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沈阳市回民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3-04-10 浏览次数:36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下流行的表情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一体,设计出系列甲骨文表情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从1999年起,陈楠开始对甲骨文艺术设计进行研究与创作。“作为韩美林老师的设计助手,我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运动造型设计,融进甲骨文元素的体育运动项目造型,受到世界各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教练员的好评,成为经典案例。”陈楠说。近20年间,他发表了大量关于甲骨文的设计作品,2017年首套甲骨文设计字库正式上线,同时他还把甲骨文设计成表情包、动画、贺卡、手机壳、丝巾等创意产品,带动了大量年轻人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目前,陈楠采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和热词,创作发布的甲骨文表情包已经有6套。他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海外出版发行,甲骨文等汉字艺术设计作品也在法国、匈牙利、美国等地展出。

    (摘编自《陈楠:把甲骨文“玩”出“表情”来》)

    材料二:

    文字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文化传播的先导是文字。甲骨文传承数千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如何在纯粹的甲骨文研究、社会传播和文明交流中搭建桥梁,如何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甲骨从清冷库房中走出来,体现其时代价值,更多的人在尝试、在努力。

    甲骨填色的拉曼光谱分析,计算机拼接甲骨图片技术报告,甲骨文大数据库平台的发布……科技手段在甲骨学研究中的运用是一个新的趋势。识别与释读,一直是甲骨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中,大部分未获识别。人们对未来进一步利用科技手段来研究解决甲骨文问题充满期待。

    “殷契文渊”平台的发布也让人欣喜。它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指导下,建立的一个集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一体的甲骨文知识共享平台,包括“三库一平台”——甲骨字形库、甲骨著录库、甲骨文献库、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对甲骨文感兴趣的人可以借助这一平台认识、学习、研究甲骨文。

    (摘编自靳晓燕、王胜昔《甲骨文:我们这样走近你》)

    材料三:

    “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一个多世纪前,学者罗振玉在朋友刘鹗家中初见甲骨,既惊又喜,大受震动后写下这段话。历经120年,几代甲骨文研究工作者辛勤努力、接续奋斗,誓要从千年中华文明标志的甲骨文中解码出历史记忆的真相。日前,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专家纷纷就如何做好甲骨文的传承工作建言献策。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一曼看来,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比如,殷墟文化分期的绝对年代确定、殷墟考古发现的许多重要遗迹遗物的年代和性质等考古学问题,都是依据甲骨文资料和甲骨学研究成果来探讨的,因此,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这样定会取得更大收获。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说,应保护载入《世界记忆名录》的甲骨文的尊严,杜绝伪造、乱用、乱通假甲骨文字的现象,注重多元化、多路径的甲骨文研究理论、方案、方法的探索,完善甲骨学学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甲骨学发展氛围。

    2018年,国家图书馆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整理与研究》正式立项,这意味着国家图书馆馆藏甲骨整理研究进入快车道。据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介绍,目前已基本完成照片采集和释文,正加紧推进排序等整理研究,力争早日完成《国家图书馆甲骨全集》的整理出版。

    (摘编自孙亚慧《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材料四:

    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甲骨文有其独特的异彩之处: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而随着中国考古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五世纪也灭绝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

    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甲骨文与后世的文字关系十分密切,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

    据文献记载,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越南长期使用汉字至十三世纪才有本国文字。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他们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而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由于绝迹较早,其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无从谈起。

    (摘编自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骨文表情包融合古老与新潮带动年轻人重新关注我国传统文化。 B . 甲骨文爱好者借助“殷契文渊”平台查找甲骨文字、文献、著作等。 C . 甲骨文研究者历经120年、几代奋斗破译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所有历史记忆。 D . 国家图书馆相关人员研究国图馆藏甲骨预期整理出版《国家图书馆甲骨全集》。
    2. (2) 下列可以作为论据,有力反驳材料四中提到的西方观点的一项是(   )
      A . 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17个距今约8000年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 B .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在公元前四世纪和五世纪就绝迹了。 C . 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行书、楷书的嬗变轨迹清晰可见。 D . 晋朝初年汉字传到日本,至今在日本语中常用的汉字仍有1945个。
    3.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时值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四则材料介绍甲骨文的传播、甲骨学的研究,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寄寓在甲骨文上的传统文明和文化自信。 B . 陈楠将甲骨文元素融入诸多设计作品,出版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多个国家展出汉字艺术设计作品,在国内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C . 用拉曼光谱分析甲骨填色,用计算机辅助缀合甲骨图片,用大数据整理、汇总研究成果,当下甲骨学研究手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 . 殷城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相互依存、促进,只要将二者有机结合,综合分析、比较,就一定会取得更大收获。
    4. (4) 在甲骨文(学)的传承、研究上怎样做到“流传而悠远之”?请结合前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5. (5) 根据材料四的相关内容,拟写分论点,证明甲骨文有“独特的异彩之处”。
  • 2. 现代文阅读Ⅱ

    盲人夫妻

    迟子建

    吴自民和王瑶琴是一对盲人夫妻,吴自民是十六岁的一场大病后失明的,而王瑶琴则先天失明。为了弥补王瑶琴的不幸,吴自民常常向妻子讲解颜色,他把绿说得更绿,红说得更红,而王瑶琴对那变幻多姿的颜色仍然困惑不已。

    早饭后他们到长虹街口卖报去。报纸无非写着最具刺激性的一些话题,由乞丐摇身一变成为富翁的秘诀呀,银行发生特大抢劫案等等。

    黄昏时分吴自民回到家,推开门,没有闻到饭菜的气味,他心里紧张一下,放下报夹和报纸就召唤妻子。

    “怎么哭了?”吴自民抚摸着妻子的脸颊。

    “我怀孕了,我担心这孩子生下来是个瞎子,”王瑶琴的眼泪又纷纷下来了,“我不能让他失明。”

    “医生说这病遗传吗?”吴自民说,“我是后天失明的。”

    “可我是先天失明。医生说是不遗传,可现在哪有不遗传的病?”王瑶琴说,“我们不能造孽啊。”

    吴自民用手指揩干妻子的泪痕,他想起了十几年前可以尽情享受光明的日子,他不能想象他的孩子会永远看不见这些颜色,这颜色可是上帝赐予的呀!

    “你说句实话,人能看见一切究竟有什么好?”王瑶琴用下巴颊抵了抵丈夫的肩膀。

    “其实也没什么好的,街道又脏又乱,人们脸上挂着阴险的笑容,到处是无聊的应酬。”

    吴自民觉得这样答话会增强妻子的信心。

    “咱们假设这个孩子是个瞎子,该怎么办?”王瑶琴问。

    “给他治,给他换最好的眼睛。”吴自民脱口而出。

    “你不是希望这孩子能看见东西吗?”王瑶琴叹了口气,“我们上哪弄那么多钱给他换眼睛?”

    “卖报。”吴自民想起了他自己的眼睛。

    “我们应该募捐。”王瑶琴忽然想起了一个好办法,“前段不是有个孩子得了白血病没钱医治、家长公开向社会募捐吗?听说一下子筹到好几万元!”

    “可咱这孩子还没生下来,不知是不是盲人呢。”

    “等到知道他是个盲人就晚了。”

    “万一不是盲人,我们筹钱不是昧良心了吗?”

    “那有什么,我们把钱再捐给其他盲人儿童。”王瑶琴的思路来得很快。

    几天后、长虹街口的盲人报摊前果然挂出了一则告示。告示下方是一个装鞋用的空纸盒,人们在买报的同时也顺便看上一眼,有的发了恻隐之情就势投进去几个零钱,有的满怀蹊跷地望着女盲人的身影摆动而去。

    整整一个秋天,他们为这个孩子而操碎了心。孩子出生后该起什么名字,穿什么样式的衣服、孩子受了欺负该怎么办。当然,他们想得更多的仍是盲与不盲的问题。他们期望孩子的眼睛是光明的,可这与他们背道而驰的光明却令他们深深恐惧。

    “也许,孩子是个盲人会更好。”王瑶琴吐着新鲜的山楂籽说,“孩子会以为全世界的人都是黑暗中生活的,因为他的父母就是这样子的。”

    “可这孩子不能总生活在你我之间,孩子会接触社会,当孩子明白他与别人不一样时,他会自卑和绝望。”吴自民发自肺腑地长叹一声。

    “我们还是不要这孩子了吧。”王瑶琴哭了起来,忙乱中她竟然吞下了几粒山楂籽。

    盲人报摊的生意一直很红火,募捐者倒是寥寥无几了。半个月下来,只筹措到了二十多元钱,对于医治眼睛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他们为此忧心忡忡。

    院里出事了,刘奶奶用剪刀挑了她孙子的前胸。事情的起因并不复杂。强强是独生子,娇生惯养,整日指东要西,一家人供若神灵。刘奶奶这晚上要喝稀的,可孙儿偏要吃饼,儿媳妇便去烙饼,刘奶奶就多说了一句:“现在的孩子可真了不得!”

    “老不死的!”强强接过话头骂自己的奶奶,“你这个白吃闲饭的!我妈说你咋不早死呢!”奶奶将剪子朝强强扎去,原想吓唬一下,不想因为怀了怨气,就假戏真做了。强强被送到医院,晚上老太太寻了短见。

    吴自民和王瑶琴决定不再为未来的孩子搞募捐。

    “不能把孩子的一切都给准备好了,”王瑶琴抚摸着腹中的胎儿说,“要让他有点什么不足,缺陷会使人更加努力。”

    “就像我们一样。”吴自民说,“全院子只有我们是不吵嘴的夫妻,因为我们相互看不见,在我心目中,你是世上最美最好的女人。”

    “你也一样。”

    失明的痛苦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孩子不管是否盲人,都是上天赐予的,他们会加倍爱惜那孩子的。

    那一夜王瑶琴做了一个梦。梦见街道两侧排布着一座座紫色的房屋,浓绿的太阳青翠欲滴,使人间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她和吴自民走在这样的道上,夹着狸红色的报夹,报纸则五颜六色,姹紫嫣红,他们要卖的报纸全是有关他们孩子的。

    盲人的梦里竟是一片光明灿烂。

    (选自《逝川》有删改)

    1. (1)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颜色”为线索,写了盲人夫妻吴自民和王瑶琴对颜色的追求,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空间。 B . 吴自民把街道说得又脏又乱,把“能看见”说得很不好,希望妻子不要为孩子可能是盲人而忧虑。 C . “忙乱中她竟然吞下了儿粒山楂籽”这一细节体现出王瑶琴内心世界的犹豫、慌乱、纠结和不安。 D . 小说中写“刘奶奶用剪刀挑了她孙子的前胸”为盲人夫妻思想的转变作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 (2) 下列评价不符合本小说的一项是(   )
      A . 迟于建的小说中常采用上帝视角,叙述者是无所不知、无处不在的,既能够看到人物、事件的外部状态,也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感知其所思所想。 B . 迟于建坚守着民间立场的写作原则,对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她的作品钟情于书写小人物在他们平凡的生命历程中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 C . 迟子建不仅是向我们推演一个个悲剧,更是在寻觅悲剧背后的原因。比起简单的描写底层生活的小说,她的作品显然超越了表象的痛苦,直抵命运的本质。 D . 迟于建竭力批判城市阴暗的一面,渴望以乡土文明的纯净来抵抗城市文明的浮华。她想要在文学作品中构筑一个完美的乡土世界,以作为她精神上的故乡。
    3. (3) 小说的结尾写王瑶琴“光明灿烂”的梦体现了作者的匠心,请简要分析。
    4. (4) 孙绍振认为:“情节的功能,就是把人物打出常规……把人物隐藏在深层的心态甚至潜意识心态揭示出来。”请结合本小说简要说明哪些情节体现了“把人物打出常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上曰:“比见群臣屡上表贺祥瑞,夫家给人足而无瑞,不害为尧、舜;百姓愁怨而多瑞,不害为桀、纣。后魏之世,吏焚连理木,煮白雉而食之,岂足为至治乎!”尝有白鹊构巢于寝殿槐上,合欢如腰鼓,左右称贺。上曰:“我常笑隋炀帝好祥瑞。瑞在得贤,此何足贺!”命毁其巢,纵鹊于野外。

    天少雨,中书舍人李百药上言:“往年虽出宫人,窃闻太上皇宫及掖庭宫人,无用者尚多,岂惟虚费衣食,且阴气郁积,亦足致旱。”上曰:“妇人幽闭深宫,诚为可愍。洒扫之馀,亦何所用,宜皆出之,任求伉俪。”于是遣尚书左丞戴胄简出之,前后所出三千馀人。

    己未 , 突厥寇边。朝臣或请修古长城 , 发民乘堡障,上曰:“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

    壬申,以前司农卿窦静为夏州都督。静在司农,少卿赵元楷善聚敛静鄙之对官属大言曰隋炀帝奢侈重敛司农非公不可今天子节俭爱民公何所用哉元楷大惭

    (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九·贞观二年》)

    材料二:

    河内人李好德得心疾,妄为妖言,诏按其事。大理丞张蕴古奏:“好德被疾有征,法不当坐。”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蕴古贯在相州,好德之兄厚德为其刺史,情在阿纵,按事不实。”上怒,命斩之于市,既而悔之,因诏:“自今有死罪,虽令即决,仍三覆奏乃行刑。”

    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于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馀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馀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九》)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少卿赵元楷善聚敛/静鄙之/对官属大言曰/隋炀帝奢侈重敛/司农非公不可/今天子节俭爱民/公何所用哉/元楷大惭/ B . 少卿赵元楷善聚敛/静鄙之对/官属大言曰/隋炀帝奢侈重敛司农/非公不可/今天子节俭爱民/公何所用哉/元楷大惭/ C . 少卿赵元楷善聚敛/静鄙之对/官属大言曰/隋炀帝奢侈重敛/司农非公不可/今天子节俭爱民/公何所用哉/元楷大惭/ D . 少卿赵元楷善聚敛/静鄙之/对官属大言曰/隋炀帝奢侈重敛司农/非公不可/今天子节俭爱民/公何所用哉/元楷大惭/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表,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臣子向皇帝陈述政务、提出请求和建议等。 B . 己未,己为天干,未为地支,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此处“己未”是纪年。 C . 古长城,秦始皇命令蒙恬所筑,西起临洮,东止辽东,绵延万里,也称“万里长城”。 D . 大理丞,即大理寺丞,唐时刑狱官,分管中央各部门、地方各州的司法案件的复审。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太宗不相信朝臣所说的“祥瑞”,他认为尧、舜时没有祥瑞但百姓生活富足,桀、纣时天降祥瑞但百姓愁苦怨怼,真正的祥瑞是得到人才。 B . 李百药认为天干旱的原因是宫女过多,白白耗费衣物粮食,进而导致皇宫内阴气过重,并建议让宫女出宫另寻配偶。唐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C . 对于一些朝臣提出的修复古长城的建议,唐太宗认为突厥的颉利可汗迟早要灭亡,他表示要扫清沙漠上的敌人,不用百姓去远方修筑城堡要塞。 D . 在李好德案中,权万纪认为张蕴古按察结果与事实不符,因为蕴古籍贯在相州,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为相州刺史,蕴古为讨人情而纵容阿附李厚德。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遣尚书左丞戴胄简出之,前后所出三千馀人。

      ②好德被疾有征,法不当坐。

    5. (5) 唐太宗对刑狱的态度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加以梳理。
  • 4. 古代诗歌阅读

    南乡子·归梦寄吴樯

    陆游

    归梦寄吴樯 , 水驿江程去路长。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

    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

    注释:①本词陆游在淳熙五年(1178)二月自蜀地东归江行途中所作。②吴樯:归吴的船只。③朝衣:上朝拜见皇帝的官服。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人在开头交代了自己虽在归途当中,但距离家乡路途遥远,只能在梦中寄希望于船能顺利前行,突出了自己归乡急切的心理。 B . 词人在3~5句写自己在舟中远远望见了曾经到过的武昌,并停泊芳洲,欣赏美景。其中一个“认”字写出了他对武昌美景有很深的印象。 C . 词的下阕,写词人设想回家时的情景。词人虽然回到家中,但得到的不是回家时的欢愉,而是有着无限的愁思。 D . 这首词主要采用对比手法,突出词人回家时的矛盾心理。上阕写行程及景色,景中含情,下阕重在抒情,情真意切。
    2. (2) 西晋王赞《杂诗》中说:“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然而词人回乡却有凄凉和恐慌的心理,请结合全词,分析他为何有如此心理?这样写有何好处?
  • 5. 理解性默写。
    1. (1) 《伶官传序》中,作者总结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的理解。
    2. (2) 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对外采取的政治措施是“”。
    3. (3) 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了游子和思妇通过互相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题为《拒绝成熟》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一个少年,若是为了自己的一点想法,执拗地与成人争执起来,总是会被人们宽容地冠以“不成熟”之名。大多数人,也许都体会过在那个“不成熟”的年华里渴望“成熟”的心情吧。但,什么是“成熟”呢?

    ②近读丰子恺几十年前写的一篇文章,题为《作父亲》,记述了他避居乡间时的一段经历。

    ③一日,门前过一挑担的小鸡贩子,被他的几位孩子围住,异口同声地嚷嚷着:“买小鸡!买小鸡!”那人见孩子们要鸡心切,便存心抬价,终于没有成交。孩子们哭成一团,对门的大嫂赶忙来劝:“不要哭,等一会儿还有担子挑来呢!”她告诉作父亲的,那贩子要的价比市价高一倍还多。于是,孩子的父亲便回家开导他们说:“你们大家说‘要买要买’,那人便不肯让价了。你们下次……”他说不下去了。因为下面的话是“”。倘再进一步,就要变成“”了。走笔至此,作者不禁感慨道:“在这一片天真烂漫光明正大的春景中,向哪里找这样教导孩子的一个父亲呢?”

    ④大概以我们的看法,那些吵着要小鸡的孩子是不成熟的,吃亏上当在所难免,作者那些将说而未能说出的教导,则与我们一样地成熟,但作者偏偏为此羞愧。

    ⑤一位从事过幼儿美术教育的朋友告诉我,他曾很惊奇为什么儿童在画太阳时总是用红色,因为太阳并不是红色的。如果观察有偏差,为什么这些偏差又如此一致呢?于是,他找了一群未经任何美术训练的孩子,领他们到野外对着真实的日出画写生,结果,他们的太阳五彩缤纷……

    ⑥帕斯卡尔说:“智慧把我们带回到童年。”一个幼嫩的花蕾,比一个成熟的果实包含着更多的真理。成熟的过程,意味着我们逐渐走进人类世代相传的生活轨道和习惯。这些轨道和习惯之所以如此固定并能赢得众人,并非是因为它们崇高伟大,而是因为它们是社会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平庸低能的人也能演习的程式,是维系着社会最起码的水平的准则。它们使人们能够彼此相处,却也可以掩盖人性中的光彩。莫奈在大自然中看到了绚烂辉煌的日出,他画了下来,人类终于又拥有了一个不同的太阳。但结果是举世哗然,讥嘲与诽谤声四起,世代相袭的程式,分享不了这非凡的感受,昏花呆滞的老眼,看不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对于那些心智麻木、感性迟钝的人来说,作为日出的色彩,有什么比大红色更简单、更省得体会、更能令他们接受呢?

    ⑦成熟使人懒惰,也使人世故。

    ⑧记得上大学时,校园里的“交响乐热”排山倒海。我兴冲冲地跟着听讲座、听音乐会,第一主题,第二主题……一天到晚琢磨不完。但越用功,音乐越不入耳,越不入耳,心里越紧张,越紧张,越无感觉,越无感觉,就越想再多用用功……如此循环,似乎永难入此门了。可是,当我给一个孩子听莫扎特时,他竟那样沉静、愉快!我终于发现,音乐对于耳朵的最高要求莫过于天真。我总想通过音乐来证明自己属于一个时髦的阶层,总怕因没有音乐感觉而被这个阶层遗弃,这种高雅的世故,反而把耳朵堵得死死的。如果我像孩子一样地单纯、坦然、放松,音乐自己会找上门来。就像不经意时,会被一阵意想不到的歌声所感动一样。

    ⑨世故是一道墙,蛮横地切断了我们与世界的天然联系。当你感官塞滞,性情干枯之时,最好的办法,便是捉拿心中的世故,把它们完完整整地送走。学识的渊博需要积累,心灵的敏锐却需要回忆——回到你的童年,接受只有孩子才能得到的祝福。所罗门说:“所有的新鲜事都不过是遗忘了的事而已。”童年并非一个行色匆匆的过客,在我们身上小住几日,马上又搬到我们的孩子的躯体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童年都是一个真实的人生邀请——如果长大成人就意味着走别人安排好的轨道,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如果不去看看前人没有到过的地方,为什么还要去旅行?如果灿烂的幻想发出了召唤,为什么不紧紧跟随,让生活把生命中的精华吸吮干净?

    ⑩我并非怯于交际。但每次站在孩子面前,都不免慌张——我惧怕他们清澈的目光,他们的纯真,使我感到了心灵中拥塞着污垢。

    ⑪成人啊,当你尽心尽意地把孩子培养为成人时,别忘了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孩子。因为,只有对孩子,世界才是敞开的。

    1. (1) 下面两句话是从③段中抽出来的,请联系上下文把这两句话填回原文的横线上。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填序号)

      A看见好的嘴上应该说不好,想要的嘴上应该说不要

      B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

    2. (2) 作者在文中写了下面两件事,联系上下文揣摩其用意何在。

      ①③段中孩子的父亲“开导”孩子们的事。

      ②⑧段中“我”无法感受音乐的事。

    3. (3) ⑥段“它们使人们能够彼此相处,却也可以掩盖人性中的光彩”中的“它们”指的是(   )
      A . 人类世代相传的生活轨道和习惯。 B . 社会的“最大公约数”。 C . 最平庸的人也能演习的程式。 D . 维系着社会最起码的水平的准则。
    4. (4) ⑥段“人性中的光彩”指的是,与之相反的则是。(可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5. (5) ③段“这种高雅的世故”指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高雅”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四、写作(6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当下时代是仓促的,所以成功要趁早。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曙光认为,都有自己的花期。

    针对以上两种说法,学校拟举办一场辩题为“成功要趁早/成功不必趁早”的辩论,请你选择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辩论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想。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