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3-04-17 浏览次数:32 类型:期中考试
一、 现代文阅读 (35 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了。我们要拿什么样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就是要拿丰富 多样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即中国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就是文化传播的问题。

    现在有个说法: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无法苟同这种说法。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只有经过有 效传播才能是世界的。花木兰是中国的,可是直到如今,中国还拍不出一部像好莱坞的《花木兰》 那样有影响力的影片。大熊猫是四川的,为什么我们没拍出《功夫熊猫》? 所以,文化怎样走出去, 是一门大学问。

    历史上,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 自愿的和强制 的。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 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强势文化 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的文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 以及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 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 以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如清朝改土归流后, 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一旦民间信仰和宗 教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 也会被坚决取缔。

    也有一种情况,是偶然传出去的。历史上,中国文明的很多东西,并非刻意要传播出去的。比 如造纸术, 是唐朝军队在中亚打了个败仗,俘虏里有造纸的工匠, 才把造纸术传了出去。

    时至今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是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这也 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

    还有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如果他们普 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 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大障碍, 是语言。中国应该下决心把中国文化翻译出去,这方面的工作, 我们现在做得还很不够。四书五经都没有国际通行的版本,还是早年传教士翻译的。

    当然,文化软实力要通过硬实力才能起作用。现在不少外国人学中文,是因为中国人在国际上 的生意越做越大,外国人要跟中国人打交道就想学汉语,而不是因为汉语有魅力。但是,他们掌握 了汉语,就能够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了。

    ——  葛剑雄《拿什么样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材料二:

    “历史”与“写的历史”,乃系截然两事。于写的历史之外,超乎写的历史之上,另有历史之

    自身,巍然永久存在,丝毫无待于吾人之知识。写的历史随乎历史之后而记述之,其好坏全在于其 记述之是否真实, 是否与所记之实际相合。

    近人多说写的历史, 宜注重寻求历史中事情之因果。其实所谓一事之原因,不过一事之不能少 的先行者;所谓一事之结果,不过一事之不能少的后起者。凡在一事之前所发现之事,皆此事之先 行者;凡在一事之后所发现之事,皆此事之后起者。一事不能孤起,其前必有许多事,其后必有许 多事。写的历史叙述一事,必须牵连叙其前后之事,然其前后之事又太多不能尽叙,故必择其不能 少之先行者与后起者,而叙述之。自来写的历史, 皆是如此,固不必所谓“新历史”,乃始注重因 果也。不过写的历史,所叙一事之不能少的先行者或后起者,有非不能少者。如叙战事之前,先说 星见;叙帝王无道之后, 即说日蚀之类。然此乃由于各时代史家对于一般事物之见解不同,非其写 的历史之目的或方法不同也。写的历史之目的,在求与所写之实际相合,其价值亦视其能否做到此 “信”字。

    历史之活动的事情, 既一往而永不再现。写的历史所凭之史料,不过亲见或身与其事者之述说, 及与其事情有关之文卷及遗迹, 即所谓“文献”是也。此等材料因与所叙之历史直接有关,名曰“原 始的史料”。其有对于一事物之正式的或非正式的记录,本为写的历史,但因其对于其事物之发生 或存在之时较近,后来史家,即亦引为根据, 用作史料。此等史料,名日“辅助的史料”。

    历史家凭此史料,果能写出完全的“信”史与否, 颇为疑问。世有史家, 或为威劫,或为利诱, 或因有别种特别的目的, 本无意于作信史,如此之流,当然可以不论。即诚意作信史之人,其所写 历史,似亦难与历史之实际完全符合。马克斯 ·诺都有言:客观的真实之于写历史者,正如康德所 说“物之自身”之于人的知识。写的历史永不能与实际的历史相合。此言虽或未免过当,然历史家 欲作完全的信史,实有许多困难。《易 · 系辞》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庄子》云:“古 之人与其不可传者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言尚不能尽意,即使现在两人对面 谈话,尚有不能互相了解之时,况书又不能尽言,又况言语文字,古今不同,吾人即有极完备之史 料, 吾人能保吾人能完全了解之而无误乎?吾人研究古史,固不全靠书籍, 然即金石文字,亦为“书 不尽言,言不尽意”者。研究历史,惟凭古人之糟粕,而此糟粕亦非吾人所能完全了解。此其困难 一也。即令吾人能完全了解古书,又有好学深思之士, 心知作书者之意, 然古书不可尽信。孟子云: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 ”历史家固可以科学方法,审查史料,取其 可信者,而去其不可信者,所谓对于史料加以分析工作者;或于书籍文字之外,历史家另有其他可 靠的史料。然史料多系片段,不相连属,历史家分析史料之后,必继之以综合工作,取此片段的史 料,运以想象之力,使连为一串。然既运用想象,即搀入主观分子,其所叙述,即难尽合于客观的 历史。此其困难二也。研究自然科学,若有假设, 可以实验定其真伪。而历史家对于史事之假设, 则绝对不能实验。韩非子所谓:“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 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所谓“人死无对证”。此其困难三也。有此诸困难,故历史家只能尽心写 其信史,至其史之果信与否,则不能保证也。

    ——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们拍不出《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有影响力的作品,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没有有效传播出去。 B . 大批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的中国人走向世界, 也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形式之一。 C . 两人对面讲话还有互相不能理解的地方,古今文字不同,即使有完备的历史资料,我们也无法保 证完全理解没有偏差。 D . 写的历史运用了想象掺入了主观分子,且历史家对于史事不能实验,所以历史家只能尽心写其信 史, 至其史之果信与否, 则不能保证也。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大了,有生命力了,其文化经过有效传播就有可 能主宰世界。 B . 写的历史之外、超乎写的历史之上,另有历史之自身而独立永久存在,丝毫无待于吾人之知识。 C . 历史叙述一事,不能尽叙其前后之事, 故必择其不能少之先行者与后起者,所以注重因果也。 D . 世有史家,或为威劫, 或为利诱,或因有别种特别的目的, 其所写历史, 与历史实际难以无法符 合; 诚意作信史之人,人品可信,其所写历史,与历史实际当是符合。
    3. (3) 根据材料二的观点,下列哪个材料是不可信的历史? ( )
      A . 《大战中的插曲》中写到三团一营的战士们在进攻井陉煤矿的战斗里救助了日本小姑娘。 B . 《别了,不列颠尼亚》中写到 1997 年 7 月 1 日第一分钟, 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C .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写到 1964 年 3 月除“三害”斗争达到高潮时,焦裕禄躺在病床 上心潮汹涌澎湃,奔向那正在被改造着的大地。 D .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 中国抗疫记》中写到自 1 月 23 日“封城”后, 武汉疫情扩 散得到有效遏制。
    4. (4) 请概括今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途径。                                             
    5. (5) 历史著作《明朝那些事儿》创新性地讲述了明朝历史和文化,因其想象性、趣味性、通俗性,受 到多人追捧,起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可也正因其想象性、通俗性而受人诟病,理由是其与信史差 距较大,如此讲述不妥。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看法。
  • 2. 现代文阅读Ⅱ

    列车上遇到的姑娘

    拉斯金 ·邦德

    我一个人独自坐了一个座位间, 直到列车到达罗哈那才上来一位姑娘。为这位姑娘送行的夫妇 可能是她的父母,他们似乎对姑娘这趟旅行放不下心。那位太太向她作了详细的交代, 东西该放在 什么地方, 不要把头伸出窗外, 避免同陌生人交谈,等等。

    我是个刚刚瞎了眼的盲人,面对突如其来的黑暗世界,我感到更多的是对一望无际的黑暗世界 的无奈,于是我选择在空闲的晚上, 找一个无人的角落, 坐上这班通往穆索里的列车, 不必感受大 白天的人来人往,只有车轮轧过铁轨时发出的富有律动的声响……以及这车厢内挂着的盛开着大丽 花的秋日穆索里的美画。在充满幻想与静谧的夜里,我就能忘记自己已经全然陷入黑暗的现实。

    我不知道这位刚上车的姑娘长得如何,但从她脚后跟发出的“啪嗒啪嗒”的声音, 我知道她穿 了双拖鞋。她说话的声音是多么清脆甜润!列车上的大长椅轻微地向下抖动了一下,我断定她已坐 下了。

    “你是到台拉登去吗?”火车出站时我问她。

    我想必是坐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因为我的声音吓了她一跳,她低低地惊叫一声,末了,说道: “我不知道这里有人。”

    是啊, 这是常事, 眼明目亮的人往往连鼻子底下的事物也看不到, 也许他们要看的东西太多了, 而那些看不见的人反倒能靠着其他感官确切地注意到周围的事物。

    “我开始也没看见你,”我说,  “不过我听到你进来了。 ”我不知道能否不让她发觉我是个盲 人,我想, 只要我坐在这个地方不动,她大概是不容易发现庐山真面目的。

    “我到萨哈兰普尔下车。”姑娘说,  “我的姨妈在那里接我。你到哪儿去? ” “先到台拉登, 然后再去穆索里。”我说。

    “啊, 你真幸运!要是我能去穆索里该多好啊!我喜欢那里的山, 特别是在十月份。”“不错,那是黄金季节, 充满了诗意,就像这车上的画一样, 你也觉得这画里的穆索里美得很 别致, 对吧?”说着,我脑海里回想起眼睛没瞎时所见到的情景——漫山遍野的大丽花,在明媚的 阳光下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到了夜晚,坐在篝火旁,喝上一点白兰地, 这个时候, 大多数游客离去 了,路上静悄悄的, 远山在青黑色的夜幕里只剩依稀可见的几条弧线。偶尔能听见露水从松针上滑 落的声音, 然后落地,绽开,又归于平静……就象到了一个阒无人烟的地方。

    她默默无语,是我的话打动了她?还是她把我当作一个风流倜傥的滑头?还是说她也沉浸在这 画中的穆索里了呢? 接着,我犯了一个错误,  “外面天气怎么样? ”

    她对这个问题似乎毫不奇怪。难道她已经发觉我是一个盲人了?不过, 她接下来的一句话马上 使我疑团顿释。“你干吗不自己看看窗外?”听上去她安之若素。

    我沿着座位毫不费力地挪到车窗边。窗子是开着的,我脸朝着窗外假装欣赏起外面的景色来, 晚风扑在脸上, 似乎要把微凉的信息传达到我脸上的每一根绒毛。我的脑子里能够想象出路边的电 线杆飞速向后闪去的情形。“你注意到没有? ”我冒险地说,  “好象我们的车没有动, 是外面的树 在动。”

    “这是常有的现象。”

    我把脸从窗口转过来,朝着姑娘,有那么一会儿, 我们都默默无语。“你的脸真有趣。”我变 得越发大胆了, 然而,这种评论是不会错的, 因为很少有姑娘不喜欢奉承。

    她舒心地笑了起来, 那笑声宛若一串银铃声。“听你这么说, 我真高兴,”她道,  “谁都说我 的脸漂亮, 我都听腻了! ”

    啊,这么说来, 她确实长得漂亮!于是我一本正经地大声道:  “是啊, 有趣的脸同样可以是漂 亮的啊。”

    “你真会说话。”她说,  “不过,你干吗这么认真?”

    “马上你就要下车了。”我突然冒出这么一句。

    “谢天谢地,总算路程不远,要叫我在这里再坐两三个小时, 我就受不住了。”

    然而, 我却乐意照这样在这里一直坐下去,只要我能听见她说话。她的声音就象山涧淙淙的流 水。她也许一下车就会忘记我们这次短暂的相遇, 然而对于我来说,接下去的旅途中我会一直想着 这事, 甚至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也难忘怀。

    汽笛一声长鸣, 车轮的节奏慢了下来。姑娘站起身,收拾起她的东西。我真想知道,她是挽着 发髻? 还是长发散披在肩上?还是留着短发?

    火车慢慢地驶进站。车外,脚夫地吆喝声、小贩的叫卖声响成一片。车门附近传来一位妇女的 尖嗓音,那想必是姑娘的姨妈了。

    “再见!”姑娘说。

    她站在靠我很近的地方, 从她身上散发出的香水味撩拨着我的心房。我想伸手摸摸她的头发, 可是她已飘然离去, 只留下一丝清香萦绕在她站过的地方。

    门口有人相互撞了一下,只听见一个进门的男人和姑娘几乎同时结结巴巴地说了一声“对不起”。 接着门“砰”地一声关上,把我和外面的世界隔了起来。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列车员嘴里一声哨 响,车就开动了。

    列车慢慢加快速度, 飞滚的车轮唱起了一支歌。车厢在轻轻晃动, 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我摸 到窗口,脸朝外坐了下来。现在我有了一个新旅伴,也许又可以小施骗技了。

    “对不起, 我不像刚才下车的那位吸引人。”他搭讪着说。

    “哦, 我只是和她聊了聊天气, 以及这辆车的目的地。”我不动声色地接话。

    “是穆索里吗? 那个美丽的地方。”

    “是啊,很美的一个地方,就像这车里的画一样, 漫山遍野的大丽花……”

    “您也很喜欢以前这车里的画对不对?”那个男人问道,  “不过一个月前换上的这幅夕阳下的 恒河也很美呢! ”

    正准备发挥精湛演技的我听到这话愣住了,我本打算好说出口的有关穆索里的一切风景在这一 刻都被我咽回了肚子里去。

    “可刚刚那位姑娘……”我似乎意识到了什么。

    “哦, 那姑娘很有意思……”他说。

    “您能不能告诉我, 她留着长发还是短发?”

    “这我倒没注意,”他听上去有些迷惑不解。“不过她的眼睛我倒注意了,那双眼睛长得很美, 可对她毫无用处——她完全是个瞎子,您注意到了吗?”

    1. (1) 下列关于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三次写到姑娘的声音,通过对姑娘清脆的声音、动听的笑声的描写, 突出姑娘美好的形象, 表达“我”对姑娘的喜爱之情。 B . “把我和外面的世界隔了起来”这句话的一个“隔”字,不仅表现了“我”所在的车内与车外世 界被车门隔开, 还表现了“我”在心理意义上的隔绝。 C . 文中的“我”因为某种原因成为了一个盲人,这并没有让“我”的内心出现厌世的情绪, 而“我” 在车上不断“小施骗技”,让自己多了一些乐趣。 D . “马上你就要下车了。”这句话并非对上文姑娘的询问做出的回答, 却是“我”的内心写照。虽 然“我”的旅程因为有了与姑娘的谈话变得有趣, 但“我”还是希望这段美好的时光早早结束。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作者调动了嗅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进行多方面描写, 既丰富了小说的细节,使得文笔细腻 生动, 又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作为一个盲人的身份。 B . 小说除了使用大篇幅的对话来完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外, 还穿插了“我”的心理描写, 来反映 一个盲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推动“我”与姑娘的交往,进一步丰富“我”的人物形象。 C . 小说第二段用了补叙的情节叙述手法, 交代了“我”的身份以及夜晚出现在列车上的原因,对小 说的中心事件进行了必要的补充说明。 D . 小说运用第一人称来叙事, 能够更加充分地展现“我”的心理活动,使得小说情节内容真实亲切, 让读者身临其境,有限视角的使用使得小说情节及伏笔具有合理性。
    3. (3) 请结合文本, 分析文中多次写到“大丽花”的作用。                               
    4. (4) 小说结尾采用了“欧 ·亨利笔法”,即“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请结合小说内容赏析这个 结尾。
二、 古代诗文阅读 (35 分)
  • 3.  文言文阅读

    (一)

    高下之相盈也, 音声之相和也, 先后之相随, 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也为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老子 · 第二章》)(二)

    , 地。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 外

    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 · 第七章》)

    (三)

    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 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 · 第十一章》)

    者不立, 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

    食赘行,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 · 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 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 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 生于毫

    ;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无执, 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 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 · 第六十四章》)

    1. (1) 下列对选文一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 弗去 B .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 去 C .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 弗去 D .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 弗去
    2. (2)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长, 地久”中的“长”和“久”均指时间长久。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 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B . 恶已,“已”通“矣”。易泮,“泮”通“判”。  赘行,  “行”通“形”。 C . 伐, 自我夸耀。户牖, 古代指门窗。毫末: 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D . “强行者有志”,指发愤图强,克服困难, 才算有志气。“慎终如始”,指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 一如开始时那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 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无之相生也, 难易之相成也, 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 恒也。”老子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矛盾对立、互不干扰、永恒不变的 道理。 B . 《老子》认为“退其身”“外其身”和“身先”“身存”是统一的。但在处处充满竞争的当下社 会,这种谦退的精神显得不合时宜。 C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 “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 D . “其安易持, 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老子》认为对 待不利之事,要洞察先机,及早扑灭,要防患于未然。
    4. (4) 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②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5. (5) 三组选文均体现了《老子》论说很强的思辨性, 告诉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请概括三条, 并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 4. 古代诗歌阅读

    买花

    (唐)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 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 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 戋戋五束素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 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 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 十户中人赋。

    卖花翁

    (唐)吴 融

    和烟和露一丛花, 担入宫城许史家②。

    惆怅东风无处说,不教闲地著春华。

    【注】 ①戋戋:形容众多;五束素:二十五匹帛。②许史家:汉宣帝的外戚,代指豪门势家。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两首诗都塑造了老翁形象,白诗中叙写了一位偶入买花处、 目睹买花情景而低头长叹的田舍翁, 吴诗则描写了一位清早挑着担子给宫城内的豪门势家送花的老翁。 B . 《买花》前十四句从视觉、听觉客观地描绘了牡丹盛开的时节,京城贵游驱车走马、呼朋引伴地 为买花、移花而挥金如土的场面;后六句写田舍翁看买花、叹买花的场景, 令人心酸。 C . 《买花》诗中,人们对如此“灼灼”而又“戋戋”的牡丹花,用“幄幕庇”“笆篱护”,可谓百 般呵护,说明他们生活情趣高雅,对于美有着十分苛刻的追求。 D . “担入宫城许史家”, 写出了那些深居宫城之内,过着豪华奢侈生活的豪门势家不费半分力气即 可坐在家里欣赏到美丽的鲜花。此句虽不加任何评价,但其中却暗寓褒贬, 揭示出权贵们的作威作 福、不劳而获的丑行。
    2. (2) 两首诗末两句都揭示了主题,但在手法运用和情感侧重上有所不同,请结合末两句分别进行赏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⑴《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⑵ “格物致知”这一成语出自《礼记》, 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原文说: “致知在格物。 ,……”                                                
    ⑶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记夫妻相见令人潸然泪下的细节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翻开定格在历史画卷中的红色家书,李大钊在狱中向敌人宣布“钊自束发受书, 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江诗咏在留给父母的遗书中告白“为大多数工农无产阶级谋利益”;谢士炎就 义前挥笔写就“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刘绍南牺牲前慷慨壮歌“刀放头上不胆寒”…… 革命先烈的话语虽朴实无华却____ ,只言片语却微言大义,充分体现了战争年代共产党员的 坚定信念和价值立场。品读红色家书,仿佛斗转星移,时光回溯,置身于炮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感 受到那段____ 的历史。 杀身成仁,恨不饮尽倭奴血矢志为民,何能老去革命心中国共产 党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靠着坚定的理想信 , 凝聚起中国命之磅礴精神, 取得了一个又一 个胜利。      一封封红色家书,印记着红色史迹,植根着红色基因,虽经岁月流逝, 却____ ,激 励着我们砥砺前行。

    1. (1) 请在文中横线①②③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 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 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 II 

    从最初的网络流行语到现在的网络热词,  :由网友们别出心裁、主要只是自娱自乐 的新奇样式转而成为一种全社会的新锐话语形式。从这个角度来说, ,它们往往直接反 映某一个或一些成为一时焦点的社会现象与事件, 并且这种反映还是即时性的。比如“涨价系列” 的“蒜(算)你狠”,与之同类的还有“油(由) 不得你” 、“ 棉(勉) 为其难”等。 , 类似的热词也在不断地产生,如食糖也开始涨价, 于是就有了“糖(唐)高宗”,而这几天价格又 开始下跌, 使人们有些看不懂, 所以又有了“糖(唐)玄宗”一词。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 18 个字。 

  • 8. (2022高二上·宁波期中) 下列选项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是(   )
    A .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 B . 晏子使楚,驳齐人善盗之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C . 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实习尝试则可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 D .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四、写作 (60 分)
  • 9. (2022高二上·宁波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最好的零售店”——河南许昌“胖东来”超市,其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给管理者和员工发高工资,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胖东来的成功,也印证了伟大企业家杰克·韦尔奇的理论——“工资越高的时候,企业经营成本越低”。

    世上万事万物往往存在着相反相成的现象,有些看似违背常理,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高”与“低”的对立转换不仅出现在企业经营中,也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请结合以上材料

    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