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新高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3-04-16 浏览次数:3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建筑群的总体布局以至整座城市,都强调规则对称,但园林却是自由的。西方则刚好相反,建筑群和城市往往自由多变,而园林却规则谨严。这反映了两种文化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显然,中国人崇奉的“天人合一”“天地为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和生活情趣,对园林的构思创意起了根本性作用。

    与西方比较,中国园林重视自然美,虽有人力在原有地形地貌上的加工,甚至可能全由人工造成,但追求“有若自然”的情趣。园林中的建筑也不追求规整格局,而效法路亭水榭、旅桥村楼,建筑美与自然美相得益彰。大自然本身就是变化多趣的,但自然虽无定式,却有定法,所以,中国园林迹求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其中自有严格的章法,只不过非几何之法而是自然之法罢了,是自然的典型化,比自然本身更概括、更典型、更高,也更美。中国园林不仅停留于形式美,更进一步通过显现于外的景,表达出内蕴之情。

    园林的创作与欣赏是一个深层的充满感情的过程。创作时以情入景,欣赏时则触景生情,这情景交融的氛围,就是所谓的意境。暗香盈袖,月色满庭,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岸芷汀花,村桥野亭,体现了远离尘嚣的出世情怀;水光浮影,悬岩危峰,暗示了山林隐逸、寄老林泉、清高出世的追求。

    这些,都是文人学士标榜的生活理想。因此,中国园林的高下成败,最终的关键取决于创作者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高下文野。

    1685年,英国著名学者坦伯尔针对西方的几何式园林说:“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完全不规则的花园,它们比任何其他形式的都更美;不过,它们所在的地段必须有非常好的自然条件,同时,又需要一个在人工修饰方面富有想象力和判断力的伟大民族。”他还写道:“中国的花园如同大自然的一个单元”。此时,欧洲所流行的园林,正像凡尔赛花园的建造者勒诺特所说的,却是要“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

    黑格尔也认为中国园林不是一般意义的“建筑”,而“是一种绘画,让事物再现自然形状,力图摹仿自由的大自然。它把凡是自然风景中能令人心旷神怡的东西,包括湖、岛、河、假山、远景等都纳到园子里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所以它具有再现自然的性质,而不再是不再现任何东西,只抽象地表现出一种氛围的“建筑”。

    歌德则用诗一样的语言称赞中国人:“在他们那里,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你经常听到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不停,白天总是阳光灿烂,夜晚也是月白风清。月亮是经常谈到的,只是月亮不改变自然风景,它和太阳一样明亮。”他在这里谈的,很大程度上都指的是中国园林。

    (摘编自萧默《建筑的意境》)

    材料二:

    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这也是“借景”。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片,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红楼梦》小说里大观园运用园门、假山、墙垣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也是“分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作“隔景”。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入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油画”。“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王维),“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这就是所谓“镜借”了。“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处境逼仄,乃悬一大镜,把对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境内,扩大了境界)。园中凿池映景,亦是此意。

    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华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项重要的领域。概括说来,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 . B . C . D .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园林对“有若自然”情趣的追求,受“道法自然”哲学思想的影响,对自然美的重视甚至可以不加改变而保持其自然形态。 B . 在对中国园林外在形式进行设计、加工时追求以情为先、触景生情,通过要素的选取、加工和组合寄寓外景以内蕴之情。 C . 坦伯尔认为中国的花园是世界上最美的花园,它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富有想象力和判断力的伟大民族才能创造出来。 D . 中国园林通过布置、组织、创造和扩大空间来丰富空间美感,《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便是运用园门、假山等创造艺术意境的。
    3.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不仅在中、西方园林之间,还在二者的建筑群和城市之间进行比较,借中西方之间的对比,彰显中国建筑理念之优。 B . 材料二使用“分景”的概念,并以颐和园长廊的作用为例加以证明,意在强调中国园林建筑善于处理空间的艺术。 C . 材料一中歌德所说的“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从效法自然的角度反映了中国园林善用“借景”之法寄寓感情的特点。 D . 材料二中沈复所言的有关大小、虚实、藏露等关系的观点,从美感特点来说,与材料一所论中国园林追求“道法自然”的观点如出一辙。
    4. (4) 坦伯尔与黑格尔对中国园林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5. (5) 艺圃是苏州一座极具特色的明代小园林,园中至高点有座朝爽亭,亭内的槛联这样写道:“漫步沐朝阳,满园春光堪入画;登临迎爽气,一池秋水总宜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朝爽亭的设计是如何体现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的。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罗丹之约

    铁凝

    早春的时候,差不多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罗丹作品要来中国了,这些作品将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展出。

    在法国,在巴黎瓦雷诺大街的罗丹博物馆,当坐落在庭院内的《思想者》被一辆蓝色大吊车长长的吊臂轻轻吊离基座装进木箱时,数百名法国艺术名人默默注视着他,无数的摄像机和照相机镜头一齐对准了他的缓缓升起。他们为他送行,他们都知道,这座巨大的铜像斑驳的雕塑自1906年安放在这里以来,从未离开过故乡。现在他就要出走,而且是第一次远足。他初次远足选定的目标便是东方的中国。

    把法国最伟大的青铜作品介绍到具有伟大的青铜文明的古老中国,也许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了。这又仿佛是罗丹生前的一桩心愿,因为神秘的东方艺术也曾经给过他强烈的震撼。

    于是我便乘火车去北京看罗丹。

    小时候我就看过罗丹,当然那只是些印刷品。其中两件作品给我的印象最深:一件是身披宽大睡袍,显出任意散漫的巴尔扎克;一件是筋肉松弛的裸体雨果。少不更事的我曾经很不明白为什么罗丹要将两位大作家弄成这样。在孩子的眼中,他对他们二位显得太随意了。成人之后才发觉罗丹是多么坦率地对待了他这两位法国朋友,而他这两位朋友又是多么坦率地要求罗丹把他们弄成这样。有本书中曾经提到,巴尔扎克认为罗丹只有把他弄成这模样,他才是真正的巴尔扎克。于是至今每当人们提及巴尔扎克和雨果时,我眼前掠过的首先不是他们的著作,而是罗丹手下的那个“他们”。我想这便是他们作为艺术家和作家的共同卓识与见地吧,是这种卓识和见地掠夺了观众的记忆。罗丹具备这种掠夺观众记忆的力量,他掠夺了我的记忆,他在我心中就日渐伟大起来;他占有了我的记忆,我的记忆里便永远有了罗丹。

    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我在中国美术馆门前安静地排着队等待购买门票。长长的队伍一直保持了少有的顺和与规矩,似乎来看罗丹的人们是有约在先的,人们在一瞬间变得相互友好和理解了。

    然后,我首先看见了《思想者》,他被安放在美术馆庭院的正中,他正面向着熙熙攘攘的大街和一片片古老的灰瓦屋顶。他坐在岩石之上,全身赤裸,蜷曲着自己;他一手握拳抵住下颚,咬肌紧张地正陷入沉思。这本是一个众人熟知的形象,这个几乎有点程式化了的姿势乍一看去,甚至没能唤起我的新奇之感。而当我绕到他的背后时才真正地激动起来,我惊讶于罗丹在思想者脊背上所倾注的良苦用心:原来在这面宽厚、雄健的脊背上,组织明确的肌肉群如汹涌的波涛正有节律地涌动起伏,使我忽然明白了罗丹在创作之初何以能摆脱诗人但丁原型的束缚,把身着裙装、面庞清癯的苦行僧形象换成了今天的《思想者》。在这位肌肉发达、强壮雄健的思想者身上或许融入了艺术家全部痛苦而又美好的理想吧?他渴望从雄健的身体里发生雄健的思想,或者只有如此雄健的身体才有产生雄健思想的力量?罗丹不忽略思想者的头颅,但他更倾心于支撑这头颅的躯干。于是即使思想者的一面脊背也成了表现这雄健思想不可缺少的因素。于是我在他的被观众冷淡着的脊背上初次发现了一个完整的思想者,在这面脊背上,他那紧张而痉挛着的每一个细胞都使我生出一种全新的幸福感。我很为这一瞬间,这个我独自占有的瞬间而满足。继而又想到,面对一件伟大的作品,人们都在人云亦云时,议论的或许都是它那被观众(或读者)自己程式化了的正面吧,对于它的背面却每每会粗心地忽略过去,尽管作者曾经苦心用尽地去经营它的背面。如今一个完整的《思想者》终于给了我能够思想的力量。

    能够思想着是美丽的。有力量思想的人也必是幸运的吧?

    我感觉到了幸运,这幸运来自一个完整的《思想者》;我感觉到了幸运,还在于在《思想者》面前我与我的两位同行不期而遇。他们是山西作家蒋韵和李锐夫妇,他们说,他们也是专门乘火车赶来北京看罗丹的。虽然山西、河北两省相邻,我们却已有几年不见。

    我们惊喜地互相注视着,眼前掠过陌生的观众,身后有《青铜时代》《加莱义民》和克洛代尔美丽的躯干。罗丹包围了我们,令我们忽然意识到,我们本是共同赴了罗丹之约而来,只有罗丹才有如此的魅力吸引我们从各自的城市聚到这里。

    我们惊喜地互相注视着,不提罗丹,也不提他为我们创造出的一切神奇。我们甚至没说什么话,我好像害怕这份奢侈的突然消失,又仿佛在罗丹面前我们无须语言,我们都已明了思想着才是美丽的。

    人生的奢侈却原来是极为有限的,《思想者》们能够远涉重洋落座于古老的北京已经不易,我能够亲眼目睹这些人类的奇迹,我还能够在这奇迹面前与久违了的外省友人相遇,这已算得上是人生的奢侈之一。要紧的不在于这奢侈转瞬即逝,要紧的在于你真的奢侈过,即使罗丹已回故乡,即使友人也离你而去。

    入冬时节,蒋韵从山西打来电话又说起罗丹,她告诉我说,我们去看罗丹那天是3月10日,那天是她的生日。

    我一直相信,在我们各自的心里,都深深地感谢着罗丹。是罗丹约会了我们,是共赴罗丹之约,使我们得以收获悠远而长久的思想的时光。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第二段写众多法国艺术名人为《思想者》送行,表现了《思想者》巨大的艺术魅力,为下文写“我”在参观时被其感染做铺垫。 B . 东方艺术曾给罗丹强烈的震撼,他生前就想要将他的青铜作品介绍到有伟大青铜文明的中国,而今《思想者》首次远足便来到中国。 C . 排队买票时,温暖舒适的天气与“我”心境相契合,有序的购票队伍更让“我”感受到了罗丹及其作品在人们心中产生的巨大影响。 D . 《思想者》被安放在美术馆庭院正中,凸显其重要地位,但“我”对其已经熟知,觉得其姿势有点程式化,甚至没能唤起新奇之感。
    2. (2) 文中关于“我”看罗丹印刷品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时候“我”印象最深的两件罗丹作品是巴尔扎克和雨果,但当时“我”不明白罗丹的意图。 B . 成人后“我”理解了罗丹把巴尔扎克和雨果塑造成随意的样子是一种坦率,二人也要求如此。 C . 罗丹作品把“我”原有的关于巴尔扎克和雨果的记忆抹去了,只剩下罗丹为他们塑造的形象。 D . 作者用“掠夺”一词,有力地表现了罗丹作品的巨大艺术魅力,表达对罗丹艺术的赞美之情。
    3. (3) 作者在描写罗丹的《思想者》时用了哪些手法?请赏析其艺术效果。
    4. (4) 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希怿字伯和,燕王八世孙。登淳熙十四年进士第。赵汝愚帅福建,希怿为属吏,尝言:治人如修身,治政如理家,爱民如处昆弟。取古今官著惠爱者缉为一编,曰:“是吾师矣。”汝愚之,荐于宪辛弃疾。弃疾尚气,僚吏不敢与可否,希怿独尽言无所避。属邑候官苦税重,每不登额,希怿稽核公帑羡钱以足之。弃疾亦荐其能。汝愚当国,调江东运司干办。

    同寅有坐侂胄党者,诸司莫敢荐,希怿贤其人,请以荐己者荐之。改太平州通判。先是盗而逃者,捕得处死。希怿言:“强盗特贷命而辄逃者斩,今黥罪致死,非法之平也。”自是皆减死论。

    迁江西茶盐提举。岁饥,恶少聚劫,希怿将自临按,幕属力止之,不听,曰:“希怿不出,饥民终不得食,且召乱矣。”遂行发粟赈给禽首谋者治之其党遂散。升本路帅兼漕事。黑风峒罗世传寇郴阳,奸民潜通贼,阴济以粮。希怿捕治之,贼乏食,乃去。未几,李元砺寇郴,陈廷佐寇南安,复诱罗世传与合,劫掠至龙泉。有何光世者,能知贼动息,希怿授光世计,诱世传诛元砺以自赎。功未竟,移知平江府,其后世传果缚元砺以献,廷佐势孤,亦降。

    移知太平州,希怿为倅日,习知其民利病,遂损折帛价,减榷酤额,以苏民力。已而乞祠,迁端明殿学士,换昭信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致仕。嘉定五年卒,年五十八,赠少保,封成国公。

    (节选自《宋史·赵希怿传》,有删改)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遂A行B发C粟D赈E给F禽G首H谋I者J治K之L其M党N遂O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汝愚嘉之”的“嘉”是赞美,赞许的意思,与《师说》中“余嘉其能行古道”的“嘉”字含义相同。 B . 黥,又称墨刑,是在罪人面上或额头上刺字,再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水浒传》中的林冲曾经受过此刑。 C . “俾诱世传诛元砺以自赎”的“俾”是让、使的意思,与《促织》中“又嘱学使俾入邑庠”的“俾”字含义不同。 D . 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宋代对于官吏致仕的条件有着严格的规定,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赵汝愚非常赏识赵希怿,把他推荐给上司辛弃疾,辛弃疾对赵希怿的办事能力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B . 赵希怿的同事因受韩侂胄的牵连,各个部门都不敢推荐,赵希怿请求举荐自己的人举荐他。 C . 赵希怿任江西茶盐提举时,一些恶少聚众抢劫,赵欲亲自审理,幕僚极力劝阻,但他毅然照自己的想法做。 D . 赵希怿任职平江府时,授计何光世引诱罗世传诛杀李元砺以赎罪;最终贼人陈廷佐势单力孤,也来投降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弃疾尚气,僚吏不敢与可否,希怿独尽言无所避。

      ②奸民潜通贼,阴济以粮。希怿捕治之,贼乏食,乃去。

    5. (5) 赵希怿曾说:“治人如修身,治政如理家,爱民如处昆弟。”他是这么做的吗?请举例回答。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释】①燕台:相传为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②三边:泛指边塞。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写诗人登临燕台,着一“惊”字,点明诗人是因为国家处于战乱之中而惊惧忧思。 B . 颈联将战争烽火与胡地月光相连,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反而显得意境壮阔。 C . 尾联借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杀敌的典故抒发了想主动请缨、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D . 本诗从军事上落笔,运用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等手法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
    2. (2) 有人认为本诗的诗眼是“惊”,有人认为是“望”,你认为是哪一个?请说明理由。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和苏轼《赤壁赋》中的“”,都借助蛟舞动作,极写音乐感人至深,有异曲同工之妙。
    2. (2) 《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的宫室依地而建,结构精巧工致的句子是“”。
    3. (3) 江水、河水的流逝往往会引发人们的思绪,这在古代名篇中也屡见不鲜,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div> <div >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家乡太行,层层叠叠的大山褶皱里,处处绽放着温暖而璀璨的民间“烟火”。这来自民间的  ①   的文化哺育着一代代太行儿女长大,成为他们无法割舍的根脉,也向世界讲述着动人的中国故事……

    如果说,河北张家口崇礼区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送上了真诚、晶莹的雪花,那么,张家口的蔚县,则为冬奥会开幕式送上了珍贵的民间“双花”——   ②   的窗花剪纸和火辣辣的“打树花”。

    白雪飘飘、红灯摇曳时,正是窗花盛开得最烂漫的时节。朵朵盛开在家家户户的窗棂上的五颜六色的窗花都来自民间剪纸艺人的刻刀下和蔚县人一个个踏实奋斗的日子里。与持久盛开的窗花相比,那瞬间绽放到极致的蔚县暖泉打树花,则为人们打开另一个绚烂的烟火世界。

    月夜星光下,我们抵达蔚县暖泉镇,来到打树花的地点,堡门早已被围得   ③   , 古城墙巍然矗立。“掌勺人”王德反穿着老羊皮袄,戴上用冰水浸湿的帽子、手套。先用柳木勺子迅速舀起一勺沸腾滚烫的铁水,然后用力打向城墙。瞬间,成百上千的铁水珠在冰冷的城墙上炸裂开来,绽放出金花朵朵,在城墙上、夜空中绽放,此起彼伏,接天连地,形成一条金花流动的瀑布,好一幅“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景象!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般而言,失眠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入睡困难,即从上床到正常入睡的时间过长;另一种叫睡眠维持障碍,简单理解就是能睡着,但是夜间会多次醒来,有效睡眠不足。青年群体的失眠症状大多是入睡困难,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不断退化,   ①   , 睡眠的片段化情况增加。

    很多人常常不把失眠问题放在心上,直到出现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情绪和病理症状时才予以重视。并且还有人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每天晚上11点之前能入睡、睡足6到8个小时才算是拥有好的睡眠。事实并非如此,良好的入睡时间和睡眠时间并不是固定的,每个人的基础情况有所不同。

    那在日常生活中,   ②   ?有专家提醒,入睡之前有一个稳定的情绪和心态很重要,安神定志是基本的治法。学会向外倾诉和释放坏情绪,培养“钝感力”来对抗压力,睡觉之前放空自己,冥想、听舒缓的音乐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此外,稍微设低房间温度也有利于良好睡眠。夜晚身体新陈代谢减缓,产生的热量减少,   ③   , 凌晨左右会达到最低点,而这时往往是深度睡眠的时间。通过帮助身体降温来帮助减缓新陈代谢速度,使人更好地进入睡眠状态,拥有良好睡眠。

    1. (1) 下列选项中引号的作用,和文中“钝感力”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 《诗经》中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 B . 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 C .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收集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D . 目前,我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div> <div >
  • 8.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维特根斯坦

    材料二: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尼采

    材料三: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作为时代青年,你从以上材料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