比从前更多的信息传播权利。 D . 美妆网红及其背后的资本常引导着受众对消费内容的选择,受众往往并不具有真正的自主选择权。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某小学进行了关于“理想”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将近80%的小学生希望长大后成为网红。 B . 从美妆护肤保养到医美减肥整形,很多女性为了追求“白瘦幼”,不惜牺牲个人健康。 C . “口红一哥”李佳琦曾在专访中谈到:“有女粉丝在直播间居然买了两百多支口红,太感动了!” D . 据调查,近半数的美妆用户在“小红书”站内看到美妆博主推荐的产品不超过3次,就希望购买。
    4. (4) 近十年,网络短视频越来越“火”。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加以分析。
    5. (5) 如果你有一位姐姐,她沉迷于美妆网红的直播和短视频,你该如何奉劝她?请结合材料二列出劝说的要点。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医

    马伯庸

    张竹君伸出右手,从布鞘里取出一把薄如柳叶的手术刀。

    五根修长的手指轻轻一握,便和刀柄上的波浪纹完全贴合。这个动作她已做过不知多少次了,几乎已成为一种本能。

    这把刀是她从夏葛女医学堂毕业时,院长富玛利亲自所赠,用来表彰其优异的成绩与勇气。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这把手术刀伴随着她从广东到上海,又从上海来了武昌,早已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每次握紧它,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叮嘱,总会浮现在张竹君的脑海里:“Dedication is our specialty。”——奉献乃吾侪之任也。

    张竹君握紧了刀,看向眼前的伤员。

    这是个民军的伤兵,左肩中了一枪,子弹卡在了肩胛骨与锁骨之间,很简单的小手术。唯一的问题是,她太累了。

    此时已经是十一月的最后一天,汉阳失守的第三天。大量败兵拥入武昌城中,伤员数量激增,这让红十字会与赤十字会的医护人员疲于奔命。张竹君今天已经做了九台手术,这是第十台。她握着刀,明显感觉到有些眼花。

    张竹君从口袋里掏出一小瓶嗅盐,放在鼻下深吸一口。一股强烈的氨气味道像长矛一样刺入鼻腔,刺激得整个人一激灵。趁着这股劲,张竹君迅速拿起手术刀忙活起来。

    从手术一开始,病人便不住地颤抖,没办法,止痛药物在数天之前便已用罄,医师们只能靠一点点烧酒来做麻醉。为了让手术顺利进行,张竹君不得不找来方三响,让他用一双大手死死按住对方,以确保不会干扰手术。

    手术刀巧妙地避开肩胛背动脉,游走于肌肉与神经之间,不一时便剥出了弹头位置。张竹君暗自松了一口气,正准备放下刀换镊子将弹头夹出来,却不防一声惊雷般的爆炸从外面响起。

    这是来自清军的炮击,他们自从占领汉阳之后,拉了数门大炮到龟山上,每天居高临下朝武昌城里不断轰击。那个伤员正疼得死去活来,骤闻爆炸声,吓得迸出一股绝力,竟挣脱了方三响的压制,身体向前顶去。偏偏张竹君因为过于疲惫,注意力有些涣散,一下子被伤员撞歪了身体,手术刀“当啷”一声落在了地上。

    方三响急忙松开病人,要过去搀扶张校长,却发现她的右手血流如注,从虎口到手腕内侧被刀割出一条血口子。

    方三响见状大惊,这刀身上的血污尚没清洗,极容易造成感染。张竹君却先抬起左手,强忍剧痛道:“我的手不成了,先叫孙希来给病人做完手术。”

    自从武昌变成前线之后,红十字会和赤十字会不得不联起手来,在蛇山脚下的一处英商别墅内设立了临时医院。此时孙希、峨利生和其他几位红会医师就在不远处忙碌着,与这边只隔一道布帘。

    听到方三响的召唤,孙希急忙赶过来,也被眼前的情景吓了一跳。他连忙接过手术,继续帮伤员拔弹头。

    方三响则把张竹君搀到旁边的藤椅上,抓起旁边的烧酒壶直接淋上去。红会储备的酒精一早便用尽了,只能靠当地酒坊捐的十几坛樊口春烧酒支撑。对酒徒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佳酿,至于消毒效果只能说是聊胜于无。

    这个刀口狭长而深,边缘平直,可见刀刃之锋锐。不幸中的万幸是,总算没伤到神经与肌腱,但短时间内绝不可能再执刀了。

    张竹君全程神色淡然,任凭方三响拿开水烫过的棉布条做包扎,半点仪态不失。直到姚英子也闻讯跑过来,从地上捡起手术刀,她才有些心疼地问道:“刀口有没有损伤?”

    姚英子举起刀刃端详片刻,摇摇头。张竹君这才松了一口气,抬起手掌,自嘲道:“我小时候听阿妈讲古,干将、莫邪铸剑十年不成,他们的女儿舍身跳下炉子才铸出神器,可见名剑须用血祭。这刀跟随我这么多年,到今天我才想起血祭,真是屈就它啦。”

    姚英子心疼道:“您快别讲话了——方三响,你包扎之前,敷抗毒粉了没有?”方三响两手一摊:“没有,硼酸早用光了,只有烧酒。”姚英子大急,伤口不敷硼酸,极容易导致化脓,怎么可以不敷?

    张竹君抬手劝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别责怪三响,要骂也是骂沈敦和。讲那么多大话,怎么物资却送不上来?”

    对于这种日常嘲讽,姚英子和方三响装作没听见,好说歹说把她哄去后屋休息。从后屋出来以后,姚英子小声抱怨道:“唉,张校长真是的,这个事情怎么好怪到沈会董头上,还不是因为军政府那些人乱来?”

    从汉阳撤退之后,战时总司令官黄兴主动请辞,宣布返回上海,再图北伐云云。结果没过两天,大都督黎元洪也离开武昌,跑到下游九十里外的葛店,如今城里只剩一个蒋翊武主持大局。这一系列变动,导致武昌城内人心惶惶。

    方三响归队之后一直郁郁寡欢,此时听到抱怨,眉宇间的郁结更深了。姚英子懊悔地拍了一下脑袋,正想着怎么转移话题,方三响却主动开口道:“今天军政府的公告说,江浙沪联军已占领了南京,整个江南尽归义军所有。英子,你不必气恼,各省援军正纷纷赶来,武昌只要自己多撑一撑,便不会垮掉。”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对张竹君的手术刀描写详细,让读者意识到手术刀对医生的重要性,这与后文担心手术刀受损的情节相吻合。 B . 文中直接引用了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叮嘱,英文原句真实呈现了人物忠于所学,翻译句又进行了强调。 C . 敷毒粉、硼酸等医药用品的描写,武昌、汉阳、黎元洪、黄兴等真实名字的呈现,表明本文实乃对真实历史的记录。 D . 本文情节从张竹君医生做手术到她误伤自己,接着孙希前来救急,最后张医生伤无大碍,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2. (2) 文章末尾,作者通过人物对话简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医生责怪沈敦和只知说大话,未及时输送物资,表明战时后勤人员低效。 B . 姚英子认为物资匮乏另有原因,表明医疗人员对时局的认知不尽相同。 C . 战时总司令黄兴返回上海,大都督黎元洪离开武昌,证明军政府工作较为混乱。 D . 方三响分析了义军的作战形势,开导英子不必气恼,这仿佛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3. (3) 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大医”之“大”体现在何处。
    4. (4) 干将、莫邪铸剑十年不成,他们的女儿舍身跳下炉子才铸出神器,这是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本文将名剑需用血来祭与张医生手术中不小心划伤自己的情节联系在一起,这有着怎样的用意?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马先生钧,字德衡,天下之名巧也。少而游豫 , 人不知其为巧也。

    博士 , 居贫,旧绫机丧功费日,先生患而易之。其奇文异变因感而作者,犹自然之成形,阴阳之无穷

    先生为给事中,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言及指南车。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也。先生曰:“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二子哂之曰:“先生名钧,字德衡,钧者器之模,而衡者所以定物主轻重,轻重无准而莫不模哉!”先生曰:“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明帝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从是,天下服其巧矣。

    居京师,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

    其后有人上百戏之偶者,能设而不能动也。帝冀能动之且益其巧,钧受诏作之。以大木雕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发焉。设为女乐舞象,至令木人击鼓、吹箫,跳丸、掷剑……舂磨、斗鸡,变化百端。

    先生见诸葛亮连弩,曰:“巧则巧矣,未尽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又患发石车,石不能连属而至。乃作一轮,悬大石数十,以机鼓轮,为常则以断悬石,飞击敌城,首尾电至。

    有裴子者,上国之士也,精通见理,闻而哂之。乃难先生,先生口屈不能对,裴子自以为难得其要,言之不已。傅子谓裴子曰:“子所长者言也所短者巧也马氏所长者巧也所短者言也以子所长击彼所短则不得不屈以子所短难彼所长则必有所不解者矣。夫巧者,天下之微事也,有所不解而难之不已,其相击刺,必已远矣。心乖于内,口屈于外,此马氏之所以不对也。”

    傅子见安乡侯,言及裴子之论,安乡侯又与裴子同。傅子说其试之,遂言之武安侯;武安侯忽之,不果试也。又马氏之巧名已定,此既易试之事,犹忽而不察,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后之君子,其鉴之哉!

    裴子者,裴秀。安乡侯者,曹羲也。武安侯者,曹爽也。

    (选自魏晋傅玄《马钧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子所长者言也/所短者巧也/马氏所长者巧也/所短者言也/以子所长击彼/所短则不得不屈/以子所短难彼/所长则必有所不解者矣 B . 子所长者言/也所短者/巧也马氏所长者/巧也所短者言也/以子所长击彼/所短则不得不屈/以子所短难彼/所长则必有所不解者矣 C . 子所长者言也/所短者巧也/马氏所长者巧也/所短者言也/以子所长击彼所短/则不得不屈/以子所短难彼所长/则必有所不解者矣 D . 子所长者言/也所短者巧也/马氏所长者巧/也所短者言也/以子所长击彼所短/则不得不屈/以子所短难彼所长/则必有所不解者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游豫,在古代指帝王出巡。春巡为“游”,秋巡为“豫”。也可以指游乐。还可以解释为“犹豫”、“迟疑不决”。在本文中是“游乐”的意思。 B . 博士,在古代是指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以备顾问,负责经学和技艺传授的官职。文中即指此。唐以后也指对精于某种技艺的人的尊称。 C . 百戏,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起于秦汉曼衍之戏,项目和内容逐渐丰富,包括杂技、角氐、幻术、游戏等,尤以杂技为主。 D . 上国,在春秋时与吴楚诸国相对而言,称中原各诸侯国为上国。也可以是诸侯或蕃邦对中央或中心大国称呼。本文是指裴子即裴秀的职位。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马钧家庭贫寒,地位不高,不善辞令,但却用自己的奇思妙想作出了种种创造发明:改良织机,制作指南车,发明翻车,改造杂技偶,改进连射弩机等。 B . 文中写裴秀对马钧的刁难,先写裴秀是上国之士,精通见理,意在透过这一个人物代表,突出主人公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受到当权者轻视的不幸遭遇。 C . 文中借傅子对裴秀所说的话,表达了作者对马钧的同情,他认为马钧是优秀人才,但不善于表达,拙于口舌之争,希望他在发明制造之外,培养口才。 D . 本文通过对机械发明家马钧生平事迹和境遇的记叙,表达了作者对马钧聪明才智的钦佩和创新精神的赞扬,以及对官僚统治者轻蔑科技和人才的批判。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奇文异变因感而作者,犹自然之成形,阴阳之无穷。

      ②钧者器之模,而衡者所以定物主轻重,轻重无准而莫不模哉!

    5. (5) 文尾为何要独立成段特别指出三个相关人物的姓名?请结合文章主旨简要分析。
  • 4.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问题。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

    苏轼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注释】①这两首七绝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诗人离开贬所儋州之前。澄迈,县名,在今海南岛;通潮阁,一名通明阁,在澄迈县西。②帝遣巫阳招我魂:帝,指天帝;巫阳,古代女巫名。这里诗人化用《楚辞·招魂》之意,借天帝以指朝廷,借招魂以指奉旨内迁。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首诗描绘登通潮阁所见情景,娴雅的笔触中隐然透出羁旅愁绪。首句“倦客愁闻归路遥”,开门见山地点明诗人的心境和处境。 B . 白鹭“横”于秋浦之上,化动为静,不用“飞”或“翔”,却着一“横”字,带出一股雄健之势,也传达出诗人凭栏远眺的神情意态。 C . 诗人被贬出京师,漂泊在海南,北归无期,发出“余生欲老海南村”的叹息,这自悲自悯的情感已经淹没了诗人心中执着的期望。 D . 诗人就像一个漂泊无依的游魂,苦苦地盼望天帝将它召还,“帝遣巫阳招我魂”隐喻自己的遭遇类同屈原,也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2. (2) 前人评价:“这两首七绝抒写羁旅思乡的愁怀,但前一首以景写趣,意趣隽永;而后一首以景写情,情感炽热绵长。”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1) 陆游的《书愤》中,诗人用典明志并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与悲怆的语句是:“”。
    2. (2) 在高适的《燕歌行》中,“

      两句对边塞黄昏时阴惨风景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暗示着战争的失败。

    3. (3) 贾谊《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时众人一呼百应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从无人飞行到有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对于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来说,一系列 ①   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一批批充满壮志豪情、富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有志青年的艰苦奋斗。

    新时代中国青年不畏难、不惧苦,活跃在生产经营、工程建设、科技创新、抢险救灾、应急保障,安全生产、社会服务等领域,用稚嫩的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 , ______,______,对于奋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条战线的广大青年朋友来说,要把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传承下去,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 ②   , 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   ③   中创造业绩。

    新征程上,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广大青年朋友更应胸怀“国之大者”,坚定人民立场,加强理论学习,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研究分析发展规律,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中增进本领、增长才干。

    1. (1) 请在文中序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和结构基本相似,与之构成排比句。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正所谓“霜降见霜,米谷满仓”,霜降时节,农民也迎来大秋作物最后的播种与收获。在北方,大部分地区的秋收也已扫尾,部分农地将进入冬闲时期;而南方却迎来“三秋”大忙季节,单季杂交稻、晚稻等正当收割。

    霜降时节,我国各地秋叶渐红,绘就一幅五彩斑斓的瑰丽画卷;山林之间,更有“霜打菊花开”的盛茂气象,作为“延寿客”、不老草的莉花,为暮秋增添了勃勃生机。因此,人们在霜降节气登高望远、赏枫观菊、吟诗作对,极具风雅韵味。此外,有民谚云“补冬不如补霜降”,霜降正值秋冬之交, ①   , 这天民间有煲羊肉、吃牛肉的食俗:在许多地方,人们有吃红柿子的习俗,一则御寒保暖、补筋健骨,二则清热润肺,防止冬天唇干、流涕;山东地区的人们霜降喜食白萝卜,以下气入肺,解腹胀之围;在闽台民间,则有吃鸭肉的习惯,肉质壮实、鲜嫩肥美的鸭肉,成为润燥祛火、补充营养的餐桌佳品。

    ②  , 作为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一些地区也有在霜降日扫墓,祛凶的习俗。在广东高明地区,还有“送芋鬼”的习俗,人们用烧红的瓦片烤熟芋头,再将瓦片丢至村外,利用大火辟凶祈祥。多彩的民俗,   ③   , 也为清冷的霜降节气带去了数不尽的人间烟火。

    1. (1)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的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正所谓“霜降见霜,米谷满仓” B . 在广东高明地区,还有“送芋鬼”的习俗 C . 有民谚云“补冬不如补霜降” D . 更有“霜打菊花开”的盛茂气象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二上·黄冈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农场主的苹果树品种特别好,而他周边的苹果树品种却很差。每年春天,这位农场主都会把优质的苹果种苗分给周围的人。大家都挺纳闷,如果大家的果树都变好了,他的果子不就卖不出好价钱了吗?农场主却说:“恰好相反,如果我的周围都是劣等果树,那么那些果树的花粉还是会通过蜜蜂传播到我的果园来。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让我农场周边长满优质果树呢?”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虽然每个个体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但很多时候人与人的利益是彼此关联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唯有相互合作,共同促进,才能促进集体的提升,最终也让每一个个体从中获益。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寓意、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