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五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3-04-17 浏览次数:33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1. 现代文阅读 I 

    材料一:

    儒家重视教化, 认为人只有通过教化才能懂礼,成为合群的社会人。而在教化方式中, 音乐发 挥着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对于人的教化, 要有三个步骤:  “兴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首先 要从学诗开始, 然后再学礼立身,最后完成于音乐,成就人的品性。以音乐与礼相比,他甚至认为, 音乐的教化作用大于礼的规范作用。音乐在人的教化形式中, 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音乐教化人 极为独特, 如荀子所说: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礼主要是通过形式规范人的行为, 所以它对人的作用是外在的,甚至带有强迫的性质。而音乐对人的作用则是内在的,它直接进入人 的心灵,打动人的情感, 从根本上影响人的思想、性情, 形成人向美向善的良好品质。

    孔子的思想,对后来的儒家影响甚大,并逐步形成了儒家的乐教传统。

    在中国古代,音乐最为重要的功能是礼仪功能。与此相关,乐教的内容之一,是教人以礼。音 乐的礼仪功能与教育功能其实是二位一体的, 即音乐的教化作用往往融入音乐的礼仪功能之中。不 同场合演奏的音乐, 是礼仪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配合礼的施行, 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礼, 使 礼由外在的形式融化为人内在的素质,即学会节制性情, 自觉合于社会规范。班固说:  “王者所以 盛礼乐何? 节人之喜怒。”礼乐之兴,目的是为了节制人的自然情感。 朱熹也说:  “先王制礼, 所 以节人情, 抑其太过而济其不及也。”乐与礼同, 声以节情, 就是为了“使人心和而不乱”,使人 性情中正而不乖戾。这就是《礼记 ·乐记》所说的“知乐则几于礼”的原因。中国古代以温柔敦厚 为诗教。与此相近, 古代的乐教也特别注重人的中和情感性格的培养。现在的音乐教育仍有继承这 一传统的必要。而今,我们过多强调音乐宣泄情感的作用,甚至已经不知道音乐还有节制人的自然 情感、使自然的也是粗糙的情感文明化的作用。中国古代的乐教可以帮助我们补上这一课, 而且是 十分必要的一课。

    中国古代乐教的核心目的在于移风易俗, 使社会归于和谐。荀子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 而可以善民心, 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 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音乐的教化实际上是一种 美感教育, 通过感官的浸染与熏陶, 渐渐地改变人的情感,影响人的性灵。它的影响看不见也摸不 着, 但其效果巨大,一旦形成就不好逆转。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更多人,甚至改变世风, 影响到风俗的盛衰。因此,古人又有观乐的传统, 即通过听乐来考察一个时代和一个社会的盛衰。 《左传》记载的季札观乐就是显例, 而《礼记 ·乐记》也因此有了“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 乱 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判断。

    正因为认识到音乐影响人如此之深之大, 所以古人特别关注音乐本体的内容,如歌词(诗) 是 否雅正,音乐曲调是否淫靡。从孔子就开始关注音乐有无节制,他明确主张“放郑声”,原因是“郑 声淫”,即郑地的音乐没有节制,过于淫靡。他心目中最好的音乐是《关雎》,因为“《关雎》乐 而不淫,哀而不伤”。由此也形成了一个传统,即一般多提倡雅乐,抑制俗乐。雅乐是朝廷用于郊 庙、朝会等国家重大典礼时的音乐, 此自是其主要原因; 还有一个因素,就在于雅乐曲调的正大中 和,“乐中和而民不流”。而来自民间的俗乐,如孔子所排斥的来自桑间濮上的郑卫之音, 因其曲 调自由活泼而招人喜爱, 所以卫灵公听而悦之。但“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乐者所以致和, 非 所以为淫也”, 所以俗乐常常因为曲调过于柔弱无骨而被称为靡靡之音,喜好归喜好, 却不为理论 所提倡。

    (摘编自宋静的《“乐教”传统当弘扬》)

    材料二:

    荀子把“乐”理解为人类生活的根本追求,理解为人类与宇宙、天地、万物相感通的一种方式, 此乃“乐”之发生与存在的形上依据。

    从“乐”产生的本原上说,“乐”乃植根人性,发自“天情”,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命情感需 要。这不仅仅在于“乐”具有人类情感之属性,更主要在于“乐”蕴涵着人类对至善至美的追求、 对理想境界的向往。故荀子之“乐”有上下贯通之义:其上可以通往“天下之道”;其下可以抵入 人心,推动人性之“化性起伪”。其上通往“天下之道”,主要认为“乐”是“天下之道毕是矣”, 从《乐》与《书》《礼》《易》《春秋》相同之处来看, 它们均是“天下之道”的体现,是天地万 物存在及其发展的反映。

    从“乐”的独特性来说,  “乐”及器具与天地万物相感通,是对天地万物的象征。其中以鼓象 征天之清明,以钟象征地之广大,以磬象征水之柔顺,以竽笙箫象征万物之和谐, 以筦籥等象征日 月星辰即万物之多样,以乐舞之俯身昂首、周旋进退象征天道四时更替。荀子之所以特别重视“乐”, 恐怕最主要原因就在于“乐”萌发于生命情感,又反过来能够对生命情感进行调适,从而指明了天 地、“乐”、情感三者具有同源性。“乐”既能够体现出天地万物的自然秩序与和谐统一, 又可以 深入人心, 化有情感,感动人之“善心”。

    (摘编自许春华《荀子<乐论>:弘扬一种合乎“道”的“乐”》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认为, 对人的教化,始于学诗, 继之以学礼, 成于音乐。音乐的教化作用大于礼的规范作用。 B . 在中国古代,音乐具有礼仪功能和教育功能,其教化作用往往融入其礼仪功能之中。礼仪功能最 重要。 C . 在礼仪活动中, 音乐配合礼的施行,有助于人们了解和掌握礼,使人学会节制性情,自觉合乎社 会规范。 D .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古人可以通过听乐来考察一个时代和社会,因为音乐能改变世风,决定 风俗的盛衰。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人特别关注音乐有无节制、歌词是否雅正等音乐本体的内容, 这是因为他们认识到音乐对人有 深远巨大的影响力。 B . 荀子认为“乐”上可通往“天下之道”,下可抵入人心,所以“乐”植根人性,发自“天情”是 人类的生命情感需要。 C . “乐”是人类与天地万物相感通的一种方式,各种乐器是对天地万物之特性以及天道和谐多样、 四时更替的象征。 D . “子谓《韶》:  ‘尽美矣, 又尽善也。 ’谓《武》:  ‘尽美矣, 未尽善也。’”其中《韶》《武》

      皆应为雅乐。

    3. (3) 下列关于音乐的名句不符合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 . 对我来说, 音乐是灵魂的完美表现。——舒曼 B . 一切好的音乐都是为了拨动心弦。 ——蒙泰威尔第 C . 音乐是热情洋溢的自由艺术, 像自然那样无边无际, 像风, 像天空, 像海洋。 ——德彪西 D . 假如我的音乐只能使人愉快, 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使人们高尚起来。——亨德尔
    4. (4) 材料一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5) 提倡美育开设音乐课是必须的,但人们对音乐教育认识并不充分,有人认为音乐教育就是教学生 唱唱歌,跳跳舞,弹弹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音乐教育作用的认识。
  • 2. 现代文阅读Ⅱ

    匆匆人生

    【德国】库尔特•库森贝格

    当他还是孩子时就令人惊诧不已,他像见了风似地疯长,一下子蹿得很高, 可同样突然一下子 就不再长个儿了;他说话颠三倒四,因为思想和表达合不上拍;他行走如飞,常常同时出现在多个 场合; 他每年都要跳一级,可这还不够, 他希望一下子就从学校毕业。

    离开学校后,他找了个听差的差事, 他是唯一奔来奔去的听差小伙儿。他送完东西就马上返回, 速度之快,令人难以相信他确实已办完了一件事, 所以就被辞退了。他专心致志地练起速记来,不 久就能在一分钟内写下五百个音节。尽管如此却没有一家办公室愿意聘用他,因为他提前几周就给 信件注上了日期,而且如果他的上司口授速度太慢时,他会无聊地打哈欠。

    经过短暂的、在他看来却是无休无止的找寻后,人们让他做了一名公共汽车驾驶员。后来,他 每每想到这个工作便不寒而栗。他常常得让一辆行驶着的车辆停下来,大街上那些奔跑的人们、等 在站上的人们向他频频招手时, 他得听他们的。

    但有一天,他没去理睬招手的人群,而是把公共汽车高速开出了市区。这样一来,这个饭碗自 然也就丢掉了。这件事情被登上了报纸,同时引起了体育界的关注。他从每周开六天公共汽车的驾 驶员变成了一名赛车运动员,这可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奇迹。大公司都争着向他献殷勤。最后,一个 财大气粗的财团得到了他,让他做了合伙人。在领导岗位上他卓有成就,他是位咄咄逼人的谈判高 手,先把谈判对手搞得晕头转向,再令他们一个个乖乖就范。

    当下定决心成家的几小时后,他就向奥林匹克运动会女子一百米金牌获得者求婚,把她从运动 场赶到婚姻登记处,逼迫她马上结婚。共同的兴趣爱好把两个人结合在一起,这场婚姻结出了不同 寻常的果实。年轻女子使出浑身解数,为的是不落在他的后面。她做起家务来动作敏捷,在冬天就

    穿上夏装,在预产期之前就把孩子生了出来,怀了五个月的胎,那是个在母体内只待了五个月的孩 子。这孩子躺在摇篮里就能流利地说话,在会走路之前就已学会了跑步。她发明了新式快速食品, 三下五下就能吞进肚里, 而且马上就能在胃中消化。家中的佣人每天更换一次,后来是每小时更换 一次。最后,她找了一位原来在火车餐车上干活儿的厨师到家中烧饭,又找了两名空中先生,这两 位身手敏捷、动作利索——她在各个方面都是她先生的好帮手。

    而他呢,继续加快着生活的速度。由于他能比其他人更快地入睡,所以只需少量的睡眠。他刚 上床睡下,就已经进入了梦乡,但在开始真正做梦前,他又已醒过来了。他在浴缸里用早餐,在穿 衣时看报纸,一座自制的滑梯将他从屋里送到屋前已发动了的汽车里, 然后箭一般地飞驰而去。

    他话说得不多,像电报用语那么简练,慢条斯理的人很少能听懂他在讲些什么。他从不错过那 些比速度的体育竞赛,出高价奖赏获得最好成绩的运动员。可谁也未得到过这些奖金,因为要求太 高,条件太苛刻。他用短时间内赚来的一部分钱制造了火箭。第一枚发射升空的载人火箭,里面坐 着的就是他,这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旅行。

    这种匆忙的快节奏生活并不是没有负面影响的,他衰老的速度比起他周围的人要快得多,二十 五岁就满头白发,三十岁时就成了个颤巍巍的老头儿。在科学能解释这种罕见现象之前,他就死去 了。因为他没有耐心等待火化,在死亡的瞬间, 立即化为了灰烬。令他失望的是,报纸在第二天才登出讣告。他去世以后, 一分钟又慢慢地恢复为原来的六十秒。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主人公没有理睬招手的人群, 而将公共汽车高速开出市区, 是因为他不喜欢停滞和等待。 B . “匆匆”,换个说法,其实就是速度,而且是快节奏的速度,这种速度体现在主人公的多个方面。 C . 女子被“赶到婚姻登记处”,是被逼迫着结婚的,可见“她”与“他”结合非真心自愿。 D . 匆忙快节奏的生活,让“他”获得了很多成就, 同时也对“他”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小说开头围绕主人公“像见了风似地疯长”展开写作, 用简练的语言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B . 不断加快生活速度是主人公的不懈追求,小说大量运用夸张手法来突出表现这一特点。 C . 小说用很短的篇幅展现了小人物与时间赛跑的一生,用荒诞的故事表现生活的真实。 D . 主人公是一个扁平人物,作者没有描写他的肖像和语言,也没有展现他的人物复杂性。
    3. (3) 小说的灵魂是叙述,请简要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4. (4) 小说是如何从不同角度表现“匆匆人生”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nbsp;分)
  • 3. 文言文阅读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  “回虽 不敏, 请事斯语矣。”(《颜渊》)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 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仲弓曰:  “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 枉者。 ”樊迟退, 见子夏曰: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  ‘举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 何谓也?”子夏曰:  “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下选于众举伊不仁者远  ”(《颜渊》)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 其犹诸!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子曰:  “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泰伯》)

    子曰: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子曰: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里仁》)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B . 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C . 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D . 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归:称许, 赞许 B . 不仁者, 不可以久处       约: 贫困 C . 尧舜其犹诸               病: 弊病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阐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孔子与樊迟的对话可知,樊迟向孔子问“知”,孔子回答的“知人”指的是知人善任。 B . 孔子认为只有做到“克己”, 让自己的德行完全合乎“礼”,并且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才可以被称作“仁人”。 C . 孔子说“我欲仁, 斯仁至矣”,意味着对每一个人来说,可怕的不是他不具备仁德, 而是他丧失 了追求仁德的愿望。 D .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长处乐”,因为这些人如果长期处在安乐中,会忘乎所以, 流于淫 滥。古今中外那些“富贵而淫”的人物往往就是如此。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5. (5) 关于什么是“仁”,孔子回答颜渊、樊迟分别是“克己复礼”“爱人”,回答仲弓、子贡分别是 什么? 然后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孔子所说的“仁”的理解与认识。
  • 4. 古代诗歌阅读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 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 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 行者无问津①。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 聊为陇亩民。

    【注】 ①问津: 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尽管诗人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 生选择的否定。 B . 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 . 平旷的田野上, 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D . 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意境清淡悠远, 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 (2) 你是否同意“虽未量岁功, 既事多所欣”中体现出的劳动观? 说明理由。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在《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 是“”。
    2. (2)  臧克家先生曾以“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来赞扬那些不失去人之根本精神从而死而不朽的人, 用《老子》的话来说是“ ,”。
    3. (3)  李白在《蜀道难》中高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对权贵极度的藐 视,与《将进酒》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语言文字运用(21&nbsp;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 I

    词语曜党, 文章华国。毛泽东, 作为中共最有原创性的思想家和立言者,创造了一个宏大的革 命话语系统。“毛氏词语 ”在历史的岩石上留下深深划痕,革队伍掀起了语风暴凝集革命者, 击败中间派,赢得敌对者

    他“率领”一群汹涌的革命词语,____,无往而不胜。他创造的新词汇, 建立起共产 党文化的核心概念。  “整风”是他为党铸魂的____ ,是“改造思想”之大举。在共产党即 将取得胜利、走向执政的红地毯时, 他创造出 “糖衣炮弹”,警示和教导党内同志要抵制诱惑, 不 要被敌人____。1946 年,他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说:“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 只纸老虎。 ”此论断, 打破了 “恐美症”“恐核症”,将其有力地推向全国乃至英语世界。“毛氏文章”中,创新的思想、独特的词语、丰富的意象,构成绝妙语录,使人过目难忘,____。 这些语录, 有的是精研细磨的雕章琢句, 一字不可更改; 有的是脱口而成的莲花, 不经意为之, 却 犹如神助。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 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望风披靡   神来之笔   拖后腿   依依不舍 B . 攻城略地   生花妙笔   拉下水   依依不舍 C . 望风披靡   生花妙笔   拖后腿   流连忘返 D . 攻城略地   神来之笔   拉下水   流连忘返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 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毛氏词语”在历史的岩石上留下深深划痕,革命队伍掀起了语言风暴, 凝聚了革命者, 击败了 中间派,赢得了敌对者。 B . “毛氏词语”在历史的岩石上留下深深划痕,革命队伍掀起了语言风暴, 凝集了革命者, 赢得了 中间派,击败了敌对者。 C . “毛氏词语”在历史的岩石上留下深深划痕,在革命队伍中掀起语言风暴,凝聚了革命者,赢得 了中间派, 击败了敌对者。 D . “毛氏词语”在历史的岩石上留下深深划痕,在革命队伍中掀起语言风暴,凝集了革命者,击败 了中间派, 赢得了敌对者。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

    焦裕禄组织栽种泡桐防风固沙,为兰考振兴发展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战略资产。有文 艺天赋的焦裕禄喜爱泡桐,焦裕禄钟爱的泡桐也

    1995 年, 北京乐器研究所比较全国十几个地区的泡桐,认为兰考泡桐具有纹理均匀,透音性好, 耐腐蚀,不变形的特点和无可比拟的优良声学品质,。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一 件中国新型民族乐器文琴,能让文琴发出天籁之音,并令世界知名图书馆决定永久收藏的,正是兰 考泡桐的上乘材质。

    1994 年,轻工业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确定,兰考县为民族乐器音板定点生产基地。2014 年 9 月, 兰考泡桐及其制品,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美誉。兰考生产的桐木拼板、胶合板、叉接板等板 材,年出口量占河南省同类产品出口量的三分之一。2018 年到 2019 年,兰考泡桐产值达 96 亿元, 全县销售乐器 82 万台(把),生产的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 漂洋过海远销美国、日本等 20 多个 国家和地区,总产值达 40 亿元。今日兰考,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25 个字。

  • 8. 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相对简单的推理形式, 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请仿 照下面示例,完善材料的推理内容。

    示例: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 不当从此门入。 ” (《晏子使楚》)

    大前提:①只有出使狗国,才从狗门进。

    小前提:②我出使的不是狗国。

    结  论: ③我不从这个狗门进。

    材料: 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有力量, 正是由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客观真理。 (《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大前提:①

    小前提:②

    结  论: ③

四、写作(60&nbsp;分)
  • 9. (2022高二上·宁波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所谓礼射,就是带有传统礼仪文化的射箭技艺,是在起源于商周时期“射礼”基础上,用于外修自身体魄、内修品格精神的练习射箭技艺的一种方式。射者在开弓射箭过程中,每个步骤张弛有度、礼仪严谨、行为规范,通过长期的练习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有人认为,射箭就应该追求“百发百中”,不应遵循“礼”;也有人认为“礼射”讲究谦和、礼让、庄重,提倡“发而不中、反求诸己”,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注重人的道德自省,在激烈竞争的今天更有学习借鉴意义。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