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3-05-30 浏览次数:2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慎独”是儒家之为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符号。

    “慎独”之“慎”,本义是“谨”,又有“诚”之义。而“独”则与群相对,意为孤处。“慎独”强调的是,即使在无人知晓、没有监督的“闲处”,亦即私密情境下,君子依然应怀有敬畏之心,严格自律,克己复礼。

    生活中有群居与独处两种生存场景,这也就带来了两类伦理空间,前者是群处而公开的(人前),后者则是独处而隐秘的(人后)。群居空间的公共生活,因有礼法的外在制约,且处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严密监视下,加之曾子时代,社会充满“求闻”“求名”的冲动,奉法守礼、循规蹈矩之外,又或“巧言令色”,而刻意“著其善”;而“闲处”则大为不同了,礼法未及,"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又未达,这无异于一个无拘无束、可恣意妄为的“自由天地”,此时君子或会自律,而小人就恣肆了。曾子所倡导的“慎独”,以突出的“闲居”自持自守,使独处亦如群居一样,这就消解了私人之境的道德风险,从而化独入众,扬弃群、独之异,又超越两者之别,消融“群一独”的分裂与异化,弥合公、私伦理空间的冲突,从而实现“吾道一以贯之”的伦理圆融。

    慎独之独,除了上述"闲居"的私处或说私人空间之意外,还指意念的隐秘之境。在此只有意念自感的隐微之境,曾子亦如“闲处”一样要求“慎独”,其意涵朱子有深切的阐释:“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所谓“审其几”,即不能因己“独知”而忘乎所以,或着意伪饰,或刻意扭曲。相反,应戒惧审视,精诚其意,一念之际,即必须存诚而去伪,即如曾子所强调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追求真诚而纯粹,在灵魂深处“正心直内”。

    在“独知”之境讲求“慎独”,仍然是很难的。因为如果说“闲居”已属私秘,而“独知”的“念虑”之际,则是更进一步的“独”,是隐之又隐的形而上秘境。它的难以言传,显然是外界不易窥知的,当然也是很难监察的。因此,这种情境下的“慎独”,相较于“闲居”就难上加难,因为它触及了他人无法感知的隐微。季札挂剑之动人,正因为他坚决践行自己内心的许诺,是完全自愿、自觉而自由的,真正表现出绝对的诚信,充分显现了高度的精神自律和灵魂纯一。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以及他的绝对的“守约”,就反映并印证了这一精神自律。

    (摘编自马爱菊《曾子的“慎独”》)

    材料二:

    “慎独”作为儒家对君子修身的道德要求,目的在于“求道”,服务于当时的体制和礼仪规范,带有时代局限性。而主体性道德人格同样具有时代的特色,并且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和责任。主体性道德人格具有彻底消解与根绝封建专制主义的历史责任……也担负着超越世俗化、商业文化、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的肤浅、平庸、单向度、感官刺激、对精神境界追求的缺失等的价值追求。“主体性道德人格”与“慎独”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⑴______

    道德人格的主体性是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规定性特征。其中,自觉性是主体性的首要要求,体现着道德个体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以及道德行为方面的自主性。同样,“慎独”思想也蕴含着自觉性的要求。《礼记·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即要求人在独处时要“慎隐”“慎微”,再隐蔽、再细微的地方也要“慎之又慎”“无处而不谨”,能够自觉按照道德要求审慎行事。

    ⑵______

    成为一个自由的具有良好道德人格的主体,其前提是人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不依附于任何外在事物。这种独立不仅表现在外显的行为,还可以表现为一种内隐的心理活动。道德人格的独立性指向,要求道德个体能够保持思想自由,能够独立判断,并为自身的道德选择负责。“慎独”思想亦是如此,无论是“独处”,还是“独知”,都强调了道德个体独立观察、独立审思自身行为和内心活动的要求。

    ⑶自省视角

    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需要道德主体能够自察自省,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于外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有悖于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于内反省自己内心是否依然秉持人生价值理想。“慎独”思想强调“已之所不闻不睹”以及“人之所不闻不睹”两种情况,我们都要谨慎对待。

    ⑷自由目标

    主体性道德人格和“慎独”思想的最终目标就是达到内心的真诚自由。当道德规范和要求不再单纯依靠外在的约束,而变成内化于心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自觉,即道德行为的实践源于内心的真诚而不是外在的强制力量,才能够达到相对的道德自由。“慎独”思想要求人既要在独处时“慎其闲居之所为”,又要对“人所不知而已所独知之地”谨慎对待,时刻戒慎恐惧,以防止违道的意念和行为出现。

    (摘编自李文丽、孙峰《“慎独”思想与道德人格主体性的培养》)

    【注释】①季札挂剑: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出使北方,来到徐国拜访国君,国君对季札的佩剑赞不绝口,流露出喜爱之情。季札在心里暗自许诺,完成所有出访任务后,将宝剑赠给徐国国君。可是,当季札的出访行程结束时,徐国国君已经去世。季札来到徐国国君墓前祭奠,并解下佩剑,将它挂在墓旁的树上。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曾子的“慎独”主张,主要是针对在礼法未及、社会舆论监督又未能到达的“闲处”,此时存在小人恣肆妄为的风险。 B . 季札挂剑的故事表现出季札在意念深处对修身的追求和对至善的企慕,显现出高度的精神白律和灵魂纯一,因而动人。 C . “慎独”是儒家的重要理念,它对君子修身提出具体要求,强调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时应自觉遵守道德准则。 D . 当道德规范和要求不再依靠外在的约束,而是变成内化于心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自觉时,人就能够达到内心的真诚自由。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独知”比“独处”更隐秘,更无法监督,对人的道德修养要求更高,因而在“独知”中“慎独”,是“慎独”的更高境界。 B . “慎独”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追求,虽然世殊时异,它仍有一定价值,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仍具有积极意义。 C . 当代人养成主体性道德人格,可以从朱熹“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的观点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D . 主体性道德人格强调道德行为的实践源于内心的真诚,慎独强调心怀敬畏,严格自律,克己复礼,两者的本质是完全不同的。
    3.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关于“慎独”论述的一项是()
      A . 《后汉书》记载,有人给杨震送礼,杨震拒收。对方说:“暮夜无知者。”杨震答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B . 诸葛亮一生谨慎,可在任用马谡这件事上出现失误,导致街亭失守,给蜀汉的北伐大业带来了不利影响。 C . 明代大学士徐溥自幼天资聪明,在私塾读书时,从来都不苟言笑;他性格沉稳,举止老成,在朝为官多年,政绩卓著。 D . 鲁迅年少上学时,某日因故迟到,老师寿镜吾先生告诫他:“以后要早到!”鲁迅便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来警醒自己。
    4. (4) 请仿照材料二第(3)(4)处的小标题,给(1)(2)两处各拟一个小标题。
    5.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足球

    史铁生

    那支法国足球队来这儿比赛的时候,正是八月里最热的一天。离七点半还有两个多小时,山子和小刚就动身了,一人一辆手摇车,在太阳底下拼命地摇。体育场离他们住的地方太远,不这么早动身不行。

    单从上半身看,两个小伙子长得都很健壮,胳膊都很粗。山子的车上挂了两支拐杖。小刚连拄拐也拄不了。两辆车一前一后,跑得相当快,有时甚至能超过一两辆自行车。有些骑车的人惊讶地望望他们,望望他们那萎缩得变了形的腿。

    直到走了差不多一半路,小刚看了看表,两辆车的车速才慢了下来。

    小刚用两个手指撑开上衣兜,看看那张票。

    山子的目光立刻跟过去,说:“统共就一张票,你别再忘了带。”

    小刚没回答,脸上的笑容慢慢变得僵硬,心想:什么叫“统共”?反正一张票不能你我都进去。不过又想:出来的时候说好了。山子不至于说话不算话。

    “带着没有?”山子又问,很着急的样子。

    小刚还是不回答,把票掏出来,托在手里看,心里有点后悔:这事真不该到处去瞎显摆,二华送来了票,自己就应该悄悄地走……小刚觉得这是个机会,得说句话了:“你真不如趁早上你姨家去呢,别把转播也耽误了。”

    山子不言语了,山子的心情立刻有些沮丧。他本来就有点动摇,万一是自己记错了呢?体育场门前没有台阶,小刚坐在车上可以进去呢?自己白跑一趟倒没关系,问题是把电视转播也误了。问题是法国队!他这几天总想起十二届世界杯赛的场面;想起普拉蒂尼罚直接任意球时的样子;想起佐夫鱼跃扑球时的样子;还有鲁梅尼格,那小子真是浑身都长得漂亮,人要是长得漂亮也真是福气;马拉多纳不漂亮,可那小子跑起来真好看,摔倒了又蹿起来,永远也摔不坏似的,真长得结实,人要是长得结实也行,也漂亮……

    见山子不言语,小刚又紧叮一句:“是你自己非要跑一趟不可的。咱们可有话在先,我要是进得去,你可就得乖乖滚回来。”他尽量使语气显得像是开玩笑。

    “噢噢,那当然。”山子的灵魂这才从巴塞罗那的绿草坪上飞回来。“我是说,要是你的车进不去,这么难弄到的票别糟蹋了。”

    山子又使劲回忆起来。他明明记得体育场门前有很高的台阶,至少有十几层。二华那小子整天迷迷糊糊的,没记清楚过什么事,不过,也许是自己记错了?他还是八年前腿没坏的时候去过。那时候他才二十岁,跟小刚现在一般大。他还记得自己跑上那些台阶时的情景:台阶不仅高,而且陡,他一步三级往上跑,那台阶大概并不止十几层,什么地方还种着一些冬青树……每次回忆都是到这儿就断了。也许那不是在体育场?也许是电影院?剧场?美术馆?每次回忆都是以清晰开始,以模糊告终。小刚叹了口气:“要是再有一张票就好了。”

    小刚又叹了一口气说:“我好像还从来没到这边儿来过呢。”

    山子心里忽悠一下子,忽然觉得自己心眼真够呛——小刚还从来没到体育场里看过足球呢!小刚的腿从小就坏了。

    “什么时候能在中国举办一届世界杯赛啊?那还差不多!”山子忽然转过脸来说,带些笑容,在这之前他一直木然地望着很远的地方。

    “净想好事儿!”小刚说。虽然这么说,却也觉得心里舒服了一点。

    “那咱们拼了命也得买上票。”“拼了命你也未必买得上。”

    “提前一个星期我就上售票处窗口底下坐着去!支个帐篷。”

    小刚脸上也现出笑容:“亲眼看一回世界杯赛,这辈子也值了。”

    “我老是梦见体育场。”小刚说。“梦?”“嗯。我老是梦见到了体育场,也看见了里面有人在踢球,可就是找不到门,进不去……”

    山子心里“轰”的一下子,想起来了:那些台阶是在梦里见过,很高很陡,数不清有多少层,像一座山。自己往上跑,跑,一步三级,跑得好累呀,突然眼前豁然开朗,看见了一片绿色的草坪。不,不对,是一片辽阔的草原,他自己正在那儿踢足球。踢得可真不错,盘带,过人,连着过了几个后卫,又过了守门员,直接把球带进了大门。他笑着在草原上奔跑。他看见自己腿上结实的肌肉,心想这下子行了,不用再去摇那辆手摆车了。远处是冬青树,不对,是大森林,他向森林跑去,挥着拳头,林涛声像是欢呼……

    车流、人流越来越稠密了,都朝那个方向涌去。望得见体育场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从小刚和山子宽阔的生活之流中截取看球这一个点。细微地开掘出了这一对残疾青年复杂的内心波澜。 B . 小刚和山子一人一辆手摇车,跑得相当快,有时甚至能超过自行车,可见其对待生活有不服输的劲头。 C . 小刚和山子虽有一张门票,但对自己能不能进场看球赛并没有十分的把握,当时抱有一种赌一把的心理。 D . 小说的结尾两人是否如愿看到了球赛不得而知。开放性的结局留下悬念,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2. (2) 关于文中两人梦到体育场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刚的梦境里透露出他的渴望,而找不到门则折射出他现实中遭遇了困境。 B . 梦境中山子在草原上快乐地踢球,这一梦境是由他内心极度的渴望催生而成的。 C . 山子梦境中的台阶来自他对体育场的记忆,这记忆因时间久远而变得模糊。 D . 山子梦境中的自己腿上的肌肉结实,这和现实中的情形截然不同,令人心痛。
    3. (3) 前往体育场的路途中,山子的思绪不断在发生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当年这篇文章审稿的编辑认为:“此稿有史铁生的味儿,有些残疾人的凄凉感,但基调还是明朗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孟子见梁惠王(节选)

    材料一: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日:‘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材料二: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问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B . 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C . 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D . 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只能指古代帝王对自己的尊称。 B .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始作俑者,指第一个用俑封杀活人的人,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C . 地方,古代地理观念,谓地呈方形。这里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土地方圆。 D . 孝弟,孝,指还报父母的爱;弟,同“悌”,指敬爱兄长。谈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对的,并不只是单方面的顺从、尊敬。
    3. (3) 下列对这两篇文章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两篇文章均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说服力强,充分体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特色。 B . 两篇文章均以谈话为主体,通过孟子与魏国两位国君的谈话,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人民归顺,就能天下无敌。 C . 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首先批评了梁惠王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不为战死者报仇雪恨,然后讲到行仁政能使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D .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孟子一开始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说他没有国君的样子,但孟子仍耐着性子向他讲仁政爱民的思想。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②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 4.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寒食城东即事

    王维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晚春感事四首(其四)

    陆游

    少年骑马入咸阳,鹘似身轻蝶似狂。

    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

    风光流转浑如昨,志气低摧只自伤。

    日永东斋淡无事,闭门扫地独焚香。

    【注释】①蹴鞠,古代踢球的游戏。古时有在寒食蹴鞠的习俗。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诗前两联流水桃花柔美宁静,溪流水草淡雅清新,一派安逸美好景象,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B . 陆诗首联写骑马少年,“如鹘似蝶”,生动形象,将一个身手灵活、意气风发的少年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C . 同为春日的即事感怀,王维诗充满蓬勃的青春力量,渴望建功立业;陆游诗则蕴含壮志难酬的悲愤与不平。 D . “蹴鞠”“秋千”与“春日”“少年”俨然成为两位诗人笔下的固定搭配,可见当时年轻人对这两项运动的喜爱。
    2. (2) 两首诗都写到了蹴鞠和秋千这两种体育运动,请结合诗句赏析对其所用表现手法的不同之处。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 (1) 《荀子·劝学》中“”“”两句分别指出不积累跬步和不聚集细流的后果,从反面设喻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
    2. (2) 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通过描写琵琶女一系列动作和表情,表现她演奏结束后,整理情绪,决定讲述自己的不幸身世。
    3. (3) 古人喜欢在诗词歌赋中赋予英雄人物以儒将的形象,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周瑜“”,《赤壁赋》中曹操“”,都表现了英雄风流儒雅、踌躇满志的风采。
    4. (4) 《静女》中,运用移情于物手法,与爱屋及乌表达的情感相似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经,专指儒家文化。因为自汉武帝时期以来,儒家文化超越其他诸子学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此后的历朝历代,儒家思想都被看作社会发展中的纲常伦理,被认为是思想文化界的________。史,便是史书。中国历史上的“正史”,从汉代的《史记》开始,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史书《清史稿》,总称为“二十六史”。子部,就是指人们常说的“诸子百家”。百家之长与儒家之尊共同盛放于中国文化的百花园中,才使得中国文化________、鲜活有力。集部,泛指一切文化艺术,包括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

    综合来看,如果我们将国学比喻为一座________的文化大厦,那么:经,是这座大厦的钢筋结构,有了儒家经典,就立起了中国主流思想;史,是大厦的水泥浇筑,水泥的巍然填充与钢筋的昂然挺立,就构筑起了中国文化的坚实外形;( ),所以,子部的百家思想,就如同为这座大厦开了一扇扇的门窗,正因为有门窗的参与,才使得空气流通、阳光照耀;集部,像是大厦里一切装潢与内饰,丰富多样,精彩纷呈。是“经史子集”四个部分,全面支撑起了中国文化这座________的殿堂。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 B . 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而“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 C . 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经史子集”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D . “经史子集”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中流砥柱  栩栩如生  富丽堂皇  古色古香 B . 定海神针  生生不息  富丽堂皇  美轮美奂 C . 中流砥柱  生生不息  高耸入云  美轮美奂 D . 定海神针  栩栩如生  高耸入云  古色古香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钢筋水泥建起的这座楼宇既非常庞大,也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B . 虽然用钢筋水泥建起了一座庞然大楼,这座楼宇也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C . 水泥钢筋建起的这座楼宇缺乏生机、密不透风,虽然它是一座庞然大楼 D . 而钢筋水泥虽然建起了一座庞然大楼,却也使得这座楼宇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信息,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但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误导和烦恼。①__________,特别是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常常会有讹误。《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因此,有辨识信息的自觉与能力,能够分辨各种媒介信息的真伪,就成为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媒介素养。

    传播过程中信息失真的具体情况比较复杂:有时,信息本身真实,但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损耗和扭曲;有时,真实的信息被传播者夸大、隐瞒、剪裁和篡改,以达到某种目的;有时,信息本身就是假的,以讹传讹……你碰到过这几种情况吗

    要辨识媒介信息,②__________。例如,要了解公共政策、国内外大事,就应将电视、广播、党报党刊、政府官网作为首选的信息来源。

    除了辨识信息真伪,③__________。有些信息本身是真实的,但导向不正或格调不高,对此类信息,要有明确的认识,恰当应对。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学习,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健康向上的思想和情感,从根本上提高辨识媒介信息的能力。

    1. (1)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上次区里开会的时候,我非常荣幸认识了你校王老师。 B . 小朋友们玩着相互追逐的游戏,你追我赶,满头大汗。 C . 高中三年,他渊博的才学让同桌的你佩服得五体投地。 D . 当你大笑时,神经会产生相应的激素,引发一连串消除压力的反应。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大理,各县都有自己的地方名片。如:大理的三道茶、洱源的雕梅、鹤庆的银器、剑川的木雕、永平的黄焖鸡、漾濞的核桃、巍山的小吃、南涧的跳菜……这些产品,有的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各族人民群众的喜爱。

    “大胡子”出生于云南巍山,巍山古城有着“中国名小吃之乡”的美誉。他几十年如一日研究一碗汤、一碗饵丝,“每当把一根根平常无奇的饵丝,变成顾客嘴中一口口鲜香丝滑的美味时,就感觉内心得到巨大的满足,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幸福感”。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在当下,工匠情怀值得大力弘扬。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