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浦北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3-04-17 浏览次数:31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2高一上·温州月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文化软实力”的说法源自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一般来说,软实力是一种隐形的力量,蕴含在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四个载体中。在这四个载体中,文化是核心,其他三个组成部分也都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影子。甚至有人直接把软实力解释成文化力。基于此,文化软实力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就是指“软实力”;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则是构成软实力的文化要素。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必须依赖先进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相应的时代和社会,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体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在国内,它通过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抵御国外一些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大大增强国内民众的凝聚力。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和不断改造本国文化中落后的成分,使本国文化更加适应当前形势,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更好地彰显本国文化的强劲生命力。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兼容并蓄、富有活力的本国文化必将为国外受众所认可,使本国所奉行的理念得到传播,从而大大提升国家形象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国家价值追求、社会理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还包括风俗习惯、民族精神、国民素质、文学艺术等,还与教育、科技、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文化软实力产生的根本是人们对本国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受。与传统手段相比,非强制手段是文化软实力实现的手段,而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力量表现形式。

    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存在重器不重道的现象。它表现在国家综合实力的建设上,就是重视提升硬实力而不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重视提升硬实力是对的,文化软实力也一定要以硬实力为基础。事实上,硬实力的提升会极大地推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硬实力提升之后,文化软实力就会自然提升。正确的态度是,硬实力与软实力并重,寓软实力于硬实力之中,既见物又见精神。

    (摘编自舒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研究》)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其中文化是最核心的要素。 B . 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既可抵御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又可提升国家的影响力。 C . 提升国家软实力其实就是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来改造本国文化中的落后成分。 D . 硬实力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基础,只要打好硬实力基础,就能有效提升软实力。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文章分别从概念、作用、产生以及与硬实力的关系四个方面来阐述文化软实力。 B . 文章深入论述了软实力和硬实力的价值,通过对二者的比较突出了软实力的价值。 C . 论述文化软实力在国内、国际的作用时,作者对其在国内所产生的作用论述较细。 D . 文章既从理论上阐释文化软实力,也针对现实中的错误认识指出如何提升软实力。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如果一个国家只知提升硬实力,从不重视软实力,那么它将很难有强大的凝聚力。 B . 如果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不能被认同和接受,就很难产生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C . 一个国家即便有很强的文化软实力,但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也会渐渐丧失其优势。 D . 大量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使本国文化具有多国文化要素,就会得到国际认可。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由此有人嘲笑“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他知道,根据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表明水稻具有杂交优势,“无优势”论是没有试验依据的推论,这一推论与自交系的杂交优势现象相矛盾:玉米自交系继续自交不再引起衰退现象,但杂交能产生强大的优势。而天然的自花授粉植物品系(天然自交系)自交也不退化,为什么杂交却不能产生杂种优势呢?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从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

    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再一条路就是培有出一个雄花不有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国际上有著名学者断言这“不可能”。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站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

    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项研究,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有党的正确领导,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直到今天,袁隆平都对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在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

    (摘自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

    材料二:

    中国是大豆起源国,但上世纪80年代初,大豆单产每公项只有一吨多,不到美国的一半。而捉高单产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杂种优势利用,这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大豆是严格的自交作物,闭花授粉。研究的第一步是要找到大豆花不能产生可有花粉而只能通过异花授粉才能结果的不育系,再借助保持系来繁殖不育系,从而为生产大量杂交种子提供了可能性,之后再通过反复试验,获得恢复系,实现“三系”配套。再经过大量配制杂交组合,最后研制出大豆杂交种。

    1983年,孙寰回国后,就开始了在一些科学家看来“不可能”“不现实”的大豆不育系研究工作,以实现大豆强国。在研究之初条件非常欠缺,他只能靠国家资助的1万元留学回国人员经费开始做起。为了充分利用我国的大豆种质资源,他分别在福建泉州、湖南长沙、浙江杭州、河南郑州、江苏徐州、吉林公主岭等地搞试验。1985年,通过反复试验,他的课题组发现了一个组合杂交一代高度不育的情况,研究初获成果。

    1993年,他的课题组又成功培育了世界第一个野生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同型保持系,通过测交和回交,于1995年实现了栽培大豆“三系”配套,初步培育出“杂交豆一号”。“杂交豆一号”比常规对照品种增产20%以上,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经过正式品种审定、可以商业化应用的大豆杂交种。

    (摘自《吉林新闻》2018年10月23日)

    材料三: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日前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赋子的科技创新重任,强调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第一要义。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又情怀,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野,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殷殷爱国情,拳拳赤子心。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才能更好地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也就一定能汇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磅礴力量,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光荣业绩。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断者胜。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也更加需要大力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要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果,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体系作出贡献。”极大调动和充分尊重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精神,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自觉行动,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我们就一定能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涵,所以要首先弘扬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

    (摘自《人民日报》之《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有改动)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态度很明确:相信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 B . 自交系的杂交优势:玉米自交系继续自交后不再衰退,杂交后能产生强大的优势。 C . 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理论上有两条路可走。 D . 研制大豆杂交种需分三步:找到相应的不育系,再借保持系繁殖,试验获得恢复系。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从水稻和大豆杂交育种的成果看,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某些农作物单产的有效途径。 B . 无论是水稻杂交育种研究还是大豆杂交育种研究,科技工作者都离不开团队的协作。 C . 袁隆平、孙寰都是利用杂种优势来育种的,也都是在客观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起步的。 D . 袁隆平、孙寰是在别的专家认为“不可能”处实现突破的,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
    3. (3) 我国育种创新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请你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麦客

    李德霞

    一大早,爷爷就拎把镰刀出了门。爷爷再进门时,就领个麦客回来。

    麦客是揽工割麦的。母亲做好了早饭,一看爷爷身边的麦客,惊讶地“咦”一声,皱着眉头对爷爷说:“爹,咋是个孩子啊?”

    爷爷晃了晃手里的镰刀,嘿嘿一笑说:“别看人小,本事不小。刚才我领他到麦地里溜一圈,试试他割麦的本领,一点不孬。”

    父亲和母亲都是割麦的好手。以前,我家从不雇麦客。可是今年不同,麦子黄了的时候,一向身强体壮的父亲病倒了,腰痛得站不起来。小叔先是领着父亲去了县医院,查不出结果,又去了省医院。爷爷老了,割不动麦子;小婶教书,脱不开身。两家的麦子有四十几亩,靠母亲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也割不完的。母亲跟爷爷商量了半天,才决定雇个麦客……

    吃过早饭,母亲领着小麦客下了地。中午回未,母亲惊喜地连声称赞:“果然不孬,连我都撵不上,不是他的对手哩。”

    母亲做饭,小麦客也不闲着,一会儿到院里提桶水,一会儿帮母亲烧个火。闲谈中,母亲知道,小麦客满十九了,老家在甘肃陇南一带,父母已去世多年,家里还有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小麦客两年前就离开了学校,跟着村里人过黄河,一路向东来我们这边当麦客。

    麦子割倒一半时,小叔从省城匆匆赶回来。父亲要做手术,他是回来取钱的。母亲七凑八凑,卖了一头猪,才凑了三千块。送走小叔,母亲拿着剩下的四十块钱对小麦客说:“我家男人要做手术,家里拿不出雇麦客的钱了……这是你的工钱,拿着另找一家雇主吧。”

    小麦客没接钱,一脸诚恳地说:“大嫂,你家麦子熟透了,不能再扛了,就让我帮你割完吧。你家有难,工钱就先欠着……”

    母亲一愣:“欠着?”

    母亲不知道陇南在哪里,但母亲明白陇南离我们这里一定很遥远,隔山隔水的远。母亲说:“欠账没有欠这么远的呀!”

    小麦客说:“我明年还来,到时我登门来拿……”

    母亲断然地摇摇头。

    这时,一旁的爷爷说话了,爷爷说:“哪有半道打发麦客的理儿?留下吧。工钱的事我想办法。舍着这张老脸,还愁借不到几十块钱?”

    爷爷借钱去了。鸡卵大个村子,没人不给面子,东家三块,西家五块,总算真够了小麦客的工钱。

    小麦客要走。母亲起个大早,烙了香喷喷的鸡蛋葱花饼。母亲去喊小麦客,连喊几声没人应。推开下房门一看,里面空荡荡的,小麦客早走了。更让母亲万分惊愕的是,叠好的被子上撂着一沓钱,正是母亲昨天晚上交给小麦客的八十块工钱……

    母亲捏着钱撵出门去,问遍了村里早起的人,都说麦客鸡叫头遍就结伴出了村,这会儿怕是到镇上的车站了。母亲呆呆地站在村口,一阵晨风拂过,吹落母亲满眼的泪水。

    第二年,麦客没来。

    第三年,麦客还是没有来。

    小婶说,麦客的老家这几年也好起来了,男人们不用出门当麦客了。母亲听后,有几分欢喜,也有几分失落。

    一晃,三十年过去。母亲也是快六十的老人了,母亲常常念叨起当年的那个小麦客。母亲说:“他也是奔五十的人了,该是老婆孩子一大家了吧?”母亲还说:“不知道他还记不记得咱家?也不知道他还记不记得咱欠他八十块工钱……”

    前年,甘肃陇南发生泥石流,伤亡惨重。那些日子,母亲坐在电视机前,看着一幕幕令人掀心的画面,看得老泪纵横。

    我回城的头天晚上,母亲突然问我:“城里有没有捐款的地方?”我说:“有,到处都是。”母亲翻箱倒柜找出个旧存折交给我。母亲说:“替我捐了吧。”我一看,存折上只有八十块钱,存期已经三十年。我明白了,这不就是当年我们家欠小麦客的工钱吗?这些年来,我们家也苦过、难过,可母亲硬是没动里面的一分钱。只是当年的八十块,现在已变成了六百元。

    回城后,我添了四百,凑足一千,郑重地捐给了甘肃陇南灾区,是以母亲的名义……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题为“麦客”,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母亲,这是因为母亲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与麦客一样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 B . 作者不吝笔墨,介绍麦客的境遇是为与母亲的境遇互相补充,让情节发展更趋合理,展现了特定年代下中国传统的人性美、人情美。 C . 全文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该视角能自由地展现事件的过程、人物的心理,还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使故事更具客观性。 D . 麦客家乡发生泥石流,母亲捐出了保存三十年的欠麦客的工钱给灾区人民,既出自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又源自欠麦客的钱无法归还等复杂情感。
    2. (2) 请简要分析文中母亲的心理变化过程。
    3. (3) 分析概括文中麦客的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

    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

    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职膜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 , 功在不舍。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石可镂。蟹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也。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                省:省察。 B . 吾尝而望矣                        跂:提起脚后跟。 C . 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刻。 D . 用心也                            躁:急躁。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劝学》作者是荀子。名况,字卿,春秋时期赵国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 .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C . 金:金属制品,文中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D .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3. (3)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用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B . “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几个不同的比喻连用,使读者加深对同一道理的理解。 C . 《劝学》虽然以论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为主,但作者也着力论述了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学习方法。 D . 荀子提出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观点,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它启发和鼓励人们利用外物来增强人的能力。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在一个夏夜,登上江楼,极目远眺,暮色茫茫,山川宏伟,气象壮阔。 B . “灯火万家”是俯视角度,夜幕降临,万家灯火,以此暗示杭州城的繁华。 C . “星河一道”句写天上星河倒映水中,给人以水天一色的印象,意境开阔。 D . 尾联以反问和对比手法,凸显江楼之高和诗人待客的殷勤,自然而亲切。
    2. (2) 本诗“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一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赏析。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白居易《琵琶行》中,“” 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突出表

      现了琵琶女高超的琴技,曲虽罢,但却余音绕梁,令人沉醉、沉浸其中。

    2. (2)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自然景观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句子是“ ”。
    3. (3)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4. (4) 杜甫《登高》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秋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早些年记得下地劳作,长辈都先必须要求把鞋脱了,“地是通人性的,不能用鞋踏。如果踏了,地就喘不动气,庄稼就不爱长啦”。被耕种过的土地、有人住的地方,才会沉淀凝聚地气。地气旺人气,人与自然齐生共荣添灵气。地气伴随春天醒来,既让人____,还会渗入无色无形的空气,让你听到、嗅到、感觉到。

    开春的大地仿佛有一种声音,隐隐约约,丝丝传到耳……听不清,道不明。侧耳谛听,隐约的,不是风滑过树梢,也不是管弦丝竹的余音……懊!那分明是地气在蠕动!她从遥远的土层深处____。当布谷鸟的歌声在田野上空倏然滑过,冰凌刚刚消融的土地,被地气一熏,身子松软,山冈上立刻“草色遥看近却无”。盛夏时节,悠悠的地气被正午火辣的阳光照射,愈发炎热而强烈,灼烤的大地和路面上升腾起一阵阵、一波波的热浪,清晰可见,那正是我们平日看不到的地气!稔熟的秋天,地气被丰收的声音和味道浸润着,揉搓着,搀扶着,扩散着,丰厚而饱满:冬天,地气聚敛,谦卑地覆盖起季节的浮躁,偶尔会在避风的山沟、泉旁,飘逸为白色的雾气,____几分朦胧与神秘。

    许多人由向往城市的繁华,转向抗拒甚至恐惧城市的繁华,喜欢____的乡村、雨后泥土的清香、遍地庄稼的田园风光。一句话,那是怀想和留恋大自然的天然地气的纯正。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耳聪目明        升腾上来        隐隐约约        鸡犬相闻 B . 耳目一新        升腾上来        隐隐约约        鸡鸣犬吠 C . 耳聪目明        传导而来        时隐时现        鸡犬相闻 D . 耳目一新        传导而来        时隐时现        鸡鸣犬吠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早些年记得下地劳作,长辈都先必须要求把鞋脱了 B . 早些年记得下地劳作,长辈都先要求必须把鞋脱了 C . 记得早些年下地劳作,长辈都要求必须先把鞋脱了 D . 记得早些年下地劳作,长辈都必须要求先把鞋脱了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说明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 8. (2017·新课标Ⅲ)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 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我们。 B . 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 . 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D . 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
  • 9. 压缩下面语段,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

    现代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技艺的创新。在现代工业条件下,机械制造尤其是智能制造对技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娴熟的技能,而且要求技术创新。每一个产品的开发,每一项技术的革新,每一道工艺的更新,都需要有工匠的创新技艺参与其中。《大国工匠》纪录片中的那些卓越工匠,不仅具有高超的技艺,而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是对现有的生产技艺的大胆革新,能给行业技艺带来突破性贡献,能促进生产技艺水平提升,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四、写作(60分)
  • 10.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我们身边,有着许许多多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虽是凡人,但我们要发现这些凡人身上的微光,这些微光聚集在一起会照亮整个世界。请选择一位身边的普通劳动者,以“凡人微光”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好角度,符合文体要求,思想积极健康,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