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宜宾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

更新时间:2023-04-29 浏览次数:23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藏族小伙丁真突然成为了社交媒体上最受关注的人物,不但受到了网民与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还引发了各地文旅部门的“抢人大战”,连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都发文为他“打call”。短短半个月时间,丁真迅速成长为引发全民关注的网络红人。

    丁真究竟是怎么“火起来的”?人民众云平台监测显示,自11月12日至11月30日,“丁真”一词屡次引发多轮舆情波峰。11月12日,丁真因一段“野性与纯真并存”的短视频“意外走红”,形成了第一轮舆情波峰。此后,他“成为国企员工”“为家乡代言”等消息屡次引发网民热议。25日,他的家乡理塘县上线旅游宣传片《丁真的世界》,导致舆情热度不断攀升,而此后各地媒体与文旅部门官博对丁真进行的“抢人大战”使得舆情热度达到顶峰。

    图:丁真相关一周与舆情词云图(图片来源:人民众云平台)

    舆论对于丁真不仅有热烈讨论,也进了冷导思考,有许多网民表示,希望网络舆论的热度不会破坏当地的淳朴民风与美丽环境,不会影响丁真本人的学习和发展。

    不少媒体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楚天都市报》认为,丁真虽靠颜值走红,却没有走上“靠脸赚快钱”的捷径,而各地官博放下姿态投入“抢人”大战,网友于谈笑围观之间遍览了祖国大好山河,整个过程看似蹭热度,实际上含了许多巧思和热情,能引发积极美好的共鸣。澎湃新闻评论员则认为,丁真自身的想法非常重要,也应该被倾听,走红带来的名人效应看似非常盛大,但他的人生需要更多的“从长计议”。

    央视新闻主播海霞表示:“其实,这个事情也说明流量要是引导得好,走上了正途就会交成正能量;相反,如果走歪了就可能成为闹剧。当然,也有人担心,这样的流量会不会是昙花一现,因为人们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可能很快会消失,这就告诉大家,流量来了之后一定要善用,千万不能滥用。蹭热点只是一时,可别被过度消费玩坏了。真正把‘美丽’资源盘活盘好,这样流量才可能长流。”

    (摘编自霍思铭、范鑫《丁真与地方:顶流还长流》)

    材料二:

    这段时间,四川甘孜藏族小伙丁真成了不折不扣的网红,短短十多天,10余次上热搜,传播量超50亿次,特别是在前几天丁真被误认为是西藏人后,很多网友和主流媒体账号纷纷通过跟帖、P图、发文等形式加入“抢人”大战,当“丁真之争”变成网民“口水战”时,一篇题为《四川官方独家回应“西藏插足丁真”之争:不要因流量带偏话题》的回应文章“一锤定音”,让网络空间的争吵和互怼渐渐安静下来。

    文章以记者独家采访四川省甘孜州分管文旅工作的副州长冯俊锋的形式呈现。冯俊锋就网民关注的西藏“插足”网红丁真、如何看待丁真的一夜爆红、甘孜州是否会借势推销旅游等问题一一作了回答,态度诚恳友好,言语得体雅致,且逻辑严密,网民纷纷跟帖赞扬,“说话滴水不漏”“公考面试的标准答案”“公关的榜样措辞”之类的跟帖占据屏幕。这样的文章堪称官方回应重大网络舆情的“教科书式”的样板。

    对如何看待丁真的一夜爆红这种刁钻提问,冯俊锋这样回答:“网红”是这个“落英缤纷”时代的精彩存在,呼应了人们求美向善的价值追求,是人们“纯真心态”的“集体打卡”。网友无不惊呼这位民族地区干部的“外交”素养之高。

    当媒体提出甘孜州是否会借“网红”丁真推销旅游这一问题时,冯俊锋说:“少年乐新知”,丁真未来可期,丁真本人也表示热爱家乡,我们会充分尊重他个人意愿,但丁真还是个涉世未深的青年,需要学习、历练的地方还很多,我们衷心希望他健康成长的路上的平静生活不要被中断。巧手化“大招”,网友纷纷点赞,这种高难度附加题居然没“翻车”,把个负责、温情、清醒的政府立体地呈现给公众。

    网络时代,人人置身网络,任何地方都可能成为网络舆情的主角,特别是地方党委政府如果对网络舆情个案处理不好,就可能给一个地方的对外形象带来致命伤害。

    从前些年的“天价虾”“天价鱼”事件,到近期的“雪乡”事件,经网络炒作后,对那些地方的负面影响无法用时间弥合,更无法用金钱衡量。

    “丁真之争”看似与地方政府无关,但如果任由舆情发展,不仅容易把丁真这个“正能量”网红玩坏,而且会给网民留下地方政府缺位的印象。甘孜州政府分管领导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主动回应网民关切,抢占了舆论制高点,引导了网络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体现了较高的网络媒介素养。

    在我国已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的今天,运用网络服务工作和生活已成为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只有热情拥抱互联网,多上网看看,并及时主动回应同民关切,这门“必修课”才能及格,在这方面,四川甘孜副州长树立了良好榜样,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学习。

    摘编自杨维兵《甘孜“丁真之争”回应堪称范本》)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丁真在短视频中野性与纯真并存,为他成为全民关注的网络红人奠定了基础。 B . 丁真靠颜值走红,整个过程虽然蹭了热度,但能够激起网友积极美好的共鸣。 C . 丁真的一夜爆红,呼应了人们求美向善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时代的开放多元。 D . 丁真作为“正能量”网红,要想不被玩坏,需要地方政府引导舆情正确发展。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一周舆情词云图看,网民的讨论主要聚焦于丁真的“帅”。 B . 丁真走红有引起理塘的淳朴民风与美丽环境被破坏的可能。 C . 要回应好舆情,态度友好、语言雅致、逻辑严密缺一不可。 D . 互联网已经全面进入了我国生活,地方政府必须积极应对。
    3. (3) 依据材料二的观点,下面属于表现出较高网络媒介素养的一项是( )
      A . 在丁真发布了手中举着“家在四川”字样的自拍照后,不少网友将这张照片擅自更换文字内容,编辑成其他地区的“宣传照”。 B . 游客在网上抱怨某景区烤香肠卖得太贵,某官方媒体为景区喊冤,声称旅游地的烤熟香肠都具有稀缺性,卖得贵理所当然。 C . 某企业误将奖励信息印刷错误,在网上被热议后,发布公告为工作不严谨道歉,表示会引以为戒,但坚持按照原定兑奖规则处理。 D . 某地出现巨响,朋友圈流传发生燃气爆炸,官方微信当天下午介绍了掌握到的实际情况,通报没有接到爆炸报案和人员伤亡报告。
    4. (4) 让流量能长流,需要作出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5) 议论要有针对性。材料二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九天

    李娟

    第一年,来到地边的第一天,我在地边的水渠里取水做饭。

    上游的水闸已经落下,只剩从闸缝中漏出的细细一股水的,缓慢、低浅而混浊。我用一只碗舀了很久,才收集了半锅水。

    很想澄清后再使用,却实在等不及了。便直接下了米开始升水熬煮。

    黄昏已经降临,我们忙于搬家,从早上到现在一直没顾上吃饭。

    外婆最可怜。我们饿了可以随便嚼点干粮打发肚子,外婆没有牙,只能喝稀饭;肠胃也不好,只能吃滚烫的热食。

    我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痛苦——在水渠里取水时感到痛苦,吃这顿饭时感到痛苦,吃完这顿饭过去了很多年还是痛苦。后来外婆死了,死去很多年后仍为之痛苦。

    仿佛她正是因为那顿饭而死。仿佛正是从那天那个奔波辛忙的黄昏开始,她才一天天走向死亡。

    是的,无能为力。我仅有的力量只够用来掩饰懦弱,我最大的坚强是继续不露声色地生活在家人中间。

    这一天,天刚亮我们就起来收拾行李,打包,装车。等折腾到一百公里外的耕地旁边,已经下午了。

    等全部家当卸下卡车,太阳已滑向彩霞簇拥的西方。

    卡车开走后,四面愈发无遮无拦。我们和我们的家,如同被大风吹至此处的微小事物。

    我在附近捡了几块石头,砌成一只简陋的三角灶,又拾了点干草引火。

    风很大,好容易才把炉火升起。

    叔叔去寻找住处。他听附近的种植户说不远处有一个废弃的地坑,修理收拾一番,再架个屋顶就可以住进去。

    我妈急于整理眼前小山似的一大堆物品——种子,粮食,饲料,煤、柴火,鸡笼鸭笼,被褥,床板,数十根碗口粗的圆木……忙忙碌碌,头也不抬。

    我守着石灶添柴,被烟火熏得泪流如瀑。一扭头,看到外婆和赛虎站在不远处满地零乱的家什间默默凝视着什么。不远处的上空有一大朵惊异的云。

    大地粗砺,四面地平线清晰而锋利。

    我们破破烂烂的家,我们潦草而唐突地突然出现。

    饭做好了,我赶紧给外婆盛了一碗。她早就饿坏了,也顾不上烫,坐在风里大口吃了起来。没有菜,只是一碗白米稀饭。

    我妈顾不上吃,仍在遍地狼藉中忙碌着。

    斜阳沉重,空气金黄。这个黄昏持续了很久很久,仿佛这一天有大半天的时间都属于黄昏。

    赛虎始终静静地卧在外婆脚边。

    第一天夜里,我们铺开被褥冲着满天星光睡了一夜。

    第二天中午时分,在邻近的几位种植户的帮助下,我们的地坑之家基本完成。所有家当一一搬到地下。

    第三天一切整理完毕。

    可是到了第三天,外婆就想回家了。

    她拄杖沿着地坑一侧的通道艰难走上地面,转身四望,快要哭了。

    她九十多岁了,一生颠沛流离数次白手起家,仍难以接受眼下的荒凉。

    她以拐棍“笃笃”触地,未开垦的大地极其坚硬。她说:“能长出来吗?这种地方能长出来什么?”

    鹅和鸭子对生活的动荡毫无感触。它们很快发现了附近的水渠,啄着那层薄薄的水流,凑合着洗了个澡。搬家时,它们不幸被安排在煤堆里。

    第四天,鸡开始下蛋。

    同时,两条狗,赛虎和阿黄在地坑附近发现了一个田鼠洞,兴奋得刨了好几天。爪子都刨烂了,流着血,仍不肯罢休。

    就在第四天,外婆也接受了现实,不再抱怨。她每天时不时地数鸡数鸭、唤狗唤鹅。荒野这么大,她总担心它们走丢。

    而我妈收拾地坑的同时就开始计划犁地的事。

    她和附近几家种植户共同租用了一辆大马力拖拉机。第三天就犁完地,第四天就能播种了。

    眼下只能人工点播。为抢抓季节,快快播完,我妈骑摩托车跑到几十公里外的永红公社,一口气雇了二十多个人。还算兴师动众。

    可是,一进入空旷的大地,这二十多个人远远看去却那么单薄微弱,凄凉无助。

    他们一人拎一只盛满种子的口袋,走一步,停一下。在大地上越走越远,远得似乎再也回不来了。

    第六天,种子播完,大地闭上眼睛。

    每当我从地下走上地面,长时间望着眼前一望无垠的空空大地,忍不住像外婆那样小声说:“这能长出来什么?”

    第七天,我妈干完地里的活回家,变魔术一样从怀里掏出了一束野花。

    哪里采的呢?我捧着花走上地面,转身四望。

    这干涸无际的大地,这手心里唯一的湿润丰盈。

    我拾回一只矿泉水瓶,装上水把花养了起来,放在投入地下的唯一一束光线之中。过了两三天,花都没败。

    可我出去散步时,无论走多远都从不曾遇到过什么花儿。似乎我妈采回来的这些就是眼下这场春天里的全部了。

    第九天我离开了。

    我把我妈、我外婆和小狗抛弃在荒野深处,抛弃了一整个夏天。

    又觉得像是把她们一直抛弃到现在。

    似乎这些年来,她们仍在那片广阔的天空下寂寞而艰辛地劳作,而种子仍在空旷的大地之下沉睡。

    (选自李娟《遥远的向日葵地》)

    【注释】文中的“向日葵地”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是李娟母亲多年前开垦的一片贫瘠土地。

    1. (1)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写了作者举家迁徙到阿勒泰戈壁草原开荒地种植向日葵的故事,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画卷。 B . 作者对于在这样荒凉的戈壁滩上种植向日葵,是持怀疑态度的,认为人在大自然面前实在是太渺小了。 C . “仿佛这一天有大半天的时间都属于黄昏”,写出了边地的气候特点,也点出了劳作之艰辛,时间之长。 D . 文中用“抛弃”一词来写离开荒蛮之地的戈壁滩,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离开家人、离开土地的歉疚之情。
    2. (2) 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善于运用一些表面看起来很清浅的文字来揭示深刻的内涵,于不经意间产生了特别的效果。 B . 文章既描写了母亲辛苦劳作的生活场景,也描写了鹅鸭洗澡和狗创田鼠洞等与主题无关的气息。 C . 文章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鸭子“凑合着”洗去身上的煤灰,用语诙谐幽默,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D . 文章将写景穿插在叙述当中,寥寥几笔,却以一当十,描绘出了边地寂寥无边、空旷荒凉的景象。
    3. (3) 有评论家说,李娟的文字时常让我们感受到她笔下涌动着的那股温暖向上的力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 (4) 请简要概括并分析文中“妈妈”的形象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不然。夫君子能勤小事,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弗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 , 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乃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道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有删减)

    【注释】①智襄子,春秋末期晋国四卿之一,即智伯。②韩康子,春秋末期晋国大夫,韩氏的领袖;魏桓子,春秋末期晋国大夫,魏氏的领袖。③狃,贪图。④赵襄子,春秋末期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⑤版,古代墙计量单位,一版长一丈,高二尺。

    1. (1) 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智伯戏康子侮段规                 而:连词,表转折

      ②使使者万家之邑于智伯             致:送上

      ③主不如与之以智伯                 骄:骄傲

      ④乃晋阳                           走:奔向

      ⑤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也     伤:伤害

      ⑥韩、魏而击之                     翼:名词作状语,从两侧……

      A . ①③⑤ B . ②④⑥ C . ①②⑥ D . ③④⑤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B . 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C . 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D . 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狙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智伯妄自尊大,藐视一切,他认为天下的灾祸只能由他发起,他不发起灾祸,别人就没有敢发起灾祸的。 B . 韩康子、魏桓子二人与智伯貌合神离,他们虽满足了智伯索要土地的要求,但并非情愿,而是各有远图。 C . 面对智伯索要土地的要求,韩康子与魏桓子的决定较为慎重、稳妥,而赵襄子却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D . 赵襄子派人秘密出城劝说韩康子、魏桓子,并约定了联手攻杀智氏的日期,晋阳危机由此得以化解。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②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登泰山记》)

    5. (5) 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智氏灭亡的原因。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①造口,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时,途经造口,想起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南下一直深入到造口,给人民带来无尽苦难,因写此词,题于壁上。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郁孤台”虽是地名,但“郁”“孤”两个字却自然给人沉郁和孤高之感。 B . “长安”是唐代的都城,在这里借指北宋都城汴京,古诗中多有此类借代。 C . “可怜”一词,与“可怜九月初三夜”句中的“可怜”皆有“可爱”之意。 D . “鹧鸪”这一意象多见于古诗词中,其叫声嘶哑,常被借以表达哀怨之情。
    2. (2) 这首词运用比兴手法,“句句写景,处处兴寄”,也就是说作者在景中是有所寄托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静女》中,写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毫不吝啬的赞美的两处是“”和“。”
    2. (2)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对天姥山上的天气和环境进行描写,渲染了一种紧张凝重的气氛,为下文写仙人们的出场做铺垫。
    3. (3) 《登泰山记》中“”两句描写了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很快又变为五彩缤纷。
三、语言文字运用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普工作我们能做什么?

    亿万大众的科学素质提升了,科学的土壤才会肥沃,奇思妙想的种子才会从这些肥沃的土壤中吸收养分破土而出。虽然它们并不一定都能长成科技创新的大树,但正是这些大大小小、功能多样的小植株,与大树构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没有它们,科技创新的参天大树只能_________地长在荒漠之中。培育肥沃的土壤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因此科普工作不会_________而需终身展开。尽管漫长艰苦,但每位参与者都能分享因为土壤不断改良而带来的科技硕果。

    人们渴望有影响的科普作品。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如同_________的颜料,不同的科普工作者会从中选取自己心仪的一种或几种,绘成风格奇异的图画,呈现在公众面前。公众只看见了画作呈现出来的震撼人心,却忽略了颜料是基础、想象力是核心、努力尝试绘画才是画作呈现的关键。要从社会需求出发,通过科普作品传播科学知识,激发公众的科学想象力鼓励并帮助愿意尝试的人创作出“名画”。

    为培养科学的种子,我们应积极创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们应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 B . 我们应积极创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 C . 我们应积极丰富多彩地创办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 D . 我们应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是“名画”。请指出比喻的本体、相似性及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钙,为人体必需的常量营养素,它的主要作用就像是建造高楼大厦的砖。身体里99%的钙都是在骨骼里,所以有人也把它叫做“骨骼的守护者”。

    《中国居民营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日钙摄入量仅为388.8毫克,要知道,人一天需要的钙是800毫克。并且            , 大概也就是15%,更多的钙实际上是被当成废物排泄了。

    如果有维生素D在,情况就不一样了。它俩是“兄弟”,一起摄入,吸收率能翻倍。            ?有一些可能被变成骨细胞“砌”到了骨头里;有一些可能变成了结石;还有一些逛游一圈,无所事事,最后又排泄了。怎么才能让它沉积到骨骼里呢?这就需要一种神奇的营养素——维生素K,它能指引着血液中的钙精准地沉积到骨骼上。要想不缺钙,饮食均衡是前提,多吃一些富含钙质的食物,像鸡蛋、牛奶和肉类。另外,        增加吸收率,刺激骨骼增加钙的利用度。

    1. (1) 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许久许久,我俩也像入睡了一样,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绪。 B . 张伯伯,我要像您一样,做革命的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 C . 这些石头,像莲花瓣、老人、卧虎;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 D . 像水稻这样的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
  • 8.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春是花样年华,青春是澎湃激情。《沁园春·长沙》中“同学少年”指点江山的青春壮志,《红烛》中虽困惑但坚毅的青春追求,《峨日朵雪峰之侧》中卑微却强劲的青春活力,《百合花》中羞涩却勇敢的青春无畏,《哦,香雪》中纯真质朴却躁动的青春向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但永远不变的是青春的脚步。

    踏入高中,韶华在握,你应该谱写怎样的青春?请结合你的思考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