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鞍山市立山区2022-2023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04-19 浏览次数:34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 1. 抄写下面的句子,看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 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 2. 看拼音,写词语。 
    1. (1) 家里来客人了,妈妈让我好好zhāo dài
    2. (2) 我要当一名潜水员,去探索海底的ào mì
    3. (3) 我不会忘记老师对我的yīn qiè希望。 
    4. (4) 庄稼得到了guàn gài,年年都获得好收成。 
  • 3. 选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1. (1) (xiāng   xiàng)片中的两个人年纪(xiāng   xiàng)仿。 
    2. (2) 习总书记提出,要用(dīng   dìng)(dīng   dìng)子的精神干好基层工作。 
    3. (3) 这条弯(qū   qǔ)的山路一直(yán  tíng)伸到山顶。
  • 4. 形近字组词。

  • 5. 读一读,分一分。 

    玫瑰   韭菜   红薯    茉莉   辣椒    海棠 

    我把和 分为一类,因为它们 ;再把、 分为一类,因为它们。 

  • 6. 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空。

          如果……就……         宁可……也……      既……也…… 

    1. (1) 他不能动弹,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
    2. (2) 梅兰芳卖房度日,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3. (3) 明天下雨,不能去公园玩了。  
  • 7. 按要求完成句子。 
    1. (1) 有位同学一直始终默默地坐在那里。(改病句)
    2. (2)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用现代文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 (3) 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长话短说)
    4. (4) 马铃薯和藕不是植物的根,而是茎。它们躲在泥土里变了模样,你不要把它们认错了。这种变了模样的茎,有一个总的名称,叫做变态茎。(读这个片段,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两个问题。)

      ② 

  • 8. 积累巧运用。 
    1. (1) 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努力做到,正如“,驷马难追。”所说的一样。 
    2. (2) 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发出了“,死亦为鬼雄。”的慨叹,表达了她的爱国情怀和非凡的气节。 
    3. (3) 小丽和小宇在公园中赏景,小丽认为梅花好,小宇认为雪花好,两人争执不下,最后通过《雪梅》中的诗句“。”达成了共识。 
  • 9. 口语交际。

    小丽通过微信向好朋友晓晴诉说烦恼,请你帮助晓晴写几句安慰小丽的话。 

二、阅读理解(30分) 
  • 10. 文言文阅读。 

    师旷论学

    师旷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行乎?” 

    【注释】①师旷:春秋时期著名的乐师。 ②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 ③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④昧:昏暗 

    1. (1)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 点燃蜡烛照明行走,谁还愿意在昏暗中行走呢? B . 点燃蜡烛照明行走,怎么还可以在昏暗中行走呢? C . 点燃蜡烛照明行走,与在黑暗中走路相比,究竟哪一个更好呢?
    2. (2) 下面哪句话和短文说明的道理不一样?(   )
      A . 学习不分年龄。 B . 学习是年轻人的事。 C . 即使老了,也不应该放弃学习。
  • 11. 阅读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材料二  爬山虎的叶互生,叶片及叶脉对称,呈掌状,边缘有粗锯齿。叶翠绿,无毛,背面覆有白粉。秋季变为橙黄或鲜红色。 

    1. (1) 根据材料一在括号里填上爬山虎的叶子不同时间段的颜色。 

      刚长出来→不几天 →长大了 

      从这里,我发现作者对爬山虎的叶子进行了(填“连续”或“细致”)的观察。 

    2. (2) 读画横线的句子,我知道了爬山虎长大后叶子的特点是。从这些描写中,我发现作者对爬山虎长大后的叶子进行了        (填“连续”或“细致”) 的观察。 
    3. (3)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材料一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只观察了长大的爬山虎。(   ) 

      ②材料一用“拂过”“漾起波纹”生动准确地写出了有风时爬山虎的美,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很细致。(   )

      ③两则材料内容相近,表达方式不同。材料一语言优美,侧重描写;材料二语言简洁,侧重说明。(   ) 

  • 12. 阅读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苏武牧羊

    ①西汉时期,汉朝和匈奴常常发生战争。有一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还亲自把一支旌(jīnɡ)节交给他。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 

    ②苏武与随从们来到匈奴,完成了外交任务后准备回国。谁知,匈奴王突然翻了脸,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苏武手握旌节,宁死不屈,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绝不能受侮辱!”说着抽刀自尽。顿时鲜血直流,幸好被人救下。 

    ③匈奴王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很敬佩他,就派早已投降的汉臣卫律去劝降。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本是汉朝的臣子,却忘恩负义,背叛国家投靠匈奴,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骂得卫律无言以对,脸色通红,羞愧而去。 

    ④为了使苏武屈服,匈奴王又生一计。一天,他召见苏武,指着一群羊冷笑说:“这群羊归你放牧,哪天生出小羊羔,就哪天放你回国。”说完派人把苏武押到千里之外的北海边塞去牧羊。苏武查点羊群,见全是公羊,就明白了一切。但他心坚如铁,毫不动摇。 

    ⑤北海边塞野草遍地,荒无人烟,唯一和苏武相伴的,就是那支旌节。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不论白天放羊,还是晚上睡觉,总不离手。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⑥过了整整19年,经汉朝多次交涉,匈奴王终于答应放苏武回国。苏武出使的时候,刚刚40岁,这时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他回到京城时,成千上万的人出来迎接。看到苏武含着热泪坐在车上,怀里紧紧地揣着那支脱光了毛的旌节,人们无不为之感动落泪。 

    1. (1) 填空。

      短文中提到的“旌节”,代表的是。读了这个故事,我想用两个四字词语来形容苏武: 、 。 

    2. (2)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体会人物的心情。请你在第③段中画出相关语句,把体会到的苏武的心情进行批注。
    3. (3)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下列小标题排序正确的是(填字母)。再把小标题连起来,写出短文的主要内容。 

      ①卫律劝降     ②持旌回国     ③以死抗争    ④边塞牧羊 

      A.③①④②     B.③①②④     C.①③④②      D.③④①② 

三、习作表达(30分) 
  • 13. 习作。 

    假如你的好朋友想出去旅游,你会向好朋友推荐哪里?那里有什么特别之处?请你写出推荐理由,吸引好朋友去看一看。题目自拟。 

    要求: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条理清楚,字迹工整。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