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宿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2月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3-04-30 浏览次数:2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小说多有从形式上看来,经过三次重复才能完成的情节,著名的如“刘玄德三顾茅庐”“宋公明三打祝家庄”,等等。这种情节的特点是同一施动人向同一对象作三次重复的动作,取得预期效果,因而笔者称之为“三复情节”。

    由元明至清末,无论长篇短篇、世情、神魔、英雄传奇、侠义公案等各体各类,中国通俗小说对“三复情门”模式的运用普遍深入而且持久。其意义各自不同。有的妙在“三复情节”本身,有的有调节叙事节奏的乍用,有的还可以起到加强组织结构的作用,如《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以先秦人最重的卜筮而言,《礼记·曲礼上》简括为“卜筮不过三”,孔颖达疏:“卜筮不过三者,王肃云:礼以三为成也。’”“礼以三为成”就是说“三”为成礼之数,过或不及都是非礼的行为。而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礼教的社会,无往而不有礼数,所以“筮不过三”“礼以三为成”实行的结果就是“事不过三”。“事不过三”即是周秦以来中国人生活中一个重要而突出的习惯法则,它表现了中国人处事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作风。中国人“礼以三为成”——“ 事不过三”的文化传统,也就是一件事可以做三次,并且最多做到三次的观念与习惯,乃是中国小说“三复情节”的生活渊源。

    “三复情节”合乎美的比例和尺度。亚里士多德《诗学》认为:“戏剧的情节也应有一定的长度,最好是可以让记忆力把它作为整体来掌握。”显然,与定数“三”的绝对量度相联系,“三复情节”最合乎审美在“体积小和秩序”上的要求。它既不太大,又不太小,对于读者来说,正是有一定长度,又便于“让记忆力把它作整体来掌握”的那种美感形式。《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三气周瑜”,比“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九伐'原”更脍炙人口的事实,正可以证明“三复情节”形式差的这种优越性。

    其次,“三复情节”合乎寓变化于整齐、统杂多于单一的美学理想。“三复情节”写一件事重复做三次而成功,故事主要在两个人物(或方面)之间展开,有头、有身、有尾,相对独立,具有单纯和整一的特点;而在高的作家笔下,情节内部每一重复的内容都有变化深入,使一个可能很简单的情节得以宽展、延长而局面不可预拟,如金圣叹评《水浒传》曰:“三打祝家,变出三样奇格,知其才大如海。

    一般情况下,“三复情节”的发展表现为进展→阻塞→进展→阻塞→进展→完成的三段式形态。这种螺上升的三段完成模式,强化了矛盾双方的对立,合比例而又有节秦地把故事推向高潮。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这种处理情节的手法推迟了高潮的到来,使读者期待的心弦绷到最紧,而又未至于滥用读者的耐心,在读者急不可待的顶点,恰到好处地呈现结局,这正如筑堤遏流,筑到可以承受的极限突然放开,才能造成水流宣泄的最壮观场面。

    (摘编自杜贵晨《中国古代小说“三复情节”的流变及其美学特点》)

    材料二:

    中国古典小说“以三为法”的最本质的艺术特征是体现了审美简化的原理。小说家运用“三”这个有意味的数字,把复杂的千头万绪的社会现象归结到一种有规律的简明的艺术形式当中。诸葛亮长期隐居隆中,不攀豪强。一旦出山,便与刘备纵谈天下大势,指出了三分天下的总策略。这是整个封建时代中国文人“入世”和“出世”传统心态的反映,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转化过程的再现,小说家设置了一个三请诸葛亮的情节结构,艺术处理简单而又深邃。

    “以三为法”的结构叙事艺术是以层次演进来体现自己“结构特征”的简化。三,在古人的眼里本来就是“多”的意思,“以三为法”就要求依据多样而统一的美学命题,把小说主题和题材的统一与情节描写人物刻画的多样,形成各个部分渐次演进,从而使整个作品处于最简的结构之中归结为演进美。犹如在一个乐章中不断重复主旋律,但由于每一次重复,音调和节奏不断变化,在给人们新的美感享受时,又强化对主旋律的领悟和理解。《红楼梦》正面描写发丧送葬的重大情节共有三次:即秦可卿之死、贾敬之死和贾母之死。按照他们的身份和地位来说,丧礼得应当一次比一次“体面”,可是恰恰相反。秦可卿死后,着意渲染丧事的豪华和侈糜,其排场之大,挥霍之巨,贾府空前。贾敬丧事的规模与其嫡亲的孙媳妇秦可卿相比,就大为逊色了。贾母的丧事,则是“内囊尽上来”后又被抄家的情况下操办的,整个丧事,“银钱吝啬”。送殡的队伍更是寒伧,连车辆也是叫贾蔷到亲戚家借去的。总之,曹雪芹设计的这三件丧事,从死者的身份、辈份、年龄与其出丧的铺排、规模和气势,不仅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重要的则是形象地表现了一个赫赫扬扬百年望族之家,如何从“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到逐步衰败的历史过程。三代人物,三次发丧,像三个阶段的标志一样昭示着封建贵族不可挽回的败亡的悲剧主题,显示出“以三为法”结构叙事对主题开掘的演进美。

    (摘编自郑铁生《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结构“以三为法”的文化意识》)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复情节”合乎周秦以来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法则,也合乎普遍的美学原理,在后世各种小说中一直被普遍应用。 B . “礼以三为成”就是一件事情可以重复做到三次,但是不能超过三次,这在主观上就成了“事不过三”。 C . 中国古代小说情节也有重复三次以上的,但这种情节设计在形式美上不如“三复情节”优越,因而不能取得成功。 D . 《红楼梦》中秦可卿、贾敬和贾母三人丧事的情节设计,体现了审美简化的原理,在层次演进中表现贾府衰败的进程。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有效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B . “三复情节”这一情节模式,从形式上看来是三次重复,但是在其情节内部则有着变化深入或者层进。 C . “三”可以表示基数“三”,如《屈原列传》“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也可以表示“多”,如《谏太宗十思疏》“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 . 杜贵晨在别的文章中说“三复情节”表现为“起一中一结”的形态,这与材料一的说法有一致之处。
    3. (3) 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三复情节”的一项是(   )
      A . 《西游记》: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B . 《水浒传》: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C . 《三国演义》: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D . 《三国演义》: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5)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是《红楼梦》中著名的“三复情节"。请结合《红楼梦》中贾府的变迁,根据两则材料简析“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这个“三复情节"的作用。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文本一:

    驴叫

    岑燮钧

    大将军骑高头大马,却喜欢听驴叫,他觉得那叫声好听。程士成从来没觉得这驴叫有啥好听的,可是有人说,他的嗓音最像驴叫。

    有一次,大将军得了一匹上好的叫驴,叫门客们一起到后院去。众人簇拥着大将军,一路上赞美着还见面的叫驴。更有人引经据典,说大将军这雅好直追魏晋,真是难得的性情中人。到了驴图边,那驴果然得一表人才。大将军让驴叫起来,可是驴就是不叫,只管踢蹄子。马夫很着急,正想打下去时,大将军阻止他,说孤家的爱物,岂可以畜生论?他的小眼睛滴溜溜转,目光在人群中逡巡。忽地,他对着一个“长人”叫住了,众人都以为是针对这个人,而大将军却招了招这人身后的程士成。

    “程主簿,听说你的声音最像驴叫,能否做个引子,先叫一声,也好让孤家的驴跟着叫起来?”

    程士成微微向大将军躬了躬身:“小人不才,从未学得驴叫。

    大将军感到有些不爽快,他指着门客们,愠色道:“不是你们说程主簿的声音最像驴叫吗?”大家纷纷示赞同。程士成的脸色不由青了又白,白了又红。

    “程主簿,你看,大家都等着呢。“

    程士成低着头,迟疑地说道:“那小人试试。”他先轻声叫了一下,大家面面相觑,然后朝向大将军,大将军无所表示,显然是不能满足他的意思。程士成又叫了一声,比原来响亮了但与驴的音色似乎尚有距离,大将军瞪着程士成看,程士成只得一不做二不休,豁出去了。他咳了一下,然后引吭长啸。这一声叫,端端与众不同,声如裂帛,响遏行云,果然是十足的“驴色”。还没等众人回过神来,又是一声驴叫,竟真的从头一表人才的大驴口中传出。这不由引得大将军哈哈大笑,所有的人都爆发出了欢快的笑声,谁也没有在意程 士成,因为大家都看向了那头叫驴。

    那年年末,叫驴死了。

    大将军很伤心,他带着门客去吊唁,对着空空的驴圈,他自言自语道:“别人都不死,老天为何让他死呢?!”然后回过头来,对门客们说:“大家都叫一声吧。”门客们也不含糊,个个叫得很卖力,不过,都没程士成叫得有“驴色”。突然,大将军像记起什么,问道:“程主簿呢?”

    在大将军追问的当口,程士成已经挂冠而去。

    母亲对于程士成的到来,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已到年末。可是,直到第二年春暖花开,程士成也没有出去的样子,母亲不由得问起他来。程士成说,他不打算再出去做幕僚了,他要著书立说。

    一日,母亲牵驴出去,回来却背着半袋糙米。程士成很是诧异,一问,才知母亲把家里唯一的一只驴子卖了。幸好有昔日同道到任地方,得知他时日艰难,送了一点儿银子,助他名山事业,才得勉强度日。不久,即有人牵着一只驴子,来到他家。驴子身上,对接着两只口袋,垂在两边。程士成一见驴子,觉得好生眼熟,一问,才知那人是来送还驴子的,还带来了两袋麦子。原来母亲把驴子卖给了那人。他是镇上的财主。财主启口,颇有斯文:

    “得知先生回归故里,未得拜访,实是遗憾,听闻先生记述乡里,兹事体大,可谓不朽也矣。“

    “鄙人学识浅陋,还请多多赐教。’

    “先生乃当世名士,褒之则流芳百世,贬之则遗臭万年,若能录入先生笔下,此生足矣。”

    程士成听明白了,原来财主想让自己把他记到书中去。财主自夸,曾修桥铺路,泽被乡里。但即便如此,亲自上门前来,要求为自己作传,实是可笑。程士成没有收下财主还回来的驴子。他把两袋麦子重又搁到驴子身上,一拍驴子的后屁股,驴子长鸣一声,嗒嗒嗒地走了。财主很是尴尬,狼狈地跟了出去。

    这一年秋天,长风万里,送来了他的老朋友“长人”。当日,同在大将军处谋食,相谈甚欢,是难得的可以秉烛夜游的同道。程士成常躲人后,而“长人”常作掩护。虽然,那一回还是当众学了驴叫,但事后,“长人”邀其共饮,虽未明言,宽慰尽在其中。原以为一别经年,再见无期,没想到,今日还能重聚山村,唯有痛饮,方解故人思慕之渴。酒过三巡,“长人”怒曰:“一个粗人,把持权柄,以驴叫为乐,可笑也欤?”

    “名曰将军,却又称寡道孤,是可忍孰不可忍?”程士成举起酒杯,与“长人”干杯,一饮而尽。

    两人把当日羞愤,喷作了今日谈资。一时兴起,开窗长啸。夜色如漆.山影如兽。程士成一声驴叫,劈开群山,久久回荡。“长人”也作驴叫,仿佛是程士成的回声。两人大笑,随即大哭,然后相扶大笑,不知东方之将白。

    (有删改)

    文本二:

    我偶然看到这样一则《世说新语》: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我马上被“驴鸣”这一细节吸引住了。世人有学狗叫,学猫叫的,却从未听说有学驴叫的一恕我 孤陋寡闻。一搜索,又找到一则《世说新语》:

    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哭毕,向灵床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体似真声,宾客皆笑。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

    这两则《世说新语》,故事虽短,却形神兼备,所展示的魏晋风度,令人向往。因此,立刻激起了我的创作兴趣。

    但是,怎么处理这两则文史资料呢?一般来说,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以此为本,添头加尾,扩写演绎成一篇小小说;一种是取其一点,不着其余,另起炉灶,自由创作。

    前者的尴尬之处在于资料太少则难以敷衍成篇,资料太多则缺少创造性。而后者的难度则在于凭空造物,缺少模特。

    但是,我还是选择了后者。因为我无意深研《世说新语》,因此,人物创造不免多受掣肘。而抛开《世说新语》,就可以天马行空,自行设置。于是,我打算只保留“驴叫”这-细节,脱胎换骨,再造人物。

    (节选自岑燮钧创作谈《脱胎换骨 画龙点睛》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将军从“长人”身后招出程士成,可见程士成有意躲藏于长人身后,这为后文二人是同道之人埋下伏笔。 B . “程士成的脸色不由青了又白,白了又红”,是因为在众人“纷纷表示同意”的情况下,他为撒谎而羞愧。 C . 小说语言在白话的基础上,适当地带了点文言色彩,"夜色如漆,山影如兽”写景生动,影射了时代环境。 D . “驴叫”贯穿整个故事,既是小说的线索,使小说结构紧凑,也寄寓了文人雅士的高尚节操与不屈精神。
    2. (2)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吊唁叫驴时,大将军突然问起程主簿,叫驴的死让他觉得程士成是个人才,值得珍惜。 B . 财主还驴送粮的目的是想让程士成为自己作传,这一情节的设置使整个故事曲折跌宕。 C . 作者以王仲宣、孙子荆为原型创造出程士成这一形象,并辅以大将军、“长人”来反衬。 D . 《驴叫》虽脱胎于《世说新语》,但没有照搬照抄,而是自出机杼,拉开了与原作距离。
    3. (3) 请简要分析程士成在大将军面前学驴叫的心理变化过程。
    4. (4) 文本二中,作者谈创作时说他处理文史资料的方式是“取其一点,不着其余,另起炉灶,自由创作”,请结合文本一说说作者是如何践行这一创作原则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太见崇重。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侍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懔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忠,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

    贞观六年,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著乎天下,名誉不传乎载籍。况朕接百王之末,智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诗》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可即著令,置三师之位。”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自无所染,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太子师保,古难其选。成王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秦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恶,由近习。朕今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令其式瞻礼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

    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理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跬,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每对王理,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曰:“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于是诏令撰太子接三师仪注。太子出殿门迎,先拜三师,三师答拜,每门让三师。三师坐,太子乃坐。与三师书,前名“惶恐”,后名“惶恐再拜”。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四》)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與令/三卫举人东官/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 B . 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與/令三卫举入东官/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 C . 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奥令/三卫举人东官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 D . 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心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B . “诚由近习”与“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两句中的“诚”字含义相同。 C . 礼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 ,掌管祭祀、礼仪、科举学校等,长官为礼部尚书。 D . “少能自济”与“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两句中的“济”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子曾与李纲商讨君臣伦理纲常和效忠尽节之事。李纲认为受托于先王、辅佐储君很容易,其言辞激昂,态度慷慨,令太子肃然起敬。 B . 太宗认为先代圣明的帝王,都有道德高尚的师傅。而自己位居历代帝王之后,智慧不比圣人,如果没有师傅的指教,是不能够君临天下的。 C . 太宗认为人的善恶受身边人的影响。周成王成为圣君,得益于周、召的谆谆教诲,而胡亥启用赵高为师学习刑法,屠戮功臣亲族,成为暴君。 D . 太宗对房玄龄说,王理刚毅正直,心存忠孝,因此选他做皇子的老师。太宗告诫房玄龄,见到王理时要像见到自己一样加以尊敬,不能懈怠。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

      ②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

    5. (5) 唐太宗对约束皇子、尊师重学的重要性认识深刻,所采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别赵子(节选)

    韩愈

    揭阳去京华,其里万有余。

    不谓小郭中,有子可与娱。

    及我迁宜春,意欲携以俱。

    摆头笑且言,我岂不足欤?

    又奚为于北,往来以纷如?

    海中诸山中,幽子颇不无。

    相期风涛观,已久不可渝。

    今子南且北,岂非亦有图?

    人心未尝同,不可一理区。

    宜各从所务,未用相贤愚。

    [注]①赵子即赵德,潮州人,揭阳,唐属潮州管辖,今属广东。韩愈因谏宪宗迎佛骨事被贬为潮州刺史,改授袁州(即诗中说的宜春,今属江西)刺史,欲邀赵德同往,赵德拒之,韩愈作此诗以别。②相:选择,区别。

    1. (1) 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愈为官之地远离长安,但他觉得幸运的是能够与赵德这样的朋友交往。 B . 赵德拒绝同韩愈一起前往袁州,韩愈摆头笑问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够。 C . 赵德自言早已和隐士相约去观海涛,不能因为随诗人去袁州而改变约定。 D . 这首诗别具一格,既不表关心劝慰,也不抒不舍伤感,而是写人生见解。
    2. (2) 诗歌最后四句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触?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胸怀?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和苏轼《赤壁赋》中的“ “都借助蛟舞动作,极写音乐感人至深,异曲同工。
    2. (2) 《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的宫室依地而建,结构精巧工致的句子是“”。
    3. (3)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它烟波浩渺,壮阔无边,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写到了湖水景色的诗词名句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 是无数中国人自幼     的神话。今天,神话正在变成现实——中国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正在试图揭开太阳的神秘面纱! 2022年10月9日7时4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夸父一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太阳是我们的“母星”,地球上的一切生产生活都与太阳      , 但它偶尔爆发的“小脾气”也会我们带来阻碍——太阳风暴将规模巨太的太阳喷射的物质和能量“吹”到近地空间,引起地球磁层、电离层、高层大气和地球空间环境强烈扰动 , 从而影响人类活动。

    “夸父一号”以“一磁两暴”为科学目标,将利用太阳活动第25周峰年的契机,对太阳上两类最剧烈的现象——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开展观测,研究“一磁”即太阳磁场,“两暴”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成、相互作用及彼此关联,为空间天气预警提供支持。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表达准确流畅。
    3. (3) 请提取上面文字的主要信息,在方框内写出四个关键词。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农耕社会最基础的居住单元是由茅屋和篱笆共同构成的。茅屋的封闭性让主人活得踏实,      , 可是承担着大使命,它守护的是私有财产、私有意识和自尊。

    住在这种单元里的有陶渊明。他家的篱笆在中国名气最响。先生站在篱边,看几眼南山,就开始采菊。一朵,一朵,又一朵,放在瓦盆中,泼些泠冷的山泉,端正地捧着,走回屋中,供在书案上,又掸掸衣襟,坐下,往砚里注上水,开始研墨。墨色不浓也不淡了,就开始书写,写“采”,写“东篱”,写“悠然见”。这是先生那一天的私人日记。他的日常,却成了后辈永远追慕的清雅人生。

    诗人杜甫也不例外,他家也有茅屋,也有篱笆。篱笆没什么名气,     。它毁于“八月秋高风怒”。对这场风灾, 杜甫的叙事是“     ”。在歌中,杜甫梦到了广厦千万间,还梦到寒士俱欢颜。杜甫说,只要梦境能成真,那我家的茅屋,破就破掉吧。这间茅屋,成为难以逾越的道德高标。

    1. (1) 有人认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写成“就开始书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你觉得哪种写法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两个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神舟十五号乘组里,56岁的邓清明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想。

    ——摘自媒体新闻

    材料二

    我们坐了很久的车,来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地方叫航天城。你成了这里的第一批航天员。那一年,我六岁,你三十一岁。

    有一天,我们一起在家看电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七名宇航员牺牲。我突然意识到,上天要面临的不仅仅是使命和荣誉,还有风险和挑战。那一年,我十一岁,你三十六岁。

    我读大学的时候,你给我写信,希望我毕业后也能从事航天事业。那一年,我十八岁,你四十三岁。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你作为神舟十号的备份航天员也在这里。那一年,我二十二岁,你四十七岁。

    神舟十一号任务准备阶段,在指挥大厅值班的我,突然看见你出现在大屏幕上。我不能自已,泪水湿了眼眶。我和屏幕上的你合了影。飞船发射前,你又一次与飞天擦肩而过。那一年,我二十五岁,你五十岁。

    时代楷模的颁奖台上,我动情地读着写给你的信。中国首批航天员一共14人,你是唯一没有执行交飞天任务,又仍在训练的首批现役航天员。那一年,我二十七岁,你五十二岁。

    ——摘自邓满琪给父亲邓清明的信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有启发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