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3-04-17 浏览次数:39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1.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可是当秧苗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

    一种失望的情绪掠过袁隆平心头,但是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有着深入研究的袁隆平进而想到,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选自《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将获得者袁隆平》)

    材料二

    张秉贵常说:“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激发出更大的革命干劲儿,投入社会主义建设,这才算我们对革命事业有了一点儿贡献。”为了当好顾客的参谋,他不知费了多少心血去熟悉自己柜台里的商品。公休日,他到糖果厂去参观访问,了解糖果的制作过程;下班后,他又到医院向医生学习各种糖果的营养知识;卖糖果时,他虚心向爱吃糖的顾客了解各种人吃糖的习惯和各种糖果的味道。几年来,他还自己花钱买了230多种糖果来品尝,并请同柜台的售货员一起尝。经过刻苦钻研,张秉贵的商品知识十分丰富,为群众服务也有更多的主动权了。遇到患肝炎的顾客,老张就介绍买糖分多对治肝病有好处的水果糖;遇到患气管炎的顾客,他就介绍买冰糖;对消化不良的顾客,他又请顾客买柠檬糖和橘子糖……在售货中,他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顾客买与不买一个样,买多买少一个样,生人熟人一个样,大人孩子一个样。

    (选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材料三

    西藏大学的老师展示了钟扬2017年6月24日的工作安排:上午到拉萨贡嘎机场,下午3点半参加西藏大学博士生答辩会,5点跟藏大同事和研究生处理各种学科建设和研究生论文等事情,晚11点回到宿舍网上评阅国家基金委各项申请书,凌晨1点开始处理邮件,凌晨2点上床睡觉,清晨4点起床,4点半赶往墨脱进行野外科学考察。

    钟扬未完成的愿望很多,他希望继续收集青藏高原的种子资料,希望帮助西藏大学学科建设不断提高,希望培养出更多扎根高原的植物学人才……

    脑溢血之后,医生、亲友、同事都劝钟扬不要再去西藏,说他简直是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而他第三次向组织递交了继续担任援藏干部的申请书,成为第八批援藏干部。

    “再次进藏时,我明显感觉到他的身体大不如前,连上车和下车都特别吃力。但他总说‘没事,我很好’。他对我说,自己的时间太短了,必须这样。”钟扬的同事说。

    2017年9月25日,钟扬忙碌的行程在赴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作报告之后戛然而止。

    而在他双肩背包的很多张小纸条显示出,他的工作依然很满——

    9月26日,他将回到复旦大学上党课,带大家学习科学家黄大年的先进事迹;

    9月28日,他将来到拉萨,参加29日的西藏大学生态学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会;

    之后,他将完成西藏植物学期刊的创刊文章,完成关于“生物样本库的伦理问题和管理政策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招标,继续英文科普书籍《不凡的物种》的翻译工作……                                   

    (选自《“探界者——钟扬”》)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则材料,均以报道不同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都属于人物通讯中的传记式类别,全都属于传记文学的范畴。 B . 材料一,通过描写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第一代,并反复分析、实践的过程,表现他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精神。 C .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张秉贵说到做到,恪尽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的思想境界。 D . 材料三写到,钟扬总说“没事,我很好”,对同事说“自己的时间太短了,必须这样”等,表现了他专心工作、只争朝夕的忘我境界。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通过动作、神情与心理描写,生动表现了袁隆平在发现高产稻穗时,有惊喜和失望,更有深入思考和不辞辛苦的行动。 B . 材料二,通过人物典型的语言和践行承诺的一系列举动,充分表现了张秉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 C . 材料三的前四段,不仅运用正面描写,更是通过侧面描写,由他人的语言和周围人耳闻目睹的事迹,全面塑造钟扬这一人物形象。 D . 由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人物通讯需要综合运用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身分、性格、思想、作风、生活状况等方面。
    3. (3) 下列选项均属于人物通讯,从题目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 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记优秀共产党员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新华社 2005.06.02) B . 你负责逐梦冰雪,我负责温暖世界——2022北京冬奥会大学生志愿者掠影(光明日报  2022.02.08) C . 一个人,一辈子,一道渠——贵州遵义老支书黄大发的无悔人生(《人民日报》2017.04.19) D .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民日报》  1966.02.07)
    4. (4) 材料三中,是如何记述钟扬2017年6月24日工作安排的。请作简要分析。
    5. (5) 材料一原文为什么以“喜看稻菽千重浪”为题?请结合“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四个小标题进行简要分析。
  • 2. 2.现代文阅读Ⅱ

    哦,香雪(节选)

    铁凝

    ①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②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对了,火车拉走了香雪,为什么现在她像闹着玩儿似地去回忆呢?四十个鸡蛋也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悉悉索索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是哪儿来的流水声?她寻找着,发现离铁轨几米远的地方,有一道浅浅的小溪。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旧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她对娘说,那件衣裳不小心叫河水给冲走了。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她还记得,那老头真心实意等了她半天呢。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 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

    ③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她告别了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

    ④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 “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

    ⑤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她走出了多少里?不知道。尽管草丛里的“纺织娘”“油葫芦”总在鸣叫着提醒她。台儿沟在哪儿?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

    ⑥香雪想快点跑过去,但腿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茎儿,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⑦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⑧哦,香雪!香雪!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段①中,画线句“台儿沟一定会‘这样的’”,表现了香雪坚信家乡将变得交通顺畅,开放进步,人们将更加自信自尊。 B . 香雪对铅笔盒执着追求,象征封闭、贫穷、落后的农村青年对知识文化的渴求,对人格平等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 . 文段③,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小溪”的流淌,环境描写衬托香雪欢快的心情;动作描写表现了香雪解脱心理挣扎后“很精神”。 D . 文段⑥中,香雪的“哭”表现出她性格软弱的一面,“欢乐” “满足”包含着看到乡人的兴奋和了却夙愿后对未来憧憬之情。
    2. (2) 关于结尾段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既有深切的责怪,又饱含理解、肯定、赞叹、期待。 B . 在手法上,运用咏叹、呼告、反复,富有感情。 C . 在结构上,能够照应标题,使得文章结构完整。 D . 在表达效果上,大大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效果。
    3. (3) 文段②,香雪的心理过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4. (4) 有人评价《哦,香雪》“从头到尾都是诗”。请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劝   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 ,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B .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C .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D .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君子,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 . 假,在这里是借助的意思,与成语“假公济私”“不假思索”中的“假”意义相同。 C . 绝,在这里是切断的意思,与成语“络绎不绝”“与世隔绝”中的“绝”意义相同。 D .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借君子之口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告诉人们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B . 第二段用“青于蓝”“寒于水”这两个比喻,强调学习的意义,阐释中心论点。 C . 第三段用事实证明学习的重要作用:可使人增长才干的本领,可改变人的品性。 D . 末段在比喻中有对比,阐明学习应持的态度:逐渐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躁。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4. 古代诗歌阅读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二句连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描绘了田夫一家四人分工插秧,忙碌而井然,准确具体。 B . 三句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四句描写雨大而急,暗示抢插稻秧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 C . “渠”,代词,他;五、六句表现了田夫、田妇、大儿、小儿插秧的繁忙,为了抢时插秧,顾不得吃饭。 D . 七、八句呈现的是田夫与送饭老人的对话,话语直接朴实,也隐含着让老人赶快回家别淋雨的关切。
    2. (2) 《唐宋诗》中评价本诗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5. 5.名句名篇默写

    阅读古诗词作品,可以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一代枭雄曹操挥毫《短歌行》,用“”两句,表达象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对待贤才的渴望;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久在樊笼里”,但初心不改,惟有归园田居时“复得返自然”的淡泊;“诗仙”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最后,向天地发问:“?”表达了不屈服权贵,不违背内心的倔强;“诗圣”杜甫老病独孤,依旧忧愁国安,登高望远陡生悲怆,尾联“”,写出诗人抱恨一生,穷困终老的窘境;“诗魔”白居易,邂逅境遇相通的琵琶女,油然而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纵然是大“文豪”苏轼,虽超脱,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称羡周瑜“,谈笑间,”的儒将风范与功业,而自叹“人生如梦,”;“词中之龙”辛弃疾登临京口北固亭,怀古伤今,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况,忧国忧民亦忧己;“千古第一才女”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寻寻觅觅”中抒写国破家亡遭受劫难的忧愁苦闷,长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        , 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        、“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     的时代精神,                      , 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精雕细刻  离群索居  卓著 B . 雕虫小技  孤苦伶仃  卓著 C . 雕虫小技  离群索居  卓越 D . 精雕细刻  孤苦伶仃  卓越
    2. (2) 与文中“躲进小楼成一统”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 B . 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词。 C . 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 D . 人们用“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这10个字,来赞扬张秉贵的服务态度。
    3. (3) 分别填入文中①②空白处的文句,恰当的一项是(   )
      A . ①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    ②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 B . ①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    ②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 C . ①为中国制造立根固本    ②为中国文化强筋健骨 D . ①为中国文化强筋健骨    ②为中国制造立根固本
  • 7. 与例句使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例句: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时,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A .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 . 春霖洒落的声息,雨后苏醒的花蕾 C . 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 D . 这些热情的话,像一股股清泉涌进张秉贵的心田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经过反复统计计算,由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经过袁隆平反复统计计算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 B . 经过反复计算统计,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 C . 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证明,袁隆平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 D . 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
    2. (2)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倾听父母的话语,让他们感受到儿女的那份孝敬之情,排解他们内心的孤独;倾听朋友的心声,成为他们雨中的一把伞,路上的一盏灯;倾听时间,感受岁月的痕迹;倾听风雨,感受自然的魅力;倾听生活,感受人生的美好……倾听是一种享受,倾听是一种收获,倾听是一种分享,倾听更是一种乐趣。

    学会倾听,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世界的声音是那么地美好;学会倾听,让自己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学会倾听,让更多需要爱的人们能够释放自己心中的痛,让他们得到更多人的爱,让他们不再感到孤独与悲痛。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结合自己或他人的经历、体验,以“倾听”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请你在横线上补写适当的内容,并以此作为题目;选准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