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全国卷)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3-04-29 浏览次数:8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艺术与游戏

    艺术的雏形是游戏,游戏之中含有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人们不都是艺术家,但每一个人都做过儿童,对于游戏都有几分经验。所以要了解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最好是先研究游戏。

    儿童游戏时喜欢意造空中楼阁,他们的想象力没有受经验和理智的束缚,还能去来无碍。只要有一点实事实物触动他们的思路,他们立刻就生出一种意境,在一弹指间就把这种意境渲染成五光十彩。念头一动,随便什么事物都变成他们的玩具,你给他们一个世界,他们立刻就可以造出许多变化离奇的世界来交还你。他们就是艺术家!一般艺术家都是所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虽然“不失其赤子之心”,但他究竟是“大人”,有赤子所没有的老练和严肃。游戏究竟只是雏形的艺术而不就是艺术,它和艺术有三个重要的异点。

    首先,艺术都带有社会性,而游戏却没有。儿童游戏时只图自己高兴,并没有想要拿游戏来博得旁观者的同情和赞赏。在表面看,这似乎是偏于唯我主义,但是这实在由于自我观念不发达。而艺术的创造则必有欣赏者。艺术家见到一种意境或是感到一种情趣,自得其乐还不甘心,他还要旁人也能见到这种意境,感到这种情趣。他固然不迎合社会心理去沽名钓誉,但他是一个热情者,总不免希望世有知音。因此艺术不像克罗齐派美学家所说的,只达到“表现”就可以了事,它还要能“传达”。

    其次,游戏没有社会性,只顾把所欣赏的意象“表现”出来;艺术有社会性,还要进一步把这种意象传达于天下后世,所以游戏不必有作品而艺术则必有作品。游戏只是逢场作戏,比如儿童堆砂为屋,还未堆成,即已推倒,既已尽兴,便无留恋。艺术家对于得意的作品常加意珍护,像慈母待婴儿一般。音乐家贝多芬常言生存是一大痛苦,如果他不是心中有未尽之蕴要谱于乐曲,他久已自杀。司马迁也是因为要作《史记》,所以隐忍受腐刑的羞辱。从这些实例看,艺术家对于艺术比一切都看重。他们自己知道珍贵美的形象,也希望旁人能同样地珍贵它。

    最后,艺术家既然要借作品“传达”他的情思给旁人,使旁人也能同赏共乐,便不能不研究“传达”所必需的技巧。他第一要研究他所借以传达的媒介,第二要研究应用这种媒介如何可以造成美的形式。比如说作诗文,语言就是媒介。这种媒介要恰能传出情思,不可任意乱用。相传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首两句本是“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送稿的使者已走过几百里路了,他还要打发人骑快马去添两个“而”字。文人用字不苟且,通常如此。儿童在游戏时对于所用的媒介决不这样谨慎选择。他戏骑马时遇着竹帚就用竹帚,遇着板凳就用板凳,反正这不过是一种代替意象的符号,只要他自己以为那是马就行了。

    总而言之,艺术虽伏根于游戏本能,但是因为同时带有社会性,须留有作品传达情思于观者,不能不顾到媒介的选择和技巧的锻炼。它逐渐发达到现在,已经在游戏前面走得很远,令游戏望尘莫及了。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了解艺术的创造和欣赏需要以研究游戏为前提,因为每个人的儿童时代都曾有过游戏的体验。 B .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表明保持孩童般的想象力就能成为艺术家,创造五光十色的意境。 C . 艺术家对作品的重视度远超过儿童对游戏本身的纯粹态度,其价值和意义也在儿童游戏之上。 D . 艺术家既要注重意境的创造,又要潜心研究传达情思的媒介,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融合一致。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依次从表现、传达及技巧的角度详细阐述了艺术与游戏的区别,层次分明而逻辑清晰。 B . 文章将艺术与游戏作比较,突出了艺术不仅要表现意象和意境,还要将其传达公众的特点。 C . 文章以司马迁、欧阳修为例,论证了艺术具有社会性,艺术家须谨慎选择作品语言的观点。 D . 文章既表明游戏对于艺术的源头作用,又明确指出艺术高于游戏,体现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儿童能依靠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设出另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这种天分是成为艺术家的潜质。 B . 艺术的欣赏与创造密不可分,欣赏者会根据想象和情感生出新意境,并把这种意境传达出来。 C . 艺术创造往往以觅得欣赏者为幸,俞伯牙和钟子期就演绎了一段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人间佳话。 D . 游戏往往触发艺术的产生,如果没有文人雅集、流觞曲水的宴游,《兰亭集序》未必会传世。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5G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医疗工业也受到了深刻影响。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深度融合,推动卫生健康领域不断涌现出新模式、新业态,远程会诊、互联网医院、智慧医疗等数字医疗蓬勃发展。

    国家卫健委公布的信息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国家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本建成,“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向纵深发展,全国7000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2200多家三级医院初步实现院内医疗服务信息互通共享。

    数字医疗凭借其技术优势,有助于解决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简化就医流程、降低就医费用、改善就医体验,提高疾病诊断及患者管理效率。各地通过提供远程医疗服务,赋能平台或智能设备,能帮助更多的患者获取更有效的治疗服务,满足不同类型患者服务需求,从而缓解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当前,我们正处于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关键期,也是我国数字医疗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数字医疗将继续快速发展,并加快提升渗透率,加速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普及。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数字医疗发展目前也面临一些问题,需要给予应有的关注。

    数字医疗技术标准高,迭代升级快,投入成本不小。在传统医疗机构普遍资金压力大的情况下,或可适当放松社会融资,允许社会资本参与互联网医院建设与运营。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各地医疗机构存在信息系统标准不统一、电子病历无法共享、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不能互认等问题,造成数字医疗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这也提醒我们,将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规范和系统,明确技术标准,推动原有系统改造和更新提上日程。抓住数字化变革带来的机遇,数字健康“新基建”将为实现全民健康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摘编自《光明日报》安巧珍《数字医疗护航全民健康》2022年9月13日)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材料三:

    数智医疗是指医疗服务体系在技术、模式、管理创新等方面的数字化、智慧化,是助力医疗服务优化提升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加速融合,不少医院纷纷开始应用数智医疗,提高服务水平,降低运营成本。

    王女士的儿子此前已在河南中医一附院儿科看过门诊,接诊的是副主任医师张霞。受各种因素影响,王女士难以如期带儿子到医院复诊,心里很着急。朋友提醒她,可以通过互联网医院问诊。王女士在手机上安装“豫中一”应用软件,在线预约到了张霞。张霞查阅了王女士儿子的电子病历,详细询问了用药情况和身体状态,仔细查看了舌苔、舌底,最终调整了处方。当天,药品就通过快递送达王女士家门口。

    除了线上复诊,互联网医院还提供上门护理服务。2020年4月,天津市南开医院与京东健康合作正式上线南开京东互联网医院。考虑到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要上门护理,南开京东互联网医院重点打造“护理到家”服务。患者可通过互联网医院在线预约伤口护理、更换鼻饲管护理等16项上门服务。

    京东健康智慧医疗事业部总经理胡少奇说,互联网医院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以线下医疗服务为基础,分别从患者、医生、医院的需求出发,致力成为患者便捷就医入口、医护贴心智能助手、医院精益运营伙伴。

    数智医疗可以进一步提升医院管理效率。胡少奇介绍,为了帮助更多医疗机构在整体管理和运营层面实现降本增效,京东健康依托长期积累医药供应链服务能力和数智化供应链运营服务能力,推出了院端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面向各级医疗机构,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的统一采购、供应链改造与精细化管理建设等一整套服务方案。此外,京东健康还利用京东大药房、联盟药房、京东药急送等线下服务业态,实现患者复诊购药的全渠道、全场景、全流程服务。

    (摘编自《人民日报》申少铁《数智技术助力医疗服务优化提升》2022年9月28日)

    1. (1)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卫生健康领域不断涌现新模式,“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向纵深发展,主要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 B . 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患者管理效率低下,而通过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从而使得这一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C . 作为助力医疗服务优化提升的重要力量,数智医疗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能提高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服务水平,降低成本。 D . 线上复诊,上门护理服务。互联网医院立足多方需求,在患者便捷就医、医护智能助手、医院运营伙伴等方面成绩斐然。
    2. (2)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 近年来政策利好、技术进步、居民健康意识提升,我国数字医疗产业快速发展,平台用户量逐年上涨,但增速有所下降。 B . 从平台结构方面来看,数字医疗平台中的用户将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医疗平台,占比高达47.9%,远超于其他类别。 C . 随着用户逐渐养成移动端获取医疗、医药服务的习惯,未来互联网医疗、医药电商的市场规模也将出现持续增长。 D .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张,2020年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超900亿元,增速稳中有进,连年提高。
    3. (3) 在互联网医疗高质量发展方面,你认为相关层面可以采取哪些举措?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张氏月洲村

    南帆

    父亲为我取名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张帆”遭遇如此之多的重名。多年前,正是因为某天突然发现另一些“张帆”也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我立即决定赐予自己一个笔名。干脆把“张”字拿掉,取名“南帆”。本名也罢,笔名也罢,无非称呼个人的符号,不必大惊小怪,我似乎从未真正将名字视为家族的徽号。那个时候,“家族”这个概念没有在心里留下印记。背起一副行囊,独自浪迹江湖,大漠风沙,长河落日,我意识不到身后存在一个张姓的家族——直到月洲村的出现。

    月洲村之行是一次例行的公务拜访,它位于福州市区几十公里外的永泰县。汽车沿着盘旋的山路驶向月洲村时,我丝毫未曾意识到与这个村庄的血缘关系。下车之后,周围有人告诉我,这是张姓聚居的村庄,而福州的张姓多半是从这儿出来的。我正忙着看河滩上摇曳的芦苇和路边李树上密密麻麻的粉白花朵,对这句话充耳不闻。一伙人说说笑笑地走到了张氏宗祠门口,一阵鞭炮突然炸响。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村长郑重地送给我一部沉甸甸的张氏族谱。这本精装书籍握在手中的重量,突然让我意识到,周围这些面孔黝黑的农民都是我的宗亲,我们的身躯之中流淌着相同的血脉。

    一种异样的感觉掠过内心。

    所有的人都这么说,月洲村之名来自桃花溪。一条清澈的溪流进入村庄后绕了个弯,仿佛在地面写了一个“月”字,溪流两旁绿树杂沓,竹林婆娑,树荫之中小鸟啁啾;离开村子的时候,溪流又在村子边缘从容地围出一片沙洲:一脚踩下去,沙子柔软而温润。只有张姓的人才能发现如此清幽的地方,月洲村之称始于唐末,当然是我们老张家祖先取的名。

    我曾经见过一张月洲村芦川桥的相片。夕阳之中,一座三孔桥倒映在水面上,如同一张油画。那一天驾车进月洲村的时候曾经从桥上经过,桥面似乎显得狭窄。车子从公路拐进来,驶到它跟前时,还得稍稍倒车一下,否则角度太小,无法通行。我迟迟没有意识到,芦川桥的“芦川”与张元幹的《芦川词》《芦川归来集》之中的“芦川”是同一个词。而作为宋词大师,这个张元幹,就是月洲村人。许多人津津乐道,宋、明、清三个朝代,月洲村出了一个状元、两个尚书、近五十个进士;对于张姓的子弟说来,这算不上什么,而宋朝的张元幹,却是一个实实在在为月洲村增添重量的大人物。

    张元幹的词风激昂豪迈。许多人觉得,苏轼与辛弃疾之间就醒目地站着一个张元幹。他的两首《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和“曳杖危楼去”不仅名垂词史,而且张贴在月洲村的墙上。站在村委会门口默诵张元幹的句子“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内心忽然涌过一阵热浪。以前读过几首张元幹的词,从未想到他或许是一个亲戚。当然,如同苏轼一般,这个亲戚也会有卿卿我我的缱绻,也写得出“寒犹在,衾偏薄。肠欲断,愁难著”“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这种缠绵。

    “百忍堂”是张姓祖上一个著名的典故。大约是河南濮阳的一户张家九代同堂,九百多口人和睦相处,穿统一制作的服装,共享相同的餐饮。开饭的时刻击鼓号令,男女分席,长幼有序。治家犹如治国,唐高宗李治慕名到张家视察,向家长张公艺询问治家方略。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一切纠纷,忍让为重,这即是“百忍堂”的来历。温良恭俭让是张家性格的组成部分。唐高宗想考一考张公艺,御赐张家两个梨子,看看九百人如何公平分享。张公艺命家人将梨子放在石舂中捣烂,而后置于水缸之内,注满一缸的清水,鸣鼓召集全家,每人舀一小匙。不患寡而患不均,张公艺家长清楚世事人心的症结所在。儿时曾经听父亲说过这个典故,不怎么喜欢。如果张姓的人只能如此隐忍地生活,唯唯诺诺,那么,又有什么必要兢兢业业地维持那个“九世同堂”的躯壳?

    因此,张元幹慷慨悲凉、落拓不羁的词风让我大为宽慰:张氏性格之中仍然存在血性与浪漫的基因,这或许是一个比文学史排名远为重要的事情。据说张元幹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是,他性情刚烈,嫉恶如仇。张元幹投身于李纲——一个闽籍宰相——的麾下,竭力主张抗金御敌;李纲遭受宋高宗的罢免,张元幹怒不可遏,赋词《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是倾出一腔壮志的长啸。宋高宗退避临安之后,秦桧当政,张元幹愤而辞官返回闽地。绍兴八年,秦桧再度筹划向金国议和纳贡,李纲上疏反对,张元幹的“曳杖危楼去”一词即是对李纲的声援。几年之后,另一个秦桧的政敌胡铨被贬途经福州,张元幹再度出面饯行,并作“梦绕神州路”一词,直陈抑塞磊落之气。这些举动彻底得罪了秦桧,张元幹被捕入狱,除名削籍。多年之后出狱,张元幹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他没有再回月洲村,而是在江浙一带漫游,不知所终。张元幹的词赢得了诸多志士仁人的激赏,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我想说的是,月洲村的张氏拥有另一份额外的庆幸: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从作者的姓氏谈起,写自己一开始对张姓家族的认识不深,表达了“我”对忽略家族概念的深深愧意,自然引出了月洲村。 B . 文章开始反复写“我意识不到”“我丝毫未曾意识到”,后又写“突然让我意识到”,突出强调了张氏月洲村给“我”的情感冲击。 C . 作者不吝笔墨写张元幹投身于李纲麾下、主张抗金御敌、遭秦桧打压等,是为了介绍张元幹创作爱国主义词作的历史背景。 D . “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既是对张元幹一扫张氏软弱怯懦家风的赞扬,也是作者对张氏月洲村和家族感情的升华。
    2. (2) 文章在写张元幹时穿插了“百忍堂”的典故,有什么效果?请简要说明。
    3. (3) 作者主张散文要有“自由随意的气息”。本文是如何体现这种创作观念的?请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子醇枢密帅熙河日,西戎欲入寇,先使人觇我虚实。逻者得之,索其衣缘中,获一书,乃是尽记熙河人马刍粮之数,官属皆欲支解以殉。子醇忽判杖背二十,大刺面“蕃贼决讫放归”六字,之。是时适有戍兵步骑甚众,刍粮亦富。虏人得谍书,知有备,其谋遂寝。

    宝元元年,党项围延安七日,邻于危者数矣。范侍郎雍为帅,忧形于色。有老军校出,自言曰:“某边人,遭围城者数次,其势有近于今日者。虏人不善攻,卒不能拔。今日万万无虞,某可以保任。若有不测,某甘斩首。”范嘉其言壮人心,亦为之小安。事平,此校大蒙赏拔,言知兵善料敌者,首称之。或谓之曰:“汝敢肆妄言,万一言不验,须法。”校笑曰:“君未之思也。若城果陷,何暇杀我邪?聊欲安众心耳。

    韩信袭赵,先使万人背水阵,乃建大将旗鼓,出井陉口,与赵人大战;佯败,弃旗鼓走水上。军背水而阵,已是危道;又弃旗鼓而趋之,此必败势也。而信用之者,陈余老将,不以必败之势邀之,不能致也。信自知才过余,敢用此耳。向使余小黠于信,信岂得不败?此所谓知彼知己,量敌为计。后之人不量敌势,袭信之迹,决败无疑。汉五年,楚汉决胜于垓下,信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高帝在其后;绛侯、柴武在高帝后。信先合不利;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信复乘之大败楚师此亦拔赵策也。信时威震天下,籍所惮者,独信耳。信以三十万人不利而却,真却也,然后不疑。故信与二将得以乘其隙。信兵虽却,而二将维其左右,高帝军其后,绛侯、柴武又在其后,异乎背水之危,此所以待项籍也。用破赵之迹,则歼矣。此皆信之奇策。观古人者,当求其意,不徒视其迹。班固为《汉书》,乃削此一事。盖固不察所以得籍者,正在此一战耳。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 有删改)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楚A兵B不C利D信E复F乘G之H大I败J楚K师L此M亦N拔O赵P策Q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纵之”与“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两句中的“纵”字含义相同。 B . “须伏法”与“伏清白以死直兮”(《离骚》)两句中的“伏”字含义不同。 C . “乃敢用此耳”与“羝乳乃得归”(《苏武传》)两句中的“乃”字含义相同。 D . 沈括的《梦溪笔谈》是笔记体著作,班固的《汉书》是“二十四史”之一,同《史记》一样,是纪传体史学著作。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一项是()
      A . 西戎在熙河边境想要入侵,于是派人刺探,但得到间谍报告后知道熙河有所防备,所以搁置了入侵计划。 B . 老军官表示他是驻守边境的人,多次遇到围攻,危急时的形势和现在接近,而且党项人不善于攻城,不用太担忧。 C . 韩信袭赵,先使万人背水列阵,与赵人大战后假装失败,丢弃旗鼓逃跑,这样引诱陈余追击,最终获胜。 D . 班固写《汉书》没有记载韩信用奇策在垓下大败楚师这件事,原因是他不能明察作战运用策略的重要性。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城果陷,何暇杀我邪?聊欲安众心耳。

      ②异乎背水之危,此所以待项籍也。

  • 5.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琴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注】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渌水、楚妃:都是乐曲名。

    1. (1) 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前诗首两句交代听琴的场合、缘起,“欢”字渲染了宾主之间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热闹气氛。“鸣琴”二字点题,提挈全篇。 B . 前诗末两句写听琴后,忽起乡思:奉使清淮,离家万里,归隐云山,此夜思之。“敢告云山从此始”是诗人的内心独白,是听琴后的人生启悟。 C . 后诗“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正面描写蜀僧弹琴。用大自然万壑松涛之声借代琴音的清越宏远,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琴声铿锵有力的特点。 D . 后诗“客心洗流水”,表层意是听琴让自己的心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深层意是“高山流水”之典,寓有知音的感慨。
    2. (2) 两首唐诗在描写音乐的技巧上与《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描写箫声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秦始皇统治时期为了蒙蔽百姓、巩固统治而焚书坑儒,《过秦论》中体现这个举措的句子是“”。
    2. (2) 《李凭箜篌引》中表明乐器构造精良与演奏时间的诗句是“”,交代演奏者姓名和地点的诗句是“”。
    3. (3) 屈原在《离骚》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切同情的语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第一次在书店翻阅《约翰·克里斯朵夫》时,书页散发出来的诱人墨香,使我第一次领略了书香醉人的奇妙感觉,产生了购买这部书的强烈欲望。可我当时   ①   , 最后只好依依不舍地放下了书。

    回家的路上,我暗暗下了决心,我一定要凭自己的力气,挣够这份买书的钱。我算了算,只有每天割上七八十斤青草,才能在半个月内把买书的钱挣足。盛夏季节,太阳当空,火辣辣地晒在背上,一会儿就汗流浃背。每次背起七八十斤的筐子,吃力地往生产队走,路上要走半个小时,两根背绳使劲往肉里勒,火辣辣地疼。可每当拿到当天挣的三四毛钱,那个辛苦劲儿马上就   ②  

    13天后,买书的钱终于挣足了。我急不可耐地跑到乡镇那个商店,女售货员微笑地将那部书交给了我。回家的路上,我的脚好像安了弹簧,几乎是一路小跑地回到家。

    那个夏天,我几乎沉浸在这部书里。在树荫下,在灯光下,我废寝忘食地读书,那是一段回味无穷的时光。等到这部书读完了,我的大学入学通知书也来了,看到自己读的是中文系,感觉这辈子与文学结下了   ③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多次运用数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长跑者一旦出发,双手摆动、两腿飞奔,表面如五官,内部如五脏;小者如毛孔,大者如肌群,都处于紧张状态。剧烈的四肢运动,需要   ①   。长跑者因消耗超量,心脏收缩力特别强,泵血效率也特别高,每次搏动泵送的血液量比常人多得多。而平时,即使这颗大心脏跳得比较慢,却因每搏输出量大,也已能满足全身需要。这样的心脏,平时有利于养精蓄锐,节约效能,赛时则有利于超量发挥,助力“起飞”。

    长跑赋予跑者,作为一项全身性运动,不只是一对强韧的肺及其他健康脏器,还有一颗大心脏。长跑是一项极好的“炼肺运动”,   ②   , 才能强化跑者的双肺,让跑者借助亿万次吐故纳新,拥有较大的肺活量。

    民间有一句熟语——“行得春风有夏雨”。春风,意味着进行适量的锻炼,持续健康就是指夏雨;而缺乏锻炼或锻炼不适量,   ③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散句改为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div >
  • 9. (2023高三上·汕头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这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续诗品·尚识》中的名句,讲的是学、才、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学问就像弓弩,才能就像箭头,以见识引导弓箭发射,才能命中目标。

    以上材料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