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黔西南州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

更新时间:2023-06-28 浏览次数:1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百年变局是一个时代课题,点明了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和转型。近年来,这种变化已经越来越明显。人们在讨论百年变局的时候,往往讨论更多的是国家实力的消长、经济发展的快慢、科技进步的影响。这些因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相对显而易见的。文化间关系似乎更加关涉深层的结构,文化间关系的变化虽然不像实力消长或是经济发展那样明显,过程也比较漫长,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影响也更为持久和深远。

    世界进入现代以来,西方文明和与之相关的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关系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在世界文化关系中,也就出现了一个核心一边缘的格局。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关系中的核心地带,世界的其他文化则成为边缘,从而形成了百年来世界文化间关系的基本格局。

    这一格局的典型特征是,文化的影响力呈单向性,即从中心向边缘辐射。西学东渐、西学东南渐等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是以其文明,尤其是物质文明的领先而奠定的。清政府在与西方列强战争中的惨败,迫使慈禧太后派遣代表团去西方观摩学习。甲午战争后严复编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更是深深影响了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代中国的有识之士。鲁迅先生读了《天演论》之后,曾在《朝花夕拾·琐记》中感叹道:“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西方文明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成果。但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有着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任何单一文化主导世界的文化关系格局都会淹没其他文化的精髓,甚至形成文化霸权。当世界出现重要的变革之时,这样的缺陷就会清晰地显现出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国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承担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是一种多元文化的共同体。单一文化主导的格局随着全球化发展而受到挑战,文化间关系开始出现重要的变化。这种关系的变化是随着非西方国家的崛起而出现的,是以非西方文化重新显示活力为基本标志的。可以看到,冷战结束之后,一批非西方的国家群体崛起,在经济上实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像中国、印度这些新兴大国又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物质力量增长的同时,它们的文化也在与时俱进地焕发青春。

    也正是在这种情境下,非西方文化被重新发现、界定和挖掘,一种多元文化格局正在显现。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值得高度关注的深层变化。一个积极、正常的文化间关系应该呈现多种文化共生共存、相辅相成、互学互鉴的多元格局。当下,这种格局已显雏形,表现了一种新型的文化间关系正在生成。它虽然不像经济和军事实力格局那样明显,但其意义却是更为深刻、更为长远。

    (节选自秦亚青《百年变局与新型文化间关系》)

    材料二:

    每年元旦的新年贺词,是世界观察中国领导人的一个着眼点。

    《诗经》《宋词选》《群书治要》《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大全集》……习近平发表新年贺词时,背后书架上的中国古典著作每一次都引发中外媒体关注。这就像一个隐喻:当一位大国领袖带领中国翻开新的历史之页时,“背靠”的,是数千载文明史。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黄河涛声之中、齐鲁大地之上,习总书记说:“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中国最高领导人出席孔子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讲话,这是首次。从古都北京,到三秦大地,中国最高领导人几乎每一次地方考察,都必有文化内容,必有文化圣地。

    世界历史反复言说,有希望的民族,文化绝不能“木乃伊化”,要如火生生不息,如水汩汩不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滋养着新一轮改革开放;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融入了新发展理念;为政以德、慎独慎微的训诫,丰富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世界最大的执政党,在把握历史文化命脉的能力上已迈入新境。

    “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节选自《百年变局中的文化瞭望》)

    1. (1) 下列各项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百年变局是一个时代课题,除了国家实力、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因素外,更关涉文化间关系。 B . 随着非西方国家的崛起,非西方文化重新显示活力,文化间单一文化主导的格局开始出现变化。 C . 有希望的民族,文化绝不能“木乃伊化”,应坚持创新精神,将古典哲学智慧融入新发展理念中。 D . 中华民族在遇到困境时都能挺过来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2. (2) 下列各项对材料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世界进入现代以来,世界文化关系出现了一个核心一边缘的格局,这让西方文明和与之相关的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关系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B . 引用鲁迅《朝花夕拾·琐记》中的文字,是为了说明中国的有识之士对西方文化有独到的思考与出色的见解。 C . 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物质力量日渐增长,其文化也与时俱进,这是打破单一文化主导格局的重要因素。 D . 习近平在发表新年贺词的背后放置古典著作,仿佛隐喻着历史新篇章“背靠”的是数千载文明史,意在彰显中国文明的辉煌。
    3. (3) 下列各种文化现象不符合材料所说的百年来世界文化间基本格局特征的是(  ) 
      A . 《天演论》影响了中国的有识之士。 B . “蜘蛛侠”“钢铁侠”是中国很多年轻人的偶像。 C . 咖啡文化在中国流行。 D . 全球多个国家开办了孔子学院和中小学孔子课堂。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5) 中国文化要在百年变局中被充分发现、界定和挖掘,可以施行哪些策略?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加以概括。
  • 2. (2022高二上·湖南期末) 现代文阅读Ⅱ

    斗寒图①

    冯骥才

    老沈和我,还有国画系另一名教师潘大年,是二十多年前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老同学。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同时预感到祸事迟早要飞到他头上。但对于他,我毫无办法,似乎只有等待这场悲剧的来临。

    现在,祸事果然临到他的头上了。他怎么样了呢?

    想到这儿,我饭也没吃,戴上一顶厚厚的棉帽子,去他家看他。

    我推开门。只见老沈坐在一张破旧的、掉了漆皮儿的小圆桌前。手里捏着一个六边形的白瓷小酒盅闷闷独酌。他见我来了,没有起身,只略略抬一抬他胡茬浓密的稍尖的下巴,叫我坐在他对面。

    他穿着一件对襟的黑绸面的中式小棉袄,紧紧包着瘦瘦的身子。他头发白了不少,梳成老年式的背头,但头发硬,总有一些不服帖地翘起来,散开,并像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

    我俩像在小酒店偶然同桌的陌客,都在喝自己的闷酒。

    这时,他站起身,走到墙角的画案前,在毡子上铺开一张雪白的画纸,磨好墨,又从墙上的筷子篓里取出一支长锋、尖头磨秃的狼毫画笔。

    老沈手握笔管,对平展展的白纸凝视片刻。忽然,他的双眉就像受惊的燕子的一双翅膀抖动一下,仿佛胸中有股激情奔涌上来。跟着,这激情跑到他的笔管上,这笔管就在他手中狂乱地抖颤,随即他的臂肘一抬,那饱蘸浓墨汁的画笔如同鹞鹰击兔一般倏然落到纸上。笔管闪电似地挥动,笔锋在纸面上来回翻转、戳擦,宛如狂风吹舞的柳条拂扫水面。在洁白的纸面上出现一条变幻着的捉摸不定的墨色的形体——但这只是须臾间的感觉。随后,一株苍拙劲拔的老梅树跃然而生。这时他的笔头落入盛满清水的水盆里一晃,笔上的墨在水中像乌云一样化开,混成灰色。那笔又在粉罐里猛点两下,重新落回到纸上。冲动而颤抖不止的笔头横皴竖抹,一边豪放而不经意地把水点、墨点粉点弄得淋漓满纸。于是,狂风暴雪,立时成形。

    他的肘腕肩臂、乃至全身都在用力。左手撑着桌边,仿佛不这样,身子就要扑在画上。由于振动之故,两绺头发滑落到额前,他也不去管,任它们在光滑的鼓脑门上像穗子一般摆动。静静的屋中,只响着他带着腕力的笔锋在纸上的摩擦声,还有笔管磕碰水盆和色碟的叮当声。我斜瞅他一眼,只见他的嘴角用力向下一撇一撇,不知是浑身用力之故,是嘴里没有嚼尽的干辣椒所致,还是一种苦涩心情的流露。此时,他额上的青筋全都鼓凸出来,暗暗发红,是激动的热血在那里奔流……

    这时屋门开了,从外边走进两个人来。我一看,原来一个是潘大年,另一个是老沈的女学生范瑛。

    老沈落好墨,换一支洁净的大羊毫笔,从洋红碗儿里蘸了浓浓的颜色,在梅树枝头点上几朵花儿,补上蕊。花满蕊饱,艳丽如洗,光颜夺目。于是一株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梅树便十分神气地跳了出来。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然后他又拿起那支狼毫画笔,用枯笔蘸墨在画幅上端写了“斗寒图”三个醒目的大字。字迹端庄沉着,刚毅跌宕,颇含金石气息,好像是熔了铁水铸上去似的,挖也挖不掉,并与画风十分相合。

    我受了强烈的感染。范瑛和潘大年也挺激动。我画了多年的画,但从来没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当然它打动我的一半理由在于画外。潘大年冲动地说:“老沈,你这幅画扫除了我们心里的担忧。看了它,什么话也不用再说了。人就该这样嘛!”

    老沈听了,顿时感动得眼圈都发红了。他咬着下唇,似乎在克制自己要奔涌出来的一种情感。潘大年对他说:“我有个要求!”潘大年的表情郑重又诚恳。

    “什么?”

    “把你这幅画送给我吧!这幅画可以说是你的代表作。”

    老沈把我们送到院门外,范瑛忽疑虑重重地说:“沈老师,您参加市美展那幅画是不是先撤回来?”

    “为什么?”

    “赵雄肯定要去市美展审画。我看他已经盯上您了。别叫他再来找您的麻烦。”

    “不!”老沈坚决地说,“我那幅画找不出什么毛病。甭理他!”

    我和潘大年、范瑛三人同行一段路,所谈内容主要是怎样劝动老沈撤回他参加市美展的作品。在我们三人该分手各自回家的当口,我觉得心里还有件什么悬而未决、隐隐不安的事似的,跟着我明白为了什么,便对潘大年说:“画你可得收好了。别给人乱看!”

    潘大年听了,摇了摇他胖胖而扁平的脸,含着笑反问我:“你当我是三岁的孩子吗?”听他这话,我便放心回家去,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

    (节选自中篇小说《斗寒图》,有删改)

    [注]①老沈参加市友谊宾馆大厅布置,画了几幅画,遭到了不懂绘画艺术的市委文教书记赵雄公开批评,赵雄断言老沈的画里包藏着“反党”的毒箭。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祸事果然临到他的头上了”,“祸事”指赵雄已经盯上了老沈,“果然”表现了“我”对老沈的担忧不是多余的。 B . “头发硬,总有一些不服帖地翘起来,散开,并像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表面写老沈的外在,实则写他的性格。 C . 潘大年郑重诚恳地要求老沈把《斗寒图》送给他,是因为潘大年认为这幅画是老沈的代表作,这幅画很值得收藏。 D . “我”画了多年的画,但从未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因为“我”受到了老沈精神的感染,从中得到了人生启示。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交代了时代背景,丰富了老沈的形象。 B . 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正面描写手法和侧面烘托手法,塑造了画家老沈作为艺术家的典型形象。 C . 老沈挥毫创作《斗寒图》是本文描写的重点,突出了老沈绘画技艺的高超,彰显了老沈的性格,也有助于故事情节展开。 D . 结尾处潘大年的话让“我”放心了照应了开头“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表达了“我”为大家关心保护老沈而感到欣慰。
    3. (3) 小说中的“我”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冯骥才提出作品要“写人生”,主张描写人生况味,表现人性美。请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体现了哪些人性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初,梁孝王以至亲有功,得赐天子旌旗,从千乘万骑。王宠信羊胜、公孙诡,以诡为中尉。栗太子之废为临江王也,太后意欲以梁王为嗣,尝因置酒谓帝曰:“安车大驾,用梁王为寄。”帝跪席举身曰:“诺。”罢酒,帝以访诸大臣,大臣袁盎等曰:“不可。小不忍,害大义,故《春秋》大居正。”由是太后议格,遂不复言。

    梁王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谋,阴使人刺杀袁盎及议臣十余人。贼未得也,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所为。上遣田叔、吕季主往按梁事,捕公孙诡、羊胜;诡、胜匿王后宫。使者十余辈至梁,责二千石急。梁相轩丘豹及内史韩安国以下举国大索,月余弗得。安国闻诡、胜匿王所,乃入见王而泣曰:“今胜、诡不得,请辞,赐死!”王曰:“何至此!”安国曰:“大王自度于皇帝,孰与临江王亲?”王曰:“弗如也。”安国曰:“临江王适长太子以一言过废王临江用宫垣事卒自杀中尉府何者治天下终不用私乱公今大王列在诸侯,述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大王;有如太后宫车即晏驾 , 大王尚谁攀乎?”语未卒,王泣数行而下,谢安国曰:“吾今出胜、诡。”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上由此怨望梁王。

    梁王恐,使邹阳入长安,见皇后兄王信说曰:“长君弟得幸于上,后宫莫及,而长君行迹多不循道理者。今袁盎事即穷竟,梁王伏诛,太后无所发怒,切齿侧目于贵臣,窃为足下忧之。”长君曰:“为之奈何?”阳曰:“长君诚能精为上言之,得毋竞梁事,长君必固自结于太后。”长君曰:“诺。”乘间入言之,帝怒稍解。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八》,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临江王适长太子/以一言过/废王临江/用宫垣事/卒自杀中尉府/何者/治天下终不用私乱公/ B . 临江王适/长太子以一言过/废王临江/用宫垣事/卒自杀中尉府/何者/治天下终不用私乱公/ C . 临江王适/长太子以一言过/废王临江/用宫垣事/卒自杀/中尉府何者/治天下终不用私乱公/ D . 临江王适长太子/以一言过/废王临江/用宫垣事/卒自杀/中尉府何者/治天下终不用私乱公/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尉,战国时赵国初置,掌管荐举人才等事;汉时专门负责治安、纠察。 B . 《春秋》,古代史书,儒家经典,相传由孔子编订,暗含褒贬,记事详细。 C . “二千石”中的“石”与《马说》中“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石”意思相同。 D . 晏驾,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文中是指太后去世的委婉说辞。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栗太子被废后,太后想让梁王作为继承人,遭到袁盎等大臣的极力反对后作罢,并不再提及此事。 B . 梁王与皇上是至亲,又有战功,备受皇上恩宠,因受羊胜、公孙诡的挑拨便暗地派人刺杀袁盎等大臣。 C . 袁盎等大臣被刺杀后,刺客还没有抓到,皇.上便猜测是梁王所为,后经证实,确实是梁王指使的。 D . 梁王害怕皇上追究自己,便派邹阳去长安;邹阳劝说皇后的哥哥去游说皇上不要深究梁王的责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遣田叔、吕季主往按梁事,捕公孙诡、羊胜。

      ②太后无所发怒,切齿侧目于贵臣,窃为足下忧之。

    5. (5) 韩安国是如何劝说梁王交出罪犯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 4. (2022高二上·凯里期中) 古代诗歌阅读

    临江仙·再用前韵送祐之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栽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释】①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②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

    1. (1) 下面对词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首词虽然为送别而写,但没渲染送别场景,不作悲戚忧伤之态。这里的送别,有从容,有豪爽,有豁达。 B . “临江仙”本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为双调小令;“再用前韵”是说使用之前一首词同样的韵,诗人不止写了这一首词送给弟弟。 C . “钟鼎”与“山林”运用了借代手法,分别代指在朝为官的生活和隐居乡野的生活,“钟鼎山林都是梦”一句指出富贵和隐逸的生活都是幻梦。 D . 上阕以记叙起笔,暗示祐之的人生际遇,劝慰他看淡人世间的名利荣辱,不如选择闲适的生活方式,体现了词人淡泊旷达的人生态度。
    2. (2) 请简要分析下片中“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的艺术手法。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书愤》中的“”两句,作者感叹世事艰难,追述了年轻时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2. (2) 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无限怅惘的句子是:“。”
    3. (3) 《燕歌行并序》用边塞的阴惨景象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凄凉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纵观历史,我们这个民族在每一个关键之处、每一个挫折时刻,都深深地刻着“道德”二字。近代以来,中国陷入到    的危困之局,面临着亡国灭种的险境。尤其是抗日战争,这是民族历史上的大悲壮、大苦难,也更是民族精神的大觉醒、大挣扎、大振作。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有节操的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不屈不挠者大有之,以身殉国者大有之,埋头苦干实干者大有之……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撑起了    的旧中国。新中国成立后,雷锋、焦裕禄等    在新时代的道德星空图上,他们是德之    , 国之栋梁。

    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而道德是为人之本、处世之基。范晔在《后汉书·崔实列传》里说:“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西方哲人亦云:“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如同食物之于身体。”两者都不约而同地把道德的教化与修养比作精神的食粮。法律、刑法、准则等都是药石,而人是不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的,因而它们必须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今日之中国,欲民族复兴,首在立人。立人之道,首在立德。这个“德”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理想追求;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信仰;是“为天下之忧而忧,为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是舍我其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是“修齐治平”的道德实践和人生磨砺。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无与伦比   风起云涌   闪耀   模范 B . 旷古未有   风起云涌   闪动   楷模 C . 旷古未有   风雨飘摇   闪耀   楷模 D . 无与伦比   风雨飘摇   闪动   模范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有节操的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中。 B . 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 C . 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有节操的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的战斗中。 D . 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中。
    3. (3) 文段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 比拟、比喻、夸张                                                   B . 比拟、比喻、排比 C . 对偶、借代、排比                                                    D . 排比、引用、对偶
  • 7. 语言文字运用

    麦子的成熟就像一场声势显赫的庆典,在一系列的铺垫中开始频频亮相。饥饿之中的期盼和高温之下的煎熬,把农人们关于夏收的心情调动到了极点。“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无数次急切地观望抚摸之后,开镰割麦的日子终于到了。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车子后面是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好钢要使在刀刃上,好镰要使在割麦上,好汉得走在麦趟上。麦地是庄稼人的战场,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前鞠后躬,弯腰伸臂,刀光过处,一片齐刷刷的麦子顺势倒下。橙黄的麦地就像毁于蚁穴的长堤,在片刻之间开始出现残缺,一行、一块、一片,大有风卷残云的架势和撼天动地的气概,能割的割,不能割的捆,捆好后就往场里搬运。麦收地里无闲人。那些肩不能挑、手不能割的老太太和小孩子,不是端着茶杯满地找人,就是在收过的麦地里捡拾那些被遗漏的麦穗。麦秆刺啦的声音,车子咯吱的声音,老人训斥晚辈、孩子哭闹和年轻人打情骂俏的声音,交响乐一样,在高温的天空里喧嚣起来。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浑身憋足了劲的农人推着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

    就生物钟而言,,有人则是晚睡晚起的“夜猫子”。英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夜猫子”如果违背生物钟作息,或更易抑郁、幸福感低。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研究人员从英国生物医学库中提取超过45万名英国成年人的数据,采用孟德尔随机化法分析这些基因是否与重度抑郁等七种心理问题和幸福感感受存在因果关联。他们还要求,内容包括在问卷上写出自己的幸福感以及生物钟类型。研究人员分析了通过可穿戴设备监测到的英国生物医学库中超过8.5万人的睡眠数据。结果显示, ,人就越可能陷入抑郁、焦虑,同时幸福感较低。研究人员认为,社会通行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更有利于早睡早起者;而“夜猫子”因需早起上班而违反了自身的生物钟,导致情绪受影响。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2021高二上·广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来,“躺平”一词蹿红社交网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感心累,只想躺平在地,不再鸡血沸腾。如职场白领逃离大城市,转身回到三四线的家乡,从此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日常工作中,没有什么目标感,每天应付完成基本任务即可;大龄男女青年不恋爱、不结婚,不买车、不买房,一个人挣钱一个人花……当下社会,“躺平”已成为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态度。

    在河南大学毕业典礼上,程民生教授致辞时说:“可不敢一直躺平,躺得了初一,躺不到十五啊!”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宋儒吕祖谦有言,“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自安于愚,而终于愚矣”。

    以上论述有哪些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