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半期(...

更新时间:2023-04-29 浏览次数:37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杜甫的诗一向被称为诗史,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时代面貌。把杜诗称为诗史,最早见于晚唐孟棨的《本事诗》。其在叙述李白的一段中,附带着提到杜甫,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从这句话看来,诗史这个名称好像是在杜甫时代已经存在了——纵使不在杜甫时代,也应该在孟棨以前。

    普遍地用诗史标志杜诗的特点,始于宋代。五代时写成的《旧唐书·杜甫本传》没有提到诗史;北宋写成的《新唐书》则说杜诗“世号诗史”。宋代诗文以及诗话中,凡是有关杜甫的,诗史二字常常可以遇到。像“推见至隐,殆无遗事”、像“读之可以知其世”、像“纪当时事,皆有据依”,的确是杜诗的特点,也是杜甫成为我国一个伟大诗人的重要原因之一。杜甫在这方面给中国的诗歌拓宽了一个领域,明代的唐诗研究者胡震亨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他认为以时事入诗,杜甫发挥了极大的独创性,道前人所未道,这是杜甫对于中国诗歌的丰功伟绩。但回顾诗歌的历史,追溯《诗经》的传统,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但把目光局限在从晋宋到唐初的三百年内,这时期的诗歌除却陶潜、鲍照、庾信以及后来的陈子昂等人的优秀作品外,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已成为普遍的现象,而杜甫以其满腔热诚,大量地歌咏时事,从这方面看来,说是自他开始,也未为不可。

    杜甫生在唐代封建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他既有热情的关怀,也能作冷静的观察,洞悉时代的症结和问题的核心所在。他观察的范围广、认识深,并能以高度的艺术手法把他观察、认识的所得在诗歌里卓越地表达出来,大大超过了在他以前的任何一个诗人。所以我们说,杜甫是中国诗歌优良传统伟大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也就是这个缘故,杜诗才获得了千百年来被人公认的诗史的称号。

    诗史不同于历史,不能理解为用诗体写成的历史。一部好的历史同样需要作者能够认识时代的症结和重大问题的核心,同样可以写得很生动。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则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多种多样的风格和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方法处处体现出作者本人的形象,很少只是客观的描述。浦起龙说得好,“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诚然,杜诗不仅反映了时代,同时也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人感到诗人的性情活跃在诗的字里行间。这正是杜甫的诗史与一般历史不同的地方,正如胡宗愈所说的,里边包涵着诗人的“出处去就,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

    抒情和时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是我国诗歌从开始以来一直到建安时代的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个特点的发扬光大,杜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编自冯至《论杜诗和它的遭遇》)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据孟棨《本事诗》记载,杜甫遭逢“安史之乱”,作品充分反映社会现实,所以当时就被称之为“诗史”。 B . 与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的诗歌相比,陶潜、鲍照等人的作品同杜诗一样,都在大量地歌咏时事。 C . 乱世中的杜甫对社会生活有广泛的观察和深刻的认识,并凭高超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来,这是前无古人的。 D . 作为“诗史”的杜诗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字里行间包涵着“悲欢忧乐”“好贤恶恶”,活跃着诗人的性情。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提出论题,接着论述杜诗被称“诗史”的历史、原因及“诗史”与历史的区别。 B . 文章引用胡震亨的论述,阐明杜甫以时事入诗给中国的诗歌拓宽了一个领域的观点。 C . 第四段在论述杜诗的特点时,将浦起龙与胡宗愈的说法进行对比,支撑了自己的观点。 D . 文章在赞扬杜甫对我国诗歌贡献的同时,也对言过其实的说法有所辩驳,具有思辨性。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与同时代大多数诗人不同,杜甫以满腔热诚、大量歌咏时事著称,所以我们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也未为不可。 B . “诗史”不同于历史,不能理解为用诗体写成的历史,故而“诗史”不能真实地反映历史,而主要是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 C . 杜甫的“史诗”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凸显作者本人的形象,其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就体现这样的特色。 D . 在认识清楚时代的症结和问题的核心所在的同时,把抒情和时事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够书写出一部优秀的历史。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千百年来,虎被赋予果敢、勇毅等内涵,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虎是力量的代表。自然界中的虎,体格强壮、动作敏捷,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与充沛的活力。在中国人的文化视野里,虎不仅被用来形容体魄的强健、身姿的矫健,更指代精神的焕发、力量的凝聚。中国人笔下的虎,有叱咤风云的“虎啸而谷风至”,有威武刚猛的“气吞万里如虎”,有自信豪迈的“虎踞龙盘今胜昔”。对虎的推崇与赞赏,饱含着人们对力量的不懈追求,更激励着人们生龙活虎、龙腾虎跃,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开拓进取。

    虎是勇敢的象征。古往今来,能够彰显勇敢、无畏的人和事,也往往与“虎”联系在一起。革命年代,被毛泽东同志称赞为“满身虎气”的徐海东大将,骁勇善战、身先士卒,先后9次负伤,身上留下17处伤疤。抗战时期,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美国“飞虎队”,冒险开辟驼峰航线,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成就了一段国际合作的佳话。改革开放后,广东的东莞、中山、南海、顺德四地,敢于开拓、勇当先锋,创出了“广东四小虎”称号……像虎一样不惧艰险,像虎一样勇毅前行,英勇无畏的气概与精神,支撑着人们在时间画卷中,书写下一段段激越人心的英雄传奇和奋斗史诗。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保持勇毅笃行的坚定,展现虎虎生威的雄风,努力争取新的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奋进在虎年,就是要激发“虎气”,使出“虎劲”。胜利不会自动向我们走来,我们必须自己走向胜利。不管是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还是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无论是推进“双碳”工作,还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哪一项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哪一项不需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只有保持历史主动,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猛虎下山的气势和虎略龙韬的智慧勇毅前行,我们才能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1月30日《奋进在虎年》有删改)

    材料二:

    古代,成年人尚且忧虑自身安危,婴儿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是一次堪比“闯关”的生命之旅。在古人眼里,尚在襁褓的婴儿弱小而毫无抵抗力,自然会用各种各样的仪式为其驱灾避瘟。能“噬食鬼魅”的虎,自然也被天下父母寄予厚望。

    宋人罗愿在《尔雅翼》中记载“古者胎教,欲见虎豹勇击之物”,孩子未出生之前,求子如虎,出生之后又给婴孩戴虎头帽,着虎头鞋,有时还穿虎皮衣,以祈求如虎子般健康。

    虎形的玩具在古时并不少见,商代遗址中就曾出土灰陶烧制的卧虎以及小型玉雕虎,可以时常佩戴于身。到了清代,多地有制作布老虎的习俗。

    与布老虎一样色彩缤纷的民间工艺,还有虎头帽。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孩童佩戴虎头帽的实物例证是出土于西安东郊韩森寨唐墓中的虎头帽襁褓俑。这个婴儿俑头戴虎头帽,身着衫,外裹襁褓且在身前系有三条打结的绑带,衣帽处的细节塑造细致,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婴孩服饰的样貌,也可判断当时孩童已有戴虎头帽之俗。

    (摘编自王静《老虎在民间的身份》)

    材料三:

    在武松被施耐庵塑造出来之前,古人笔下那些真真假假的伏虎英雄早已多不胜数,但拜《水浒传》所赐,武松成了几百年来最著名的打虎英雄。艺术来源于生活,小说家创作出的种种传奇也与人类原始狩猎中的伏虎文化息息相关。

    洪荒时代的人类要生存,不可避免要与猛兽斗争,而群兽之中又以虎最为凶猛。清代时大面积山林地带的垦殖,破坏了虎的栖身之所以及老虎赖以生存的食物链,大大缩小了人类与老虎间的距离,导致虎患横行,猎虎行为自上而下广为流行。

    对帝王们的狩猎战绩,老百姓并不怎么买账。毕竟帝王将相们的狩猎,大抵还是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当然,武松在打虎英雄榜上的人气吊打历代帝王,还有个重要原因,他虽然是喝酒后不信邪上虎山,但打死景阳冈上的老虎,客观上是为当地除虎患,属于为民除害之举。可以这么说,历来受民间推崇的打虎文化的内核并非以猎虎来彰显武德,而在除暴安良。

    老虎何辜,怎么就成了“暴”和“害”的代表?其实还真不算冤,数千年来猛虎下山以人为食的事例数不胜数,甚至多有群虎围村、屠村的惨剧,以至于自古以来就诞生了“虎患”这一专有名词。老虎既然已称之为“患”,人们自然希望有英雄出来扫除祸患。据《华阳国志》记载,战国时期“白虎为害,自秦、蜀、巴、汉患之”,“虎历四郡,害千二百人”,百姓深受其苦,逼得朝廷亲自出面号召打虎。当时在位的秦昭襄王发出诏令,国中“有能杀虎者,邑万家,金帛称之”。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诏令发出后,几位少数民族勇士制作白竹弩,最终射杀了白虎。

    (摘编自周渝《古代文学中为何总有“打虎英雄”出没》)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们只要如虎一般果敢、勇毅前行,保持历史主动,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就能在新征程上创造奇迹。 B . 奋进在虎年,因为胜利不会自动走来,所以我们必须要激发“虎气”、使出“虎劲”,自己走向胜利。 C . 艺术源于生活,武松成为几百年来最著名的打虎英雄,是因为与人类原始狩猎中的伏虎文化紧密相连。 D . 打虎文化历来受民间推崇,因为其内核不仅在以猎虎来彰显力量与武德,而且在为民除害、除暴安良。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龙吟虎啸”“卧虎藏龙”“龙骧虎视”“燕颔虎颈”“龙韬虎略”等词语与古人对老虎的崇拜不无关系。 B . 体悟虎的品格,弘扬虎的精神,使出虎的干劲,能体现中国人的精气神,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 C . 最早的孩童佩戴虎头帽的实物例证是韩森寨唐墓中的虎头帽襁褓俑,由此可知戴虎头帽之俗始于唐代。 D . 就算周武王有“禽虎二十有二”之记载,康熙皇帝有“日射三虎”的打虎逸闻,但都远不及武松有名。
    3. (3) 千百年来,虎衍生出丰富多样的形态,从神坛跃入民间。请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虎”会成为年画中的常见元素。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本一:

    夜行

    何荣芳

    小倩下班时已经是夜里十点,地带着一身的葱花味追上了一辆驶向远郊的公交车。有座。

    同排座位上抱臂闭目的是一位大爷,或者说是一位大叔,脑袋亮光光的,看不出年纪。借着车外的路灯光,小倩看见他胖子上垂着蚯蚓屎似的耳机线。小倩掏出自己的手机,准备看韩剧,却发现没电了。窗外是灯的世界,车灯、路灯、店铺里招牌上的霓虹灯,还有高层住宅里星星般的灯火,看不见特别的风景。无所事事的小倩只好打量车内。

    车内分明坐着许多人,却显得分外安静,一块块亮着的手机屏幕映照着一张张模糊的脸,气氛有些怪异。小倩希望能听到一点声音,能听到一点带有活气的声音。但就是没有人说话,连汽车的鸣笛声也没有。小倩扭过头,想跟同排座位上的人说说天气,或者问问他到哪里下。同坐的人仍然闭着眼,听不到他的呼吸,一颗光脑袋随着车行的节奏不停地晃动,像一个电动不倒翁。路灯把窗外树木斑驳的影子映到他的脸上,小倩就想到了出土的僵尸。她很想伸出手指去试试他的鼻息,却不敢冒失,怕他突然睁开眼。小倩环顾四周,想换个位子,但空位边都有一块手机屏亮着,照着一张煞白变形的脸。小倩头皮发麻,一股不知名的力量漩涡般裹挟了地,使她心口发紧,脊背发凉。

    是不是应该下车?她问自己。车子猛地一震,小倩也猛地一震。车内的顶灯亮了,车前门开了,一个胳膊上搭了件上衣的大妈冒了上来,花白的头发间漾着缕缕热气。小倩的心口终于松了。

    司机又关了车内的灯,大妈和她头上的热气都不见了。也许大妈也感觉到了车内的冷,她打开了手机音乐,是一曲热烈的广场舞曲。声音不大,却搅翻了一车的冷肃,于是一束束冰冷的目光风一样朝她刮过去,广场舞的曲子烛光一样摇曳了两下,熄灭了。车内又陷入了死一样的沉寂。一块块手机屏的亮光蓝幽幽,白森森,像墓地里的磷火。

    车内安静得令人窒息,仿佛误入了木偶库,错进了蜡像馆。不,如果是错进了蜡像馆她也不会害怕,至少她知道他们都是蜡做的。她分明看见车内漂浮着一片片灵魂。

    小倩想下车,但这已经是最后一班车了。她离开座位,摇摇晃晃地走到司机身后,她想至少司机是活的,因为他要驾驶车。小倩扶着司机身边的铁杆站着,遮阳板挡住了窗外的光线,司机浮在黑暗中,判官似的没有表情,也看不见他大幅度的动作,汽车在空旷的路面上无声地滑行。小倩心缩成一团,想哭。一句“我要下车”一直在喉咙中上蹿下跳。

    车又猛地震了一下,车内顶灯亮了,前门又开了。小倩以为心里的话溜出了口,司机为她开了门。一个围红围脖的女孩火狐一样蹦了上来,朝差点撞了满怀的小倩粲然一笑。她的笑,阳光般融化了小倩心头的薄冰,小倩也笑了。

    女孩就近找了个座位坐下,夸张地表达着她找到座位的欣喜。她把两只胳膊从肩包带中挣脱出来,书包顺到了胸前,呼啦一下拉开拉链,从里面掏出一本书。

    她掏出一本书来,就着车顶上的灯光读起来。她的声音细小而含混,却像清泉一样唤醒了山林。于是车内有了转动脖子的声音,伸腿脚的声音,打哈欠的声音。有人把手指关节捏得咔咔作响,有人叽叽喳喳地开始说话。

    司机没有再关车内的灯。橘黄的灯光,明亮而温暖。(有删改)

    文本二:

    有人评价何荣芳的小说,创设情景是其重要的特色,作者总是围绕主人公的活动来开展叙述,进而引出人物活动的特定情景来表现人物。同时也通过主人公的活动来揭示深刻的主题或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其中《夜行》最具有代表性。

    1. (1) 下列对文本一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概括和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倩正是因为自己手机没电了,看不成韩剧,才去看窗外的夜景,又打量起车内情形,从而引发后面一系列事情发生。 B . 小倩很想伸出手指去试试那位不好明确年纪的同座有没有鼻息,她想用这个举动来印证一下自己的想法,此时她感到害怕。 C . 小说中多次出现关于手机的文字,这和女孩掏出书来阅读形成鲜明的对比,而看手机的人和女孩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D . 小说善用比喻,把手机屏幕的亮光比喻成磷火,把司机比喻成判官,不仅生动形象,而且附着了主人公独特的心理感受。
    2. (2) 从想和同排座位上的人聊天,到看到小女孩读起书来,小倩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3. (3) 文本二认为“创设情景”是何荣芳小说的重要特色,请简要分析文本一创设的“夜行”情景的作用。
二、古文诗歌阅读(39分)
  • 4. 文言文阅读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之父曰吴王诸樊。诸樊弟三人:次曰馀祭,次曰夷昧,次曰季子札。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诸樊既死,传馀祭。馀祭死,传夷昧。夷昧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立夷昧之子僚为王。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光既得专诸,善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余、属庸将兵围楚之灊;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佯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B . 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C . 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D . 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光既得专诸,善待之”中“客”和《鸿门宴》中“事之”中“兄”用法相同。 B . “吴王僚欲楚丧”中“因”与《琵琶行》中“为长句,歌以赠之”的“因”意思相同。 C . “吴人立夷吾之子僚为王”中“乃”与《桃花源记》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意思不同。 D . 次传三弟”中“以”和《寡人之于国也》中“斧斤时入山林”中“以”意思相同。
    3. (3) 下列句中选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敕造宁国府                  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B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句末语气词,无实意 C .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河内:黄河以内,即黄河以西的地区 D . “申之以孝悌之义”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句式结构不一样。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专诸身怀技能,得到伍员举荐。伍员从楚国逃到吴国后,知道专诸的才能,在劝说吴王伐楚无果后,把专诸推荐给了公子光。 B . 专诸受到礼遇,协助阖闾上位。公子光得到专诸后,以礼待之:当吴王僚两个弟弟率军被楚军堵住归路时,协助了公子光上位。 C . 专诸临危不惧,刺杀王僚成功。吴王僚带着重兵出席公子光准备的酒宴,公子光让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肚中,最终刺杀成功。 D . 专诸终被杀害,儿子封为上卿。专诸在杀死王僚后为人所杀,当上吴王的公子光履行了之前的承诺,封专诸之子为上卿。
    5.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5. 古代诗歌阅读

    捣衣诗

    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 , 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②“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③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 B . 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 C . 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窗前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思妇的惆怅。 D . 尾联照应题目,由眼前想到来年,慨叹来年春天,游子应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寄托关切思念之情。
    2. (2) 《梁书》中记载,南朝文学家王融对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赏析颔联的精妙。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古代诗人常用“沧海”这一意象寄托忧思情怀,如《锦瑟》中的“”。
    2. (2) “以声摹声”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大特色,文中以珠玉之声形容清脆的乐声的一句是“”。
    3. (3) 《寡人之于国也》中揭示贫富差距悬殊,从反面论证了自己观点的句子是“。”
    4. (4) 李白在《蜀道难》中用“”一句写山势高峻,即使轻捷的猿猴也很难越过。
    5. (5) 古诗文中许多文质兼美的诗句,仍然活在我们今天的语言里。唐代诗人杜甫《登高》一诗中“。”今人常用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6. (6) 《咏怀古迹》中写昭君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最后只有“”的遗憾了。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 7. 语言文字运用Ⅰ

    破除迷信、反对伪科学,无疑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一些迷信活动又披上了时鲜热门的科学外衣,         出现在人们视线中。如有一个声称能够算命、测运势的电子罗盘,尽管用上了APP、互联网等工具,却改变不了伪科学的本质。类似蹭热门科学的事件,在我们的生活中        

    如果伪科学、封建迷信活动仅止步于娱乐、心理安慰,尚且为祸不烈。伪科学最大的危害就在于探寻客观世界规律的科学与不可认知论相糅合,伤害人们的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追求严谨求实的精神,科学思维主张从实际出发,探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伪科学往往借助科学的旗号,先入为主地确立观点,再         地寻求“证明”。通俗地说,科学是瞄准靶心再射箭,而伪科学则是先射箭再画上靶心。想要破除伪科学,就必须让公众知晓射箭的规则——科学的思维方式。

    尽管伪科学、封建迷信活动看起来仍有一定生存的土壤,但我相信,假以时日,随着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科学思维方式的确立,它们终会被驱除出去。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8. 语言文字运用Ⅱ

    只要在农耕文明占主流的时代里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清澈的小河、清香的空气和纯天然的果蔬粮食?

    很多证据表明,由工业文明造成的全球变暖导致一些鱼类和许多爬行动物的性别比例日益失衡。以大多数种类的海龟为例,如果卵在高于26℃的温度下孵化,。有科学家通过数据推算,到2100年,在绿海龟种群中,雌性的比例将从目前的52%增加到76%-93%。与海龟雌性越来越多相反,在有些动物中,温度升高将导致雄性增多。有科学家预测,认为到2085年,新西兰大蜥蜴将不再能孵化出雌性个体。新西兰大蜥蜴绝不是因此而面临灭绝危机的唯一物种,受温度影响而改变性别比例的鱼类,在全球变暖环境下也正在繁殖出更多的雄鱼。那么,既然,它们的祖先是如何经历无数次极端气候下的环境温度持续上升的呢?研究人员发现,一些动物并没有在温暖的气候中“坐以待毙”。当环境温度上升时,它们也在采取积极的措施,避免自己陷入绝境。比如,雌海龟开始更早地筑巢产卵,赶在气候更凉爽的时间内完成繁殖孵化。2019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海龟胚胎很可能会在卵内自行移动,寻找更凉的一端,而这一行为在决定它们自己的性别方面很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应对策略可以帮助这些动物减少环境变暖对它们整个种群的影响。

    遏制工业文明的狂野推进,才可能阻止全球变暖的步伐,进而给地球上的所有物种以及人类带来福祉。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2022高三上·河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21年7月13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生程昕在公交车徒手制止并控制小偷的视频走红网络。面对小偷的威胁,程昕霸气回怼:我是警察,不怕你记!对此程昕回应:这么做是出于预备警官的责任感。

    材料二:

    在遥远的青藏高原,有一群年轻的姑娘。她们志愿成为戍边女兵,守护着祖国的边疆国土。艰苦的环境,没有打倒她们的意志;踩着泥泞的山地,越过荒芜的树丛,她们在艰苦的环境中,践行军人的使命。

    面对艰苦的戍边生活,21岁女兵沈艳说:“我觉得我现在变了……感觉来这里什么苦都吃过了,挺磨砺人的。’’被问及可能的牺牲,1 9岁的郑仪璠说:“来此之前,我就抱着最坏的打算……就算我死了,也不用担心我;时间长了,把我忘了就行了。”

    看着女兵们略显稚嫩的脸庞以及她们保家卫国的坚定誓言,网友们纷纷“破防”:“都是些20岁左右的姑娘,在替我们负重前行,祖国和人民怎么会忘记你啊!”“你家不止你一个,但世上只有一个你。”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青春与责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