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大庆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开学考...

更新时间:2023-04-27 浏览次数:28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这也是园林命名同现代的“主题园”的区别。 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达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更在于雅俗。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以两处题名指出了这一观念的问题,在“曲径通幽”,宝玉言之“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这自然是常说的“古雅”了;而在“沁芳桥”,宝玉又不喜欢别人那些“述古”的名字了。通观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一曰陈旧,二曰犯忌,三曰“不中”。

    所谓陈旧,就是用典太过俗滥,了无新意。 如众人到了潇湘馆时,论此处匾该题四字。 有人说:“淇水遗风。” 贾政道:“俗。 ”又一个道:“睢园遗迹。 ”贾政道:“也俗。 ”二者一处用《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典;另一处用睢园,即汉梁孝王“绿竹荫渚”的菟园之典,都同潇湘馆最点景的物“竹”有关,也算应题,为何被政老称“俗”呢? 主要在于,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典故,几乎已经是陈词滥调了,而由自我妙思所感知的此处景致之独特也自然不可见了。

    犯忌者,多是同政事人情相悖之意。 这看似同雅俗无关,但所“雅”者,乃是寓于此间而得其遗世独立之精神;若不能意会禁忌之“度”,便是同时俗产生了冲突,难得独我之幽趣了。 一犯在违制。 如“蓼汀花溆”一景,有人拟出“秦人旧舍”,宝玉立即指出“背谬了”,桃花源之典故,本是讲“为避秦乱”而隐居的一村人,他们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无疑暗藏着对政治的不满。 二犯在重名,“稻香村”最初有人题名“杏花村”获得众人赞赏,贾政却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 ”三犯在“颓丧”。 在蘅芜苑一处拟联,有人道:“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 ”众人指出“斜阳”二字不妥,那人便引古诗“蘼芜满院泣斜阳”句,众人皆云:“颓丧,颓丧! ”

    所谓“不中”,就是本来显然需要提及的点题景物,没有说准或者说满了,或者明明没有的景致,却在匾额和对联中生造出来。 前者如怡红院之处,有人提出“蕉鹤”,有人提“崇光泛彩”,宝玉就说“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 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 后者如在蘅芜苑中清客们的“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三程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二联。 说“不中”是“俗”,似乎也有些不妥,但是“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 真正的“命名”乃是根据“此景”各种幽致深蕴而从生命经验中流露出来,而非为了炫耀自己的文学才华而生搬硬造出来的。

    从根本上讲,“不入俗”之难在于不能回到自我观照的世界中来,而只在“外部”的典故、概念和比拟中打转。在这一回中,尤其彰显宝玉才华的,或者说特别表露出“雅”的含义的,是连贾政也比较欣赏的“沁芳”桥之命名以及“蘅芷清芬”的对联。“沁芳”之名拟出后,贾政的态度是“拈须点头不语”,脂评“六字是严父大露悦容也”。宝玉在评价前人时已提出,“雅”虽要切景,但却不能太“实”,而是要“蕴藉含蓄”;而其“含蓄”处,却是一种真正的“实在”。之所以“含蓄”,乃在于命名不能是对眼前景致的一般描述或比拟,而要将自我的生命经验沉浸于作为整体的园中世界,并前追古人之生命,将之也化入此刻自我的生命中来。

    所谓“无有一字入俗”,其实就是将自我作为存在者的“主人”去面对真实的世界,面对真实的此刻的显现。然而古今鲜有人可做到极致,又知这一“真实”是极难寻找的。这一回的叙事展现出,对真实的意义的寻找乃是基于对许多“不真”的表达的涤除与反省,在这种反省之后重新回归到本真的存在中来,回归到在此的自我中来,世界的“真”使从被遮蔽的俗套和成见中显露现身了。

    (摘编自李溪《以意造园,复以园造意:从<红楼梦>第十七回看文人园林》)

    材料二:

    中国古代园林是文人读书治学的场地、修身养性的乐土、结社雅集的处所和文学创作的基地。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种类多样,异彩纷呈。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额、对联和刻石等或取材于著名诗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拙政园来源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守拙归园田”;沧浪亭的“沧浪”二字取自屈原《渔父》中的典故,园中临水的“观鱼处”得名于《庄子》“观鱼于濠梁之上”;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拙政园“留听阁”用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意。园林中的对联、刻石对仗工整,寓意深远。留园五峰仙馆题有“雨后静观山意思,风前闲看月精神”,这与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园林散文、题园诗赋是古典文学与园林的另一种结合形式,如《阿房宫赋》《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笔下“大观园”更是将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推向了高潮。

    (摘编自袁圆《从<红楼梦>大观园看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

    材料三:

    往前一望,见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似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斑驳,或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贾政道:“我们就从此小径游去,回来由那一边出去,方可遍览。”

    说毕,命贾珍前导,自己扶了宝玉,逶迤走进山口。抬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正是迎面留题处。贾政回头笑道:“诸公请看,此处题以何名方妙?”众人听说,也有说该题“叠翠”二字的,也有说该题“锦嶂”的,又有说“赛香炉”的,又有说“小终南”的,种种名色,不止几十个。原来众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才情,故此只将些俗套敷衍。宝玉也知此意。贾政听了,便回头命宝玉拟来。宝玉道:“尝听见古人说:‘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况这里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不过是探景的一进步耳。莫如直书古人‘曲径通幽’这旧句在上,倒也大方。”众人听了,赞道:“是极,好极!二世兄天分高,才情远,不似我们读腐了书的。”贾政笑道:“不当过奖他。他年小的人,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再俟选拟。”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

    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对大观园各处命名的品评鉴赏,依据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雅俗之辨。 B . 因为认识到园林命名的关键因素,张岱提出了“无有一字入俗”的园林命名的最高标准。 C . “淇水遗风”“睢园遗迹”被认定为“俗”,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 D . “稻香村”拟题“杏花村”获赞赏,贾政却认为不宜用“杏花村”这类已有实指的名字。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因为出自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会引起游人“不中”的感受。 B . 园林中匾额和对联为了追求文辞华美,从而生造出此地没有的景致,这不应该归于“俗”的命名方式。 C . 《红楼梦》中,蘅芜苑处宝玉化用旧联拟对“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是“编新不如述旧”的观点的体现。 D . 《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关于匾额和对联命名的记述,展现了园林命名是如何在这种细致的审思及体悟中诞生的过程。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的一项是(   )
      A . 宋代司马光定制过一套古代衣冠,“入独乐园,则衣之”,表达对董仲舒、陶渊明、王子默、白居易等七位先贤的敬慕。 B . “园林文学”是园林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掌握园林文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培养园林类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C . 古典园林中洞门有种“穿越”性,“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与古人造园反复借用的“桃花源”意境有关。 D . 未来的园林设计建造者,要想提高园林艺术的理论水平,必须广泛地阅读中国古典园林文学,站在更高层次上来鸟瞰园林艺术自身。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一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5. (5) 《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桥上亭的拟名先是“翼然”,后改拟为“泻玉”,最后改拟为“沁芳”。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为何如此修改。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死场(节选)

    萧红

    冬天女人们预备夏季的衣裳,男人们计虑着怎样开始明年的耕种。那天赵三进城,他披着两张羊皮回家。王婆问他:“哪里来的羊皮?——你买的吗?哪来的钱呢?”赵三像有什么事在心中似的,什么也没言语,摇闪的经过炉灶,通红的火光立刻鲜明着。他走出去了。夜深的时候他还没有回来,于是王婆就到打鱼村去了。赵三阔大的喉咙从李青山家的窗纸透出,王婆知道他又是喝过了酒。当推门的时候,她就说:“什么时候了?还不回家去睡!”这样立刻全屋别的男人们也把嘴角合起来。王婆感到不能意料了,青山的女人没在家,孩子也不见。赵三说:“你来干么?回家睡吧!我就去……去……”王婆看了看赵三的神色,她转身出来,她的心徘徊着:青山的媳妇怎么不在家呢?这些人是在做什么?

    又是一个晚间。赵三穿好新制成的羊皮小袄出去,夜半才回来,披着月亮敲门。王婆只道他又是喝过了酒,但他睡的时候,王婆一点酒味也没嗅到:那么出去做了什么呢?总是愤怒地回来!李二婶子拖了她的孩子来了,她问:“是地租加了价吗?”王婆说:“我还没听说。”李二婶子做出一个确定的表情:“是的呀!你还不知道吗?三哥天天到我家去和他爹商量这事。我看这种情形非出事不可,他们天天夜晚计算着,就连我,他们也躲着。昨夜我站在窗外才听到他们说哩:‘打死他吧!那个恶祸。’你想他们是要打死谁呢?这不是要出人命吗?”李二婶子抚着孩子的头顶,有一点哀怜的样子:“你要劝说三哥,他们若是出了事,像我们怎样活?孩子还都小着哩!”

    五姑姑和别的村妇们带着她们的小包袱,约会着来的。踏进来的时候,她们满脸盈笑,但听了这件事,也立刻忧郁起来,一点闲情也没有了。每个人呆呆地想了想,惊恐地探问了几句。五姑姑的姐姐,她第一个扭着大圆的肚子走出去,就这样一个连着一个寂寞地走去。她们好像群聚的鱼似的,忽然有钓竿投下来,她们就四下分行去了!李二婶子仍没有走,她为的是嘱告王婆怎样破坏这件险事。赵三这几天常常不在家吃饭。李二婶子一天来过三四次:“三哥还没回来?他爹爹也没回来。”

    一直到第二天下午赵三回来了。他坐在炕沿上燃着小烟袋,王婆把饭从锅里摆出来。他说:“我吃过了!”“你们的事情预备得怎样了?能下手便下手。”他惊疑:怎么会走漏消息呢?王婆又说:“我知道的,我还能弄只枪来。”他无从想象自己的老婆有这样的胆量。王婆真的找来一支老洋炮。可是赵三还从没用过枪。晚上平儿睡了以后,王婆教他怎样装火药,怎样上炮子。赵三对于他的女人慢慢感到可以敬重!但是更秘密一点的事情总不向她说。

    忽然从牛棚里发现五个新镰刀,王婆意度这事情是不远了!李二婶子和别的村妇们挤上门来打听消息的时候,王婆的头沉埋一下,她说:“没有这回事,他们想到一百里路外去打围,弄得几张兽皮大家分用。”在过年的前夜,事情终于发生了,但事情做错了!北边地头鲜红的血染红了雪地,赵三一条梨木杆打折了小偷的腿骨。村中人听着极痛的呼叫,出来四面寻找。赵三拖着独腿的人转着弯跑,但他不能把那人掩藏起来。赵三弄了满手血,惊动了全村的人,村长进城报告警所。于是赵三去坐监狱,李青山他们的“镰刀会”少了赵三也就衰弱了!消灭了!

    正月末,赵三受了主人的帮忙,把他从监狱里提放出来。那时他头发很长,脸也灰白了些,他有点苍老。为着给那个折腿的小偷做赔偿,他牵了那头仅有的牛上市集去卖;小羊皮袄也许是卖了?再不见他穿了!晚间李青山他们来的时候,赵三忏悔一般地说:“我做错了!也许是我该招的灾祸。那是一个天将黑的时候,我正喝酒,听着平儿大喊有人偷柴。刘二爷前些日子来说要加地租,我不答应,我说我们联合起来不给他加,于是他走了!过了几天他又来,说非加不可,再不然叫你们滚蛋!我说好啊!等着你吧!那个管事的,他说:你还要造反?不滚蛋,你们的草堆,就要着火!我只当是那个小子来点着我的柴堆呢!拿着杆子跑出去就把腿给打断了!打断了也甘心,谁成想那是一个小偷!”关于“镰刀会”的事情他像忘记了一般。李青山问他:“我们应该怎样铲除二爷那恶棍?”“打死他吧!那个恶祸”,这还是从前他说的话,现在他又不那样说了:“除他又能怎样?我招灾祸,刘二爷也向东家说了不少好话。从前我是错了!也许现在是受了责罚!”他说话时不像从前那样英气了,脸是有点带着忏悔、羞惭和不安的意味了。王婆坐在一边,听了这话她后脑上的小发卷也像生着气:“我没见过这样的汉子,起初看来还像一块铁,后来越看越是一堆泥了!”赵三笑了:“人不能没有良心!”

    于是好良心的赵三天天进城,弄一点白菜担着给东家送去,弄一点土豆也给东家送去。为着送这一类菜,王婆同他激烈地吵打,但他绝对保持着他的良心。有一天少东家出来,站在门阶上像训诲着他一般:“好险!若不为你说一句话,三年大狱你可怎么蹲呢?那个小偷他算没走好运吧!你看我来着手给你办,用不着给他接腿,让他死了就完啦。你把卖牛的钱也好省下,我们是‘地东’、‘地户’哪有看着过去的……”说话的中间,间断了一会,少东家把话尾落到别处:“不过今年地租是得加。左近地邻不都是加了价吗?地东地户年头多了,不过得……少加一点。”过了几天小偷从医院抬出来,真的死了就完了!只把赵三的牛钱归还一半,另一半少东家说是用做杂费了。

    二月了,山上的积雪现出毁灭的色调,但荒山上却有行人来往,农民们像蜇伏的虫子一样又醒过来。渐渐送粪的车子忙着了!只有赵三的车子没有牛挽,平儿冒着汗和爹爹并架着车辕。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赵三带着两张羊皮回来,王婆问他无果,既暗示了赵三有秘密,又设置了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B . 王婆一进去男人们都闭了嘴,同时还发现青山媳妇和孩子都不在,于是就产生了怀疑,凸显其敏锐机警的形象。 C . 村妇们听闻男人们要造反之后,由“满脸盈笑”变得“忧郁起来”,并且像遇到钓钩的鱼儿四散逃开,可见她们思想落后、不愿反抗。 D . 明明已经“发现五个新镰刀”,王婆却告诉李二婶子和其他村妇们“没有这回事”,表现了她的谨慎心细。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赵三和男人们商讨大事,却被李二婶子偷听,并告知了村妇们,这为后面举事失败埋下伏笔。 B . “打死他吧!那个恶祸”在文中出现两次,既前后呼应,又形成对比,蕴含深意,发人深思。 C . 刘二爷虽然之前和赵三有过矛盾,但是在赵三出事后“向东家说了不少好话”,可见他是一个心胸宽广、明辨是非之人。 D . 面对王婆的生气,赵三笑道“人不能没有良心”,并采取实际行动向“东家”表示谢意,这里赞美了赵三知恩图报、有良心。
    3. (3) 标题既是小说的眉目,又是小说的点睛之笔。请据此给小说节选部分拟定一个标题,并至少说出两条拟题原因。
    4. (4) 鲁迅在《萧红作<生死场>序》中指出:“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本文中的“王婆”与《祝福》中的“祥林嫂”都是同时代贫穷妇女的代表,请比较这两个形象,谈谈小说的“明丽和新鲜”体现在何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范雎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雎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雎闻之,为微行 , 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雎曰:“然。”须贾曰:“今叔何事?”范雎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须贾因问曰:“秦相张君,公知之乎?吾闻幸于王,天下之事皆决于相君。今吾事之去留在张君,孺子岂有客习于相君者哉?”范雎曰:“主人翁习知之。唯雎亦得谒,雎请为见君于张君。”范雎归取大车驷马 , 为须贾御之,入秦相府。至相舍门,谓须贾曰:“待我,我为君先入通于相君。”须贾待门下,持车良久,问门下曰:“范叔不出,何也?”门下曰:“无范叔。”须贾曰:“乡者与我载而入者。”门下曰:“乃吾相张君也。”须贾大惊,自知见卖,乃肉袒膝行,因门下人谢罪。于是范雎盛帷帐,侍者甚众,见之。须贾顿首言死罪。范雎曰:“汝罪有三耳。昔者楚昭王时而申包胥为楚却吴军,楚王封之以荆五千户,包胥辞不受,为丘墓之寄于荆也。今雎之先人丘墓亦在魏,公前以雎为有外心于齐而恶雎于魏齐,公之罪一也。当魏齐辱我于厕中,公不止,罪二也。更醉而溺我,公其何忍乎?罪三矣。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乃谢罢入言之昭王罢归须贾

    (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乃谢罢/入言之/昭王罢归须贾 B . 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乃谢罢/入言之昭王/罢归须贾 C . 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乃谢罢/入言之/昭王罢归须贾 D . 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乃谢罢/入言之昭王/罢归须贾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微行,旧时谓帝王或有权势的人隐匿身分,易服出行或私访。 B . 顿首,叩头,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亦为书信中常用的敬辞。 C . 驷马,四马共驾一车,乘坐驾四匹马的高车,表示地位显赫。 D . 无恙,指没有发生疾病,引申为无灾祸或没有产生不良影响。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范雎受辱于魏,得宠于秦。范雎在魏国受尽屈辱,几近被迫害致死,让魏国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范雎逃到秦国改名张禄,受到重用,官拜国相。 B . 范雎智赚须贾,巧辱对方。范雎得知须贾来到秦国,便穿着破旧的衣服步行到客馆见须贾,假借见张相将其领进相府,不动声色地羞辱了对方。 C . 范雎有心报复,不失理智。范雎一心要报复须贾,但并未置对方于死地,而是在列数须贾罪状之后让须贾回魏国。 D . 范雎心系魏国,不忘故土。范雎虽被迫离开魏国,在秦国做了国相,但他的祖坟在魏国,先人葬在魏国的土地上,他仍然心恋魏国,未忘故土。
    4. (4) 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吾事之去留在张君,孺子岂有客习于相君者哉?

      ②须贾大惊,自知见卖,乃肉袒膝行,因门下人谢罪。

  • 4. 课内文言字词解释

    ①君子于义           ②天下仁焉

    ③致知在格物          ④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

    ⑤自者无功         ⑥梁君臣之首

    ⑦曲平既            ⑧单于其节

    ⑨如惠语以单于         ⑩至尊而制六合

  • 5. 古代诗歌阅读

    致酒行

    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土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注释】①主父:《汉书》载:“主父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②马周:《旧唐书》载,马周投宿新丰被旅店主人轻视,后至长安做中郎将常何的门客。贞观五年,他代何条陈多事皆合上意,后被授监察御史。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本诗一二句总写劝酒场面,客人对酒兴怀,主人举杯劝酒。寥寥数语,奠定了全诗感伤不平的基调。 B . “主父”两句与“吾闻”两句,使用典故。前者从对面落笔,通过家人望眼欲穿突出久羁异乡之苦,后者则采用夸张手法表现困守的狼狈。 C . “空将”两句中的“空”,与“隔叶黄鹂空好音”之“空”相同,写出了诗人对马周那种凭借几行文字就得到皇帝恩泽的行为不屑一顾。 D . “我有”两句一语双关,写出了诗人心情的变化。虽然灵魂无所归依却仍旧执着不改,对个人志向能够受到皇帝赏识充满希望。
    2. (2) 这是一篇劝酒歌,李白也写过一篇劝酒歌——《将进酒》,在歌中诗人都寄寓了怀才不遇的痛苦但又有不同。请对比两篇劝酒歌的最后两句分析其情感的不同。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春江花月夜》中通过比喻和侧面烘托表现月光洁白明亮的诗句是:
    2. (2) 《燕歌行》中“”两句写边城遥远,难可度越,苍茫广漠,一无所有,从空间上写出士兵飘零孤独之苦。
    3. (3) 《将进酒》中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感慨的诗句是:
    4. (4) 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5. (5) 如果要告诫人们注重细节,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之患,可借用《伶官传序》中 “”这两句话。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古人著书立说,为何要作序?一般说来,不外两种情况:

    一是发乎衷愫,诚意_________。即在阅读时,被原著所_________,心有戚戚,于是付诸笔端,为之作序。其所序者,或翻出新意。似山路赏景,豁人耳目;或钩沉索隐。如深林寻宝,得之不易。较为典型的,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所序很短,但却被后世倍加推崇,清代文学家沈德潜甚至赞其“_________,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二是承人之请,为序体现的是文友之间的一种情谊。譬如明代王思任的杂序九十七篇,绝大部分都是为旧遇新知而写。他绝非那种写捧场应酬之文的“好好先生”,更非乡愿口中的陈词滥调,而具有载道明理、文采斐然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其中许多段落,读来不禁令人_________,一赞三叹。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推介        触动        抑扬顿挫        拍案叫绝 B . 推荐        感动        朗朗上口        拍案而起 C . 推介        感动        朗朗上口        拍案叫绝 D . 推荐        触动        抑扬顿挫        拍案而起
    2. (2)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B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C .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D .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他绝非那种写捧场应酬之文的“好好先生”,更非满口陈词滥调的乡愿,而具有文采斐然、载道明理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 B . 他绝非那种写捧场应酬之文的“好好先生”,更非满口陈词滥调的乡愿,而具有载道明理、文采斐然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 C . 他的序文,绝非“好好先生”那种捧场的应酬之文,更非乡愿口中的陈词滥调,而具有文采斐然、载道明理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 D . 他的序文,绝非“好好先生”那种捧场的应酬之文,更非乡愿口中的陈词滥调,而具有载道明理、文采斐然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③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④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以上几句话都出自先秦诸子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领会到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认识到其思想深刻地影响力中国民众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方式,也明白了很多立身处世的道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贵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学校将组织以“学习传统文化,让经典照亮人生”为主题的学习研讨会,请从上述几句话中任选其一,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生活,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