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S9联盟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3-04-17 浏览次数:34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7 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孕育而成的意识,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以及民众共 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而取得这 次大考的胜利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助力。可以说,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发展进步 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  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 民族精神又被不断赋予新的内  涵,这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 神之中。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 没有被压垮过, 而是愈挫愈勇, 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到 抗日战争, 外国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主权。但这不仅没能打垮中国人民,反而极大地激 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忱, 呼唤人们挺身而出,进行救亡图存的抗争。正是民族精神支撑 着中华民族从历史的一次次磨难中拼搏奋起。

    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今天, 从耄耋之年的 钟南山、古稀之年的李兰娟院士到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医护人员,从湖北当地医院工作人员的迎 难而上到外省市医疗队的紧急驰援, 从广大党员干部的守土尽责到联防联控的人民“战       争”……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在心中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长城。民族精 神是战胜风险和挑战的硬核力量,还是中国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障。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国上下以伟大梦想精神为航标,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 创 新工作方式,发扬奋斗精神。疫情期间, 脱贫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 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 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 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 立不倒、奋勇向前。”新的时代, 中国人民正书写着中华民族精神新的篇章。

    (摘编自网络)

    材料二:

    尚勇, 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 这些言 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中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 就是中 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

    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 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 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 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 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 在于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 并不是真正的勇敢; 真正的勇敢, 是指人们在危难面 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 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 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 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 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 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 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 任何挑战; 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 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 在道义感召 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   惧”。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 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 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 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 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 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 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 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 辩证关系。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遭难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其他 人都惊慌失措, 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 子贡表示 要铭记这次的不幸遭遇, 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 皆幸人 也。”孔子为何珍视这次坎坷遭遇呢? 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  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 “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 在克服消除内心恐惧、忧  愁、烦恼的同时,积极砥砺自我、超越突破, 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 “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的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 无畏勇气的历程相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 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 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 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 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 宝贵的精神品格。

    (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

    材料三: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人们行动的最高指导 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它能够激励人心, 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 导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  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 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 之中, 即“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礼记 · 中庸》有云:“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 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

    也;有弗行,行之弗笃, 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   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 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几,文王日昃不暇食, 仲尼终夜不寝, 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 淫心舍力, 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 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 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辩”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的史伯区 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 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就是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 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 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 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接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重   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摘编自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的精神力量, 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取得胜利就 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 B . 尚勇, 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是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勇者只要受到道义的 感召, 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 C . 不论“大勇”还是“小勇”,我们都要推崇,不能厚此薄彼, 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 并光大道义。 D . “厚德载物”激励我们要奋发图强,“自强不息”告诉我们要仁厚宽容。两者相得益彰, 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中, 第二段论证了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战胜磨难的重要力量, 第三段引用名 言,列举事例, 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B .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义无反顾地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 了“勇者不惧”的大勇。 C . 孔子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 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 真正的 原因是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 D . 中华民族在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它凭着自己 “勇者不惧”的品 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
    3. (3) 下列表述, 与材料三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B . “将相本无种, 男儿当自强。”(佚名)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C .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 D . “读不在三更五鼓, 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薛瑄)
    4. (4)  三则材料都就“民族精神”这一话题展开论证, 但论述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一和 材料三作概括说明。
    5. (5)  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在论证上的特色。
  • 2.  现代文阅读 Ⅱ

    爷爷的雷雨天

    郑俊华

    咔嚓! 晚饭刚上桌, 阴沉沉的天空, 响起一声炸雷。

    爷爷腾地从饭桌旁站起来,一把拉起我: 不好,有敌情! 快, 杉木林!

    这时候的爷爷, 耳朵突然支楞起来, 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迅速拎上猎枪,我则 伸手抓过两把雨伞, 打开角门, 跟在爷爷身后,冲入夜色之中。

    家里老房改造时,我主张,跨院的角门继续保留, 因为爷爷, 他喜欢!

    我和爷爷冲下堤坝, 绕过一棵棵百年老松,继续向前摸。

    护林的老奎叔慢悠悠地迎面走来。我忙递了个眼神过去: 老奎叔, 什么情况?

    几道闪电劈过, 夜空忽明忽暗, 雷声如高山撒落下了巨石隆隆作响。爷爷举起枪, 如临大 敌。老奎叔突然神色一凛,扯住爷爷的胳膊, 压低声音说:有敌情,伤员们已经撤了!

    爷爷也压低声音:撤哪儿去了?

    你家!

    快回去,快!爷爷掉过枪口,消失在夜色里……

    当年, 爷爷还是个身手矫健的青年猎手, 我们黑山寨周围的大山, 就是爷爷的猎场。大山 的山洞、沟谷、古树、悬崖,没有他不知道的,就连那些拧犄角的羊肠小道,也都是他和他的 几个猎手兄弟踩出来的。爷爷天天穿梭在山林中……

    那年的一个午后,大山里来了一支队伍, 大都面黄肌瘦, 一袭破旧的灰色衣裤,裹腿打得 还算结实; 清一色的草鞋,经过荆条子的再三缠裹。再一细看,二三十人的队伍, 几乎每个人 都有伤,或头部、或腿部、或胳膊,灰白色绷带渗着血迹。山林赶路, 这队人马显然已经很疲 惫。

    爷爷抄小道赶在他们前面,把随身带的干粮和腊肉、土酒,挂在路边的树上。一大兜, 很 醒目, 他们一眼就发现了。

    几个小兵如获至宝, 争相过去取下来,拿到一个头缠绷带、手拄木棍的兵跟前。那兵年纪 看起来比小兵大,性格沉稳。爷爷当时想,他一定是他们的长官。

    那兵没接过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

    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爷爷从树后转出来,把小兵重新挂回树上的兜子取下,郑重地交给 了那拄棍的兵。那兵也不是军官,就是伤比较重的老兵。

    他们始终没说自己是什么部队, 爷爷也没有多问。他们态度和蔼, 相扶相助,在那样连日 阴雨、缺粮少药的境况下,依然说笑、哼歌。

    爷爷喜欢上了这些人。

    他当夜回了趟家,没跟家人透露一点儿消息, 扛着家里的糙米、土酒、狍子肉和全部的草 药,从屋后跨院的角门溜走了。

    爷爷是十天后, 被后山罗家寨的瞿爷爷带人抬回家的。

    多年后我们才知道, 那次爷爷是准备凭着自己山里通的优势, 把这支与大部队走散的小队 伍送过山去。

    他们白天急行军,晚上宿山洞, 绕开溪流、暗沼、沟壑, 奔走在弯曲的羊肠小道上,但是 因为兵员有伤, 他们并不能快速前进。

    第三天下午,狂风大作, 天空墨黑, 乌云盖顶,电闪雷鸣中, 有两架飞机向他们直冲下 来。

    老兵大喊一声: 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的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砬子旁, 正想就地趴倒,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 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 子,急步蹿到爷爷身后, 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两人就势滚进了路边 的草丛。不过一息之间, 空中落下三枚炸弹, 把离他们几步远的羊肠小道, 炸成了几尺深的断 崖。

    那次轰炸牺牲了七人,年龄最大的是拄棍老兵,38 岁;最小的扛锅小鬼,仅 15 岁。 鹰嘴岩下的杉木林, 堆起了一地坟茔,远远望去, 一个个的土包令人难受。

    一片弹片钻进了爷爷右脑,经当地名医瞿老山人竭力抢救,爷爷幸存了下来,但从此, 爷 爷的思维就停滞在了炮火硝烟中。

    有一年,爷爷被请到县里,拿回了个红本本。村里人这才知道当年他遇到的队伍, 是北上 长征的红军。

    那片坟茔成了爷爷的根据地,年轻时打猎,年老时护林、修坟,差不多每天必到。爷爷最 得意的一句口头禅就是: 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

    时间是一剂良药,几十年过去, 爷爷的病基本好了,但遇雷电、发烧、劳累等情形,还时 有复发。

    猎枪交公后,木工活娴熟的老爸,做了把一模一样的老式木头猎枪。

    爷爷自是喜出望外。

    老小孩一样的爷爷, 是乡人的话题、乡人的至宝。每当爷爷痛发, 知根知底的寨里乡邻 们,都会十分默契地主动配合。

    当豆大的雨点落地时,我和爷爷已拐进了跨院的角门……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爷爷年轻时天天在山林中打猎,非常熟悉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可见他能遇到红军并帮助 他们, 并非偶然之事。 B . 炸弹将羊肠小道炸成了断崖的场面描写惊心动魄,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凶险,也表现了 老兵的勇敢和舍己为人。 C . 轰炸使得红军队伍牺牲了七个人, 爷爷也不幸受伤,他没有忘记曾经的生死与共,将护 坟当成了一生的事业。 D . 爷爷遭遇了不幸,“我”要求新家留角门, 爸爸做老式木头猎枪,因为是一个寨里的 人,大家只能配合演戏。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的情节设置巧妙紧凑,采用了倒叙的写法, 把读者拉入到紧张的战争氛围中,吸引 了读者,同时引出了对故事来龙去脉的追述。 B . “耳朵突然支楞起来, 眼睛不再浑浊, 脚步不再迟滞”,一系列的外貌描写营造了紧张气 氛,也表现了爷爷对周围环境的高度警惕。 C . 文中多处情节伏笔,如“我忙递了个眼神过去”老奎叔“压低声音说:有敌情, 伤员们 已经撤了”,可见 “我”在配合爷爷,演打仗的戏。 D . 爷爷的口头禅“三天怎么了? 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使用了设问、感叹语气表现了 爷爷发自内心的自豪,而这也与红军队伍作风优良有关。
    3. (3)  “感怀峥嵘岁月,弘扬长征精神”,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支红军队伍具有的精神品质。
    4. (4)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请结合文本分析本篇小说标题“爷爷的雷雨天”的妙处。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 3.   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 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 佚于治事,君子欲誉,

    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 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 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 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 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 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 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 不可以不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 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 以 赦其过;民有大罪, 必原其故, 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 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 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 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 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

    自非忠信, 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 ·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 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无辞让之 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者也;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 泉

    之始达。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 ”

    (节选自《孟子》)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 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B . 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 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C . 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 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D . 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 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左右, 左边和右边, 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 有时指近臣。 B . 百姓, 这个词语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义项, 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 C . 入官: 旧指把罪犯的财产没收入官府。也指从政、做官,文中是第二个意思。 D . 四海,可指全国各地,指天下、全国; 也可指世界各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上者, 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拟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

      高就越担心有灾患, 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依据。

      B . “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为政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 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 C . “先虚其内” “以身先之”“以道御之”是说上位者虚心听取意见、率先示范、用正确 道理进行教化, 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 D .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 “恻隐心、羞恶心、辞 让心、是非心”是人应有的四种德行,读来气势酣畅。
    4. (4)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

      ②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谓其君不能者, 贼其君者也。

    5. (5) “孔孟”本为一家, 那么这两个文段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 4.   古代诗歌阅读

    平陵寓居再逢寒食

    朱湾

    几回江上泣途穷,每遇良辰叹转蓬。

    火燧知从新节变, 灰心还与故人同

    莫听黄鸟愁啼处,自有花开久客中。

    贫病固应无挠事,但将怀抱醉春风。

    【注】①朱湾: 生卒年均不详, 大历年间进士。性浪漫, 好琴酒, 放纵山水,不应征辟。 ②火燧:古有钻燧改火之俗。因季节变换改用不同的燧木以取火。③灰心:《庄子 ·齐物论》有 “形固可使如槁木, 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之语。故人: 古人,此指介子推。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标题中“寓居”“再”表明诗人在外漂泊已久, 这是他在平陵寓所度过的第二个寒食 节。 B . 首联数词和动词“几回”“每遇”“泣”“叹”使用巧妙, 写尽长期旅居的沧桑与凄 苦。 C . 颈联写诗人告诫自己关注客居之地鸟语花香的美景,表明其心境要由“叹”转向 “醉”。 D . 尾联说贫寒和疾病不能使自己屈服,在美好的春色中只管将理想和抱负暂时放下。
    2. (2) 有评论说,颔联中“灰心”一词巧妙而隽永,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孔子点名问曾皙的志向, 他正在鼓瑟,于是 先完成“ ”这一动作, 然后以“ ”来铺垫自己的答案。
    2. (2) 《论语》十二章中“ ”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相同。
    3. (3)  古典诗歌中以“江”为意象的诗歌特别多,请写出你所知道的两句苏轼创作的相关诗句“ ”。
三、 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 Ⅰ 

    中国食客们早已习惯了“中华美食甲天下”的尊荣, 街边商厦____ 的小吃店的墙 上往往喜欢挂一段上逾千年的传说—— 虽然食客大多也不会把这些动辄与乾隆、诸葛亮、秦始 皇甚至是黄帝、女娲的故事当真,但换个视角将华夏五千年历史视为五千年美食史,似乎也不 算太夸张。然而,历史真相往往令人感到意外。中国历史虽然____ ,但中华美食文 化异常晚熟:“南食”“北食”直到唐宋时期才逐渐分野,土豆、玉米、番茄、辣椒等食材直到明 代才传入中国, “四大菜系”直到清初才成型。诸如大盘鸡、螺蛳粉等为人们所____ 的小吃美食、菜肴菜式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诞生,而“菜系”作为一个专有词条, 直到 1992 年 才被收录到《中国烹饪辞典》中,如今“八大菜系”的说法又被“34 菜系”取代。

    中华美食的确博大精深, 但它的成长之路却也曲折萦纡, 历经磨难。“ 民以食为天指的不 仅有百姓对食物的盲目热情,而且更是传统农耕会生存压力的写照。 

    美食是美好的, 华丽的,精致的,同时也是坚韧的, 顽强的, 隐忍的: 中华美食文化 是古老悠远的, 同时也是厚积新成的。五千年时光仿佛是一场漫长的蛰伏, 为的只是在某一个 时间, 爆发出最绚烂的华章。食客们在推杯换盏之时其实不难发现,中国美食自古以来最不缺 的,就是兼容并蓄的气度和能力。

    1. (1) 请在文中划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民以食为天”,指的不仅是百姓对食物的盲目热情, 更是传统农耕社会生存压力的写 照。 B . “民以食为天”,指的不仅是百姓对食物的盲目热情, 而且是传统农耕社会生存压力的 写照。 C . “民以食为天”,指的不是百姓对食物的盲目热情,更是传统农耕社会生存压力的写 照。 D . “民以食为天”,指的不是百姓对食物的盲目热情,而是传统农耕社会生存压力的写 照。
    3. (3) 将文中画横线句改写成“中华美食美好、华丽、精致、坚韧、顽强、隐忍,中国美食文化 古老悠远、厚积新成”好不好?为什么?  
  • 7.   语言文字运用 Ⅱ

    为什么说人文素养对人类越来越重要?随着物质文明不断进步,如今科学技术已经能为人类 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如果仅仅要解决温饱问题已经非常容易,人类余下的时间会越来越多。问 题是人类需要____。

    如果没有心灵的充实,因为科技的发达节省下大量的空闲时间,对于人们来说, 很可能反而 是个灾难。以挪威为例,虽然位居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列,但犯罪率居高不下。其中的原因一 方面与气候有关,另一方面与人心空茫、缺乏生活目标也有很大关系。 而心灵的充实, 。

    ____

    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全知全能的人。科学的发展可以使我们的生活越

    来越丰富多彩, 享用到越来越令人称心如意的功能性事物。 ( ) 正如面对一个人,不管你

    对他多了解,对他拥有多深入细致的认识, ____,他甚至也绝不仅仅是他自己所 认识的自己的那个样子。所以,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提供出我们所全知全能的透明世界。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地语句,衔接最恰当地一项是 ( )

      A .而人文素养的填充可以让世界在我们面前展现更多的维度。

      B .而我们可以透过人文素养看到世界展现更多的维度。

      C .而人文素养的展现可以让世界在我们面前填充更多的维度。

      D .而我们将借助人文素养的填充让世界展现更多的维度。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15 个字。
四、作文(60 分)
  • 8. (2022高二上·杭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在世,贵有三“得”,即学习时沉得住气,成功后弯得下腰,失败时抬得起头,方能顺风顺水。这三“得”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准则和必备的素质。

    作为青年学生,对上述“三得”,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论述文。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⑤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