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5...

更新时间:2023-04-27 浏览次数:88 类型:竞赛测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先秦儒家提出了以“仁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孔子以“仁、义、礼”构建礼治秩序,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西汉中期以后,新儒家杂糅了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兵家等各个学派,建构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价值学说体系。董仲舒将孔孟的基本价值规范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为“五常”。

    仁义作为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要义,对忠孝、智勇、诚信、廉耻、勤俭等其他伦理价值规范具有统领作用。它既是基本伦理规范,又发挥着统一思想的功能,是整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但中国传统价值又不限于仁义,其在仁义基础上由内心而行为、由个人而群体,形成了下列五组基本价值。仁义与这五组基本价值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

    孝与忠。孝是以血缘亲亲之情界定个人和团体内在伦理属性、规范人际关系的价值准则,是人伦规范的核心。在家庭领域,孝不仅是指子女对父母的孝敬,而且包括父义、母慈、兄友、弟恭等内容。扩展到更大的社会空间,孝不仅是独爱其亲的私爱,还包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群体“博爱”。忠作为道德概念,指为人正直、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后指对他人、对团体尽心任事不懈于责任,忠于国家、忠于职守。忠是孝的进一步扩展,是建立在家的基础之上的社会群体认同与责任。忠孝是相互维系的伦理价值规范,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是我们当代爱国、爱家的伦理基础。

    智而有勇。智是整个伦理价值系统的智识支持,其内涵包括了对情感的理性控制,对行为的成本与功利的权衡、行为方式的技巧把握,其终极价值在于个人长远的、社会整体的利益最优化。中国古代在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都不同程度地推动智识的发展,在社会层面注重家庭教化,注重兴办学校;在国家层面,设立选拔制度。勇是行动力、决心、意志的体现,是实现其他伦理价值的力量保障。

    诚信奉法。许慎《说文解字》对诚信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基本含义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这是为人的基本伦理规范,也是社会稳定秩序的伦理基石。奉法,是指每个人都要自觉遵守各种法纪,包括强制力较弱的软性规范和强制力较强的硬性规范。奉法不仅是外在的服从、畏惧法纪,而且是信奉并能自觉遵守各项法纪。诚信与奉法两者的结合,要求从内心到行为都能表里如一地履行自己的责任、遵守公共规范。

    廉而明耻。廉耻关乎人格之尊严,与社会风尚、国家秩序关系甚大。顾炎武曾说:“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廉耻首先是为人的基本伦理操守,不知廉耻则迷失于财货,无所不为,祸乱他人,也戕害自身。

    勤俭戒奢。中国古代社会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诗句,反映了一个大国的资源和财富相对于庞大人口需求都显得匮乏不足,因而勤劳开源、节俭节流对于个人、家庭、国家都是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伦理规范。魏征曾劝谏唐太宗:“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竟为无限,遂至灭亡。”勤俭应是每个人的美德,特别是一家之长、一国之主,更需要起到表率作用。否则,懒惰奢靡之风易兴难抑,败家亡国即在瞬息之间。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从一个核心范畴——仁义,扩展出五组基本价值,形成了一个紧密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既简明,以人为本,可以凝聚价值认同;又具有扩展性,对个人修为、群体组织、国家安定起到支撑作用。当然,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也有其历史局限性,比如,明朝以后,三纲五常被极端片面化,将君臣关系提高到社会价值体系的最高层面,片面强调臣子对于君主的愚忠死节;父子关系从一种自然血亲关系异化为无条件孝顺服从;夫妻关系也从双向互敬互爱变成了单方面的服从关系。现代社会,我们应当破除传统仁义中的身份等级局限,在独立人格的基础上,建立起平等、相互的爱。

    (摘编自张生《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论略》)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要义的仁义,对忠孝、智勇等其他伦理价值规范具有统领作用,是整个国家的核心价值。 B .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由“仁”与“义”构成,在仁义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忠孝”“智勇”等五组基本价值。 C . 孝是人伦规范的核心,忠则是孝的扩展,两者相互维系,相辅相成;若没有忠孝,爱国、爱家就失去了伦理依托。 D . 中国古代一直强调通过勤劳来开源、节俭来节流,它对个人、家庭以及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首段按时间顺序,概述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自然引出对仁义与其他伦理价值规范的关系的论述,条理清晰明了。 B . 从整体上看,文章运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而在分析论证“忠孝、智勇、廉耻”等五组基本价值时,则运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C . 文章最后总结全文,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也有其历史局限性,现代社会应扬其糟粕,体现了文章的思辨性与现实针对性。 D . 文章大量引用文献资料,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如,引用许慎《说文解字》中的文字,论证了诚信在为人处事与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新儒家建构的中国古代社会正统价值学说体系的基础上,董仲舒将孔孟的基本价值规范扩充为“五常”的仁、义、礼、智、信。 B . 孝强调血缘亲情,如,子孝、母慈、兄友等,因此社会层面对群体的“博爱”远不及家庭领域对其亲的“私爱”也就不难理解了。 C . 奉法不仅在于外在的服从,而且要求内在的信奉;这里所谓的“法”既指强制力较强的硬性规范,也包括强制力较弱的软性规范。 D . 廉耻与人格之尊严、社会风气、国家秩序等息息相关,故而,有无廉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伦理操守的高低,切不可等闲视之。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一箭多星,是指用一枚运载火箭同时或先后将数颗卫星送入地球轨道的技术。一箭多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运载火箭能力的提高,标志着发射技术和火箭与卫星分离技术上的新突破。

    最早实现“一箭多星”的国家是美国。1960年,美国首次用一枚火箭发射了两颗卫星,1961年又实现了一箭三星,接着,前苏联多次用一枚火箭发射8颗卫星,欧洲航天局也掌握了这种发射技术。中国在1981年9月成功地用一枚“风暴”一号运载火箭将一组三颗“实践”二号卫星送入地球轨道,成为第四个独立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2013年11月19日,美国轨道科学公司的“弥诺陶洛斯”火箭创纪录地同时把29颗卫星送入地球轨道。

    2014年6月20日,俄罗斯利用一枚“第聂伯”火箭成功将3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当时世界上运送有效载荷最多的一次航天发射。

    2015年9月20日,中国用长征六号火箭一次将20颗卫星送上天,打破了2013年2月25日印度7颗卫星送入轨道创下的亚洲航天纪录。

    2016年6月22日,印度成功利用一枚火箭将20颗卫星送入太空。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表示,此次发射是印度用一枚火箭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一次,标志着印度空间计划的另一次飞跃。

    2022年2月27日11时许,伴随着一阵山呼海啸般的巨响,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搭载着22颗卫星,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一飞冲天,创造了中国“一箭多星”即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本次发射的22颗卫星总计完成12次分离动作,在此过程中,长八火箭宛如跳了一出‘芭蕾’,而22颗星的释放就如‘天女散花’一般。”火箭院长八火箭副总指挥段保成如此比喻道。

    那么,怎样在有限的整流罩空间内装下这么多“乘客”?又如何让每位“乘客”既坐得舒服,又能安全、准确地下车?

    为每颗卫星安排舒适的“座位”

    一次将这么多卫星安全顺利送达目的地,首先要解决“乘客们”在整流罩内的布局问题。研制人员充分梳理卫星的结构形式和任务需求,创新设计了一款“三层多星分配器”,可以在有限的整流罩空间内,为每颗卫星安排一个舒适的“座位”,并保证卫星在不同方向的分离足够安全。

    “由于每颗卫星形状各异,且有多个卫星尺寸较大,所以在最初布局时,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有效利用整流罩内的空间包络。”据火箭院长八火箭副主任设计师陈晓飞介绍,“三层多星分配器”从下到上分别由锥形支架、中心承力筒和圆盘平台组成。其中,锥形支架搭载2颗卫星,中心承力筒搭载14颗卫星,圆盘平台搭载6颗卫星,完美地将22颗卫星装进整流罩中。

    分批次“下车”更安全

    “22颗卫星加上一个火箭末级,就是23个分离体。为了保证它们彼此之间分离的安全性,我们通过计算分析和长周期仿真、观察、考核,最终决定采取12次分离动作,将22颗卫星逐步分离出去,并通过调整末级箭体的姿态和不同卫星的分离方向,确保各个卫星近远场安全,让22颗卫星安心‘下车’。”火箭院长八火箭轨道设计师李静琳说。

    (摘编自《一箭22星,如何做到的》,《光明日报》2022年2月28日)

    材料三:

    “一箭多星可以降低成本,另外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研制效率、发射效率,满足高密度发射的任务需求。”国家航天局总工程师潘爱华说。

    “一箭多星”的发射方式,在充分利用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的同时,也降低了卫星的发射成本。而随着我国商业航天的不断发展,一箭多星的发射任务,也能够使从事商业卫星研制的团队共享我国航天科技进步的成果。

    目前我国商业航天在逐步发展,同时随着电子元器件、卫星有效载荷技术的进步,卫星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一些小型或微纳卫星就可以满足用户需求,因此,未来搭载发射任务也将逐渐成为发射任务的常态。

    对于商业航天市场而言,成本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对于重量只有几公斤到几十公斤的小卫星,搭载发射,就成为节省成本的最优选择。

    此外,在这次“一箭22星”发射任务中,卫星和火箭都采用了标准的尺寸规格和机械、电气接口。标准化将成为未来商业航天的主流。

    “后续我们也想把搭载的模式做一个标准化,这是相当于标准接口标准化了,它能够为供需双方提供更好的一个选择,能够给卫星方提供更多的一个服务。”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吴义田如是说。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2年2月28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迄今为止,用一枚运载火箭将数颗卫星送入地球轨道的一箭多星技术,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 B . 2014年,俄罗斯成功将3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在当时是世界上有效载荷最多、技术最为先进的一次。 C . 中国“一箭多星”起步晚,但发展快,现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这与众多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D . 降低成本,提高研制、发射效率,满足高密度发射需求应是人们开发“一箭多星”技术重要的考量因素。
    2. (2)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箭多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运载火箭能力的提高,它带来了火箭与卫星分离技术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B . 为每颗卫星安排舒适的“座位”并让它们分批次安全“下车”是“一箭多星”发射不得不考虑的课题。 C . 为解决“一箭22星”中卫星布局问题,我国科研人员设计了一款“三层多星分配器”,体现了创新性。 D . 随着科技的进步,小型或微纳卫星即可满足用户需求,“一箭多星”以发射该类卫星为主将成为常态。
    3. (3) 从内容上看,三则材料的侧重点各有什么不同?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邻居们

    老舍

    明太太的心眼很多。她给明先生已生了儿养了女,她也烫着头发,虽然已经快四十岁;可是她究竟得一天到晚悬着心。她知道自己有个大缺点,不认识字。为补救这个缺欠,她得使碎了心;对于儿女,对于丈夫,她无微不至地看护着。

    明先生对太太放纵儿女,和邻居吵闹,辞退仆人这些事,给她一些自由,以为是为明家露脸。明先生的头抬得很高。他有在洋人那里赚钱的职业,他求不着别人,所以用不着客气。他永远不看书,因为书籍不能供给他什么。

    邻居是对门姓杨的小夫妇,明先生看不起他们,总以为教书的人是穷酸,没出息的。尤其叫他恨恶杨先生的是杨太太很好看。他看不起教书的,可是女教书的——设若长得够样儿——多少得另眼看待一点。杨穷酸居然有这够样的太太,比起他自己的要好上十几倍,他不能不恨。

    明先生的小孩偷了杨家的葡萄。界墙很矮,孩子们不断的过去偷花草。对此,杨先生始终不愿说什么,他似乎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自然会自动过来道歉,可明家始终没来。杨太太决定找明太太去。

    杨太太很客气:“明太太吧?我姓杨。”

    明太太准知道杨太太是干什么来的,而且从心里头厌恶她:“啊,我早知道。”

    杨太太所受的教育使她红了脸,而想不出再说什么。可是她必须说点什么。“没什么,小孩们,没多大关系,拿了点葡萄。”

    “是吗?”明太太的音调是音乐的:“小孩们都爱葡萄,好玩。我并不许他们吃,拿着玩。”

    “我们的葡萄,”杨太太的脸渐渐白起来,“不容易,三年才结果!”

    “我说的也是你们的葡萄呀,酸的;我只许他们拿着玩。你们的葡萄泄气,才结那么一点!”

    “小孩呀,”杨太太想起教育的理论,“都淘气。不过,杨先生和我都爱花草。”

    “明先生和我也爱花草。”

    “假如你们的花草被别人家的孩子偷去呢?”

    “谁敢呢?”

    “你们的孩子偷了别人家的呢?”

    “偷了你们的,是不是?你们顶好搬家呀,别在这儿住哇。我们的孩子就是爱拿葡萄玩。”

    杨太太没法再说什么了,嘴唇哆嗦着回了家。作为最新式中国人的杨先生不便于当面交涉,客客气气的写封信吧,只求明先生嘱咐孩子们不要再来糟蹋花草。

    信是杨家仆人送过去的,被明太太窝回去了。

    下午,老妈子拿进一封信来。杨先生接过一看,门牌写对了,可是给明先生的。他忽然想到扣下这封信,可是马上觉得那不是好人应干的事。告诉老妈子把信送到邻家去。

    “拿回去吧,我们不看这个!”

    “给明先生的!”老妈子说。

    “是呀,我们先生没那么大工夫看你们的信!”

    “是送错了的,不是我们的!”

    “送错了的?”

    明太太翻了翻眼,马上有了主意:“叫你们先生给收着吧。当是我看不出来呢,不用打算诈我!”啪的一声,门关上了。

    怎么处置这封信呢?私藏别人的信件?拆开看看?是不光明的。想来想去,杨先生决定给外加一个信封,改上门牌号数,扔在邮筒里。第二天早晨,夫妇忙着去上学,忘了那封信。

    下学回来,刚要吃饭,听见明家闹起来了。饭后,杨家的老妈子知道了消息:明家闹起来是为一封信,要紧的信。杨先生想必定就是他所存着的那封信了。既是要紧的信,为什么不挂号,而且马马虎虎写错了门牌呢?混蛋应受惩罚。他想起那些葡萄来……第二天早晨把那封送错的信和劝告明家管束孩子的信一齐发了,他不希望明先生悔过,只教明混蛋看看读书人是怎样的客气与和蔼,是君子就够了。

    明先生见着了写信的人,知道了信的内容:他和一个朋友借着外国人的光儿私运了一些货物,被那个洋人晓得了。所以他担心,命令太太去索要那封信。明太太宁肯挨打也不肯去,这太难堪了,就诬说杨家不给。明先生的气不打一处来,就凭个穷酸教书的敢跟我斗气。哼!他向孩子们发了命令。

    邮差下午四点多送来了信。明先生看完,心中说不出是难受还是痛快。痛快的是,他看明白了那封写错了门牌的信,杨先生没有拆开;难过的是另一封,使他更讨厌那个穷酸,他觉得只有穷酸才能那样客气,客气得讨厌。

    路上,杨先生满心痛快:既然把那封信送回了原主,而且客气的劝告了邻居,这必能感动了明先生。

    一进家门,他楞了,院中的花草好似垃圾箱忽然疯了,一院子满是破烂儿。他知道这是谁作的。怎么办呢?他想要冷静的找主意,可冷静不了,他的那点野蛮的血沸腾起来。扯下衣服,捡起两三块半大的砖头,隔着墙向明家的窗子扔了去。听着玻璃的碎裂,他心里痛快。他似乎忽然由文明人变成野蛮人,觉出自己的力量与胆气,象赤裸裸的洗澡时那样舒服,无拘无束的领略着一点新的生活味道。他等着明先生来找他打架。

    明先生不想过来,因为他觉得杨先生不那么讨厌了。看着破碎玻璃,虽不高兴,可也不十分不舒服。他开始想到嘱告孩子们不要再去偷花。可一想起杨太太,又不能不恨杨先生;可是恨与讨厌,他现在觉出来,是不十分相同的。“恨”有那么一点佩服的气味在里头。

    第二天是星期日,杨先生在院中收拾花草,明先生在屋里修补窗户。世界上仿佛很平安,人类似乎有了相互的了解。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简要介绍了明太太与明先生,为下文“葡萄事件”和“信件事件”中明先生夫妇的表现提供了依据。 B . 明太太除骄横跋扈、蛮不讲理外,也死要面子活受罪,这从她被明先生打了一顿也不肯要信这一情节可以看出。 C . 小说重视情节的前后关联,如“他向孩子们发了命令”一句,就为后文杨先生家的花草被毁作了必要的交代。 D . 小说情节设置集中紧凑,以小见大,通过新旧市民之间的摩擦与冲突来表达主题,体现作者自己独特的思考。
    2. (2) 小说划线部分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3. (3) 小说结尾写了一向“文明”的杨先生却变得“野蛮”,并以“世界上仿佛很平安,人类似乎有了相互的了解”收束全文,这样的安排颇具匠心。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文言文阅读

    褚遂良,字登善。贞观中,累迁起居郎。博涉文史,工隶楷。太宗尝叹曰:“虞世南死,无与论书者。”魏征白荐遂良。帝方博购王羲之故帖,天下争献,然莫能质真伪。遂良独论所出,无舛冒者。

    十五年,帝将有事太山,至洛阳,星孛于太微,犯郎位。遂良谏曰:“陛下拨乱反正,功超古初,方告成岱宗,而彗辄见,此天意有所未合。昔汉武帝行岱礼,优柔者数年,臣愚愿加详虑。”帝寤,诏罢封禅

    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帝曰:“卿记起居,大抵人君得观之否?”对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也,善恶必记,戒人主不为非法,未闻天子自观史也。”帝曰:“朕有不善,卿必记邪?”对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载笔,君举必书。”

    帝寝疾,召遂良、长孙无忌曰:“汉武帝寄霍光,刘备托诸葛亮,朕今委卿矣。太子仁孝,其尽诚辅之。”谓太子曰:“无忌、遂良在,而毋忧。”因命遂良草诏。

    高宗将立武昭仪,召长孙无忌、李眅、于志宁及遂良入。既入,帝曰:“罪莫大于绝嗣,皇后无子,今欲立昭仪,谓何?”遂良曰:“皇后本名家,奉事先帝。先帝疾,执手语臣曰:‘我儿与妇今付卿!’皇后无它过,不可废。”帝不悦,乃左迁遂良潭州都督。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

    韩瑗上疏,为褚遂良讼冤曰:“遂良体国忘家,捐身徇物,铁石其心,社稷之旧臣,陛下之贤佐。无闻罪状斥去朝廷内外甿黎咸嗟举措臣闻晋武弘裕不贻刘毅之诛汉祖深仁无恚周昌之直而遂良被迁已经寒暑违忤陛下其罚塞焉伏愿缅鉴无辜,稍宽非罪,以顺人情。”上谓瑗曰:“遂良之情,朕亦知之。然其悖戾好犯上,故以此责之,卿何言之深也!”对曰:“遂良社稷忠臣,为谗谀所毁。昔微子去而殷国以亡,张华存而纲纪不乱。陛下无故弃逐旧臣,恐非国家之福!”上不纳。瑗以言不用,乞归田里,上不许。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二百·唐纪十六)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无闻罪状斥去/朝廷内外甿黎/咸嗟举措/臣闻晋武/弘裕不贻/刘毅之诛/汉祖深仁/无恚周昌之直/而遂良被迁/已经寒暑/违忤陛下/其罚塞焉/ B . 无闻罪状/斥去朝廷/内外甿黎/咸嗟举措/臣闻晋武弘裕/不贻刘毅之诛/汉祖深仁无恚/周昌之直/而遂良被迁/已经寒暑/违忤陛下/其罚塞焉/ C . 无闻罪状/斥去朝廷/内外甿黎/咸嗟举措/臣闻晋武/弘裕不贻刘毅之诛/汉祖深仁无恚/周昌之直/而遂良被迁/已经寒暑/违忤陛下/其罚塞焉/ D . 无闻罪状/斥去朝廷/内外甿黎/咸嗟举措/臣闻晋武弘裕/不贻刘毅之诛/汉祖深仁/无恚周昌之直/而遂良被迁/已经寒暑/违忤陛下/其罚塞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起居郎,古代官名,其职责为记录皇帝的言行,无论大事小情,善行劣迹统统记录,以备后人修史之用。 B . 封禅,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天降祥瑞或国家出现重大灾变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典。封,祭天;禅,祭地。 C . 伏愿,表愿望的敬辞,多作奏疏用语。与奏疏中常用的下对上陈述自己想法的敬辞“伏惟”有类似之处。 D . 社稷,本指土神和谷神。土载育万物,谷养育民众,古代帝王都祭祀社稷,以后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褚遂良擅长隶楷,得以被荐。魏征因太宗有感于无人与自己谈论书法而推荐了遂良,遂良也不负期望,在真假王羲之故帖上,为太宗排忧解难。 B . 褚遂良谨守职责,正直敢言。面对太宗所问“起居”之事,他直言相告;面对太宗准备到泰山封禅,他以汉武帝封禅犹豫数年为由才得以劝止。 C . 褚遂良坚持原则,终遭贬谪。在皇后的废立上,遂良据理力争,以皇后来自名家,又没有其它过错等为由,认为不可废,终致自己被贬到潭州。 D . 褚遂良一心为国,受人尊敬。遂良被贬之后,韩瑗为他申冤,认为遂良废寝忘家地治理国家,是皇上的左膀右臂、股肱之臣。这足见其被人敬重。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对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载笔,君举必书。”

      ②汉武帝寄霍光,刘备托诸葛亮,朕今委卿矣。太子仁孝,其尽诚辅之。

  • 5. 古代诗歌阅读

    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史达祖

    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殊方路永。更分破秋光,尽成悲境。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

    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梦断刀头 , 书开虿尾 , 别有相思随定。忧心耿耿。对风鹊残枝,露蛩荒井。斟酌姮娥,九秋宫殿冷。

    【注】①开禧元年(1205年),史达祖随宋朝派赴金国贺金主生辰的使节北行,六月离临安,八月中秋到达真定(今河北正定,其时已被金人占领),夜宿馆驿中,作此词。②殊方,异域,此处指真定。③分破,分离。暗示国土沦丧。④刀头,因刀头有环,古人便以“刀头“作为“还”的隐语。⑤虿尾:笔法劲锐。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獉獉獉的一项是(   )
      A . 开篇两句,词人抓住“西风”“凉云”“天东”“金镜”四个意象,描绘出了一幅“中秋之夜”的美妙图画。 B . “照野”三句,紧承上文,写月光普照大地、夜色一片惨白,水中的月影与天上的明月交相辉映;景中含情。 C . “别有相思随定”句,既写出了词人对朋旧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朋旧对词人的挂念之情,可谓言浅而意丰。 D . 该词融描写、抒情于一体,风格沉郁悲慨,展现了词人思乡怀旧、忧思百端的复杂心态,富有艺术感染力。
    2. (2) 清人王昶云:“南宋词多《黍离》之悲”(《赌棋山庄词话》卷一引),请简要分析该词是如何逐层表达《黍离》之悲的。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屈原的《离骚》中以“”两句,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普遍社会现象。
    2. (2) 李白的《蜀道难》中“”两句,作者从视听结合的角度,描写了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
    3. (3) 古有“鸿雁传书”之说,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也以此表达对家乡亲人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语言文字运用Ⅰ

    世间有许多读书人不仅读成呆子读成迂腐可笑之人而且他们的精神似乎于读书无补据说有人书读到能将《资治通鉴》背诵一番的程度,但写一个借伞的便条,却写了五千余字,让人         。读书用脑子,装书用箱子。脑子给了读书人,是让读书人读书时能          , 很强健地去扩大知识的。箱子便只能如数装书。有些人读一辈子书,读到终了,不过是只书箱子而已。

    读书忌讳雷同,读书一雷同,也就什么都雷同了。聪明人读书,会         、另谋生路。到别人不常进入的领域去淘别人不淘的书,就会得到别人得不到的知识,就会发出别样的声音。这个道理简单得如同走别人不曾走的路,就会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风景一般。

    (      )同样一篇文章,在会读书人的眼里,有另一番天地,另一番气象,另一番精神。他们不在乎别人对那篇文章的唠叨,不在乎专家权威对那篇文章的断评,而按自己的心思去读,按自己的直觉去读,甚至按自己的奇思怪想去读,读得          , 读得如痴如醉。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堪卒读     举一反三     独辟蹊径     津津有味 B . 不忍卒读     举一反三     独具匠心     气定神闲 C . 不堪卒读     见微知著     独辟蹊径     气定神闲 D . 不忍卒读     见微知著     独具匠心     津津有味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读法与理解要有个性,而选书也要选得很有个性。 B . 选书不仅要选得有个性,读法与理解也要有个性。 C . 读法与理解不仅要有个性,选书也要选得有个性。 D . 选书要选得很有个性,而读法与理解也要有个性。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世间有许多读书人,不仅读成呆子,读成迂腐可笑之人,而且读书似乎于他们的精神无补。 B . 世间有许多读书人,读书于他们的精神无补,他们不仅读成呆子,而且读成迂腐可笑之人。 C . 世间有许多读书人,他们读书似乎于他们的精神无补,反而读成呆子,读成迂腐可笑之人。 D . 世间有许多读书人,他们的精神似乎于读书无补,反而读成了书呆子,读成迂腐可笑之人。
  • 8. 语言文字运用Ⅱ

    说到珊瑚白化,      。珊瑚的生存环境与珊瑚虫共生的海藻密切相关,这些共生藻类含有不同颜色的色素,使得珊瑚美丽多彩,而珊瑚白化正是这些共生藻类离开珊瑚所导致的结果。

    我们平日所说的珊瑚,是由大量的珊瑚虫尸体和附着其上的活着的珊瑚虫及共生藻类组成的。所谓珊瑚虫的尸体,是指珊瑚虫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分泌的石灰石骨骼。       , 新一代珊瑚虫会在它们的遗骸上继续繁衍生息。在这个过程中,为珊瑚虫提供能量的共生藻类发挥了重要作用。珊瑚虫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氮、磷等“废物”,而这些“废物”却是共生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原料。作为答谢,这些藻类又反过来为珊瑚虫提供氧气及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

    可是,这些共生藻类对海水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当发生海水升温、海洋污染等情况时,       , 珊瑚虫的能量来源也随即消失,导致珊瑚虫无法生存直至死亡。没有了富含色素的藻类,珊瑚也就慢慢还原出石灰石原本的白色,即珊瑚白化。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根据以上材料,运用递进关系与假设关系,从正反两方面概括与珊瑚虫共生的藻类的作用。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比”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之间比成绩,同事之间比薪酬,甚至连穿衣吃饭也得比一比。但是,我们却很少和过去的自己比一比。这是认识的偏颇,还是惯性的使然?其实,无论是个人的发展,还是人类的进步,关键不是淘汰对手,而是发展自己。

    以上内容颇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