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曲靖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

更新时间:2023-05-31 浏览次数:48 类型:月考试卷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第二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

    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

    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在那个辩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乃猿狄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仍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甚至当他要想以身殉国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这样,他在当时就处于一种非常孤独的境地。屈原反复悲叹:“国无人莫我知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种深沉的孤独感主要是由于拳拳忠忱和侃侃说言不为朝廷所接受。只有对国家、人民的命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事业、理想的正义性怀有强烈的自信心,才能产生足以抗拒这种孤独感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程千帆莫砺锋《忧患感和责任感》)

    材料二:

    《离骚》全诗可分为三段:正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乱》曰”是全诗的尾声与总结。

    从“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是写“骚”,写“忧”,写诗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斗争、矛盾、幽愤和痛苦。

    在前半部分中,诗人抒写着“灵修浩荡”“皇舆败绩”“众女谣诼”“芳泽杂糅”的政治乱象,又强烈地感受到“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人生忧愁。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他抑止不住满腔的愤懑,反复诉说着自己无比失望、孤独、幽怨、狐疑的情绪,重重的忧郁、怨望、苦闷、彷徨,重重地压在心头。

    前半部分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就是一个“骚”字,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忧愁幽思”。那么,出路在哪里?诗人将如何“离”开这无边的“忧”愁?于是,便进入了后半部的描写。

    从“女婆之婵媛兮”至“蜷局顾而不行”为后半部分。诗人紧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

    当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现实世界“无路可走”之时,矢志不渝的诗人将他不屈的目光、深邃的思绪,投向了幻想的天际。诗人不顾“女婆”的劝说,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满怀虔诚的期冀,踏上上下求索的征程。但是“求帝”“求女”的不遇,不仅宣告了实现“美政”理想的无望,同时也宣告了“离骚”的失败。欲“离骚”而“骚”难“离”,忧患犹在,痛苦依然。

    接下去,诗人又幻想着向灵氛、巫咸求助,灵氛、巫咸劝诗人去国远游,而诗人准备离去之时,远远地望见了故国的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自己根本无法离开生长于斯的旧乡故土!

    一篇《离骚》之诗,本为“离骚”而设,却历尽千回百折,数经心力交瘁,仍然是“骚”而未“离”,“忧”而未“解”。长达二千五百言的正文已经结束了,但此时的主人公,“骚”仍未“离”。茫茫环宇,何处是归程?

    “《乱》曰”部分总结全诗,点明主题:“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乱》曰”五句呼应诗题,点明了全诗“离骚”的基本线索:“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是“骚”,“又何怀乎故都”是“离”;“既莫足与为美政兮”是“骚”,“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离”。

    既不能去,又不能忍,这样就把矛盾推向高峰,“死”的问题便被尖锐地提出来了。《乱》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最终表明要追随殷代贤臣彭咸而投水而死。“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摘编自何新文彭安湘《离去现实忧患、解脱生命痛苦》)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虽然宋玉《九辩》和屈原《离骚》都抒发了忧患之感,但在内涵上,后者的忧患感更为深广。 B . 屈原的忧患感是其所有作品的主基调,不仅是遭受谗言、猜忌的痛苦,更是对楚国命运的担忧。 C . 《离骚》的前半部分主要写“愁”,刻画了楚国的种种政治乱象,流露出自我强烈的人生忧愁。 D . 在“《乱》曰”部分,屈原在极度矛盾之下提出“离”忧的解决办法——效法殷代贤臣彭咸,投水而死。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屈原对国家和人民的强烈责任感催生了他的忧患感,而他的预感和担忧与历史进程却并不一致。 B . 屈原因不被理解而孤独,但他不惧怕孤独,因为他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给予了他强大的精神力量。 C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上下求索着自我拯救之路,这是《离骚》后半部分的主旨。 D . 材料二将“离骚”的“离”理解为“远离”之意,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离骚》内容主旨的论述。
    3. (3) 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观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班固《离骚序》评屈原“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B . 洪兴祖《楚辞补注》“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 C . 朱熹《楚辞集注》“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 D . 毛泽东评:“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
    4. (4) 教材中《〈离骚〉节选)》第3段属于《离骚》的哪一部分?该段主要书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及课文第3段内容,简要说明。
    5. (5) 材料一认为屈原具有忧患感和责任感,而材料二认为屈原《离骚》是在寻求“离去现实忧患”,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否相互冲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疯英雄

    赵广建

    那年头秋,天刚麻麻黑,她在三里外西善堡老舅家还没端稳饭碗,就听见自家村那方“咚咚咚”炮响。舅妈扯上她在村西的高粱地里钻了一宿。第二天没了炮响,自家村那方枪声又“嘟嘟”到了黑晌才没了动静。东邻的伍生说:“中央军一支队伍被日本兵锥住了屁股,上千人乱了方寸,借你们村一堵城墙,调回头来向日本兵开火。日本兵双手握刀往城墙上攀,丢下七八十条血尸。天亮后,日本兵调来了五千皇协兵,从村东杀到村西……”

    “甭冲我瞎说,没这事!”她内心胆怯。

    “是我亲眼见。”

    “见哪个?上你家井沿子上趴着念给井里那个脏模样去。胡扯!”

    “是真。”

    “不是。你没有爹妈,没有姊妹,还要牵扯上一个我不成?”

    “是真。”

    “不是!”她嘤嘤哭,掩襟拭泪,嘴里嘟囔伍生胡云。

    隔天,街上消息扬开,日本兵杀绝了自家村四十七户人家,杀死了她亲爹妈,亲姊妹一家六口!

    起先,舅妈也同她伤魂失魄地哭,后来,帮她用典卖的房、地钱料理完丧事,就收养她住在了西善堡村。

    那个叫伍生的东邻,个儿小,胆儿大,常来多嘴嚼舌。枪响那天,他一人跑到村东口扒瞧,回来就讲日本兵咋样指使皇协兵烧杀,有鼻子有眼。

    她只比伍生小一岁。小时候一口一个伍生哥。大了些,来舅妈家串亲,伍生猫闻腥了一样赶来没话找话。往来后,伍生说家里没活儿,有事没事往这院跑。一来二去,年轻人眉来眼去,说话也躲躲闪闪了起来,赶上三天两头过兵阵,谁家有大闺女也不放心,老人就顺坡推驴托了媒。秋后,她嫁给了伍生。

    月余,兵阵穿梭一样一拨一拨地过。村上不少人煎熬不住日夜的惊恐,相继卷上行李往外逃奔。枪炮更张狂了。舅爹妈在兵乱中被炸死。伍生料理完丧事,说了声“不能再当亡国奴!”也卷上行李参加了逃奔……一走,四年没音讯。直到亲闺女双菊年满三岁,她打发奶奶下了世。伍生还不见回。

    几年里,她视闺女如命。登门劝嫁的,存心做歹的,她一概不理会,一门心思等伍生回来。每日一擦黑,她插上门,顶上顶门杠,相伴孤寂与恐惧熬到迟来的天亮。

    这天后晌,街上又传来狗咬。随后传来了敲门声。

    她并不比以往更慌张,习惯地从锅底上抹两把,再往自家脸上抹两把,乱了乱发髻,抱上孩子去开门。

    门一开,来不及闪身,被一帮皇协兵团团围住。她懵了。当兵的一个个有说有叫,她定睛审视,先是害怕,当与最后一个倚在门框上的兵眼神相碰时,脸刷地白了!

    “快进屋,那啥,我给你们……”忙把孩子放在地上,让兵们挤进里屋,掀出瓦罐抖了抖,倒出仅有的二升麦子面,和面。

    兵们吆喝着要酒,洋钱自管往地上扔。她捡了几块洋钱,抱上双菊提上篮子出门上街来。

    半道街不见人影。在村东杂货铺有人与她搭讪:

    “今儿新鲜哩。”

    “嗯哪,来客哩,打壶酒。”

    “割肉不?”

    “割,嗯哪,割二斤。”她迟缓地答着。

    酒肉备妥后,她扯着篮子又串了几家门。回来就赶着忙活。待十多个皇协兵把桌上吃喝了个精光,又东斜西歪时,才好像看出那酒里投了毒,喊叫最凶的,最先耳鼻出血,一个个先是浑身青紫,不大会儿,没了声息。倚门框的那个吃喝得顶少、难受的工夫顶长,跪扶住桌角,想跟她说话,只见双唇抖动,乞求的目光闪着怨愤,却吐不出整字来。她脸上抽搐了一下,裸血的双瞳闪出刺一样的凶光,抄起门后的顶门杠,照准那人的脑门抡去,“扑——”一声,斑浆溅了她满脸,她触电般后退了一步,“哇——”吐了。

    那最后被她砸死的皇协兵,进家后没来得及向她说第二句话,就死了。她呆若木鸡地望着血泊,默默呜咽。那是她朝思暮盼的丈夫!

    整整半夜,她惊视着血尸发呆。以为自己坠在梦里。她拿绳子将尸身一个一个拖进猪圈里,又连夜弄土把猪圈填平。之后,她疯了。因为,在她拖尸那工夫里,饿急的孩子啃吃了洒上了酒的骨头……

    新中国成立后,猪圈被挖开,她杀死的十多个皇协兵被政府确认。病好后,方圆数十里依旧叨念西善堡有个疯英雄。

    每年,小学生经过西善堡村参观自家村惨案,她必讲那个惊骇的夜晚,那个骨子里要报仇的勇气和那个颤抖的双手与喷涌的血浆。每一次她都经受剜心一样的痛苦。那夜晚几乎长年萦绕在她脑际。人在时,她讲得激动,人离后,她伴着孤寡与艰辛,默默无声地过日子……

    多年,她的生活由县民政局补给。每逢过年过节局里总会有人来探望。探望的人帮她缝缝涮涮,搁下补助金,再拉些家常才走开。自从民政局给上补给,来过了多少趟,换过了多少人,谁也没提及过英雄本身是没有补助金的,只有烈属才有。

    大概她已记不清,刚解放那年,领导上宣布她打死了十二个狗汉奸,把她丈夫的尸骨与闺女的尸骨合葬在一起,她还与领导争论:

    “我打死了十三,十三!”

    当然,没人告诉过她,县党史资料上有明文记载:屈伍生,中共党员,一九四三年秋,奉命打入敌伪内部,后因误伤牺牲,终年二十三岁。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能再当亡国奴!”,说明伍生当时已有了反抗的意愿,也为后文情节埋下伏笔。 B . 女主人公珍视家庭,坚守爱情,视闺女如命,为此不惜丑化自己,拒绝再嫁。 C . 小说结尾采用“误会法”,点出对丈夫是误伤,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 D . 小说通过典型的语言、动作等细节的描写,塑造出一个鲜明可感的主人公形象。
    2. (2) 下列对小说相关情节和结构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女主人公听闻日本兵大屠杀的消息,“内心胆怯”“嘤嘤哭”,这些描写表现了她的善良和怯弱。 B . 女主人公见到参加伪军的丈夫后,毒死伪军,砸死丈夫。至此,她性格上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柔弱转为刚毅。 C . 领导宣布女主人公杀死十二个狗汉奸时,她极力争辩,仍坚定地视伍生为仇敌,主要表现了她的执拗和疯癫。 D . 小说的情节在战乱的悲剧中展开,在争论和误会的悲剧中结束。结构安排充满悲剧色彩。
    3. (3) 请赏析小说尾段的表达效果。
    4. (4) 小说讲述了一个疯英雄的悲剧故事,请概括小说主旨。
二、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 , 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

    上柱国子良入见。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战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怫然作色曰:“何谓也?”慎子曰:“臣请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

    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敝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 , 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 B . 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 C . 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 D . 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薨,形声字,古代指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B . “爱地不送死父”与杜牧《阿房宫赋》中“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中的“爱”含义一样。 C . 万乘,可指天子、帝位,也可指国家;一车四马为一乘,万乘也指一万辆兵车。 D . “臣请效其说”与《六国论》中“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中的“效”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齐王乘人之危,逼迫楚襄王割让东地五百里;为了顺利归国奔丧,襄王不得已答应了齐王这一不合理要求。 B . 子良、昭常和景鲤三人同仇敌忾,配合默契,或假意授地,或坚决拒绝,或搬取援兵,都是爱国忠君的大臣。 C . 面对慎子的“王皆用之”的主张,楚王面露不快,后经慎子的陈说,认同了他的观点,并且依其策而行。 D . 子良从君王信誉和国家利益出发,主张先答应割让土地,后军事进攻,与昭常、景鲤的“不可与”的目的完全矛盾。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身受敝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

      ②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

    5. (5) 为什么慎子建议三策并用?结果如何?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伯兮①

    《诗经·卫风》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 , 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⑥?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注释】①伯:这里指丈夫。②朅(qiè):勇武。③桀:同“杰”,杰出的人。④殳(shū):古兵器。⑤杲(gǎo):明亮的样子。⑥谖(xuān)草:萱草,忘忧草。⑦痗(mèi):忧思成病。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共四章,每章四句,全篇以思妇的口吻叙事、抒情,艺术感染力强。 B . “伯”英武威风,才能杰出,是王的先锋,女子想起他,内心充满自豪感。 C . 诗歌中画横线句子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都使用了比兴手法。 D . 诗歌紧扣“思”字行文,塑造了一个温婉的思妇形象,她内心哀愁但并无怨怒。
    2. (2) 诗歌中的女子思念丈夫有哪些体现?请根据后三章的内容简要概括。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自古忠孝难两全,李密在陈述自己的隐情后向晋武帝保证先尽孝后尽忠,并用衔环结草的典故表明心迹的句子是:“。”
    2. (2) 屈原《离骚》中以流水比喻光阴似箭,“”一句表达出心中担忧,时不我待;
    3. (3) 在古典诗词中,但凡诗人独处异乡,每每在诗作中以“客”自称,表达自己的思乡思亲之情。唐宋诗词里这样的句子有:“。”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是一则让人沉重、悲愤而又感到耻辱的消息。那几个日本战犯是何等货色?个个臭名昭著,双手都沾满了中国人民的鲜血,累累血债,   ①   南京又是什么地方?当年侵华日军制造大屠杀的地方,30余万同胞惨遭杀戮。更具反讽意味的是,这几个战犯恰恰都对南京犯下了滔天大罪。

    历史上,侵华日军对人类造成的巨大伤害,早已超越民族、种族,成为人类记忆深处难以磨灭的痛。在公共场合供奉其灵位,是纯属无知还是妄图挑衅?不管出于哪种动机,这一行为无疑挑动了公众的神经,伤害了人类的民族和历史感情。倘是日本人所作,则居心叵测、其心可诛;若系国内“精日分子”所为,则是   ②   、认贼作父。

    南京玄奘寺供奉日本战犯,表面看是寺庙管理疏忽使然,实际上反映的是涉事单位对无辜死伤同胞的无视,对历史缺乏基本的敬畏,正在错误地将人们领上歪曲、否定民族历史的一条邪路,将制造严重的社会思想混乱和危害。历史岂容无知者亵渎?有关部门应顺藤摸瓜,揪出隐于背后的   ③   , 让相关人员受到应有惩处。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改为“南京是当年侵华日军屠杀30余万同胞的地方”,二者语意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是恐惧?恐惧就是对于外部发生的危险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有时,这种反应更近乎一种本能,例如遭遇到火灾、泥石流等危机时本能地逃跑,或是被人迎面打来一拳时本能地架起手臂防御,等等。这些因恐惧而产生的行动是对我们自身的保护,       ①       。不过,        ②         , 我们就会变成厚厚盔甲下的“套中人”——过度、非理性、持续地害怕某种物体、现象、活动或场合,并夸大可能的危险,那就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如何克服恐惧心理呢?一般说来,对恐惧的东西了解越多,莫名的恐惧感就有可能越少。动物学家不怕和蛇、蜘蛛等动物接触,在高楼表演杂技或修筑高楼的建筑工人不会恐高,尽管他们日常工作时就要面对这些危险,但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他们已经掌握了自我保护的方法,并了解到遭遇危险应如何自我救助,因此        ③         所以,你若想要摆脱对某一事物的恐惧,就从积累知识并充分了解那件事物本身开始吧!

    1. (1)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你要是觉得这部电影不好看,就不去看呗。 B . 请你选出一套礼服来参加此次晚会。 C . 她们姐妹二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回答。 D . 华为企业的“狼性”团队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来自辽宁营口普通的农村青年“张同学”在抖音火了,他用大量的第一视角镜头记录着最真实的农村生活:早晨睡醒后,收拾一下床铺,加工昨晚的剩饭喂猫、狗、鸡、鸭;做点早餐匆忙吃掉后,或是和亲朋好友一起干干农活、下河捕鱼,或是上街购物、嘎又(东北话音译,切肉买肉的意思),然后回家做好饭菜,和朋友大口喝酒吃肉。这种“流水账”式的记录仅用两个月,粉丝量便已经超过了一千万。有网友认为这是一个专业团队在运作,但一些重要媒体采访时却认为“乡村生活中真正吸引人的力量,才是让张同学成为网红的关键。”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围绕“乡村魅力”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