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三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语文2月大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3-06-27 浏览次数:2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2002年春开始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重大成果,就是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文明诞生五千多年”这一历史性结论。

    中华文明的一些重要因素早在一万多年前已经出现,到5500年前左右,已经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各要素及人地关系方面发展到较高水平,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财富积累,社会分工日渐复杂,人口数量与聚落不断增加;城市数量日渐增多并出现区域中心城市,都、邑、聚的城乡聚落分层结构形成;少数人占有大量财富并形成权势阶层;包括礼制在内的精神文化不断丰富,出现跨族群跨文化的社会流动。到5300年至5000年前左右,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平原南部,终于出现了第一个国家文明——良渚文明。这个地域性国家文明拥有三层城垣环绕的都城、建设在人工高台上的王宫、最早的“太仓”、玉礼系统、制玉制石制陶制漆等国家官营手工业经济系统、观象授时系统、发达的水利系统和农田耕作系统、祭坛式王陵、“国民”精神符号系统甚至早期文字等。其统治区域可能是整个太湖平原地区乃至宁绍平原一带。良渚国家文明延续了大约1000年。

    就在良渚文明诞生后不久,长江中游也出现了屈家岭文明,黄河中游出现了陶寺文明、石峁文明、河南龙山文明,淮河流域和济水流域出现了大汶口文明、山东龙山文明等地域性文明。这些中华大地上出现的初期国家文明,既是各个地域文化连续万年发展的结果,也是彼此间在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等各种文明要素不断交流提升中创造而成的。

    初生的中华文明保存着血缘与地缘的有机结合,构建了“家国一体”“法祖尊贤”的最初形态,通过天文观测和农时季节的有机结合创造了“天人合一”“敬天礼神”的思维模式,通过族群内部分工和协调奠定了“仁政德治”“民惟邦本”的政治思想,通过跨族群跨文明互动与交流生成了“协和万邦”、多样共生的文明间和平交往的理念;在经济方面,形成了由国家控制的农业、高技术和官营手工业,即最初的“公田”“工商食官”体制及公共水利工程形态等。我们不否认中华早期文明时代存在暴力、战争、阶级冲突,但从总体上看,良渚文明、屈家岭一石家河文明等的衰亡并不是战争的结果。

    在距今4400年前后,中国大多数区域性文明进入衰亡期,而中原夏文明却从龙山文明时代进入属于自己独尊的时代,从蚌埠禹会村、登封王城岗,到新密新砦,再到偃师二里头,一个涉及淮河流域并立足黄河中游伊洛河流域——即后来称为 “天下之中”的地方,建立了中国最初的广域性“王国”,中华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它开启了中国乃至东亚文明的“青铜时代”。考古学家发现的二里头遗址以及二里头文化便是这一文明的具体实证。

    从二里头夏都王宫,到偃师商城王宫、安阳洹北商城王宫,其功能布局一脉相承,即左祖庙、右王宫的结构,突出表现了华夏文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此过程中,华夏文明的另一重大成果——成熟的甲骨文 系统亦即后来的汉字系统也在中原诞生。此后,继承夏商文明的西周文明把中华文明带入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以“封邦建国”和“礼仪文明”为特征的统一国家阶段,这也为日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建立开辟了先河。

    (摘编自贺云翱《国家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内涵》)

    材料二:

    良渚文化,从1936年施昕更发掘良渚镇所在的棋盘坟等遗址,并于1938年出版大型考古报告《良渚》开始,就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梁思永先生首先把以黑陶为特征的良渚遗存划归龙山文化的杭州湾区。20世纪50年代,江浙沪一系列相关遗址的发现,证明良渚遗存明显有别于山东龙山文化。夏鼐先生遂于1959年首先将其命名为良渚文化。此后在杭州湾和太湖流域陆续发现了许多良渚文化遗址。其中江苏吴县(今属苏州)草鞋山和张陵山等地更发现了玉琮、玉璧等重器,说明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中国特有的玉器时代。

    更大的突破发生在1986年。首先在浙江余杭长命村西北一处人工堆筑的土山上发现了良渚文化贵族的大墓,其中的第12号大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和多件漆器,包括重达6500克被称为玉琮王的特大型玉琮。更加重要的是其四面各刻画了两个神人兽面纹,线条之精细与表情之神秘令人叹为观止。这座大墓也是迄今发现的良渚文化中最高等级的大墓,因而被称为良渚王之墓。刘斌正是这座大墓的发掘者。他精细的清理工作使我们能够一睹这位良渚王的尊容。198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余杭安溪的瑶山发现了良渚文化的祭坛以及埋葬于祭坛上的12座良渚文化大墓。

    刘斌的考古工作极为精细,同时又不忘对整体遗址群的全面考察,把宏观和微观巧妙地结合起来。2006年因居民房屋拆迁安置而发现了葡萄畈遗址石块垫底的黄土堤,这引起了刘斌的思考与关注,随即于2007年跟踪调查勘探,最终发现了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着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这是继20世纪殷墟之后中国考古界的又一重大发现,将极大地推动中国文明史研究的进程和考古学发展。考虑古城不可能孤立存在,周围一定有相关的配套设施。刘斌他们发现良渚古城之后,一方面对城内外进行细致的调查发掘,另一方面又进行大范围铺网式的调查,不但新发现了上百处遗址,对良渚古城的内外遗址功能布局也有了全面认识,更加令人震撼的是超大型水利工程的发现。

    另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还在临平茅山遗址发现了大面积的水稻田及由6个环壕组成的玉架山环壕聚落。大型水稻田的发现和玉架山环壕聚落的发现,是我们认识良渚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的基础。在玉架山考古现场,每个环壕内的墓葬从良渚早期到晚期都有,持续1000年,反映了中国古代超稳定的血缘家族社会。近几年又在德清雷甸镇发现了大规模的玉器作坊群,反映了良渚古城周边的专门化生产方式。至此,一个东方古国的雄伟面貌便呈现在世人面前,良渚已经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2019年7月6日,在世界遗产评审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理所当然地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考古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摘编自严文明《考古是科学也是艺术(序与跋)》,有删节)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文明在5500年前左右已经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方面发展到较高水平,这促进了第一个国家文明——良渚文明的出现。 B . 中华大地上出现的初期国家文明及其彼此间在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等各种文明要素不断交流提升,使各个地域文化在连续万年中得以发展。 C . 江苏吴县(今属苏州)草鞋山和张陵山等地玉琮、玉璧等重器的考古发现,成为夏鼐先生所命名的良渚文化进入中国特有的玉器时代的重要标志。 D . 玉架山环壕聚落的发现反映出中国古代血缘家族社会的超稳定性,而大规模的玉器作坊群的发现则是良渚古城周边专门化生产方式的有力证明。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早期文明时代存在暴力、战争、阶级冲突,这直接导致了中华早期文明的消亡,不过,良渚文明、屈家岭一石家河文明的衰亡是例外。 B . 中原夏文明继中国大多数区域性文明衰亡之后,从龙山文明时代进入独尊时代,这个中国最初的广域性“王国”开启了中国乃至东亚文明的“青铜时代”。 C . 刘斌是良渚文化贵族大墓的发掘者,他的考古工作极为精细,同时又对整体遗址群进行全面考察,最终发现了良渚古城和令人震撼的超大型水利工程。 D . 良渚古城的发现,将极大地推动中国文明史研究的进程和考古学发展,在2019年世界遗产评审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理所当然地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3. (3) 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 . 广义的“文明”与“文化”同义,但材料一中所讨论的“文明”是指人类在数百万年发展中最终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一种高级社会形态和成果。 B . 文明的诞生经历过漫长的历程,中华文明起源的考古学探索,首先是中华文明各要素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等的起源探索。 C . 良渚遗址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史,大量玉器雕饰精美,上面的纹饰主题神人兽面纹,是良渚先民“仁政德治”政治思想的体现。 D . 《乡土中国》中说:“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
    4. (4)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梳理。
    5. (5) 请结合材料,谈谈“良渚古城遗址理所当然地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文本一:

    哺山河(节选)

    徐嘉馨

    娘是被一阵炒面黄灿灿的香气给搅醒的。

    娘溜着耳朵,四下谛听,最终发现那奇香出自谷仓外面的世界,而非空荡荡的青缸。那声响有尺寸,有形状,八尺宽长,直角四方,是一种光溜溜、滑晶晶的手感,不由分说,娘奔着香味去了。到外头,盛大的日光照透了娘这只饿了八日的小鼠,从未见过的米山面海呼啸而来,被盛在背篓里、青缸里、水洗的白浆布桶里。

    于是,娘竖着一双耳,顺着那又大又圆的香气走去,迈过了田埂,走到村西头,那里有人马,红军一个营驻扎在那里。

    巨大的香气,就从那营地飘来,那里架起一口足要三人环抱的铁锅,中央金灿灿的,“唰啦啦”翻炒着的米面,腾起一气圆鼓鼓的芬芳。午后的阳光铺下来,晒得娘的睫毛软软的,如毛茸茸的蛋酥,注视着黄金海洋一般无际的打麦场。

    数年以后,娘在雪山的雨棚下给我讲她的从军之路,就始于那片汪洋的麦场。

    娘是童养媳,做饭和送饭是娘唯一的营生,她就在灶房里学会了如何揉面、切菜、炒辣子、摇出白花花的水豆腐。娘一晃长大了,大了的娘日日被限制在五米宽的灶房,看似足不出户,手上摸到的,却是田里最新采来的蔬果。那脆亮的触感一下子冲击了娘的心——肥胖的白萝卜、展开膀子的香芥菜,伸着小腿怯缩缩的白豆芽,原来不是食材,竟像是命一样的存在,没了它们,日子就不能过活。都说人活一口气,气从哪来,就从炊火升起的饭里来。

    娘不再是娘了。三年前,她是厨房里琢磨放肉蔻还是刀豆的小媳妇。三年后,娘顺着香气走到驻地,看见门前的山岗子上,“呼啦啦”鼓动着一面旗,想着这是啥呢,啥能比吃食重要?田里的玉蜀黍被兵匪征用了大半,只剩下大头菜没人要,裂开了脸,滚满土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娘再厉害也斗不过空荡荡的米缸,一腔力气撞了南墙,闷得娘心慌。

    但,娘没能泻在米面上的一股子力气找到了新的归宿。娘顺利进了营,头发“唰”地一剪,露出光滑的额头。我十七岁的娘真正被拉进了叫做“革命”的阵营,站到了那面旗下。

    我推算不出,娘是什么时候被拉入了这支队伍,走上了这条道路。我只记得,刚到下一个村,娘就嚷着要加入宣传队,为啥,她要让下个村的姑娘们看看她,用自己亲身的事例感化她们,娘说我活生生个人儿,比小战士刷白漆的口号管用!娘成功了,娘往那一站,就有人过来这摸摸那瞧瞧,还捏娘的耳朵,看看娘有没有耳朵眼儿,来判断娘是不是个真女人。娘由着她们又摸又看,说我就是上个村的,我们房里的炊烟能飘过这座山头,我们淘米的水能流过这道坎沟,说到底,咱都是吃一锅饭的人,没有啥不同。

    人群里有妇女被说动了,她的丈夫已经要加入红军,她也要跟着自己的男人走。她说公婆交给小姑子,我们两口子全跟着红军走,能走多远走多远,干革命也是个伴儿。娘说好啊,是个伴儿嘛!说着,她主动去帮那个妇女登记,说别挤别挤,慢慢来,只要一头心思干革命的,红军都欢迎!

    娘绝不是生来就不安于乡村,非要闯一番事业的强人——娘是恋家的,是传统的,是宁可绣着鞋样儿安稳一生的良家妇女。可叹世道没给娘这样的机会,娘是童养媳,一辈子不能上桌吃饭,一旦长大,就要无休无止地生育,月子里劈柴生火。可惜了娘,娘是那么知冷知热的人,一双手会做那么多的吃食,有那么多的巧思,娘不一般,但世道让娘没了米可下锅,娘不能不愤恨。

    娘突然有些恐惧,想到这支部队里可都是自己不认识的人,没有血缘,没有亲家,不沾亲不带故,竟就跟着走了。娘十六年的前半生里,心愿很简单,只想要个一生一世陪自己夹两口菜啖一口汤的人,生活是平静的湖,而饭食是源头的活水,不一饮一啄,两口子就没法过活。但娘不知道,她即将举步的路上,没有吃食,没有饭菜,连一口熟米都没有。他们咽草根吃皮带,嚼“咔哧咔哧”的冰块,却把仅有的米粮让给娘,把最后一口汤留给彼此。粮、在这里成了敏感的东西,因为那是命,而战友已垂死,用最后的力气把粮让给你,盼着你活,活着就能继续走,继续走,走到绿洲去,走到他没有白死的新地界去。

    娘猛然明白,粮是好,粮让人活着,但滚热的血让人像人一样活,世上的粮也可以是血做的,是爱你的人给了你命,而你此后只为他们而活。

    娘上路了。

    (有删改)

    文本二:

    中央苏区时期,我们党高度重视解决粮食问题,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基本保障了苏区军需民食,初步形成了粮食流通管理体系,逐步培养起一支得力的粮食工作干部队伍,为革命战争时期做好粮食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有效巩固和壮大了苏维埃政权。

    开展土地革命彻底解放生产力。开展土地革命是八七会议制定的总方针之一。井冈山斗争时期,我们党就开始了土地革命的实践探索,起草发布了第一个土地大纲一《井冈山土地法》。1929年4月,毛泽东在此基础上,主持制定了兴国县《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得到苏区群众热烈拥护。为彻底解决土地问题,苏区党和政府领导开展了分田运动、查田运动,逐步确立了“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土地分配政策,对后来土地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苏区农民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参加革命热情高涨,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支援红军进行革命战争、保卫和建设根据地的积极性。据统计,1933年赣南、闽西等苏区农业生产同比增加了15%,闽浙赣边区增加了20%,远超当时的国民党控制区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摘编自邓强、段刘娇《中央苏区如何解决粮食问题》)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依次写“娘奔着香味去了”“娘顺着香气走到驻地”“娘顺利进了营”,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也逐渐清晰。 B . 文本一补叙了娘当“童养媳”的经历,丰富了故事情节,突出了娘的勤劳能干和生不逢时,为后文写她走上革命道路做了铺垫。 C . 苏区农民支援红军进行革命战争,体现了他们高涨的革命热情,而土地改革让农民得到梦寐以求的土地促进了他们革命热情的高涨。 D . 两则文本通过对土地革命时期的描写,都表达了粮食对于生活、对于人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现了红军与农民之间的军民鱼水情。
    2. (2) 关于文本一娘进入军营以后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娘是十七岁时被拉进革命阵营里的,她因为实在没了米下锅才愤怒,最终找到了自己新的归宿。 B . 娘刚到下个村就嚷着要加入宣传队,她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化别人加入红军,可见她的革命觉悟很高。 C . 娘的宣传感化了很多人,她只是千万红军宣传员中的一员,娘的事迹让读者感受到了红军不断壮大的部分原因。 D . 娘的形象真实可信,例如文中既写了娘对自己工作的热情,也写了她因参加部队突然产生的一些恐惧。
    3. (3) 文本一结尾写娘走上了革命道路,“粮让人活着,但滚热的血让人像人一样活,世上的粮也可以是血做的,是爱你的人给了你命,而你此后只为他们而活。”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 (4) 同样是写土地革命时期的故事,两个文本在语言表达上却大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周)显王二十八年,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邹忌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想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齐因起兵,以救韩,直走魏都。庞涓闻之,去韩而归。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乃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日吾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于是令齐师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到斫木下,见白书,以火之,读未毕,万弩俱发,魏师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齐因乘胜大破魏师,虏太子申。

    成侯邹忌恶田忌,使人操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我为将三战三胜,欲行大事,可乎?”卜者出,因使人执之。田忌不能自明,率其徒攻临淄,求成侯;不克,出奔楚。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吾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B .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吾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C .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吾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D .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吾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侯,中国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周代的爵位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 B . 三晋,指战国时韩、赵、魏三国。春秋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称“三晋”。 C . 明日,文中的意思是第二天;现在则是特指今天的下一天,也可用来泛指不远的将来。 D . “以火烛之”的“烛”意为照,与《登泰山记》中“明烛天南”的“烛”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周)显王二十八年,魏将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韩国只好派遣使者向齐国紧急求救,而面对韩国的求救,齐威王在救援的时机上则有些举棋不定。 B . 韩国虽然有齐国做依靠,却在五次战斗中都失败了。齐国因为之前答应了韩国使者的求救,便出兵前去营救韩国,大军长驱直入,到达魏国的都城。 C . 庞涓带领军队追击齐兵,到达马陵,看见一棵树的树干上隐约有字,还没读完,埋伏的齐军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庞涓自刎而死,魏太子申被俘。 D . 邹忌妒恨田忌,于是找人假扮田忌的下属表露出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的野心。田忌无法自证清白,率军攻打临淄,要求交出邹忌,没有获得成功。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想于齐矣。

      ②于是令齐师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

    5. (5) 魏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大臣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小题。

    小尽行

    朱敦儒

    藤州三月作小尽,梧州三月作大尽。

    哀哉官历今不颁,忆昔升平泪成阵。

    我今何异桃源人,落叶为秋花作春。

    但恨未能与世隔,时闻丧乱空伤神。

    [注]①这是一首新题乐府诗,作者于北宋末、南宋初避乱客居时作。小尽,农历小月;大尽,农历大月。②藤州:今广西藤县。③梧州:今广西梧州市。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二两句写同是三月,藤、梧两州相临却历法不同,可谓咄咄怪事,暗示了世道的混乱。 B . 第三句揭示了藤、梧两州历法不同是因为朝廷没有统一颁布历法,小历法中见大时局。 C . 第四句“忆昔升平”与上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追昔抚今,泪落成阵,足见悲痛之深。 D . 五、六两句诗人借用典故,写叶落、花开来感知时序的变化,虽无历法,也算闲适自得。
    2. (2) 诗中的“桃源人”出自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虽然诗人说自己“何异桃源人”,但细细品味,二者有同也有异,请结合全诗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师说》中“”两句,用反问句式说明了没有人是天生就能懂得道理的。
    2. (2) 古代战争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蜀道难》中“”两句就体现了这一点。
    3. (3) 登楼远眺,最易牵惹诗情。“楼”在古代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在中国画里,二十四节气里的风物被      了鲜亮的生命力,从而具有了“人”的品格和情感指向,所以,其表现的是“人化的自然"“社会化的自然”,也是“活化的自然”。经过胡烟的《纸上寻幽:中国画里的二十四节气之美》解读,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中国画,其独特的文化象征、文化隐喻以及审美意象被无穷放大,便有了人味,也便有了活气和生意。

    若是看《纸上寻幽》一书里胡烟的点评,会      这样的感受:如果说顾恺之、王希孟、文徵明的画是人文画,是“灵魂的功课”,倒不如说是文人画。如果说古代画家们是借物抒情、借物言志,那么,《纸上寻幽》给我们树立了一个赏画的标准范式,即要      画外之音,捕捉画外之意——要穿过纸墨,去捕捉蕴藏在画里的生命寓意以及恬静幽深的心灵宇宙。简言之,胡烟带我们在中国画里观看大美的天、地、人,释读磅礴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更重要的是,去捕捉画家们作为一个寻常人的幽微的真性情,穿越      , 解密古代画家植入画作中的人格象征、隐喻以及精神品性,从而读懂古人、读懂古画,也读懂如画的二十四节气。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赋予    发生    凝听    历史尘埃 B . 赋予    生发    聆听    历史风云 C . 给予    生发    凝听    历史尘埃 D . 给予    发生    聆听    历史风云
    2. (2)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人人都知道他是雷锋式的人物——心里只想着他人的好人。 B . 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我倒问过,可是—— C . 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西藏? D . “小明——,我来了!”他大喊着。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现在国际运动医学界流行的看法认为,同样的运动时间内,减脂效率最高的运动恰恰是高强度无氧间歇运动。      , 身体消耗的能量比有氧运动停止以后大很多。      , 很难靠有氧运动减肥成功,因为很难坚持运动半个小时以上,而靠短时间的高强度无氧间歇运动来瘦身,可能更容易,效果也更好。

    其实,在生活中,    。实际锻炼时,可以先做无氧运动,然后再做有氧运动。因为无氧运动大多靠身体自身储存的能量来给身体提供能量,而有氧运动的绝大部分是靠脂肪分解来提供能量,少部分是靠身体自身摄入的能量来供能。先做无氧运动消耗身体自身摄入的热量,然后再进行有氧运动,这样就能够更多地消耗身体脂肪来提供能量。

    1. (1) 简述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幸福像一条鱼,非常滑,抓到不容易,滑走却非常容易。有时候,你明明抓在手里了,又觉得这条鱼太小,想抓条大的,结果,连小的也跑了。有时候,你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抓到最大的那条,很多小鱼游过你的身边时,你连看都不看一眼。可你并不知道,鱼的价值,与体积并不一定成正比。有些鱼体积虽然小,可能比黄金还贵。更多的时候,抓鱼也要有时间概念,时间会沉淀很多金子,也会淘汰很多沙子。一个人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守着一颗金子,却始终觉得那是一颗沙子。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