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

更新时间:2023-05-07 浏览次数:1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1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瞎眼狼

    迟子建

    故事发生在1938还是1939年,父亲记得并不很清楚,他说年份不重要,重要的是时令,寒冬腊月,祭灶的日子。西北风呜呜叫,他们抗联部队的一个支队(父亲至死都对他部队的番号保密),二十多号人,清晨从四道岭小黑山的密营出发,踏雪而行,晚饭时分,袭击了位于中苏边界的一个日军守备队。

    四道岭在哪里?我在地图上找不到。父亲说除了四道岭,还有头道岭、二道岭、三道岭和五道岭。这些岭呈刀锋状,山上林木茂盛,山下溪流纵横,地形复杂,易守难攻,适宜做密营。父亲说他们最初的营地在头道岭的大黑山,那里狼多,当地人也叫它野狼岭。深夜时群狼齐嗥,狼眼鬼火似的在树丛闪烁,地窖子的女战士恐惧这“夜歌夜火”,就往男战士住的这一侧跑。父亲也不避讳,说他们因此喜欢狼嗥。

    很通常群居,但也有离群索居的。父亲说头道岭就有这样一条母狼,它双眼瞎。不知是天生瞎眼,还是后天瞎的——比如被猎人打瞎、疾病或是同类相残所致。大家分析,它在狼群里受排斥,才被驱逐出来。一条瞎眼的狼,就是一把卷刃的剑,锋芒不再。虽说它的嗅觉依然灵敏,但它朝着掠食目标飞奔的时候,由于深陷永无尽头的黑暗,往往会撞到树上,或是跌入谷底。猎物到不了嘴,反受皮肉之苦。但狼是聪明的,父亲说这条瞎眼狠自打发现支队的行踪后,就一直凭声音和嗅觉尾随他们,求得生存。

    父亲是火头军,他可怜瞎眼狠,做了几个鼠夹子,将拍死的老鼠扔给它。战友们都说,狼是吃人不吐骨头的野兽,喂不熟的,可父亲还是不忍看它挨饿,尤其到了漫漫长冬,白雪像巨大的裹尸布一样覆盖了山林,它几乎找不到吃的,连哀叫的力气都没了,像一团飘浮的阴云,蔫巴巴地尾随着队伍,父亲总会想方设法给它口吃的。它得了食物后会叫几声,像小孩子没吃饱奶时的吭叽声,带着些许的满足,又有些许的抗议。大地回春了,瞎眼很的日子就好过多了。春夏秋三季,它可以用鼻子觅到果腹之物,而那些东西其他狼基本是不碰的,譬如浆果、蘑菇、青苔或是昆虫。它食肉的机会有没有呢?那得看它的运气了。病死的鹰,半腐烂的兔子,对它来说就是美味。一旦发现,它就迅疾赶去。可这样的食物,也是乌鸦的珍馐。常常在它大快朵颐时,乌鸦纷纷落下,与其争食。瞎眼狼反正看不见,奋勇吃它的。父亲说他们不止一次撞见它与乌鸦同食腐肉的情景。看着它被漆黑的乌鸦给挤在一角,像条瘪了的布袋,实在是心疼。

    有时不是瞎眼狼先发现的腐肉,而是乌鸦,它也能跟着蹭点荤腥。乌鸦一鼓噪,它就循声而去。所以瞎眼狼最爱的声音,该是乌鸦的叫声吧。乌鸦啃不动的骨头,对它来说就是心仪的阳光,它会把它们拖进山洞,作为存粮,以备不时之需。它瘦弱不堪,但牙齿锋利,骨头于它,恰如糖果。

    瞎眼狼像个讨债鬼,跟着支队,渐渐地成了编外一员。

    这条狼有年正月,突然消失了!看不见它了,大家还担心,它是不是被老虎或狗熊给吃了?父亲说瞎眼很失踪三个月后,他和战友为前方的大部队运粮,在二道岭遇见了它。它居然大了肚子,怀了崽了!它拖着沉重的身子,穿越新绿点点的灌木丛,往头道岭走。它的爪子在林地上,留下的印痕明显比过去深了,而它的毛色,也比过去光鲜了!闻到它熟知的队伍的气味,它还停下来,转过头,低低叫了几声,有点羞怯,又有点骄傲似的。

    它是在哪里俘获了一条公狼的心呢?父亲说他们猜测,公狼与它发过情后,恐怕也是后悔的,否则不会在它怀着孕的时候,让它孤独地在山岭间穿行。

    那次运粮,父亲他们中途遭到日伪军伏击,死伤过半。原来是队伍里一个姓梁的通讯员做了叛徒。他们不得不放弃头道岭的密营,重整旗鼓,在四道岭的小黑山再建营地。这样,头道岭的瞎眼很,就在他们视野消失了。两三年不见它,大家还念叨,它生了几仔?养活得了小狼吗?因为一直没见它来找他们,父亲认定,瞎眼狼生的小狼,个个都是好眼睛,它的生活有了灯,不需要他们了。但父亲还会在队伍偶尔开荤时,将吃剩的骨头,扔在附近的山洞。瞎眼狼喜欢山洞,也能对付骨头,万一他们转移了,而它走投无路,寻到那儿的话,总不会饿着。

    (有删改)

    【注】本文节选自迟子建的《炖马靴》,内容和抗战有关。守备队:日军最早的独立守备队成立于1909年,在中国东北占领地编组独立守备队(1933年改称第1独立守备队)。当时的独立守备队就是六个大队的规模,任务主要是守备铁路线。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点明了季节特征,寒冬腊月,西北风呜呜叫,渲染了抗联战士所处的险恶的环境,这也是那次袭击取得胜利的条件之一。 B . 深夜时群狼齐嗥,狼眼鬼火似的在树丛闪烁使地窨子的女战士恐惧,而父亲却喜欢这狼嗥,可以看出父亲的勇敢。 C . 乌鸦一鼓噪,瞎眼狼就循声而去,因为这样就可以吃到腐肉。这种合作关系保证了瞎眼狼的生存,这体现了狼的聪明。 D . 父亲对瞎眼狼境遇的改变有着特别的敏感,这只狼也对这支熟悉的队伍曾给予她的帮助表达了善意,父亲由此对她的未来充满信心。
    2. (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暗示了时代背景,“二十多号人”对峙“日军守备队”为故事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B . 小说中瞎眼狼凭声音和嗅觉尾随父亲的支队求得生存,说明它有灵性:而“像个讨债鬼",说明它还有难缠与不知足的一面。 C . 文中画线句对雪景的描绘很有特色,一方面说明了大黑山生存环境的恶劣,另一方面也突出了抗日战士可贵的斗争精神。 D . 文中对战况的描写比较少,但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战争的惨烈。结尾写到我军的暂时失利和与瞎眼狼的分离,设置了悬念。
    3. (3) 请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4. (4) 《炖马靴》是抗战题材的小说,节选部分为什么却着重回忆了以瞎眼狼为代表的狼群的生活情景?请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54分)
  • 2. 课内文言文阅读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何之有 ②敢以烦执事 ③以乱整 ④且君尝晋君赐矣

      A . ①厌恶 ②对对方的敬称③取代  ④替 B . ①满足②执掌事务③交换  ④被 C . ①满足 ②对对方的敬称 ③取代  ④给予 D . ①厌恶 ②管理事务③交换  ④是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所与,不知        吾还也 B . 夜缒出,见秦伯      朝济夕设版焉 C . 行李往来,共其乏困  臣壮也,犹不如人 D . 乱易整,不武        其无礼于晋
    3. (3) 下列文言常识说法错误的是(  )
      A .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秋明所著。 B . 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C . 寡人,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古代帝王的自谦词还有孤、寡、不谷等。 D . 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尹。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 3. 课外文言文阅读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秦二世元年秋,陈胜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时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众立季为沛公。秦二世三年,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奏法。”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鸿门宴后,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汉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项羽兵败身死。天下大定,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第八》,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汉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B . 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汉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C . 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仅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D . 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汉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2.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 常有大            , 然后知长短 B . 霸上            晋函陵   C .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沛公默 D . 运筹策帷帐之中      子哂之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季仁厚好施,心胸豁达。他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概,不从事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普通事务,向往秦始皇出行时的大丈夫之举。 B . 刘季约法三章,受民拥护。入关后他宣布法令,百姓们欢喜争送酒食劳军,他表示军中虽然缺粮但不拿百姓的东西,于是更受拥护。 C . 刘季善于纳谏,集思广益。他听取张良、樊哙等人的建议,封府库,还军霸上;“鸿门宴”中,他也听取属下建议,最后死里逃生。 D . 刘季任人唯贤,知人善用。他在洛阳南宫设酒,宴请列侯将领时坦言,因为有张良、萧何、韩信等人的辅佐,自己才取得天下。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

    5. (5) 综合本文及课文《鸿门宴》的内容,从项羽一方概括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
  • 4. 古代诗歌阅读

    满江红 金陵怀古

    郑爕

    淮水东头,问夜月、何时是了。空照彻、飘零宫殿,凄凉华表。才子总缘杯酒识,英雄只向棋盘闹。问几家、输局几家赢,都秋草!

    流不断,长江沙。找不倒,钟山峭。剩古碑荒家,淡鸦残照。碧叶伤心亡国柳,红墙壁泪南朝庙。问孝陵、松柏几多存?年年少!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人从月下遗迹联想到了历史烟尘中的英雄,认为他们最终都将衰亡。 B . 词人认为江山不改,正如不绝江流和不倒钟山,而人事却有起落浮沉。 C . 词中"淡鸦残照"一句的表达方式,和杜甫《望岳》的最后两句不同。 D . 这首词以明快的笔触描绘南朝旧都破落荒凉之景,含隐微的愤世意味。
    2. (2) 本诗三个“问”字蕴含复杂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 ”两句来作为曾皙所问“夫子何哂由也?”的原因解释。
    2. (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3. (3) 《庖丁解牛》中,表现庖丁在最后一阶段解牛时是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眼睛去看的语句是∶“ 。”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l

    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将《水浒传》翻译为英文,介绍给世界。在确定英文版书名时,这位在江苏度过人生最重要年华的美国女作家把书名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All Men Are Brothers),引得汉学家们___________。的确,梁山上的好汉来自_________,而不是很多人所认为的:他们个个都是“山东大汉”。《水浒传》明确交代了大部分好汉们的出身和籍贯,山东人固然最多,但也有十多位来自今长三角地区的人。

    (  )。比如,“南京人”石秀正直刚烈,尚义任侠。在祝家庄,他充当斥候,英勇机智,探听盘陀路的秘密;在大名府,他跳楼劫法场,孤身营救卢俊义。石秀有血性、重义气、敢担当,契合了古往今来南京人的集体性格。此外,“白净俊俏”的郑天寿,骁勇善战的项充和李衮,也反映了施耐庵眼中的苏州人和徐州人的不同面貌。

          的好汉是《水浒传》最为吸引人的看点,但随着情节的转换,空间的演进,也次第描写了大宋帝国不同地区的山川胜迹和民俗风物 , 犹如展开了一幅“清明上河图”。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相较于山东人,施耐庵因为曾在长三角地区生活过,所以更加广泛了解长三角地区百姓的性格 B . 施耐庵了解各地百姓的性格,这从他作品中刻画的人物身上可以看出,因为他曾流浪于全国各地 C . 施耐庵对于江南和江北百姓性格的熟悉反映在《水浒传》中,因为他曾在江南和江北都生活过 D . 施耐庵在江南和江北都生活过,广泛了解不同地区的百姓性格,这种熟悉亦反映在《水浒传》中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 7. 语言文字运用II

    庄子与这个世界做了长久的厮守,故而有了最绵渺的缠绵。他对世界那种既恼又怜的丰富神情简直使人捉摸不透。他对世界,在极端的蔑视里有细腻的体察与回忆,在极端的怜惜里有失望与无奈。他仿佛当众把一切都掷在脚下,作践给我们看,并不住地冷笑;而当众人散去,他又收拾起这一切,把它们拥在胸前失声痛哭。

    孔子似乎是一贯严正而间或幽默的;孟子是气势汹汹咄逼人的;韩非子是怀才不遇冷峻孤单的;但庄子呢?他的表情太丰富了,一会儿是尖锐无比的人生解剖师;一会儿又是沉湎往事的诗人。他对世界,一会儿是濮水上的泛舟者、闲钓者;一会儿又是土屋前闲坐无聊的穷汉。有时他去远游,有时他又安坐家中洋洋洒洒地记录着他的思想——我们确实无法界定他的形象,他太丰富,太浪漫,太抒情,太不拘一格,或者说,有时他太出格。同时他又行踪不定。从江湖上传来的他的消息总是云遮雾障,且他是一个充满去意的人,谁知道他什么时候像老子一样一去渺然呢……

    1. (1) 结合上面文字,请分别概括孔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的性格特点。
    2. (2) 结合所学知识,请分别总结孔子、孟子、庄子、韩非子分别代表哪家学派?其核心理论各是什么?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在杭州,20名外卖骑手获得"网约配送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初级证书,享受政府培训补贴、城市积分落户加分和个人所得税专项抵扣等优惠政策;在广州,27年工龄的高级技师评上高级工程师,“90后”汽车装配工获评助理工程师,打开了职业发展新可能……

    材料二:科学家的设想、工程师的蓝图、技术人员的产品……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坚实保障。

    作为2025届高中生,本学期你将第一次面临选课走班,甚至第一次专业抉择。对于职业的价值,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