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开学...

更新时间:2023-04-27 浏览次数:38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乡村形态快速演变的阶段。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扩内需、稳投资、搞建设,不能只盯着城镇。农村这块欠账还很多,投资空间很大。这几年,农村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往村覆盖、往户延伸还存在明显薄弱环节。要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短板要加快补上。要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十四五”时期,要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抓好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健全生活垃圾处理长效机制。

    乡村建设要遵循城乡发展建设规律,做到先规划后建设。现在,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是大趋势,村庄格局会继续演变分化。有的村庄会聚集更多的人口和产业,有的会逐步同城镇融合,有的会逐渐衰落。要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看得准的先干起来,看不准的可以等一等。乡村建设要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不要一个样式盖到头,一种颜色刷到底。有些地方就没把握好,有的盲目大拆大建,贪大求洋,搞大广场、造大景点;有的机械照搬城镇建设那一套,搞得城不像城,村不像村;有的超越发展阶段、违背农民意愿,搞大规模村庄撤并。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必须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摘自习近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材料二:

    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基础上,乡村面临着如何实现全面振兴的问题。社会巨变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结构的大转型。在改革开放的制度变革驱动下,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中国社会经历了快速转型,工业化、现代化发展速度和程度都大幅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人口结构发生根本转变,城镇常住人口超过乡村人口。二是矛盾的大转变。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生产力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大提高,由此促进了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进乡村振兴,已不仅仅局限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是要创造美好的生活条件和环境。

    满足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乡村振兴的目标所在。完成这一目标任务,必然要经历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其中,既有来自结构转型带来的乡村发展困境,也有乡村社会自身的阻力。工业化、现代化的转型使传统小农生产经营方式处于弱势地位,小农户如果维持以往的生产经营方式,难以实现美好生活的目标。而且,小农户既有社会经济特征在较大程度上对其适应转型与现代化发展形势产生制约作用。一方面,小农户的传统经营观念和文化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根本转变。另一方面,较多的小农户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受能力和资本所限。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正视小农户基本特征与现代化转型之间的张力。缓解乃至消除这一张力,需要跳出关于现代化的单向思维的陷阱,从两个方面来反思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问题。一是现代化、城市化如何保护和推进乡村发展,二是乡村发展如何更好适应现代化的大趋势。

    从深层次以及长远角度来看,乡村振兴的意义体现在对文化传统和社会系统多样性的保护与维续上。乡村不是单纯的地域空间,而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乡村承载着农业社会和农业文明的丰富内涵与文化传统,乡村振兴要把保护和传承优良的文化传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内容。乡村文化保护与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需要通过合力机制共同促进乡村文化在现代化建设的大趋势中得以可持续地、适应性地发展。

    按照城镇化的逻辑,乡村的减少乃至消失是社会变迁与现代化进程的大势所趋。然而,这一逻辑潜藏着相应的社会风险,即乡村社会终结与社会系统单一化的风险。从斯宾塞社会有机论来看,人类社会犹如一种有机系统,每个部分是整个系统的有机构成,且各种结构之间需要协调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持有机体正常运转。乡村社会是社会有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乡村的存续与发展,促进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不仅造福于乡村民众,而且是社会系统协调运行的重要基础。乡村社会的衰落与消失,必然带来乡村这一社会子系统所承载的社会功能的丧失,由此对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会造成种种难以预见的后果。在现代化进程中要维持社会系统的平衡和正常运行,就要保持社会系统有多样性的构成,且保持协调、均衡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乡村振兴也承担着保护“社会系统多样性”与保持社会系统均衡的重要功能。

    (摘编自陆益龙、董惊乔《乡村振兴的现实考量与理性思考》)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政府要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在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农村建设。 B . 中国乡村的建设,既要遵循城乡发展建设规律,做到规划先行,又要适度超前,同时还要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 C . 脱贫攻坚胜利后,我国乡村形态将面临快速演变。社会的巨变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结构的大转型,二是矛盾的大转变。 D .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移,我们要在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条件和环境。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尽管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乡村振兴”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 推进多村振兴是要创造美好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其中包括推动乡村文化保护与文化振兴。 C . 单纯进行工业化、现代化的转型并不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D . 斯宾塞社会有机论对乡村功能的认知,颠覆了城镇化逻辑对多种发展趋势的论断。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央视网携手企业启动了“恰逢好时光”2022中国农民丰收节助农公益直播。 B . 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举办乡村振兴交流会,探讨高校资源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C . 某市鼓励党员示范户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不断做大做强乡村建设优势产业。 D . 河南省开展“乡村规划、千村试点”行动,因地制宜,推进村庄规划编制。
    4. (4)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出自《晋书·齐王攸载记》,体现了农业、农村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二对这一论断加以分析。
    5. (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新时代如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金湾的藕,老金的口

    杜官恩  宋红莲

    提起金湾的藕,就会令人心旌摇曳,口舌生津。

    别处的藕都是九孔以上,甚至达到十三四孔,而金湾的藕只有七孔。同样粗细的藕,孔少,就脆碰、津酥,就肉体厚、斤两多。十个人看了九个人喜欢。

    市里一个藕制品厂,历来只能收一些金湾藕的下角边料,做一些小产品。有一年,厂里派人到金湾村,找到老金,诚恳地说:“如果你能带领大家将藕卖给我们,价格随便你开。”

    老金,种了一辈子藕,远近闻名。他的藕能卖好价钱,后面会跟着一大路的人。厂里还想请他担任质量检测员,好分清藕的品质。老金说:“这不能干,这是让我和乡亲们搞对立。”儿子金柏却不以为然:“你不干,我干。”但他一直在外念书,上技校,很少下湖田劳作,分不清藕好坏,只是凭感觉“乱点鸳鸯谱”。没办法,老金只好接受了聘请。

    为此,金柏自鸣得意:“不是我,老爸还不愿干呢!”

    有了这次“胜利”,他就时刻寻思着“改造”老爸。金柏上技校时学的是挖掘机。最近,有个同学接了个大工程,打电话来:“快过来哟,咱班同学一大半都来了。”

    他有些犹豫,找老金征求意见。老金问:“签合同了吗?”金柏说:“那倒没有。只口头说了一下。”老金问:“答应了吗?”“也没有。”金柏笑了笑。他知道,老金的口是“金口”。如果签了合同,就得“一根筋”执行,哪怕是口头约定。老金说,这与诚信有关,与脸面有关。

    当年,村里的藕,都是批给外地贩子的。但路况不好,一下雨,车就进不来。老金他们只能到村口等着,“吧嗒吧嗒”抽烟。心里那个急呀,像捂着一盆粗谷壳火,冬天里额头都能沁出汗珠。

    好在不久,藕厂跟他们签了合同,这才不愁销路。其间,价格与市场上相比,今年高明年低。但大家讲诚信,合作十分愉快。

    倒是金柏他们,逐渐长大,和父辈看法大不一样了。老金到冬天才开始卖莲藕,而金柏主张七月就开始卖,卖藕梢,卖新花藕。

    老金坚决反对。金柏问老金:“现在藕梢多少钱一斤?”老金说:“十八。”“现在新花藕多少钱一斤?”“八块。”“冬天藕多少钱一斤?”“两块。”金柏说:“这还用说下去吗?”老金说:“但我们签了合同,不能改。”

    “那是个纸约。”金柏找出合同,“你看,光签个名有用?”“钉是钉,铆是铆,怎么说没用呢?”“规定了违约金吗?”“没有,但我们是亲口说的。”“说说没有用,合同可以随时销毁。”“我不相信。”“不相信,就等着看吧。”

    金柏没有说服老金,但有些年轻人却揪住这个漏洞,与厂里解除了合同。他们卖赶季节的产品,还通过网络,组织城里人下湖踏青,摘莲蓬,一时间赚得盆满钵满。

    老金他们却急坏了。他们眼里看重的,不只是钱,还有藕。藕梢抽了,莲蓬摘了,新花藕挖了,太多的人下湖,就破坏了莲藕的根系,莲藕就长不好了。

    藕厂发现“漏洞”,赶紧派人重新和“藕民”签订了合同,约定了违约金,挽救了一半的合同。纸约变成金约。合同的事,老金放下心来。冬天的藕,虽然便宜,但是生长周期圆满,量大,收入也不差。

    每年冬天,老金需要大量的“藕客”下田挖藕,都是老黄领着来。老金和往年一样提前打电话。老黄说:“今年怕是来不成了!”“为啥?是别人给的价钱高?”“看你说的,你还不了解我?”老黄和老金一样,把脸面看得很重,老金连忙道歉。老黄说:“年纪大了,挖不动了。孩子们也不让出门了。”

    老金早就想到,终究会有这一天的。不仅是他,其他“藕民”也都在发愁。“藕客”都喊今年不来了。

    老金急了:“那藕怎么办?”金柏说:“用机器挖。我记得有同学学过。”老金眼睛一亮:“有这种机器吗?快问问你同学。”“不用问,人家是农场自己用的,不出租。”“那,买一套要多少钱?”“我们买不起。二三十万呢。”老金没劲了,以为只要几万就能买到呢。

    不过,他很快想到村里的老杨、老刘、老马……有六七个“几万”凑合在一起,不就行了吗?说干就干,老金刚一提,众人的声音就像炸响的春雷:“干!我们干,我们一起干!”

    金柏主动揽下这活儿,约了几个年轻人,外出学了半个月,把挖藕机开了回来,天天在一些小田块里练习。挖藕机前面有一道双平铲,慢慢撮进稀泥里,将稀泥块托离地面。再用高压水枪,冲洗掉泥浆。不用几分钟,一铲莲藕平展展地露了出来。再用“边扫”轻轻推到一旁的豁口处,这里有三四个人在整理藕枝入筐。挖藕机旁是一辆能在泥水中行驶的机耕船,岸边公路上是装藕的大货车。这阵式,前所未有。老金他们天天来围观,议论纷纷。

    藕厂看到机器是老金他们为了完成合同,专门买来挖藕的,大笔一挥,补贴了十万元。村支书也打来电话,问:“有农机合格证吗?有的话,赶快拿来填表申请补贴。”老金感觉,好事一宗挨一宗,像约定好的,一起赶来了。

    金湾的藕,确实是金藕。老金的口,确实是金口。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对金湾的藕做了介绍,既交代了金湾的藕如何与众不同,也为下文叙述与藕相关的故事情节做了铺垫。 B . 因为儿子分不清藕的品质,也是为了让乡亲的藕都卖出好价钱,老金最终才接受了请求,担任了厂里的质量检测员。 C . 老金等人坐等贩子来收藕,“像捂着一盆粗谷壳火,冬天里额头都能沁汗珠”,形象地表现了他们内心的焦急和渴望。 D . 老金虽然担心藕客有朝一日不来,但依然坚守诚信和契约精神,坚持在冬天收藕前,提前打电话联系往年的藕客。
    2. (2) 关于文中老金和儿子金柏围绕合同的对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金柏对市场变化敏锐,想把藕卖出更高价格;老金宁可赔钱也要执行合同约定。 B . 金柏虽然没有说服老金,但没有自作主张,没有和其他年轻人一样去解除合同。 C . 老金的成熟稳重与金柏的新潮活力,共同反映了新时代农民崭新的精神风貌。 D . 围绕如何对待合同中的“漏洞”,金柏和老金父子两代人进行了激烈的思想碰撞。
    3. (3) 金柏的思想随着他的所见所感而逐步发生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 (4) 小说以“金湾的藕,确实是金藕。老金的口,确实是金口”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以部将哥舒翰为大斗军副使,李光弼为河西兵马使。翰父祖本突骑施别部酋长,光弼,契丹王楷洛之子也,皆以勇略为忠嗣所重。忠嗣使翰击吐蕃有同列为之副倨慢不为用翰挝杀之军中股栗累功至陇右节度副使每岁积石军麦熟,吐蕃辄来获之,无能御者,边人谓之“吐蕃麦庄”。翰先伏兵于其侧,虏至,断其后,夹击之,无一人得返者,自是不敢复来。

    欲使王忠嗣攻吐蕃石堡城,忠嗣上言:“石堡险固,吐蕃国守之。今顿兵其下,非杀数万人不能克。臣恐所得不如所亡,不如且厉兵秣马,俟其有衅,然后取之。”上意不快。将军董延光自请将兵取石堡城,上命忠嗣分兵助之。忠嗣不得已奉诏,而不尽副延光所欲,延光怨之。

    李光弼言于忠嗣曰:“大夫以爱士卒之故,不欲成延光之功,虽迫于制书 , 实夺其谋也。何以知之?今以数万众授之而不立重赏,士卒安肯为之尽力乎!然此天子意也,彼无功,必归罪于大夫。大夫军府充牣,何爱数万段帛不以杜其谗口乎!”忠嗣曰:“今以数万之众争一城,得之未足以制敌,不得亦无害于国,故忠嗣不欲为之。忠嗣今受责天子,不过以金吾、羽林一将军归宿卫;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乎!李将军,子诚爱我矣,然吾志决矣,子勿复言!”光弼曰:“向者恐为大夫之累,故不敢不言。今大夫能行古人之事,非光弼所及也。”遂趋出。

    延光过期不克,言忠嗣沮挠军计,上怒。李林甫因使济阳别驾魏林告“忠嗣尝自言我幼养宫中,与忠王相爱狎”,欲拥兵以尊奉太子。敕征忠嗣入朝,委三司鞠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

    【注释】①上:帝王。这里指唐玄宗。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忠嗣使翰击/吐蕃有同列为之副/倨慢不为用/翰挝杀之/军中股栗/累功至陇右节度副使/ B . 忠嗣使翰击/吐蕃有同列为之副/倨慢不为用/翰挝杀之军中/股栗/累功至陇右节度副使/ C . 忠嗣使翰击吐蕃/有同列为之副/倨慢不为用/翰挝杀之/军中股栗/累功至陇右节度副使/ D . 忠嗣使翰击吐蕃/有同列为之副/倨慢不为用/喻挝杀之军中/股栗/累功至陇右节度副使/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契丹为古族名。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及邻近各部后建立契丹政权,后改国号为金。 B . “吐蕃举国守之”的“举”指全、都,与《阿房宫赋》中“函谷举”的“举”不同。 C . 制书是古代皇帝命令的一种。汉初定皇帝的命令为策书、制书、诏书、戒敕四种。 D . 三司:唐代称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唐代后期至宋代则又成为理财之官。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唐朝无人能够抵御吐蕃,积石军每年成熟的麦子都被其收割。哥舒翰到任后巧施妙计,全歼来犯之敌,自此吐蕃军队再也不敢到来。 B . 王忠嗣不赞同攻取石堡城,因为此城险要坚固,攻取它会牺牲数万士兵。董延光欲为国立功,自请出战,玄宗于是命王忠嗣分兵相助。 C . 王忠嗣虽分拨数万士兵给董延光,但故意不立重赏。李光弼担心董延光不成功将归罪于王忠嗣,王忠嗣不为所动,仍坚持自己的做法。 D . 玄宗对王忠嗣极为不满,李林甫趁机指使心腹魏林,让他诬告王忠嗣企图拥兵奉太子即位。玄宗征召王忠嗣回朝,将他交给三司审问。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忠嗣不得已奉诏,而不尽副延光所欲,延光怨之。

      ②大夫军府充牣,何爱数万段帛不以杜其谗口乎!

    5. (5) 王忠嗣为唐代名将,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他的哪些优良品质?请简要说明。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刘生

    卢照邻

    刘生气不平,抱剑欲专征。

    报恩为豪侠,死难在横行。

    翠羽装刀鞘,黄金饰马铃。

    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

    【注释】①刘生:乐府横吹曲旧题,齐梁以来本题歌辞多写任侠。②一顾:喻受人引举称扬或提携知遇。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二句写国家受到侵略时,侠客愤然而起,渴望受命自主征战,消灭来敌。 B . 四句中“横行”为古今异义词,这里指侠客纵横驰骋,在征战中所向无敌。 C . 五、六句写刀鞘与坐骑的华美,侧面表现侠客的豪奢,微露不以为然之意。 D . 本诗虽为乐府旧题,但所写为当时情事,刻画了一位豪迈英武的侠客形象。
    2. (2) 本诗结尾二句与高适《燕歌行》“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在情感内容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论语>十二章》中用夸张手法,指出“道”对于人的极端重要性的两句是“”。
    2. (2) 李白《将进酒》中“”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引出了诗人对光阴似箭、人生苦短的深沉感慨。
    3. (3) 自然界的风易触动诗人的思绪,成为唐宋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夕阳一落,这世界便完全安谧了。都市人以昼为夜,以夜为昼。在农村里,虽然男耕女织、   ①   的岁月早已破产,日入而息的流风遗韵,却至今犹存。

    小楼夜静,灯火青荧,一卷在手,   ②   , 固然是一种极大的享受。熄了灯,无忧枕上,黑甜乡里,好梦不惊,更是最好的将息。

    常有破碎了无边恬静的断续歌声在更深夜阑、万籁无声的时候夹在小舟的欸乃声中送到了枕畔。

    歌声如飘风,如一缕摇曳的游丝,在夜空中遥远地传来,渐行渐近,渐渐的清越,终于到了窗下,歌词也清晰可辨了。咿呀的桨声,夹着激荡的水声,缓慢地为歌声击节。然后歌声又渐渐地远去,渐渐地微弱,渐渐地模糊,终于轻烟般在静夜中消失。

    歌声是轻快飘忽的,但听起来却觉得苍凉。因为歌者是夜行的舟子,在长夜迢迢的旅途中,为破除岑寂而歌。这是最_______、耐人寻味的人间天籁。

    听了枕畔歌声,我常常想披衣而起,打开窗户,祝福他一路平安!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通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日多地气温骤降,人们又想到了“春捂秋冻”这句老话。“春捂秋冻”到底有没有科学道理?秋季是否真的能“冻”?专家认为,进入秋季,天气转凉,虽说“春捂秋冻”是经典养生密钥 , 但“秋冻”要有度有节,科学进行。从西医的角度讲,________,这时人的体温还没有迅速调整到位,免疫功能还没有迅速调节起来,就容易生病。身体受点凉刺激,会肌肉收缩,产生热量,体内的免疫细胞功能就能更好地激活起来,________。这就相当于打预防针,要有一个小量的刺激,一点一点让身体适应环境。所以“秋冻”实际是一种耐寒锻炼,提高人体对低温的适应能力,增强体质,以适应寒冬的到来。

    “秋冻”没有统一的标准,但“秋冻”绝不是“挨冻”。真正的“秋冻”,一是指“秋不忙添衣”,二是指“拖延添衣时间”,适当接受寒冷刺激,不一下子穿得太暖和,______,以让自己略感凉而不寒为度。如果没有掌握好“秋冻”的度,就容易冻感冒。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入侵。特别是一些慢性疾病的患者,身体抵抗力较弱,难以应对流感病毒,这时更应该适当增添衣物,防寒保暖。

    1. (1) 下列句子中的“经典”和文中画横线处的“经典”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博览经典,深入思考,著书立说,这几乎是每一位学者的必经之路。 B . 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无疑是古代词话中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 C . 读初中的时候,我们已经看了那部奥斯卡经典影片——《罗马假日》。 D . 桌上摆着一座香炉,一个灯盏,一串念珠,桌上放着些废残的经典。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
  • 8. (2023高二下·宿松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先手”和“缓手”是围棋术语。“先手”指的是下一着棋后,第二着能起到攻击、战胜对方或削减对方地域的作用,迫使对方不得不应;“缓手”指的是下出当进而不进的松懈之着,此着在局部看似很正常,但就全局而言并不重要。

    但到底是"先手"还是"缓手",往往并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样简单。有的时候,看似高明的"先手",收获的可能只是暂时和局部的小利;而不少人眼中的“缓手”,却因为顺应了事物发展演变的趋势,最终赢得了全局的主动。其实,不止是下棋,生活、工作中的许多事情同样如此。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