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

更新时间:2023-07-20 浏览次数:13 类型:月考试卷
一、 现代文阅读。(35 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 至第 5 小题。

    材料一

    当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 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 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  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1936  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 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 年,他发 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 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 5 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 题,且超过 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台机器具有 智能。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 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房间里,他 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 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 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 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 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 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 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 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 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 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 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用 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 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 且用某种数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 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 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 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 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2018 年 5 月,谷歌 Duplex 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个 消息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 做?

    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 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 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

    自动驾驶汽车依靠的是人工智能“大脑”,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 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当遇到完全陌生的情景时,汽车仍然会进行搜索,即在“大脑”中迅速搜索与当前场景相似度大于某个固 定值的过往场景,形成与之对应的决断。如果计算机搜索出来的场景相似度小于那 个值,自动驾驶汽车将随机选择一种方式处理。

    那么,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伤害了人类,谁来负责呢?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将人工 智能体作为行为主体对待。因为“主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譬如具有反思能力、主 观判断能力以及情感和价值目标设定等。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它所 表现出来的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的 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人工智能体不可以作为社会责任的承 担者。以上述自动驾驶汽车为例,究竟由人工智能开发者负责,还是由汽车公司负 责甚至任何的第三方负责,或者各方在何种情形下如何分担责任,应当在相关人工 智能的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制订商业合同进行约定。

    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singularity)”。所谓“奇点” 就是指机器智能有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 智能,它们也将持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尽管研究者对“奇 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 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 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 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发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 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 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 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 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 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 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取材于芮喆等人的文章)

    材料三

    人工智能安全性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它能否真正超越人类,而在于它是否是 一种安全可靠的工具,人类是否对其拥有充分的控制权。就像高铁、飞机等交通工 具那样,虽然它们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类,但人类拥有绝对控制权,所以人们相信 它们是安全的。

    为了实现对其控制的目标,首先需要对人工智能的自主程度进行限定。虽然人 工智能发展迅速,但人类智能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目前人工智能的认知能力还远 不如人类智能。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信息存储,处理等方面的优势,让它 在一些重大事件上做人类的高级智囊,但最终的决定权仍在人类手中。比如,当我 们把人工智能应用于军事领域时,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评估危险程度,以及可 以采取的措施,但是否应该发动战争、如何作战等重大决策,还是需要掌握在人类 自己手里。正如霍金斯所说的那样:“对于智能机器我们也要谨慎,不要太过于依赖

    它们。”

    与限定人工智能的自主程度类似,我们也需要对人工智能的智能水平进行某种 程度的限定。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是有可能全面超越人类智能的。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来看,尽管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短短六十年取得的巨大进步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将来它会取得更大的突破。从世界各国对人工智能高度重视的现实 情况来看,想要阻止人工智能的发展步伐是不现实的,但为安全起见,限定人工智 能的智能程度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我们应当成立“人工智能安全工程”学科或方向,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标准与规范,确保人工智能不能自我复制,以及在人工智能出现错误时能够有相应的保护措 施以保证安全。人们对人工智能安全问题的担忧的另一主要根源在于,人工智能的 复制能力远胜于人类的繁衍速度,如果人工智能不断地复制自身,人类根本无法与 其抗衡。因此,在人工智能的安全标准中,对人工智能的复制权必须掌握在人类手 中。同时,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控制许可制度,只有人工智能产品达到安全标准,才 允许进行商业推广和使用。

    从源头上看,人工智能安全问题是由人工智能技术造成的,可见,科学技术研究并非无禁区。技术的发展成熟固然是解决安全问题的关键因素,但任何技术都有不确定性,且科技产生的问题通常不能仅仅依靠科技本身得到圆满解决。因此,解决人工智能安全问题还需要充分发挥外部进路的重要作用。

    (摘编自杜严勇《人工智能安全问题及其解决进路》)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问题的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 B . 时至今日,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C . 人工智能所表现出来的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的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所以说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 D .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本着对社会负责的原则,着重于追求技术的进步,这样人类完全可以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2. (2) 下列对材料三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于人工智能安全问题,文章先明确态度,接着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B . 文章在论证中运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等论证方法,强调人类应该对人工智能有控制权。 C . 文章从限定自主程度和智能水平两个方面人手,分析如何面对人工智能的安全性问题。 D . 文章以人工智能的可控性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保证人工智能安全性的具体措施。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 B . 自动驾驶汽车能够根据情景的相似度进行决策。 C . 人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奇点”总有一天会到来。 D . 人工智能有安全性问题,因而科学研究有禁区。
    4. (4) 如何实现对人工智能控制的目标?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
    5. (5) 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挖光阴过日子

    荆爱民

    ①乡下老家常有人来,来了人,我总是问东问西的。宾主之间话稠得很,说得最多的,就是谁的日子过得宽裕,谁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老家人走半天了,心里总是牵牵挂挂的,忽然就感悟到了中国汉字实在是太伟大太神奇了。

    ②人活一世,就是过日子。这日子就是太阳,谁的阳光充足,谁的生活就好;谁生活在山坳里,能照到的太阳光就少,日子就紧巴巴的。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太阳的日子就黑乎乎的,就缺面无光。

    ③在靠北的办公室里工作了二十多年,深深感到向阳与背阴的巨大差距,在寒冷的冬天,向阳的房子本来有暖气,再加上明晃晃的太阳,在这面办公的人穿着夹衣上班,而背阴处虽有暖气,但还是觉得太冷,人要穿着厚厚的棉衣上班,即使是这样,暖气稍微跟不上,背阴的房间就冷得坐不住。背阴房间养的几盆花,花叶小,长得不旺,很少能有开花的机会。花儿的日子也不好过啊。在同一个季度,甚至在同一层楼里,只是因为背阴向阳的不同,这日子的差别可就大多了。同样生活在地球村里的人,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同呢?就是因为各人过的日子不同,也即拥有阳光的多少不同啊。

    ④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

    ⑤同一片树林中刚长出的小树苗,几乎大小一个模样,但几个月后就有了变 化,那些叶儿大一些个子稍微高一点点的,就能多得一份光和热,就能多承接一份雨和露,几年时间后,同一片树林子中的树木就变得大大小小的,几十年过去后,大树就把小树荫蔽死了,应了那句古话:大树底下不长小树。当大树参天而立之时,谁还想得到那大树下灰黑僵卧的枯枝与大树是一娘所生的。

    ⑥曾经看过一篇短文,题目记得很清楚:《一米阳光》。大意是说一个青年与奶奶相依为命,因为生活在两个高楼中间的一个小房子里,每天只有一米阳光,他把最美好的一米阳光让与奶奶享受,整篇文章是积极向上的。但在我看来,一米阳光总是有限的,是万不得已,是没办法的办法。因为那样,老奶奶的床就放在那狭窄的小房子中间,如果那老奶奶不用去捧那一米阳光,而是天天坐在阴凉处纳凉那 多好啊。

    ⑦老家在陇东农村,童年的生活曾经在地坑庄子里度过,在漫长的冬天里,地坑庄子里的阳光总是来得迟走得早,最快乐的时光就是蹲在阳凹窝窝里晒暖暖,那是多么让人向往的时光啊。

    ⑧长大了东奔西走,偶然的一天才省悟自己受尽磨难也就是寻找阳光,寻找冬天里晒暖的地方啊。

    ⑨寻找阳光的过程就是过日子,母亲在世时总是劝我,要好好过日子。这好好过日子就是寻找阳光寻找温暖的过程,过日子要积极行动,要善于奔走。在我们家乡,把会过日子的人家称之为光阴好,把能过上好日子的人称之为能挖光阴。原来这光阴也能挖来啊。农民辛苦,经历春风秋雨夏暑,就是一种挖光阴的行为,挖光阴讲究的是行动,要积极去挖,才有自己的好光阴可言,才有好日子可过。农村人常有的一句话就是人有懒筋,把懒筋拉开了人就勤劳了。

    ⑩街面上多的是美容美甲店,电视上多的是养生养颜术,在我们普通人来说,那是相当遥远的事,美容与养生离我们劳动人民还很远,我们要做的事是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挖光阴,这才想到人类生活了几千上万年,还在祖祖辈辈地挖光阴,看电视上传播的一些所谓大片,也仍然是强调挖光阴的,弘扬崇尚的是一种力量、技术与勤劳,无论是哪个国度哪个朝代的艺术品都演绎的是同样一个主题,即挖光阴。

    ⑪汉字的妙处还在于:光阴,不但有光还有阴,也即热了往凉处挪,冷了往热处走。光阴一词充满了哲学意味,光阴是阴阳二极,是人生的正负两面。挖光阴不但要挖光也要挖阴,于是盛夏就创造了空调,冬天就有了暖气。

    ⑫小时候读过一篇故事《火龙衣》,说是一个长工因为顶撞了地主,被地主关在磨坊中,长工冷得受不了,推上空磨转了一晚上,早上起来对地主说他穿了件火龙衣,简直热得受不了。故事的后半段不用说了,我想说的是长工靠智慧赢得了生存的机会,故事的本身也说明,日子要过好,就得行动起来,就得积极去挖光阴。

    ⑬如果住在地坑庄子里,就要早早地收拾柴火,种好庄稼,多收一些玉米秆、麦草,或者扫些树叶,把土炕烧得热腾腾的,把日子过富足。或者勤劳致富挣下钱买来大块大块的炭,把火炉生得旺旺的,火炉上熬上罐罐茶,烤上洋芋,那日子才叫过得有滋有味呢。

    ⑭如果生在北极,就能依靠祖上的遗传基因,刚出生后就可以在冷水中受得洗礼,更要在后天的生活中把身体历练得棒棒的,卧得冷雪,受得寒冻,并且在这样的地方生存繁衍,只有这样去做,光阴也就挖下了。

    ⑮思绪万千地正在往下写,几年不见的一个熟人来看我,张嘴就问,老荆,日子过得怎么样?

    ⑯正在挖光阴呢,我顺口答道。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写在向阳和背阴的房间里工作的不同与同一片树林中小树苗成长的不同,都意在说明阳光对生命的重要性。 B . 在作者看来,《一米阳光》中的老奶奶“去捧那一米阳光”值得赞赏;但若换个思路,“天天坐在阴凉处纳凉”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生活方式。 C . 作者建议我们,作为普通人,不要做那些不切合我们生活实际的事情,而要立足于自己的现实情况,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好好过日子”。 D . 作者说“光阴是阴阳二极,是人生的正负两面”“挖光阴不但要挖光也要挖阴”,这启发人们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顽强拼搏。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②段通过比喻和对比,形象地解说了什么样的日子是“宽裕”的,什么样的日子是“紧巴巴”的,具体而生动。 B . 文章第⑧段借助议论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的深刻体验,为下文进一步揭示“寻找阳光”的内涵做铺垫。 C . 作者善于借助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来表达哲思,比如通过记叙读《火龙衣》的故 事,说明“日子要过好,就得行动起来,就得积极去挖光阴”的生活道理。 D . 这篇议论性散文围绕“过日子”展开联想,循着“什么是过日子→过日子的艰难→ 怎样过日子”来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有条理。
    3. (3) 第④段中提到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这句话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4. (4) 文章以“正在挖光阴呢,我顺口答道”结尾,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35 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赐食邑怀德。以将军从高帝击反者燕王藏荼,破之易下。赐爵列.侯.,食绛八千一百八 十户,号绛侯。

    以将军从高帝击反韩王信于代,勃迁为太尉。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 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向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 勃既定燕而归,高祖已崩矣,以列侯事孝惠帝。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 尉。十岁,高后崩。于是勃与平谋,卒诛诸吕而立孝文皇帝。文帝既立,以勃为右 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余人或说勃日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面君 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 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十余月,上曰:“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 吾所重,其率先之。”乃免相就国。

    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 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 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 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绛侯,复爵邑。绛侯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绛侯复就国。孝文帝十一年卒,谥.为武侯。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居月余/人或说勃日/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 即祸及身矣/ B . 居月余/人或说勃日/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 即祸及身矣/ C . 居月余/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 即祸及身矣/ D . 居月余/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 祸及身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列侯,古代爵位名,始见于战国。秦称彻侯,居二十等爵制之首。西汉沿置,然为避刘彻讳而改称列侯,又称通侯。 B . 尚,有匹配之意,多指仰攀婚姻;文中指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 妻。 C . 国,古代指诸侯的封地,后泛指国家,又可指京城。文中“就国”是指回到京城。 D . 谥,是给予死去的皇帝,诸侯,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 “文”“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周勃出身贫寒,生活艰辛。他的祖先是卷县人,后迁徙到沛县,他以编织养蚕的用具,在别人家丧事上吹箫为生。 B . 周勃南征北战,军功赫赫。他追随高祖起兵攻打胡陵,人汉中,平定三秦,先后平定燕王、韩王等人的叛乱,所向披靡。 C . 周勃位高权重,深受重视。他以军功受封绛侯,历任太尉、右丞相,深受汉高祖等皇帝的倚重。 D . 周勃木讷老实,不善辞令。他被诬入狱,面对廷尉的诘问他不知如何回答,狱吏提示他破财免灾,几经周折,他才得以释放。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向坐而责之:“趣为我语。”

      ②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

    5. (5) 周勃被诬谋反,最终被赦免。请简要说明他被赦免的原因。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赠梁浦秀才斑竹拄杖

    贾岛

    拣得林中最细枝,结根石上长身迟。 莫嫌滴沥红斑少,恰是湘妃泪尽时。

    (注)①诗人以一枝斑竹赠给友人作手杖,这首诗写于其时。②“红斑”事见《博物志史补》,云:“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尽 斑。”

    1. (1) 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 诗的前两句写斑竹拄杖之由来,“拣得林中”语出平淡,却反映了诗人找遍竹林的过程。 B . 首句“得”字和“最”字写出了诗人找竹之艰辛,表现了诗人注重诗句锤炼。 C . 作者借此竹“结根石上”,说明此竹生命力顽强,生长的环境是很贫瘠的,不是随便就能找到的。 D . 这首诗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说此竹是“最细”的,后用“恰是湘妃泪尽时”传递出深层意蕴。 E . 这首诗写赠梁浦秀才斑竹拄杖之事,言简意深,体现出了“近事浅语,出于天然” 的特点。
    2. (2) 诗中运用湘夫人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荀子的《劝学》用五句一组构成的博喻来说明学习的本质,然后

      ”这样响亮的警句来进行总结。

    2. (2) 李白《蜀道难》中,描写蜀王开国传说渺远难知的句子是:

      。”

    3. (3) 杜牧《阿房宫赋》中,“”形象写出为了建设阿房宫,蜀山 的树木都被砍光了;“”则写出阿房宫的面积之广。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 小题。

    这里原是水蓝的世界,从水上看来,无论多磅礴多厚重的山势都浮泛在空碧的波上,石根磐柢所托,不过是一汪透明。山为水而开颜,水为风而改态,风景便活泼起来了。

    文静如湖的吐露港,风软波柔,一片潋滟的蓝光,与其说是海的女儿,不如看作湖的表妹。港上的岛屿、半岛、长堤、渡轮,都像是她的佩饰。入夜后,更亮起 渔火与曳长如链的橘色雾灯。这样明艳惹眼的水美人,朝暮供奉之不足,我能够私 有吗?当然不可能。不过堤内的船湾淡水湖,千顷的纯碧放得下整个九龙半岛,水 面谧无帆樯,似乎鸥鹭都不敢狎近,在我私心深处倒有点视为禁区,不希望别人鲁 莽闯入。幸好她远在边陲,美名尚未远播,所以还没有怎么招引游人。台湾朋友来 港,只要天色晴美,我总是带去惊艳一番。一上了那六千呎的长堤,外面的海色尚 未饫足,一回头更讶异这里面的湖光,竟然另辟出一个清明的世界。左顾右盼的朋 友,总不免猛然吸一口气,叹道:“想不到香港还有这样的景色!”于是一股优越感油 然从我的心底升起。谁教他那样低估了香港呢,这猝不及防的一记“美之奇袭”,正是对他的薄惩。

    1. (1)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设问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水影响了山,风吹动了水,风景使形成了。”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乘车穿过了郭塔尔得山洞,便走入瑞士东南的特精省,这是意大利人种的瑞 士,一切风物也是南欧的了。最惹人注意的是,房屋在山北都是灰色,忽然变为耀目的粉白色——但白色里处处透露着衰老                                                            , 反不及北方的灰色那样新鲜。

    特精省的南端是罗迦诺城,临着一座爪形的湖,这座湖由意大利和瑞士两国分领。若是坐在汽船上,绕湖一周,左边一站是意大利的,右边一站是瑞士的,虽然居民都说着意大利话,可是一边热衷于法西斯主义,一边是自由和平,百余年不知干戈,对比起来,煞是有趣。

    我在湖边的一个小村落里住过一个晚夏的八月。

    脚刚踏上轻松的土地,举目一望两旁的浓绿,便深深嗅到           的故乡气味。不只是气候和北平夏季的乡间很相似,就是几种违阔许久的生物,也在这里                            了: 中午是无边无际的蝉声,夜晚窗外时常有窸窸窣窣的声音,那是蝎子在墙缝里出没,更有成群成队的壁虎,灰色的,绿色的,在壁上和草间爬来爬去,有时清早起来,露水未晞,草地上常有大的壁虎,身长逾尺,绿得透明,像是碧玉一般,湖山寂静,它一动也不动 , 你可以轻轻地在它身旁赏玩许久,不提防有一个大的蝗虫跳出,它也飞箭般跟着窜入草的深处。

    植物方面呢,也多是故乡所有的。西瓜、蜜桃,这些暑中的鲜品,都非常肥美;更有那大芭蕉叶子,成荫地伸出矮矮的墙头。只是暗绿色,瘦而火焰形的扁柏,三三两两地被移种在别墅里,或是白色的圣母堂旁,给我们一些异乡之感。

    1. (1)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父亲坐在炕边,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和母亲唠嗑:“今天下雨,不能下地干活 了——庄稼这一下可好了!” B . 有人认为田园诗——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是中国诗的特色。 C . 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D .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 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腐败       浓郁      相逢 B . 腐败      浓厚       重逢 C . 腐旧       浓郁      重逢 D . 腐旧       浓厚     相逢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湖山寂静之中草地上常趴有身长逾尺、绿得像是碧玉一般透明的一动也不动的大壁虎”,哪一句在本文中的表达效果更好?请谈谈你的见解。
四、 写作。(60 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

    ——巴金《灯》

    每一只船总要有一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一个巢。

    ——沈从文《边城》

    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到无垠的广袤。

    ——南仁东

    作为一位准高三学生,你对刚入学的学弟学妹,一定有一些关于高中生活的思考感悟和建议想告诉他们,请从材料中选择两三句话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