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

更新时间:2023-05-07 浏览次数:2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温儒敏:读书其实是“很个人”的事

    中华读书报:作为部编本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总主编,您为教师和学生编选、推荐书目,关于读书的著作也出版了很多。您怎么看待阅读?

    温儒敏:读书其实是个人的事情,要读什么书,怎么读,是根据自己的愿望、功用与兴趣去决定的。真正的爱书者,他们把读书作为像吃饭睡觉一样的生活方式。他们也有功利性的阅读,但更乐于自由的阅读,或者说私密的阅读。周作人说,书房是不可示人的,因为一看你读些什么,就知道斤两了。这有点幽默,但读书的确是“很个人”甚至私密的事情。

    不过对于学生来说,开个书单,推荐一些经典,有些引导,也有必要,只是不宜强制。孩子也有他们的“私密”,应容许有阅读的自由。中小学语文课会指定学生接触某些经典,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凡是书单指定的,孩子不一定喜欢。因为经典与学生有隔膜,本来就不容易读,若又当作任务,甚至处处指向考试,那就煞风景了。

    既然“读书其实是个人的事”,即使指定阅读范围,也还是要给学生一些选择的空间,容许读一些“闲书”。

    人各有各的爱好,并非所有人都爱读书的。但爱读书的人,能帮助自己独立人格的养成。真正的爱书人,不会随波逐流,不是哪些书走红就读哪些,他们选书总是有自己的喜好,有独立的眼光,阅读对他们是一种观望世界、涵养性情的方式。

    中华读书报:问题是现在的孩子作业太多,没有时间读书。您上中学后还能有那么多自由的阅读吗?

    温儒敏:作业太多的确是个问题,所以现在要“双减”。不过可以设想,即使不布置作业,孩子就有时间读书吗?不见得。孩子嘛,精力无限,兴趣就是动力。没有兴趣,做什么都是拖延症。现在的孩子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大,但他们还是比父辈幸福多了。若要比较,那时物质匮乏,没有现在那么多机会和诱惑,比较单纯,读书也就有较多的时间和自由。

    中华读书报:您是怎么喜欢上文学的?

    温儒敏:大约上初中时,我开始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诗歌,像普希金、莱蒙托夫、拜伦、雪莱、聂鲁达、惠特曼等等,都找来读。我自己也模仿着写诗,给《少年时代》《红领巾》等少儿杂志投稿。正是阅读充实了我的灵魂,伴随我挺过了艰难的饥饿年代。

    高中我就离开小镇上的家,到县城上学了。那时高中生不多,上大学的更少,我参加高考的1964年,全国才几十万考生,录取率非常低。我的备考不是刷题(也找不到往年的考题),而是拓宽视野,读一些比较深的书。如王力的《古代汉语》、杨伯峻的《文言语法》,都过了一遍。这些阅读的目的是为了高考,却又不限于应考,毫无疑问对于我的读写能力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因为读书有兴趣了,一天不读就不习惯,我高中时期的阅读面是比较广的,如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史之类都读。

    高中时期,我对于书的确有种崇仰之心,还喜欢读一些自己不太懂的书,读外国的书,理论的书,甚至还读过康德,读过天文学。天文学对我影响很大,改变了我的时空观,甚至还想过要考南京大学天文学系。也不太懂,但高中生的我就有意找来读。这是什么心理?是一种“喜欢读书”的象征吧,一种上进的力。所以,阅读还可以培养适合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爱好、特长,为将来的专业选择、人生发展方向做准备。

    中华读书报:几十年与书为伴,反复读的书有哪些?

    温儒敏:鲁迅的书读得最多,这跟我从事文学史研究有关。一百多年来,对中国文化有最深入理解的,鲁迅是第一人。他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和思考,不是书斋里隔岸观火的学问,而是痛切的感受,是从生命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这和读一些学问家的概论与历史著作之类是不一样的,功能和感觉都不一样。

    (摘编自《中华读书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温儒敏说读书是个人的事,是由本人愿望、功用与兴趣来决定阅读的内容和方法,真正的爱书者更乐于自由的阅读。 B . 中小学语文课会指定学生接触某些经典,如果把它们当作任务,常常会事与愿违,学生不一定喜欢书单指定的书籍。 C . 温儒敏先生认为,现在的孩子因为比父辈们面临的竞争更激烈,压力更大,机会和诱惑也更多,所以没有兴趣读书。 D . 温儒敏先生认为鲁迅作品不同于历史著作之类,鲁迅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和思考是从生命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访谈主持人聚焦中小学生阅读,结合现实与访谈对象的观点提问,将访谈引向深入。 B . 对主持人提出的问题,受访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思考做出了相应的回答。 C . 此次访谈关注到了中小学生阅读的现实问题,受访者的回答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D . 受访者举例说明自己阅读了古今中外许多名家的作品,但最伟大的还是鲁迅的书。
    3. (3) 引导中小学生广泛阅读,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怎样的积极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2. 现代文阅读Ⅱ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尖利刺耳的嘈杂声嗡嗡声一片。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整个集市都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丢脸。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不久,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乡长身体肥胖,态度威严,说活浮夸。“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他看见您捡到啦。”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第二天,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

    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那些爱取笑的人,为了拿他开涮,老逗他讲“绳子的故事”……

    十二月底,他病倒在床。一月初,他死了。临终前,在昏迷中,他仍不停地表白:“一根细绳……一根细绳……瞧,就在这儿,乡长先生。”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典型的环境,也为主人公命运的发展提供了行动依据,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B . 小说对马具商仅写了三次,虽然着墨不多,但他是个关键人物,通过他的行为,可以看到他的恶毒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C . 作者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和富有特征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以绳子的故事为线索,情节曲折有致。 D . 小说通过农民奥士高纳因捡到一根绳子而被诬陷以致含冤而死的不幸遭遇,只是反映了下层人民中小人物的性格悲剧。
    2. (2) 奥士高纳大爷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3. (3) 请简要分析奥士高纳大爷的死因,并联系其他文学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诗文阅读(45分)
  • 3. 文言文阅读I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 B . 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C . 夫晋,何之有     厌:讨厌 D . 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2. (2)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传”即注释,《左传》即给儒家经典《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 . “臣之壮也”中的“壮”指壮年。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由于身量未足,称之“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C .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可译为“我”。除“寡人”外,一直用作帝王自称的还有“朕”“孤”“不榖”。 D . “晋侯、秦伯”中的“侯”“伯”是古代帝王对贵戚功臣封赐的爵位。周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 4. 文言文阅读Ⅱ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 , 夺其军。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高祖欲长都洛阳,齐人刘敬说,及留侯劝上入都关中,高祖是日驾,入都关中。六月,大赦天下。

    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项羽之卒十万   可:大约 B . 驰入齐王 , 夺其军   壁:军营 C . 吾不敢帝位     当:相称 D . 大王起微细,暴逆   诛:讨伐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B . 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C . 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D . 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垓下之战中,韩信率兵发动攻击,遭遇失利后退却,孔、费两位将军又出兵攻击,楚军失利,韩信这才乘胜进攻,汉军取得垓下之战的胜利。 B . 刘邦取得垓下大捷后乘胜平定楚地,只有鲁县还为项羽坚守,不肯降服,最终以鲁公号将项羽安葬在鲁地。回军定陶后,剥夺了韩信的兵权。 C . 取得天下后,刘邦与臣下议论取得天下的原因,大臣们认为胜负的关键在是否与天下同利,而刘邦不同意他们的意见,认为胜负关键在用人。 D . 高祖打算长期定都洛阳,刘敬和张良都劝说高祖进入关中去定都,高祖当天就起驾入关建都。未央宫建成后,高祖在此大宴群臣,欢乐无比。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②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 5. 古代诗歌阅读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注]①作此词时,苏轼56岁,由杭州知州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将离杭州赴京。参寥子,著名诗僧。②谢公,即东晋名士谢安,终生怀有退隐会稽东山的愿望,晚年病危还京,过西州门时,“自以本志不遂,深自慨失”。他死后,其外甥羊昙路过西州门,回忆往事,恸哭。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词开篇气势雄放,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之风以人格和情感,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变化,也蕴含词人对世事的感慨。 B . 词人自觉年华老去,回望人生发现自己曾错失了很多机遇,心中遗憾之情一时无法消除排解,故称“白首忘机”。 C . 下片写了西湖之景,在春日的山峦间,山色青翠空明,云霏如烟,诗人特意叮咛“记取”,可见这些都是昔日之景。 D . 本词通过长短句、平仄变换呈现出一气舒卷、格调高远的韵律美、意境美,于达观中充满豪气,与婉约词风格不同。
    2. (2) 下片主要蕴含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杜甫《登岳阳楼》中的“”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2. (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在谈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春服既成”,冠者、童子众人“”。
    3. (3) 韩愈《师说》第一段用“”两句,以反问的语气强调择师不论出生先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不仅思想深邃,在艺术上也令人①_______,这首先表现在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上。在描写贾府的没落过程中,曹雪芹充分展示了贾氏几代人不同的精神面貌,塑造了王熙凤、贾母、探春以及一大批丫环的艺术形象,②_______,十分传神。以王熙凤为例,作者对她的描写在笔墨上不下于宝、黛、钗。她是贾琏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和权术。“协理宁国府”时,王熙凤不负众望,事无巨细,将繁杂的事务都处理得③_______,妥贴得体。

    《红楼梦》塑造人物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发展变化。在众多精华灵秀的女儿中,林黛玉独具其魅力。曹雪芹赋予黛玉“绛珠仙子”的神话,使她融古往今来之秀美,集仙界凡间之灵慧。黛玉之貌,有“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的灵动之美,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超凡之美。黛玉之美,还表现为④_______的诗人气质。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凭借一颗太过敏感的诗心去应对、感受自己的生存世界,以诗的方式对抗生存的紧张、肃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首《葬花吟》,便是这样一个多病多情多才的女子对生命的最强烈、最执着的追问。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分别填入一个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C .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D .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3. (3)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的作用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祝福》) B . 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喜看稻菽千重浪》) C . “当、当、当……”不久前关闭了近百日的黄鹤楼重新开门迎客,来自各行各业的战“役”代表一起敲钟祈福。(《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D . 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百合花》)
  •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俗话说春困秋乏,又到了随时能感受到疲乏困倦的时候了。那么人们为什么会打哈欠呢?①,主要存在进化说、大脑缺氧说、唤醒假说、温度调节说等几种理论。打哈欠会“传染”。当你看到周围的人打哈欠时,你也会情不自禁地跟着打个哈欠;更有趣的是,当听到打哈欠的声音,看到打哈欠的字眼,甚至联想到打哈欠的情景,你都可能不知不觉地打起哈欠来。②:研究表明,人打一个哈欠,平均只需要6秒钟;但就在这短短的6秒里,你的大脑、眼睛、肾脏、肝脏,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好处。③,临床发现,大约有70%—80%的缺血性脑中风病人,在发病前一周左右,会因大脑缺血缺氧而频频打哈欠。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小说,是记忆的嫁接与生长。”《蓝鸟》的扉页上赫然印着这句话,如一道闪电,让我们在主人公毕壮志由远及近拼命奔跑的身影中,回望自己的记忆深处,找寻青春的味道。毕壮志的身影和作者俞胜以及我们自己部分重叠,又和我们所熟知的孙少平、高加林等小说人物遥相呼应,从这个意义上说,《蓝鸟》是一部致敬往事的“记忆之书”,同时它激励青年,让他们奋斗,让他们追求理想爱情与幸福生活,可以说是一部奋斗之书”“寻找之书

    请重新组织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之与前文形成一组排比句。

四、作文(60分)
  • 10.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中华历史上辩才众多,诸如烛之武、孟子、蔺相如、诸葛亮等,他们凭三寸不烂之舌,或退百万之师,或护国家尊严,或藏中华智慧,或怀爱国情怀……虽无刀光剑影,言辞之间却尽显英雄本色。现实生活中难免遭遇战争、斗争、矛盾和尴尬,我们要善于运用语言化解冲突,显示言语的力量。

    请结合自己的言语经历谈谈自己的体验与感受。

    要求:综合材料大意,选好角度,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抒发真情实感,表达真知灼见,不得抄袭和套作;书写规范,字数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